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s of Taitai Shan (Tiantai Shan Ji) 天台山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天台山記方瀛觀
徐徵君纂
[1052a20] 孫綽云。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 天台。信矣哉。蓋寰瀛之靈塘。三清之別館 按真誥云。天台山高一萬八千丈。周迴八百
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牛斗之分。以其上 應台宿光輔紫宸故。名天台。亦曰。桐柏棲 山陶隱居登真。隱訣云。大少台處五縣中央。
(即餘姚臨海處興句章剡縣是) 大小台乃桐柏山六里乃至二石 橋。先得小者。復行百餘里。更得大者。在最高 處。採藥人髣髴見之。石屏虹梁與畫相似。又
見玉堂金闕。望橋邊有蓮花。狀大如車輪。其 花恍惚不可熟見。大小台者。以石橋之大少 為名。據此說。即天台與桐柏二山。相接而
小異也。按長康啟蒙記云。天台山在會稽郡 五縣界中。去人境不遠。路經瀑布。次經猶 溪。至于浙山。猶溪在唐興縣。東二十里發
源。自花頂。從鳳凰山東南流。合縣大溪。入 于臨海郡溪江也。其水深岭前有石橋。遙 望不盈尺長。數十步臨絕溟之澗。忘其身者
然後能度。度者見天台山。蔚然凝秀。雙嶺於 青霄之上。有瓊樓玉堂。瑤琳醴泉。仙物異 種。偶或有見者。當時斫樹記之。爾尋則不復
可得也。按此記說。則神異之所。非造次可 覩焉。今遊人眾所見者。蓋非此橋。且猶溪 高處不見有橋。今眾人所見者。乃在歇亭西
二十里。水流于剡縣界。定知。不是長康所說 之橋也。州取山名。曰台州。縣隷唐興。即古始 豐縣也。肅宗上元二年。改為唐興縣。山去州
一百四十八里。去縣有一十八里。一頭亞入 滄海。中有金 [這-言+(序-予+手)] 不死之鄉。在桐柏之中。方圓 可三十里。上常有黃雲 覆
之。樹則蘇玡琳碧。 泉則石髓金漿。真誥所謂金庭洞。天是桐柏。 真人之所治也。真人 周靈王太子喬。字 子晉。好吹笙。作鳳鳴於伊 鵒 間。道人浮近公
接以上嵩山。三十餘年後。求之不得。偶乘白 鶴謝時人而去。以仙官授任為桐柏。真人右 弼王領五岳。司侍帝來治茲山也。故真誥云。 吳句曲之金陵。越桐柏之金
[這-言+(序-予+手)] 。成真之靈墟。 養神之福境。名山福地記云。洪波不登三災 黃莫至。又云。經丹水南行。有洞交會。從中過
即。赤城丹山之洞。上玉清平之天。周迴三百 里。洞門在樂安縣界。即十六洞天第六洞也。 即茆司命所治也。群峯崢嶸。碧障合沓。磨霄
凌漢。因蒸雲起霧。桑迸芳瑤。花間發。光彩 輝燭。四時如春。鳳翔神鸞棲於其上。豐孤文 豹隱於其中。南馳縉雲。北接四明。東拒溟滶。
西通剡川。又多產檉松桂垂珠積翠於重巖 聖光靈芝吐耀於幽谷。至於巖煙匿景。匪從 與五岳爭雄。考異搜奇自可引三山為正爰 泊。晉宗至于梁陳咸以日中星
[后/((焉-正)-(烈-列)+一)] 望秩茲山 藏壁獻琛率為常興。枹朴子內篇云。凡諸小 山不堪作神丹金液。皆有木石之精。千歲老
魅能壞人藥。唯嵩鎮少失縉雲羅浮。大小台 比諸山。正神居處。助人為福。可以修真。練 藥台矣。天台觀在唐興縣北十八里。洞柏山
西南瀑布巖下。舊圖經云。吳主孫權為葛仙 公所創。最居形勝。北松王真君。壇東北連丹 霞洞。西北拋翠屏巖。故孫興公天台山賦云。
榑壁立之翠屏即此巖也。仙壇與翠屏巖聳 空鬪峙瀑布迸流落落西崖間。可千餘丈。狀 素蜺垂天。飛帛觸地。孫興公賦云。瀑布飛流。
以界道即此處是也。騰波濆沫近驚翻雲。鼓 怒浪雷遙聞神悅瀑布南流。百餘步與靈溪 相合。流注縣大溪。入于臨海郡也。觀中流
引瀑水縈遶廊院。灌注池沼。苛芰芬芳蘿竹 交暯。遊者忘歸。勝概之極也。觀東一百五十 步。先有故柳史君宅。號曰。紫霄山居。南矚
蒼嶺。北接紫霄。峯左右皆烈小山。邐迤為 勢。東北連丹霞洞。洞有葛仙公練丹之初所 也。宅中多植靈苑翠檉修笙。其卉曲池環沼。
藥院丹爐。斯亦鍊化之奇景也。柳君名泌。憲 宗十三年自復州石門山。詔徵授台州刺史。 不至郡便山。山下領務備藥後渾家於丹霞
洞隱仙也。自天台觀。西去瀑布寺一里。宋元 嘉年中。沙門法順所興立。近瀑布下。因以為 名寺。北一里有巖。高百丈名百丈巖。巖下靈
溪。孫興公賦。過靈溪而一灌疏煩憲於心 [((巨-匚)@一)/(工*几)/木] 寺引溪水經厨中。過還遶廊院。寺南九峯山。
山高百餘丈。周迴六里。亦天台有派幹也。舊 名九壠山。天寶六載改為九峯山。昔王逸少 與支遁林。常登此山。以為勝矚也。自天台觀。
北路上桐柏觀一十二里。皆懸崖磴道盤折 而上。皆長松狹路。至于桐柏洞門。故賦云。 蘇萋萋纖草蔭落落之長松。即此地也。自洞
門一小嶺可二里。乃至觀處倚小松嶺。嶺前 豁然平陸數傾。四面持起。峯巒有若郛郭。迺 神真之所休憩。巢許之所欽。自非噏沈凌霄
漢。夢龜鶴之夭促。與天地而長久者何以居 焉。昔褚先生修道之所。又徐法師亦於此立 道房。 [〦/(刀*了*(留-刀-田))/二]
閤號曰。隱真之中峯觀前有田傾餘。 東有溪曰清溪。溪注田。西經三井飛流瀑布。 凡是遊客但覩景奇物異。恍然似昇玄都至
京者矣。觀即唐叡宗景龍二年。為白雲先生 所置。白先生乃司馬天師也。名子徵。字承禎。 河內溫人。事載在碑中。先生初入花頂峯。遇
王義之。入山學業。先生過筆法付義之。子欲 學書。好聽吾語。夫受筆法。與俗不同。須靜其 心後澄其心。思暮在功書筋骨附近氣力。又
須圴停。握管與握至無殊下筆。與投峯不別。 莫誇端正。但取堅強筋力。若成自然端正。東 邊石室。子莫頻過盡。是異獸精靈也。向餘邊
受業。凡人到彼必傷緣。殘吾命。汝將來料伊 不敢。西邊石室甚是清閑。案硯俱全。詩書並 足。松花仙果可給。朝飡石茗香泉堪充。暮飲
閑翫水自散情。懷悶即凌峯。莫思閑事。義之 既蒙處分。豈敢有違。一登石室二載不虧。夜 則望月臨池。朝則投雲握管。澄濾其。思暮在
功書。清靜其心神。志求筆法。光迴影轉節。勿 頻移日就月。將便經年載。義之第一年學書。 似蛇驚春蟄。魚躍寒泉。筆下龍飛行間蝶舞。
雖未殊妙。早以驚群。至第二年學書。似鶴度 春林。雲飛玉間。筆含五彩。墨點如龜。筯骨相 連。似垂金鎖。至第三年學書。將為是妙也。遂
書得數紙來。先生再拜。展於案上。一見凜然 作色。高聲謂責義之曰。子之書法全未有功。 筯骨俱少。氣力全無。作此書格。豈成文字。
但且學書。有命即至仙堂。無事不勞相訪。義 之唱喏。即歸書堂。後又得三年功書成矣。先 生乃讚義之曰。念汝書跡異世不同。淡處不
淡。濃處不濃。得之者罕有。見之者難逢。進一 字千金重賞獻一字萬戶封侯。再讚曰。眾木 中松。群山中峯。靈鶴中冲。五岳中嵩。吾令歸
俗。汝向九霄紅。汝歸於世界。如鶴出籠。別後 有心相顧。時時遙望白雲中。先生初入天台 後。睿宗皇帝詔復桐柏舊額。請 先生居
之。其降勅書曰。吳朝葛仙公廢桐柏。觀在天 台山。如聞始豐縣人。斫伐松竹。毀癈壇場。 多有穢觸。頻致死已。仰州縣官與司馬練師
相知。於天台山中。僻方封取四十里。以為禽 獸草木長生之福地。置一觀仍還舊額。初構 天尊堂。有五雲其上三。而良吏書之。以記祥
也。天寶六載郡守賈公長源。及玄靜先生李 君。名含光即天師弟子。亦 玄宗師慶立碑。 太史雀尚製文翰林學士翰林學士韓擇木
書。玄宗皇帝親書其碑額。觀南一里有石 壇。一級以塼石雜砌。方廣三十二丈。按法輪 經。即太極三真人下降。援葛仙公修道於天
台山。感降上真於此壇也。仙公真經并義注 之所也。事迹具在本起傳中。此不備載。壇西 南下。石上有隷書。刻記之日。誥使徐公醮壇
授仙公經。真人自稱姓徐名來勒。字則未詳 何人也。壇前有塘。名日降真塘。塘多植荷莕 之類。自塘南一里至洞門。門外西南一里餘。
至王真君壇。真君即桐柏真人也。有小殿即 真君儀像儼焉。開元初 玄宗創立之。度道 士七人灑掃也。殿前有石泉名曰醴泉。南三
步新立上真亭子。臨萬仞坐觀千里。遊者登 之坐眺平陸。按正壇在真君殿西北二十步。 有石壇方廣四丈八尺一級。甃以古塼。今州
縣祈請水旱。皆於此壇。殿東二十步。又有古 八角壇。自殿西北下山三百步。即至三井。一 井今闉塞。俗傳云。曾有尼師。洗手觸之。一
且自塞。二井其深不惻。並自然天 鑿 。甞有好 事者。投綸於其間。繪綸盡而不及底。或云。 通海。或云。海服。未可詳也。其春夏時每雨將
降。則潀流灌激湓湧雷吼。有若 [虫*矢] 螭潛隱之 鼓怒也。其間遊者見之。莫不神駭瞻慄。邑中 有水旱。令長每歲記情誠祈於晴雨。無不響
應。亦是國家投龍壁醮祭祈福之所。高宗永 淳二年投龍於此。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詔令 太當卿修禮儀使韋諂。齎金龍白壁投於井。
寶曆元年。主上遣中使王士岌道門威儀趙 常盈。太清宮大德阮幽閑翰林待詔祿通玄。 五月十三日到山。於天台觀。設醮許往三井。
投龍壁也。自三井西上一峯約二里。有僧院 名佛窟院。今道元觀是也。前枕翠屏巖。北 連桐柏大山。翠屏巖與仙壇俠徑。瀑布雙峙
霄降半隱雲表。巖上有亭子極眺平陸。此處 並為殊景也。自桐柏觀西北行七里。乃至瓊 臺中天以懸居。自百丈巖無上瓊。瓊臺路皆
水石深。嶮不可登涉。事須登仙壇。取桐柏路 方可得到。即平視瓊臺。而下望雙闕。而遊者 多怪瓊臺不在中天。雙闕不出雲表。猶在山
上觀之然也。若目下仰視。則瓊臺不啻中天。 雙闕五里俠雲溪而行。翠壁萬仞森倚相向。 奇花秀檉牙發芳 桑 珍禽雲獸。造楊清音。余
曾尋瓊臺下雲溪泝流。北行三十里。或潺湲 淺漱。其平則三里五里。或潭洞院杳。其深 則千丈萬丈。怪石 [崁-土+音] [山/(?*ㄆ)]
。水色明鮮。歷歷見 底。纖鱗莫隱。造之者不覺忘歸。非神仙之窟 宅。曷能若斯桐柏。東北五里有華林山居。水 石清秀靈寂之境也
(長慶初道士陳宗言修真之所) 自觀北上一 峯。可五里有方 瀛 山居。上有平地。傾餘前有 池塘廣數敏畝。塘中有小洲島焉。有苛芰前
眺望蒼岑。後聳雲。蓋即後峯名也。西接瓊臺 東近華林。即靈府。長慶元年定室於此。是天 台第二重。自方 瀛 上七里。有玉霄山居。平地
傾餘四山迴合。又邃若洞天也。即天台第三 重。自玉霄東南行三里。有雙石磵列為高門。 可百餘仞。因呼為石門。桐柏觀北亦有上華
頂路。路深邃梗澁。遊人罕。逢此行多取國清 路上。自天台觀西行十五里。有白巖寺。寺去 縣三十里。宋末有僧普遼所見精舍。自天台
觀東行一十五里。有赤城山。山高三百丈。周 迴七里。即天台南門也。古今即是於國家醮 祭之所。其山積石石色赩然如朝霞。望之如
雉堞。故名赤城。亦名燒山。故賦云。赤城霞 起以建標。即此山也。半山有飛霞寺。即是梁 岳王母為居此寺也。今則癈矣。山下有石室。
道士居之。其中山趾有寺。曰中巖寺。即是西 國高僧白道猷所立也。國清寺在縣北十里。 皆長松夾道至于寺。寺即 隋煬帝開皇十
八年。為智顗禪師所創也。寺有五峯。一八桂 峯。二映霞峯。三靈芝峯。四靈禽峯。五祥 雲峯。雙澗迴抱天下四絕寺。國清第一絕也。
寺上方兜率臺。臺東有石壇。中有泉。昔普明 禪師將錫杖琢開。名錫杖泉。自國清寺。東北 一十五里。有禪林寺。寺本智顗禪師修禪於
此也。以貞元四年。使牒移黃巖縣癈禪林寺 額。來易於道場之名。寺東一十五里有香爐 峯。甚高嶮。峯上多有香柏檉桂之木相連。有
宴坐峯。其峯可高百餘丈。是智者大師降魔 峯。後有神人送石屏峯於大師背後。至今存 焉。峯下有龍潭。周迴一里。下注螺溪亦出縣 大溪耳。寺西北上十里至陳田
(昔有神人於此開田供智者大師朝 種暮收) 自陳田可五里西入。一源甚平坦。號曰 白砂。有僧居之。禪林寺西北上二十五里。乃
至歇亭。即平昌孟公簡廉察浙東北一十里。 乃至至靈墟令來。是智者禪院。即 白雲先 生所居之處也。先生早歲從道始居。嵩華猶
雜。以風塵不任幽賞。迺東入台岳。雅愜素尚 遂此建修真之所。真詔云。天台山中有不死 之卿。成禪之靈墟。常有黃雲 覆 之。此則其地 也。故
[這-言+聿] 思真之堂。兼號黃雲堂。堂有小澗。南 有崗。其勢迴合。崗前有平地。立壇一級。用石 甃之。名白玄神。故先生靈墟頌云。堂號黃
雲以真氣。壇名玄神。仰窺清景。東為練刑 之室。吸引所居。南為鳳軫之臺。以吟風奏 暢。西為朝神靜開啟祈依。北日龍章之閣。以
瞻雲副墨。卑而不陋可待風雨。怙而不豐可 全 [止/虛] 。白壇前十步。有大溪。發源華頂東南。 流寧海界。又堂西十步有泉。其色味甘可以
愈疾。中間平地立別院。營大丹爐。修劍鏡。 並皆克就。長松十株。修竹數傾。皆天師手 植。頻有詔。命先生皆不就。至叡宗景雲二年。
今兄承禕就山邀迓。詔書曰。練師德超河 上。道邁浮近。高遊碧落之 [這-言+(序-予+手)] 。獨步清源源 境。朕初臨寶位。久藉微猷。雖非堯舜。丕圖
翹心齧缺軒轅御歷遙想崆峒緬。惟彼懷寧 妨此。顧朝欽夕佇。跡滯心飛欲遣使者迎。或 慮鍊師驚懼故。令承禕往詔。願與同來披 [(尸@未)*又]
不遙無先此慮。先生無詔至京。帝問以理 身以清高。為貴理國則如何。先師對日。國猶 身也。身猶國也。老君曰。遊心於談。合氣於
漢。順物自然。而無私也。而天下治也。易曰。 大人與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為 而成。無為之理家之道也。帝歎曰。廣成之言
何以加此。請歸山。帝賜寶琴一張。及霞紋。帔 中朝屬詞之士贈詩百餘人。帝遂置桐柏觀。 諸先生居之。自靈墟南出二十里。有小莊在
歡溪也。梁高士顧歡曾居此。是名歡溪也。自 歇亭西行絃澗一十五里。至石橋。頭有小亭 子。石橋色皆清。長七丈。南頭闊七尺。北頭闊 二尺。龍形龜背。架萬仞之
壑 。上有兩澗。合流 從橋下過。泄為瀑布。西流出剡縣界。從下仰 視。若晴虹之飲澗。橋勢崯峭。水聲崩落。時有 過者目眩心悸。今遊人所見者正是北橋也。
是羅漢所居之所也。意為即小者則不知。大 者復在何處。蓋神仙冥隱。非常人所覩。從此 橋 沿 澗行一十五里。又有一石橋。中斷號為斷
橋也。自歇亭北上二十里。上華頂峯北天台 山極高處也。常為雲霧霾翳。少有晴朗之時。 其高霖微。似寒先雲幽澗凝冴經夏不消。若
遇晴時。則朝觀日之所。設圖經云。白雲先生 從靈墟至華頂兩處。從來朝謁不絕。其上造 天尊堂。並左右二室開竇以延日月。朝飡其 光 鑿
龕以貯雲霧。夕吸其氣堂前立壇三級。 堂內有石像。石磬上有鐵香爐並鍾。北壇久 為荒榛近亦修開也。堂東一十步。有甘泉。先
生住經二十八載。頻奉勅詔。先生多不就。有 表云。俗人貞隱猶許高棲。道士修真理宜遜 遠。又詔云。雖阻彼懷宜從此旨請 料 來表無 或二三。開元十一年
玄宗皇帝追入內。先 生辭歸。帝以天台幽遠難以迎請。遂於上屋 山選形勝。特置陽臺觀居之。合靈墟華頂。無 復堂宇。唯餘松竹。天氣晴望。見海水碧色。朕
然與天同光。若清真之儔。則三山十洲髣髴 而覩。雲珮風笙條忽而聞。自華頂北直下甚 嶮阻。千崖萬 壑 千霖複磵。猿猱騰翥靈祇憑
託非人迹所及。又去天台北門。在剡縣金靈 觀。觀前有香爐峯。峯下有小穴。可以窺之。 則莫窮於深淺。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峯。孤秀
迴拔與天台相對。曰天姥峯。峯下臨剡縣路。 仰望宛在天表。舊屬臨海郡。令隷會稽。又有 大唾小唾二峯。去天姥唾為谷。天姥峯有石
橋。以天台相連。石壁上有刊字科斗文。亦高 邈不可尋覓矣。月醮者聞笳簫鼓之聲。宋元 嘉中。臺遣盡工匠寫山狀於圓扇。以標 [柩-久+(厂@臾)] 靈
異。即夏禹時劉阮二人採藥遇仙之所也。古 之剡人劉曰成阮肇入山遇仙於此。其事亦 具在本傳。又按。仙經云。此山有石橋。一所
現二所不知其處。又云。多散仙人遇得橋即 與相見。以此言之。即靈仙之橋也。非今常人 見者。自非精誠玄達阻絕相偶。真仙亦不可
得見。橋亦安可覩之。至於寄禽異獸千狀萬 類不可稱記。靈葩仙草潛產谷中。莫能名之。 而五芝耀綵非真不遇。建木匿影。豈凡所觀。
靈府以元和十年自衝岳移居台嶺。定室方 瀛 。至寶曆初歲已逾爾閏修真之暇。聊採經 誥以述斯記。用彰靈焉。
天台山記一卷
直齋書錄解題
[1055c02] 天台山記一卷
[1055c03] 唐道士徐靈府譔。元和中人也。余假守臨 海就使本道。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趨會 稽治所道過之。銳欲往遊。會大雪不果。改
轅由驛道至。今以為恨。偶見此記錄之以 寄臥遊之意。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1 冊 No. 2096 天台山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