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放光般若經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放光般若經卷第四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問摩訶衍品第十九
[0022c07] 是時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大誓?世尊!云何當知菩薩趣大乘?乘是乘當至何所?誰當成是乘者?」
[0022c09] 佛告須菩提言:「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之大乘。何等為六?檀、尸、羼、惟逮、禪、般若波羅蜜。」
[0022c11]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菩薩檀波羅蜜?」
[0022c12] 佛告言:「菩薩摩訶薩布施意應薩云若,內外所有布施已,持是功德盡施眾生,與眾生共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為菩薩摩訶薩檀波羅蜜。」
[0022c15]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尸波羅蜜?」
[0022c16] 佛言:「菩薩持戒發意應薩云若,自持十善,教他人行十善、亦無所倚;是為菩薩不[打-丁+此]戒應無所倚。」
[0022c18]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羼波羅蜜?」
[0022c19] 佛言:「菩薩自具足於忍地,復勸他人令行忍辱而無所倚;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羼波羅蜜。」
[0022c21]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惟逮波羅蜜?」
[0022c22] 佛言:「菩薩意應薩云若,不廢五波羅蜜,亦復立眾生於五波羅蜜而無所倚;是為菩薩惟逮波羅蜜。」
[0022c24]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禪波羅蜜?」佛言:「菩薩摩訶薩以薩云若意,自以漚惒拘舍羅入諸禪,不隨禪生,亦復教他人使行禪而無所倚;是為菩薩禪波羅蜜。」
[0022c27]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菩薩般若波羅蜜?」
[0022c28] 佛言:「菩薩摩訶薩以薩云若意,不入於諸法而觀諸法之性而無所倚,亦復教他人令不入於諸法而觀諸法之性而無所倚;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又,須菩提!復有摩訶衍,內空、外空乃至有無空是也。何等為內空?內法是謂眼耳鼻舌身意。眼本空,不著垢亦不壞。何以故?本性爾。耳耳本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壞。何以故?本性爾。是為內空。何等為外空?謂色聲香味細滑法。色本空,亦不著垢亦不壞。何以故?色本性爾。聲香味細滑法皆爾。何以故?本性空故。是為外空。何等為內外空?內六衰、外六衰,是為內外法。以外法故內法空,以內法故外法空,亦不著亦不壞。何以故?本性爾。是為內外空。何等為空空?諸法之空,持諸法空空於空,是為空空。何等為大空?八方上下皆空,是為大空。何等為最空?泥洹是不著不壞,是為最空。何等為有為空?從不著不壞本至三界空,是為有為空。何等為無為空?不生不滅住於不異,從不著不壞皆空。何以故?本空故。是為無為空。何等為至竟空?所可不得邊際者,是為至竟空。何等為不可得原空?諸可來者不知所從來,無有處故,是為無有原空。何等為無作空?於諸法無所棄,是為無作空。何等為性空?諸法所有性及有為、無為性,非羅漢、辟支佛、諸佛世尊所不作,是為性空。何等為諸法空?諸法者,謂五陰、十二衰、十八性,有為法、無為法,是為諸法。從不著不壞至諸法之性,是為諸法空。何等為自相空?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為想所有相,便有所覺相是為識。乃至有為、無為相,從有為、無為相至諸法皆悉空,是為自相空。何等為無所得空?從無著無壞至無所得法,亦無所得,是為無所得空。何等為無空?於中無所見,是為無空。何等為有空?諸法無有偶者,於諸合會中皆無有實,是為有空。何等為有無空?於諸聚會中亦無有實,是為有無空。
[0023b08] 「復次,須菩提!有以有為空,無以無為空,異以異為空。何等為有?有者謂五陰性,性以性為空,是為有空。何等為無?以無為空,無所成,無所成為空。空者亦非知可作、亦非見可作。何等為餘事空?有佛無佛法性法寂如,及爾真際住如故。以是異空,是為餘事空。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何等為衍?百七三昧是,各各有名。何等三昧名首楞嚴三昧?何等為首楞嚴三昧?諸三昧門之所趣聚皆來入其中,是故名首楞嚴。復有三昧名寶印。何等為寶印三昧?諸三昧所有印皆而印之。復有三昧名師子遊戲。何等為師子遊戲?住是三昧者盡遊戲諸三昧中。復有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諸三昧。復有月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諸三昧。復有在諸法上三昧,住是三昧者諸三昧悉從其中出。復有照頂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諸三昧上。復有法性畢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決了諸法。復有必造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中必持堅固幢。復有金剛三昧,住是三昧者諸三昧無有敢當者。復有法所入印三昧,住是三昧者與諸法印相應。復有安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住諸三昧。復有放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遍照諸三昧。復有勢進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力勢教諸三昧。復有等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等行諸三昧。復有入辯才教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辯解諸三昧。復有過量音聲三昧,住是三昧者得入無量名字三昧。復有照處處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能遍照於諸方面。復有總持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持諸三昧印。復有不忘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忘諸三昧。復有一切法所聚海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一切諸三昧等行。復有虛空普三昧,住是三昧者能遍足諸三昧。復有金剛部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諸三昧部。復有寶勝三昧,住是三昧者降伏諸垢濁。復有熾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炎遍照諸三昧。復有無願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法無所取。復有審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法有住處。復有選擇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無意念想。復有無垢燈三昧,住是三昧者為諸三昧作燈明。復有無限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無有限量。復有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於諸三昧而有所照。復有普照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諸三昧皆在眼前現。復有淨要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等淨三昧。復有無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散諸三昧垢。復有造樂三昧,住是三昧者受諸三昧樂。復有電明三昧,住是三昧者為諸三昧作燈明。復有無盡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盡以不盡。復有上威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中威德獨然。復有畢盡三昧,住是三昧者見諸三昧盡所可見如不見。復有不動三昧,住是三昧者令諸三昧不動不覺不戲。復有不別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離別。復有日燈三昧,住是三昧者照諸三昧門。復有月無垢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去諸三昧冥。復有淨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分別四無礙慧。復有作明三昧,住是三昧者為諸三昧門作明。復有造作三昧,住是三昧者為諸三昧作畢竟。復有諸慧三昧,住是三昧者見諸三昧慧。復有金剛三昧,住是三昧者決斷諸三昧。復有住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動不搖不恐不怖亦無意想。復有現明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悉遍見明。復有安立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善處。復有寶積三昧,住是三昧者普見諸三昧寶。復有法印三昧,住是三昧者印諸三昧從印及不印。復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法有等脫。復有棄樂三昧,住是三昧者悉棄諸樂。復有過法定三昧,住是三昧者滅諸法之冥在諸三昧上。復有散結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散用諸三昧。復有解諸法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解諸三昧及諸法句。復有等文字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諸等字。復有畢字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一字。復有斷因緣三昧,住是三昧者斷諸因緣。復有無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得諸法態。復有無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法行。復有無窟行三昧,住是三昧者未見諸三昧有窠窟之行。復有畢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淨諸陰。復有主行三昧,住是三昧者見諸三昧行。復有不起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三昧起。復有度境界三昧,住是三昧者過諸境界。復有聚諸善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得聚諸法諸三昧。復有止選三昧,住是三昧者意不墮落。復有清淨華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諸三昧清淨華。復有主覺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有七覺意。復有無限辯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無量之辯。復有無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便得無等等。復有度諸法三昧,住是三昧者越度三界。復有決斷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見諸法見諸三昧決斷事。復有散諸狐疑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散諸法三昧。復有無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法處。復有一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法有二。復有眾生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眾生亦不見所入。復有一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三昧事。復有厭該眾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有別。復有散諸生死勞怨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諸厭三昧慧所入處無所覺。復有眾行音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眾行音聲皆悉隨從。復有脫諸音響字三昧,住是三昧者見諸三昧脫於音字。復有然炬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中威德獨明。復有淨相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淨一切三昧相。復有無准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見於准。復有具足眾事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皆得具足。復有不願苦樂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三昧有苦樂。復有事不減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諸三昧有盡。復有持迹三昧,住是三昧者盡看諸三昧。復有邪正聚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見邪正。復有滅恚諍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見恚諍。復有無恚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見於諸法於諸三昧有恚無恚。復有無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亦不見光亦不見垢。復有主要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見無要。復有明月滿無垢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諸三昧滿具足如月十五日時。復有大莊飾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諸三昧嚴好。復有與世間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光明普照十方及諸法。復有三昧名三昧等,住是三昧者於諸法亦不見有亂亦不見有定。復有無忿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諸三昧而無有忿。復有無倚無窟無樂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見巢窟。復有最如三昧,住是三昧者於諸三昧不轉於如。復有三昧名身骸,住是三昧者不見此三昧性。復有三昧名斷口行與空合,住是三昧者不見諸三昧有言。復有三昧名虛空本脫無色,住是三昧者逮得諸法本空。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摩訶衍。
摩訶般若波羅蜜陀隣尼品第二十
[0024c26] 「復次,須菩提!復有摩訶衍。何所為衍?所謂四意止是。何等四意止?菩薩自觀身、觀他人身,觀內外身已,亦無身想亦無所倚。若行若寂,常念世間從癡有[病-丙+((句-口+夕)/心)]。觀內痛意行法、觀外痛意行法,觀內外痛意行法,若行若寂,常念世間癡[病-丙+((句-口+夕)/心)]。須菩提!云何菩薩觀內身行?菩薩自知,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臥知臥,隨身所行皆能自知。是為菩薩自觀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間苦惱。又,須菩提!菩薩出入進止安詳瞻不忘,坐臥左右亦常安詳,服三法衣不失威儀。行般若波羅蜜菩薩自觀內外身行如是而無所倚。菩薩常觀息出入,息長亦知、息短亦知。譬如陶輪調其緩急。菩薩息知,意與息俱,俱出俱入。是為菩薩觀內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間癡苦受患。
[0025a12] 「復次,須菩提!用是行般若波羅蜜,常當觀身,分別四分:地、水、火、風。譬如屠牛分為四分。菩薩觀身分別四事,本末從來亦復如是。是為菩薩觀內外身亦無所倚。
[0025a15] 「復次,須菩提!菩薩觀身,從頭至足但有不淨,髮毛爪齒筋骨五藏三十六物有何可貪?譬如田家器盛五穀,有目之士若開發器,悉見種稷分別識知。菩薩觀身,身中所有亦復如是。是為菩薩自觀內身,若行若寂,常念世間癡愛痛苦亦無所倚。
[0025a21] 「復次,須菩提!菩薩觀人,初死之日至于五日,膖脹爛臭體壞汁流互相澆灒無有淨處,或為飛鳥走獸所食,或噉其半惡露不淨,或有死人筋纏骸骨血澆,或有死人血肉已盡筋骨相縺,中有骸骨已解離者節節異處,或見久死骸骨青白色者,或腐壞者,或與地土共同色者。菩薩都作是觀,作是觀已,還自計校:『我身分未脫未離此法,俱亦當爾。』是為菩薩觀內身法、觀他人身無所貪猗,若行若寂,常念世間癡苦災患。自觀覺意法亦觀他人覺意法,分別思念斷癡惑意。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漸御四意斷是。何謂為四?惡意法未生,樂御習精進攝意使不生。已起惡意法,亦復樂御精進攝意習使斷。未生善事法,持樂意精進習使得生。已生善法念欲處,具足廣顯欲使不忘,亦復樂習精進攝意御使得成。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四神足是。何謂為四?已得樂定除諸所作行總攝神足,以精進定除諸所作行總攝神足,以持意定除諸所作行總攝神足,以智之定除諸所作行總攝神足。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五根是。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志根、定根、智慧根。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五力是。何謂為五?信力、精進力、志力、定力、智慧力。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七覺意是。何謂為七?以志覺意、以法覺意、以精進覺意、以悅喜覺意、以信覺意、以定覺意、以適無以著覺意。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賢聖八品道是。何謂為八?正見、正念、正言、正行、正業、正習、正志、正定。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亦復無所倚。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三三昧是。何謂為三?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復有摩訶衍,謂諸慧事是。苦慧、習慧、盡慧、道慧、消慧、無所起慧、法慧、明慧、各各知他人所念慧、真慧。何等為苦慧?不生苦是為苦慧。何等為習慧?習滅已斷是為習慧。何等為盡慧?滅諸苦事是為盡慧。何等為道慧?賢聖八品道是為道慧。何等為消慧?貪婬瞋恚愚癡盡是為消慧。何等為不起慧?不受生死處是為不起慧。何等為法慧?曉斷五陰是為法慧。何等為明慧?眼耳鼻舌身意無常,色聲香味細滑法亦復無常,是為明慧。何等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一切眾生心中所念、所起,種種悉知,是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何等為真慧?所謂如來薩云若智是為真慧,亦無所倚。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復有摩訶衍,所謂三根是。何等為三根?謂學士從白衣至須陀洹五根,是未曾知當知。從斯陀含至阿那含亦有五根,應知當知。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至佛亦有五根,謂已知無所復學。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三三昧也。何等為三?第一有覺有觀,第二無覺有觀,第三無覺無觀。何等為有覺有觀?謂第一禪是為有覺有觀。何等為無覺有觀?謂第一禪未至二禪在其中間,是為無覺有觀。何等為無覺無觀?從第二禪至無思想無思想慧禪,是為無覺無觀。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十念是。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滅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是亦無所倚,是為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四禪、四等、四無形禪、八惟無禪、九次第禪、佛十種力、四無所畏。十種力者,謂佛現身相好神足變化,感動眾邪迴使入正;一力也。口之所說在眾智上,能變疑結開令解脫;二力也。意入空定清明六達,邪神嬈亂道志不搖;三力也。默然斷想神足無為,感動三千大千日月人無驚悚;四力也。道意聰叡演法布化,流盈十方各得其所;五力也。逆知眾意曉人行趣,若縛若脫悉能解散;六力也。三世所作殃福本際報受之未,大慧悉知無有罣礙;七力也。一切人民眾行根源,種種各異受身不同,悉覺本際因緣起處;八力也。慧眼以淨所察無限,見諸生死往來所墮;九力也。大慧已足方便已備,生死已斷著行已盡,所作已訖不復還受,自然無師稱一切智;是謂十力也。四無所畏者,佛為正覺,或有沙門、婆羅門,或魔或天或梵,若復有餘眾,無有能來難詰我者,佛亦不見有起是意者,以是證故,佛行安隱逮無所畏;一無畏也。逮精進行得知最處,在眾人中得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梵魔,一切餘法所不能轉,獨佛能轉;二無畏也。佛漏已盡,若有沙門、婆羅門,或天魔梵,無有敢言佛漏未盡者;三無畏也。如佛所說言真,無諱善惡之報,不失所行,一切餘眾諸天魔梵,不見能敢違佛言者。如佛所說賢聖八道,行是得道,得度眾苦。一切餘眾諸天魔梵,亦無有能戾此教者,佛亦不見有此處者;四無所畏也。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亦無所倚。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四無礙慧是。何等為四?知諸法事其慧無礙;解諸句義其慧無礙;分別辯才其慧無礙;所說了了其慧無礙。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須菩提!復有摩訶衍,謂佛十八法。何等為十八法?一者謂佛從得佛以來,初無誤時;二者從得佛以來,言無麤無漏失;三者無忘志;四者無有種種想;五者意無有不定時;六者初無他觀;七者自在無有減;八者精進無有減;九者志念無減;十者智慧無減;十一者解脫無減;十二者見解脫慧無減;十三者一切身所行智慧最在前;十四者口所言事智慧最在前;十五者意所行事智慧最在前;十六者見過去事其慧無礙;十七者見當來事其慧無礙;十八者見現在事其慧無礙。是為摩訶衍亦無所倚。須菩提!復有摩訶衍,所謂陀隣尼目佉是。何等為陀隣尼目佉?與字等、與言等,字所入門。何等為字門?一者阿,阿者謂諸法來入不見有起者。二者羅,羅者垢貌於諸法無有塵。三者波,波者於諸法泥洹最第一教度。四者遮,遮者於諸法不見有生死。五者那,那者於諸法字已訖字本性亦不得亦不失。六者羅,羅者得度世愛枝各因緣已滅。七者陀,陀者諸法如無斷絕時。八者波,波者諸法已離獄。九者茶,茶者諸法垢已盡。十者沙,沙者諸法無有罣礙。十一者和,和者諸法言行已斷。十二者多,多者諸法如不。動十三者夜,夜者諸法諦無所生。十四者吒,吒者諸法強垢不可見。十五者加,加者諸法造作者亦不可得見。十六者娑,娑者諸法不可得時不可轉。十七者摩,摩者諸法吾我不可得見。十八者伽,伽者受持諸法者不可得見。十九者他,他者諸法處不可得。二十者闍,闍者諸法生者亦不可得。二十一者濕波,濕波者諸法善不可得。二十二者大,大者諸法性不可得。二十三者赦,赦者諸法寂不可得。二十四者佉,佉者諸法虛空不可得。二十五者叉,叉者諸法消滅不可得。二十六者侈,侈者諸法各在其所處不可動搖。二十七者若,若者諸法慧不可得。二十八者伊陀,伊陀者諸法義不可得。二十九者繁,繁者諸法無有閑時。三十者車,車者諸法無可棄者。三十一者魔,魔者諸法無有丘墓。三十二者叵,叵者諸法不可分別。三十三者蹉,蹉者諸法死亡不可得。三十四者峨,峨者諸法無有朋黨。三十五者咃,咃者諸法各有異無不有處。三十六者那,那者諸法無來無去,亦不住亦不坐亦不臥亦不別。三十七者破,破者諸法皆於三界不安。三十八者歌,歌者諸法性不可得。三十九者嵯,嵯者諸法不可得常。四十者嗟,嗟者諸法分捨不可得。四十一者吒,吒者諸法無有度者。四十二者嗏,嗏者諸法邊際盡竟處亦不生亦不死。諸字數無有過嗏上者。何以故?是字無有數,亦不念言:『是字有失。』亦不可見亦無所說,亦無所書亦不現。須菩提!當知一切法譬如虛空,是字教所入皆是陀隣尼所入門。若有菩薩摩訶薩曉了是字事者,不住於言數便曉知言數之慧。若有菩薩摩訶薩聞是四十二字所入句印者,持諷誦者,若復為他人解說其義,不以望見持諷誦者,當得二十功德。何等為二十?一者得強識念力。二者得慚愧羞恥力。三者得堅固行力。四者得覺知力。五者得辯才工談語力。六者得陀隣尼不難力。七者所語不說不急之事。八者終不狐疑於經。九者聞善不喜聞惡不憂。十者亦不自貢高亦不自卑。十一者進止安詳不失威儀。十二者曉了五陰、六衰。十三者善於四諦、十二緣起事。十四者善知識因緣事。十五者善於法慧能滿具諸根。十六者知他人所念吉凶報應。十七者善於天耳徹聽、自識宿命。十八者善知眾生所生。十九者能消諸漏。二十者善於往來處處教授。須菩提!是為陀隣尼門。是為字門,是為來入門,是為菩薩摩訶薩,是為摩訶衍。」
◎
◎摩訶般若波羅蜜治地品第二十一
[0027a14]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問菩薩摩訶薩摩訶僧那僧涅、摩訶衍三拔致者,菩薩行六波羅蜜,過從一地至一地。云何菩薩過從一地至一地?以諸法無所過,法無來者亦無去者,亦無有過亦無不過。諸法亦無有壞,亦不貢高亦不念,但治住地事亦不見地。何等菩薩為治地事?始從第一地住,當行十事。何等為十?一者先當淨於三垢,亦無所倚。二者所作施與不自為身,所念無倚,為一切眾生淨於四等心,亦不有眾生。三者為布施不有所與、不有受者。四者當與善知識從事亦不貢高。五者欲得為法不有一切法。六者欲為出家不有愛欲。七者欲為佛身不有相好。八者欲為分流法教終不壞法。九者常欲滅於虜怙自用不有法財。十者欲為諦說不有言教故。須菩提!是治地菩薩當為是十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二地中,常當念八法,亦當成之。何等為八?一者當淨其戒。二者常念報恩。三者住於忍辱。四者得歡喜意。五者不捨一切。六者大慈為始。七者恭於師尊敬事篤信。八者於諸波羅蜜如奉世尊常欲崇習。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二地中當具足是八法。
[0027b06]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三地中當住於五法。何等為五?一者多學問無厭足。二者不入字法,分布法施亦不貢高。三者淨佛國土。四者施於善本而不貢高。五者住於羞恥慚愧之地。須菩提!是為菩薩於三地中住於五法。須菩提!菩薩於四地中當不捨奉行十事法。一者不捨宴坐。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捨沙門十二法行。五者不捨於戒。六者見欲污穢。七者於起意如泥洹。八者不惜身所有。九者無有懈慢。十者不慕所有。須菩提!是為菩薩於四地中當奉行十事而不捨離。須菩提!菩薩於五地中當離八法。何等為八?一者當遠離家業。二者當遠離比丘尼。三者善於功德遠離嫉妬。四者遠離世會。五者遠離忿諍。六者遠離鬪訟。七者遠離高住。八者遠離蔑人。須菩提!是為菩薩住五地中遠離八事。須菩提!菩薩於六住地當具足六法。何等為六?所謂六波羅蜜。復有六事所不應為。何等為六?一者不為聲聞意。二者不為辟支佛意。三者不為小意。四者見有所索者,遠離有厭足意。五者所有好物施與之後,遠離悔意。六者遠離吾我想。須菩提!是為菩薩於六住中當具足六事、遠離六事。須菩提!菩薩於七住地有二十事所不當為。何等二十?有吾我、有眾生、有壽有命想,有斷、有常、有念想,有種想,入陰、入性、入衰,欲生三界,不入依佛見、不入依法見、不入依僧見,不入依戒、不入空、不入無相、不入無願、不入道。是為二十事所不當為。當復具足二十事。何等為二十?覺空無相,證不願慧,淨身口意,慈哀一切眾生亦不念有眾生,等視諸法。雖爾無所入,欲為導御亦不貢高,無所生忍,一道教化,斷諸分別,轉於想,轉於見,轉於滅垢見,慧地自調意,慧無所礙,不染於欲事。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七住行地當具足是二十法。
[0027c13] 「復次,須菩提!菩薩當復於八住地具足四法。何等為四?以神通為遊觀,入於眾生之意。到諸佛國觀其奇特。當自莊嚴其佛國土。往見禮敬供養諸佛,如其實觀佛身。當具足是四法。
[0027c17]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八住地當復具足四法。何等四法?以智具足諸根淨佛國土,常坐如幻三昧,知其眾生本所作功德,所應得者各隨其所而成就之。須菩提!菩薩於八住地具足四法。
[0027c21]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九住地當具足十二法。何等為十二?持無限處廣大之願,隨所應各授其證。天、龍、閱叉、犍陀羅悉皆具足。知其音聲,以辯才教授所因。胞胎成就。居家成就。父母成就。種姓成就。宗親成就。得生成就。出家成就。莊嚴佛樹成就。諸善功德成就。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九住地當成就十二法。須菩提!十住菩薩摩訶薩當名之為如來。」
[0027c30]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為菩薩淨其所有?」
[0028a01] 佛言:「所作眾善應薩云若意,是為菩薩淨其所有。」
[0028a02] 「何等為菩薩等於眾生?」
[0028a02] 佛言:「淨於四等心等於眾生。」
[0028a03] 「何等為菩薩施於所有?」
[0028a04] 佛言:「施與眾生而不分別。」
[0028a04] 「何等為菩薩當與善知識從事?」
[0028a05] 佛言:「教人入薩云若,勤修勸助,當與是人共從事,恭敬師受;是為菩薩善知識。」
[0028a07] 「何等為欲得為法?」
[0028a07] 佛言:「所行法但求薩云若法,不墮羅漢、辟支佛地是。」
[0028a08] 「何等為菩薩常欲出家為道?」
[0028a09] 佛言:「在所生處常欲作沙門,無能中道為作礙者,初不忘失出家之事。」
[0028a10] 「何等為意願佛身相?」
[0028a11] 佛言:「若見佛形像,意常在佛,至得薩云若未曾有離時。」
[0028a12] 「何等為分流法化?」
[0028a13] 佛言:「若佛在世、若般泥洹後,菩薩持十二部經教授,上教亦真、中教亦真、竟教亦真,本末義解具足清淨。」
[0028a15] 「何等為菩薩不虜怙自用?」
[0028a16] 佛言:「從滅恚怒以來,初不復墮下賤之處。」
[0028a17] 「何等為菩薩所說如諦?」
[0028a17] 佛言:「如口所說言行相應。是為菩薩十法事行。」
[0028a18]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菩薩淨戒?」
[0028a19] 佛言:「不念羅漢、辟支佛意及餘惡戒誹謗道者,是為淨戒。」
[0028a20] 「云何菩薩報恩念恩?」
[0028a21] 佛言:「行菩薩道者小恩尚不忘,何況於大者?是為念恩。」
[0028a22] 「云何菩薩立忍辱力?」
[0028a23] 佛言:「於諸眾生無侵無恚,是為忍力。」
[0028a23] 「云何菩薩得歡喜樂?」
[0028a24] 佛言:「教授眾生以是為樂。」
[0028a24] 「云何菩薩不捨眾生?」
[0028a25] 佛言:「欲救一切故。」
[0028a25] 「云何菩薩而有大悲?」
[0028a26] 佛言:「菩薩心念:『我當為一一眾生故,在地獄中恒邊沙劫代受勤苦,一一眾生皆得佛道令般泥洹。』以是勸樂是為大悲。」
[0028a29] 「云何菩薩順尊師父於信恭敬?」
[0028a29] 佛言:「事於事父如世尊想。」
[0028b01] 「云何菩薩欲習諸波羅蜜?」
[0028b02] 佛言:「遠離餘事但求諸波羅蜜。」
[0028b02] 「何謂菩薩多學無厭?」
[0028b03] 佛言:「諸十方佛世尊所說盡當受持,是為無厭。」
[0028b04] 「何謂菩薩持無所希望法施分布?」
[0028b05] 佛言:「持所法施不希望道,何況其餘?」
[0028b05] 「何謂菩薩淨佛國土?」
[0028b06] 佛言:「為諸善本種種功德,持是功德淨佛國土。」
[0028b07] 「何謂菩薩生死無量阿僧祇劫不以為限?」
[0028b08] 佛言:「以諸功德備具,持是育養眾生淨佛國土,至具足薩云若,不厭不懈。」
[0028b10] 「何謂菩薩立於慚愧?」
[0028b10] 佛言:「恥於羅漢、辟支佛意。」
[0028b11] 「何等為菩薩不捨宴坐?」
[0028b11] 佛言:「諸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是為菩薩不捨宴坐。」
[0028b12] 「何謂菩薩少於所欲?」
[0028b13] 佛言:「菩薩道尚不欲,何況餘欲?」
[0028b14] 「何謂菩薩而自知足?」
[0028b14] 佛言:「得薩云若是為知足。」
[0028b15] 「何謂菩薩不捨沙門頭陀德行?」
[0028b16] 佛言:「入深法忍者是。」
[0028b16] 「何謂菩薩不捨於戒?」
[0028b16] 佛言:「菩薩不復用戒,是為不捨於戒。」
[0028b17] 「何謂菩薩污穢色欲?」
[0028b18] 佛言:「於婬妬無所生。」
[0028b18] 「何謂菩薩意與泥洹等?」
[0028b19] 佛言:「菩薩不有一切諸法。」
[0028b19] 「何謂菩薩棄捨所有?」
[0028b20] 佛言:「不受內外所有,是為棄捨。」「何謂菩薩不厭不懈?」
[0028b21] 佛言:「不生二識之處,是為不厭。」
[0028b22] 「何謂菩薩於諸所有無所戀慕?」
[0028b22] 佛言:「於諸物無念故。」
[0028b23] 須菩提白佛言:「何等為菩薩遠離居業?」
[0028b24] 佛言:「遊諸佛國、轉所生處,常下鬚髮被著袈裟,是為遠離家業。」
[0028b25] 「何謂菩薩遠離比丘尼眾?」
[0028b26] 佛言:「彈指之頃不與共止,彈指之頃不得生意,是為菩薩離比丘尼。」
[0028b27] 「何謂菩薩離於妬嫉?」
[0028b28] 佛言:「菩薩當作是念:『我當安隱眾生,不宜生嫉。』」
[0028b29] 「何謂菩薩離於聚會?」
[0028b29] 佛言:「菩薩所住聚會,若有羅漢、辟支佛意者,常遠離之。」
[0028c02] 「何謂菩薩遠離瞋恚?」
[0028c02] 佛言:「不令恚害鬪諍得其便。」
[0028c03] 「云何菩薩遠離自舉?」
[0028c03] 佛言:「內法不可得見故。」
[0028c04] 「云何菩薩遠離訾蔑他人?」
[0028c04] 佛言:「亦不見外法故。」
[0028c05] 「何謂菩薩遠離十惡?」
[0028c05] 佛言:「此十惡事,常欲壞於賢聖之道,何況佛道而不遠離?是故當遠離十惡。」
[0028c07] 「何謂菩薩遠離[怡-台+龍]戾?」
[0028c08] 佛言:「不見有法可貢高者,是為離於[怡-台+龍]戾。」
[0028c09] 「何謂菩薩遠離自用?」
[0028c09] 佛言:「尚不見有形,當於何所而行自用?」
[0028c10] 「何等為菩薩遠離顛倒?」
[0028c11] 佛言:「以形不可得見故。」
[0028c11] 「云何菩薩離婬怒癡?」
[0028c12] 佛言:「不復見婬怒癡形故。」
[0028c12] 「云何菩薩在於六住,具足六波羅蜜?」
[0028c13] 佛言:「住於六波羅蜜、諸佛世尊及聲聞、辟支佛所可度彼岸,是為菩薩具足六波羅蜜。」
[0028c15] 「云何菩薩不為聲聞意?」
[0028c16] 佛言:「以聲聞事非平等道故。不為小意。何以故?亦非平等道故。云何不厭?厭者亦非平等道故。棄捨不悔,悔者非平等道。初發意者便當施與,亦不當惜。云何菩薩不當作吾我想?從本際以來不可見故;乃至眾生有壽命想,從本以來亦不可見故。云何菩薩不斷所生見?以諸法無有斷截,從有本以來無所生故。云何菩薩不為常見?見法所不生者亦無有常故。云何菩薩不作念想?以無有垢故。云何菩薩不作種相?以諸見不可得見故。云何菩薩不入名色?不見有形故。云何菩薩不入五陰,亦不入性,亦不入衰,其實不可得見故。云何菩薩不入三界?以三界亦無真故。云何菩薩不作住處,亦不與虛空作期,無所依怙。何以故?無有形像故。云何菩薩不入佛見?不從所依得見佛故。云何菩薩不與空諍?一切法空,空不與空諍故。云何菩薩具足於空?其欲具足相者,是為具足空。云何菩薩得無相證?不念於諸相故。云何菩薩得無願智?不著三界故。云何菩薩淨於三事?具足十善故。云何菩薩以慧具足哀念眾生?以大悲利之故。云何菩薩無眾生?念欲淨佛國故。云何菩薩等觀諸法?以不高下諸法故。云何菩薩得於道覺?隨諸法所覺而度脫之故。云何菩薩得無所生忍?得諸法所有無生無滅,無所忍故。云何菩薩得無所生慧?知名色無所起故。云何菩薩得一道之教?無有二教故。云何菩薩滅諸分別?於諸法無所分部故。云何菩薩不修轉見?以不轉求羅漢、辟支佛意故。云何菩薩轉於垢濁?滅諸所習漏故。云何菩薩得滅諸垢而得清淨?所謂薩云若慧是。云何菩薩而自調意?不厭三界故。云何菩薩而得滅意?制六根故。云何菩薩慧無有礙?謂得佛眼故。云何菩薩知情欲不堅固?觀六衰故。云何菩薩能入眾生意?持一意悉知眾生所念故。云何菩薩遊於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初無有佛國想故。云何菩薩得佛國觀?於是國住,遍見諸佛國亦無佛國想故。云何菩薩隨其所見,諸佛國土自成其國,住於遮迦越羅地?遊諸三千大千國土故。云何菩薩奉見諸佛?以見法故,是為見佛。云何菩薩真見佛身?逮法性故,是為真見。云何菩薩以智具足力?已住世尊十力之地,便能具足眾生力故。云何菩薩能淨佛國?能淨眾生故。云何菩薩如幻三昧?所作隨所應,無有動轉故。云何菩薩常住三昧?已得報應故。云何菩薩入諸功德?隨其道法而度脫之故。云何菩薩不復思議?能自成立教授一切故。云何菩薩所願諧偶?具足行六波羅蜜是故諧偶。云何菩薩知諸天、龍、鬼神所知所言?以辯才慧無所不了故。云何菩薩得胞胎成就?在所生常化生故。云何菩薩居家成就?生於豪貴家故。云何菩薩父母成就?得生剎利、婆羅門家故。云何菩薩種姓成就?得繼過去諸菩薩種故。云何菩薩宗親成就?以眾菩薩為眷屬故。云何菩薩得生成就?生時光明普遍無量國土,震動無量國土故。云何菩薩出家成就?菩薩出家時,安諸無央數百千眾生,滿具足是三乘之願故。云何菩薩莊嚴佛樹?以黃金為樹,七寶為枝葉,其枝葉光明悉遍照十方無央數剎土,是為佛樹成就。云何菩薩諸善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淨佛土淨眾生,是為成就淨諸功德也。云何十住菩薩名為如來?用具足六波羅蜜,諸習緒盡,得佛十八法,具足薩云若慧。須菩提!是故菩薩摩訶薩已得十住名為如來。」
[0029b22] 「云何菩薩已住十地?」
[0029b23]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漚惒拘舍羅行六波羅蜜乃至三十七品,行十八法,過滅淨地、種性地、八地、見地、薄地、滅婬怒癡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過是九地,便住佛地。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住之地,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三拔致。」
摩訶般若波羅蜜問出衍品第二十二
[0029c02] 佛告須菩提:「汝所問:『菩薩摩訶薩從何所出衍中?當住何所?』者,今當說之。」
[0029c03] 佛言:「當出三界,隨薩云若住,而無所倚。何以故?摩訶衍與薩云若是法共等,亦不別、亦不同,亦無形、亦非見,亦非礙一相,一相者謂無相。何以故?須菩提!無相之法,亦不出亦非不出。須菩提!若無相法出者,法性亦當復出生。假令無相法出生者,如亦當復出生。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真際。若欲出生無相法者,為復欲出生不可思議性。欲出生無相法者,為復欲出生安隱之性。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滅盡。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滅盡之體。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色空、痛想行識空。何以故?色空者,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痛想行識空亦爾。何以故?須菩提!色色自空,痛想行識識自空。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眼空、為欲出意空。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六衰及十二因緣空。何以故?六衰空者,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夢、幻、炎、響、光、影。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如來之所作化。何以故?夢、幻、炎、響、光、影及如來所化,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何以故?夢以夢事空,炎事、幻事、響光事、影事,乃至如來所化,事皆自空。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檀波羅蜜。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六波羅蜜事,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何以故?六波羅蜜六波羅蜜空故。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內外空。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有空、無空。何以故?須菩提!內外空事至有無空事自空,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何以故?內外空空乃至有無空空。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行。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十八法。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羅漢、辟支佛,上至如來等正覺也。何以故?羅漢、辟支佛事上至佛,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云若。何以故?羅漢羅漢事空,辟支佛辟支佛事空,佛佛事空。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果。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薩云若。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名相。欲出生行者,為欲出生設法教數。何以故?須菩提!名空及設教法行空空。何以故?名空空故。欲出生無相法者,為欲出生無所生、無所滅、無所著、無所斷、無所有。以是故,須菩提!摩訶衍從三界出,住薩云若不動處。須菩提!汝所問:『衍住何所?』佛言衍無所住。何以故?如諸法亦無所住,衍所住如無所住。譬如法性亦不住亦不不住,衍者、不住亦不不住,無所生、亦不住亦不不住。不生不滅、不著不斷,無所有,亦不住亦不不住。衍亦如是。何以故?法性事亦不住亦不不住,法性事自空故。乃至無所有,無所有亦自空。須菩提!衍無所住。何以故?諸法無所住而住而不動。如須菩提所問:『誰當出衍者?』無有從衍中出者。何以故?須菩提!所可出者及衍、甫當出者,亦無所有,是亦不可見。諸法亦不可見,當從何法出?何以故?吾我不可見故。乃至壽命、知見之事,從本至竟淨,從我人至知見及法性不可,見如亦不可見,真際亦不可見至竟淨。不可思議、性、陰、衰不可見,六波羅蜜亦不可見至竟淨。內外空至有無空,亦不可見至竟淨。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可見至竟淨。從須陀洹至羅漢、辟支佛,上至佛,亦不可見至竟淨。從須陀洹道至羅漢、辟支佛道,上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亦不可見至竟淨,不生不滅、不著不斷,無所有,不可見至竟淨。過去當來今現在,亦無所有至竟淨。去住從此至彼,亦無所有至竟淨。增減亦不可見至竟淨。何誰不生而不可見?法性不生不可見。何以故。法性亦不可見亦不不可見,如不可見無所見,空、真際至般若波羅蜜,無所有不可見。內外空至有無空,無所見亦不可見。三十七品及十八法,無所有不可見。從須陀洹至佛,無所有不可見。從須陀洹道至佛道、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無所有不可見,無所生不可見。至無所有,從無所有,無所有不可見。何以故?須菩提!無所有不可見。初住地亦不可見。至十住地,無所有不可見。無所有不可見至竟常淨。何等為初住地滅淨地、種性地、第八地、見地、薄地、除垢地、所作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於內外空亦不見。初地不可見,至內外空有無空無所有。第二住地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乃至第十,從內外空有無空,至第十住亦不可見。何以故?須菩提!從一住至十住,亦無所有亦不可見,至竟淨。內外空至有無空,眾生淨,無所有至竟淨。內外空至有無空,佛國淨,無所有至竟淨。內外空有無空,五眼無所有,至竟淨。須菩提!如是,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倚事,令諸法以摩訶衍出薩云若。」
◎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四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1 放光般若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4.04,完成日期:2014/04/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其他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5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