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Guo Yi Shi 三國遺事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國遺事卷第四義解第五
圓光西學
[1001c06] 唐續高僧傳第十三卷載。新羅皇隆寺釋圓 光。俗姓朴氏。本住三韓。卞韓辰韓馬韓。光即 辰韓人也。家世海東。祖習綿遠。而神器恢廓。
愛染篇章。校獵玄儒。討讎子史。文華騰翥於 韓服。博贍猶愧於中原。遂割略親朋。發憤溟 渤。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有陳之世。號稱
文國。故得諮考先疑。詢猷了義。初聽莊嚴旻 公弟子講素霑世典。謂理窮神。及聞釋宗。反 同腐芥。虛尋名教。實懼生涯。乃上啟陳主。請
歸道法。有勅許焉。既爰初落 采 。即稟具戒。遊 歷講肆。具盡嘉謀。領牒微言。不謝光景。故得 成實涅槃薀括心府。三藏釋論遍所披尋。末
又投吳之虎山。念定相沿。無忘覺觀。息心 之眾。雲結林泉。並以綜涉四含。功流八定。 明善易擬。筒直難虧。深副夙心。遂有終焉
之慮。於即頓絕人事。盤遊聖迹。攝想青霄。 緬謝終古。時有信士宅居山下。請光出講。固 辭不許。苦事邀延。遂從其志。創通成論。末
講般若。皆思解佼徹嘉。問飛移。兼 [糸*柔] 。以絢 采。織綜詞義。聽者欣欣會其心府。從此因 循舊章。開化成任。每法輪一動。輒傾注江湖。
雖是異域通傳。而沐道頓除嫌郤。故名望橫 流。播于嶺表。披榛負槖而至者。相接如鱗。會 隋后御宇。威加南國。曆窮其數。軍入楊都。遂
被亂兵。將加刑戮。有大主將望見寺塔火燒。 走赴救乏。了無火狀。但見光在塔前被縛將 殺。既怪其異。即解而放之。斯臨危達感如此
也。光學通吳越。便欲觀化周秦。開皇九年來 遊帝宇。值佛法初會。攝論肇興。奉佩文言。振 績。微緒。又馳慧解。宣譽京臯。勣業既成。道
東須繼。本國遠聞。上啟頻請。有勅厚加勞問。 放歸桑梓。光往還累紀。老幼相欣。新羅王金 氏面申虔敬仰若聖人。光性在虛閑。情多汎
愛。言常含笑。慍結不形。而牋表啟書。往還國 命。並出自胸襟。一隅傾奉。皆委以治方。詢 之道化。事異錦衣。請同觀國。乘機敷訓。垂
範于今。年齒既高。乘輿入內。衣服藥食。並王 手自營。不許佐助。用希專福。其感敬為此 類也。將終之前。王親執慰囑累遺法。兼濟民
斯為說。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覺不悆。經于七日遺誡清切。端坐終于所 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貞觀四年 也 (宜云十四年)
當終之時。寺東北虛中音樂滿空。異 香充院。道俗悲慶。知其靈感。遂葬于郊外。國 給羽儀。葬具同於王禮。後有俗人兒胎死者。
彼土諺云。當於有福人墓埋之。種胤不絕。乃 私瘞於墳側。當日震。此胎屍擲于塋外。由此 不懷。敬者率崇仰焉。有弟子圓安。神忘機
頴。性希歷覽。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東觀不 耐。又西燕魏。後展帝京。備通方俗。尋諸經 論。跨轢大綱。洞清纖旨。晚歸心學。高軌光
塵。初住京寺。以道素有聞。特進蕭瑀奏請住 於藍田所造津梁寺。四事供給無替六時矣。 安嘗敘光云。本國王染患。醫治不損。請光入
宮。別省安置。夜別二時為說深法。受戒懺悔。 王大信奉。一時初夜王見光首。金色晃然有 象。日輪隨身而至。王后宮女同共觀之。由
是重發勝心。克留疾所。不久遂差。光於辰韓 馬韓之間。盛通正法。每歲再講。匠成後學。 之資。並充營寺。餘惟衣盋而已 (載達函) 。
[1002b08] 又東京安逸戶長貞孝家在古本殊異傳載。 圓光法師傳曰。法師俗姓薛氏。王京人也。初 為僧學佛法。年三十歲思靜居修道。獨居三
岐山。後四年有一比丘來。所居不遠。別作蘭 若。居二年。為人強猛。好修呪述。法師夜獨坐 誦經。忽有神聲呼其名。善哉善哉汝之修行。
凡修者雖眾。如法者稀有。今見隣有比丘。徑 修呪術而無所得。喧聲惱他。靜念住處。礙我 行路。每有去來。幾發惡心。法師為我語告。
而使移遷。若久住者。恐我忽作罪業。明日法 師往而告曰。吾於昨夜有聽神言。比丘可移 別處。不然應有餘殃。比丘對曰。至行者為魔
所眩。法師何憂狐鬼之言乎。其夜神又來曰。 向我告事。比丘有何答乎。法師恐神瞋怒而 對曰。終未了說。若強語者。何敢不聽。神曰。
吾已具聞。法師何須補說。但可默然見我所 為。遂辭而去。夜中有聲如雷震。明日視之。山 頹填比丘所在蘭若。神亦來曰。師見如何。法
師對曰。見甚驚懼。神曰。我歲幾於三千年。神 術最壯。此是小事。何足為驚。但復將來之 事。無所不知。天下之事。無所不達。今思法
師唯居此處。雖有自利之行。而無利他之功。 現在不揚高名。未來不取勝果。盍採佛法於 中國。導群迷於東海。對曰。學道中國。是本
所願。海陸逈阻。不能自通而已。神祥誘歸中 國所行之計。法師依其言歸中國。留十一年。 博通三藏。兼學儒術。真平王二十二年庚申 (三國史云。明年辛酉來)
。師將理策東還。乃隨中國朝聘使 還國。法師欲謝神。至前住三岐山寺。夜中神 亦來呼其名曰。海陸途間。往還如何。對曰。
蒙神鴻恩。平安到訖。神曰。吾亦授戒於神。仍 結生生相濟之約。又請曰。神之真容可得見 耶。神曰。法師若欲見我形。平旦可望東天之
際。法師明日望之。有大臂貫雲接於天際。其 夜神亦來曰。法師見我臂耶。對曰。見已甚奇 絕異。因此俗號臂長山。神曰。雖有此身。不
免無常之害。故吾無月日捨身其嶺。法師來 送長逝之魂。待約曰往看。有一老狐黑如 枈。但吸吸無息。俄然而死。法師始自中國來。
本朝君臣敬重為師。常講大乘經典。此時高 麗百濟常侵邊鄙。王甚患之。欲請兵於隋 (宜作唐) 請法師作乞兵表。皇帝見以三十萬兵親征
高麗。自此知法師旁通儒術也。享年八十四 入寂。葬明活城西。又三國史列傳云。賢士貴 山者沙梁部人也。與同里 箒 項為友。二人相
謂曰。我等期與士君子遊。而不先正心持身。 則恐不免於招辱。盍問道於賢者之側乎。時 聞圓光法師入隋回。寓止嘉瑟岬 (或作加西。又嘉栖。皆方言
也。岬俗云古尸。故或云古尸寺。言岬寺也。今雲門寺東九千步許有加西峴。或云嘉瑟峴。峴之北洞有寺基是 也) 二人詣門進告昌。俗士顓蒙無所知識。願
賜一言以為終身之誡。光曰。佛教有菩薩戒 其別有十。若等為人臣子。恐不能堪。今有世 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親以孝。三
曰。交友有信。四曰。臨戰無退。五曰。殺生有 擇。若行之無忽。貴山等曰。他則既受命矣。 所謂殺生有擇特未曉也。光曰。六齋曰春夏
月不殺。是擇時也。不殺使畜。謂馬牛雞犬。不 殺細物。謂肉不足一臠。是擇物也。此亦唯 其所用。不求多殺。此是世俗之善戒也。貴山
等曰。自今以後。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後二人 從軍事。皆有奇功於國家。又建福三十年癸 酉 (即真平王即位三十五年也) 秋。隋使王世儀至。於皇龍寺
設百座道場。請諸高德說經。光最居上首。議 曰。原宗興法已來津梁始置。而未遑堂粵。故 宜以歸戒滅懺之法開曉愚迷。故光於所住
嘉栖岬。置占察寶以為恒規。時有檀越尼納 田於占察寶。今東平郡之田一百結是也。古 籍猶存。光性好虛靜。言常含笑。形無慍色。年
臘既邁。乘輿入內。當時群彥。德義攸屬。無敢 出其右者。文藻之贍。一隅所傾。年八十餘。 卒於貞觀間。浮圖在三岐山金谷寺 (今安康之西南洞也。亦
明活之西也) 唐傳云。告寂皇隆寺。未詳其地。疑皇龍 之訛也。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據如上唐 鄉二傳之文。但姓氏之朴薛。出家之東西。如
二人焉。不敢詳定。故兩存之。然彼諸傳記。 皆無鵲岬璃目與雲門之事。而鄉人金陟明 謬以街巷之說潤文作光師傳。濫記雲門開
山祖寶壤師之事迹。合為一傳。後撰海東僧 傳者。承誤而錄之。故時人多惑之。因辨於此。 不加減一字。載二傳之文詳矣。陳隋之世。海
東人鮮有航海問道者。設有。猶未大振。及光 之後。繼踵西學者憧憧焉。光乃啟途矣。讚曰。
航海初穿漢地雲 幾人來往挹清芬
昔年蹤迹青山在 金谷嘉西事可聞
寶壤梨木
[1003b06] 釋寶壤傳。不載鄉井氏族。謹按清道郡司籍 載。天福八年癸酉 (太祖即位第二十六年也) 正月日。清道
郡界里審使順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貼公文。雲 門山禪院長生南阿尼岾。東嘉西峴 (云云) 。同藪 三剛典主人寶壤和尚。院主玄會長老。貞座
玄兩上座。直歲信元禪師 (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帳傳准) 又開運 三年丙辰。雲門山禪院長生標塔公文一道。 長生十一阿尼岾。嘉西峴。畝峴。西北買峴
(一作面知 村) 。北猪。足門等。又庚寅年。晉陽府貼五道按 察使。各道禪教寺院始創年月形止。審檢成 籍時。差使員東京掌書記李僐審檢記載。王
豐六年辛巳 (大金年號。本朝毅宗即位十六年也) 九月。郡中古籍裨 補記准清道郡前副戶長禦侮副尉李則楨戶 在右人消息及諺傳記載。致仕上戶長金亮
辛。致仕戶長旻育。戶長同正尹應前其人珍 奇等與時上戶長用成等言語。時太守李思 老戶長亮辛年八十九。餘輩皆七十已上。用 成年六十已上 (云云次不准)
羅代已來。當郡寺院。鵲 岬已下中小寺院。三韓亂亡間。大鵲岬。小鵲 岬。所寶岬。天門岬。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壞。五 岬柱合在大鵲岬。祖師知識
(上文云寶壤) 大國傳法 來。還次西海中。龍邀入宮中。念經施金羅袈 裟一領。兼施一子璃目。為侍奉而追之。囑曰 于時三國擾動。未有歸依佛法之君主。若與
吾子歸本國鵲岬。創寺而居。可以避賊。抑亦 不數年內。必有護法賢君。出定三國矣。言訖。 相別而來。還及至茲洞。忽有老僧。自稱圓光。 抱弔樻而出。授之而沒
(按圓光以陳末入中國。開皇間東還。住嘉西岬。而沒於 皇隆。計至清泰之初。無慮三百年矣。今悲嘆諸岬皆癈。而喜見壤來而將興。故告之爾) 於是壤師
將興癈寺而登北嶺望之。庭有五層黃塔。下 來尋之則無跡。再陟望之。有群鵲啄地。乃思 海龍鵲岬之言尋掘之。果有遺塼無數。聚而
蘊崇之。塔成而無遺塼。知是前代伽藍墟也。 畢。創寺而住焉。因名鵲岬寺。未幾太祖統一 三國。聞師至此創院而居。乃合五岬田束五
百結納寺。以清泰四年丁酉。賜額曰雲門禪 寺。以奉袈裟之靈蔭。璃目常在寺側小潭。陰 隲法化。忽一年元旱。田蔬焦槁。壤勅璃目行
雨。一境告足。天帝將誅不識璃目告急於師。 師藏於床下。俄有天使到庭。請出璃目。師指 庭前梨木。乃震之而上天。梨木萎摧。龍撫之 即蘇
(一云師呪之而生) 其木近年倒地。有人作楗椎。安 置善法堂及食堂。其椎柄有銘。初師入唐迴。 先止于推火之奉聖寺。適太祖東征至清道 境。山賊嘯聚于犬城
(有山岑臨水峭立。今俗惡其名。改云犬城) 驕傲不 格。太祖至于山下。問師以易制之述。師答曰。 夫犬之為物。司夜而不司晝。守前而忘其後。
宜以晝擊其北。祖從之。果敗降。太祖嘉乃 神謀。歲給近縣租五十碩。以供香火。是以寺 安二聖真容。因名奉聖寺。後遷至鵲岬。而
大創終焉。師之行狀古傳不載。諺云。與石崛 備虛師 (一作毘虛) 為昆弟。奉聖石崛雲門三寺。連峯 櫛比。交相往還。爾後人改作新羅異傳。濫記
鵲塔璃目之事于圓光傳中。系犬城事於毘 虛傳。既謬矣。又作海東僧傳者。從而潤文。使 寶壤無傳。而疑誤後人。誣妄幾何。
良志使錫
[1004a05] 釋良志。未詳祖考鄉邑。唯現迹於善德王朝。 錫杖頭掛一布帒。錫自飛至檀越家。振拂而 鳴戶。知之納齋費。帒滿則飛還。故名其所住
曰錫杖寺。其神異莫測皆類此。旁通雜譽。 神妙絕比。又善筆札。靈廟。丈六三尊。天王 像。并殿塔之瓦。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將。法林
寺主佛三尊。左右金剛神等皆所塑也。書靈 廟法林二寺額。又嘗彫磚造一小塔。并造三 千佛。安其塔置於寺中。致敬焉。其塑靈廟之
丈六也。自入定以正受所對為揉式。故傾城 士女爭運泥土。風謠云。
[1004a16] 來如來如來如 來如哀反多羅 哀反多 矣徒良 功德修叱如良來如
[1004a18] 至今土人舂 [柜-匚+囗] 役作皆用之。蓋始于此。像成 之費。入穀二萬三千七百碩 (或云金時祖) 議曰。師
可謂才全德充。而以大方隱於末技者也。讚 曰。
齋罷堂前錫杖閑 靜裝爐鴨自焚檀
殘經讀了無餘事 聊塑圓容合掌看
歸竺諸師
[1004a25] 廣函求法高僧傳云。釋阿離那 (一作耶) 跋摩 (一作□) 新羅人也。初希王教。早入中華。思覲聖蹤。
勇銳彌增。以貞觀年中離長安。到五天住那 蘭陀寺。多閱律論抄寫具莢痛矣歸心所期 不遂。忽於寺中無常。齡七十餘。繼此有惠業。
玄泰。求本。玄恪。惠輪。玄遊。復有二亡名法 師等。皆忘身順法。觀化中天。而或夭於中途。 或生存住彼寺者。竟未有能復雞貴與唐室
者。唯玄泰師克返歸唐。亦莫知所終。天竺人 呼海東云矩矩吒 瑿 說羅。矩矩吒言雞也。 瑿 說羅言貴也。彼土相傳云。其國敬雞神而取
尊。故戴翎羽而表飾也。讚曰。
天竺天遙萬疊山 可憐遊士力登攀
幾回月送孤帆去 未見雲隨一杖還
二惠同塵
[1004b11] 釋惠宿。沈光於好世郎徒。郎既讓名黃卷。師 亦隱居赤善村 (今安康縣有赤谷村) 二十餘年。時國仙瞿
旵公嘗往其郊。縱獵一日。宿出於道左。攬轡 而請曰。庸僧亦願隨從可乎。公許之。於是縱 橫馳突。裸袒相先。公既悅。及休勞坐。數炮烹
相餉。宿亦與啖囓。略無忤色。既而進於前曰。 今有美鮮於此。益薦之何。公曰善。宿屏人割 其股。寘盤以薦。衣血淋漓。公愕然曰。何至此
耶。宿曰。始吾謂公仁人也。能恕己通物也。故 從之爾。今察公所好。唯殺戮之耽。篤害彼自 養而已。豈仁人君子之所為。非吾徒也。遂拂
衣而行。公大慚。視其所食盤中。鮮胾不滅。公 甚異之。歸奏於朝。真平王聞之。遣使徵迎。宿 示臥婦床而寢。中使陋焉。返行七八里。逢師
於途。問其所從來。曰。城中檀越家赴七日齋。 席罷而來矣。中使以其語達於上。又遣人檢 檀越家。其事亦實。未幾宿忽死。村人輿葬於 耳峴 (一作刷峴)
東。其村人有自峴西來者。逢宿於途 中。問其何往。曰。久居此地。欲遊他方爾。相 揖而別。行半許里。躡雲而逝。其人至峴東。見
葬者未散。具說其由。開塚視之。唯芒鞋一隻 而已。今安康縣之北有寺名惠宿。乃其所居 云。亦有浮圖焉。
[1004c05] 釋惠空。天真公之家傭嫗之子。小名憂助 (蓋方 言也) 公嘗患瘡濱於死。而候慰填街。憂助年七
歲謂其母曰。家有何事賓客之多也。母曰。家 公發惡疾將死矣。爾何不知。助曰。吾能右之。 母異其言告於公。公使喚來。至坐床下。無一
語須臾瘡潰。公謂偶爾。不甚異之。既壯。為 公養鷹。甚愜公意。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者。 請公之選鷹歸治所。一夕公忽憶其鷹。明晨
擬遣助取之。助已先知之。俄頃取鷹。昧爽獻 之。公大驚悟。方知昔日救瘡之事皆匹測 也。謂曰。僕不知至聖之托吾家。狂言非禮污
辱之。厥罪何雪。而後乃今。願為導師導我也。 遂下拜。靈異既著。遂出家為僧。易名惠空常 住一小寺。每猖狂大醉。負簣歌舞於街巷。號
負簣和尚。所居寺因名夫蓋寺。乃簣之鄉言 也。每入寺之井中。數月不出。因以師名名其 井。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湧。故寺僧以此為候。
既出。衣裳不濕。晚年移止恒沙寺 (今迎日縣吾魚寺諺云。恒沙 人出世。故名恒沙洞) 時元曉撰諸經疏。每就師質疑。或
相調戲。一日二公沿溪掇魚蝦而啖之。放便 於石上。公指之戲曰汝屎吾魚。故因名吾魚 寺。或人以此為曉師之語濫也。鄉俗訛呼其
溪曰芼矣川。瞿旵公嘗遊山。見公死僵於山 路中。其屍膖脹爛生虫蛆。悲嘆久之。及迴轡 入城。見公大醉歌舞於市中。又一日將草索
綯入靈廟寺。圍結於金堂與左右經樓及南 門廊廡。告剛司。此索須三日後取之。剛司異 焉而從之。果三日善德王駕幸入寺。志鬼心
火出燒其塔。唯結索處獲免。又神即祖師明 朗新創金剛寺。設落成會。龍象畢集。唯師不 赴。朗即焚香虔禱。小 [這-言+苑] 公至。時方大雨。衣
袴不濕。足不沾泥。謂明朗曰。辱召懃懃。故茲 來矣。靈迹頗多。及終。浮空告寂。舍利莫知其 數。嘗見肇論。曰。是吾昔所撰也。乃知僧肇之 後有也。讚曰。
草原縱獵床頭臥 酒肆狂歌井底眠
隻履浮空何處去 一雙珍重火中蓮
慈藏定律
[1005a14] 大德慈藏金氏本。辰韓真骨蘇判 (三級爵名) 茂林之 子。其父歷官清要。絕無後胤。乃歸心三寶。造
于千部觀音。希生一息。祝曰。若生男子。捨 作法海津梁。母忽夢星墜入懷。因有娠。及誕。 與釋尊同日。名善宗郎。神志澄叡。文思日贍。
而無染世趣。早喪二親。轉厭塵譁。捐妻息。捨 田園為亢寧寺。獨處幽險。不避狼虎。修枯 骨觀。微或倦弊。乃作小室。周障荊棘。裸坐
其中。動輒箴刺。頭懸在梁。以 祛 昏瞑。適台輔 有闕。門閥當議。累徵不赴。王乃勅曰。不就斬 之。藏聞之曰。吾寧一日持戒而死。不願百年
破戒而生。事聞。上許令出家。乃深隱岩叢。糧 粒不恤。時有異禽。含果來供。就手而喰。俄夢 天人來授五戒。方始出谷。鄉邑士女。爭來受
戒。藏自嘆邊生西希大化。以仁平三年丙申 歲 (即貞觀十年也) 受勅。與門人僧實等十餘輩西入唐。 謁清涼山。山有曼殊大聖塑相。彼國相傳云。
帝釋天將工來彫也。藏於像前禱祈冥感。夢 像摩頂授梵偈。覺而未解。及旦有異僧來釋 云 (已出皇龍塔篇) 又曰。雖學萬教。未有過此文。以袈裟
舍利等付之而滅 (藏公初匿之。故唐僧傳不載) 藏知已蒙聖莂。 乃下北臺。抵大和池入京師。太宗勅使慰撫。 安置勝光別院。寵賜頻厚。藏嫌其繁。擁啟表
入終南雲際寺之東崿。架嵓為室。居三年。人 神受戒。靈應日錯。辭煩不載。既而再入京。又 蒙勅慰。賜絹二百疋。用資衣費。貞觀十七年
癸卯。本國善德王上表乞還。詔許引入宮。賜 絹一領。雜綵五百端。東宮亦賜二百端。又多 禮貺。藏以本朝經像未充。乞齎藏經一部。洎
諸幡幢花蓋。堪為福利者皆載之。既至。洎舉 國欣迎。命住芬皇寺 (唐傳作王芬) 給侍稠渥一夏。請 至宮中講大乘論。又於皇龍寺演菩薩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澍。雲霧暗靄。覆所講堂。 四眾咸服其異。朝廷議曰。佛教東漸。雖百千 齡。其於住持修奉。軌儀闕如也。非夫綱。理
無以肅清。啟勅藏為大國統。凡僧尼一切規 猷。總委僧統主之 (按北齊天寶中。國置十統有司卷宜甄異之。於是宣帝以法上法師
為大統。餘為通統。又梁陳之間。有國統。州統。國都。州都。僧都。僧正。都維乃等名。惣屬昭玄曹。曹即領僧尼官
名。唐初又有十大德之盛。新羅真興王十一年庚午。以安藏法師為大書省一人。又有小書省二人。明年辛未。以高
麗惠亮法師為國統。亦云寺主。寶良法師為大都維那一人。及州統九人。郡統十八人等。至藏更置大國統一人。
蓋非常職也亦猶夫禮郎為大角干。金庾信大大角干。後至元聖大王元年。又置僧官名授法典。以大舍一人史二
人為司棟。僧中有才行者眾之。有故即替。無定年限。故今紫衣之徒。亦律寺之別也。鄉傳云。藏入唐太宗。迎至
式乾殿請講華嚴。天降甘露。開為國師云者妄矣。唐傳與國史皆無文) 藏值斯嘉會。勇 激弘通令僧尼五部。各增舊學。半月說戒。冬
春總試。令知持犯。置員管維持之。又遣巡使 歷檢外寺。誡礪僧失。嚴飾經像。為恒式。一 代護法於斯盛矣。如夫子自衛返魯。樂正雅
頌各得其宜。當此之際。國中之人。受戒奉佛。 十室八九。祝髮請度。歲月增至。乃創通度寺。 築戒壇以度四來 (戒壇事已出上) 又改營生緣里第元
寧寺。設落成會。講雜花萬偈。感五十二女。現 身證聽。使門人植樹如其數。以旌厥異。因號 知識樹。甞以邦國服章不同諸夏。舉議於朝。
簽允曰臧。乃以真德王三年己酉。始服中朝 衣冠。明年庚戌又奉正朔。始行永徽號。自後 每有朝覲。列在上蕃。藏之功也。暮年謝辭京 輦於江陵郡 (今冥州也)
創水多寺居焉。復夢真僧 狀北臺所見。來告曰。明日見汝於大松汀。驚 悸而起。早行而松汀。果感文殊來格。諮詢法 要。乃曰。重期於太伯葛蟠地。遂隱不現
(松汀至今不生 荊刺。亦不棲鷹鸇之類云) 藏往太伯山尋之。見巨蟒蟠結樹 下。謂侍者曰。此所謂葛蟠地。乃創石南院 (今淨 岩寺)
以候聖降。粵有老居士。方袍 繿 縷。荷葛簣。 盛死狗兒來。謂侍者曰。欲見慈藏來爾。門 者曰。自奉山 箒 未見忤犯吾師諱者。汝何人
斯爾狂言乎。居士曰。但告汝師。遂入告。藏不 之覺曰。殆狂者耶。門人出詬逐之。居士曰。歸 歟歸歟有我相者焉得見我。乃倒簣拂之。狗
變為師子寶座。陞坐放光而去。藏聞之。方具 威儀。尋光而趍登南嶺。已杳然不及。遂殞□ 而卒。荼毘安骨於石穴中。凡藏之締搆寺塔
十有餘所。每一興造必有異祥。故蒲塞供填 市。不日而成。藏之道具布襪。并太和龍所 獻木鴨枕。與釋尊由衣等。合在通度寺。又巘 陽縣 (今彥陽)
有鴨遊寺。枕鴨嘗於此現異。故名 之。又有釋圓勝者。先藏西學。而同還桑梓。助 弘律部云。讚曰。
曾向清涼夢破迴 七篇三聚一時開
欲令緇素衣慚愧 東國衣冠上國裁
元曉不 覊
[1006a08] 聖師元曉俗姓薛氏。祖仍皮公。亦云赤大公。 今赤大淵側有仍皮公廟。父談捺乃末。初示 生于押梁郡南 (今章山郡)
佛地村北栗谷裟羅樹下。 村名佛地。或作發智村 (俚云弗等乙村) 裟羅樹者。諺云。 師之家本住此谷西南。母既娠而月滿。適過
此谷栗樹下。忽分產而倉皇不能歸家。且以 夫衣掛樹。而寢處其中。因號樹曰裟羅樹。其 樹之實亦異於常。至今稱裟羅栗古。傳昔有
主寺者。給寺奴一人。一夕饌栗二枚。奴訟于 官。官吏怪之。取栗檢之。一枚盈一鉢。乃皈判給 一枚。故因名栗谷。師既出家。捨其宅為寺。名
初開。樹之旁置寺曰裟羅。師之行狀云。是京 師人。從祖考也。唐僧傳云。本下湘州之人。按 麟德二年間。文武王割上州下州之地。置歃良
州。則下州乃今之昌寧郡也。押梁郡本下州 之屬縣。上州則今尚州。亦作湘州也。佛地村 今屬慈仁縣。則乃押梁之所分開也。師生小名 誓幢。第名新幢
(幢者俗云毛也) 初母夢流星入懷。因而 有娠。及將產。有五色雲覆地。真平王三十九 年。大業十三年丁丑歲也生而頴異。學不從
師。其遊方始末。弘通茂跡具載唐傳與行狀。 不可具載。唯鄉傳所記有一二段異事。師嘗 一日風顛唱街云。誰許沒柯斧。我斫支天柱。
人皆未喻。時太宗聞之曰。此師殆欲得貴婦 產賢子之謂爾。國有大賢。利莫大焉。時瑤石 宮 (今學院是也) 有寡公主。勅宮吏覓曉引入。宮吏奉
勅將求之。已自南山來過蚊川橋 (沙川。俗云年川。又蚊川。又 橋名榆橋也) 遇之。佯墮水中濕衣袴。吏引師於宮。褫 衣曬 [日*良]
。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生薛聰。聰生 而睿敏。博通經史。新羅十賢中一也。以方音 通會華夷方俗物名。訓解六經文學。至今海
東業明經者。傳受不絕。曉既失戒生聰。已後 易俗服。自號小姓居士。偶得優人舞弄大 瓠。其狀瑰奇。因其形製為道具。以華嚴經一
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無礙。仍作歌 流于世。嘗持此。千村萬落且歌且舞。化詠而 歸。使桑樞瓮牖玃猴之輩。皆識佛陀之號。咸
作南無之稱。曉之化大矣哉。其生緣之村名 佛地。寺名初開。自稱元曉者。蓋初輝佛日之 意爾。元曉亦是方言也。當時人皆以鄉言稱
之。始且也。曾住芬皇寺。纂華嚴疏至第四 十迴向品。終乃絕筆。又嘗因訟分軀於百松。 故皆謂位階初地矣。亦因海龍之誘承詔於
路上。撰三昧經疏。置筆硯於牛之兩角上。因 謂之角乘。亦表本始二覺之微旨也。大安法 師排來而粘紙。亦知音唱和也。既入寂。聰碎
遺骸。塑真容。安芬皇寺。以表敬慕終天之志。 聰時旁禮。像忽迴顧。至今猶顧矣。曉嘗所居 穴寺旁有聰家之墟云讚曰。
角乘初開三昧軸 舞壺終掛萬街風
月明瑤石春眠去 門掩芬皇顧影空
[1006c01] 迴顧至。
義湘傳教
[1006c03] 法師義湘。考曰韓信金氏。年二十九依京師 皇福寺落髮。未幾西圖觀化。遂與元曉道出 遼東。邊戍邏之為諜者。囚閉者累旬。僅免而 還
(事在崔侯本傳及曉師行狀等) 永徽初。會唐使舡有西還者。寓 載入中國。初止楊州。州將劉至仁請留衙內。 供養豐贍。尋往終南山至相寺謁智儼。儼前
夕夢一大樹生海東。枝葉溥布。來蔭神州。上 有鳳巢。登視之。有一摩尼寶珠。光明屬遠。覺 而驚異。洒掃而待。湘乃至。殊禮迎際。從容謂
曰。吾昨者之夢。子來投我之兆。許為入室。雜 花妙旨。剖析幽微儼喜。逢郢質克發新致。可 謂鉤深索隱藍茜沮本色。既而本國丞相金
欽純一作仁問良圖等。往囚於唐。高宗將大 舉東征。欽純等密遣湘誘而先之。以咸享元 年庚午還國。聞事於朝。命神印大德明朗。假
設密壇法穰之。國乃免。儀鳳元年。湘歸太 伯山。奉朝旨創浮石寺。敷敞大乘靈感頗著。 終南門人賢首撰搜玄疏。送副本於湘處。并
奉書懃懇曰。西京崇福寺僧法藏。致書於海 東新羅華嚴法師侍者。一從分別二十餘年。 傾望之誠豈離心首。加以烟雲萬里海陸千
重。恨此一身不復再面。抱懷戀戀。夫何可言。 故由夙世同因今生同業。得於此報。俱沐大 經。特蒙先師授茲粵典。仰承上人歸鄉之後。
開演華嚴。宣揚法界。無礙緣起。重重帝網。新 新佛國。利益弘廣。喜躍增深。是知如來滅後。 光輝佛日。再轉法輪。令法久住者。其唯法師
矣。藏進趣無成。周旋寡況。仰念茲典。愧荷 先師。隨分受持。不能捨離。希憑此業。用結來 因。但以和尚章疏義豐文簡。致令後人多難
趣。入是以錄和尚微言妙旨。勒成義記。近因 勝詮法師抄寫。還鄉傳之彼士。請上人詳檢 臧否。幸示箴誨。伏願當當來世。捨身受身。相
與同於盧舍那。聽受如此。無盡妙法。修行如 此。無量普賢願行。儻餘惡業。一朝顛墜。伏希 上人不遺宿昔。在諸趣中。示以正道。人信之 次。時訪存沒。不具
(文載大文類) 湘乃令十剎傳教。 太伯山浮石寺。原州毘摩羅伽耶之海印。毘 瑟之玉泉。金井之梵魚。南嶽華嚴寺等是也。
又著法界圖書印并略疏。括盡一乘樞要。千 載龜鏡。競所珍佩。餘無撰述。甞鼎味一臠足 矣圖成總章元年戊辰。是年儼亦歸寂。如孔
氏之絕筆於獲麟矣。世傳湘乃金山寶蓋之幻 有也。徒弟悟真。智通。表訓。真定。真藏。道融。 良圓。相源。能仁。義寂等十大德為領首。皆
亞聖也。各有傳。真甞處下柯山鶻嵓寺。每夜 伸臂點浮石室燈。通著錐洞記。蓋承親訓。故 辭多詣妙。訓曾住佛國寺。常往來天宮。湘住
皇福寺時。與徒眾繞塔。每步虛而上。不以階 升。故其塔不設梯磴。其徒離階三尺。履空而 旋。湘乃顧謂曰。世人見此。必以為怪。不可以
訓世。餘如崔侯所撰本傳。讚曰。
披榛跨海冐烟塵 至相門開接瑞珍
采采雜花我故國 終南太伯一般春
蛇福不言
[1007a29] 京師萬善北里有寡女。不夫而孕。既產。年至 十二歲不語。亦不起。因號蛇童 (下或作蛇卜巴又伏等皆言童也)
一日其母死。時元曉住高仙寺。曉見之迎禮。 福不答拜而曰。君我昔日馱經牸牛。今已亡 矣。偕葬何如。曉曰諾。遂與到家。令曉布薩授
戒。臨尸祝曰。莫生兮其死也苦。莫死兮其生 也苦。福曰詞煩。更之曰。死生苦兮。二公輿歸 活里山東麓。曉曰。葬智惠虎於智惠林中。不
亦宜乎。福乃作偈曰。往昔釋迦牟尼佛。裟羅 樹間入涅槃。于今亦有如彼者。欲入蓮花藏 界寬。言訖拔茅莖。下有世界。晃朗清虛。七寶
欄楯。樓閣莊嚴。殆非人間世。福負尸共入其 地。奄然而合。曉乃還。後人為創寺於金剛山 東南。額曰道場寺。每年三月十四日。行占察
會為恒規。福之應世唯示此爾。俚諺多以荒 唐之說托焉。可笑。讚曰。
淵默龍眠豈等閑 臨行一曲沒多般
苦兮生死元非苦 華藏浮休世界寬
真表傳簡
[1007b19] 釋真表。完山州 (今全州牧) 萬頃縣人 (或作豆乃山縣。或作那山縣。今萬頃。
古名亘乃山縣也。負寧傳釋□之。鄉里。云金山縣人。以寺名乃縣名混之也。) 父曰真乃末。 母吉寶娘。姓井氏。年至十二歲。投金山寺崇
濟法師講下。落彩請業。其師嘗謂曰。吾曾入 唐受業於善道三藏。然後入五臺。感文殊菩 薩現受五戒。表啟曰。勤修幾何得戒耶。濟曰。
精至則不過一年。表聞師之言。遍遊名岳。止 錫仙溪山不思議庵。該鍊三業。以亡身懺□ □□初以七宵為期。五輪撲石。膝腕俱碎。雨
血嵓崖。若無聖應。決志捐捨。更期七日。二七 日終。見地藏菩薩。現受淨戒。即開元二十八 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時也。時齡二十餘三
矣。然志存慈氏。故不敢中止。乃移靈山寺 (一名 邊山又楞伽山) 又懃勇如初。果感彌力。現授占察經兩 卷
(此經丹陳隋間外國所譯。非今始出也。慈氏以經授之耳) 并證果簡子一百 八十九介。謂曰。於中第八簡子喻新得妙戒。 第九簡子喻增得具戒。斯二簡子是我手指
骨。餘皆沈檀木造。喻諸煩惱。汝以此傳法於 世。作濟人津筏。表既受聖莂。來住金山。每歲 開壇。阪張法施。壇席精嚴。末季未之有也。
風化既周。遊涉到阿瑟羅州。島嶼間魚鼇成 橋。迎入水中。講法受戒。即天寶十一載壬辰 二月望日也。或本云元和六年。誤矣。元和在 憲德王代
(去聖德幾七十年矣) 。景德王聞之。迎入宮闥。受 菩薩戒。嚫租七萬七千石。椒庭列岳皆受戒。 品施絹五百端。黃金五十兩。皆容受之。分施
諸山。廣興佛事。其骨石今在鉢淵寺。即為海 族演戒之地。得法之袖領。曰永深寶宗信芳 體珍珍海真善釋忠等。皆為山門祖。深則真
傳簡子。住俗離山。為克家子。作壇之法。與占 察六輪稍異。修如山中所傳本規。按唐僧傳 云。開皇十三年。廣州有僧行懺法。以皮作帖
子二枚。書善惡兩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吉。又 行自撲懺法。以為滅罪。而男女合匝。妄承密 行。青州接響。同行官司檢察謂是妖妄。彼云。
此搭懺法依占察經。撲懺法依諸經。中五體 投地。如大山崩。時以奏聞。乃勅內史侍郎李 元撰。就大興寺問諸大德。有大沙門法經彥
琮等。對曰。占察經見有兩卷。首題菩提。登在 外國譯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寫而傳者。檢勘 群錄。並無正名譯人時處。搭懺與眾經復異。
不可依行。因勅禁之。今試論之。青州居士等 搭懺等事。如大儒以詩書發塚。可謂畫虎不 成類狗者矣。佛所預防。正為此爾。若曰占察
經無譯人時處。為可疑也。是亦擔麻棄金也。 何則詳彼經文。乃悉壇深密。洗滌穢瑕。激昂 懶夫者。莫如茲典。故亦名大乘懺。又云。出六
根聚中。開元貞元二釋教錄中編入正藏。雖 外乎性宗。其相教大乘殆亦優矣。豈與搭撲 二懺同日而語哉。如舍利 弗 問經佛告長者
子邠若多羅。曰。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 使清淨。多羅奉教。日夜懇惻。至第五夕。於 其室中雨種種。物若巾若帊若拂 箒 若刀錐
斧等。墮其目前。多羅歡喜問於佛。佛言是離 塵之相。割拂之物也。據此。則與占察經擲輪 得相之事奚以異哉。乃知表公翹懺得簡。聞
法見佛。可謂不誣。況此經若偽妄。則慈氏何 以親授表師。又此經如可禁。舍利問經亦可 禁乎。琮輩可謂攫金不見人。讀者詳焉。讚 曰。
現身澆季激慵聾 靈岳仙溪感應通
莫謂翹懃傳搭懺 作橋東海化魚龍
關東楓岳鉢淵藪石記 (此記乃寺主瑩岑所撰承安四年己 未立石)
[1008a25] 真表律師。全州碧骨郡都那山村大井里人 也。年至十二。志求出家。父許之。師往金山藪 順濟法師處容染。濟授沙彌戒法傳教供養
次第祕法一卷。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曰。汝 持此戒法於彌勒地藏兩聖前。懇求懺悔。親 受戒法。流傳於世。師奉教辭退。遍歷名山。年
已二十七歲。於上元元年庚子。蒸二十斗米。 乃乾為糧。詣保安縣。入邊山不思議房。以五 合米為一日費。除一合米養鼠。師勤求戒法
於彌勒像前。三年而未得授記。發憤捨身嵓 下。忽有青衣童。手捧而置石上。師更發志願。 約三七日。日夜勤修。扣石懺悔。至三日手臂
折落。至七日夜。地藏菩薩手搖金錫來為加 持。手臂如舊。菩薩遂與袈裟及鉢。師感其靈 應。倍加精進。滿三七日。即得天眼見兜率天
眾來儀之相。於是地藏慈氏現前。慈氏磨師 頂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不惜身命。懇求 懺悔。地藏授與戒本。慈氏復與二栍。一題
曰九者。一題八者。告師曰。此二簡子者。是吾 手指骨。此喻始本二覺。又九者法爾。八者新 熏成佛種子。以此當知果報。汝捨此身受大
國王身。後生於兜率。如是語已。兩聖即隱。時 壬寅四月二十七日也。師受教法。已欲創金 山寺。下山而來。至大淵津。忽有龍王。出獻玉
袈裟。將八萬眷屬侍。往金山藪。四方子來。不 日成之。復感慈氏。從兜率駕雲而下。與師受 戒法。師勸檀緣。鑄成彌勒丈六像。復畫下降
受戒威儀之相於金堂南壁。□於甲辰六月九 日鑄成。丙午五月一日安置金堂。是歲大曆 元年也。師出金山。向俗離山。路逢駕牛乘車
者。其牛等向師。前跪膝而泣。乘車人下問。何 故此牛等見和尚泣耶。和尚從何而來。師曰。 我是金山藪真表僧。予曾入邊山不思議房。
於彌勒地藏兩聖前。親受戒法真栍。欲覓創 寺鎮長修道之處。故來爾。此牛等外愚內明。 知我受戒法為重法。故跪膝而泣。其人聞已。
乃曰。畜生尚有如是信心。況我為人。豈無心 乎。即以手執鎌。自斷頭髮。師以悲心。更為祝 髮受戒。行至俗離山。洞裏見吉祥草所生處
而識之。還向溟州海邊。徐行次有魚鼈 [元/?] 鼉 等類。出海向師前。綴身如陸。師蹯而入海。唱 念戒法還出。行至高城郡。入皆骨山。始創鉢
淵藪。開占察法會。住七年。時溟州界年穀不 登。人民飢饉。師為說戒法。人人奉持。致敬三 寶。俄於高城海邊。有無數魚類。自死而出。人
民賣此為食得免死。師出鉢淵。復到不思議 房。然後往詣家邑謁父。或到真門大德房居 住時。俗離山大德永深與大德融宗佛陀等
同詣律師所。伸請曰。我等不遠千里來求戒 法。願授法門。師默然不答。三人者乘桃樹上。 倒墮於地。勇猛懺悔。師乃傳教灌頂。遂與袈
裟及鉢。供養次第祕法一卷。日察善惡業報 經二卷。一百八十九栍。復與彌勒真栍九者 八者誡曰。九者法爾。八者新熏成佛種子。我
已付囑汝等。持此還歸俗離山。山有吉祥草 生處。於此創立精舍。依此教法。廣度人天。流 布後世。永深等奉教。直往俗離。尋吉祥草生
處。創寺名曰吉祥。永深於此始設占察法會。 律師與父復到鉢淵。同修道業而終孝之。師 遷化時。登於寺東大巖上示滅。弟子等不動
真體。而供養至于骸骨散落。於是以土覆藏。 乃為幽宮。有青松即出。歲月久遠而枯。復生 一樹。後更生一樹。其根一也。至今雙樹存焉。
凡有致敬者。松下覓骨。或得或不得。子恐 聖骨堙滅。丁巳九月。特詣松下。拾骨盛筒。有 三合許。於大嵓上雙樹下。立石安骨焉云云。
此錄所載真表事跡。與鉢淵石記。互有不同。 故刪取瑩岑所記而載之。後賢宜考之。無 極記。
勝詮髑髏
[1009a08] 釋勝詮。未詳其所自也。常附舶指中國。詣賢 首國師講下。領受玄言。研微積慮。惠鑒超頴。 探頤索隱。妙盡隅粵。思欲赴感有緣。當還國
里。始賢首與義湘同學。俱稟儼和尚慈訓。首 就於師說。演述義科。因詮法師還鄉寄示。湘 仍寓書。云云別幅云。探玄記二十卷。兩卷未
成。教分記三卷。玄義章等雜義一卷。華嚴梵 語一卷。起信疏兩卷。十二門疏一卷。法界無 差別論疏一卷。並因勝詮法師抄寫還鄉。頃
新羅僧孝忠遺金九分。云是上人所寄。雖不 得書。頂荷無盡。今附西國軍。特澡灌一口用 表微誠。幸願撿領。謹宣。師既還。寄信于義
湘湘乃目閱藏文。如耳聆儼訓。探討數旬而 授門弟子。廣演斯文。語在湘傳。按此圓融之 教誨。遍洽于青丘者。寔師之功也。厥後有僧
梵修。遠適彼國。求得新譯。後分華嚴經觀師 義疏。言還流演。時當貞元己卯。斯亦求法洪 揚之流乎。詮乃於尚州領內開寧郡境開創
精廬。以石髑髏為官屬開講華嚴。新羅沙門 可歸頗聰明識道理。有傳燈之續。乃撰心源 章。其略云。勝詮法師領石徒眾。論議講演。今
葛頃寺也。其髑髏八十餘枚。至今為綱司所 傳。頗有靈異。其他事迹具載碑文。如大覺國 師實錄中。
心地繼祖
[1009b04] 釋心地。辰韓第四十一主憲德大王金氏之 子也。生而孝悌。天性冲睿。志學之年。落采 從師。拳懃于道。寓止中岳 (今公山)
適聞俗離山深 公傳表律師佛骨簡子設果訂法會。決意披 尋。既至。後期不許參例。乃席地扣庭。隨眾禮 懺。經七日。天大雨雪。所立地方十尺許雪飄
不下。眾見其神異。許引入堂地。撝謙稱恙。退 處房中。向堂潛禮。肘顙俱血。類表公之仙溪 山也。地藏菩薩日來問慰。洎席罷還山。途中
見二簡子貼在衣褶間。持迴告於深。深曰。簡 在函中。那得至此。檢之封題依舊。開視亡矣。 深深異之。重襲而藏之。又行如初。再迴告之。
深曰。佛意在子。子其奉行。乃授簡子。地頂戴 敀山。岳神率一仙子。迎至山椒。引地坐於 嵓上。敀伏嵓下。謹受正戒。地曰。今將擇地奉
安聖簡。非吾輩所能指定。請與三君憑高擲 簡以卜之。乃與神等陟峯巔。向西擲之。簡乃 風颺而飛。時神作歌曰。
礙嵓遠退砥平兮 落葉飛散生明兮
覓得佛骨簡子兮 邀於淨處投誠兮
[1009b24] 既唱而得簡於林泉中。即其地構堂安之。今 桐華寺籤堂北有小井是也。本朝睿王甞取 迎聖簡。致內瞻敬。忽失九者一簡。以牙代
之。送還本寺。今則漸變。同一色難卞新古。其 質乃非牙非玉。按占察經上卷。敘一百八十 九簡之名。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
現當證。第三第四求中下乘得不退。五者求 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七者修世 禪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 得戒具
(以此文訂知慈氏所言新得戒者。謂今生始得戒也。舊得戒者。謂過去曾受。今生又增受也。非 謂修生本有之新舊也) 十者求下乘未住信。次求中乘未
住信。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皆過現世中。或 善或惡得失事也。第一百七十三者。捨身已 入地獄 (已上皆未來之果也) 一百七十四者。死已作畜生。
如是乃至餓鬼。修羅。人。人王。天。天王。聞法。 出家。值聖僧。生兜率。生淨土。尋見佛。住下 乘。住中乘。住上乘。得解脫第一百八十九等 是也
(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今言上乘得解脫等。以此為別爾) 皆三世善惡果 報差別之相。以此占看得與心所行事。相當
則為感應。否則為不至。心名為虛謬。則此八 九二簡。但從百八十九中而來者也。而宋傳 但云。百八籤子。何也。恐認彼百八煩惱之名
而稱之。不揆尋經文爾。又按本朝文士金寬 毅所撰王代宗錄二卷云。羅末新羅大德釋 冲獻太祖。以表律師袈裟一領戒簡百八十
九枚。今與桐華寺所傳簡子。未詳同異。讚 曰。
生長金閨早脫籠 儉懃聰惠自天鍾
滿庭積雪偷神簡 來放桐華最上峯
賢瑜珈 海華嚴
[1009c25] 瑜珈祖大德大賢住南山茸長寺。寺有慈氏 石丈六。賢常旋繞。像亦隨賢轉面。賢惠辯精 敏。決擇了然。大抵相宗銓量。旨理幽深。難為
剖拆中國名士白居易嘗窮之未能。乃曰唯 識幽難破。因明擘不開。是以學者難承稟者 尚矣。賢獨刊定邪謬。暫開幽奧。 [怡-台+反] [怡-台+反]
游刃。東 國後進咸遵其訓。中華學士往往得此為眼 目。景德王天寶十二年癸巳。夏大旱。詔入內 殿。講金光經。以祈甘霔。一日齋次。展鉢良
久。而淨水獻遲。監吏詰之。供者曰。宮井枯 涸。汲遠。故遲爾。賢聞之曰。何不早云。及晝 講時。捧爐默然。斯須井水湧出。高七丈許。與
剎幢齊。闔宮驚駭。因名其井曰金光井。賢甞 自號青丘沙門。讚曰。
遶佛南山像逐旋 青丘佛日再中懸
解教宮井清波湧 誰識金爐一炷烟
[1010a12] 明年甲午夏。王又請大德法海於皇龍寺。講 華嚴經。駕幸行香。從容謂曰。前夏大賢法師 講金光經。井水湧七丈。此公法道如何。海曰。
特為細事。何足稱乎。直使傾滄海。襄東岳。流 京師。亦非所難。王未之信。謂戲言爾。至午講 引爐沈寂。須臾內禁忽有哭泣聲。宮吏走報
曰。東池已溢。漂流內殿五十餘間。王惘然 自失。海笑謂之曰。東海欲傾。水脈先漲爾。王 不覺興拜。翌日感恩寺奏。昨日午時海水漲
溢。至佛殿階前。晡時而還。王益信敬之。讚 曰。
法海波瀾法界寬 四海盈縮未為難
莫言百億須彌大 都在吾師一指端 (石海云)
三國遺事卷第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9 冊 No. 2039 三國遺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