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之一
毘陵沙門湛然

[0433b05] ◎ 非一 一百四十不當
一百四十一見 推理不當名為 非見
名為莊子 內觀 以為學問名為 所謂情性
旁人 不肯相傳執迷二種根性
互相未成能破 並非之謂 見解無窮
無窮解釋無窮 曲射發問無窮羿善射 洪水羿
分之善射樹葉 楚襄王出獵 左右騰躍
見解名字 不同學問 是故曲射 便一邊具足曲射
使飛禽走獸無不以此 能破能破學問一百
四十一皆然郭璞寬裕太虛無窮盡 坐禪學問
不同不同例如舉例信行法行 問答善能問答
四辯有如所有 南方 多少有無真道
見者陀羅尼見者 知人無識 見者高位乃至無生 不信
故云通論明見 意中 先發後方
不是全無不論 不同故云多少例如 前後不同
無色九地 無漏不及 是故
四禪中間九地更加 今文毘曇 九地
餘地 無漏無漏 得無
一往無漏 先後全同多少 不同損益
經論善知識執見 故云難得
真法大論難得真法經論善知識聽眾 真法難得見者
聽眾真法難得稠林可作 生死稠林曲木
不值不息出生曲木大論三十八邪曲 稠林 一切外人不過
摩醯首羅毘紐天韋紐天韋糅翻遍 遍淨阿含色天俱舍第三禪
欲界大論遍淨天 金翅鳥大神 初一人手
千手法華二十四 化生水上中有千葉蓮華華中梵王因此下生
念言何故空無眾生 他方世界眾生八天忽然 化生八天眾生父母梵王八天 父母韋紐梵王父母根本
尊敬故云世尊譬喻經外人 四姓婆羅門剎利 首陀剎利梵志居士工師
名為四姓剎利婆羅門居士首陀 同名摩醯首羅 色界白拂
威力傾覆世界舉世以為大論大自在天菩薩摩醯首羅華嚴第十菩薩乃至四天王天
菩薩諸天大權 第一迦毘羅金色頭面金色以為
自在天餘甘子 延壽 陳那菩薩 五通前後萬劫
世間婆羅門修利人間 遊行問言答曰千歲修道因為三苦一者
饑渴二者 說經十萬僧佉論二十五諦
二十五諦一者初生萬劫 不知最初中陰宿命 名為世間
眾生即世本性 從此名為即是 覺生我慢 神我第三生色香味
五塵五大四大 故云大生多少 不同生空風大
生火色聲生水五塵 地大地大乃至空大 世界
五大十一覺知名為五知根 大小有用五業根平等
合十平等五知根 色塵火大火大眼根 耳根耳根
風成如是二十四 即是我所神我名為能所 二十五二者僧佉眼根
乃至身根金七十論此外 道中金地國火盆 論議天竺
論議世界 世界時世不滅金山外道
受辱外道七十 因此造論七十後世七十 廣破 世親外道
自在天三身 第三僧佉 山谷經書遊行說法教化猶如
足足 自在天論議 八百出世 十萬衛世師無勝
五大 及時萬物名為二者五塵一異離合
數量愛憎苦樂二十一 九法羯磨俯仰屈伸出入去來名為四者
萬法 五者 森羅各各不同 妨礙
一日供養以為善法 水能滅罪 因此故云燒香 上天以為供養滅罪勒沙婆
苦行未知時節算數聖法十萬尼乾子 有果 大論更加
若提子出世時節多少 非有非一尼乾子 方便心論不見
三受名言 方便心論 僧佉迦毘羅不同
聞慧 一天算數醫方呪術 思慧長壽天星宿天
四天王天乃至自在苦行 長壽天身等總有六行 投淵赴火
有人意謂沙門苦行 沙門剃頭 苦行 不論沙門自相
故我赴火 外道比丘 婆羅門乃至
後說因此外道 以為文殊四千 除去七寶婆羅門殺人
亦復如是四方走馬極處 婆羅門眾生一切一切樹木一切山神如是總有
二十六外人一空 無故二時生滅 四者微塵不可
五者涅槃變故何故不計 佛法小乘中有 如是不可不識不識自行
虛空涅槃佛法 入大乘論四宗作者一者大論 身手神我有所
名為作者神我 作業即是相與 一等四大四相相者
神我神我四相有分 手足頭等有分 手足等分即是手足 前來不同
身分 乃至中有亦復如是四見 (云云) 。相與可知
兩句可知四宗僧佉 尼乾一異非一涅槃論二十不同
一種涅槃 文殊 外道過去時俱留孫 無有外道唯一佛乘涅槃比丘
阿蘭若名曰佛慧有人無價寶獵師劫奪比丘山中 婆羅門 袈裟而今袈裟解脫
以為真道比丘 塗身樹皮結草 見者如此如是解脫
即便出家外道婆羅門因此比丘牧牛 纏身見者一日苦行 外道因此比丘己身
見者塗身外道 從此比丘見者外道因此不能
堪忍見者外道從此 乃至九十五皆是婆羅門 至今即是
支流分異六宗 大經富蘭那 迦葉富蘭那一切法 猶如虛空不生不滅一切法
斷滅無有君臣父子忠孝 罪福無有因緣眾生苦樂
自然刪闍夜刪闍夜 生死歷劫然後任運自盡苦際不須
高山之上 阿耆多阿耆多婆羅
苦行 後身常樂迦羅外道起見問言
皆然迦旃延諸法 尼乾陀罪福苦樂 前世必當行道不能
六師自稱一切智 四宗六宗並不出於 六十二第五中說可知
尼乾出家外道佛法沙門 六師天竺 出世故云大經
同異羅什 淨名今文 大經
彼此大經 遍身良醫身心 六大白王愁苦增長
滋多嗜酒亦復如是 大師弟子如斯富蘭那業報無有 以下初文一切
諸法猶如虛空無有業報二者 一切眾生地水火風苦樂 如是七法不可安住不動須彌 利刀傷害無有
大經第二第二 苦樂無有因緣刪闍夜諸眾 自在三大
此間命終此間 不由由於過去現在
持戒惡果 第六罪福苦樂 四者阿耆多婆羅自殺
亦復如是 恒河布施眾生恒河殺害 無罪第四
身受後身五百迦羅 殺害一切無慚地獄猶如 不受慚愧地獄一切 眾生自在天自在天眾生
自在天眾生安樂第五第五尼乾陀 若提子今世後世
自然解脫有罪無罪悉皆如是四大 大海差別第三第三一切眾生不須
迦葉富蘭那 阿夷婆羅
迦旃延 涅槃第一第一涅槃第二 二三涅槃第三涅槃第四
涅槃第五涅槃第六 第十羅什三藏翻譯 流行當世如何分為
外道多種 羅門婆羅門最勝 第十梵志五百弟子
如是剎利尊敬婆羅 念言調伏便語言 佛言五百弟子舉手
摩納顏貌端正辯才具足瞿曇五百弟子
於是五百弟子便摩納過去 光面莊嚴少有擯出
雪山青衣名曰方面婆羅 交通遂便摩納 名聲婆羅門 摩納婆羅門
種姓因緣便默然佛言密迹持金剛左右 力士持金剛
頂上虛空中立不時即時 仰頭即便便恐怖 世尊白佛
世尊答言 婆羅門五百弟子舉手大聲 五百弟子憍慢
方便五百 弟子汝等諸人摩納以為 羅門大仙大威德由此佛言
佛法外道佛經以為生計 大論第一龜毛 兔角無常無我方廣空幻
第五四句 四句何故今文今文五陰 二十即是二十身見四句
論證論文毘曇不同異義第一犢子犢子阿毘曇四句 五眾人人五眾不可說 不可說五眾第五不可
故知毘曇 二十二十四句五眾 二十毘曇兩句在於四句 故云不可說五眾犢子
同異犢子外道總有 四句犢子在外 開成二十犢子但是 犢子
俗諦四者神我犢子 人我佛法六師 今文二十身見正當犢子
四句一異大小三世無為 可解無為即是虛空無為以外 虛空犢子過於四句之外
不以第四不可說犢子 方廣道人 犢子 小乘方廣大乘
生計應知方廣 大乘一者不識真理二者 不識計生使四者 不能是故佛法
龍樹大論三學佛法 大論不得般若方便犢子小乘方便方廣方便
學佛有無乃至 犢子方廣 方便以為 方便犢子能所外道
中論非有無等者 雙非空有愚癡 小乘第四非見百論論師執見
小乘執見 如何外人百論 大乘論
炎炎即是 論師如是 論師外道
論師有無外道 所以下文得道乃至不可雷同迦毘羅 偏圓一往引進而已
外道大乘從然 論文空義不同無似
無似便大乘小乘百家 論師百論同異
論師百論同宗 大乘故云百家論師百論 故云百家 出沒大體百家
即是 論師即是 所以楞伽大乘
文中處處即是 似因中等大乘論 外道中有
全同 小乘第三 當時
不同流行入道者如何 正法故云 應從
故云不可雷同 不同何故淨名須菩提外道
是故不見中道 大門人執不同
一切智神通韋陀六師合成十八 神通及第
神通第二韋陀即是外人一切典籍卷云
旃陀羅婆羅門以為婆羅門諸人悉皆旃陀羅 婆羅門韋陀婆羅門 梵天修學禪道知見韋陀
流布教化其後名曰白淨 祭祀歌詠 一一韋陀三十二
羅門名曰二十五弟子一一 分別二十五韋陀展轉 弟子一千二百十六韋陀
韋陀分散婆羅門應分韋陀 婆羅門如何得名婆羅 韋陀韋陀根本
說文萬物 以為宿攘災祭祀韋陀 蓮華婆羅門
答言 廣說二十八宿七曜 七星稍異西方
南方 北方斗牛 西方
如是一方 一一各名數形狀 度數宿一日
七曜 日月五星五星熒惑星鎮星歲星 太白星辰星羅睺彗星
所生善惡 宿起立成壞 宿天雨多少日月薄蝕
諸事日月所在地吉凶 廣破大論第十地動地神不宜
龍神 金翅鳥至心 地動天帝安隱五穀
如此 扁鵲神農黃帝張仲景西方耆婆水流兵法黃石
太公白起六韜念處大論二十一三十七廣明事理 滅盡定無漏緣理斷惑 四門文字教法教法
身受故云 毘曇煩惱障解脫煩惱解脫禪定解脫禪定解脫
一切法如是 禪定一切法是故三藏分別 四念處四教
念處三藏正是今文 通教四句愛見四倒 幻化名為念處九想一切
念處無生四諦一切佛法念處別教通有通則 十住十行
登地法身 般若解脫圓教十界 一色一切一切一色
不淨如是名性念處十界 不淨不二不二 即是實性念處
身受心法無緣慈悲不動 法界念處念處一心 智慧名為念處定慧均等名為 念處所有慈悲念處名為
即是破見三教四門 第三者何故羅漢 無疑羅漢不得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

毘陵沙門湛然

[0439a15] ◎明見中有 不合
如是明見明見 明見從此明見 三藏四門駿
美稱初生 通教四門 四門正門既有利根
有利 幻化無明 無明亦即法性別教
四門四門 明見 無生忍未到定無生 起見時代罕有
大乘總結實語 大乘實教實語 涅槃生死舉例
生死涅槃生死 甘露 佛教甘露起見失理
四見諸見四見無言 四句中有三自
故第破見一切皆除 四句 四句中有等同是故今文
彼此中有名為 名為中有 是故今文
四句四句可知何故 故知 龍樹廣破共生
共生是故共生 是故不可 是故因緣生 不可因緣所以
不可 即此大小乘下次 佛法內外本義
根本枝條通例三藏 明藏別圓 界內
四教別論 四句三藏乃至 圓教以為文中 四句四教
界內界外根本根本界內 可知前後不出 不同名下
有所別圓君臣 可以天下即是
方便道中未有故云 歸於故云 法性法性故云
方便方便故云 判別二教別教別教 生滅
故云即是不由 圓教圓教迷悟 故云生滅 二者不見
三藏生滅不由故云 通教可見君臣 他性界內 翻倒使交互
略明多少前生 行者明見 先有禪定禪定未能 故云散心
散心 如是初三大乘 故云佛法人文 方廣第五不可說
犢子幻化方廣佛法 體性大乘不成
大乘入道方便故云大方便故知 三教亦復三藏內外 故云小賢中耳震旦
羅剎外道使外道道俗不歸姚秦天竺 至此可畏眼光主見
請求 此外應得此外
師徒日入供養 宗旨便論議 廣破經書
無言大秦學海 於是外道便天竺 使此時 此地不受西方
大小乘經論方外 不敢 外道莊老韋陀 一種二十一
二十八佛法不同 初小通慧自在 一切智韋陀迦毘羅 三藏今人經論
謬誤不同一切智大論外道 論議故云 五百五百
究竟 究竟佛言唯一究竟我等 究竟以外道中各各
他人互相是非世尊 鹿無學果 眾多道中第一鹿第一
佛言第一云何弟子 道中慚愧低頭歸依入道神通 大論中根 九地通用外人不得
因地通則通則 九地展轉 乃至佛法
第九韋陀治家濟世 孔丘經籍三皇五帝 治家治國故云濟世
迦羅法相元始一切智其所從何故云元始其所 何等以此歸趣故云
歸宗 宛然清濁 一一清濁故云
邪正混和邪正不分 混同

[0440c03] ○ 廣雅黑色 陰陽陰陽
太極兩儀天地 陰陽兩儀兩儀 化生其中天地變化君臣
變化安能故知君臣父子不出 陰陽八卦不出陰陽變化變化 吉凶吉凶盡性以至
故知即是周易 帝王君子卜筮陰陽並不出於 老子
無不復歸如是無明 莊子自然云雨 自然有無
有無無形無不無物 無不不形
不亦以是而言 四句不形 有無有情無為無形如此非一故知有無
禮制 安國立德立德即是 即是行相善行
行相 初禪涅槃大涅槃 此等以此
不可得故云涅槃界繫不得 菩薩
教主即是大權世人孔子 儒童菩薩三教同歸
教法有漏世間是故教主 名為行相 不忠無記行相
惡行行相 莊周仁義孔子 仁義仁義不意大盜大盜仁義應作
() 高舉亡者以求孔子仁義自然未可
以下孔子仁義 莊周自然西方 來意例外名為猶存
因故名為 第二一切法 無故不能 無為法一切法以外道中虛空
擇滅非擇滅外道猶存 故云一切法不許 因果一切法第三外道佛法
第三佛法佛法世間 三界一切見愛無為何者因此
亦復如是 佛法因果無為大乘 因果無為第三佛法不異
大論邪正不同正法正法外道外道因緣 邪正不同有人復出
他人外道但是名為外道無體 語意
佛法大乘中論大乘首尾 故知 是故大論邪正因緣大小
行相惡行 觀空出世無漏真空有漏有漏三途
故知作惡出世空見 空見三法一切智 空見使不知一切 不解六師為例
慚愧六宗迦羅 無慚 佛經屏風時而 尿佛法因果隔世現在未報
無礙自行 明神空見 韋陀韋陀廣破
不正 略釋使三不下文自行自行
無記無記初文 四門行相有門自行略明三行
九十引證邪門正法本意 大中自行總結
大論二十五 囹圄桎梏 囹圄得出禁戒 內外
佛法 鄭重玉璞與其
風俗 其實山雞楚王 山雞
不識 便 便楚王
十萬故知 無著起見同體之謂三藏乃至圓教
見愛 大論二十 佛經若非佛法
譬如佛法 外語慈悲其實 虛妄有無研覈 其實虛妄佛法大小十六
有無執心歸正故云有成不成牛乳乳名 永別各異
無理 歸本迦羅頭等大經第六 田中善男子迦羅
唯有二果相似果熟 女人悉皆拾取唯有 迦羅十分女人不識
凡愚不識迦羅命終智人 女人何處 女人諸人迦羅
唯有諸人 僧藍清眾借以見外 二見有害不害
歸於大小經論 善根神我苦集
自言正解願行三法根本變化根本十四 變化所謂初禪初禪初禪欲界二禪
變化三禪變化四禪變化 十四變化不同十八身通 出水出水
身上出水 十一空中 十二空中空中行住坐臥
十七大身滿虛空十八復現 如意通變化 十八如意通韋陀
非法既是世智非法任運 陀羅尼總持不思議三輪 使通約邪道非想以為
涅槃上猶 非想受業 初三
開權無情 正道所以不須 依法邪正不同正法
末代 便己見 由著三藏
下次內法四教初三 勝定阿難 二月拘尸城滅度之後八十年中
眾生端坐除入十億眾生 四果二百眾生十億四果 百年後五百年弟子心懷
嫉妬邪命五百沙門 沙門果五百年弟子身著畜養積聚穀米畜養 奴婢爾時十萬出家萬人
八百千年之前出家 沙門果八十 大數故云百年故知佛世
得道無著辟支佛無著心緣無著譬如
依法勸進復次 城門正法
四門相望 四門修習第一義諦北非
略舉二門即是四門互相是非不能 和合 自身為主
顯達故云自大 我慢方等長時 方等陀羅尼經第三往昔
居士受性憍慢出世 我所乞求 沙門釋子從何何所求索
何等何等三業之中 如是重重無窮便是故 不須分別上下往昔 比丘居士大施會一切
婆羅門貧窮下賤珍寶衣服飲食 貧窮會所其中大橋 眾多往來諸人中有
智者愚意何人 從何向何處 所生何人青松
如是次第七千八百爾時 智者便沙門居士 至於會所
無利沙門 便會所 無餘懊惱何苦
智人智人問言憔悴 不吉答言無益使 不值飲食財物智人沙門
無益應觀諸法應須云何平等法利己利他 十億忉利天智者發菩提心是故
正法四門皆可入道一門為己 三門世間有漏 大經十一
甘蔗壯年 一者出家二者讀誦 坐禪通教同異有法
不假無常 名為 不同龜毛別圓
相望亦復如是天門皇城正門 真諦中道 法華真諦使復次
起見有法利根別圓 同異以此 內外大小能所是非曲直
明眼人清濁清濁 有著無著展轉明見以外犢子
一番四教廣論無量一百四十 四十四十
無量二百八十以下 不同止觀陰入 止觀有所有所
定性依止 難易久別 難忘故事
先世邪正發心邪僻 交往名為是故今世加之 鬼神可以復次
明見不識 方便 應作
害人 不須 身長
使 使薏苡所以
所以陰陽 霹靂法音雷震無機 使明教不同
初文小乘名為大乘即是道品見惑使 後方即是道品名為是故道品
侍者 侍者出入
不為初三通教 明見助道引證大論三惡 得道第三天人如來
眾生道中何故 云天人師天人白人 黑人三惡白人得道
得道悟道三惡道中有福德生天悟道故知
沈淪三惡聞法人天 佛化 邊鄙 禮教不解人間何況出世
此等出世 西方 但是 今文
分形如來 諸菩薩 正道法華引證 別圓不斷
增長 別圓 先世通惑或是斷見二乘見思不生
見思起見不同二乘淨名乃至進退引證 二乘不可一向諸見 二乘退二乘諸見
不見以為何況二乘 乃是抑揚是故不可一向 今生功能

[0444a09] ○ 一百四十佛法 內門一百一十二
但是一門中論大小 觀法不足邪正 正是邪正一百四十如是
故云幾何佛化為例 無遺折攝大經執持
第三善男子正法不受 五戒威儀持刀弓箭 清淨持戒比丘文中廣說比丘
過去歡喜如來滅後比丘廣說九部 比丘不許八不破戒執持 爾時名曰說法 破戒命終阿閦佛
同生聲聞 下文護法優婆塞持刀擁護 如是持戒比丘受持五戒不得名為 大乘不受五戒執持
大乘乃至下文國王 更為如是 折伏破法一切經不出
前進退二種 攝受二義一切聖教不出 世界為人攝受對治即是折伏
二身破法立法二種方便如是 二義諸見下次今文破見 明見俱起唯一事實空見既成
一一分別見相 四十一一各觀法種種 皆可觀門一一
四十一番觀法不可諸見十法思議空見十界
空見二義 成實毘曇何者通論 不善別論得名
一切善惡因之十界毘曇三途 十界地獄闡提 愛子不同空見
故知空見不及闡提不及闡提 大經通明提名慳貪 淨命因時齋果 饑餓聲聞界空見其實
不識凡夫 流轉非唯不識二諦不識 二諦所以者何釋出四諦初文
苦諦五陰具足名為初文 起行分別 空見集諦 不了空見因果
戒取 結成八十八 使道諦文中四念
文中第二 大品四句不受 不受不受不受即是
之中第二念處 略明小乘通約觀行 道品第七相生
八十八 結成功能 第五諸見緣覺文中
十二支 能所中論 聲聞十二乃至相應中論
十二緣中初文設問十二因緣 文中六十二見何故問答 論文論文初十
因緣下文觀因緣品毘曇 廣說廣說六十二見邪見 因緣一往相應是故 邪見
因緣相應三世二世 淨名深入緣起邪見因緣 相應剎那
十二緣觀十二緣生 迦毘羅佛法
乃至佛法十六皆是 五果無明明滅十二支諸見
得失 因此得空 不識小乘真諦豈能空見 散心法師
不論爾雅神明玳瑁五文
故知山水 散心不了故知
散心不能善分空見 苦集無明故云 菩薩界初三藏文起誓
空見 因緣六度 可知有病 修習空見二乘
以為起誓以此 四諦一空 空見弘誓四弘
內外內心一空剎那名為 五陰五陰即是眾生一生 一有以為
有情眾生剎那 即是眾生無量弘誓 可知煩惱眾生因果無量
對治法門無量一一剎那一一無不 知見無上道因之與果 剎那如何弘誓空見 了別五法眾生
多人眾生 弘誓有空乃至 八十八使六十二見名為煩惱中一
多人多人弘誓 弘誓眾生誓願 起行即是六度前生
施者空心 屬於外道以此生死名為至此中一
三藏三乘通教三藏三乘 二種十法 結果滿觀空即是
無明通教二乘無明緣覺 生苦聲聞法界因緣開合 第一是故今文
通教菩薩二乘 菩薩菩薩 後者及第 不思議圓教
復次見惑因此廣明四教人治 不同知見文中 見惑即是任運
約見三惡初地任運 論文 不能 所能故云水生
不能空見至治 即是今文四教不同但是 一門而已三藏四教前後 是故
故云圓教 初心不過 三教人治入空二者人見
堅牢四教云何 四教一見釋疑如何
空見薑桂無常真如 空名 英石鐘乳石神農
延年中藥 合歡忿萱草下藥治病 當歸止痛如觀
本草 黃精博物志皇帝天地 令人不死太陽
名曰黃精長生太陰名曰鉤吻入口鉤吻不信黃精 鉤吻殺人金丹
初發心成佛大仙龍樹金丹舉例 塵沙故云界外塵沙無明
四下念處 遺囑所以者何 遺囑不出六道 名為苦具結業鬼神法華
鬼神 三車三車同異四教總有念處三藏一乘 不同十二四念
菩薩行六度觀念二乘 觀念 通教三乘同一念處無生大同
別教地前名為方便入空 二種無量初地名為 真實圓教始終一種三車
方便。經文三藏故云 三乘義通通教故云別教 便三乘觀行故云
故知三不親疏三教 不同別教即是真實圓教始終 別教
證道圓教始終大車下文 釋迦化儀一代教門 三車不同
念處念處即是道諦三十七品 故云即是道諦名為 既有有所能所即是
故云釋迦 化儀權實念處 不同鹿苑正用三藏方等
三藏正用三教二乘二乘 通教故云同一念處般若 通教正用別圓二乘 指大品名不共法華歸一
空見不違 不思議一切 思議不違 一塵不思議思議空見
不思議淨名 空見心中十界五陰名為眾生眾生 解脫解脫不出六十二見是故三法不得
相離一切眾生解脫心行 解脫解脫諸佛解脫 上心觀見唯有
法性一色結成不思議即是五陰眾生世間國土 結成三諦乃至如意珠
下發究竟無明法性苦樂安心本性空 虛空善巧
六十四八字 一心相通 故云一心
空見 空見復修事度一一 空見
大論橋梁人馬 可見釋文 可知增上慢 無生忍四禪比丘乃至
大小諸位增上二乘 三教菩薩文中處處 三大 送行三大
無生忍不論大品法施 恒沙眾生六通不如 讀誦以此讀誦般若不如憶念般若波羅蜜憶念般若
不如易解云何易解 二相不出不共般若波羅蜜 說法開權今文即是
法華法華四百萬億阿僧 世界六趣四生四事供養四果不如隨喜千萬是故 隨喜第五
何必即是五品隨喜大品自生憶念 修行多聞即此後學勤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6 No. 1912 止觀輔行傳弘決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