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shan Record 北山錄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北山錄卷第四宗師議第七 (議經律論禪各有師承宗祖之道)
[0594b12] 柰苑餘波。永平肇流 (波羅奈國之苑也。亦云婆羅痆斯國。此云注遶城。以江遶城
種於花木。有苑號鹿野。如來常於此說法。後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流於此。故云肇也) 蔥 嶺之 東暨于流沙。風光漸遠
(震旦之西山最高者曰窓嶺。以其窓翠故也) 被于 中夏。在於漢世。微有經學。禪律未融 (融明也。自竺法蘭
等創齎四十二章經至。又安清等持經像到。然未曉禪律) 人雖落髮。事猶類俗。 衣無條葉。食通餚胾。供會齋懺。頗均祠祀
(僧無戒律。與俗不異。衣謂袈裟。此云壞色。有三種衣。一僧伽梨。此云合成。割之重合。三長一短也。二鬱多羅僧。
此云上著衣。最在上者。兩長一短。今七條也。三安陀會。此云中宿衣。謂近身。即五條也。亦謂執作衣。此乃三衣
也。如來皆令割載以為條葉。取象稻田。蓋取出生福慧義。餚胾肉也。均同也) 朱士衡為出 家首焉
(士衡。頴川人。出家後以大法為已任。於洛陽講小品。往往不通。每歎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
不盡。遂往至于闐。果獲正品梵本。遣弟子送歸洛陽。于闐小乘白王云。漢地僧以婆羅門書一亂正典。因焚之不 損即今放光般若是也) 魏初曇柯羅創傳戒法。金牒玉檢五
篇七聚 (元魏也。佛法入漢。戒律自柯羅始也。波羅夷.謂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五篇也。加偷 蘭遮。惡作惡說。是為七聚) 繩口體之愆違
(繩正也。口過有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身有三種。殺.盜.婬。持戒律能正之使無過也) 節服饌之慢易。烈烈乎 商飈。淒淒乎寒霜。秩秩乎科條
(烈烈威也。凄凄嚴也。秩秩 清也。言戒法嚴峻也) 不威而肅。不刑而治。神州有沙門。 自柯羅始也 (漢雖有沙門。而戒律未備) 昔漢末安世高。吳
康僧會。並遐域之畸人也 (世高。安息國王太子。僧會。康居國王太子。所謂 方外而不偶人俗者也。莊子云。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也) 學究天人之奧。德動
鬼神之契 (孫皓將禁淫祀及欲毀廢。令張昱詰難會。盡日不能屈也。世高遊至 [邱-丘+共] 亭。湖神乃見 因化之而捨惡趣也) 至若智參幽運。會如不及
(世高知有宿債而兩來酬之也) 制作垂文。會或過之 (會才辯立言成典也) 自是已前師訓 未彰 (自漢永平至吳赤烏。雖有飜譯未甚流美也)
會之牆仞莫有得其門 者 (子貢云。夫子之牆數仞。得其門者寡) 魏世有月支人支謙。受業 於支亮。亮受業於支讖。語曰。天下博知不出 三支
(本月支國優婆塞漢末遊洛。精究成藝。遍通異書。曉六國語。多所探習也) 謙為人 細長黑瘦。眼白而睛黃。語云支郎。支郎眼中
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漢末避難歸吳。孫權拜 為博士。輔東宮與韋曜同列。而吳誌不載。史 臣之不直也
(東宮即太子和也。遭讚而廢。韋曜。字弘嗣好學善屬文。遷太子中庶。後累 遷至侍中。脩吳史未就。為孫皓所誅) 蜀有普曜經。莫究孰為譯者 (一卷。入藏見行)
夫草昧至言。於忿慾之俗則必鑿枘 鉏鋙 (柄鑿柄也。鉏鋙不齊貌。楚詞云。不量鑿而正抦而木破矣如以善而投惡) 疑謗紛糺。
非神德尊威之賢則無崇功被物。而蜀志不 記傳其人者。蓋劉氏將欲反漢。舊物興戎于 魏。遊玄之教雖弘。元匠之勳未顯。遂使後世 集錄者耿然追恨
(劉備。承漢獻之末。三分據蜀。北有霸魏之讐。東有孫吳之敵。積穀訓 兵。干戈日阻。豈暇弘闡於空寂之教哉。又陳壽蜀志云。諸葛相失在不置史官。是以無文而載矣)
晉初 竺法護時號焞煌菩薩 (高僧竺法護。焞煌人。八歲出家。後往西國。篤志好學。 萬里尋師。孫綽方之山巨源。譯正法華等經。晉惠時卒於繩池也)
門下有作者七人。 其始譯正法華。既定詁訓命康那律講授。諷 誦者翕然為美。至羅什世重譯為妙法蓮華。 而護所譯稍潛其耀
(羅什弘始年於逍遙園重譯。於世盛行正法華稍歇。今在藏內) 蓋覩大輅者。不以椎輪為貴也 (文選云。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
於椎輪之質。增氷為積水所成。積水增微於曾氷之凜。椎輪古棧車也。大輅玉輅也。得華忘樸之義) 護門 法乘
(竺法乘。依法護為沙彌。幼而神悟玄鑒過人。有詐投護。急求錢二十萬。護未苔。乘年十三在師側。即 語云。和尚已相許前人。果非求財者。將觀護之道德也)
才慧俊拔。孫綽方 諸王濬沖。以皆少有機悟之鑒也 (王戎。字濬沖。太源人。渾之
子。與阮籍友少之二十歲。相得如時輩。每至某家輒之戎室。謂其父曰。濬中清尚非鄉倫也。與鄉語不如阿戎矣) 竺法雅
(河間人。擬正有庶少善外學。長達佛經。才思俊贍。時賢企慕。兼善著述) 康法朗 (中山人。善戒節西遊諸國還) 以經中義類擬議儒書。為生解之
例。謂之格義以訓門學。甞與道安法汏講談 諸經。皆妙盡其要。朗門人令韶每入定。數日 不起。朗終刻木為像。如事生之禮。帛法祖風
神之秀也。於王導則以簡率於下望之則莊敬 以為王公風道斯言卞令軌度格物故也 (帛遠。字法
祖。本姓萬。河內人。才思俊徹敏朗絕倫。日誦萬言。值晉亂將遁隴右。秦州 刺 史張輔重之。欲令反服不從遂殺 之。蕃漢追悼。孫綽道賢論方之稽康也)
祖弟法祚。德行沖允。實祖之 季也 (祚亦有少譽被博士徵不就。二十五出家。洞明佛理梁州 刺 史張光。以祚兄不肯反服輔殺之。光又
逼之祚。亦堅志不從。亦為光所害) 帛高座卓朗之傑也 (帛尸梨蜜多羅。吉交。國 人時呼為高座。以其善說法故。本國王之子讓位出家。於東晉譯藥師等經)
王導謂之曰。 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尸梨蜜笑曰。若使貧道 只如檀越為今日。豈得遊歷至此 (晉咸康中卒。春秋八十餘。 葬石子岡。岡在吳後起寺焉)
支遁常遣人就竺潛買剡 [山*卬] 山側 沃洲小嶺 (支遁。字道林。姓關氏。陳留人。幼有神俊聰明秀徹。王濛甚重之。後於沃州小嶺立寺。
晚出山陰講維摩經。許詢為都講也) 潛曰。欲來輒給。豈聞巢許 買山而隱 (竺潛。字法深。姓王。晉大將軍敦之弟。事忠州劉元真為師。元真有才譽。後隱剡山當世
追蹤問道者也) 遁後與高麗道人書曰。上座竺法深。忠 州劉公之弟子。體性貞峙。道俗綸綜。往在京 邑。維持法網。內外具瞻。弘道之匠也。頃以道
業靖濟不耐塵俗。考室山澤。修德就閑。今在 縣之 [山*卬] 山。率合同遊。論道說義。高棲浩然。遐 邇有。詠孫綽以潛比劉伯倫。謂曠大之體同 焉。時
[山*卬] 山竺法友從深受阿毘曇 (一百卷) 一宿便 誦。深曰。經目則誦見稱昔人。若能仁更興大 晉者。必取汝為五百之一人矣
(法友年二十四。便能講說。後立剡縣 城南臺寺焉) 晉成世康僧淵.康法暢.支敏度俱過江
(僧淵。本西國人。生長安為僧。常乞食自資。德逾暢度。與殷浩對問內外典籍。浩詞屈不能對) 暢常執 麾尾行。每值名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曰。
此麈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 故常在耳。著人物始義論 (支畝度著譯經錄。今行於世) 支遁初 至京。王濛器重之。謂人曰。精微之功不減輔
嗣。殷融與衛玠交時。謂其神情俊徹後進莫 有繼之者。及見遁歎息以為重見若人 (若人如此人謂 珍也) 遁每講善標宗會。而章句或有所遺。時為
宗文者所陋。謝安聞之曰。此乃九方堙相馬。 略其玄黃而取其駿逸 (莊子云。九方堙善相者。淮南子。秦穆公召伯樂使求
馬。三月而反曰。已得矣在沙丘。公曰。何馬也。曰牡而黃及至驪而牝。公怒曰。子之所求毛色牝牡不知之。伯樂喟
然曰。一至此乎。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麄。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忘其所不見。馬至而果天下之 馬也) 後出沃州。於山陰講維摩經。許詢為都講。
遁通一義。眾謂詢無所措難。詢設一難。亦 謂遁不能通 (世說。許詢。字玄度。好遊山水。而便登涉隱永興幽穴。每致四方諸候之遺。山陰縣
在越州。即王右軍蘭亭曲水在此。有越王勾踐小城猶在) 哀帝徵出京。王濛宿 構數百語。謂遁莫能抗。遁徐曰。貧道與君別
來多年。君語了不長進。郗超問謝安。林公談 何如嵆中散 (郗超。字嘉賓。桓溫記室參軍形質短小多機辯。嵆康為中散大夫) 安曰。
嵆努力裁得去耳。又問。於殷浩何如。曰亹 亹論辯。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殷有慚德。後超 與親友書云。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
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遁 幼以雞子無命。其師與爭辯且不勝。死後見 形。投卵於地。殼破鶵行。遁乃感而蔬食 (遁與師論
卵生用未足殺之無罪。以其慧辯師不能勝。乃死之現形。擲卵以悟之也) 禮云。國君春 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遁若始乃
未知。既知矣則不違仁。何俟師之誨焉 (蓋師見其 前猶未悟爾) 有遺馬者養之曰。吾愛其神駿。聊復畜 之耳。有餉鶴者放之曰。爾沖天之物。寧為
耳目之翫乎。先經營餘姚塢山。至於名辰獨 還塢中。或問其意曰。謝安在昔數來相見。 輒移旬日。今觸情舉目莫不興想。孫綽比諸 向子期 (向秀字子期)
以雅尚莊老風好同焉。于法 蘭 (高陽人。少有異操) 隱居巖壑。時氷雪甚。有一虎入房。 蘭神色無忤。後往江東。將適西域至交州。終
於象林。遁為贊曰。于氏超世綜體玄旨。嘉遁 山澤。明馴虎兇。孫綽方於阮嗣宗。俱以高尚 不群也。蘭之門于法開于道邃。開之門于法
威。凡三世負盛譽。開每與支遁爭即色空義。 蓋龍虎之勍敵也 (廬間何默申明開難高平郗超宣述林解並傳於出也) 孫綽 為威贊曰。易曰白馬 (賁卦文也)
詩員蘋藻。班如在 場。芬若渟潦。于威明發。介然遐討。有潔其 名。無愧懷抱。開甞使威出都。途經山陰。算 支遁講般若其辰所至處示其攻難。威至郡
果不出其計。乃往復數番。遁引退因厲聲曰。 君何足復受人寄載來耶。後詔徵講放光經。 邃從蘭過江。沒於交趾 (南激之地。通典云。彼國人立足拇相交也) 郗
超圖像支遁贊曰。英英上人。識通理清。朗質 王瑩。德音蘭馨。孫綽比於阮威 (咸字仲容。家貧七月七日皆 曬好衣。咸於庭曬犢鼻 �
。或問之曰。焉能免俗也) 以其高風一致也。剡 山竺法崇 (不詳何許人。少入道唯專法華一經。後著義 疏 四卷行之) 曾遊湘州麓 山
(今潭州也) 山神化為大人。詣崇請戒。乃捨山為寺 (居之少時。治湘士。後還剡之葛峴山。茅庵泉飲而已) 潛門人竺法義。忽患
心疾。至念觀音。夢被人破腸。其疾乃愈 (義年十二 遇潛。異之勸出家。遊刃眾典。九善法華。卒東晉太元五年) 傅亮云。吾先君與
義公遊處。每聞觀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孝 武徵出京就講 (孝武。晉簡文帝子。名昌明。立二十四年崩) 古者出家從 師命氏 (取師之姓)
道安受業佛圖澄。澄姓帛。安以 師莫過佛。遂通以釋氏為姓。中夏沙門呼釋 氏。自安始也。語曰。學不師安義不中難習鑿
齒與謝安書曰。比見釋道安。固是非常勝士。 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 人之耳目。無重威篤罰可以整群小之參差。
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由來未見。 其人內外群書皆略遍觀。陰陽計數亦皆通 會。佛經妙義固所遊刃。翻覆籌算無可比肩。
恨足下不同日而見也。慧遠初為儒。年過乎 弱冠。遇道安於太行恒山。喜曰。以為真吾 師也。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為己任。以夜續
晝。貧旅多闕。曇翼每給以燈燭之費。安聞之 曰。道士誠知人矣。甞他日安歎曰。使道流東 土其在遠乎。遠後盛德既彰。聲華洽聞。外國
咸稱漢有大乘道士。每東向廬山稽首焚香 遐誠展敬。羅什入關。遠致書通好。什答書其 卒章曰。經云末後東方有護法菩薩。勗哉仁
者善弘其事。殷仲堪之荊州至山。與遠臨北 澗 談易移景不倦。盧循初據江州。以父嘏同 為書生。歡然篤舊。有諫者曰。循為國冠。與之
厚得不疑乎。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捨。豈不 為識者所察。洎宋武討循。左右曰。遠公素 篤循交。裕曰。遠公世表之人。心無彼此。乃
齎書遺錢米。遠講喪服記。宗雷並執卷 (宗炳雷次 宗) 。雷後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嘲之曰。昔與 足下共。於釋和尚間面受此義。今便題卷首
稱雷氏乎。慧持形長八尺。常躡屣衲衣半脛。 將入蜀。兄止之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如何。 持曰。若滯情愛聚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
道。正以西方為期耳。同學慧永於西林嶺上 別立一室欲禪。輒往居焉。常有一虎在屋。 賓至則使去。於一日會何無忌於虎溪。遠從
徒百餘莊而肅。永獨衲衣草屨荷鍚提鉢。松 下飄然而來。時以清散之風多於遠也。其門 德行有道祖僧迁道流。富有才思。遠每謂祖
等曰。夫易悟盡如汝輩。則吾不復憂後生矣。 (孔子曰。聞義不能徙是吾憂也) 其後迁流夭世。遠曰。此子並才 義英茂清悟日新。使此長往一何痛哉。有慧
要者。患山中無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 蓉。因波轉以定十二時。晷景無差耳 (又甞作木鵡。令飛
數百步。有張山人者。廣政中於蜀主殿前立渾儀樓。注以水銀。令木人執二時牌子。隨水銀轉對殿報時。晷刻不 差。張山人。名思訓。本遂州人。後入京。係司天監)
有僧澈者。善篇牘。甞 至山南攀松而嘯 (盧山南也) 於是和風遠集。眾鳥 悲嗚。超然有勝氣。退而諮於遠曰。律禁管絃
歌舞。一吟一嘯可得為乎。遠曰。以亂意言之 皆為違法。澈聞唯而止。其姑道儀見於高尼 傳也 (尼傳四卷) 議者以為佛圖澄之門豫樟 杞 梓也
(即安公是) 道安之門崐藍琮璧也 (琮璧美王出於崐山藍田 遠公是也) 羅 什之門瑚璉簠簋也 (生肇等也。殷瑚夏璉周簠簋也) 慧遠之門
犀象齒革也 (道祖等。象之是犀之革也) 慧光之門孔翠羽毛 也
(光姓楊。定州人。師佛陀出家。俊異朗悟。所習諸經便為人說。師為出家更多頴俊。時俗呼為聖沙彌。尤攻 律部。造 疏
注經甚多。門學如林。入室九人。道暉為首。儒生馮袞也) 玄奘之門沈檀 蘭蕙 (窺基。字洪道。造百本 疏 ) 去聖逾遠。道德降矣。藝行 美矣
(晉宋之代。多脩禪觀。得道者多。隋唐已降。慧學者多。藝解美矣。得道者少) 將非泉涸 之魚失江湖之所在多其昫沫耶 (逐聲教而依蕩。隨慧解以澆漓)
宋人魏人南北兩都 (宋劉氏都江南。魏元氏都洛邑) 宋風尚華。 魏風猶淳。淳則寡不據道。華則多遊於藝
(晉宋高僧。藝解光時。弘闡法教。故曰華也。元魏高僧以禪觀行業據道。故曰渟然在人不在他也) 夫何 以知觀乎。北則枝葉。生於德教。南則枝葉生
辭行。昔臧氏宰漆雕氏。以大蔡繁簡知臧氏 之優劣 (臧氏魯大夫。漆雕開魯賢人。宰家宰也。臧氏世貯大蔡之龜。文仲賢三年一十。武仲二年一卜。
已下一年一卜。簡少也。繁多也。知其優勝劣弱也) 今奚獨不若於憑乎其 象 (奚何也。臧氏以蔡龜之象而知優劣。何不以淳華而知其師訓也) 文章之家屈宋
楊馬遞相祖迷 (屈平。宋玉。楊子雲。馬長鄉。皆祖述文章之士) 雖欲速鞭 難其齊足。故道德言行古今殊世。厥若坡陀 矣 (不齊貌) 浸微矣
(漸次貌) 夫琢奇璞為美器。良工之 能也。構貞材為廣廈。哲匠之力也。授專門以 成德。仁師之訓也。故鳥可以擇木。魚可以擇
泉。臣可以擇君。弟子可以擇師。夫不能為臣 而求能為君。不能為子而求能為父。不能為 弟子而求能為師者難矣 (忖己度事可矣) 故為人在恕
己也。然父子天屬也。其有不象者 (父子之道天性也。若禹 鮌不象者也) 君臣國體也。故有象不象者 (澆之元凱為象也。四兇為不 象也)
師資義會也。安得有不象者乎。如舜生均。 文王生武王。父子象不象也 (舜大聖。生商均不肖。為父子不象也。文王 聖。生武王亦聖。為父子之象也)
庭堅為虞臣。飛廉為紂臣。驩兜 為堯臣。龍逢為桀臣。君臣象不象也 (庭堅皐陶也。與虞 舜為象。飛廉與紂為象也。驩兜與堯。龍逢與桀。為君臣不象者也)
仲尼之門。顏閔尚 於仁義。鬼谷之門。蘇張尚於譎詐。克象也 (蘇秦張儀並師鬼谷子。學縱橫 [椑-(白-日)] 闔之術也) 故仲尼之門。三尺童子猶
恥言其霸。昔釋公道行乎關右。廬山化被於 江左。法汏亮直於晉世 (法汏與道安同行。道安往襄陽。汏至荊州。桓溫迎之。身
長八尺。風恣可觀。與道恒法師論議而破之。興瓦官寺。王珣謝安常禮焉) 道生果斷於宋 年 (謂定言一切眾生皆得成佛於宋代) 夫何象也歷觀前往。孰能
不由道德之室而至於大名乎 (楊雄云。師者人之摸範也。不摸不範。 不可以為師也) 禮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
繼其志也。故不能繼釋氏聖人而能繼釋氏 之君子。何莫由師之道焉。夫澄至安。安至 遠。遠至曇順。順至僧慧。凡五世。價重帝王。 風動四方。事標史冊
(書曰四方風動唯乃之休) 其或立德也 (謂禪 觀之行者) 立功也 (翻譯流傳) 立言也 (講說著述) 為天下之人也。
僧會支遁為天下之人。而一會一遁其後篾 聞也。然有至乎累世者。或青出於藍。或氷出 於水。但為一方之賢。未果為天下之賢者也。
故為弟子者患師不得於安遠。為師者亦患 弟子不至於安遠。夫鼓鍾于宮。聲聞于外。懸 象在天。光流于下。琴瑟在御。知音難閟。氷雪 載駕。遺躅寧隱
(此上喻好事匿于內光華彰干外必有跡也) 如彼德行 秉躬語默信時 (既蘊德行不言。人自信。若桃李之自蹊也) 雖高岸已谷。
松柏已朽。而徽華弗蔽。洋洋乎盈耳哉 (洋洋美譽 也) 曹馬之年 (魏晉之代也) 經論權輿。源流混淆 (教法初來。若 混淆之濁水流泛未廣)
宣唱者但包括大義翫味玄旨。至 於剖析名相罔有攸據 (罔無。攸所也。教文多闕) 豈非聲教 所覃未備者歟。安公初見譯諸部小論。蹈詠
稱慶。以為幸覩三藏全矣。而未知但滄溟畎 澮耳 (畎澮田畔。溝渠喻所覩者也。滄溟喻未覩者也) 雖上士假微詮以悟 旨。而中則實未多也。北涼浮陀跋摩譯阿毘
曇毘婆沙 (此云覺鎧。西國人。蒙遜子茂處請譯於姑臧。凡一百卷) 學者挹其波 瀾浩若無涯涘矣。後秦佛陀耶舍善大毘婆 沙。時號赤髭也
(此云覺明。罽賔國人。婆羅門族。年十三隨師日誦三萬言。誦大小乘經數百
萬。性度簡慠。不為諸僧所遇。羅什於沙勒甚相隆厚。自龜茲至長安。譯十住經大毘婆沙等。姚爽疑其所誦。令誦 於羌籍藥方可五萬言。二日誦。就覆之不誤一字)
卑摩羅叉善十誦。時號 青眼也 (此云無垢眼。罽賔國人。苦節律藏。與羅什相遇。什禮為師。譯十誦律為六十卷。卒壽春石澗 寺。時號青眼律師也)
魏曇始足白。於時呼白足阿練若 也 (始行不履地。練若即僧也。無爭寂靜義) 耶舍在沙勒。為羅什師。 後至姑臧。聞什為秦污戒曰。羅什如好綿纊。
何可使入棘林中乎 (姚興嘗謂什曰。大師 聰 明超悟。天下莫二。一旦後世。何可使法
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已來不住僧坊。別立廨舍。每至講說。常先譬喻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 勿取臭泥) 什啟秦主曰。夫欲宣通無上法教。宜令文
義理趣圓通。貧道雖復讀誦其文。未善其理。 唯有耶舍。深達經教。今在姑臧。願詔徵之。一 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興
乃聘耶舍。耶舍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 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興 歎其機慎。重詔教喻。乃至悲夫晉殺竇犢。仲 尼不濟于河
(孔子自衛將之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鳴犢及舜華。乃臨河而歎曰。美哉水。洋洋
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問何謂也。竇犢舜華簡子未得志須之晉趙之賢大夫也。簡子今殺之。刳胎焚林則麒 麟不至。覆巢破卵則鳳凰不翔云云。遂迴車不渡也)
秦蠱羅什。耶舍辭於入 國。豈非害一賢而群賢不塈 (塈至也) 翫一德而眾 德將離乎。當弘始初童壽譯三論 (中百中觀十二門也) 尚
空門者輻湊。後譯成實。善法相者雲委。其時 以為究暢名數靡有過於此論。什首命僧叡 講傳。謂之曰。此爭論中。有七處破阿毘曇宗。
而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可謂英才。叡啟 發幽微果不諮什。什歎曰。吾傳譯經論。得與 子相值。無所恨矣
(叡魏郡長樂人。依僧賢法師為弟子。謙虛內敏。佐羅什譯經。善攝 威儀。弘贊經法。常迴此業願生安養。坐不背西。臨終洗浴燒香向西合掌。嚴然而卒) 或謂什門
四聖生肇融叡上首。精難則觀肇第一。或謂十 哲。道恒道標加焉 (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曇影。慧嚴。慧觀。本傳無名。憑者有南齊道 憑。非什門下。有僧
[契-大+石] 者。甚俊恐是字誤) 而恒標降于八人。猶負翼 亮之才
(道恒京兆人。九歲出家。為隱士張忠嗟曰。此小兒有出人之相。在俗有輔政之功。在道有光顯
之德。事後母甚孝。博綜經書。佐羅什譯經。道標亦雅有才力。皆有佐助之功也) 可居王佐。 姚興務其經綸。以金紫巖廊之位強之二賢。
雖逼霸威而終不為其臣也。是知賢達背向 各有所得。務軒榮者以籍莾食杼為飛走 (譬之鳥獸 不可與同群) 味虛玄者以黼衣食豢為桎梏 (猶入廟之犧牲)
而 伊尹呂望求為人臣 (伊尹湯相。呂望太公也。武王臣) 卞隨務光 俱為讓主 (堯禪位而不受者也) 豈不各反其好惡異其榮
悴哉。如恒標者。尚能以形骸為逆旅。而豈 顧其名器。是以。接風雲之遇。割君親之愛。 泛五湖而不為難 (范蠡辭越王勾踐。乘扁舟泛五湖。王以金鑄招之而不返)
蹈滄海而不為遙 (魯連云寧蹈滄海死不事無道主) 彼區區之秦 何所致哉。使唐虞之際與元愷相齒 (八元八愷堯之賢臣相齒 齊年也)
殷周之始與伊尹齊足。猶慮失之矧乎 此時爵祿曷云重矣 (此時謂偏霸偽秦) 昔支林慧遠致譽 望者多嬰此難 (為王臣所逼也) 而振去若輕埃。揮絕
若腐纏 (腐纏朽索也) 不足難也。故巢由可為皇臣。 非帝力所能起也。夷叔可為帝臣。非王力所 能起之也。綺李可為王臣。非霸力所能起之 也
(靜民則法曰皇。謂炎昊之主也。德象天地曰帝。謂堯舜也。仁義所往曰王。夏殷周也。秦漢皆曰覇也) 夫居俗外而為俗內。所起不亦難哉。宋文帝
甞述生公頓悟義。群僧構難。帝以麈尾扣机 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公所屈 (竺道生。鉅鹿人。幼而 頴悟。 聰
哲若神。鑽仰群經。斟酌雜論。止青園寺。初見泥洹經。乃說頓悟成佛義。籠罩舊說。時以為邪說。被遷擯
於廬山。及後分經至。果稱闡提悉有佛性。乃升座論義數番。麈尾紛然而墜隱几乃卒。言忍死以待經也。故宋文重 舉之) 顏延之著離識論。帝令慧嚴辯同異。往復
終日。帝笑曰。公等今日無媿支許之譚也。支 遁才章茂逸。得僧會之風。僧肇筆削奇邁。 又得支林之風。安遠生叡之徒。各擅其美。自
後緇列。寡有紹其音徽者。齊梁之後。世尚 紆麗。詞虧體要。致使求其雅言立意曾不及 於漢魏之間箴論 (若楊子雲之續虞箴等) 而況於聖人經籍
乎。故懸象嶽瀆不以妍華為天地之文章。以 其能綱紀覆載為文章 (懸象經天也。嶽瀆締地也) 。人文安不 然乎。甞讀殷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孔丘誄曰。旻天不憖遺耆老。莫相子位焉。 嗚呼哀哉 (孔丘卒。魯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 煢 煢 余在疚嗚呼哀
哉。尼父無自律文。在左傳三十。與今小異) 斯文也天之將喪久矣。不 有盛德大業。其孰能興之者焉 (仲尼以天縱多能故哀誄之) 肇 著般若無知論
(僧肇。京兆人。家貧傭書為業。因得歷觀經史善莊老。後見古維摩經云。方 知所歸矣。羅什至從之翻譯。著不遷等四論。義熙十年卒於長安。年三十一) 劉遺民見而
歎曰。不意方袍復有平叔。融講新法華經。開 為九轍號九轍法師。什曰。佛法之興融其人 也 (道融。汲郡林慮人。師愛其 聰
明。先令外學。令往林中。借論語竟不齎歸。於彼已誦。師更以本覆之。 不遺一字。至立年才解冠絕。聞什至往諮稟。什見而奇之。卒於彭城。年七十四矣) 。什譯中論
始二卷。融更剖扸。預貫始終。時師子國有一 婆羅門。乘駝負書而來。請求捔試優劣。優則 行之。秦人覩其口眼便辟。將改吾觀 (有迴敬之心也)
什告融曰。此外道聰慧殊人。捔言必勝。豈可 使無上大道在吾徒為彼而屈。如吾所觀。在 君一人而已。融自顧才力可濟 (濟成也) 但患外道
書籍未盡披讀。乃密寫其目。一覽而誦既刻 日。爰整其徒。對 敡 于王庭。彼外道恃其博知。 倍意攻融。融出其所知。討其所不知。彼遽
保其強誦。而融列其所誦。并諸夏群書。編目 尤廣。其所誦梵志蹇而肆 (肆放也。蹇吃情放也) 羅什濟詞 而嘲之。彼殞越而亡也 (濟益也。云逃也)
昔符師征晉。 大事將去。謝安知玄而舉之。爰致大勳。天下 服其遠鑒。而什之知融。何莫安之儔歟。故質 斯興廢。同在一舉耳
(質形對也。以什舉融。可對安舉玄) 融性不 狎喧。常登樓披翫。僧叡初為僧賢弟子。賢友 僧朗。講放光經。亟遭叡譏難。朗謂賢曰。叡比
格難。吾累思不能通。可謂賢賢弟子也。叡魏 郡人。秦主問姚嵩曰。叡公何如。曰鄴衛之松 柏。興召見大賞悅。勅給俸吏力車轝。後謂嵩
曰。此乃四海之標領。何獨鄴衛之松柏乎。叡 平生素不背西 (願生西方也) 曇影初從什。什謂姚 主曰。昨見影公。亦是此國風流標望之僧也。 宋僧導
(京兆人。十歲出家。後著成實論 疏 。起壽春光山寺) 止壽春。孝武 詔于京鑾輿降蹕。導以孝建之初三綱更始。 悲不自勝
(元嘉三十年。太子劭弑文帝自立。三月為武陵王駿與諸王殺之即帝位。改元建武。號孝 武皇帝) 帝亦哽噎勅開講。帝及公卿會焉。導曰。
昔王宮託生。雙林見滅。自爾已來歲逾于載。 淳源永謝。澆風不追。給苑丘墟。鹿園蕪穢。九 十五種 (外道之類。或云九十六) 以趣下為升高。三界群生
以火宅為淨土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豈知上聖流涕 大士悽惶者哉。因則涕泗。四眾為之改容 (導卒壽春石磵寺年九十六也)
時石磵寺僧因亦當世名匠。或 問之與導孰愈。因曰。吾與導同師什公。方孔 門則。導入室。吾升堂矣。道猷述頓悟義。孝武
曰。生公孤情絕照。猷公直轡獨上。可謂克明 師匠無忝微旨 (道猷吳人。生公弟子。師云後見勝鬘經披卷歎曰。先師昔義與此經闇合。
因注之五卷。後孝武詔講頓悟義。競辯之徒聞奏互起。猶皆破之。帝乃撫几稱快) 晉慧遠慧持 兄弟也。宋法愛法瑗遠持也。愛為芮國師。俸
三千戶。瑗文帝使述生公頓悟義。何尚之聞 乃歎曰。常謂生公歿後微言永絕。今日復聞 象外之談。可謂天之未喪斯文也。僧遠隱上
定林寺。齊太祖鑾駕詣遠。遠門狹不容輿。 蓋太祖欲見遠。遠稱老足不垂床。太祖遣問 興臥轉蹕而去。文慧太子竟陵王 (蕭子良也) 崇為師
範。何默周顒吳苞張融稟戒受道焉。昔沙門 稱貧道於帝王。南齊法獻玄暢俱為僧正。武 帝與語皆名不坐。後僧鍾稱貧道。帝嫌之問
王儉曰。先輩沙門於帝王何所稱正殿坐不。 儉曰。漢魏佛法未興不記傳。自偽國稱貧道 亦預坐。及晉初亦然。中世有庾氷桓玄等。
皆欲使沙門盡敬。朝議紛紜。事皆休寢。宋之 中朝。亦頗令致禮。而尋見不行。自邇迄今。多 預坐稱貧道。帝曰。獻暢二僧道業如此。尚自
稱名。況復餘者揖拜太甚稱名亦無嫌。自後 稱名獻暢始也。梁寶亮性率直。每對武帝稱 貧道上。雖有間然而挹其神志。亮青州人。
初至京。袁璨異之曰。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 乘。璧在邯鄲。秦人請以華國。天下之寶當與 天下共之。非復上人貴州所宜專也。僧旻七
歲出家居虎丘。或問曰。沙彌何姓。家在何 處。對曰。貧道姓釋。家于此山。張融謝眺少相 厚善。陸倕甞與賓從造旻。旻稱疾不見。倕欣
然曰。法師不趨於世。此誠弟子所望也。蕭昂 出守吳興 (吳興郡漢置也。古防風氏之國。至隋廢郡改為湖州。即烏程縣也) 將謁旻。
旻曰。吾山藪病人。無事見貴二千石。昔戴顒 居北嶺。宋江夏王入山。顒高臥牖下不與相 見。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及蕭至後戶
而遁。夫擯世者祿干之不及。尚利者干祿之 不及。既得祿狎侮為志。於其賢雖始降禮。 若欣遇而無恒其心。卒能以權勢而卑之 (既有祿相
及。則親狎而侮慢。雖有賢者而能下禮相接。然見遇之道其心不恒。則恃其權勢而以踞傲終之也。則今貴門皆然 也) 然能病其終卑而兆其始遇則高。見之昭昭
不貽己慼矣 (顧其始而知其終。則免其自貽伊慼也) 智藏事師。以孝 敬聞。師疾絕食。藏亦絕食。師進飲。藏乃飲。 但性傷乎許直 (訐舉人私也)
而以譽行為干櫓故不 至於危殆也。甞捨財大懺。謝幾卿指挂衣竹 戲之曰。猶留此物。尚有意耶。藏曰。身猶未 滅。意何由可盡。道安之門人法遇領徒四百。
時有一僧。飲酒廢夕燒香。遇罰而不遣。安 聞之。以筒緘杖寄遇。遇曰。此由飲酒者也。我 訓不勤。遠貽憂賜。乃集眾命維那行杖至三。
因泣下自咎。魏道辯門人亡名。負才傲世。辯 撻而徙黃龍。其初無恨想。晨夕向辯遙禮。唐 智正之門人。智見師所著述。必侍立而書累
載。初不貽坐。或久而仆。正責曰。翹足七日 匪勞。今爾心輕何不然也 (釋迦因地。七日翹一足。讚底沙如來) 北遠
之門智微每講析幽微。皆云。大法師意如此。 因則聲淚俱發 (廬山慧遠。姓賈。雁門人。謂之南遠。澤州硤石寺慧遠。姓李。燉煌人。著涅 槃經 疏
者。謂之北遠也) 禮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 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然良家子在 家。家有訓從師。師有教故能克意。盡所敬
而行敬。盡所信而行信。是以大聖皆命族姓 子而勉之 (不貌卑賤律禁出家) 非繩樞甕牖者之能也 (貧家以繩 繫樞。以甕作牖也)
哀今弟子罕有不聞言於師範者。彼 以禮疏而來。此以恩薄而往 (弟子既於師 疏 師遂顧之恩薄故不住而去也) 然牽牛蹊田而奪之牛
(春秋有牽牛以蹊田為過也。而奪之牛罪之太甚矣。今喻 師之恩薄已非而便捨之不事若奪牛之甚也) 本輕而末重也 (師之恩薄本輕而不敬為末重)
如尊雖義不至卑則欲據其事歟 (父縱不父子不可不子也) 禮 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
(為人子者。不患無所立而患不孝。敬恭父命何常之有) 夫能移此於其師者。 豈使過及其身乎 (移事父不忘不怨之道。而事於師則固無其過矣) 故有假
師而為名侮師之涼德 (涼薄也。假借也。以其師之德薄殊無敬順之儀。但假 借師名而已) 將升堂則筋骨捷解。俾侍坐則手足窳 憜
(窳苽在穴也。臥而不起。懶人慵憜。如苽在穴臥而不起也) 斯或尾大而難掉 (左傳。尾大不掉。今或弟子勝師故相輕傲也) 故訓罰之不至。或螟蛉
之有似物類之相召 (螟蛉者蜂取蟲而呪之似我。似我不日而蟲化為蜂也。今弟子 乃他人所生取以教之。令作其資) 其威尚不謹其容。而德豈能服 其心歟
(官有威刑事公尚不懼其容。今師以德如何能伏其心也) 今澆季之風。 師求弟子。匪弟子求師。師以此始。弟子以此 終。嗟乎何日不由之矣。夫魯國先師以冉有
僕樊遲御。子貢糴顏回爨 (冉求字子有。樊須字子遲。端木賜字子貢。顏回 字子淵。昔夫子在陳。則賜糴同爨也) 其何至於此哉。彼德厚可慕
而弟子實慕德故也。梁惠布三果至人也。妙 窮三論。時號得意布也。見樂生淨土者告云。 方土乃淨非吾願也。如何在蓮華中十劫受 樂。未若三塗救苦者也
(生西方下品中生在花中六劫。下品下生在蓮華中十 二劫。開花方得見佛。不如三塗救苦眾生。此乃悲增菩薩也) 凡法集先眾往而默 彼譁者憚若銜枚德之至也
(升堂先往。後生懼之。而默靜也) 卒後 手屈三指地動七日。史奏得道人星滅矣 (高僧傳慧 布誓生三塗救苦眾生) 昔魏玄高有願生三惡道。齊僧景
亦如之。唯聖人與聖人而能至於此也。陳衡 岳慧思 (衡岳南岳也。在湖南。今岳州也) 證法華三昧。能知前 生事。頂有肉髻。知達人心。毒不能害。怨不能
動。初智顗悅其風而造焉。思曰。昔靈山同聽 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遂示普賢道場四 安樂行。顗行道經三七夕誦至藥王品心緣
苦行至是真精進句。見與慧思同在靈山聽 佛說法。思云。此之靈相非爾不感。非我莫識。 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思以三觀義傳顗。顗
以四教義裨之。三觀四教之宗旨自衡岳天 台始也。梁策草堂約為智者 (慧約法師也) 陳隋以顗 為智者 (即今江陵玉泉寺關將軍起寺者也)
惟有道之賢。聽虛名 非美。視虛器非重。心若浮雲。跡猶過羽 (唯器與名 不可以假人。而有道之高士視浮名亦不以為貴) 而帝天下者。師其聖。友
其賢。固其然也 (以梁陳隋貴有天下不可不尊聖而友賢乎) 或問岳位。 告云。吾鐵輪王位中人耳 (四加行位菩薩為四州王。鐵輪王則合是煖位 也)
或問天台位。告云。吾不領徒眾。當淨六根 (一云八地已上六根清淨。二云初地已上。三云資加亦清淨。今顗與思。恐俱是地前資加也) 為他損
己。只是五品內人耳。嘉祥初聞天台頗輕於 耳 (高僧慧皎住嘉祥寺) 亦既目覿乃伏膺為徒。又以三輪 剖斷經例制勝之論。而特聞於天下者也。弟
子智愷專門之業雖不盡於師。而於死則有 稱焉。南土四朝克尚玄理 (宋齊梁陳) 資於龍樹提婆 為不拔之論。真諦雖譯對法唯識等部 (真諦三藏陳朝 至)
會王室多虞。天步孔艱 (孔甚艱難也。後主變亂也) 承業學 徒所究未弘。有法遇鑽研講記殆乎過半。惜 哉短命不極其志。將死之日勒焚遺草。聞者
為之涕零。自後其徒沒沒焉 (遇法師所討唯識未盡其旨。而至唐慈恩著 唯識疏十卷) 洎真諦南迴綜習無聞。故色心之學終 少聞於盡善。章疏之家必先意於空理
(自真諦去後。 少傳法相。多弘空性也) 國初玄奘 (貞觀年) 譯唯識授門下基 (窺某姓尉 遲。字洪道。鄂公敬德之猶子也。造百本疏。慈恩和尚也)
兼之瑜伽也 (並大乘論) 譯俱 舍授門下光 (未詳) 兼之婆沙也 (並小乘論) 可謂法相光 華。名數淵弘。精搜真俗。通乎大道。彼空宗之
學悄若乎不紓其志也 (奘三藏。自貞觀年往西國。學經論法相。至貞觀迴。大弘 法相。空性之徒覩之。若風恬而波偃) 太宗高宗製聖教序 (今見冠經首也)
華藻耀乎天文。真風翔乎海隅。洎玄宗注般 若。蓋二聖鴻基之積潤也 (玄宗注金剛經。見行于世) 但世 以譯經則易。譯論則難。而傳者亦如之 (傳經者。
止於尋文刻旨敘意連環故為易也。傳論者。循環性相洞達幽微故為難也) 寔由經但斷疑 生信。旨遠而文近。論則殫窮性相。訓暢精微。
為義必典。為文尚華。錯綜音律。鏗鏘彬蔚 (彬蔚文彩興盛貌也) 賓主相由。鉤賾為美。自非上智不能 見往復之意。故學之者鮮不功倍為山 (淺近之者聞而
輕侮。蓋非其境也。為山九仞起於累土也) 辯參神化。以教行中夏始 不譯論。求其師資輔會之道難矣 (至今學經之徒。其侶若 林。究論之士。若披沙見寶也)
夫法學之侶。知經律而不知論 者。但直讚述其文而已。至於攀援大義。則不 謂之洞達者也 (故今蜀中凡善傳經者皆兼習論。然後傳演方為美也) 其羅什
譯經則齷齪。譯論則舒緩。玄奘反之。故什世 經學則優 (優勝也) 奘世論學則倍矣。昔慧休者 一鞋三十年。遇泥則跣曰。泥軟易蹈。吾不欲
損信施故也。每告眾曰。吾所聽經律皆三二 十遍。猶恨少功。欲兼異部。未遑多涉。今之學 者罕有備通。文句薄知則預師範。致有窮括。
莫知由緒。此法滅在人矣。所以終夜長想有 慨于懷爾。
北山錄卷第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2 冊 No. 2113 北山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