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Yuan Zhu Lin 法苑珠林
Scroll 2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六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宿命篇第十八 (此有四部)
* 述意部
* 引證部
* 習氣部
* 五通部
述意部第一
[0475c23] 夫業行參差。宿緣之途非一。壽命修短。明昧 之理無常。良由業因善惡。致使報有冥爽。 或有憶識多劫。或有緣念累代。或有但記一
生。或有唯知現在。所以凡聖殊隔宿命延促。 雖復託神感聖。習氣尚存。除惑見理。戲心 猶在。自非位登十地行滿三祇。奚能永斷習 因感茲勝報也。
引證部第二
[0476a02] 第一天趣中。依婆沙論云。亦有生處得智知 他心等。然微細故不別說之。如上天報中已 具說之。亦同下傍生鬼趣中述。故婆沙論云。
所以者何。非田器故。有勝覩相聞語智等。所 覆損故有他心通及願智等。所映蔽故。評曰。 應作是說。於四趣中生處得智。各知五趣。於 理無違。
[0476a09] 第二問人趣亦有本性念生智類。應能知他 心等。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 有餘。復次少故不說。謂人趣中得此智者。
極少有故。而不說之。如婆沙論說。此皆從不 惱害業能生此智。若有眾生能護身口不惱 他者。在母胎時。其必寬容。不為冷熱二觸母
腹不淨惡血所困。至出胎時。又復不為產門 逼迫令心錯亂。以是因緣覺了惺寤念知前 事。今不知者良由違前法故。忘失錯亂故。不
能知也。問曰。各知幾趣耶。答曰。還如婆沙論 說。天知五趣。人知四趣 (除天) 鬼知三趣。畜生知 二趣。地獄唯知地獄之事。由勝故上得知下。
下由劣故不知上。問曰。若由劣故不知上者。 何故經說善住龍王伊鉢羅龍王等能知帝釋 勝人心之所念耶。答曰。如婆沙論說。此等皆
是比知。非是正知。如彼帝釋欲與修羅戰時。 善住龍王背上諸骨自然出聲。彼即念言。我 今背骨出大音聲。定知諸天必欲與彼修羅
共鬪。定當須我。作是念已即使向彼帝釋邊 去。又如帝釋欲游戲時。伊鉢羅龍王背上自 然有其香手現。彼則念言我今背上香手現。
定知帝釋欲戲園林。必當須我。作是念已即 自化身作象三十二頭。通其舊首合有三十 三頭。於彼一一頭上各出六牙。一一牙上各
出七大寶池。一一池中各出七莖蓮華。一一 蓮華各出七葉。一一葉上出七寶臺。一一臺 中起七寶帳。一一帳內有七天女。一一天女
有七侍者。一一侍者有七妓女。一一妓女 皆作天樂。作是化已屈申臂頃往詣帝釋殿 前而住。帝釋見已即與眷屬昇其常頭之上。 自餘三十二天輔臣各將眷屬昇餘三十二
頭之上。昇已即便舉身陵空迅疾往詣遊 戲之處。以此驗知。亦是比知。非是正知也。 以此引事證知上得知下下不知上也。然此
理未盡。如下狼知女心殺兒而去。此即下 亦知上。何言下不知上耶。且據從多而說。 上得知下下不得知上。若細尋求上下通知。 不可具引。
[0476b18] 又新婆沙論云。如王舍城內有一屠兒。名曰 伽吒。是未生怨王少小知友。曾白太子。汝 登王位與我何願。太子語言。當恣汝請。後未
生怨害父自立。伽吒於是從王乞願王便告 曰。隨汝意求。伽吒白言。願王許我王舍城中。 獨行屠殺。王遂告曰。汝今云何求此惡願。豈
不怖畏當來苦耶。屠兒白王。諸善惡業皆無 有果。何所怖畏。王遂告曰。汝云何知。伽吒白 王。我憶過去六生。於此王舍城中常行屠
殺。最後生在三十三天中。多受快樂。從彼天 歿來生此間。少小與王得為知友。故知善惡 其果定無。王聞生疑。便往白佛。佛告王曰。
此事不虛。然彼屠兒曾以一食施與獨覺。發 邪願言。使我常於王舍城內獨行屠殺後得 生天。由勝業因果遂其願。彼先勝業與果今
盡。却後七日定當命終生號叫地獄。次第受 先屠業苦果。是故此智極知七生。復有說者。 此極能憶五百生事。謂有苾芻自憶過去五
百生中墮餓鬼趣。念彼所受飢渴苦時。遍身 流污深心悑惱。息諸事業精進熾然。後經多 時得預流果。復有苾芻自憶過去。五百生中
墮地獄趣。念彼所受地獄苦時。諸毛孔中遍 皆血流。身及衣服非常臭穢。每日詣水澡浴 澣衣。眾人謂之計水為淨。
[0476c13] 又薩婆多論。問曰。願智宿命智有何差別。答 宿命智知過去。願智知三世。宿命智知有漏。 願智二俱兼知。宿命智知自身過去。願智自
他兼知。宿命智知一身二身次第得知。願智 一念超知百劫。古時畜生所以能語。今時畜 生所以不能語。謂劫初時先有人天未有三
惡。盡從人天中來。以宿習近故。是以能語。 今時畜生多從三惡道中來。是以不語。又婆 沙論說。謂於生處自性能知過去宿命及知
他心。於其生處不假修因自性而知。此智遍 通五趣。然有強弱。三塗及天此四趣中作用 則強。若在人趣用則微弱。何故如是。為人
趣中有瞻相言智及有修禪發智乃至他心法 等智。為此等智之所覆隱。是故雖有作用微 隱不現。
[0476c28] 如新婆沙論云。若論有情。見嶮隘處修令寬 博。使往來者無有艱難。由彼業力在母腹中。
[0477a01] 無迫窄苦。故得此智。或有餘說。若諸有情 施他種種大妙飲食。由彼業力能引此智。若 諸有情不造惱害他業。常作饒益他事。由
斯業故在母腹中。不為風熱痰陰病等之 所逼切。後出胎時無迫窄苦。是故能憶諸 宿住事。故有是說。若諸有情住在母腹及 出胎時。不受眾病迫窄苦者。皆應能憶過去
生事。但由母病及迫窄苦悉皆忘之。
[0477a09] 第三鬼趣中。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云何 知然。昔有女人。為鬼所魅羸瘦將死。呪師問 鬼。汝今何為惱此女人。鬼便報言。此女過去
五百生中常害我命。我亦過去五百生中常 害彼命。怨怨相報于今未息。彼若能捨我亦 捨之。呪師因報彼女人曰。汝若惜命當捨怨
心。女人報言。我已捨矣。鬼觀女意都不捨怨。 恐命不全妄言已捨。遂斷其命捨之而去。
[0477a17] 第四畜生趣中。云何知有宿命智。答如婆沙 論中。昔有一女。置兒在地。緣行他處。時有 一狼將其兒去。其母見已趁而語言。汝狼何
以將我兒去。狼即報言。汝是我怨。曾於五 百生中常食我兒。我今還欲於五百生殺害 汝子。此乃怨讎相報。理當法爾。何以生瞋。
作是報已復更語言。若汝能捨怨害者。我則 放汝之子。兒母報曰。我捨怨心。時狼即便 起坐思惟。觀彼女人之心乃知不捨。還復語
言。汝雖口言心猶不捨。作是語已即便斷其 兒命而去。此乃自識宿命。亦知於彼女人之 心。此為良驗。自餘鬼及天趣。並識宿命及知
他心。前後諸篇經論具說。不煩重述。然此二 智非是種智。論他心宿命二種智。唯據靜慮 禪定發得。此乃報得行在散心。故知非也。
[0477b03] 第五地獄趣中。云何得有自性宿命智生。答 如涅槃經中。五百婆羅門為彼仙育國王殺 已至於地獄。發三善念憶本所作。即其驗也。
又如論說。地獄眾生亦能念知獄卒等心。亦 是其驗也。
宿習部第三
[0477b09] 如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云。佛在王舍城迦 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比丘百 菩薩俱。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比丘。名婆須蜜
多。遊行竹園間緣樹上下。聲如獼猴。或施 三鈴作那羅戲。時諸長者及行路人。競集看 之。眾人集時身到空中。跳上樹端作獼猴聲。
耆闍崛山八萬四千金色獼猴集菩薩所。菩 薩復作種種變現令其歡喜。時諸大眾各作 是言。沙門釋子。猶如戲兒幻惑眾人。所行
惡事無人信用。乃與鳥獸作於非法。如是 惡聲遍王舍城。有一梵志上啟大王。頻婆娑 羅王聞此語嫌諸釋子。即勅長者迦蘭陀曰。
此諸釋子多聚獼猴在卿園中。為作何等。如 來知不。長者啟王。婆須蜜多作變化事。令 諸獼猴一時歡喜。諸天雨華持用供養。為作
何等臣所不知。爾時大王前後導從。往詣佛 所。遙見世尊。身放光明如紫金山。普令大 眾同於金色。尊者蜜多及八萬四千獼猴亦
作金色。時諸獼猴見大王來作種種變。中有 採華奉大王者。大王見已與諸大眾俱至佛 所。為佛作禮右繞三匝。却坐一面白佛言。此
諸獼猴。宿有何福身作金色。復有何罪生 畜生中。尊者蜜多復宿殖何福生長者家出 家學道。復有何罪雖生人中諸根具足不持
戒行。與諸獼猴共為伴侶。歌語之聲悉如獼 猴。使外道笑。唯願天尊。為我分別令我開 解。佛告大王。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
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億劫之前。有佛出世。 名曰然燈。彼佛滅後有諸比丘。於山澤中修 行佛法。堅持禁戒如人護眼。因是即得阿羅
漢。時空澤中有一獼猴至羅漢所。見於羅漢 坐禪入定。即取羅漢座具被作袈裟。如沙 門法。偏袒右肩。手擎香鑪繞比丘行。時彼
比丘從定覺已。見此獼猴有好善心。即為彈 指告獼猴言。法子。汝今應發無上道心。獼猴 聞說歡喜踊躍。五體投地敬禮比丘。起復採
華散比丘上。爾時比丘即為獼猴說三歸依。 爾時獼猴即起合掌白言。大德。我今欲歸依 佛法僧。比丘為受三歸已。次當懺悔具說罪
業。我得羅漢能除眾生無量重罪。如是慇懃 三為懺已告獼猴言。法子。汝今清淨。是名菩 薩。汝今盡形受五戒已求阿耨菩提。爾時
獼猴依教受已發願已竟。踊躍歡喜。走上高 山緣樹墜死。由受五戒破畜生業。即生兜率 天上值一生補處菩薩。為說無上道心。即持
天華下空澤中供養羅漢。羅漢見已即便微 笑。告言。天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終不相 捨。而說偈言。
業能莊嚴身 處處隨取趣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人
汝今生天上 由於五戒業
前身落獼猴 從於犯戒生
持戒生天梯 破戒為鑊湯
我見持戒人 光明莊嚴身
七寶妙臺閣 諸天為給使
眾寶為床帳 摩尼華瓔珞
值遇未來佛 娛樂說勝法
我見破戒人 墮在泥犁中
鐵犁耕其舌 臥在鐵床上
融銅四面流 燒煮壞其身
或處於刀山 劍林及沸屎
灰河寒氷獄 鐵丸飲鎔銅
如是等苦事 常為身瓔珞
若欲脫眾難 不墮三惡道
游處天上路 超越得涅槃
當勤持淨戒 布施修淨命
[0478a17] 時阿羅漢說此偈已默然無聲。獼猴天子白 言。大德。我前身時作何罪業生獼猴中。復有 何福值遇大德。得免畜生生於天上。羅漢答
言。乃往過去此閻浮提有佛出世。名曰寶慧 如來。至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比丘。名蓮 華藏。多與國王長者居士而為親友。邪命諂
曲不持戒行。身壞命終落阿鼻獄。如蓮華敷。 滿十八隔具受諸苦。壽命一劫。劫盡更生。如 是經歷諸大地獄滿八萬四千劫。從地獄出
墮餓鬼中。吞飲鎔銅經八萬四千歲。從餓 鬼出復墮牛猪狗猴中。各五百身。緣前供養 持戒比丘結誓要重。今復遇我得生天上。持
戒比丘即我身是。放逸比丘即汝身是。獼猴 天子聞此語已心驚毛竪。懺悔前罪即還天 上。
[0478b03] 佛告大王。彼獼猴者。雖是畜生。一見羅漢受 持三歸及以五戒。緣前功德超越千劫極重 惡業。得生天上值遇一生補處菩薩。從是已
後值佛無數。淨修梵行具六波羅蜜。住不退 地。於最後身次彌勒後當成阿耨菩提。佛號 師子月如來。
[0478b09] 佛告大王。欲知彼國師子月佛者。今此會中 婆須蜜多比丘是也。王聞此語。即起合掌遍 體流汗。悲泣雨淚悔過自責。向婆須蜜多。頭
面著地接足為禮懺悔前罪。
[0478b13] 佛告大王。欲知此等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者。 乃是過去拘樓秦佛時。波羅柰國。俱睒彌 國。二國之中共有八萬四千比丘尼。行諸非
法犯諸重禁。狂愚無智如癡獼猴。見好比丘 視之如賊。時有羅漢比丘尼。名善安隱。具 為說法復懷忿恨。時羅漢尼見諸惡人不生
善心。即起慈悲。身昇虛空作十八變。時諸 惡人見變化已。各脫金環散阿羅漢尼上。願 我生生身作金色。前所作惡今悉懺悔。時諸
惡人身壞命終墮阿鼻地獄。次第經歷。至九 十二劫常處地獄。從地獄出。五百身中常 為餓鬼。從餓鬼出。一千身中常為獼猴。身作
金色。大王當知。爾時八萬四千犯戒尼罵羅 漢尼者。今此會中八萬四千諸金色獼猴是 也。爾時供養諸惡比丘尼者。今大王是。此諸
獼猴。因宿習故。持華持香供養大王。爾時。 污彼比丘尼者。今瞿迦梨及王五百黃門是。 佛告大王。身口意業不可不慎。
[0478c02] 爾時王聞佛說。對佛懺悔慚愧自責。豁然 意解成阿那含王所將八千人求王出家並 成羅漢。餘一萬六千人皆發菩提心。八萬諸
天亦俱發心。八萬四千金色獼猴。聞昔因緣 慚愧自責。繞佛千匝向佛懺悔。各發無上菩 提心。隨壽長短。命終之後。當生兜率天上
值遇彌勒得不退轉。更過百萬億那由他阿 僧祇恒河沙劫。當得成佛。八萬四千次第出 世。同共一劫。劫名大光。同名普金光明王 如來。
[0478c12] 又處處經云。佛言。有憍梵鉢提。已得阿羅漢 道。反作牛齝。弟子問佛。何以故。佛言。是比 丘前世宿命時。七百世作牛。今世得道。餘
習未盡故作齝食。若依智度論。問何以作牛。 答由過去世經他穀田。取五六粒粟口嘗吐 地。以損他粟故作此牛。由作牛。多身故牛脚 齝食也。
五通部第四
[0478c20] 如菩薩處胎經云。爾時有妙勝菩薩白佛言。 世尊。五通菩薩修習何法得神通道。佛告妙 勝。此欲界中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眼通。生
便徹見一閻浮內眾生之類。麁細好醜城郭 樹木。或有人眼能觀二三四天下。不須眼通 生便觀見。或有人不須眼通耳通。清徹聞一
天下男聲女聲一切音聲。即能別知。一不修 耳通。一一曉了。或有人不習不學自識宿命。 吾從某處來生此間。父母種族名姓盡能別
知。或有人不修習神通。知他人心行善惡趣 向生處。有緣眾生無緣眾生。並悉能知。或 有人身能飛行周旋往來。不修身通。身便能
飛。無所觸礙。履空如地履地如空。佛告。 善男子善女人。修眼聖通除色斷垢。三空 定門便能得見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
天下。或有聞一千天下二千天下三千大千 天下一切諸聲。善惡六道悉能曉了。或有人 除去識垢內外無瑕。得意聖通自識宿命。一
生二生乃至無數阿僧祇劫。所從來處。父母 眷屬。國土清淨。悉能識知。或有人修十神 通。解知法性。強記不忘。便能得知他人心念。
一生二生乃至無數阿僧祇劫。所從來處。父 母眷屬。國土清淨。名姓種族。皆悉知之。或有 人思惟法觀。以心持身以身持心。睡眠覺寤
意想如空。便能舉身一天下二天下乃至三 千大千剎土。入地如空。山河石壁無所罣礙。 或有人臨當成佛。以智慧力除眾生垢。坐樹
王下不起于坐。故得成佛六通清徹。爾時世 尊而說偈曰。
凡夫所得通 猶如諸飛鳥
有近亦有遠 不離生死道
佛通無礙法 真實無垢穢
念則到十方 往返不疲倦
以慈念眾生 得通無罣礙
仙人五通慧 轉退不成就
我通堅固法 要入涅槃門
[0479a27] 爾時坐中有菩薩。名曰普光。前白佛言。未審 六通識法。是一是若干。若識是一法如來金 色神足道場游諸佛剎。為識致身。為身致識。
若身致識則無六通。若識致身此名一法。無 身無識。唯願世尊。報我此義。佛告普光菩 薩。汝所問義為第一義問。為世俗義問。若世
俗義問。識法若干無有定相。若第一義問則 無身無識。何以故。分別識法自性空寂。無來 無去。亦無染著。汝問金色此有為法五陰成
就。非自然法。非第一義。我今為汝說識想法。 菩薩六通身識共俱。非識先身後。非身先識 後。何以故。法相自然。識不離身。身不離識。
猶如二牛共其一軛。若黑牛前白牛後則種不 成就。若白牛前黑牛後種亦不成。非黑牛前 白牛後。非白牛前黑牛後。則種成就。神足道
果亦復如是。身識共俱無有前後中間。如來 色身有前有後有中間此世俗法。非第一義。 於空寂法無有若干。
[0479b16] 頌曰。
善惡宿熏習 感報各殊方
曾為鬼害怨 或作狼讐殃
屠兒憶殺業 須蜜戲猴鄉
宿祐除患者 在處游天堂
觸類興清遘 目擊洞兼忘
凡聖欽嘉會 賢愚慶流芳
四生行善業 六趣感神光
苦樂雖殊別 同知命短長
感應緣 (略引九驗)
* 晉羊太傅
* 晉王練
* 晉向靖
* 宋釋曇諦
* 魏釋乘師
* 隋刺史崔彥武
* 唐釋道綽
* 唐劉善經
* 唐沙門玄高
[0479b29] 晉羊太傅祐。字叔子。泰山人也。西晉名臣 聲冠區夏。年五歲時。嘗令乳母取先所弄指 環。乳母曰。汝本無此。於何取耶祐曰。昔於
東垣邊弄之落桑樹中。乳母曰。汝可自覓。 祐曰。此非先宅。兒不知處。後因出門游望 遙而東行。乳母隨之。至李氏家。乃入至東
垣樹中探得小環。李家驚異曰。吾子昔 有此環常愛弄之。七歲暴亡。亡後不知環處。 此亡兒之物也。云何持去。祐持環走。李氏
逐問之。乳母既說祐言。李氏悲喜遂欲求 祐還為其兒。里中解喻然後得止。祐年長 常患頭風。醫欲攻治。祐曰。吾生三日時頭
首北戶。覺風吹頂意甚患之。但不能語耳。 病源既久不可治也。祐後為荊州都督鎮襄 陽。經給武當寺殊餘精舍。或問其故。祐
默然。後因懺悔敘說因果。乃曰。前身承有諸 罪。賴造此寺故獲申濟。所以使供養之情偏 殷勤重也。
[0479c18] 晉王練。字玄明。琅耶人也。宋侍中。父珉字 季琰。晉中書令。相識有一梵僧。每瞻珉 風彩甚敬悅之。輒語同學云。若我後生得為
此人作子。於近願亦足矣。珉聞而戲之曰。 法師才行正可為弟子子耳。頃之沙門病亡。 亡後歲餘而練生焉。始生能言。便解外國
語。及絕國奇珍銅器珠貝。生所不見未聞 其名。即而名之識其產出。又自然親愛諸梵 過於漢人。咸謂沙門審其先身。故珉字之曰 阿練。遂為大名云。
[0479c28] 晉向靖。字奉仁。河內人也。在吳興郡喪數歲 女。女始病時弄小刀子。母奪取不與傷母 手。喪後一年。母又產一女。女年四歲謂母曰。
前時刀子何在。母曰無也。女曰。昔爭刀子 故傷母手。云何無耶。母甚驚怪具以告靖。 靖曰。先刀子猶在不。母曰。痛念前女。故不錄
之。靖曰。可更覓數箇刀子合置一處令女自 擇。女見大喜即取先者曰。此是兒許。父母 大小乃知前女審其先身 (右三驗出自冥祥記) 。
[0480a08] 宋崑崙山有釋曇諦。姓康。其先康居人。漢靈 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肜 嘗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見一僧呼黃
為母。寄一麈尾并鐵鏤書鎮二枚。眠寤見兩 物具存。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 尾等示之。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
答云。不憶。至年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 發。後隨父之樊鄧。遇見關中僧 [契-大+石] 道人。忽 喚 [契-大+石] 名。 [契-大+石]
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向 者忽言。阿尚是諦沙彌。為眾僧採菜被野猪 所傷。不覺失聲耳。 [契-大+石] 經為弘覺法師弟子。為
僧採菜被野猪所傷。 [契-大+石] 初不憶此。乃詣諦父。 諦父具說本末。并示書鎮麈尾等。 [契-大+石] 乃悟而
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為姚萇講法 華。貧道為都講。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 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採菜之
事。彌深悲仰。諦後游覽經籍遇目斯記。晚 入吳虎丘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華大 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文翰集有六卷。亦行
於世。性愛林泉。後還吳興入故章崑崙山。閑 居 澗 飲二十餘載。以宋元嘉末卒於山舍。春 秋六十餘 (右一驗出梁高僧傳) 。
[0480b01] 元魏之時。有北代乘禪師。常受持法華精勤 不懈。命終中陰託河東薛氏為第五子。生而 能言。自陳宿業不願處俗。其父任北棣州刺
史。其第五郎隨任便往。中山至七帝寺。尋 得前世本時弟子。語曰。汝頗憶從我渡水 往狼山不。乘禪師者。即我身是。吾房中靈机
可速除却。弟子聞驗抱師悲慟哀傷。人眾道 俗奇怪將為大徵。父母戀惜。恐其出家便與 納室。爾後便忘宿命之事。而常興厭離常樂 靜居 (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
[0480b11] 隋開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彥武。因行部至 一邑。愕然驚喜。謂從者曰。吾昔嘗在此邑中 為人婦。今知家處。因乘馬入。循巷屈曲至
一家。命叩門。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謁。彥武入 家。先昇其堂。視東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 隆處客謂主人曰。吾昔所讀法華經。并金
釵五隻藏此壁中。經函是也。其經第七卷尾 後紙火燒失文字。吾今每誦此經。至第七卷 尾常忘失不能記得。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
函。開第七卷尾。及金釵並如其言。主人洟 泣曰。己妻存日常誦此經。釵亦是其處。彥 武指庭前槐樹吾欲產時。自解頭髮置此樹
空中。試令人探樹中果得髮。於是主人悲 喜。彥留衣物厚給主人而去。崔尚書敦禮說 云。然往年見盧文勵。說亦大同。但言齊州刺 史不得姓名。未如崔具故依崔錄
(右一驗出冥報記) 。
[0480b27] 唐并州玄中寺釋道綽。姓衛。并州汶水人也。 清約雅素慧悟天開。承昔鸞師專崇習業。以 貞觀二年四月八日。綽知命將盡。通告事相。
聞而赴者滿于山寺。感見鸞師在七寶船上 告綽云。汝淨土堂成。但餘報未盡。并見化 佛住空天華下散。士女等眾以裙襟承得。薄 滑可愛。又以蓮華乾地而
[木*函] 者。經七日乃 萎。及餘善相不可殫記。至年七十忽然齓齒 新生如本。全無歷異。報力增強。自非行感倫 通。詎能會斯嘉應也
(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
[0480c08] 唐汾州隰城人劉善經。少小孤母所撫育。其 母平生常習讀內典精勤苦行。以貞觀二十 一年亡。善經哀毀過禮。哭聲不輟。至明年
善經恍惚之間見其母曰。我為生時修福得 受男身。今生於此縣南石趙村宋家。汝欲相 見可即至彼也。言終不見。善經如言而往不
移時而至彼。於是日宋家生男。善經因奉衣 物具言由委。此男見在。善經常以母禮事 之。隰州沙門善撫與善經舊知。見善經及鄉 人所說。為餘令言之。
[0480c18] 相州滏陽縣智力寺僧玄高。俗姓趙氏。其兄 子先身於同村馬家為兒。馬家兒至貞觀末 死。臨死之際顧謂母曰。兒於趙宗家有宿因
緣。死後當與宗家為孫。宗即與其同村也。 其母不信。乃以墨點兒左脇作一大黑子。 趙家妻又夢。此兒來云。當與孃為息。因而有
娠。夢中所見宛然馬家之子。產訖驗其墨子 還在舊處。及兒年三歲無人導引。乃自向馬 家云。此是兒舊舍也。于今現存。已年十四 五。相州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說之
(右二驗出冥報 拾遺) 。
◎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3 冊 No. 2122 法苑珠林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