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 Yi Lun 折疑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折疑論卷第二金臺大慈恩寺西域師子比丘述註
喻舉第四 (此篇因言佛經繁而不要。以此取譬。故曰喻舉)
[0800c26] 客曰。至寶光而不華 (至極之寶有光澤。而無虛華之色) 。
[0800c27] 至辭慤而不飾 (慤音却。至理之言辭。誠慤善而無假莊飾) 。
[0800c28] 言約而至者麗 (言簡約而至極者美麗) 。
[0800c29] 事寡而達者明 (事雖寡少而理通達者分明) 。
[0801a01] 故珠玉少而貴 (結上文意。以珠玉喻儒書故少而貴) 。
[0801a02] 瓦礫多而賤 (碎瓦小石喻之佛經。多而賤矣) 。
[0801a03] 聖人製六經。不過五十萬言 (六經者。易書詩春秋禮記) 。
[0801a04] 今見佛經。卷以萬計。言以億數。自非一人 力所堪能。蓋繁而不要也 (言佛經。萬卷之廣。億數之多。不是一人用力可
觀覽者。蓋繁冗而不簡要也) 。
[0801a07] 妙明曰。孟子云。江海異於行潦深廣也 (行潦者。 雨水聚於道路無源水也。江海之水至深至廣。比行潦而殊異也) 。
[0801a09] 泰山別於丘陵者高大也 (丘者。土之聚也。陵者。大阜乃高土阜也。泰山東 嶽也。至高至大。比於丘陵。故有差別) 。
[0801a11] 若大深不異於行潦。則孺子浴其淵 (孺子。說文乳子也。若 江之遠深海之廣闊。而不異於行潦。則食乳之子。亦可洗濯) 。
[0801a13] 高不出於丘陵。則跛羊陵其巔 (上一陵字丘陵也。下一陵字侮 也。意謂泰山之高大。而不過於丘陵。跛羊亦侮戲於巔頂) 。
[0801a15] 摩天之翼。不居藿葦之莖 (藿胡官反。摩天之翼。莊子逍遙篇。北溟有魚。其
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閃翅則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藿葦細葦也。 若大鵬摩天之翼。豈於細葦之上而居之哉) 。
[0801a18] 吞舟之魚。不處谿塘之水 (莊子。鯤魚大不知幾 千 里也。何難吞舟也豈隱 處於淺溪小塘) 。
[0801a20] 剖蚌蛤之腹。求明月之珠 (明月珠者。夜明珠也。唯驪龍頷下有之。照夜如 晝。若剖破蚌蛤之肚腹。求取明月之珠。未之有也) 。
[0801a22] 探枳棘之巢。求鸞鳳之卵 (橘逾淮北而為枳棘者。棘鍼也。如枳棘上之鳥 巢。欲探取鸞鳳之卵。不亦難乎) 。
[0801a24] 必難獲者何也 (此結上引下之語) 。
[0801a25] 蓋小不容於大。而大不處乎小也。故萬斛之 鼎。不可滿以盂水 (盛五斗曰斛。鼎者兩耳三足。言盛萬斛之鼎。豈可一鉢盂之水而能 滿之)
。
[0801b01] 一鈞之鍾。不可容於流泉 (三十斤為一鈞。如三十斤鍾。欲容納於長流之 水者。無是可也) 。
[0801b03] 合抱之木。豈適用以茆茨 (二人相圍曰合抱。茆茨茆草也。適相從之義。謂 合抱之大木。豈適於茆茨而用之) 。
[0801b05] 尋尺之棘。安能負於廣廈 (六尺曰尋。棘荊棘也。廣廈大屋也。言六尺之棘。 安能負荷廣大) 。
[0801b07] 故器有寬隘 (器器皿也。結上文斛鼎鍾盂也) 。
[0801b08] 量有巨細 (亦結上文。斛鼎鍾盂。各有大小之量也) 。
[0801b09] 材有勝劣 (亦結上文。合抱之木於茅茨。尋尺之棘及廣廈。故各有勝大劣小而不同也) 。
[0801b10] 物有輕重 (總結上文。意物之重者鼎木廈也。物之輕者鍾盂茨棘也) 。
[0801b11] 德有厚薄 (已上數事。喻聖之德也。厚喻大乘。薄喻小乘) 。
[0801b12] 道有淺深 (大聖之道故深。小聖之道故淺) 。
[0801b13] 法有權實 (權為暫設實為真準) 。
[0801b14] 機有小大 (權實之教各有大小之機) 。
[0801b15] 所處之分。未有乖也 (乖差於理也。復結上文意。意寬隘勝劣輕重厚薄淺深權實 大小等量。各處之分而不可乖違也) 。
[0801b17] 且佛之經也 (先以譬喻。然後形容經之大義) 。
[0801b18] 前說億劫之事 (如經云。過去千萬億劫之事也) 。
[0801b19] 後道萬世之要 (道言也。後言萬世之要妙) 。
[0801b20] 至於五始未萌之前 (列子天瑞篇曰。原天地未判之初。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 謂天地未分之前。五始混沌而未發萌時也) 。
[0801b22] 二儀肇形之際 (肇始也。易曰。太極生兩儀。謂始分之際) 。
[0801b23] 其遠不可推 (佛之所言。久遠劫數。不可推窮也) 。
[0801b24] 其事不可紀 (空劫已前之事迹。亦不可以紀記也) 。
[0801b25] 其微不可握 (老子云。摶之不得曰微故曰不可握也) 。
[0801b26] 其纖不可入 (其纖細微妙。不可窮入也) 。
[0801c01] 佛悉彌綸於廣大之外 (悉盡也。彌遍也。綸理也結上文五始二儀不可推。不 可紀。不可記不可握。不可入。其數事唯佛盡遍理於天地之外)
。
[0801c03] 剖析其窈渺之內 (剖析者分破也唯佛能剖破分析。於窈渺幽微之內) 。
[0801c04] 以至高天無極之上 (上至非非想天) 。
[0801c05] 厚地無極之下 (下至金輪水際) 。
[0801c06] 莫不示諸斯乎如指其掌也 (示垂也。諸於也。斯此也。總結上文意。佛之
妙用廣大之外。窈渺之內高天之上。厚地之下。凡有事理無不盡知。故謂垂示於此理。如指其手掌中之物也) 。
[0801c08] 所明既博文奚為繁 (結前萬計億數之言。佛既明廣大無窮之事。其經文又何為繁 也哉) 。
[0801c10] 卷萬言億。亦未足為多 (重標客言。卷萬億言。亦未足為多也) 。
[0801c11] 何不要之有耶 (如上所明之事。何謂不簡要之有也耶) 。
[0801c12] 豈特以一人力所堪能。然後以為得矣 (焉用一人之力 堪可能為然後稱為簡要所得者矣) 。
[0801c14] 譬如渴人飲海。飽而自足。焉知其餘哉 (復結上文 意。卷萬億數之義。譬如極渴之人飲大海之水。飽足則止。焉知其餘廣大) 。
宗師第五 (此篇言古今帝主賢士皆所宗師之。故曰宗師)
[0801c17] 客曰。子之行說。佛道崇虛至尊至大。二帝三 王曷不修之 (既為佛之崇高清虛。至尊貴而廣大。二帝堯舜也。三王夏商周也。何不修佛之道)
。
[0801c19] 孔子老聃何不傳之 (夫子老子何不傳佛之道) 。
[0801c20] 六經不載其辭 (儒教書中。不見載佛之言辭) 。
[0801c21] 諸子不書其說 (儒門諸子等籍。亦不見書經所說) 。
[0801c22] 且先賢古哲未聞行其道者。而子獨好於異 耶 (結上文。古之聖哲先賢等經。諸子等書。皆無所宗佛者。唯子獨好異端之教也耶) 。
[0801c24] 妙明曰。子執之固也 (子偏執之固蔽者也) 。
[0801c25] 書不必孔丘之言。合義者從 (丘孔子名。然孔聖之書。理微言極。有所 未達者。亦不可定用。但以合義者。亦皆從順者也) 。
[0801c27] 藥不必扁鵲之方。愈病者良 (名醫傳。扁鵲古之善醫者。曾療虢太子返 魂。亦不必定用。但能痊愈其病者。亦良善也) 。
[0802a02] 萬善殊途而同歸 (然萬善為者不同一路。其善則一也) 。
[0802a03] 百慮一致而為善 (百般思慮至。唯為一善也) 。
[0802a04] 為善不同同歸于治 (尚書云。為善故不一端而無不可之善。洎有所成則同名歸於 善治也) 。
[0802a06] 君子集眾善而輔其身 (君子者。成德之士也。凡君子之所作為。惟集積眾善 而以輔助於其身也) 。
[0802a08] 而以何常師有耶 (論語。公孫朝。即衛大夫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
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 亦何常師之有) 。
[0802a11] 昔者虞舜師務成。唐堯師尹壽 (予按老子列仙傳。化規實跡帝堯之 時為務成。帝舜之時為尹壽) 。
[0802a13] 漢文禮河上 (漢文帝禮河上公。而求道德二篇也) 。
[0802a14] 黃帝拜廣成 (黃帝於崆峒山拜求治身之道於廣成子) 。
[0802a15] 武丁納誨傅巖 (傅巖即傅說也。武丁即商高宗。尚書說命篇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也。 說音悅) 。
[0802a17] 太甲投誠伊尹 (尚書。太甲乃湯孫至昏者也。湯三聘伊尹為相。後以阿衡之任。放逐太甲 於桐宮。帝悔過修德。既成後立號太宗也) 。
[0802a19] 文王尊呂望 (史記。文王為西伯時。一日夢飛熊之兆卜之。於渭水之陽。將大德焉。天與汝師以
之佐昌齋三日。渭水果得呂望。勞而問之。乃載以歸。立為太公望) 。
[0802a21] 仲尼學老聃 (家語適周篇。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孔子將行。與南宮敬叔曰。吾師老聃。博 古知今者也) 。
[0802a23] 豈但見載於六經。然後以從其學也 (此標客言以結上文。意 如上諸聖。皆有其師。豈直待載於六經。然後從而為學也) 。
[0802a25] 佛既生周昭王時。法化未來此土。暨漢明帝 永平十年。聲教漸始流入中區 (史記。後漢明帝永平三年四月八
日。夜夢金人長丈六放大光明。次日問群臣。丞相韓憲奏曰。此西方聖人也。周朝備云。千年之後。教來此土。帝悅
遣蔡愔等一十八人齎勅西國。尋訪聖典。至流沙遇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箱。永平十年十月到於洛陽。帝大悅重 賞譯經於時方流入中國) 。
[0802b03] 且二帝三王。時殊代異隔而不修 (二帝三王與佛時世不同。遠 隔邦域。故不修佛道也) 。
[0802b05] 仲尼伯陽。審無受器。知而不傳 (仲尼夫子也。伯陽老子也。孔老 二聖審無受道之器而無可傳者。故知而不傳也) 。
[0802b07] 諸子未達豈敢言也 (周秦之時。佛法未來。諸子豈敢妄傳) 。
[0802b08] 夫如是奚二帝三王孔子老聃傳習記載之有 耶 (結上文意) 。
[0802b10] 厥後白馬經來 (厥者其也) 。
[0802b11] 亦烏僧至 (三國志。吳王赤烏四年。康居國沙門僧會至。顯大神異。王禮事之) 。
[0802b12] 蘭騰道揚於明帝 (三寶錄云。漢明帝。摩騰竺法蘭。永平十四年五嶽道士楮善信等。上表
滅佛帝命二教於白馬寺以二教經置於二臺。同時舉火。道教皆毀。唯佛典獨存。於時君臣愕然。愈加崇奉) 。
[0802b14] 僧會德被於孫權 (三國志。孫權吳王也。時康僧既至。廣陳如來之玄妙。王求舍利立壇祈
三七。乃至王試真偽。火焚砧鎚俱無所損。王遂建浮圖) 。
[0802b16] 隋文稽顙曇延 (稽遲也。顙額也。隋史高僧傳。曇延去師中條山西宮寺僧。隋文帝同輦輿。 帝以師禮之拜。封為國師) 。
[0802b18] 梁武投誠寶誌 (梁史。僧寶。誌即誌公也。梁武帝投禮為師) 。
[0802b19] 李唐傾心玄奘 (慈恩傳。唐太宗真觀年間法師西天求教回。親迎於儀鳳殿。對言。西域勝 境。奉詔於洪福寺譯經帝及公卿國戚。皆傾心禮也)
。
[0802b21] 姚秦拜首羅什 (釋氏通鑑。姚秦即姚興也。都長安。因討龜慈得羅什於終南山。賜立逍遙園 翻譯眾經。乃以香華敬禮待之。合國王臣事禮也)
。
[0802b23] 苻堅禮敬道安 (五代史僧寶傳。苻堅剋襄陽。得道安法師。同輦載歸為師禮之恩渥甚厚) 。
[0802b24] 齊主師崇上統 (齊史僧寶傳云。齊世祖武成帝。大寧三年。受上統法師。朝中大臣無不敬 禮。剏報德寺請師居之) 。
[0802b26] 裴相了心於黃蘗 (傳燈。裴相諱休。字公美。京兆人。出刺使瑞州。詣高安寺因問黃蘗。
壁間畫者何也。蘗曰。高僧真儀。休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蘗高聲云。裴公。公諾曰。在甚麼處。休即有悟) 。
[0802c02] 昌黎求法於大顛 (釋氏通鑑云。昌黎即韓愈。字退之。官拜為刑部侍郎。唐憲宗于鳳翔府
護國寺。即今法門寺。迎佛骨於內宮供養。愈上表謗佛。帝欲誅之。裴度等諫。貶於潮州。聞大顛親詣求法云。弟
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指示。良久愈罔措。侍者三平敲禪床一下。師云作麼。平云。先以定動。然後智拔。愈云。 師門風高峻。於侍者處得箇入路) 。
[0802c06] 李翱道問藥山 (傳燈云。李翱字習之。唐賢臣。出守豐州。聞藥山惟儼禪師道風。一日謁見
師不顧。公曰。見面不如聞名。便退。師云。尚書何得貴耳而賤目。公遂拜而問曰。如何是道。山以手指淨瓶曰會 麼。公曰不會。山曰雲在青天水在瓶。公於言下有省)
。
[0802c09] 山谷禪參佛印 (傳燈。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宋哲宗元祐間。丁憂在家。嘗詣黃龍山
晦堂禪師處一日。舉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於是請公
詮什。晦堂不然其說。公怒愀然時當暑。退問。公聞木穉華香乎。公曰聞。晦曰。吾無隱乎爾公頓然領悟) 。
[0802c12] 晉主虔恭慧遠 (晉史釋鑑。晉孝武帝大元年間。聞遠公法師道風。帝幸于山修東林寺。以 師禮之) 。
[0802c14] 宋文致敬求那 (釋鑑。五代時。宋文帝元嘉年間。帝見求那般摩法師云。弟子常欲齋戒不
遂。望師教之。師曰。帝王與匹夫修之名異匹夫身賤名劣。帝王乃四海為家。與萬民為王。不殺之德亦為重矣。 帝曰。師言真為開悟人心。明達物理。帝深敬仰) 。
[0802c17] 蕭衍詣寺捨身 (史記。衍即梁武帝名。三入金田捨身。群臣以百萬金珠贖帝歸朝) 。
[0802c18] 丹霞迴途選佛 (傳燈。丹霞唐文宗時人。因儒長安應舉。遇僧曰。選官何如選佛。霞詣江
西馬祖既至云。緣在石頭既至命執爨後三年披剃。大了祖意矣。此言丹霞為儒。終歸釋門。後果成道矣) 。
[0802c20] 而子復云未聞行其道者。何蔽也哉 (蔽障也。自堯舜至漢唐 宋以來聖君賢臣高士明儒行此道者。略舉以曉之。子何不聞而自障蔽也) 。
[0802c22] 自古賢哲。莫不匿跡佛書棲心祖道。豈予獨 好於異乎 (自古至今。賢能聖哲無不匿踪跡於佛之經書。潛栖心意於祖道。豈今我之獨好異端
者乎) 。
通相第六 (此篇通明佛之妙相。故曰通相)
[0802c26] 客曰。子言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何異人 之甚耶 (客擬第二篇中之事。故重徵疑) 。
[0803a02] 殆富子之說非實之然乎 (殆將也。客曰。子將豐富汝教之言以答者不是誠 實之然者乎) 。
[0803a04] 妙明曰。不然 (不然其說) 。
[0803a05] 昔者伏羲蛇身 (伏羲外傳曰。伏羲生而蛇身有鱗甲) 。
[0803a06] 神農牛首 (神農外傳曰。神農頭生兩角如牛) 。
[0803a07] 堯眉八彩 (堯外傳曰。准南子曰堯眉有八般彩色) 。
[0803a08] 舜目重瞳 (舜外傳曰。准南子云。舜兩眼有重瞳) 。
[0803a09] 文王四乳 (文王外傳曰。周文王胸生四乳) 。
[0803a10] 周公背僂 (周公外傳曰。周公背隆起者腰病也) 。
[0803a11] 臯陶馬喙 (皐陶外傳曰。陶音姚。喙許穢切。舜賢臣也口似馬喙) 。
[0803a12] 夏禹虎鼻 (夏禹外傳曰。夏禹鼻如虎) 。
[0803a13] 而仲尼天賦淑德 (孔子外傳曰。仲尼孔子字。乃天命淑善之賢。全德者聖德也) 。
[0803a14] 其眉如堯。其目如舜。其背如禹。老子宿蘊異 質。生而皓首 (老子外傳曰。老子宿世蘊積怪異形質。生而白髮) 。
[0803a16] 老而童顏 (白髮以老。童子顏容) 。
[0803a17] 耳漫而大。聃而無輪 (耳漫長大。而無輪廓。 諡 曰聃) 。
[0803a18] 此皆異人之狀。何獨異佛之問耶 (如上所引。歷代聖賢皆有異 常之相狀。何獨疑佛之異相。為問也耶) 。
[0803a20] 是以聖人具非常之狀。而有非常之德 (觀夫聖賢具非 常人之相狀亦有非常人之德行也) 。
[0803a22] 豈直與天下匹夫匹婦之為類也 (豈特與普天之下一匹之愚夫 一匹之愚婦。常流俗輩同類而為例也) 。
[0803a24] 而子所問可謂局矣 (如子之所問。可為偏執局量者矣) 。
論孝第七 (此篇全言為孝。故曰論孝)
[0803a26] 客曰。孝經以四事不毀為德之本 (四事者。身體髮膚也。人之
一身四體毛髮及其皮膚。皆是父母所生。不敢毀傷者。言人之行莫大於孝。故曰為德之本也) 。
[0803b02] 論語以三事無違為孝之先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懿子魯大夫。問
孝於夫子。子曰無違。謂不背於理也。樊遲夫子弟子。御其車。夫子恐懿子未達。故謂樊遲以發之。樊遲曰何謂
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故生事葬祀乃事親始終具矣。是以為孝之先也) 。
[0803b05] 故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故者 指義之辭。啟開也。曾子疾之臨終。使弟子開其衾被。而視之手足) 。
[0803b07] 以其受身體於父母。不敢毀傷。故使弟子開 衾而視之曰。父母全而生之。子當全而歸之。 可謂孝矣。今之沙門 (梵語沙門。此云勤息)
。
[0803b10] 剃除鬚髮不守全軀。何違聖之不孝耶。妙明 曰。不然 (不然此理也) 。
[0803b12] 昔者泰伯被髮文身。可謂毀傷矣。而仲尼稱 其至德
(泰伯。周太王之長子。讓不嗣位。剪髮文身之於吳。其弟仲雍。論語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
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其剪髮文身孔子何不責其不孝。以稱其至德) 。
[0803b15] 豫讓漆身 (史記。豫讓晉人。先事范中行氏。後事智伯。趙襄子殺智伯。讓欲報讐。漆身為癩。吞炭 為啞。五殺不中。後仗劍而死) 。
[0803b17] 荊軻義死 ( 刺 客傳。荊軻齊人。之燕。燕太子丹。使軻入秦為 刺 客不中。遂死於秦) 。
[0803b18] 介子焚軀 (晉文公既即位。子推無爵。遂亡去之綿山文公召不出。以火烈山林。擬逼而出。子推守 節。伏火而死) 。
[0803b20] 夷齊自餓。毀之至也。而六經子史。未聞譏 其不孝 (以泰伯豫讓荊軻子推夷齊等。皆自毀其身。而目觀六經子史。未聞見責其不孝。反以至德而
稱者何也) 。
[0803b23] 孝之言順也 (從順父母之正令。為言孝順也) 。
[0803b24] 善事父母。之為孝 (惟善能事奉父母。之為孝也) 。
[0803b25] 元氣混沌。孝在其中 (天地未判。混沌乃一。元氣未分之前。孝道之理已在其中) 。
[0803b26] 塞乎天地。橫乎四海 (既分天地之後其孝塞乎於天地之間。縱橫於四海之內) 。
[0803c01] 罔不至夫。醇醇之孝 (罔無也。醇醇厚也。人生天地間。無有不至於醇醇醲厚之 孝也) 。
[0803c03] 萌乎無始 (故孝道發萌於無始之際) 。
[0803c04] 親親之道。涉乎有為 (上一親字是尊愛之義。下一親字指父母言。故尊親之道。而 涉乎於有作為也) 。
[0803c06] 古者包犧氏之時。以無為之道。化利天下 (史記。 包犧氏即伏犧也。謂上古三皇之時。用無為無作。化道於天下也) 。
[0803c08] 而民質朴 (上古之人。質朴敦厚) 。
[0803c09] 不知有出告反面之道。冬溫夏凊之儀 (告音孤。申上文。
禮記云。出必告。註以知去處也。反必面。註回家見於親。不敢使親之有望也。冬則令暖父母之枕蓆。夏則扇清枕 蓆之以涼。上古之時皆無此儀) 。
[0803c12] 豈能全三事之無違。四體之不毀者乎 (結上文。泰伯豫 讓荊軻子推夷齊等。皆載史書。以賢聖之德而稱。何曾由守三事四體之稱贊也耶) 。
[0803c14] 而先聖後聖。無處言時民之弗孝也 (復結上文意。先聖後 聖。指上古中古而言謂六經諸史竝不見定言時民之不孝也) 。
[0803c16]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德者福慧仁慈之謂也
(德者得也。謂得乎善美正大純一之稱。福者安享顯榮百順之義。慧者性通理解曉達之謂。仁者心之德愛之理。慈 者柔善寬容於物) 。
[0803c19] 又云。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論語。有子所言善事父母之謂 孝。善事兄長之謂弟。為仁者猶言行仁也歟) 。
[0803c21] 仁者愛人利物之稱。又仁者忍也。好生惡殺 善惡含忍。謂之曰仁 (中庸。仁者人也。孟子曰。仁者人心也。又好生惡殺之謂仁。好
生者。好愛於其生物也。惡殺者。嫌惡也。見殺則不忍於其殺物也。含忍為仁者。蓋仁心積久而廣大。一切善惡則 不能動其心。是謂含忍也。此深明為仁之理也) 。
[0803c25] 如數罟不入於污池。斧斤以時入山林 (孟子。數音促 罟 音古。污污音烏。數密也 罟 網也。古者網 罟
必用四寸之目。魚不滿尺。市不得鬻。草木零落。然後斧斤方許入山林) 。
[0803c27] 非其時伐一木非孝也。非其時殺一獸非孝 也
(禮記。曾子曰。樹木似時伐。禽獸以持殺。夫子曰。斷音短。斷一木殺一獸。不以時非孝也。故君子廣仁愛 之心。於草木禽獸。尚不忍害。何況於人乎) 。
[0804a03] 是以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 其聲不忍食其肉 (孟子曰。齊宣王釁鐘以羊易牛。二者。得其兩全無害。以為仁之稱
也。聲謂將死而哀鳴也。蓋人於禽獸同生而異類。故用之以禮。而不忍之心不可施於見聞) 。
[0804a06] 至於孔釣不綱 (論語。綱網之大繩。屬音獨。綱絕流而魚者是也。孔子少貧賤。為養生與祭。 或不得已而釣也) 。
[0804a08] 殷湯改祝 (史記。商湯出野。見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註嘻歎辭盡之矣。去
其三面。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其禽獸也) 。
[0804a10] 雖皆形於含忍。而猶未及大慈普覆於生靈 也 (謂孔子釣而不網。殷湯改祝。孟子見生聞聲。皆有含忍。尚猶未及吾佛之大慈普覆護一切生靈也)
。
[0804a12] 而我竺乾大聖人 (乾天也。西天有東西南北中五天竺。大聖人者佛也) 。
[0804a13] 其仁慈含忍。特越常倫 (特異也。越過也。佛之仁慈含忍。超越尋常倫類) 。
[0804a14] 以四方六合之中 (東西南北曰四方。兼之上下曰六合) 。
[0804a15] 八紘九圍之內 (八紘。淮南子曰。九州之外有八夤。夤即緣連也。八夤之外有八紘。八紘者。
四方四維也。文選註云。紘者。綱也紀也。為天下方位之綱紀。東方之紘曰桑野。東南之紘曰眾安。南方之紘曰反
聲。西南方之紘曰火土。西方之紘曰夭野西北方之紘曰沙所。北方之紘曰委羽東北方之紘曰方土。九闈者。乃禹 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也) 。
[0804a19] 飛空走陸 (飛空者。飛鳥也。走陸者。走獸也) 。
[0804a20] 具識含情 (六道四生之中。皆有情識) 。
[0804a21] 鱗甲羽毛 (鱗甲。龍魚及蛇類也。羽者禽鳥也。毛者走獸之類也) 。
[0804a22] 血器之品 (無論大小。有情識者皆屬血氣品類) 。
[0804a23] 悉以等慈戒而不殺 (結上文一切有情盡皆等慈戒而不殺) 。
[0804a24] 故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 我母 (佛觀一切男女。即作父母之想) 。
[0804a26]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佛意生生世世皆從父母所生。故觀一切男女如父母。 是也) 。
[0804b02] 故六道眾生皆是父母 (六道者。天人阿脩羅地獄餓鬼傍生。凡六道中男女等。 恐有先世之父母。皆作父母之想也) 。
[0804b04] 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即殺我父母
者。謂殺多劫已來所生我之父母。或有宿報而墮於此類若今殺而食之者。恐然也。亦殺我故身者或殺我前生曾 墮此類。今若殺者亦如殺我故身也) 。
[0804b07] 出家人。戒律有明文。不殺生草。而況於有情 乎
(律中云。昔有比丘。被賊劫奪。衣物悉盡。賊知佛子愛護生草守戒不殺。恐後逐。將比丘繫於草上。其僧竟 日不敢動移。後遇其人。釋而去之生草尚爾。何況於有情者乎)
。
[0804b10] 以是論之。則麁細之行顯然 (麁行者。孟子等言也。細行者。如來之 行也) 。
[0804b12] 而權實之道彰也 (權實之意。註見在前) 。
[0804b13] 夫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 目
(禮記內訓。曾子曰養親以養志為先。樂其心謂順適其心。故樂而無憂也。志則心之發動。有所欲矣。故又當
先以意誠。使無違逆也。怡聲以問。所以樂其耳也。柔色以溫。所以樂其目也) 。
[0804b16] 安其寢處 (禮記。昏定所以安其寢也。晨省所以安其處也) 。
[0804b17] 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終身 (禮記。謂孝子終身之終) 。
[0804b18] 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 (禮記。謂自終其 身也) 。
[0804b20] 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 之。至於犬馬盡然。而況於人乎 (禮記。父母所當愛之。犬馬猶不 敢輕賤之。況父母所愛之人乎)
。
[0804b23] 公明儀 (曾子弟子) 。
[0804b24] 問於曾子曰。夫子 (即稱曾子) 。
[0804b25] 可謂孝矣。曾子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 (曾子聞公明儀 所言。夫子可以為孝乎。故曾子未敢承當為孝之道) 。
[0804b27] 夫先意承志 (先音線。先之意行在父母意前承謂承順。父母之志也) 。
[0804c01] 示父母於道。可謂孝矣 (以聖人之道。指示父母行之則可謂孝矣) 。
[0804c02] 參直養者也。焉得為孝乎 (參曾子名。曾子自稱其名。參直養事者。夫孝 者尊親嚴父配天也焉敢稱於孝乎) 。
[0804c04] 而我沙門。示父母以福善 (垂示父母以福善。乃成德之所基) 。
[0804c05] 使行之而不輟 (不輟。謂行而不止者也) 。
[0804c06] 漸除生死。永息輪迴 (漸除去生死之因。永息輪迴之苦) 。
[0804c07] 絕恩愛河。竭煩惱海 (漸除攀緣恩愛之河。枯竭無明煩惱之海) 。
[0804c08] 脫形軀於假聚。得果報之真實 (脫離幻化身形體軀虛假血氣之 聚。得其無上善果真淨實際之位) 。
[0804c10] 豈小補哉 (如上脫離假聚了達真實焉。豈稱為小補哉) 。
[0804c11] 且父母有非行。而子能爭之。使不陷於不義。 猶得為孝 (孝經云。父母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正謂此也。而猶得稱為孝焉) 。
[0804c13] 奚況脫離於惡道。獲證於善果而已矣 (結上文意。使 父母不陷於不義。猶稱為孝也。又何況化父母為善脫離於惡道得證善果而已) 。
[0804c15] 今我沙門。剃髮剪鬚。絕名棄利 (剃除鬚髮者。謂捨世間之形 而絕虛名絕薄利也) 。
[0804c17] 遠榮辱去浮華 (有榮必有辱。故遠於榮辱。去除世間虛偽之浮華也) 。
[0804c18] 道慕無為。心遊物外 (修慕無作無為自然之道。心優游於萬物之表也) 。
[0804c19] 方焚身自害者。亦以遠矣 (方比也。若沙門剃除鬚髮而為不孝。若比之介 子推豫讓荊軻泰伯夷齊等。焚身自害者遠之遠矣) 。
[0804c2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 (論語。子張所謂七者。見危致命者。能於當死而必死) 。
[0804c22] 言義死者 (忘身取義者也) 。
[0804c23] 不愛其身 (既忘身取義者。故不愛戀其身) 。
[0804c24] 是以君子之道。事不必果。唯義所在 (唯獨取義之所在也) 苟拘小道而棄大德。則賢者之所不為也。昔 商王受 (尚書受紂王名。 諡
法殘義損善曰紂) 。
[0804c27] 無道兇殘暴慢酷虐 (大學曰。為人君止於仁。由不行乎仁政。曰無道也。暴惡傷害曰 兇殘。猛驟傲怠曰暴慢。苛法濫刑曰酷虐) 。
[0805a02] 刳剔孕婦 (刳音枯。剖比干妻以視其胎) 。
[0805a03] 焚炙忠良 (不擇賢士忠良。以火焚而炭炙) 。
[0805a04] 行炮烙之刑 (銅柱以膏塗之。下加炭火。使有臯者緣。而紂與妲姬以為大樂。是謂炮烙之刑) 。
[0805a05] 斮朝涉之脛 (斮音斫。冬月晨朝觀涉過水者怯寒者。謂脛骨髓不滿。斫折而看驗也) 。
[0805a06] 酒盈池肉盈林 (以酒為也。懸肉為林。男女裸形相逐於其間) 。
[0805a07] 內荒其色 (宮中立九市寵妲姬。荒亂婬色。為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諸侯有叛者也) 。
[0805a08] 外廢其政 (廢壞也。政正也。以正理立典常法則曰正也。由內荒色欲而外廢瓌其國政也) 。
[0805a09] 極人間之富貴 (極盡人間富貴欲樂者也) 。
[0805a10] 恣身外之驕奢 (恣縱身外越分驕怠之奢侈) 。
[0805a11] 微子佯狂而去之 (微子紂庶兄也因紂無道數諫不從。則佯莊顛狂而去之) 。
[0805a12] 箕子為之奴 (箕子紂之伯父。殷帝乙之子。諫而不聽。被髮作狂而為奴) 。
[0805a13] 臣叔比干竭忠而諫。遂剖腹而死 (比干紂叔父也。以直言諫 紂。紂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乃剖腹觀心而死) 。
[0805a15] 此亦不守全軀。何不孝之可責耶 (若比干等被髮剖腹。亦為不 守全軀者。何不誚責不孝也耶) 。
[0805a17] 而孔子稱之以仁 (夫子皆稱之仁人也) 。
[0805a18] 豈直以全一身之鬚髮。然後稱之為孝者乎 (結上 文意。豈直用全一身鬚髮。而後稱許為孝者乎) 。
[0805a20] 是以聖人因事而立制。理無常守 (自古聖人因其事而設立制 度。其理雖設而固無常守者也) 。
[0805a22] 子曰。君子不器 (論語。成德之士。不著於器量也) 。
[0805a23] 言器者。各周其用 (如車不可為船。舟不可為車也) 。
[0805a24] 至於君子。無所不施 (成德之士。體無不具。用無不周特非一材一藝而已。君子 所以不器者。無不施為也) 。
[0805a26] 語云。致遠恐泥 (論語。子夏謂泥者不通也。大道愈遠而通小道致遠而塞泥也) 。
[0805b01] 此聖人之所病也 (病患也。因此聖人憂患泥事不通也) 。
[0805b02] 猶孟孫等四人問孝。詞同而答異 (論語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憂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此謂問孝之言詞皆同。天子所答而有 別異也) 。
[0805b06] 蓋以隨其器而授其道也 (論語。孟懿子即告眾人者。語孟武伯者以其人
多可憂之事。語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語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器之高下。於其所失而告之有 不同。由是隨其器而授之其道也) 。
[0805b09] 又奚得以體而可局哉 (三教聖人各立門風。其當行不同。由是之道隨人根器而 授之。又何得用一體而可局量也哉) 。
[0805b11] 是以智士仁人。不封著於名句也 (智慧達士。德行仁人。不定 封執著於名相語句。以偏枯局量為例也) 。
[0805b13] 若子之問。誠為近矣 (若子之所問。誠實為淺近而矣) 。
拒毀第八 (此篇因有所疑。以抵拒之。故曰拒毀)
[0805b15] 客曰。延福莫過於繼嗣。不孝莫過於無後 (莫無 也。欲延長於福者。無能超過繼續於後嗣。欲莫不稱為不孝者無過不絕於後嗣也) 。
[0805b17] 美玩莫過於珠玉。麗飾莫過於幣帛 (嘉美玩好者。莫過 於珍珠金玉。美麗莊飾者。莫過於幣段絹帛引喻之辭) 。
[0805b19] 孔子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父母生子傳體 相續。人倫之道莫大於此 (人倫之道續後為大) 。
[0805b21] 今見沙門。棄妻子捐貨財 (棄捐貨殖家財) 。
[0805b22] 何違福孝之行。遠資身之道耶 (因何違逆福祐孝順之善行。遠離 資助其身之大道耶) 。
[0805b24] 妙明曰。子言過矣。夫妻子者身之餘 (妻子為身外之餘) 。
[0805b25] 貨財者道之餘 (貨財為道外之餘也) 。
[0805b26] 是以愛念情慾。身之害也 (妻子貨財偏愛妄念。動情牽慾無益有損。故為 一身之患害也) 。
[0805c01] 澄鑑清淨。道之妙也 (澄鑑者明鏡也言心若清淨之明鏡。實為至道之玄妙也) 。
[0805c02] 且前有金玉。後有兕虎。人心捨而走。不敢取 之何也。以其先命而後利也 (兕音寺。似牛一角。身重千斤。以虎為
食。乃傷人之惡獸也。且喻前面雖有金銀珠玉。其後或有兕虎。故人必定棄拾而走。不敢取前面金玉者。何為然 也。蓋先愛性命。然後可以樂財利也) 。
[0805c06] 老子云。身與貨孰多 (欲厚其身。必薄其利) 。
[0805c07] 得與失孰病 (欲去其病。先忘其得) 。
[0805c08] 是故甚愛必大廢 (愛之愈甚。廢之愈大) 。
[0805c09] 多藏必厚亡 (既藏所多。必有厚亡之患) 。
[0805c10]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殆危也。可行可止。則不危其身。故曰知足不辱。漢疏廣曰。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故曰知止不殆)
。
[0805c12] 可以長久 (達此數句之義。可以保身命之長久) 。
[0805c13] 又曰。罪莫大於可欲 (可許可也。欲貪欲也。欲心既萌何時而足唯得為務若也。許 欲者其罪更無大於此) 。
[0805c15] 禍莫大於不知足 (貪不義之財。而無厭足者。禍患無過於此) 。
[0805c16] 咎莫大於欲得 (咎殃咎也。子曰。戒之在得。得貪欲也。貪欲不止。殃咎必生) 。
[0805c17]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又曰。金玉滿堂。莫之能 守
(金玉滿堂。非貪愛而能得。古德云。貪財莫若不貪財只為貪財天降災。貪得財來人不在。何如人在不貪財) 。
[0805c19]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驕矜肆也。咎殃也。凡居富貴之位不守其分而馳騁。富貴驕 傲者。乃自遺棄其位而反招殃咎也) 。
[0805c21] 子獨不聞乎。且性命之於人。重於泰山 (天地之間。萬 物之類。最貴重者。人之性命也。故以泰山喻之也) 。
[0805c23] 妻財之於人。輕於秋毫 (毫毛也。唯秋毫極微極細。妻財非不貴也。有我則當 用。我既已亡。其妻財非我所有故喻秋毫之輕也) 。
[0805c25] 其澄鑑清淨。愛念情慾亦以類矣 (結上文意。以其澄鑑清淨。 則愛念情慾亦以同一類矣) 。
[0805c27] 是以聖人急其所大。而緩其所小。先其所重。 而後其所輕 (急其所大者。澄鑑清淨也。緩其所小者。愛念情慾也。先其所重者性命也。故重其
性命若泰山。後其所輕者妻財也。故輕其妻財若秋毫是也) 。
[0806a03] 誰有智者。能損其所厚之生。而趣其所薄之 利乎 (趣向也。言誰既為有智之士。豈能損其所厚之生命。而反趣向於其所薄之微利者乎) 。
[0806a05] 孟子所謂好貨財私妻子者不孝也。而我沙 門。棄妻捐財。於是道也。可謂符合矣。奚反 以不孝而見責也。夫學佛者。了世道之浮脆。
明時事之臧否 (臧善也。否惡也。虛偽不實謂之脆謂學佛者。先了世道不實不堅之事。然 後而明察乎當時事務善惡之理也) 。
[0806a10] 崇德履道 (誠信崇德履踐聖道) 。
[0806a11] 去慝立身 (去上聲。除也。慝惡也。若去除惡。而後可立身也) 。
[0806a12] 止暴慢以慈柔 (禁止凶暴傲慢。用行慈善柔和) 。
[0806a13] 制凶彊以忍順 (制服凶惡剛彊。而行柔忍和順) 。
[0806a14] 莫不使人御善慶以達無為 (莫無也。御進也。結上文數句。若依此而行 之。則無非使人進善夢。而通達無為自然之道也) 。
[0806a16] 憑福孝以超有漏 (憑依託也。超越也。漏滲漏也。重舉上文意所行。則依之以福德託 之以孝道。必能超越至無滲漏之果位也) 。
[0806a18] 近光祖禰 (近則光顯於祖宗先禰) 。
[0806a19] 遠歷菩提 (歷近造也。造猶到也。遠則造近於菩提) 。
[0806a20] 其福孝之大。無逾此也 (逾越也。凡為福孝之大端。無能逾越光顯祖禰造歷菩 提之為極致者也) 。
[0806a22] 夫何惑哉 (如上所言。夫何惑也哉) 。
[0806a23] 在昔夷齊不嗣。巢許無後 (夷齊餓死於首陽。巢許隱跡於箕岫。皆無 後嗣也) 。
[0806a25] 而仲尼稱其賢 (論語。子貢曰。伯夷叔齊何人也子曰。古之賢人也) 。
[0806a26] 未聞譏其非孝也。今之沙門。拋塵俗之纏縛。 尚物外之清虛 (今之僧人。拋棄塵世冤債之纏縛。高尚於萬物之外務清虛無為之道) 。
[0806b01] 趣不往不來之方 (趣平聲。入也。趣入不去不來真淨之大方) 。
[0806b02] 求無滅無生之理 (以求無死無生之妙理) 。
[0806b03] 方之夷齊巢許之道。亦以遠矣 (總結上文意。若沙門所行之道。比方 於夷齊許由之道。亦無高遠矣) 。
[0806b05] 夫如是豈違福孝之行也哉 (夫如此所行之道。豈違背於福孝也哉) 。
折疑論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2 冊 No. 2118 折疑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