Daśabhūmikasūtra (Shi Zhu Jing) 十住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住經卷第三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現前地第六
諸菩薩聞說, 上地之行相,
在於虛空中, 雨眾妙珍寶、
放清淨光明, 供養於世尊,
咸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時有無量億, 諸天皆歡喜,
於上虛空中, 雨眾寶末香,
光明相綺錯, 微妙甚可樂,
眾香華瓔珞、 幡蓋雨佛上。
他化自在王, 與諸眷屬等,
雨眾妙寶物, 雰雰如雲下,
歌頌供養佛, 稱歎金剛藏,
咸讚言:「善哉, 善哉,快說此。」
千萬億天女, 於上虛空中,
作眾天音樂, 歌歎佛功德,
咸作如是言: 「如來之所說,
微妙無有量, 能滅諸煩惱。
諸法本性空, 無有毫末相,
空無有分別, 同若如虛空。
無有去住相, 亦無有戲論,
本來常清淨, 如如無分別。
若人能通達, 一切諸法性,
於有於無中, 其心不動搖。
但以大悲心, 為度諸眾生,
是名諸佛子, 從佛口法生。
常行於布施, 利益諸眾生;
本來雖善淨, 持戒而堅心;
雖知法無傷, 而行於忍辱;
雖知法性離, 而行於精進;
雖先滅煩惱, 而入於諸禪;
雖先解法空, 而選擇諸法。
寂滅智雖多, 而求利世間,
能滅諸惡者, 名之為大人。」
如是諸天女, 百千種妙音,
稱讚歌頌已, 皆默然觀佛。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當以何相貌, 得成第六地?」
[0514b13] 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已能具足五地行、欲入六地,當以十平等法得入於六地。何等為十?一、以無性故,一切法平等;二、以無想故,一切法平等;三、以無生故,一切法平等;四、以無滅故,一切法平等;五、以本來清淨故,一切法平等;六、以無戲論故,一切法平等;七、以不取不捨故,一切法平等;八、以離故,一切法平等;九、以幻夢影響、水中月、鏡像焰化故,一切法平等;十、以有無不二故,一切法平等。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具足五地行,以是十平等法能入第六地。
[0514b23] 「諸佛子!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觀一切法性、能忍隨順,得第六地;無生法忍,雖未現前,心已明利,成就順忍。
[0514b26] 「是菩薩觀一切法如是相,大悲為首,增長具足,更以勝觀觀世間生滅相。故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諸凡夫人愚癡所盲,貪著於我,常樂求有,恒隨邪念行邪妄道,習起三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熱心種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謂業為地、識為種子、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諸見令得增長,生名色牙;因名色故,生諸根;諸根合故,有觸生;從觸生受;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有四取;四取因緣故,起業於有;起五陰身名為生、五陰衰變名為老、衰變滅名為死,老死因緣有憂、悲、熱惱眾苦聚集。是十二因緣無有集者,自然而集;無有散者,自然而散。因緣合則有,因緣散則無。』
[0514c12] 「菩薩摩訶薩如是於六地中隨順觀十二因緣,又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有無明覆心;無明業果是名諸行,依諸行有初識;與識共生有四取陰,依止取陰有名色;名色成就有六入,諸根行塵故有識,從是和合生有漏觸;觸共生有受;貪樂於受名為愛;愛增長名為取;從取起有漏業;有業、有果報五陰名為生;五陰熟名為老熟;五陰壞名為死。死別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為憂悲、發聲啼哭。五識名為苦、意識名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生大苦樹、大苦聚。如是,十二因緣苦聚,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使作者。』
[0514c24] 「菩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作者、無作事。』又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心作。』
[0514c26] 「如來說所有十二因緣分是皆依心。所以者何?隨事生貪欲心,是心即是識。事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識所依處名名色;以入生貪心名六入;三事和合有觸;觸共生名受;貪著所受名為渴愛;渴愛不捨名為取;是和合故,名為有;此有更有有相續,名為生;生變熟,名為老;老壞,名為死。
[0515a03] 「此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二者、為生諸行因。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令有相續,二者、與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互相助成,二者、與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能與觸作因。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能與受作因。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事,二者、與愛作因。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所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取亦有二種作:一者、能增長煩惱,二者、與有作因。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生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0515a19] 「是中,無明緣諸行者,無明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生不斷相續助成故。無明滅故則諸行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亦如是。是中無明若無,諸行亦無,因滅則果滅,餘分亦如是。
[0515a25] 「是中無明、愛、取是三分,不斷煩惱道;諸行及有不斷業道;餘因緣分不斷苦道。先際後際相續不斷故,是三道不斷;是三道離我、我所而有生滅,如二竹相對而住,不堅似堅。
[0515a29] 「無明因緣諸行者,即是過去世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事;愛、取、有、生、老、死是未來世事,於是有三世出。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相續說。
[0515b03] 「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老、死,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0515b06] 「因無明,諸行生;餘亦如是。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體性空故;餘亦如是。
[0515b08] 「無明因緣諸行,以生縛說;餘亦如是。無明滅故,諸行滅,以滅縛說;餘亦如是。
[0515b10] 「無明因緣諸行,是隨順無所有觀說;無明滅,諸行滅,是隨順盡觀說;餘亦如是。
[0515b12] 「如是,逆順十種觀十二因緣法,所謂因緣分次第、身心所攝、自助成法、不相捨離、隨三道行、分別先後際故、三苦差別故、從因緣起、生滅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0515b15] 「爾時,菩薩隨十二因緣觀無我、無眾生、無壽命者,無人性空、離作者、使作者,無主屬眾、因緣無所有。
[0515b17] 「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在前;滅此事,餘不相續故,名無相解脫門現在前;知此二種更不樂生,唯除大悲心教化眾生,無願解脫門現在前。
[0515b21] 「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悲心轉增。以重悲心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增,離散則滅;眾緣具故增,不具故滅。我今知有為法多過故,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
[0515b27] 「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無性,離堅固相,無生、無滅,與大慈悲和合,不捨眾生,即時得無障礙般若波羅蜜,光明現在前。得如是智慧具足修集,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故。菩薩住現前地中,得快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生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攝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如是等萬空三昧門現在前;無相、無願三昧亦如是。
[0515c08] 「是菩薩住現前地中,志心、決定心、妙心、深心、不轉心、不捨心、廣心、無邊心、樂智心、慧方便和合心,如是等心轉勝增長故,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外道論師不能傾動;入於智地,轉聲聞、辟支佛,決定向佛智,一切眾魔及諸煩惱所不能制。安住菩薩智慧明中,善修應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專以慧方便行助菩提法。
[0515c15] 「是菩薩住現前地,於般若波羅蜜中得轉勝行、得第三上順忍。以順是法無有違逆故,菩薩住是現前地中得見數百、數千佛、乃至數百千萬億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於諸佛所聽法;聽法已,如實隨智慧光明故如所說行,令諸佛歡喜。是人轉勝知諸佛法藏,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諸善根轉妙明淨。
[0515c23] 「諸佛子!譬如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菩薩住此現前地,以慧方便故,善根轉勝,明淨寂滅,餘地所不及。諸佛子!譬如月明能令眾生身得清淨,四種風吹不能遏絕。菩薩摩訶薩住是現前地,善根轉勝,能滅無量眾生煩惱之火,四種惡魔所不能壞。
[0515c28] 「諸佛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現前地。
[0515c29]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善化自在天王,智慧猛利,能破一切增上慢者,聲聞問難不能窮盡。有所施作,布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念諸菩薩伴,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發願言:『我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十萬億三昧,乃至能示十萬億菩薩眷屬——若以願力,能過是數,不可稱計若干百千萬億劫。」
[0516a09]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令此義明了故,而說偈言:
「諸菩薩已得, 具足行五地,
知諸法無相, 無相無生滅,
本來常清淨, 無有諸戲論,
修集如是智, 得入第六地。
諸法常離相, 不取亦不捨;
性空猶如幻, 離二無分別。
若能順如是, 微妙之理趣,
心無有違逆, 得入第六地。
住於利順忍, 智慧得力故,
觀察於一切, 世間生滅相。
悉知諸世間, 皆從癡闇出,
癡闇若滅者, 則無諸世間。
觀擇因緣法, 隨順第一義,
而不壞緣報, 所作及假名。
如實無作者, 亦無有受者,
如是觀有為, 如雲無實事。
不知真諦義, 名之為無明,
從是則生思, 身口行得報。
從行故有識, 即生於名色,
如是生世間, 至生、死、苦聚。
了知於三界, 但從心而有;
知十二因緣, 在於一心中。
如是則生、死, 但從心而出,
心若得滅者, 生、死則亦滅。
無明二種作, 作癡、作於業,
乃至於老、死, 破散壞五陰。
從於此事邊, 具出於苦惱,
是事若盡者, 苦惱則亦盡。
無明若具足, 相續則不斷;
因緣若不具, 則斷於相續。
無明及愛、取, 即是煩惱道、
行、有是業道, 餘則是苦道。
癡至於六入, 是名為行苦,
觸受是苦苦, 餘分是壞苦,
滅三苦相續, 則更無有我。
無明及諸行, 則是過去世;
識與及於受, 是則為現在;
從愛而生苦, 則是未來世;
無明若滅者, 是則無有苦。
癡從眾緣生, 則生於諸縛;
眾緣若滅者, 則滅於諸縛。
從因而生果, 因滅則果滅,
如是觀諸法, 自性則皆空。
隨順於無明, 則有世間出;
若逆於無明, 是則斷於有。
從是則有是, 是無則無是,
如是十種觀, 甚深因緣法。
觀因緣相續, 去來及現在,
不離一心中, 分別有三道。
從三種苦觀, 及以生滅法,
無所有而盡, 能行逆順觀。
菩薩如是入, 十二因緣法,
知空猶如幻, 如夢亦如影,
如焰亦如化, 虛誑無作者,
亦無有受者, 但誑於愚人。
如是觀因緣, 智者所修空,
無緣則無相, 知此二虛假。
其諸一切有, 於中無所願,
但以大悲心, 愍度眾生故。
如是諸大士, 修習解脫門,
悲心愛樂佛, 無量諸功德。
知諸有為法, 皆從和合有,
即得萬空定, 無相願亦爾。
智慧轉增進, 入於上順忍,
得於諸菩薩, 無為智解脫。
如是諸善根, 轉勝明淨利,
供養無量佛, 諸佛所稱讚。
常於諸佛所, 出家學佛道,
到諸佛法藏, 善根轉增長;
猶以琉璃寶, 瑩磨於真金,
光明轉清淨, 其喻亦如是。
如於虛空中, 滿月光清淨,
四種風所吹, 不能令遏絕;
菩薩智慧光, 滅諸煩惱熱,
四魔不能制, 其喻亦如是。
菩薩住是地, 多作善化王,
諸根悉猛利, 能破增上慢。
所作諸善業, 皆隨順智慧,
聲聞諸問難, 不能得窮盡。
是佛子若欲, 如是勤精進,
能得於百千, 億數諸三昧,
得見於百千, 億數十方佛,
如春清了時, 日光明則淨。
如是第六地, 深妙難知見,
聲聞所不了, 大士略說竟。」◎
◎
遠行地第七
爾時諸天眾, 在於虛空中,
雨香花、珍寶, 如雲散佛上。
踊躍發妙音, 咸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善知第一義。
無量功德聚, 人中之蓮花,
說此上妙行, 利益諸世間。」
他化自在王, 雨光明華香,
雰雰而供養, 除憂煩惱者。
諸天及天王, 發妙音聲言:
「若聞此地義, 則為得大利。」
時作百千種, 上妙諸伎樂,
諸天女善歌, 承佛神力故:
「佛是最寂滅, 能令惡為善,
一切諸世間, 皆所共恭敬。
雖出過世間, 而示世間法;
知身同實相, 而示種種身;
雖以諸言音, 演說寂滅法,
而知於語言, 無有音聲相。
能過百千土, 上妙供諸佛,
知身佛國土, 捨相智自在。
雖教化眾生, 而無彼我想,
廣集大功德, 不於中起著。
以見取相故, 三毒火然世;
不取一切相, 慈悲起精進。」
諸天及天女, 歡喜設供養,
如是讚歎已, 默然而觀佛。
爾時解脫月, 請金剛藏言:
「大眾皆清淨, 願說七地相。」
[0517b09] 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六地行、若欲入第七菩薩地者,從方便慧起十妙行。何等為十?是菩薩善修空、無相、無願,而以慈悲心處在眾生;隨諸佛平等法,而不捨供養諸佛;常樂思惟空智門,而廣修集福德資糧;遠離三界,而能莊嚴三界;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眾生起滅貪、恚、癡煩惱焰法;隨順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化、如水中月、鏡中像——不二相,而起分別種種煩惱及不失業果報;知一切佛國土空如虛空、諸國土皆是離相,而起淨佛國土行;知一切佛法身無身,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自莊嚴;知諸佛音聲不可說相、信解如來音聲本來寂滅相,而隨一切眾生起種種莊嚴音聲;知諸佛於一念頃通達三世事,而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眾生心信解故,作如是說。諸佛子!是名從慧方便生十妙行。菩薩摩訶薩具足六地行已,修此妙行得入七地。
[0517b27] 「諸佛子!如是,方便慧現前,故名為入七地。
[0517b28] 「是菩薩住七地中,入無量眾生性、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法、入無量世間性、入諸佛無量清淨國土、入無量諸法差別、入無量諸佛智得無上道、入無量諸劫算數、入無量諸佛通達三世、入無量眾生信樂差別、入無量諸佛色身別異、入無量諸佛眾生志行根差別、入無量諸佛音聲語言令眾生歡喜、入諸佛無量眾生心心所行差別、入無量諸佛隨智慧行、入示無量聲聞乘信解、入諸佛無量說道因緣令眾生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智慧習成、入諸佛無量甚深智慧所說、入諸菩薩無量所行道、入諸佛無量所說大乘集成事令眾生得入。
[0517c11] 「諸菩薩作是念:『如是諸佛世尊有無量無邊大勢力,不可以若干百千萬億劫算數所知。如是諸佛勢力我皆應集,不以強分別此彼得成,以不分別、不取相故成。』此菩薩如是智慧善思惟,常修習大方便慧,令其安住佛道智中,以不動法故。若欲常起種種度眾生道,無有障礙,來時亦起、去時亦起,坐、臥、住、立皆能起道,度脫眾生離諸陰蓋,住諸威儀常不離如是想念。
[0517c20] 「是菩薩於念念中具足菩薩十波羅蜜及菩薩十地。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以大悲心為首修習一切佛法,皆迴向如來智慧故。十波羅蜜者:以菩薩求佛道所修善根與一切眾生故,是檀波羅蜜;能滅一切煩惱熱,是尸羅波羅蜜;慈悲為首,於一切眾生中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求轉勝善根無厭足,是毘梨耶波羅蜜;修道心不馳散,常向一切智,是禪波羅蜜;忍諸法先來不生門,是般若波羅蜜;能起無量智門,是方便波羅蜜;期轉勝智慧,是願波羅蜜;一切外道諸魔不能沮壞,是力波羅蜜;於一切法相如實成故,是智波羅蜜。如是,念念中具足十波羅蜜。是菩薩具足十波羅蜜時,念念中亦具足四攝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脫門。舉要言之,一切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念念中皆悉具足。」
[0518a07]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但於七地中具足助菩提法?一切諸地中亦具足?」
[0518a09]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十地中悉具足助菩提法,但第七地勝故得名。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功行具足,入智慧神通道故。
[0518a13]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發願,緣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二地中,除心惡垢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三地中,願轉增長得法明故,具足助菩提法;第四地中,得入道故,具足助菩提法;第五地中,隨順行世間法故,具足助菩提法;第六地中,入甚深法門故,具足助菩提法;此第七地中,起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何以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地中得諸智慧所得道,以是力故,第八地自然得成。
[0518a22] 「佛子!譬如二三千大千世界,一定清淨、一定垢穢,是二中間難可得過;但以大精進力、大神通力、大願力故,乃能過。諸佛子!諸菩薩如是行於雜道,難可得過;但以大願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故,乃可得過。」
[0518a26] 解脫月菩薩言:「第七菩薩地為是淨行?為是垢行?」
[0518a27] 金剛藏菩薩言:「從初歡喜地來,菩薩所行皆離煩惱罪業。何以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隨地所行清淨,不名為過。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大寶象遊四天下,知有貧窮苦惱者,而過不在王,然王未免人身;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住梵天宮、遊行千世界示梵王威力,爾時乃離人身。諸佛子!菩薩亦如是,從初地來,在諸波羅蜜乘,知一切眾生心所行事及煩惱垢,而不為煩惱垢之所污,以乘善道故而不名為過;若菩薩捨一切所修功行道,從七地入八地,爾時名為乘菩薩清淨乘,悉知一切世間諸煩惱垢而不為諸煩惱所污,亦名為過。
[0518b11] 「諸佛子!菩薩住是七地,多過貪欲等諸煩惱眾。在此七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發起故,不名有煩惱者;貪求如來智慧、未滿願故,不名無煩惱者。
[0518b15] 「菩薩住是七地,成就深淨身業、深淨口業、深淨意業。是菩薩,所有不善業道,諸佛所呵,隨煩惱垢者,如是諸業悉已得過;所有善業道,諸佛所讚,是則常行。又,世間經書、伎藝,如五地中說,自然而得,於三千大千世界中最為希有、得為大師,唯除如來、入八地菩薩,無有眾生深心妙行能與等者。是菩薩所有禪定、神通、解脫三昧雖未得果報,所生而隨意自在。
[0518b23] 「菩薩住是遠行地,於念念中具足修集方便慧力及一切助菩提法轉勝具足。住是遠行地中,能入善擇菩薩三昧、善思義三昧、益意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擇法三昧、堅根安住三昧、知神通門三昧、法性三昧、如來利三昧、種種義藏三昧、不向生死涅槃三昧。如是具足百萬菩薩三昧,能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是三昧,智慧方便、善清淨故、深得大悲力故,名為過聲聞辟支佛地趣佛智地。是菩薩住是地,無量身業無相行、無量口業無相行、無量意業無相行,是菩薩清淨行故,顯照無生法忍。」
[0518c06]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住初地,有無量身業、無量口業、無量意業,已能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
[0518c08] 金剛藏菩薩言:「緣大法故,能過,非是實行力;此第七地,自實行力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佛子!譬如生在王家,即勝一切群臣百官。何以故?豪尊力故。身既長大、智慧成立,真實得勝。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已勝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發大願、深心清淨故;今住此地自以智力故勝。諸佛子!菩薩住在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以是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0518c17]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0518c18] 金剛藏言:「菩薩摩訶薩從第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名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佛子!譬如有人乘船入於大海,善為行法、善知水相,不為水患所害。如是,菩薩摩訶薩住此七地,乘諸波羅蜜船,能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0518c25] 「菩薩如是以大願力故、得智慧力故、從禪定智慧生大方便力故,雖深愛涅槃而現身生死、雖眷屬圍繞而心常遠離、以願力受生三界而不為世法所污。心常善寂,以方便力故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隨行佛智轉聲聞、辟支佛地,得至諸佛法藏而現於魔界;雖過四魔道而現行魔行;雖現諸外道行而深心不捨佛法;雖現身一切世間而心常在出世間法;所有莊嚴之事勝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而不捨樂法、愛法。
[0519a07] 「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是遠行地中,值百千億萬那由他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養諸佛已,護持諸佛法,諸聲聞、辟支佛智慧問難所不能壞。是菩薩憐愍眾生故,法忍轉得清淨;是菩薩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善根轉勝清淨。
[0519a12] 「佛子!譬如成鍊真金,以諸好寶莊飾間錯,轉勝明好,餘寶不及。諸佛子!菩薩亦如是。住菩薩遠行地中,諸善根從方便智慧生,轉勝明淨,無能壞者。佛子!譬如日光,一切星宿、月光所不能及,閻浮提內所有泥水悉能乾竭。菩薩亦如是,住遠行地善根轉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又能乾竭眾生煩惱污泥。諸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
[0519a20] 「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多作他化自在天王,諸根猛利,能發眾生悟道善緣。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諸菩薩摩訶薩伴,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何時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如是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能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眷屬——菩薩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
[0519b01]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深智慧定心, 具行六地已,
一時生方便, 智慧入七地。
行空無相願, 而修慈悲心;
順佛平等法, 而供養諸佛;
雖以智觀空, 而修福無厭;
然後能得入, 第七遠行地。
雖能嚴三界, 而心樂遠離;
雖心常寂滅, 而滅煩惱者;
行空不二法, 如幻如夢等,
而行慈悲心, 得入第七地。
雖觀一切土, 空若如虛空,
而能善莊嚴, 清淨諸佛土;
雖知諸佛身, 同法相無相,
而種三十二、 八十諸相好;
雖知於諸佛, 不可言說相,
而嚴佛音聲, 令世歡喜故;
雖知於諸佛, 一念中成道,
而示時劫數, 引導諸眾生。
如是知於法, 則得法照明,
菩薩如是者, 即入第七地。
住是地能觀, 無量眾生行;
亦知於諸佛, 勢力亦無量;
世間及劫數, 法性皆無量;
又知諸眾生, 所欲之所樂;
知說三乘法, 皆悉是無量。
『我當應教化, 成就是眾生。』
以如是思惟, 方便慧和合,
於四威儀中, 常行如是道。
於一一念中, 能具助菩提,
所謂是十種, 波羅蜜等法:
如是諸菩薩, 所修之福德,
皆與諸眾生, 名檀波羅蜜;
滅除心惡垢, 名尸波羅蜜;
不為六塵傷, 羼提波羅蜜;
能起轉勝法, 精進波羅蜜;
於是道不動, 名禪波羅蜜;
無生忍是名, 般若波羅蜜;
迴向佛道名, 方便波羅蜜;
求於轉勝法, 名願波羅蜜;
無有能壞者, 名力波羅蜜;
能解如實說, 名智波羅蜜。
是助菩提法, 念念皆能攝,
發於廣大願, 緣於大事故。
初地中功德, 名之為具足;
第二地名為, 除諸心惡垢;
第三願增明; 第四地住道;
第五隨世行; 第六入深法,
得無生相分, 漸漸而增長;
第七集一切, 具菩提分法,
能起諸功德, 及以一切願。
如是諸功德, 令後八地中,
一切諸所行, 自然得清淨。
遠行地難過, 大智力所能,
如二國中間, 難可得過度。
在於七地中, 不污如聖王;
住於此道中, 不名一切過。
若到於第八, 菩薩智慧地,
爾時過意界, 住於智業中。
如梵王觀世, 不得名為人;
菩薩罪不污, 如蓮花在水。
菩薩住是地, 過種種煩惱,
不名有煩惱、 不名盡煩惱。
入是正道中, 無有諸煩惱;
願求佛道故, 不名盡煩惱。
於諸世間中, 經書、伎藝事、
文頌、呪術等, 自然能了知。
修習諸禪定, 及諸神通等,
無量心利世, 是事皆能起。
爾時此菩薩, 過於二乘行,
安住第七地, 菩薩諸行中。
以初發心時, 大願力故勝;
今於此地中, 智慧力故勝。
猶如國王子, 小時豪性勝;
後以功德成, 於諸人中勝。
住此得深智, 轉發勝精進,
念念入寂滅, 而亦不取證。
猶如人乘船, 入於大海中,
雖行深水難, 不為水所害。
菩薩行轉勝, 方便智慧故,
功德悉備足, 諸世所難知。
供養無量佛, 其心清淨故,
如真金雜寶, 間錯而莊嚴。
得佛智慧光, 乾諸愛水潤,
猶如日光明, 消涸於泥潦。
菩薩住是地, 他化自在王,
諸根悉猛利, 通達諸道果。
若欲勤精進, 見十萬千億,
那由他諸佛, 願力過是數。
七地智慧淨, 一切世二乘,
皆所共難知, 今已略說竟。」
不動地第八
他化自在王, 諸天及菩薩,
聞說此上行, 心皆大歡喜。
供養佛、佛子, 雨上妙華香、
瓔珞、眾幡蓋、 末香、諸寶衣、
真妙摩尼珠、 莊嚴身諸物,
如雲空中下, 散佛及大眾。
天女於空中, 作種種伎樂,
供養於如來, 并及諸菩薩。
同以微妙音, 歌頌諸功德:
「一切智慧者, 眾生中最尊。
憐愍世間故, 佛現神通力,
華香珍寶等, 皆出如是音;
所有毛塵沙, 各示那由他,
無量數諸佛, 於中而說法;
於一毛頭中, 見無量佛國,
須彌、鐵圍、海, 世間不迫隘;
於一毛頭中, 具有三惡道,
天、人、阿修羅, 各各受業報;
見諸佛國中, 一切佛妙音,
轉無上法輪, 隨起眾生念;
諸佛世界中, 眾生身種種,
國有眾生身、 眾生身有國。
一切諸天、人, 悉皆離共住,
佛先觀察已, 然後為說法。
微塵中國土, 眾生心想細,
以國土麁故, 眾生心想麁。
佛現如是等, 種種神通力,
若為眾生說, 是事不可盡。」
如是以妙音, 稱歎於世尊,
心皆大歡喜, 默然而觀佛。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佛子今可說, 入於八地相。」
[0520c10]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已習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淨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故,心住不滅。諸佛神力所護,善根得力,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法,樂心、深心,善淨成就福德智力。大慈悲心故,不捨一切眾生,修行無量智道,能入諸法。本來無生、無滅,無相、不出,不失、不去,不還、無所有性;初中後平等,不異如來無分別智。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即時得是第八不動地,名為深行菩薩。難可得知、無能分別,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貪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深大遠離而現在前。
[0520c23] 「諸佛子!譬如比丘得於神通,心得自在,次第乃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心所行事皆悉盡滅。菩薩亦如是,住是遠行地,即時一切怱務都滅,得無身、口、意務,住大遠離。
[0520c27] 「諸佛子!如人夢中欲渡深水,是人爾時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欲渡此水;未渡之間,廓然便覺所渡方便乃怱遽事,即皆放捨。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行道至不動地,一切遽事皆悉放捨,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現前。
[0521a04] 「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煩惱不現在前。如是,諸佛子!菩薩住是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世間心?
[0521a07] 「諸佛子!是菩薩摩訶薩隨順是地,以本願力故。
[0521a08] 「又,諸佛為現其身,住在諸地法流水中,如來智慧為作因緣。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諸佛法。善男子!我有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當為得是諸功德故,加勤精進,亦莫捨此忍門。善男子!汝雖得此第一甚深寂滅解脫,凡夫眾生不善、非寂滅、常發種種煩惱、為種種覺觀所害,汝當愍此眾生。又,善男子!汝應念本所願,欲大利益眾生、欲得不可思議智慧門。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若有佛、若無佛,常住不異。諸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亦能得此寂滅無分別法。善男子!汝觀我等無量清淨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清淨國土,起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無量圓光、無量淨音,汝今應起如是等事。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寂滅無有分別無生法明。我等所得,無量無邊,若干億劫算數所不能知。汝為得此故,應起此法。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諸法差別,汝應如實通達是事、隨順如是智。』
[0521a29] 「是菩薩,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慧因緣門;以此無量門故,是菩薩能起無量智、差別業,皆悉成就。
[0521b02] 「諸佛子!我今為汝說,若諸佛不令此菩薩住如是智慧門者,是菩薩爾時畢竟則取涅槃,捨利益一切眾生;以諸佛與此菩薩如是無量無邊起智慧因緣故,於一念中所生智慧,比從初地已來乃至竟第七地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百千萬億那由他、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先以一身行道修集功德,今此地中得無量身修菩薩道,以無量音聲,以無量智慧、無量生處、無量清淨國土、無量教化眾生,供養給侍無量諸佛故、隨順無量佛法故、無量神通力故、無量大會差別故、無量身口意業集一切菩薩所行道,以不動法故。
[0521b15]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得大海,多用功力、或以手力;若至大海,不復用力,但以風力而去。若本功力,於大海中一日之行,於百千歲不能得及。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多集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所行大智慧海,於須臾間,不施功力能近一切諸佛智慧,本所施功若一劫、若百千萬劫不能得及。
[0521b22]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得至第八地,從本方便慧生無功用心,在菩薩道思惟諸佛智慧勢力,所謂:知世界生、世界滅、世界壞、世界成,知以何業因緣滅故世界壞、知以何業因緣集故世界成。
[0521b26] 「是菩薩知地性小相、知地性大相、知地性無量相、知地性差別相;知水、火、風性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
[0521b29] 「知微塵細相、知微塵差別相,於一世界中所有微塵差別皆悉能知,此一世界所有地若干微塵皆悉能知;若干水、火、風微塵皆悉能知。
[0521c03] 「知若干寶物斤兩微塵、若干眾生身微塵、世界中萬物微塵差別,分別眾生麁身、細身,從若干微塵生地獄身、從若干微塵生畜生身、以若干微塵生餓鬼身、以若干微塵生阿修羅身、以若干微塵生天身、以若干微塵生人身,皆悉了知。
[0521c08] 「是菩薩入如是分別微塵智中,知欲界壞、知欲界成,知色界壞、知色界成,知無色界壞、知無色界成;知欲界、色界、無色界成壞。知欲界小相、知欲界大相、知欲界無量相、知欲界差別相;知色界、無色界小相、大相、無量相、差別相。如是知三界,是名菩薩教化眾生助智明分。善知分別眾生身、善觀所應生處,隨眾生生處、隨眾生身而為受身。是菩薩現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身各各差別,如日於一切水皆現其像,若二三千大千世界、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三千大千世界、若千、若萬、若百萬、若千萬、若億、若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身遍其中;乃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身遍滿其中,隨眾生身差別而為受身。
[0521c23] 「是菩薩成就如是智慧,於一世界身不動搖,乃至不可說諸佛世界隨眾生身、隨所信樂,於諸佛大會而現身像。若於沙門會中示沙門形色、婆羅門眾中示婆羅門形色、剎利眾中示剎利形色、居士眾中示居士形色、四天王眾中、帝釋眾中、魔眾中、梵天眾中示梵天形色、乃至阿迦貳吒天眾中示阿迦貳吒形色;以聲聞乘度者,示聲聞形色;以辟支佛乘度者,示辟支佛形色;以菩薩乘度者,示菩薩形色;以佛身度者,示佛身形色。
[0522a04] 「諸佛子!所有不可說諸佛國中,隨眾生身信樂差別現為受身,而實遠離身相差別,常住諸身平等。
[0522a06] 「是菩薩知眾生身、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辟支佛身、知菩薩身、知如來身、知智身、知法身、知虛空身。
[0522a09] 「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所樂,若於眾生身作己身,若於眾生身作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若於國土身作己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若於業報身作己身乃至虛空身,若於己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0522a16] 「是菩薩知眾生集業身、報身、煩惱身、色身、無色身,諸佛國土小相、大相、垢相、淨相、無量相、廣相、倒相、平相、曲相、方相、方差別相,知業報身假名差別、聲聞身假名差別、辟支佛身假名差別、菩薩身假名差別、如來身差別。菩提身、願身、化身、受神力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意生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善分別,如實說諸身相。知諸法身平等不壞相,知虛空身無量相、周遍相、無形相。
[0522a25] 「是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則得命自在、心自在、財物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是菩薩得是菩薩十自在,即時為不可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智者、不可壞智者。
[0522a29] 「菩薩隨如是智慧畢竟常淨,起無罪身業、口業、意業,身業隨智行、口業隨智行、意業隨智行,般若波羅蜜為增上,大悲為首,善修方便、善起諸願、善為諸佛神通所護,常不捨行利益眾生智,悉知無邊世界中差別事。諸佛子!舉要言之,菩薩住無動地,身、口、意業所作皆能集一切佛法。
[0522b06] 「是菩薩到此地中,離一切煩惱故,善住淨心力中;心常不離道故,善住深心力中;不捨眾生故,善住大悲力中;救一切世間故,善住大慈力中;不忘所聞法故,善住陀羅尼力中;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善住一切樂說力中;行無邊差別世界故,善住神通力中;不捨一切菩薩所行故,善住願力中;修集一切佛法故,安住波羅蜜力中;善起一切種智故,安住如來力中。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無有過咎。
[0522b15] 「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此地不可壞故,名為不動地;智慧不轉故,名為不轉地;一切世間難測知故,名威德地;無家過故,名王子地;隨意自在故,名菩薩生地;更不作故,名為成地;善擇知故,名為究竟地;善發大願故,名為變化地;不懷諸法故,名為勝處地;善修起先道故,名為無功力地。
[0522b21] 「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得如是智慧,名為得入佛境界、名為佛功德所照明、名為隨佛威儀行,趣向佛法,常為諸佛神力善護、常為四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所奉迎、常為密迹金剛神之所侍衛。善能生諸深禪定,常能作無量諸身差別,於諸身中皆有勢力,得大果報、神通力,於無邊三昧中得自在,能受無量記,隨眾生成就處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522b29] 「是菩薩入如是大智慧,善通達諸法,常放大慧光明,度無障礙法性道,善知世間法道差別,能示一切諸功德,隨意自在,善解先際、後際。能入迴轉魔道智中、入如來所行境界中,能於無邊世界行菩薩道,以不轉相故。是故,此地名為不動。
[0522c06] 「諸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在不動地,善生禪定力故,常不離見無邊諸佛,而不捨麁供養供給諸佛。是菩薩於一一劫、一切世界中,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邊阿僧祇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具一切供養事而用供養,親近諸佛,從諸佛受世間別異等諸法明。是人轉深入如來法藏,問世間性差別事中無能盡者,乃至百千萬億劫說不可盡。又,諸善根轉勝明淨。
[0522c14] 「譬如成鍊真金,巧匠雜寶作瓔珞已,繫四天下主頸,閻浮提人無能奪者。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是無動地,諸善根轉勝明淨,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七地菩薩所不能壞。菩薩住是地,以善分別智門故,智慧光明滅眾生惱熱。
[0522c20] 「譬如,佛子!若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於一時流布慈心滿千世界,亦能放光遍照其中。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住無動地中,能放身光照十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等世界眾生,次能滅諸惱熱令得清涼。
[0522c25]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不動地,若廣說者,無量劫數所不能盡。
[0522c26]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諸根猛利。與諸眾生、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道因緣,無有窮盡;說世間性差別中,無能壞者。所作善業,若布施、若愛語、若利益、若同事,皆不離念佛、念法、念諸菩薩伴,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何時於眾生中為首、為尊,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三昧,乃至能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能過是數,若干百千萬億劫不可稱計。」
[0523a08]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住七地, 慧方便已得,
善集助道法, 大願之所繫,
諸佛神力護, 善根悉成就,
求於勝智故, 能入第八地。
善集於福德, 而有深慈悲,
離諸有量心, 心同如虛空。
如所說法中, 心得決定力,
如是得寂滅, 微妙無生忍。
諸法從本來, 無生亦無滅,
無相亦無出, 不失亦不行;
諸法初中後, 與如無分別,
無有心意行, 同若如虛空。
成就如是忍, 無有諸戲論,
得是不動地, 甚深寂滅行。
一切諸世間, 不能得測量;
一切諸心相, 皆悉已壞盡。
菩薩住是地, 心識無分別,
如入滅盡定, 無念想分別。
猶如人夢中, 遽欲行渡水,
覺則心廓然, 自知無所作。
得是深忍已, 一切想念滅,
亦如諸梵王, 無欲界煩惱。
先以願力護, 諸佛今勸言:
『如是第一忍, 是諸佛職位。
我等深智力、 無畏、不共法,
汝既無有此, 當加勤精進。
汝今雖得滅, 一切煩惱火,
當觀諸世間, 煩惱常熾然。
當念本所願, 欲利諸眾生,
悉遍知諸法, 廣度於一切。
諸法實性相, 常住無變異,
二乘亦得此, 不以得名佛;
但以得無礙, 甚深微妙智,
通達三世故, 乃得名為佛。
是諸無等等, 天人所恭敬,
開是眾智門, 令入諸佛法。
成就無邊底, 無量妙智慧,
先所行諸法, 不及今一念。』
如是諸菩薩, 得妙智慧地,
能在一念中, 身遍於十方。
入是智慧門, 行道疾無礙,
如行於大海, 風力令去疾。
離諸功用心, 但在於智業,
觀十方世界, 成、壞及與住;
能知四大一, 亦知種種異,
小、大、無量相, 種種諸差別;
能數知三千, 大千界微塵,
亦知眾生身, 四大微塵數;
諸天身眾寶, 微塵數差別,
皆悉遍照了, 餘亦如是知。
智慧因緣故, 心轉得調柔,
為利諸眾生, 遍諸世界身;
能於眾生身, 而自作己身,
及諸佛世界, 諸餘種種身。
如日、月隨風, 影現一切水;
菩薩亦如是, 隨順智慧風,
常住於法性, 湛然不移動,
於淨心眾生, 各現其身像。
隨諸心所樂, 而現為受生,
於諸人天會, 悉皆示其身。
菩薩於因緣, 和合中自在,
乃至能隨意, 而為現佛身。
眾生、國土身、 業報賢聖身、
智身與法身, 知皆同平等。
以是因緣故, 得如意神通,
為令世歡喜, 而現種種身。
能得於十種, 妙大自在智,
所作隨智行, 順於慈悲心。
諸佛所有法, 皆能善修習,
住三淨業中, 不動如須彌。
能得大菩薩, 所有十種力,
一切諸魔眾, 皆所不能轉。
常為諸佛護、 釋梵所敬禮、
密迹金剛神, 常隨而侍衛。
菩薩得是地, 功德無有量,
百千萬億劫, 說之不可盡。
得近無數佛, 增益諸善根,
如真金雜寶, 莊嚴在王頸。
菩薩在是地, 多作大梵王,
典領千國土, 功德富無量。
能以三乘教, 而無有窮盡,
慈心光普照, 破諸煩惱熱。
若欲於須臾, 能得百三千,
大千世界數, 微塵諸三昧。
能見十方佛, 其數亦如是,
若以其願力, 過是無有量。
今已略解說, 第八地妙相,
若廣演說者, 千億劫不盡。」
十住經卷第三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0 冊 No. 0286 十住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CBETA 自行掃瞄辨識,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