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Qingliang Chuan 續清涼傳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清涼傳卷下[1130b13] 傳既成。遣人以錦囊盛一本。齎疏一通。以八 月二十八日。至真容院文殊前表明。疏文曰。 近者。親詣臺山。獲瞻聖像。慈悲赴感。殊勝現
前。慶雲紛郁於虛空。寶焰熒煌於巖谷。同僧 祇之隊仗。不可說之聖賢。大風昏霾。愈彰瑞 相。赤壁峭絕。更示真身。商英。直以見聞。述
成記傳。庶流通於沙界。或誘掖於信心。使知 我清涼寶山。眷屬萬人之常在。金色世界。天 龍八部之同居。叩梵宇以贊明。冀導師之證
察。僧正省奇。集僧眾八十餘人。讀疏訖。菩薩 殿內。忽現金燈四十餘遍。商英。思有以歸奉 者。即自塑泥像。以十一月出按民兵。八日。齎
像於菩薩前發願。其文曰。一切處金色世界。 真智所以無方。東北方清涼寶山。幻緣所以 有在。無方則一塵不立。有在則三界同瞻。我
是以投體歸依。雨淚悲仰。伏念。商英昔在普 光殿內。或於大覺城東。一念差殊。四生流浪。 出沒於三千剎土。纏綿於十二根塵。以往善
因。值今勝事。荷剎那之方便。開無始之光明。 揣俗垢之已深。恐慢幢之猶在。託之土偶。明 此願輪。三界空而我性亦空。孰真孰妄。十方
幻而我形亦幻。何異何同。伏願。菩薩。攝入悲 宮。接歸智殿。起信足於妙峯山頂。資辯河於 阿耨池中。誓終分段之身。更顯希奇之作。讀
文訖。殿內現金燈三。其日大雪。雪止之後。五 色祥雲遍空。其夕。清輝閣前。羅睺殿左右。現 銀燈十四。黃嵬嶺上。現大白光三。翌日。五色
雲自辰及申。盤繞不散。至夜雪作。商英祝 曰。昨日銀燈。光焰微細。與六七月所見不侔。 豈商英黑業所招。抑聖賢變化。亦有春夏秋
冬之異。常聞。諸佛諸大菩薩身光。蔽映魔宮。 猶如聚墨。若隨時小大。則一大藏教。乃是虛 言。於是。閣前雪中。現向所見大金光三。商英
即踊躍拜辭曰。大雪現燈。非所求也。命開菩 薩殿。取續書所見於後。既開殿。愛慕不能自 已。又祝曰。待罪本路。儻未罷去。明年五六月。
乃可再來。頗更一瞻光相。滿願而去。良久。於 閣前。再見大金光四。明年夏六月。以并亢旱。 詣山祈求雨澤。因安奉羅睺菩薩聖像。乙巳
平旦。至中天閣。東南林麓。忽變金色。有青赤 光直起。鮮明奪目。移時乃隱。日昳登清涼山。 有五色異氣。為菩薩騎師子之像。丙午。至真
容院。具威儀。迎所安羅睺像。比及寺門。而報 者曰。殿中燈且現矣。既謁菩薩。瞻仰之次。頂 上寶蓋。忽爾明朗。主殿僧曰。此殿幡蓋無數。
掩蔽稠密。而頂蓋最高。隱莫能辨。今爛若 此。未之有也。是夕。東臺洎羅睺殿左右。現十 餘大金燈。往來上下。或移時。或移刻。或良
久。丁未。詣菩薩前白言。華嚴經中。世尊八處 放光表法。此光。若是法性本有無相之光。視 之不見。則商英不疑。若是諸佛果德圓滿之
光。使人可見。則願為示現。於是。頂上寶蓋。 忽然通明。孔隙流光。迸射四出。已而襟領間。 如意間。各放寶光。燁燁閃動。又於殿前。金蓮
花葉。燈焰交輝。開合無數。是時。遠近僧俗。 千數雲集。呼而視之。歡呼震動。繼以悲淚。各 各歎言。無始以來。罪戾深重。請從今日。改往
修來。戊申。詣中臺。日將暝。四山青黯。忽有 異氣橫跨北臺。山如爛銀。刻劃長十丈。眾呼 曰。銀橋現。商英曰。非也。此殆白銀階道。聖
賢所游躡者也。俄而現寶燈一。分而為二。時 有游僧十數人。已歸臺屋止宿。呼而視之。眾 僧叩頭念佛。商英曰。此處。當有三燈。各各
諦觀。良久。三燈齊現。商英取續傳示之曰。吾 去年所書。如東方心宿。豈妄語邪。己酉。太原 僉判錢景山。及經略司管句機宜文字邵壎。
來會於東臺。而商英已還真容院。即遣人招 二君還。二君曰。適已於東臺。見圓光攝身光 矣。但未見聖燈也。是夕。遂與二君。祈燈而觀
焉。庚戌。宿佛光寺。祥雲異氣。繽紛無數。辛 亥。往祕 � 巖。未至巖之三里。直光現。既至 巖。而盧舍那佛。面門放光。照耀滿殿。初夜。
於層崖間。現大金燈五。壬子。出巖。於空中現 金橋一。此橋。不依山谷。不依雲氣。不假日光。 亘空黃潤。如真金色。鳴呼。當處出生。當處入
滅。非大幻善巧方便。其孰能與於此哉。是行 也。既以旱祈雨。在山三禱三應。但須臾即霽。 癸丑。還至代州。大雨彌日。將槁之苗。變為豐
歲。商英。即以其事奏聞。其略曰。臣近以本路 亢旱。躬詣五臺山文殊像前。及五龍池。祈求 雨澤晝夜所接靈光寶焰。殊形異相。赫 奕 顯
耀。莫可名狀。是時。四方僧俗千餘人。同共瞻 覩。歡呼之聲。震動山谷。已而時雨大降。彌覆 數州。臣之始往。草木萎悴。農夫愁嘆。及其歸
也。木麻蕎菽。青綠生動。村落謳歌。指俟大 稔。此蓋朝延有道。眾聖垂佑。有司推行詔 條。布之於名山異境。其應如響。勘會五臺山
十寺。舊管四十二莊。太宗皇帝平晉之後。悉 蠲租賦。以示崇奉。比因邊臣謾昧朝延。其地 為山荒。遂摽奪其良田。三百餘頃。招置弓箭
手一百餘戶。因此逐寺。詞訟不息。僧徒分 散。寺宇隳摧。臣累見狀。乞給還。終未蒙省 察。臣竊以六合之外。蓋有不可致詰之事。彼
化人者。豈規以土田得失。為成與虧。但昔人 施之為福田。後人取之養鄉兵。於理疑若未 安。欲乞下本路勘會。如臣所見所陳。別無不
實。即乞檢會。累奏早賜施行。雖然如是。彼大 士。以十方三界。為一毘盧遮那座體。而商英。 區區以數百頃田浼之。其志趣狹劣。不亦悲 乎。
附傳
[1131b27] 續傳既行。信而遊者。發於誠心。靡不感應。四 年二月。本路都總管司走馬。承受公事劉友 端。於羅睺殿前。雪中祈見金燈一。分而為三。
躍而上者一。五月末。轉運司句當公事傅君 俞。於中臺。祈見圓光五。攝身光一。清輝閣 前。雨中飛金燈一。經略司准備差遣潘璟。於
清輝閣前松林中。祈見白光三道直起。萬菩 薩隊仗羅列。金色師子。遊戲奮迅。金殿一圓 光三。圓光中現佛頭。如地踊狀。一菩薩騎師
子一。白衣觀音一。金橋三。銀燈一。而往來者 八。金燈三。而明滅者十五。璟。自以三世奉羅 漢。一生以醫術濟人。而未覩羅漢藥王相狀。
默有所禱。行至金閣。空中現大金船一。上有 羅漢數百。行者立者。禮拜者。又行至藏頭。見 白雲西來。藥王菩薩。立於雲端。心冠大袖。皂
絛皂屨。凡璟之所見。獨多且異。不可具紀。六 月末。僧溫約。自京來。施金襴袈裟。及齎內中 香來。監鎮曹諝。晨至菩薩殿。啟香之際。殿前
長明燈上。忽吐大金光。如車輪飛。照殿中。經 略司句當公事李毅。侍其母親。及陽曲縣尉 江沄之母王氏遊。祈見圓光攝身光直光金
燈。毅以書來言曰。今日乃知續傳非虛也。資 政殿學士知河南府李清臣。聞之曰。文殊與 釋迦文。異名一體。雖已為古佛。其實壽蔽天
地。示跡垂化。尚爾老婆心。龍圖閣學士本路 經略安撫使曾布曰。布昔移帥廣東。遊廬山 天池。登文殊臺。大風振林木昏霾。咫尺不辨
道路。燈燭火炬俱滅。而下視莽蒼中。金燈四 出。或遠或近。或大或小。或隱或現。會夜分疲 寢。所見蓋有未盡者。然大風所不能摧。昏霾
所不能掩。非大光明有無量神力不可思議。 其孰能若是乎。顧言之難信。不敢紀以示人。 及觀天覺續清涼傳。則布之聞見。未足怪也。
或謂商英曰。外道波旬。大力鬼神。山精木魅。 皆能為光為怪。子何信之篤邪。答曰。爾所謂 光怪。或道果垂成。見而試之。或正法將勝。出
而障之。今吾與諸人。自視決然。未有以致光 怪者。夫何疑哉。精進精進。損之又損。運木杓 於粥鍋。乃吾曹之常分。
續清涼傳下 (終)
又述二頌 (有序)
[1132a11] 商英。及汾州西河宰李傑。同謁無業禪師塔。 惜其摧腐。相與修完。既而塔放光。又夢無業 從容接引。覺而閱其語。見無業問馬祖西來
心印。祖云。大德。正鬧在。且去。無業去。祖喚 云。大德。無業迴首。祖云。是什麼。商英因此。 豁然省悟臺山所見。及作二頌曰。四入臺山
禮吉祥。五雲深處看熒煌。而今不打這鼓笛。 為報禪師莫放光。是什麼是什麼。羅睺殿前 燈似火。不因馬祖喚回。洎被善財覷破。毘嵐
風急九天高。白鷺眼盲魚走過。
[1132a21] 供備庫使同管句河東 沿 邊安撫司公事侍其 瓘。元祐庚午。守祁陽時。提刑張公。行部過 郡。以所續五臺清涼傳記。出示於瓘。乃張公。
前領憲河東日。紀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之 事。殊勝奇異。寔耳所未聞。目所未覩。瓘閱之 再三。恨未得其便。以瞻禮聖境。然渠渠惓惓
之心。未忘於寤寐也。一夢高塔前。數紫衣僧 拜禮。傳呼菩薩出現。瓘亦從而瞻望。久之既 覺。則以謂精神思慮所致。默且記識。是歲五
月。忽誤恩。就移副綏之任。偶僚友相告曰。夏 暑長途可畏。白雲自 澗 底湧出直上。省奇曰。 此祥雲也。映山如銀屏。壁立不動。須臾現圓
光四。最後現攝身光一。環如大車輪。五色煥 爛。無可擬比者。不假雲氣。不假日光。現於盤 石之上。相去目前。無數尺之地。自見己身背
影於光相之內。移刻方散。僧眾咸相謂曰。現 圓光於雲中。屢獲瞻禮。若盤石之上咫尺之 間。從來未之見也。共覩者百餘眾。莫不叩頭
作禮。起敬信心。讚嘆其至誠感應如此之異。 少頃。雲散霧合。繼之微雨。遂與眾下臺。逼以 之官。異日出山。瓘以自信之篤。不復語諸人。
以瓘今日所覩光相。信乎昔日張公所見聖 像殊勝。靈光寶焰。豈妄語哉。瓘遂作書。以告 其事於張公。公答書云。先自得公書。欲遊臺
山。出於至誠。必知有所見。始知古人無量劫 修行。因果不味。豈可與聾俗道也。續傳後。可 序述所見并詩。於後不以誇人。要與天下人
生信心。此受佛記莂之意也。瓘故書之。於後 覽之者。以予言是邪非邪。待信者而後信之。 予言固無妄矣。
[1132b22] 奉議郎守尚書刑部員外郎措置會計河東路 財用錢蓋。一心歸命敬白。大慈大悲大聖文 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伏念。蓋幸生人世。忻遇
好時。得男子身。六根完具。偶緣世賞。獲齒仕 途。愧無補於事助。徒自益於過惡。而況經無 量劫。造罪等恒河沙。自非夙荷於覺慈。豈免
永沈於異趣。用是久虔一念。願至五峯。澡雪 其心。懺揚其咎。今者。幸緣將命。恭叩靈場。 瞻萬德之容儀。覩千種之光相。豈惟見所未
嘗見。實亦聞所未嘗聞。退顧。冥頑真為容遇。 既伸慶懺謹。稽首拜手。而說偈言。稽首文殊 師。昔為七佛祖。嘗發大悲願。廣度諸有情。念
彼東北方。是為清涼境。龍神五百俱。眷屬萬 菩薩。設化於此土。示現無量光。聞者嘆希有。 何況目所見。我於曩劫中。曾種種供養。今復
得親近。瞻覩異於常。念無始劫來。有塵沙數 罪。一獲光明相。釋然盡消滅。又念諸眾生。與 我同體性。乘此勝妙力。離苦悉解脫。我今永
歸依。敬禮發弘誓。願盡未來際。常居佛會中。 一聞微妙音。即證無上道。十方虛空界。一切 諸有情。盡願同我心。速悟無生忍。建中靖國 元年六月八日。拜讚。
[1132c15] 遊臺錄。附之於右。云建中靖國元年。吳興錢 蓋。將命河東。六月。自雁門趨定襄。三日。經 臺山真容院。時樂安任良弼太原王直方。偕
行。是夕。禱於瑞應軒。有銀燈現北臺之西。次 日。供養真容及諸聖像己。午後。現菩薩大真 相。於白雲之端。乘從悉備。又覩金色世界。輝
耀遠邇。是夕。復現金燈。大如盤盂。在軒前松 林之杪。五日。先登東臺。申後。現五色祥雲。 如寶陀羅山狀。徐現白直光三。其高亘天。紅
碧直光二。橫徹數里。圓光二。其一。如方出之 日。又現金燈十餘。其一。如蠟炬。有光甚明。 六日。遊北臺。至中臺。烈日無雲。未後懇禱。
先現五色祥雲無數。其間。有七寶樹。及寶座 芝草之狀。前有人設拜者。冠帶皆具。已而白 雲起於真容院之上。及諸山間。遂東方現圓
光。及金橋三。道平而欄桂皆足。橋之上。現菩 薩隊仗。又於雲中間。現華嚴境界。金碧寶階。 彩錯煥爛。并現踞地白金師子。耳目形儀如
生。因祈光相附近。以表信心。遂於巖下現圓 光。或大或小無數。徐合而為一。凡三重五色 八暈中。有菩薩乘師子像。又現圓直金光抵
暮方罷。七日早。拜請攝身光相。即現於中臺 之西。凡六七。別現通身光二。及五色圓光五 七十數。繼而彩雲起於谷口。直上遍覆西臺。
久且不散。復於雲中。現金橋。及巖下現數大 圓光。遇近眾人上。有焰光四出者。凡種種奇 特。既異於常。又累日晴霽無雨。合道場眾。歡
喜踊躍。歎未之聞見也。然。此姑紀其大概。餘 纖悉未易敷述。先是朔日離雁門。方及中塗。 已有五色直光。現於臺山之北。乃兆茲日靈
跡。既還真容院。陳供飯僧。信禮敬謝而去。
題五臺真容院
濮陽李師聖述
[1133a18] 梵書五頂清涼府。冬氷夏雪無炎暑。我來七 月愁盡寒。何況蕭蕭秋作雨。信無殘暑亦無 寒。迴然天界精神聚。真容古基鷲峯寺。高山
之麓雄今古。西方樓觀縹緲間。燦然金碧蓮 花宇。懸崖峻嶺架大木。神物所持憑險阻。金 璫垂空殿簷響。森森鐵鳳相交舞。憶昔文殊
出大宅。金剛寶窟通西土。牽牛老人飲玉泉。 二子一犬為貧女。變化無方饒益情。如是西 天七佛祖。重聞清涼之境界。無窮陳迹書妙
語。我有誠心頗出群。瑞應神奇目親覩。須臾 光相現咫尺。玉洞金燈明可數。松杉搖空山 谷中。夜寂太陰隱龍虎。丹樓碧閣香案前。敬
畏生心誰敢侮。從來昏述如夢迴。前三後三 慎莫取。我今不作前後想。香煙稽首清涼主。 崇寧三年七月二十九日。焚香拜讚。
臺山瑞應記
江東朱弁撰
[1133b05] 諸佛菩薩與大阿羅漢。悲憫一切有情。常出 光景以。導迷起信。攝服同異。凡山地勝所。示 現境界。有趾斯至。有目斯都。以是因緣故。握
符御極宅中圖本者。往往布慈雲。以覆之。揭 慧日以烜之。霈法雨以濡之。而不忘囑累之 重。如天臺五臺。比州郡別置僧官。使董正其
徒。而莊嚴宮殿。蓋螺髻寶輪。威神所宅。不 可不肅也。雁門史君折侯彥文。下車未逾時。 以赤子弄兵 澗 谷。衣繡持斧。迹捕至臺下。與
邑之令佐。奉香火。作禮於狻猊座前。五香之 煙。遍滿空際 崪 兮直上。倏然改容。引人四顧。 目不得瞬。無小無大。各有所見。為五色雲者
七。為白雲者六。為黑雲者一。為金橋者三。為 圓光者五。五色雲有戴白雲為冠。而其中有 洞者。有如圓光者。有如日暈五色六七重者。
有如孤石蒼黑圓而聳出者。有如仙。花之敷 紛者。有如仙花而現菩薩像於其上者。白雲 中。亦有菩薩 端 嚴相者。有奮迅如文殊所乘
者。有天橋如龍之上飛者。有橫光青紅黃綠 而相間者。有如玉石為佛冠者。黑雲中。有獨 現師子者。金橋有如鯨鯢負天者。有如螮崠
而中斷者。有重疊如魚鱗相次者。圓光有玉 連環者。有現金網而光耀奪人目者。史君。圖 其事而謂予曰。此吾與眾人所可見者也。若
其他變態百工。所不能狀者。吾亦不能言也。 子其為我記之。予曰。曼殊室利。住此山中。誘 接群迷。示此方便。史君得其開示。豈無所因
哉。昔世尊在舍衛國。舉身放光。其光金色。繞 祇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猶如段雲。亦作 金色。須達者。佛之大檀越也。光明所燭。先至
其舍。蓋以導迷起信。攝服同異也。山之上首 僧明崇。嘗謂。我侯家。世奉佛。自高曾來。尤 於茲山。開大施門。則曼殊室利。今所示現。
亦猶世尊之於須達也。可不記乎。予聞。無盡 居士。在元祐中。嘗遊此山矣。作清涼傳。神化 變異。與身所親覩者。靡不具載。而味禪悅者。
或有為病。予謂。無盡。平生運佛菩薩慈。以濟 世拯物。清涼之述。所以化導未悟。亦為眾人 設耳。以是身心無適不可故。於時為元首。則
黎民所宗仰。於法為外護。則釋子所依賴。史 君能不墜世芬。以無盡之心為心。用報曼殊 室利所以開示之意。乃予素所期也。亦予之
樂書也。始予欲為史君記其事。而未果也。而 油幕諸公宛轉道史君之懇。既不可辭。又嘗 見其上首曰明崇者言。當是時。我與僧正精
惠大德。麟府總制折可直。暨寺眾實從。史君 所共覩也。茲事不誣。於是乎書。皇統辛酉六 月辛巳日。
後序
紫府真容院松溪老人文珫述
[1133c25] 伏聞。大聖度生。應迹無方。所現之處。無非利 益。雖不局於形教。使歸心有在。唯止一方。 故。我文殊大士。妙踐真覺。廓淨塵習。寂寥。
於萬化之域。動用於一區之中。示居因位。果 徹因源。不捨悲心。恒居紫府。三千界內。有清 涼之一名。萬億國中。無文殊之二號。淨居梵
世。服道而傾心。花藏欲天。飡風而合掌。是 以。統十千之眾聖。伏五百之毒龍。金燈夜燦。 爃煌於碧嶂之前。瑞氣曉迎。閃灼於翠峯之
上。奇葩天墜。豈局之於春秋。明月泉生。寧分 之於晦朔。自斯歷代王臣。敬禮。積著彌繁。傳 照百燈。相繼不絕。胡可勝言。昔宋朝丞相無
盡居士天覺。夢遊紫府。既至無殊。見不思議 之境界。覩無窮數之神光。具奏。帝聞重加修 葺。莊產土田。倍加先帝。山門榮耀。緇侶汪
洋。自此洪巖巨壑。峭壁荒谿。古之伽藍。無不 周備。可謂名高百代。道光千載。朝臣奉信。競 趣寶方。續傳流通。至今無替。迄於逝金猶存
松風。靈跡詩頌歌詞。清涼等傳。十有餘本。近 因兵革。屢遭火廢。墮蕩無遺。幸於河西僧法 幢處。得清涼傳一部。余鈔綠編集。校勘無
差。訪諸有緣。刻板流行。本山僧義祥者。英俊 博學。崇賢好古。愍余哀懇。罄自衣盂。并誘信 士。命工鏤板。不日而成。祝余曰。山門老宿。
知事多矣。序述來由。續之傳後。余先勸請。今 既工畢。事不獲已。聊述云耳。以此洪因。祝嚴 皇帝萬歲。臣宰千秋。內宮天眷。福祿遐昌。助
緣施主。增添壽算。法界有情。同登覺岸。
[1134a24] 洪武廿七年。六月十有九日。余與四眾百 十餘人。遊臺山禮文殊化境。所覩光相。聖 燈千變萬態。靈異叵測。乃踊躍無量。喜不
自勝。真所謂曠劫塵勢。一時頓盡矣。遊覽 之間。偶遇寶峯金禪者。亦淳厚人也。就於 清涼古剎。罄捨衣資。接納遊禮緇素。三載
如初。四事之需。無所乏少。實法門中苦行 興福僧也。余甚佳之。一日炷香作禮曰。此 山。乃大聖所居。師幸特未瞻禮。可謂千載
之難逢也。自古遊觀之士。率多王臣貴族。 碩德大儒。咸有詩偈。發揮聖迹。請師一 言。讚詠聖境。及策發余懷。不亦可乎。余
曰。大聖境界。以虛空為口。須彌為舌。尚 不能讚其萬分之一。況大聖不思議境界。 智識豈能到乎。辭不獲已。遂書拙偈。以塞
其請云。上人覲禮曼殊叟。親聞震地金毛 吼。胸次狐疑悉蕩絕。日午面南看北斗。五 峯森聳侵天長。俯視眾剎如鋪張。大地山
河作金色。樹林池沼騰輝光。寶劍倚天寒。 聖凡情盡掃。五百賢聖僧。當下離煩惱。靠 倒釋迦老子。掀翻居士淨名。釋迦分疎不
下。居士飲氣吞聲。殺活縱擒出思議。逆行 順化超常情。刀山與 婬 舍。常談四諦輪。耳 根塞却方真聞。大智洞明非外得。屠沽負
販皆玄門。道人擬欲重相見。翻身拶倒光 明殿。頂門眼正沒嫌猜。佛頭佛頭全體現。 從此遍遊諸佛剎於諸佛所聞妙法。一一 三昧得總持。利他自利原無乏。崇善住山
雁門野衲子菴性徹。洞然。書于。臺山清涼 石上。
古并崇善禪寺
常住記
[1134b27] 釋慧祥清涼傳。見宋史志。廣傳續傳。則史 志。及諸家藏書志。俱不著錄。杭州何夢華 (元錫) 得之。示阮文達。文達。繕錄進呈。世乃
知有此書第。
[1134c02] 天府卷軸。既非草茅能窺。阮氏文選樓書。 又燬於火。藏書家以不得見為憾聞。此書 原本。今藏歸安陸氏皕宋樓。武陵趙君伯 藏
(于密) 為居閒得借讀。紙脆殆不可觸。內佚 廣傳中卷。 (清翊) 恐其日就湮沒。方錄付梓。 頗以佚卷為憾。適錢塘丁氏正修堂藏有
鈔本。則佚卷存焉。亟合梓之。甫成全璧。鈔 本譌字頗多。然無可校正。姑仍其舊。憶咸 豐同治閒。遊跡淹留太原。距臺山僅數百
里。塵鞅牽絆。竟未游禮靈峯。今筋力日衰。 息影東南。五頂雲山。無因投跡。香火緣慳。 撫書慨嘆。光緒甲申十月。吳縣蔣清翊字 敬臣識。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儀徵阬氏揅經室外集)
[1134c17] 古清涼傳二卷。廣清涼傳三卷。續清涼傳 二卷。
[1134c19] 唐釋慧祥撰古清涼傳。宋釋延一撰廣 清涼傳續清涼傳。宋張商英朱弁所撰。 廣續二編。藏書家。多未著錄。惟古清涼
傳。見宋史藝文志。凡方城名勝。及高僧 靈跡。莫不詳載。延一收捃故實。推廣祥 傳。更記寺名勝蹟。以及靈異藥物。其中 多涉及儒家。且有六朝人文。如晉釋支
遁文殊像贊序。又殷晉安郄濟川讚。并 世所希見。而遁序。尤足補本集之所佚。 若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釋迦佛賦。今 四傑集。文苑英華。俱無之。是編或以為
金大定時。寺中藏版。末附補陀傳峨嵋 贊。乃元人所集。明釋。又從而附綴之也。
[1135a03] 案。是書原本。今在歸安陸氏皕宋樓。 實洪武丙子。山西崇善寺所刊。末綴 寺僧性徹募刊緣起云。重刊釋迦賦。
帝王崇教事迹。成道記。補陀傳。清涼 傳。合部印施。其王勃文二首。各自為 書。不在延一傳。又郄濟川。宋嘉祐時 人。廣清涼傳序。是其撰。亦非六朝
人。此皆提要之誤。補陀傳。為元盛熙 明撰。熙明出處。具陶九成書史會要。 提要亦未及攷。性徹原刊。無峨嵋贊。 天順壬午。五臺廣緣寺。重刊此書。始
坿綴之 (錢塘丁氏正修堂。有鈔本。乃據天順本影寫者。行字悉同洪武本。惟版 縫刊施錢人姓名為異) 今王勃釋迦佛賦。成道記。 已刊入 (清翊)
所注王子安集。二十卷內。 崇教事迹。多佞佛語。峨眉贊尤鄙俚。 概削不刊。惟刊清涼傳補陀傳云。光 緒甲申十月。吳縣蔣清翊字敬臣識。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1 冊 No. 2100 續清涼傳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