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tra on the Law of Ten Rewards in the Dirghagama (Chang Ahan Shi Bao Fa Jing) 長阿含十報法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0233b26] 聞如是:
[0233b26]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賢者舍利曰:「請諸比丘聽說法,上亦好、中亦好、竟亦好,有慧、有巧、最具淨除至竟說行,聽從一增至十法,聽向意著意,聽說如言。」諸比丘從賢者舍利曰:「請願欲聞。」舍利曰:「便說從一增起至十法,皆聚成無為。從苦得要出,一切惱滅。
[0233c04] 「第一一法,行者竟無為但守行。
[0233c05] 「第二一法,可思惟意不離身。
[0233c06] 「第三一法,可識世間麁細。
[0233c07] 「第四一法,可棄憍慢。
[0233c08] 「第五一法,可著意本觀。
[0233c09] 「第六一法,多作本觀。
[0233c10] 「第七一法,難受不中止定。
[0233c11] 「第八一法,可成令意止。
[0233c12] 「第九一法,當知一切人在食。
[0233c13] 「第十一法,當證令意莫疑。
[0233c14] 「是行者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0233c16] 「第一兩法,行者竟無為當有意亦當念。
[0233c17] 「第二兩法,可增行止亦觀。
[0233c18] 「第三兩法,當知名字。
[0233c19] 「第四兩法,可捨癡亦世間愛。
[0233c20] 「第五兩法,當除不愧不慚。
[0233c21] 「第六兩法,難定兩法不當爾爾。
[0233c22] 「第七兩法,當知當不爾爾。
[0233c23] 「第八兩法,可求盡點,不復生點。
[0233c24] 「第九兩法,可識人本何因緣在世間得苦,亦當知何因緣得度世。
[0233c26] 「第十兩法,當自證慧亦解脫。是為行者二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證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0233c29] 「第一三法,行者竟無為事慧者,亦聞法經,亦當觀本。
[0234a02] 「第二三法,當思惟。欲念,定不欲但念,亦不欲亦不念。
[0234a04] 「第三三法,可識。欲有,色有,不色有。
[0234a05] 「第四三法,可捨。欲愛,色愛,不色愛。
[0234a06] 「第五三法,可捨。本三惡,貪欲惡、瞋恚惡、愚癡惡。
[0234a08] 「第六三法,可增。無有貪欲本、無有瞋恚本、無有愚癡本。
[0234a10] 「第七三法,難受。相定相、定止相、定起相。
[0234a11] 「第八三法,可作。三活向,空、不願、不想。
[0234a12] 「第九三法,可識。三痛,樂痛、亦不樂亦不苦痛。
[0234a14] 「第十三法,自證慧不復學。從本來,亦往生,爾無所應除。是為行者三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0234a17] 「第一四法,行者竟無為天人輪。好郡居,依慧人,自直願,宿命有本。
[0234a19] 「第二四法,增行。四意止,自觀、身觀、內外身觀,莫離意知著意,離世間癡惱。痛、痒、意法亦如觀身法。」
[0234a22] 「第三四法,可識。四飯,摶飯、樂飯、念飯、識飯。
[0234a23] 「第四四法,可捨。四蛘,欲蛘、意生是蛘、戒願蛘、受身蛘。
[0234a25] 「第五四法,可減。四失,戒失、意是失、行失、業失。
[0234a27] 「第六四法,可增。四成,戒成、意是成、行成、業成。
[0234a29] 「第七四法,難知。四諦,苦諦、習諦、盡諦、受滅苦諦。
[0234b02] 「第八四法,令有四黠。苦黠、習黠、盡黠、道黠。
[0234b04] 「第九四法,可識。四相識,少識、多識、無有量無所有不用識知、多知無有量知無所有不用智知。
[0234b07] 「第十四法,自證。一法身當知、二法意當知、三法眼當知、四法慧當知。是為行者四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是有持慧意觀。
[0234b11] 「第一五法,行者竟無為。五種斷意。何等五?道弟子有道信有根著本,無有能壞者,忍辱亦仙人,若天、若魔、若梵,亦餘世間耶?亦無有匿無有態,真直如有身行,意著道慧同行。身亦少病安善,如應持腹行。身不大寒不大熱,無有恚時和令消飲食噉,令身安調,發精進行。有瞻精進方便,堅得好法,意不捨方便,寧肌筋骨血幹,盡精進不得中止,要當得所行。行慧從起滅慧得道者,要不厭行直滅苦。是五種斷意。
[0234b21] 「第二五法,可增行德者。五種定。行道弟子,是身自守得喜樂,澆漬身行,可身一切無有一處不到喜樂,從自守樂。譬慧浴者,亦慧浴弟子。弟子持器,若杅若釜。澡豆水漬,已漬和使澡豆著膩,內外著膩不復散,從漬膩故。道行者亦如是,是身自守愛生樂,漬和相近相著,身一切無有不著,從自守喜樂。道弟子,是五種定,是上頭行。
[0234b29] 「亦有道弟子,是身已定喜樂,澆漬身行,可身一處無有不到從定喜樂,譬阪頭泉水池,亦不從上來、亦不從東、亦不從南、亦不從西、亦不從北,但從泉多水潤生遍泉水,為泉澆漬,無有一處不到水冷水。道弟子行如是,是身定喜樂,澆漬身行,可遍身一切無有不到,從定喜樂。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二行。
[0234c07] 「亦有道弟子,是身不著愛著樂,相連至到相促相可,遍一切身到不喜樂。譬如蓮華水中生水中長,至根至莖至葉,一切從冷水遍澆漬遍行。道弟子身亦如是,從無有愛樂澆漬,可一切身遍從無有愛樂。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三行。
[0234c13] 「亦有道弟子,是身淨意,已除受行成行,身中無有一處不到從淨意除意。譬如四姓亦四姓子,白[疊*毛]若八丈九丈,人頭足遍裹身遍,無有不到從白[疊*毛]淨[疊*毛]。如是道弟子,是身淨意除意已有行,一切身無有不到已覆淨意除意。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四行。
[0234c19] 「亦有道弟子,受身觀諦,已熟念、熟居、熟受,譬如住人觀坐人、坐人觀臥人。道弟子行如是,受行相思惟熟受,以熟受、熟念、熟事、熟受。道弟子是五種定,是為第五行。
[0234c23] 「第三五法,當知五種,一為色受種、二為痛受種、三為想受種、四為行受種、五為識受種。
[0234c25] 「第四五法,當捨五蓋,一為愛欲蓋、二為瞋恚蓋、三為睡眠蓋、四為戲樂蓋、五為悔疑蓋。
[0234c27] 「第五五法,可當減。五心意釘。若學者不信道,疑不下不可不受,如是心意一釘為未捨,不受道法教誡故。亦如有學者在道散名聞慧者同學者,持惡口向喙勤意離嬈侵,若有道名聞者慧者同學者,持惡口向喙勤意離嬈侵,如是是為五心意釘未捨。
[0235a04] 「第六五法,當增道。五根,一為信根、二為精進根、三為意根、四為定根、五為慧根。
[0235a06] 「第七五法,難受。五行得要出。若道弟子熟受道,不念愛欲,意不著欲、意不可欲、意不止欲、意不度欲,意縮、意惡、意不起、意不用、意却、意穢不用惡。譬如雞毛亦筋,入火便縮皺不得申。如是見道弟子,行堅意不念愛欲,便不用愛欲,便不可愛欲,意不墮愛欲,意便縮,意便縮意不起,便出念道。欲行已出,意生意堅,意不意出意解,意不縮意不惡意起,意無所礙無所用,意安隱,為意行故熟行故。
[0235a15] 「若復生從愛欲因緣結惱憂,念為已從是解止不著得離,不復從是因緣痛痒行。如是行者,從欲得度,瞋恚不瞋恚,侵不侵,色不色。若道弟子,堅意不復念身,已堅意不念身,便不欲身、不可身、不住身,意不墮愛欲便惡意起。譬道弟子,如雞毛筋,入火便縮便皺不得申。道弟子亦如是,已見堅不復念身,意不可身、意不著身、意不度意,縮意惡意不起,自守生止惡,可惡念無為。欲度身念度,身為無為,意勸意可,意止意度,意不縮意不惡,意便申念無所礙無所用,意隱止,從行熟行故。
[0235a26] 「若從身因緣,生罪惱憂,緣生罪惱憂已,從是解止不著度,不復從是因緣更痛。道弟子如是,從身得要出。
[0235a29] 「第八五法,令生起道,五慧定,道德者無所著無所供從,是一慧內自生。
[0235b02] 「是定恒,人不能致,慧者可。如是二慧內起生。
[0235b03] 「是定從一向致得猗得道行,如是三慧內起生。
[0235b05] 「是定見致樂行受亦好,如是四慧內起生。
[0235b05] 「是定從是定自在坐自在起,如是五慧內起生。
[0235b07] 「第九五法,當知五解脫,若學者道說經從道聞,亦慧人說從慧人聞,亦同學者聞,已如說聞知法義行、已解法便解義、已解義便受、已受便喜、已喜身樂、已樂便意定。定意如有知如有見,已如知見便却不用,已不用便不著,已不著如便得解脫。是行者一解脫。
[0235b13] 「已行者得住未正意,得正意未定意,得定意未解結,得解結未得無為,便致無為。或時佛亦不說經,慧者同學者亦不說經,但如聞如受竟便自諷讀。是行者二解脫。
[0235b17] 「或時佛亦不說經,慧者同學者亦不說經,但如聞法如受法,具說學者。是行者三解脫。
[0235b19] 「或時佛不說經,學者但如聞如受法,獨一處計念,若如聞如受法具諷讀,便如應解如法解,是行者四解脫。
[0235b22] 「或時不如聞不如受,亦不計念,但從行取一定相熟、受熟、念熟,行已受定相熟、受熟、念熟、行熟,隨便如法,便如應解,便如法解。已如應解,已如法解便可生,已可生便哀生,已哀生便身樂,便身知樂已樂意便止,便如有知有見便悔,已悔便不欲,已不欲便得解脫,行者五解脫。若道行者,得是止,得是行,意未得止便止,意未定便定,結未盡便盡,未得度世無為便得度世無為。
[0235c02] 「第十五法自證知,一不學陰、二不學戒、三不學定、四不學慧、五不學度世解脫。是學者五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0235c06] 「第一六法者,竟無為。不共取重,等身行止在佛慧同學者,是法不共取重,從是得愛、從是得敬,可意已得愛、已得敬行,聚合不諍訟,一向行定致忍,等口言、等心行,所有戒行,不犯、不穿、不緩、不藏、不失。為有道者可具足行,如是輩行戒者,我亦戒者,當應比共慧者同學者,所求道要厭者,但行直滅苦,如是輩我亦如是輩,應比共慧者同學者,是法不共取重,亦若所有利法致從法得,一切所得在隨器中,如是利當為同學共,無有獨匿,是法不共取重。為從是愛得敬得可意,已得愛、已得敬、已得可意、已得行,得合、得聚,不諍不訟。一心行定,從是致忍。
[0235c19] 「第二六法,護行六共居,眼見色亦不喜亦不惡,但觀行意正知。耳鼻口身意法觀,亦不喜亦不瞋,但觀止意不忘。
[0235c22] 「第三六法,可識。六內入,眼內入,耳鼻口身意內入。
[0235c24] 「第四六法,可捨。六愛,眼更愛,耳鼻口身意更愛。
[0235c26] 「第五六法,可減。六不恭敬,一為不恭敬佛、二為不恭敬法、三為不恭敬同學者、四為不恭敬戒、五為惡口、六為惡知識。
[0235c29] 「第六六法,可增。六恭敬,一為恭敬佛、二為恭敬法,三為恭敬同學者,四為恭敬戒,五為好口,六為善知識。
[0236a03] 「第七六法,難受。六行度世,若有言:『我有等意定心,已行已有。』復言:『我意中瞋恚未解。』便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無有是。已等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寧當有瞋恚耶?無有是。何以故?有等心定意,為除瞋恚故。』
[0236a08] 「二為若行者言:『我有慈意定心,已作已行已有,但有殺意不除。』可報:『不如言。何以故?已慈心定意,已行已作已有,寧當有殺意耶?無有是。何以故?已有慈意定心,為無有殺意。』
[0236a13] 「三為若學者言:『我有喜心等定意,已行已作已有,但意不止不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無有是,已有等意定心,已行已增已有,寧不定不可耶?無有是。何以故?等意定心,為除不可不定故。』
[0236a18] 「四為若學者言:『我有觀定意,已行已作已有,但愛欲瞋恚未除。』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已有觀定意,便無有愛欲瞋恚。』
[0236a21] 「五為若行者言:『我無有疑,但意不能。』可報言:『莫說是。何以故?解要無有疑故。』
[0236a23] 「六為若行者言:『已得定意已足,但意往念識。』可報:『不如言,無有是,亦不應是念得定。意無所念已足,復意行念識,無有是。何以故?意已得度者,不應復念。』
[0236a27] 「第八六法,當令有六念,一為念佛、二為念法、三為念同學者、四為念戒,五為念與、六為念天。
[0236b01] 「第九六法,當知。六無有量,一為見無有量、二為聞無有量、三為利無有量、四為戒無有量、五為事無有量、六為念無有量。
[0236b04] 「第十六法,證自知。六知,一神足、二徹聽、三知人意、四知本從來、五知往生何所、六知結盡。是行者六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0236b08] 「第一七法,行者竟無為。七寶,一為信寶、二為戒寶、三為愧寶、四為慙寶、五為聞寶、六為施寶、七為慧寶。
[0236b11] 「第二七法,可行。七覺意,一為意覺意、二為分別法覺意、三為精進覺意、四為可覺意、五為猗覺意、六為定覺意、七為護覺意。
[0236b14] 「第三七法,當知。七有,一為不可有、二為畜生有、三為餓鬼有、四為人有、五為天有、六為行有、七為中有。
[0236b17] 「第四七法,可捨。七結,一為愛欲結、二為不可結、三為樂有結、四為自憍慢結、五為邪結、六為癡結、七為疑結。
[0236b20] 「第五七法,可減。惡人七法,一為不信、二為無有愧、三為無有慙、四為無有精進、五為忘意、六為不定意、七為無有慧。
[0236b23] 「第六七法,增慧。七慧者法,一為信、二為愧、三為慚、四為發精進、五為守意、六為定、七為慧。
[0236b26] 「第七七法,難受知。七識止處,有色身異身異相。譬如或人中、或天上,是為一識止處。
[0236b28] 「有色若干身一想。譬如天上天,名為梵,上頭有,是為二識止處。
[0236c01] 「有在色處,一身一想。譬如天名為自明,是為三識止處。
[0236c03] 「有無有色處行者,一切從色度滅恚念無有量行止。譬如天名為空,是為四識止處。
[0236c05] 「有無有色處行者,一切從空得度,行識無有量止。譬如天名為識,是為五識止處。
[0236c07] 「有不在色行者,無有想亦不離想。譬如天名為無有想,是為七識止處。
[0236c09] 「第八七法,行令有定意。一為直見、二為直念、三為直語、四為直法、五為直業、六為直方便、七為直意。
[0236c12] 「第九七法,當知。七現恩,一為若道行者,意在佛信入道根生,住無有能壞,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亦餘世間行者。二為持戒守律攝戒,出入成畏死罪,持戒學戒。三為有好知識,有好同居,有好自歸。四為獨居不二共牽行、牽身、牽意。五為持精進行,堅精進行,不捨道法方便。六為意計,寧身肌筋骨血幹壞,但當所應行者發精進。七為有瞻者堅行者,不捨方便者,道法行應得已未得,精進不得中止,守意行最意持行自久行久說意不忘。七為念慧行知生滅得慧意。是為七現恩。
[0236c23] 「第十七法,當令有證。一有法、二有解、三知時、四知足、五知身、六知眾、七知人前後。是行者七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諦如,有不惑不倒,是如有持慧意觀。
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上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13 長阿含十報法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4.04,完成日期:2014/04/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5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