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ṃyuktāgama 雜阿含經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雜阿含經卷第四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八八)
[0022b20] 如是我聞:
[0022b20]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2b21]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
[0022b25] 佛告欝多羅:「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如汝於父母, 恭敬修供養,
現世名稱流, 命終生天上。」
[0022c01] 佛說此經已,年少欝多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八九)
[0022c03] 如是我聞:
[0022c03]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2c04]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優波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諸婆羅門常稱歎邪盛大會,沙門瞿曇亦復稱歎邪盛大會不?」
[0022c07] 佛告優波迦:「我不一向稱歎,或有邪盛大會可稱歎,或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
[0022c09] 優波迦白佛:「何等邪盛大會可稱歎?何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
[0022c11] 佛告優波迦:「若邪盛大會繫群少特牛、水特、水牸,及諸羊犢、小小眾生悉皆傷殺,逼迫苦切,僕使作人,鞭笞恐怛,悲泣號呼,不喜不樂,眾苦作役。如是等邪盛大會,我不稱歎,以造大難故。若復大會不繫縛群牛,乃至不令眾生辛苦作役者。如是邪盛大會,我所稱歎,以不造大難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馬祀等大會, 造諸大難事,
如是等邪盛, 大仙不稱歎。
繫縛諸眾生, 殺害微細蟲,
是非為正會, 大仙不隨順。
若不害眾生, 造作眾難者,
是等名正會, 大仙隨稱歎。
惠施修供養, 為應法邪盛,
施者清淨心, 梵行良福田。
如是大會者, 是則羅漢會,
是會得大果, 諸天皆歡喜。
自行恭敬請, 自手而施與,
彼我悉清淨, 是施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 信心應解脫,
無罪樂世間, 智者往生彼。」
[0023a04] 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〇)
[0023a06] 如是我聞:
[0023a0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廣說如上。差別者,謂隨說異偈言:
「無為無諸難, 邪盛時清淨,
如法隨順行, 攝護諸梵行。
馨香歸世界, 超過諸凡鄙,
佛於邪盛善, 稱歎此邪盛。
惠施修供養, 邪盛隨所應,
淨信平等施, 梵行良福田。
彼作如是施, 是施羅漢田,
如是廣大施, 諸天所稱歎。
自行恭敬請, 自手而供養,
等攝自他故, 邪盛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 淨信心解脫,
於無罪世界, 智者往生彼。」
[0023a20] 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九一)
[0023a22] 如是我聞:
[0023a2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3a23]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闍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安及現法樂?」
[0023a25] 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0023a28] 「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0023b02] 「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
[0023b07] 「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0023b11] 「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鉢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
[0023b22] 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幾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
[0023b24] 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0023b26] 「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及餘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0023b29] 「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0023c01] 「云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垢心,在於居家,行解脫施,常自手與,樂修行捨,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0023c04] 「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習、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後世樂。」
[0023c07]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方便建諸業, 積集能守護,
知識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
淨信戒具足, 惠施離慳垢,
淨除於速道, 得後世安樂。
若處於居家, 成就於八法,
審諦尊所說, 等正覺所知。
現法得安隱, 現法喜樂住,
後世喜樂住。」
[0023c16] 佛說此經已,欝闍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二)
[0023c18] 如是我聞:
[0023c18]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3c19] 爾時,舍衛國有憍慢婆羅門止住,父母種姓俱淨,無瑕點能說者,七世相承悉皆清淨;為婆羅門師,言論通達,諸論記典悉了萬名,解法優劣,分明諸,句句記說,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容色志高、聰明志高、財富志高,不敬父母、諸尊、師長。聞沙門瞿曇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彼沙門瞿曇所,若有所說,我當共論;無所說者,默然而還。」
[0023c28] 時,憍慢婆羅門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手執金瓶,往見世尊。至於園門,下車步進。
[0024a02]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不時顧念憍慢婆羅門。
[0024a03] 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不顧念我,且當還去。」
[0024a05] 爾時,世尊知憍慢婆羅門心念,而說偈言:
「憍慢既來此, 不善更增慢,
向以義故來, 應轉增其義。」
[0024a09] 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欲修敬禮。
[0024a10] 爾時,世尊告憍慢婆羅門:「止!止!不須作禮,心淨已足。」
[0024a11] 時,諸大眾咸各高聲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羅門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聰明憍慢、財富憍慢,不敬父母、諸尊、師長,今於沙門瞿曇所謙卑下下,欲接足禮。」
[0024a15] 時,憍慢婆羅門於大眾前唱令靜默,而說偈言:
「云何不起慢? 云何起恭敬?
云何善慰諭? 云何善供養?」
[0024a20]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父母及長兄, 和尚諸師長,
及諸尊重者, 所不應生慢。
應當善恭敬, 謙下而問訊,
盡心而奉事, 兼設諸供養。
離貪恚癡心, 漏盡阿羅漢,
正智善解脫, 伏諸憍慢心。
於此賢聖等, 合掌稽首禮。」
[0024a28] 爾時,世尊為憍慢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說法,說布施、持戒、生天功德,愛欲味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諸清淨分……如是廣說,如白淨衣無諸黑惡,速受染色。憍慢婆羅門即於座上解四聖諦——苦、習、滅、道,得無間等。
[0024b04] 時,憍慢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0024b08] 佛告憍慢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0024b09] 彼即出家,獨正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九三)
[0024b13] 如是我聞:
[0024b13]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4b14] 時,有長身婆羅門,作如是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特、牸、水牛及諸羊犢、種種小蟲悉皆繫縛,辦諸飲食、廣行布施,種種外道從諸國國皆悉來集邪盛會所。
[0024b18] 時,長身婆羅門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作是念:「我今辦邪盛大會,所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虫皆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國來至會所。我今當往沙門瞿曇所問邪盛法,莫令我作邪盛大會,分數中有所短少。」作是念已,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執金澡瓶,出舍衛城,詣世尊所,恭敬承事。至精舍門,下車步進,至於佛前,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欲作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蟲皆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國皆悉來至邪盛會所。又聞瞿曇從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今故來請問瞿曇邪盛大會法諸物分數,莫令我所作邪盛大會諸分數之中有所短少。」
[0024c07] 佛告婆羅門:「或有一邪盛大會主行施作福而生於罪,為三刀劍之所刻削,得不善果報。何等三?謂身刀劍、口刀劍、意刀劍。
[0024c10] 「何等為意刀劍生諸苦報?如一會主造作大會,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會,當殺爾所少壯特牛,爾所水特、水牸,爾所羊犢及種種諸蟲。』是名意刀劍生諸苦報。如是施主雖念作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
[0024c15] 「云何為口刀劍生諸苦報?有一會主造作大會,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會,汝等當殺爾所少壯特牛,乃至殺害爾所微細蟲。』是名口刀劍生諸苦報,大會主雖作是布施、供養,實生於罪!
[0024c19] 「云何為身刀劍生諸苦報?謂有一大會主造作大會,自手傷殺爾所特牛,乃至殺害種種細蟲,是名身刀劍生諸苦報。彼大會主雖作是念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
[0024c23] 「然婆羅門當勤供養三火,隨時恭敬,禮拜奉事,施其安樂。何等為三?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
[0024c26] 「何者為根本火?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養父母,令得安樂,是名根本火。何故名為根本?若善男子從彼而生,所謂父母,故名根本。善男子以崇本故,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以安樂。
[0025a02] 「何等為居家火?善男子隨時育養,施以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給妻子、宗親、眷屬、僕使、傭客,隨時給與,恭敬施安,是名家火。何故名家?其善男子處於居家,樂則同樂,苦則同苦,在所為作皆相順從,故名為家。是故善男子隨時供給,施與安樂。
[0025a09] 「何等名田火?善男子隨時恭敬,尊重供養,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勞,如法所得,奉事供養諸沙門、婆羅門,善能調伏貪、恚、癡者,如是等沙門、婆羅門,建立福田,崇向增進,樂分樂報,未來生天,是名田火。何故名田?為世福田,謂為應供,是故名田。是善男子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根本及居家, 應供福田火,
是火增供養, 充足安隱樂。
無罪樂世間, 慧者往生彼,
如法財復會, 供養所應養。
供養應養故, 生天得名稱。
[0025a23] 「然,婆羅門!今善男子先所供養三火應斷令滅。何等為三?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所以者何?若貪火不斷不滅者,自害害他,自他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緣彼而生心法憂苦,恚火、癡火亦復如是。婆羅門!若善男子事積薪火,隨時辛苦,隨時然,隨時滅火因緣受苦。」
[0025a29] 爾時,長身婆羅門默然而住。
[0025b01] 時,有婆羅門子名欝多羅,於會中坐。
[0025b02] 長身婆羅門須臾默然,思惟已,告欝多羅:「汝能往至邪盛會所,放彼繫柱特牛及諸眾生受繫縛者,悉皆放不?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意自在,山澤曠野,食不斷草,飲淨流水,四方風中受諸快樂。」』」
[0025b07] 欝多羅白言:「隨大師教!」即往彼邪盛會所放諸眾生,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其所樂,山澤曠野,飲水食草,四風自適。』」
[0025b10] 爾時,世尊知欝多羅。知已,為長身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律,世尊說法先後,說戒、說施及生天功德,愛欲味患,出要、清淨、煩惱清淨,開示現顯。譬如鮮淨白[疊*毛]易受染色,長身婆羅門亦復如是。即於座上見四真諦,得無間等。
[0025b15] 時,長身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飯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0025b21] 時,長身婆羅門知佛受請已,為佛作禮,右繞三匝而去。長身婆羅門還邪盛處,所諸供辦淨美好者,布置床座,遣使請佛,白言:「時到,惟聖知時。」
[0025b25]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大眾圍繞,往到長身婆羅門會所,大眾前坐。
[0025b27] 時,長身婆羅門知世尊坐定已,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已,澡漱洗鉢畢,別敷卑床,於大眾前端坐聽法。
[0025b29] 爾時,世尊為長身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九四)
[0025c02] 如是我聞:
[0025c0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5c03]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僧迦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不善男子云何可知?」
[0025c05] 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
[0025c06] 婆羅門復問:「善男子云何可知?」
[0025c07] 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
[0025c07] 婆羅門白佛:「云何不善男子如月?」
[0025c08] 佛告婆羅門:「如月黑分,光明亦失,色亦失,所係亦失,日夜消滅,乃至不現。如是,有人於如來所,得信家心,受持淨戒,善學多聞,損己布施,正見真實。於如來所淨信、持戒、惠施、多聞、正見真直已,然後退失,於戒、聞、施、正見悉皆忘失,日夜消滅,乃至須臾,一切忘失。
[0025c14] 「復次,婆羅門!若善男子不習近善知識,不數聞法,不正思惟,身行惡行,口行惡行,意行惡行。行惡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趣泥梨中。如是,婆羅門!不善男子其譬如月。」
[0025c18] 婆羅門白佛:「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
[0025c19] 佛告婆羅門:「譬如明月淨分光明,色澤日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如是,善男子於如來法、律得淨信心,乃至正見真淨增明,戒增、施增、聞增、慧增,日夜增長;復於餘時親近善知識,聞說正法,內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化生天上。婆羅門!是故善男子譬如月。」
[0025c27]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譬如月無垢, 周行於虛空,
一切小星中, 其光最盛明。
淨信亦如是, 戒聞離慳施,
於諸慳世間, 其施特明顯。」
[0026a03] 佛說此經已,僧迦羅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九五)
[0026a05] 如是我聞:
[0026a05]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6a06] 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瞿曇說言:『唯應施我,不應施餘人;施我得大果,非施餘人而得大果。應施我弟子,不應施餘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云何?瞿曇!作是語者,為實說耶?非為謗毀瞿曇乎?為如說說、如法說耶?法次法說,不為餘人以同法來訶責耶?」
[0026a14] 佛告婆羅門:「彼如是說者,謗毀我耳!非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不致他人來以同法呵責。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說:『應施於我,不應施餘;施我得大果報,非施餘人得大果報。應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然,婆羅門!我作如是說者,作二種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婆羅門乃至士夫,以洗器餘食著於淨地,令彼處眾生即得利樂。我說斯等亦入福門,況復施人?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
[0026a25] 生聞婆羅門白佛言:「如是,瞿曇!我亦如是說,施持戒者得大果報,非施犯戒。」
[0026a26]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黑若有白, 若赤若有色,
犁雜及金色, 純黃及鴿色,
如是等牸牛, 生犢姝好者,
丁壯力具足, 調善行捷疾,
但使堪運重, 不問本生色,
人亦復如是, 各隨彼彼生,
剎利婆羅門, 毘舍首陀羅,
旃陀羅下賤, 所生悉不同,
但使持淨戒, 離重擔煩惱,
純一修梵行, 漏盡阿羅漢,
於世間善逝, 施彼得大果,
愚者無智慧, 未甞聞正法,
施彼無大果, 不近善友故,
若習善知識, 如來及聲聞,
清淨信善逝, 根生堅固力,
所住之善趣, 及生大姓家,
究竟般涅盤, 大仙如是說。」
[0026b16]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六)
[0026b18] 如是我聞:
[0026b18]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6b19]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執杖持鉢,家家乞食。
[0026b21]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柱杖持鉢,家家乞食?」婆羅門白佛:「瞿曇!我家中所有財物悉付其子,為子娶妻,然後捨家,是故柱杖持鉢,家家乞食。」
[0026b25] 佛告婆羅門:「汝能於我所受誦一偈,還歸於眾中,為兒說耶?」
[0026b26] 婆羅門白佛:「能受。瞿曇!」
[0026b27]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心歡喜, 為子聚財物,
亦為娉其妻, 而自捨出家。
邊鄙田舍兒, 違負於其父,
人形羅剎心, 棄捨於尊老,
老馬無復用, 則奪其[麩-夫+黃]麥,
兒少而父老, 家家行乞食,
曲杖為最勝, 非子為恩愛,
為我防惡牛, 免險地得安,
能却兇暴狗, 扶我闇處行,
避深坑空井, 草木棘刺林,
憑杖威力故, 峙立不墮落。」
[0026c10] 時,婆羅門從世尊受斯偈已,還歸婆羅門大眾中為子而說。先白大眾:「聽我所說。」然後誦偈……如上廣說。其子愧怖,即抱其父,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為家主。
[0026c14] 時,婆羅門作是念:「我今得勝族姓,是沙門瞿曇恩。我經所說:『為師者如師供養,為和尚者如和尚供養。』我今所得,皆沙門瞿曇力,即是我師,我今當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曇。」
[0026c18] 時,婆羅門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面前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曇力。我經記說:『為師者以師供養,為和尚者以和尚供養。』今日瞿曇即為我師,願受此衣,哀愍故!」
[0026c22] 世尊即受,為哀愍故。
[0026c23]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
[0026c24]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七)
[0026c26] 如是我聞:
[0026c2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6c27]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0026c28] 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攝杖持鉢,家家乞食。彼婆羅門遙見世尊而作是念:「沙門瞿曇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亦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與瞿曇俱是比丘。」
[0027a03]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所謂比丘者, 非但以乞食,
受持在家法, 是何名比丘。
於功德過惡, 俱離修正行,
其心無所畏, 是則名比丘。」
[0027a08] 佛說是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八)
[0027a10] 如是我聞:
[0027a10]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一那羅聚落,住一那羅林中。
[0027a11]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一陀羅聚落乞食,而作是念:「今日大早,今且可過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作飲食處。」
[0027a14] 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五百具犁耕田,為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白言:「瞿曇!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0027a18] 佛告婆羅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0027a19] 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沙門瞿曇若犁、若軛、若鞅、若縻、若鑱、若鞭,而今瞿曇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0027a21] 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
「自說耕田者, 而不見其耕,
為我說耕田, 令我知耕法。」
[0027a25]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信心為種子, 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時軛, 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 是則善御者。
包藏身口業, 知食處內藏,
真實為真乘, 樂住為懈息,
精進為廢荒, 安隱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 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還受諸有。」
[0027b06]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曇!極善耕田!瞿曇!」於是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鉢香美飲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言:
「不因說法故, 受彼食而食。」
[0027b12] 如是廣說,如前為火與婆羅門廣說。
[0027b12]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瞿曇!今以此食安著何處?」
[0027b14]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婆羅門!汝持此食著無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0027b17] 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虫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熱丸投於冷水,啾啾作聲。如是彼食投著無虫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
[0027b20] 時,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實為奇特!大德大力,乃令飲食神變如是。」
[0027b22] 時,彼婆羅門見食瑞應,信心轉增,白佛言:「瞿曇!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0027b24]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彼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九九)
[0027b29] 如是我聞:
[0027b29] 一時,佛住王舍城。
[0027b29] 時,有尊者名曰淨天,在鞞提訶國人間遊行,至彌絺羅城菴羅園中。時,尊者淨天晨朝著衣持鉢,入彌絺羅城乞食。次第乞食,到自本家。時,淨天母年老,在中堂持食祀火,求生梵天,不覺尊者淨天在門外立。
[0027c05] 時,毘沙門天王於尊者淨天所極生敬信。時,毘沙門天王,諸夜叉導從,乘虛而行,見尊者淨天在門外立。又見其母手擎飲食,在中堂上供養祀火,不見其子在外門立。見已,從空中下,至淨天母前,而說偈言:
「此婆羅門尼, 梵天極遼遠,
為求彼生故, 於此祠祀火。
此非梵天道, 何為徒祀此?
汝婆羅門尼, 淨天住門外,
垢穢永無餘, 是則天中天,
蕭然無所有, 獨一不兼資,
為乞食入舍, 所應供養者,
淨天善修身, 人天良福田。
遠離一切惡, 不為染所染,
德同於梵天, 形在人間住,
不著一切法, 如彼淳熟龍,
比丘正念住, 其心善解脫,
應奉以初佛, 是則上福田。
應以正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預建立洲, 令未來安樂。
汝觀此牟尼, 已渡苦海流,
是故當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預建立洲, 令未來安樂,
毘沙門天王, 開發彼令捨。」
[0028a01] 時,尊者淨天即為其母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道而去。
(一〇〇)
[0028a03] 如是我聞:
[0028a03]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8a04]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佛者,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佛者是世間, 超渡之勝名,
為是父母制, 名之為佛耶?」
[0028a10]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見過去世, 如是見未來,
亦見現在世, 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 所應修已修,
應斷悉已斷, 是故名為佛。
歷劫求選擇, 純苦無暫樂,
生者悉磨滅, 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刺本, 等覺故名佛。」
[0028a18] 佛說偈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一〇一)
[0028a20] 如是我聞:
[0028a20]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有從迦帝聚落、墮鳩羅聚落二村中間,一樹下坐,入晝正受。
[0028a22] 時,有豆磨種姓婆羅門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脚跡千輻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輞,眾好滿足。見已,作是念:「我未曾見人間有如是足跡,今當隨跡以求其人。」即尋脚跡至於佛所,來見世尊坐一樹下,入晝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澄靜,其心寂定,第一調伏,正觀成就,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已,白言:「為是天耶?」
[0028b01] 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
[0028b01] 「為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0028b03] 佛告婆羅門:「我非龍乃至人、非人也。」
[0028b04] 婆羅門白佛:「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為是何等?」
[0028b05]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天龍乾闥婆, 緊那羅夜叉,
無善阿修羅, 諸摩睺羅伽,
人與非人等, 悉由煩惱生,
如是煩惱漏, 一切我已捨,
已破已磨滅, 如芬陀利生,
雖生於水中, 而未曾著水,
我雖生世間, 不為世間著,
歷劫常選擇, 純苦無暫樂,
一切有為行, 悉皆生滅故,
離垢不傾動, 已拔諸劍刺,
究竟生死除, 故名為佛陀。」
[0028b17] 佛說此經已,豆摩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路而去。
(一〇二)
[0028b19] 如是我聞:
[0028b19]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028b20]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
[0028b22] 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於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慎勿近我門!」
[0028b24] 佛告婆羅門:「汝知領群特、領群特法耶?」
[0028b25] 婆羅門言:「我不知領群特,亦不知領群特法,沙門瞿曇知領群特及領群特法不?」
[0028b27] 佛言:「我善知是領群特及領群特法。」
[0028b28] 是時,婆羅門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請佛令坐,白言:「瞿曇!為我說領群特及領群特法。」
[0028c01] 佛即就座為說偈言:
「瞋恚心懷恨, 隱覆諸過惡,
犯戒起惡見, 虛偽不真實,
如是等士夫, 當知領群特。
憋暴貪悋惜, 惡欲慳諂偽,
無慚無愧心, 當知領群特。
一生二生者, 一切皆殺害,
無有慈愍心, 是為領群特。
若殺縛椎打, 聚落及城邑,
無道以切責, 當知領群特。
住止及行路, 為眾之導首,
苦切諸群下, 恐怛相迫愶,
取利以供己, 當知領群特。
聚落及空地, 有主無主物,
掠護為己有, 當知領群特。
自棄薄其妻, 又不入婬舍,
侵陵他所愛, 當知領群特。
內外諸親屬, 同心善知識,
侵掠彼所受, 當知領群特。
妄語欺誑人, 詐取無證財,
他索而不還, 當知領群特。
為己亦為他, 舉責及財與,
或復順他語, 妄語為他證,
如是妄語者, 當知領群特。
作惡不善業, 無有人知者,
隱諱覆藏惡, 當知領群特。
若人問其義, 而答以非義,
顛倒欺誑人, 當知領群特。
實空無所有, 而輕毀智者,
愚癡為利故, 當知領群特。
高慢自稱舉, 毀壞於他人,
是極卑鄙慢, 當知領群特。
自造諸過惡, 移過誣他人,
妄語謗清白, 當知領群特。
前受他利養, 他人來詣己,
無有敬報心, 當知領群特。
沙門婆羅門, 如法來乞求,
呵責而不與, 當知領群特。
若父母年老, 少壯氣已謝,
不勤加奉養, 當知領群特。
父母諸尊長, 兄弟親眷屬,
實非阿羅漢, 自顯羅漢德,
世間之大賊, 當知領群特。
初上種姓生, 習婆羅門典,
而於其中間, 習行諸惡業,
不以勝生故, 障呵責惡道,
現法受呵責, 後世墮惡道,
生旃陀羅家, 世稱須陀夷,
名聞遍天下, 旃陀羅所無,
婆羅門剎利, 大姓所供養,
乘於淨天道, 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處障, 令不生梵天,
現法善名譽, 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 如我所顯示,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為領群特, 業為婆羅門。」
[0029a29] 婆羅門白佛言:
「如是大精進, 如是大牟尼,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故領群特, 業故婆羅門。」
[0029b05]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轉得信心,以滿鉢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偈如上說。
[0029b07]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見食瑞應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為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
[0029b09]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即得出家,獨靜思惟,如前說,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0029b12]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心善解脫,自覺喜樂,即說偈言:
「非道求清淨, 供養祠祀火,
不識清淨道, 猶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樂, 出家受具足,
逮得於三明, 佛所教已作。
先婆羅門難, 今為婆羅門,
沐浴離塵垢, 度諸天彼岸。」
雜阿含經卷第四
[0029b22] 此經此卷,國、宋二本文義全同,皆有十九經,總二十五紙。丹本有十五經,若依宋藏式寫之,可成二十七紙。又其文義與國、宋二本全別,未知去取。今撿國、宋本經,則下流函中,此經第四十二卷耳。宋藏錯將彼卷重刊于此,為初四卷,國亦仍之者,錯也!故令去彼,取此丹本經焉。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2 冊 No. 0099 雜阿含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4.04,完成日期:2014/04/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佛教經典系列提供/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5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