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六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三 (正傳十四人附見六人)
唐京師崇福寺惟慤傳一 (慧震弘沇)
[0738b15] 釋惟慤。俗姓連氏。齊大夫稱之後。本憑翊人。 官居上黨為潞人也。九歲割愛冠年納戒。 母氏昆弟歸于法門。故慤從其受教。瀾漪 內湛葳
� 外發。嗜學服勤必無倦色。乃辭 渭陽尋師隷業。或經筵首席。或論集前驅。 或參問禪宗。或附麗律匠。其志淵曠欲皆 吞納之。年臨不惑尚住神都。因受舊相房
公融宅請。未飯之前宅中出經函云。相公 在南海知南銓。預其翻經。躬親筆受首楞 嚴經一部。留家供養。今筵中正有十僧。每
人可開題一卷。慤坐居第四。舒經見富樓 那問生起義。覺其文婉其理玄。發願撰疏。 疏通經義。及歸院矢誓寫文殊菩薩像。別
誦名號計一十年。厥志堅強遂有冥感。忽 夢妙吉祥乘狻猊自慤之口入。由茲下筆 若大覺之被善現談般若焉。起大曆元年 丙午也。及將徹簡。於臥寐中見由口而
出。在乎華嚴宗中。文殊智也。勒成三卷。自 謂從淺智中衍出矣。于今盛行。一說楞嚴 經。初是荊州度門寺神秀禪師在內時得本。
後因館陶沙門慧震於度門寺傳出。慤遇之 著疏解之。後有弘沇法師者。蜀人也。作 義章開釋此經。號資中疏。其中亦引震法
師義例。似有今古之說。此岷蜀行之。近亦 流江表焉。
唐京師千福寺懷感傳
[0738c12] 釋懷感。不知何許人也。秉持強悍精苦從 師。義不入神未以為得。四方同好就霧市 焉。唯不信念佛少時逕生安養。疑氷未冸
遂謁善導用決猶豫。導曰。子傳教度人。為 信後講為渺茫無詣。感曰。諸佛誠言不信 不講。導曰。若如所見令念佛往生。豈是魔
說耶。子若信之至心念佛當有證驗。乃入 道場三七日不覩靈瑞。感自恨罪障深。欲 絕食畢命。導不許。遂令精虔三年念佛。後
忽感靈瑞。見金色玉毫便證念佛三昧。悲 恨宿垢業重妄搆眾愆懺悔發露。乃述決疑 論七卷 (即群疑論是也) 。臨終果有化佛來迎。合掌面 西而往矣。
唐吳興法海傳
[0738c26] 釋法海字文允。姓張氏。丹陽人。少出家于鶴 林寺。白駒匪食其場苗。金翅俄翔其海面。 曲從師教周覽群經。大壑納川鄧林聚羽。
是以圓入一性學階空王。擅當代獨悟之 名。剖先賢不決之義。一時外學六籍該通。甞 謂人曰。佛法一門極唯心地。餘皆椎輪也。天
寶中預揚州法慎律師講肆。同曇一靈一等 推為顏冉焉。復與杼山晝公為忘形之交 林下之遊。黑白二徒多從求益焉。
唐洛京佛授記寺慧苑傳
[0739a07] 釋慧苑。京兆人也。少而秀異蔚有茂才。厭 彼塵寰投于淨域。禮華嚴法藏為師。陶神 練性。未幾深達法義。號上首門人也。有
勤無惰內外該通。華嚴一宗尤成精博。苑 依寶性論立四種教。為有四類不識如來 藏。如生盲人。則凡夫聲聞辟支初心菩薩也。
一迷真異執教當凡夫。二真一分半教當二 乘。三真一分滿教當初心菩薩。四真具滿教 當識如來藏者也。諸師處判或依或違。然
其綱領教乘一家之說。次以新譯之經未有 音釋披讀之者取決無從。遂博覽經書恢 張詁訓。撰成二卷。俾初學之流不遠求師 覽無滯句旋曉字源。然稟從賢首之門。不
負庭訓之美也。
唐處州法華寺智威傳 (慧威)
[0739a22] 釋智威。姓蔣氏縉雲人也。頴脫塵蒙心遊 物表。少事師于軒轅氏鍊丹山。聞天台宗教 盛。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親灌頂禪師求
請心要。既而得一融道體二居宗。定慧方 均寂照相半。雖云自了急在利他。天與多 能富有辭藻。著桃巖寺碑與頭陀寺碑。氣 度相表。後以法眼付授慧威焉。時傳威是
徐陵後身。其利智雄才斷可知矣。又釋慧威。 姓留氏。東陽人也。總角之年露其舊習。抉 開愛網。徑入空門。不滯一方仍參三益。
聞縉雲大威禪師盛行禪法。裹足造焉。刻 志忘勞覩威牆奧。一日千里罔不推稱。至 有成業時謂小威。然其樂靜居山罕交 人事。指教門人不少。傑出者左溪玄朗矣威
常修止觀匪棄光陰。說與行而並馳。語將 默而齊貫。落落然汪汪然。人無得名焉。
唐台州國清寺湛然傳
[0739b10] 釋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晉陵之荊溪。則常州 人也。昔佛滅度後。十有三世至龍樹。始用文 字廣第一義諦。嗣其學者號法性宗。元魏
高齊間有釋慧文。默而識之。授南嶽思大 師。由是有三觀之學。洎智者大師蔚然興 於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則然乃龍
樹之裔孫也。智者之五世孫也。左溪朗公之 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獨有邁俗之志。童丱 邈焉異於常倫。年二十餘受經於左溪。與
之言大駭。異日謂然曰。汝何夢乎。然曰。疇 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之中。左溪 曰。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於生死淵
乎。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然德宇凝精神鋒 爽拔。其密識深行冲氣慧用。方寸之間合於 天倪。至是始以處士傳道。學者悅隨。如群
流之趣於大川也。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 僧籍。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廣尋持犯開 制之律範焉。復於吳郡開元寺敷行止觀。 無何朗師捐代。挈密藏獨運於東南。謂門
人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靜 以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 大方。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病病
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捨予誰歸。於是大 啟上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間。 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 所傳章句凡十數萬言。心度諸禪身不踰
矩。三學俱熾群疑日潰。求珠問影之類。稍 見罔象之功行。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天 寶末。大曆初。詔書連徵。辭疾不就。當大兵
大饑之際。揭厲法流學徒愈繁。瞻望堂室 以為依怙。然慈以接之謹以守之。大布而 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
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顧語學徒曰。道 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吾歸骨此 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夫一念
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 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爇炷 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
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隱几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四。門人號咽。奉全身 起塔。袝于智者大師塋兆西南隅焉。入室
弟子吳門元浩。可謂邇其人近其室矣。然 平日輯纂教法。明決前疑開發後滯。則有 法華釋籤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
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 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 定涅槃疏十五卷。金 [鏍-糸+廾] 論一卷。及止觀義例
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盛行于 世。詳其然師始天寶終建中。以自證之心 說未聞之法。經不云乎。云何於少時大作
佛事。然師有焉。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 學士。故摛鴻筆成絕妙之辭。彼題目云。甞 試論之。聖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傳灌頂。頂再世至于左溪。明 道若昧。待公而發乘此寶。乘煥然中興。蓋 受業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紳先生高位崇
名。屈體承教者又數十人。師嚴道尊遐邇歸 仁。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觀夫梁學 士之論儗議偕齊。非此人何以動鴻儒。非 此筆何以銘哲匠。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
富。故以是研論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 然之道。詩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梁公深 入佛之理窟之謂歟。有會稽法華山神邕 作真讚。至大宋開寶中。吳越國王錢氏。追
重而誄之。號圓通尊者焉。可不是歟。
唐蘇州開元寺元浩傳
[0740a18] 釋元浩。姓秦氏。字廣成。吳門人也。綺歲依 晉陵靈山寺慧日禪師出家。具滿律戒。配 本州龍興寺。尋為荊溪湛然禪師囑累弟子。
初受法華止觀已得醍醐。唯以裂大網感 大果成大行歸大處以為大願。宴居三 昧常隨佛後。希夷自得人莫能知。其祕密 深遠如海印三昧。不言出處常行佛事。與
夫難行苦行更相祖述。默傳心要為論為 記。靈芝瑞草以為功德。傳於後世者不同 日而語矣。浩注解大涅槃經。為文首序。德 美圓實志願顯現。蓋錄其所證之意而見于
文。曰余聞先覺之大寶曰常。在宥布和之盛 典曰教。率土知化之歸宗曰行。交感人心 之至極曰證。然則以道御時。以法性合其
運。當應物之際。與顯晦同其光。恢張至 化。而自他昭著者。實播於鴻名。欽恭聞思協 和至極。四德克彰者實存乎妙體。格變群
家歷觀諸行。至典克修庶績有成者。實賴 乎宗本。信以授人。大明宗極敷暢厥旨。庶 幾有補於將來者實存乎妙用。博綜群言 以立誠訓。風行十方率用歸順者實存乎
妙教矣。此浩之法要。如王輔嗣之法繫辭 司馬遷之自敘管仲能言輕重孟子之傳春 秋。雖儒釋不同其義一也。以元和十二年 十一月十一日示疾。右脇累足入于涅槃。
非二乘境界。真如來定也。明年十一月十三 日闍維。起塔於蘇州西北虎丘東山南原也。 浩耽學味道不涉餘事。常隨然師聽其言 說。曾無倦色分析義理。 派
流川注必默記 而暗誦。一言不失。數年之後人始知之。然 師曰。回也如愚。罕為人說。多辭以不能。及 被梁田二君苦勸請之。始著涅槃經解述。
浩與上都雲華寺華嚴澄觀法師。若孔門之 游夏焉。其儒流受業翰林學士梁公肅蘇州 刺史田公敦。緇流受業者智恒子瑜道儒仲
儀仲良五人。持經講論傳之無窮。大比丘尼 識微道巽志真悟極。此四人者高潔之倫深 練禪觀。初浩為二官所請注經。預夢甚為
奇特。又庭階生花非人間恒所見者。祥鳥 飛馴五彩絕異。刺史崔恭撰塔碑立于虎丘 山羅漢石壇之左。後有行滿道暹明曠。皆著 述廣天台之道歟。
唐越州暨陽杭烏山智藏傳
[0740c03] 釋智藏。姓皮氏。西印度種族。祖父從華世 居官宦。後僑寓廬陵。藏少入精舍覩像設 之繁。乃陋俗求真。而於三學各所留心。
唯律藏也。最為精敏。大曆三年遊豫章。因 隸名天宮寺。眾懇命臨壇秉度。時仰炮烋 號為律虎。每登法座提唱毘尼。堂盈席滿
聽受無厭。辯名理析微言。連環可解也。 貞元中遇大寂禪師。篤明心要。及遊會稽 於杭烏山頂築小室安禪。乃著華嚴經妙 義。宣吐。亹亹學者歸焉。至元和十四年二
月無疾而終。報齡七十九。焚收舍利圓淨 者。建塔於院北峯焉。杭烏山者越俗言訛。 合言杭嵨。謂浙江所渡。古用杭筏到岸藏 杭。故云嵨也。
唐梓州慧義寺神清傳 (義將)
[0740c18] 釋神清。字靈庾。俗姓章氏。綿州昌明人也。 生于大安山下。昆季相次三人出俗。皆有 名望。清居乎仲。處胎之際母頓惡葷羶。及
為兒雖隨戲弄遇像禮足逢僧稽顙。年十 三受學於綿州開元寺辯智法師。于時勅條 嚴峻。出家者限念經千紙方許落髮。清即 誦法華維摩楞伽佛頂等經有同再理。時
故相喬琳為綿郡太守。驚其幼俊躬而降 禮請削染焉。則大曆中也。至年十七聽習 粗通。即講法華一經。歲滿慧義寺依如律 師受具戒。夏習尸羅依學新疏。尋達大
宗乃詣上都。後以優文贍學入內應奉。暮 年鍾其荼蓼歸慧義寺。講導著述略無閑 日。以元和年中終于本寺峯頂。遷神于白 門蘭若。即郪城北郭外也。清平昔好為著述
喜作編聯。蓋巨富其才亦鑿深于學。三教 俱曉該玄鑒極。彝倫咸敘萬人之敵也。受業 弟子黑白四方計一千餘人。前後撰成法華 玄箋十卷釋氏年誌三十卷新律疏要訣十
卷。亦謂清鈔。二眾初學儀一卷有宗七十五 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記。此蓋解小乘所計 五位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等法。體性業用
一皆詳括。故云法源也。識心論澄觀論俱舍 義鈔數卷北山參玄語錄十卷。都計百餘軸。 並行於代。就中語錄博該三教。最為南北
鴻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翫焉。寺居郪城之 北長平山陰。故云北山統三教玄旨。實而為 錄。故云參玄也。觀清之述作。少分明二權
一實之經旨。大分明小乘律論之深奧焉。清 貌古且奇皙白而光瑩。相國崔龜從時從事 東川。序真讚云。與奘三藏道顏同攝物。異
時一體耳。門人數多。其出倫者義將也。獨 明俱舍兼善起信。海內學人望風而至。開 成中北山俱舍宗不泯者。清之餘素乎。東川
涌潭僧正顏公。著碑本寺。講律臨壇。光肇 別附語錄。略記清言行矣。
唐京師大安國寺端甫傳
[0741a26] 釋端甫。俗姓趙氏。天水人也。世為秦著姓 焉。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 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
其室摩其頂曰。必當大興法教。言訖而滅。 既成人高顙深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 音如鐘。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
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歟。始十歲依崇福 寺道悟禪師為沙彌。十七正度為比丘。隷 安國寺。受具於西明寺照律師。學毘尼於崇
福寺昇律師。傳唯識於安國寺素法師。通涅 槃經於福林寺崟法師。甫又夢。梵僧以舍利 滿瑠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盡貯汝
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於當時。囊括川注 逢源會委。滔滔然莫能濟其畔岸矣。夫將 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 有勇智宏辯歟。無何謁文殊於清涼。眾聖
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德宗皇帝聞 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 議論。賜紫方袍。歲時錫施異於他等。復詔
侍皇太子於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 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 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注納偏厚。而
甫符彩超邁辭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 乘。雖造次應對。未甞不以闡揚為務。繇 是天子益知佛為大聖人其教有大不思 議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斡蜀
瀦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詔甫率緇屬 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祕殿。為人請福 親奉香燈。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 聲蒼海無驚波。蓋參用真宗以毘大政
之明効也。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 有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歟。掌內殿法 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淨眾者凡一十年。 講涅槃唯識經論。處當仁傳授宗主。以開
誘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運三密於瑜伽。 契無生於悉地。日持諸部十餘萬遍。指淨 土為息肩之地。嚴金經為報法之恩。前 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
繪。而方丈單床靜慮自得。貴臣盛族皆所依 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嚮。薦金寶以致誠。 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而 甫即眾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
地坦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誠接。議者以 為成就常不輕行者。唯甫而已矣。夫將欲 駕橫海之大航拯迷途於彼岸者。固必 有奇功妙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西
向右脇而滅。當暑而尊容若生。終夕而異 香猶欝。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 命荼毘得舍利三百餘粒。方熾而神光月皎。 既燼而靈骨珠圓。賜 諡
曰大達。塔曰玄祕。 俗壽六十七。僧臘可數。門弟子僧尼約千餘 輩。或講論玄言。或紀綱大寺。修禪秉律。分 作人師五十。其徒皆為達者。會昌中相國
裴公休。為碑頌德焉。
唐圭峯草堂寺宗密傳 (圓禪師照禪師)
[0741c23]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 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俊才而隨 計吏。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圓未與
語密。欣然而慕之。乃從其削染受教。此年 進具于拯律師。尋 謁 荊南張。張曰。汝傳教 人也。當宣導於帝都。復見洛陽照禪師。照
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觀。 觀曰。毘盧華藏能隨我遊者其唯汝乎。初在 蜀因齋次受經。得圓覺十二章。深達義趣
誓傳是經。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 未甞隷習。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 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願經 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
集諸宗禪言為禪藏。總而序之。并酬答書 偈議論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凡 二百許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
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於對待。冥物我而 獨運矣。密累入內殿問其法要。大和二年 慶成節。徵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
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於興福塔院。儼若平 日容貌益悅。七日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 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峯。
二月十三日茶毘得舍利數十粒。明白而潤 大。後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悉斂 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齡六十二。
僧臘三十四。遺誡令舁屍施鳥獸。焚其骨 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 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後去。其餘住持儀則當
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 惟炟赫。內眾慕羶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 此。當長慶元和已來。中官立功。執政者孔
熾。內外猜疑人主危殆。時宰臣李訓酷重于 密。及開成中偽甘露發。中官率禁兵五百 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時王涯賈餗舒
元輿。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投 密。唯李訓欲求剪髮匿之從者止之。訓改 圖趨鳳翔。時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 軍。面數共不告之罪將害之。密怡然曰。
貧道識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 苦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魚恒志 嘉之。奏釋其罪。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或
曰。密師為禪耶律耶經論耶。則對曰。夫密者 四戰之國也。人無得而名焉。都可謂大智 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是故裴休論譔云。
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論。遊名邑 大都以興建為務。乃為多聞之所役乎。 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 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
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甞非 一心。一心未甞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
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願而起者 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 生。而不屬於萬法。得之者則於法自在矣。 見之者則於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
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迹而 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 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
著論釋經。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 闍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 行為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
禪寂。或蟬蛻而去。或火化而滅。或攀樹以示 終。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 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墨者非善
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 大士。故師之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淨為 正味。慈忍為甲盾。慧斷為劍矛。破內魔之
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撫邪雜解釋縲籠。 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 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
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並 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 我增慢。吾師恥之。故遑遑於濟拔汲汲於 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人
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 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於應接。雖驁佷不 怠於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 如此。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歛。剛
則隨。戾則順。昏則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 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捨 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
活業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 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 奉父母以豐供養為行者。其餘憧憧而來 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
可以紀。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 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 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
道之所趣哉。其為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為 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無如昇平相國之 深者。蓋同氣相求耳。宣宗再闡真乘。萬善 咸秩。追 諡
曰定慧禪師。塔號青蓮。持服執 弟子禮四眾數千百人矣。
[0742c29] 系曰。河東相國之論譔。所謂極其筆矣。然 非夫人之為極筆。於他人豈極其筆乎。觀 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影待形起。響隨
聲來。有宗密公。公則有裴相國。非相國曷 能知密公。相續如環未甞告盡。其二公之 道如然。則知諦觀法王法。則密公之行甚
圓。應以宰官身。則裴相之言可度。今禪宗 有不達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則吾對 曰。達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義教。而寡學 少知自既不能。且與煩惑相應可不嫉之
乎。或有誚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 者。則吾對曰。教法委在王臣。苟與王臣不 接。還能興顯宗教以不。佛言。力輪王臣是 歟。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曾不知
近王臣人之心。苟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 或止為宗教親近。豈不為大乎。寧免小嫌 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義。無可無 不可。吁哉。
唐京師西明寺乘恩傳
[0743a19] 釋乘恩。不知何許人也。肇從志學知遍 尋師。凡廁黌堂必窮義路。常訓門人。曰。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仁智稍成。是殊
名同實。趨菩薩地若下坂之走丸耳。恩 樂人為學不忘講導。及天寶末關中版蕩。 因避地姑臧。旅泊之間嗟彼密邇羌虜之 封。極尚經論之學。恩化其內眾勉其成功。
深染華風悉登義府。自是重撰百法論疏 并鈔行于西土。其疏祖慈恩而宗潞府。大 抵同而少聞異。終後弟子傳布。迨咸通四年
三月中。西涼僧法信精研此道。稟本道節度 使張義朝。表進恩之著述。勅令兩街三學大 德等詳定。實堪行用。勅依其僧賜紫衣。充 本道大德焉。
唐彭州丹景山知玄傳
[0743b05] 釋知玄。字後覺。姓陳氏。眉州洪雅人也。曾祖 圖南任梓州射洪縣令。祖憲考邈皆名場不 捷。母魏氏夢月入于懷。因而載誕。雖乳哺
未能言。見佛像僧形必含喜色。五歲祖令 詠花。不數步成云。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 空。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祖吟歎不懌
曰。吾育此孫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恥。今 見孺子志矣。非貽厥也。已必從空門乖 始望也七歲果遇法泰法師。在寧夷寺講 涅槃經。寺與居隣。玄日就講集所。一聆法
語若覩前因。是夕夢其寺殿佛手摩其頂。 寤啟祖父乞為勤策。親黨觀其必不可抑 奪故聽之。年十一遂其削髮。乃隨師詣唐
興邑四安寺。授大經四十二卷。遠公義疏。辯 空師圓旨。共一百二十五萬言。皆囊括深奧 矣。方年十三指擿緇徒露老成之氣。時丞
相杜公元頴作鎮西蜀。聞玄名命升堂 講談于大慈寺普賢閣下。黑白眾日計萬許 人。注聽傾心駭歎無已。自此蜀人弗厈其 名。號陳菩薩耳。傳云。玄前身名知鉉。漢州
三學山講十地經。感地變瑠璃焉。玄於淨 眾寺辯貞律師所受具戒。纔聽毘尼續通 俱舍。則長十山固律師之付授焉。復從本師 下三峽。歷荊襄抵于神京資聖寺。此寺四
海三學之人會要之地。玄敷演經論僧俗仰 觀。戶外之屨日其多矣。文宗皇帝聞之宣入 顧問。甚愜皇情。後學唯識論於安國信法
師。又研習外典。經籍百家之言無不該綜。 玄每恨鄉音不堪講貫。乃於象耳山誦大 悲呪。夢神僧截舌換之。明日俄變秦語矣。
有楊茂孝者。鴻儒也。就玄尋究內典。直欲 效謝康樂注涅槃經。多執卷質疑。隨為剖 判。致書云。方今海內龍象非師而誰。次揚
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長安揚魯士。咸造門 擬結蓮社。甞一日玄宴坐。見茂孝披紫服 戴碧冠三禮畢乘空而去。玄令人偵問。茂 孝其夕誡其子曰。吾常欲落髮披緇汲瓶
挈屨侍玄公。所累者簪冕也。吾蓋棺時殮 以紫袈裟碧芙蓉冠。至是方驗先見矣。武 宗御宇。初尚欽釋氏。後納蠱惑者議。望祀 蓬萊山築高臺以祈羽化。雖諫官抗疏
宰臣屢言。終不迴上意。因德陽節緇黃會 麟德殿。獨詔玄與道門敵言。神仙為可學 不可學耶。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國若 烹小鮮義。共黃冠往復。玄陳帝王理道教
化根本言。神仙之術乃山林間。匹夫獨擅高 尚之事業。而又必資宿因。非王者所宜。辭 河下傾辯海橫注。凡數千言。聞者為之股慄。
大忤上旨。左右莫不色沮。左護軍仇士良 內樞密楊欽義。惜其才辯。恐將有厈逐之 命。乃密諷貢祝堯詩。玄立成五篇。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鶴背 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覽詩微解。 帝雖不納忠諫。而嘉其識見口給也。玄即
歸巴岷舊山。例施巾櫛。而存戒檢愈更甄 明。方扁舟入湖湘間。時楊給事漢公廉問 桂嶺。延止開元佛寺。屬宣宗龍飛。楊公自 內樞統左禁軍。以冊定功高請復興天竺
教。奏乞訪玄聲迹。玄復挂壞衣歸上國寶 應寺。屬壽昌節講讚賜紫袈裟。署為三教 首座。帝以舊藩邸造法乾寺。詔玄居寺之 玉虛亭。大中三年誕節詔諫議李貽孫給事
楊漢公緇黃鼎列論義。大悅帝情。因奏天 下廢寺基。各勅重建。大興梵剎玄有力焉。 命畫工圖形于禁中。其優重如是。與相國
裴公休友善。同激揚中興教法事。八年上 章乞歸故山大行利濟。受益者多。廣明二 年春。僖宗違難西蜀。後遣郭遵泰齎璽書。
肩輿詔赴行在。帝接談論頗解上心。左軍 容田令孜與諸達官問道勤重。帝欲旌其 美。令諸學士撰玄師號。皆未愜旨。乃揮御 翰云。朕以開示悟入法華之宗旨也。悟者
覺也明也。悟達大道悟佛知見。又云。悟者 一剎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 佛之義。今賜悟達國師為號。雖曰強名用
表朕意。玄陳讓不遂。乃乞歸九隴舊廬。於 正月二十一日臥內見所曾遊歷。聖境名跡 皆見在前。二月七日聞空聲曰。必生淨土。 乃訊之云。孰之語耶。空又 譍
曰。佛也。七月 中聞戶外有格鬪之聲。逡巡一菩薩降于 庭前事摩滅矣。漸迫僅玄身丁寧讚喻。勿 以此苦為累也。言訖而沒。又於一夕有一
珠。自玄左足下流去。苦楚萬端。諦視其珠 中明明有晁錯二字。乃知玄是袁盎也。曾 因七國反。盎奏斬錯以謝吳楚諸王。故為
嬰撓耳。召弟子慈燈。附口上遺表。囑令棄 屍半飼魚腹半啗鳥獸。吾久與西方淨土 有期如斯。諈諉訖右脇面西而逝。享年七
十三。僧臘五十四。玄咸通中曾遊澤州。追 問小遠法師同年。亦同終日月焉。玄堅守 禁戒少欲過中不食蔬果。服唯布褐臥則
蒭秆。而六時行道夜臥一更。餘則禪坐。等視 眾生無貴賤少長。待之如一素結情好。深 者裴相國休。初裴鎮荊門。玄遊五臺山。路
出渚宮。贈遺初無所取。裴知其儉約。密 遣人沿路以供之。若蘇秦遣舍人陰資奉 張儀也。甞經駱谷真符縣。雍氏家枕潭。潭 中有大魚如龍。四足而齒牙纖利。其家日
飼以食。已四世矣。或欲網釣之意。則輒雲 霧晦冥焉。玄扣船撫其頂。瞪目而鼓躍。即 為受歸依。未幾乃寄夢雍氏曰。我謝汝累
世護念。今受歸依已生天。而永訣矣。次為 導江玉壘山神李氷廟益昌北郭龍門神。偕 受戒法。罷其血食歟。有李商隱者。一代文
宗時無倫輩。常從事河東柳公梓潼幕。久 慕玄之道學。後以弟子禮事玄。時居永崇 里。玄居興善寺。義山苦眼疾。慮嬰昏瞽遙
望禪宮冥禱乞願。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讀終疾愈。迨乎義山臥病語僧錄僧徹曰。 某志願削染為玄弟子。臨終寄書偈決別 云。玄生常著如來藏經會釋疏二卷。命僧
徹撰法鑑。以照像若十翼焉。大無量壽經 疏二卷。僧徹著法燈類章指焉。勝鬘經疏 四卷。僧徹著法苑以錯綜。猶緯書焉。又般
若心經金剛經各有疏義。此外秦蜀之間。作 釋氏雜文外篇箴論碑誌歌詩。錄成二十餘 卷。禮懺文六卷。通計三十萬言。後遷塔于茶
籠山附聖寺矣。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錄淨 光大師僧徹述傳。法孫右街僧錄覺輝。輝弟 子偽蜀祐聖國師。重孫光業僧錄。綿綿瓜瓞。
皆名公也。鳳翔府寫玄真李義山執拂侍立 焉。
[0744c11] 系曰。玄公何云袁盎。又為知鉉二人後身 耶。通曰。人壽百年。自漢至唐。玄幾經出沒 乎。骸山淚海斷可知矣。然則玄公多才行道
近古罕聞。法嗣蕃昌他莫與議也。
唐京兆大安國寺僧徹傳
[0744c16] 釋僧徹。不知何許人也。敏利天資高邁逸 類。稚歲聰頴而慕。悟達國師。若顏回之肖 仲尼也。既而時親函丈頗見幽微。隨侍翼
從未嘗少厭。窺其門牆其殆庶幾乎。悟達凡 有新義別章。咸囑付徹暢衍之。為如來藏 經疏。著法鑑四卷。大無量壽經疏。著法燈
二卷。勝鬘師子吼經疏。著法苑十卷。觀乎 悟達為疏。若左丘明之傳也。徹述三法鈔。 猶杜服之集解歟。初居法乾內寺。師資角
立聲彩風行。凡百官寮無不奉仰率由。徹內 外兼學辭筆特高。唱予和汝同氣相求。尋 充左右街應制。每屬誕辰升麟德殿法座
講談。勅賜紫袈裟。懿宗皇帝留心釋氏。頗 異前朝。遇八齋日必內中飯僧。數盈萬計。 帝因法集躬為讚唄。徹則升臺朗詠。寵錫
繁博。勅造栴檀木講座以賜之。又勅兩街 四寺行方等懺法。戒壇度僧各三七日。別 宣僧尼大德二十人。入咸泰殿置壇度內。 福壽寺尼繕寫大藏經。每藏計五千四百六
十一卷。雕造真檀像一千軀。皆委徹檢校 焉。以十一月十四日延慶節。麟德殿召京城 僧道赴內講論。爾日徹述皇猷。辭辯瀏亮
帝深稱許。而又恢張佛理旁懾黃冠。可謂 折衝異論者。當時號為法將。帝悅勅賜號 曰淨光大師。咸通十一年也。續錄兩街僧 事。初徹經江論海勇於揭厲。於青龍寺講
貫既循悟達國師義意寄呈所見。蒙迴八 十四字。云觀君法苑思沖虛解我真乘刃 有餘。若使龍光時可待。應憐僧肇論成初。 五車外典知難敵。九趣多才恐不如。蕭寺
講軒橫淡蕩。帝鄉雲樹正扶疎。幾生曾得闍 踰意。今日堪將貝葉書。一振微言冠千古。 何人執卷問吾廬。覽茲獎飾悲喜。盈襟 以廣明中巢寇犯闕僖宗幸蜀。其夕徹內
宿。明日倉黃與杜光庭先生。扈從入於岷 峨。再見悟達痛序艱難。徹極多著述碑頌 歌詩。不知所終。內翰侍郎樂朋龜為真讚。
鳳翔嘉州皆寫其真相。弟子秦蜀之間愈多 傳法者。
宋高僧傳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0 冊 No. 2061 宋高僧傳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