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 Jiao Yi (The Meaning of the Four Teachings) 四教義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教義卷第十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0755c07]◎五明十地者。此是聖種性位。從此位見佛性。發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波若海。證無作四諦。一實平等
法界圓融。從初地至佛地。皆斷無明。但以位約分為三道。初地名見諦道。二地至六地名為修道。從七地已去。名無學道。十地者。初
歡喜地。二離垢地。三明慧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此十通名地者。一能生成
佛智慧住持不動。二能以無緣大悲荷負一切。故名地也。初歡喜地名見道者。初發真中道見佛性理。斷無明見惑。顯真應二身。
緣感即應百佛世界。現十法界身。入三世佛智地。能自利利他真實大慶。故名歡喜地。大涅槃經云。菩薩聖行滿。即是住於無所
畏地。即是初地。初地菩薩離五怖畏。無死畏。無不活畏。無惡道畏。無惡名畏。無大眾威德畏。涅槃經雖不作此名。義推孱同。若言不
畏貪欲恚癡。內無三毒。外離八風。無惡名畏也。若言不畏地獄等。即無惡道畏。若言不畏沙門婆羅門即無大眾畏。今既入無畏地。見
中道則無二死。故言無死畏也。法身常命以顯無不活畏也。以得入此地故。則具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顯二十五有之我性。我
性即是實性。是名慧行成就。得五三昧即五行成就。住於無畏之地。即得初地之名也。就此即為五意。一明得二十五三昧聖行
成。二明梵行。三明天行。四明嬰兒行。五明病行。一明得二十五三昧聖行成者。即為三意。一釋二十五三昧名。二正修明二十五三
昧成。三外用利物。一釋二十五三昧名者。略為四意。即是約四悉檀而立名也。一者隨時趣立名。二隨便立名。三隨對治立名。四隨
理立名。一隨時立名者。譬如人有二十五子。隨時名作一字。大者初生為作一字。次者後生。又作一字。不可見大兒名。此亦令第二
者名此。如是則不濫。此二十五名亦如是。各舉一名令世諦不亂。世間名字皆爾。不可求定實也。二者隨二十五有便而立名。若作
餘名事義非不便。是故隨便立名也。三者隨對治立二十五三昧名。各治一有用是故對治立名。四者隨理立名者。此二十五三
昧不出法性理。理合於義。從義而立名。名義雖異理實無別。約此四意故。得立二十五三昧名也。詳經文意。多有對治約理兩
義。以立二十五三昧名。二正釋二十五三昧修成者。一一三昧中皆有四意。一出諸有行業惑障。二用三昧治破。三結成三昧。四慈
悲破有。一一悉具此四意也。初明無垢三昧破地獄有。即為四意。一明業結者。罪之尤重莫若地獄。惡業垢重見思垢塵沙垢無
明垢。二明用三昧破無明者。菩薩為破是諸垢故。修前根本戒破惡業垢。修前八背捨等定伏見思垢。修有作無生等慧斷見思垢。
修無量慧破塵沙垢。修無作慧破無明垢。三明結成三昧者。破見思垢故真諦三昧成。破惡業垢及塵沙垢故。俗諦三昧成。破無明垢
故。中道第一義三昧成。四明慈悲利物。菩薩已自破地獄垢故得三諦三昧。有大慈悲冥薰法界。眾生有機關於慈悲。以王三昧力。
法性不動而能應之。如婆藪調達。應入地獄。隨其所宜。而為說法破地獄有。如聖行品所明。自修戒定慧等諸行。故自證三諦三
昧成。於聖行中有慈悲誓願。故破他三諦上垢。亦破他三諦上惡業煩惱垢。自既無垢。令他無垢。故此三昧名無垢三昧也。因此下
具此四意類前可知。次明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者。畜生無慚無愧。起惡業故退失善道。見思故退失。塵沙故退。無明故退。菩薩為破
諸退故。修戒忍破惡業退。修定伏見思退。修生滅無生慧。破見思退。修無量慧破塵沙退。修無作慧破無明退。見思破故位不退三昧
成。塵沙破故行不退三昧成。無明破故念不退三昧成。自以修行力破三種退。成三不退。自得三諦三昧。慈悲之力冥薰法界。隨
畜生有機感。或為象王啄鳥大鷲之身。隨其所宜而生其中。現為說法破畜生有。自既不退令他不退。故此三昧名不退三昧也。次心
樂三昧破餓鬼有者。餓鬼有常為慳惡業纏繞貪愛飢餓苦。見思煩惱苦。塵沙無知苦。無明闇弊苦。菩薩為破是諸苦。修戒施
破慳惡業苦。修定伏見思苦。修生滅等慧破見思苦。修無量慧破塵沙苦。修無作慧破無明苦。破見思苦真諦無為心樂三昧成。破
慳惡業塵沙苦。俗諦分別多門心樂三昧成。破無明苦中道常樂三昧成。以自修行證得三樂三諦三昧。以諸行中慈悲之力薰。現諸
鬼形聲。施令得飽滿而為說法。令破三種苦得三種樂。菩薩自得此樂。又令他得樂。是故三昧名心樂三昧也。次歡喜三昧。破修
羅。有修羅多忿恚惡業怖。見思怖塵沙怖無明怖。菩薩為破是諸怖故。持戒精進而修習諸行。不破歡喜破惡業怖。修禪悅喜伏見思
怖。修生滅無生滅等慧得喜覺喜破見思怖。修照鏡喜及無量惠破塵沙怖。修無作慧破無明怖。見思破故真空喜悅三昧成。惡業塵
沙破故。一切眾生喜見三昧成。無明破故喜王三昧成。以自修行力。得如此三諦歡喜三昧。以諸行中慈悲之力。薰修羅有而生其
中。軟語調伏而為說法。破修羅有令得無怖。自無三怖自證三喜。令他無怖。令他得歡喜。是故三昧名為歡喜三昧也。次日光三
昧破弗婆提有者。日初出於東隨便為名。日譬智光能照迷闇。破惡業迷闇。見思塵沙迷闇。無明迷闇。菩薩為照此諸迷闇故修善
業戒光。修禪定流光。修生滅無生滅一切智光。修道種智光。修一切種智光。明生闇滅。以善戒光破惡業闇。以禪定光伏見思闇。以
生滅無生滅光破見思闇。修無量道種智光。破塵沙闇。修無作一切種智光破無明闇。破見思闇故。一切智日光三昧成。破塵沙闇故。
道種智日光三昧成。破無明闇故。一切種智日光三昧成。以修行力自證如是三諦三昧。以慈悲力薰弗婆提有。應現說法破其三迷。
顯三諦智日故。此三昧名為日光三昧也。次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者。月之初生光現於西。此隨便立名也。月光亦譬破闇。釋三昧
四意。類日光三昧可知。次熱焰三昧破欝單越有者。北方是陰地氷結難消。自非熱焰終不消也。欝單越人。氷執無我我所。難可化
度。非智火熱焰。無我我所心終不可消。破無我我所。乃是妄計無我我所理。實猶有性。人我之惑。有法我惑真如我惑。氷蟄未
融也。菩薩為破此諸我惑氷執。修生滅等真無我慧。破性人我惑。修無量四諦慧破法我惑。修無作四諦慧。破真如我惑。若得真
人空智焰。破性人我惑。真諦三昧成。得真法空智焰。破法我惑。得俗諦三昧成。故能如空種欝樹。空順俗以化物也。得真如無我
智焰。破真如我惑。知非我非無我。是真我義。無我法中有真我。即見欝單越之我性。即有三昧成。心心寂滅也。菩薩自證三諦三昧。慈
悲力故現欝單越形聲。破北方無我我所。令成真我三昧。故此三昧名為熱焰三昧也。次如幻三昧破閻浮提有者。南方果報雜雜。
壽命短促不定。猶如幻化。此是心幻出生惡業果。幻出煩惱幻出無知。幻出無明。一切眾生不知如幻。今菩薩為破是諸幻故修三
種三昧。修真諦三昧幻出無漏。破見思之幻。修俗諦三昧幻出道種智。破無知之幻。修中道三昧幻出一切種智。破無明之幻。修行力
故自證三諦三昧。成慈悲力故破他力成。是故名為如幻三昧也。次不動三昧。破四天王有者。此天守護國土。遊行世界身報流
動。此則是果報動。見思動無智動無明動。一心修善不動。及修背捨等不動業。破果報動。真慧不動破見思動。出假慧不動破無知
動。中道慧不動如須彌頂。破無明動。修行力故自證三種不動。慈悲力。故破他三動。故此三昧名為不動三昧。次難伏三昧破三
十三天有者。此天居四天之頂。即是果報難伏。見思難伏無知難伏。無明難伏。菩薩為破其高心。是故修戒定智。破果報難伏。修生
滅無生滅。故破見思難伏。自行力故成三難伏。慈悲力故破他三難伏。故此三昧名為難伏。三昧次悅意三昧破炎摩天有者。此
天虛空無刀杖畏。以之為悅。實非是悅。未有不動業悅。未有無漏悅。未有道種智悅。未有中道悅。菩薩為破此故。修四諦觀八背捨
中禪悅。破其動散不悅。生滅無生滅慧破其有漏不悅。無量慧破其沈空不悅。無作慧破其二邊不悅。以無生悅故真諦三昧成。出
假稱機之悅故俗諦三昧成。中道悅意故中道三昧成。自行力故自證三昧成。以慈悲力故破他三昧成。故名悅意三昧也。次青色三
昧破兜率天有者。此天果報樂青眼翫皆青。菩薩為破此有。故修第一義。非青真見青真。非青假見青假。故得中道。見青中道破
其青有。義推可知。次黃色三昧破化樂天有。次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類前青色三昧可解。次白色三昧破初禪有者。初禪離欲
界五蓋不善。即是定心善白。但未離見思塵沙無明等黑。菩薩為破是諸黑行故。修三諦白法。破戒之義推之可知。次種種三昧破
梵王有者。梵王主三千大千。大千品類既多。故有種種之號。為破其種種故修種種空。入種種假。見種種中道。如來藏多所含藏。名
種種三昧也。義推可知。次雙照三昧破二禪有者。二禪獨有內淨喜兩支故。受雙名。菩薩為破此雙故。修雙空雙假雙中。雙照二
帝。義推可知。次雷音三昧破三禪有者。此禪受樂最為第一。著樂深入如氷魚蟄蟲。菩薩為破此樂故。用三諦雷音以驚駭。推之可
解。次霔雨三昧破四禪有者。四禪如大地具種種芽。若不得雨芽則不生。一切善根。在四禪中。若三諦雨三智善發生也。義推可
解知。次如虛空三昧破無想天有者。此是外道天實非無想。而計為無想涅槃。如小兒夢尿。菩薩為破是有故。以三諦空破無想故
言如虛空三昧次照鏡三昧破那含有者。修薰禪隨禪生此。雖得淨色不能知。色如鏡像。菩薩知色如鏡像即空。分別無量像依鏡。即
見本性中道。成三諦三昧破那含有也。次無礙三昧破空處有者。此處得出色籠飄颺無礙。未是三諦三昧之無礙礙。見思礙塵沙
礙無明等礙。菩薩為修三諦三昧破是諸礙。故名無礙三昧次常昧三破識處。有識相續不斷即無常。菩薩為破此無常。故修數緣
常。化用相續常佛性常湛然常破之。次樂三昧破不用處有者。此不用處如癡。癡故是苦。菩薩用三諦三觀三昧。破得三諦三昧
樂。是為樂三昧次我三昧破非想天有者。此天最頂計為涅槃真我。菩薩見此。猶有細煩惱不自在。即是見思不自在。塵沙不自
在。無明不自在。何得是我。為破此我故。修三諦三昧破之。令得無我。隨俗我八自在我。是故名我三昧。二十五有三昧用自除二
十五三昧。一有之中悉有三諦。三昧菩薩自修三諦三昧。自除二十五有三諦之惑。以慈悲力。除他二十五有三諦之惑。由是得
二十五三昧之名。或從無住之本。用四悉檀立二十五有名。如說。通言三昧名調直定也。真諦三昧以離愛見而為調直。俗諦三昧
以稱機為調直。中道三昧以無二邊之曲為調直。是故皆名三昧。若但入空之直不為直。聲聞人得入空非王三昧。若入假亦非究
竟。菩薩雖得道種智。亦不名王三昧。以得中道三昧故稱之為王。以二十五三昧。一一皆有中道三昧故。故稱二十五三昧。悉是王
三昧。涅槃經云。是二十五三昧名諸三昧王。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故菩薩住不動地。具得此二十五三昧種種力用。須
彌高廣內於芥子。吞吐出沒變通自在。能入地獄不受碎身等苦。若聖行成能有是事。具如涅槃經說。三明外用利物者。所謂能隱顯二種利益者。入王三昧。一切三昧
王悉入其中。是故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一心歸依稱名求乞救護。菩薩住三昧中即觀三業皆得解脫。解脫有八種。一破二十五有
果報之苦。二破二十五有因苦。三破聲聞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四破緣覺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五破三藏菩薩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六破通教三乘人二十五有見思煩
惱苦。七破別教菩薩二十五有恒沙無知別惑苦。八破圓教菩薩二十五有三諦無明之惑苦。一心稱名皆得解脫。意在此也。故說二
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也。二顯利益者。即是住二十五三昧。十法界眾生機緣來感。普現色身八番與眾生樂。如觀音普門示現神
通之相也。若有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能八相成道現身說法。即是此經明住不思議解脫。種種示現也。此菩薩初地聖行滿足。
具無緣大慈大悲。如磁石吸鐵也。二明梵行者。即是無緣慈悲喜捨。菩薩以大涅槃心。修於聖行得無畏地。有二十五三昧無方大用。
爾時慈悲是真梵行。非餘梵天所修。四無量心。亦非三藏教通教等眾生緣法緣之慈悲也。菩薩爾時。以此慈悲無緣無念。薰修眾
生行無不成辨。此之梵行即是一切法故。涅槃經云。慈即如來悲即佛性。慈若不具足。佛十力三十二相四無畏者。非如來慈
故。智力弘深能具足一切福德。以自莊嚴名梵行也。
◎
[0758b28]◎三明天行者。即是中道第一義天。天然之理。籍行顯理因理成行。故名理為天行。菩薩雖入初地。初地不應住。以有所得故。又
應修上地智慧。十重發真修慧契理顯理成行。名為天行。天行即是智慧莊嚴。梵行即福德莊嚴。上求佛道。是故有聖行天行。下
化眾生即有梵行病行嬰兒行也。四嬰兒行者。若菩薩福德智慧轉增。是則實相彌顯。雖不作意利益眾生。任運能有冥顯兩益。以天
行之力則有冥益。以梵行之力則有顯益。眾生應有小善之機。無菩薩開發不能生長。以慈善根力。如磁石吸鐵。和光利行能令眾生
得見。菩薩同其始學。漸修五戒十善人天果報。三十三天楊葉之行。又示二百五十戒觀練薰修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同二
乘嬰兒行。又示同修六度。百劫種相好柔伏煩惱。六度菩薩小善之行。又示同即色是空無生無滅。通教小善之行。又示同別教歷
別次第相似中道。小善之行。皆是慈心之力。俯同群品提接成就。從心與樂起嬰兒行。如涅槃經言。嬰兒者。能說大字。所謂婆和。此
即同六度也。六度是小行而求作佛故言大字。所謂婆和。又云。不見晝夜親疎等相此即同通教菩薩。即色是空第一義諦意也。又云。
不能造作大小諸事。大事即五逆小事即二乘心。此則同別教別教非生死故。無五逆非涅槃故無小乘心。又云楊樹黃葉。即
同人天五戒十善之嬰兒。又云。非道為道。以能生道微因緣故。說非道為道。即是同二乘嬰兒。故知大慈善根之力。能出假化物。同其
小善方便。引之令趣佛慧。故名嬰兒行也。五病行者。此行從無緣大悲起。若生小善必有病行。今當分別同生善邊。名嬰兒行。同煩
惱邊名為病行。病行從大悲生眾生病。是故我病大悲熏心遊戲地獄。同眾生惡業之病。如調達在地獄。如三禪樂。乃至畜生餓鬼脩
羅亦如是。又同人天有結業生老病死之病。又同二乘有見思之病。方便附近語令勤作。三藏教通教菩薩亦如是。又同別教塵沙無
明之病。是故菩薩還同彼病。遍於法界利益眾生。是為五行之相也。病行即是此維摩經問疾品。室內六品之所明也。初地菩薩五
行具足。或是初功德也。餘九種功德。或可對九地。所言破無明見惑者。涅槃經云。自此以前。皆名邪見人也。是則兩教三乘之人。
皆未見此理。故名邪見人也。是以大士呵須菩提。六師是汝之師。天魔外道一手作諸勞侶意在此也。乃至別教十信。三十心雖
伏此或。既未能斷。猶是成就無明別見。呵諸菩薩或意在此也。此二從二地至六地名修道。斷別惑三界愛。如智度論明。迦葉聞瓢
迦羅琴聲不能自安。云三界五欲我已斷竟。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故於是事不能安忍。例色無色愛亦復如是。此經。大士呵須菩提云。同於煩惱不到彼岸。
入於八難不得無難。意在此也。故從二地至六地。通名修道斷此別惑也。今以義推。二離垢地。即假斷別教欲愛名斯陀含向。三明
地。即是別教斯陀含果。四焰地。即是別教阿那含向。五難勝地。即是別教阿那含果。斷別惑欲愛盡也。六現前地。即是別教阿羅漢
向。斷別色愛也。七遠行地。即是別教阿羅漢果。斷別無色愛盡。故從此名無學道也。問曰此對四果出何經論。答曰別教明斷伏對
四果。經論多不同也。諸大乘法師所用。亦異地論師。通教判位云。初地斷見。二地斷欲愛。三地斷色愛。四地斷無色愛。地論師通宗
判位。有用三地斷見名須陀洹。從四地至六地名斯陀含。第二依法師。七地名阿那含。第三依法師。十地等覺名阿羅漢。是第四依法
師。有三地斷見。四地名斯陀含。五地名阿那含。六地名阿羅漢。有用仁王經。四地斷見五地名斯陀含。六地名阿那含。七地名阿羅漢。
如是等異說不同。難可定依。今以義推作此對四果也。一往似解便。既無的文佛意難知。不須苟執也。問曰何故解釋不定。答。
曰已如前釋。八不動地即是別教辟支佛地。地論師云。從此明無學道。未知的出經論。不但八地得無生忍寂而常用。用而無相無功
用心。自然斷法界無明惑色習盡也。九善慧地。無明稍薄斷心習盡。慧轉分明善入實相也。十法雲地。慈悲智慧猶若大雲。慈悲普
洽一切。皆雨慧雲。能持十方諸佛所說法雨。斷無明也。六等覺地者。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
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三魔已盡餘有一品死魔。在斷無明習也。問曰前通教何意不辨等覺佛耶。答曰界內習氣易盡。故不須開法
雲出等覺也。問曰別教經論。何故有處處明法雲之後。更有金剛等覺。自有經論止明十地行滿。便成佛果。南北法師抑諍此義。
答曰更立等覺未足為礙。所以然者。華嚴經。明法雲十地功德智慧。用此比於佛。如爪上土方於大地。若爾雖說一品無明而實
不可說品。何以得後心菩薩無功用道。其疾甚風。一日之間。能破無量品無明障惑。何況瓔珞經明等覺地。於百千萬劫入重玄門。
倒修凡夫事。是故開法雲地。更立金剛心等覺佛於理無失。若知一品有無量品無明。因法雲地無礙之智即盡。復何須開出等
覺地也。七妙覺地者。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真解脫。肅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
法。名菩提果。四德涅槃名為果果。問曰。為定用金剛智斷無明。為用妙覺智斷無明耶。答曰。涅槃經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
者名無上士。問曰。勝鬘經云。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答曰。若用別教通十地等覺。即是佛菩提智。所以者何。涅
槃經云。九住菩薩名為聞見。十住菩薩名為眼見。雖見佛性而不了了。以無礙道與惑共住。故不了了。諸佛如來了了見者即真解
脫。肅然累外故了了也。若別教明義。從初歡喜地。即用佛菩提智。斷初品無明。乃至等覺後心方乃斷盡。若圓教明義。即是初發心
住。得用佛菩提智。斷初品無明。乃至等覺後心方斷盡也。第四約別教位釋淨無垢稱位者。維摩既是一生補處大士即是法身。居等
覺金剛心無垢菩薩之位也。佛性理顯故名為淨。別惑正習俱盡。無明餘習。譬若微煙雖有如無。故名無垢。邊際智滿內稱深理外
用無方。法界平等赴緣行化。故名為稱。故云淨無垢稱也。豈可同彼三藏通教。辨淨無垢稱義。所以教迹現同補處位者。為呵通教三乘。別教大乘接義也。
四教義卷第十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46冊No.1929四教義
【版本記錄】CBETA電子佛典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本網站係採用CreativeCommons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台灣(中華民國)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1998-2016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