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Mohe Zhi Guan) 摩訶止觀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止觀卷第八 (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102a06] 第二觀煩惱境者。上陰界入不悟。則非其 宜而觀察不已。擊動煩惱貪瞋發作。是時 應捨陰入觀於煩惱。前呵五欲知其過
罪。棄蓋是捨平常陰入。觀於果報於中求 解。今觀發作隆盛起重貪瞋。如鐵不與火 合但黑。若與火合赫然。又報法尋常無時 不有呵棄為易。若欻起煩惱控制則難。何
者。生來雖瞋諫曉則息。今所發者咆勃可 畏。生來倒想乍起乍滅。今所發者欝然不 去。生來欲色抑制可停。今所發者不簡死 馬況其匹類。此惑內發強梁熾盛。若見外
境心狂眼闇。譬如流水不覺其急。概之以 木漣漪 [泳-永+豹] 起。亦如健人不知有力觸之怒 壯。煩惱臥伏如有如無。道場懺悔觀陰界
入。如觸睡師子哮吼震地。若不識者則能 牽人作大重罪。非唯止觀不成更增長惡 業。墜黑闇坑無能勉出。為是義故須觀 煩惱境也。觀此為四。一略明其相。二明因
緣三明治異。四修止觀。初明相者。先釋 名。煩惱是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又與心作 煩令心得惱。即是見思利鈍。此一往分數。
五鈍何必是貪瞋。如諸蠕動實不推理。而 舉 [虫*敖] 張鬐怒目自大。底下凡劣何甞執見。 行住坐臥恒起我心。故知五鈍非無利也。
五利豈唯見惑。何甞無恚欲耶。當知利鈍 之名通於見思。今約位分之令不相濫。 若未發禪來雖有世智推理辯聰見想 猶弱。所有十使同屬於鈍。從因定發見見
心猛盛。所有十使從強受名皆屬於利。如 兩學人一得法意為諍則強。一得語言為 諍則弱。得語如無禪得意如發定。若發 定已而起見惑如下所觀。若未發定而起
煩惱。正是今所觀也。若利中有鈍。見諦但 斷於利鈍猶應在。毘曇人謂利上之鈍名 背上使。見諦斷時正利既去背使亦去思惟 亦如是。若開此利鈍為八萬四千。今但束
為四分。三毒偏發為三分。若等緣三境名 等分。三毒偏起是覺觀而非多。三毒等起名 覺觀多。若少若多悉名散動俱能障定無 記是報散動則不障定經云。從滅定出入
散心中。散心中還入諸定。散不障定即此 義也。成論人云。散兼無知癡能障定若爾。 散兼瞋欲何不障定耶。今釋別有意如上
棄蓋中說。但煩惱之相廣不可盡。若具分別 妨於觀門。法華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糞 即煩惱污穢法也。棄之若盡得一日之價。若
住分別多少終不得直。今觀煩惱糞求智 慧錢。非欲分別見思相也。若爾。五百羅漢 何以分別。為持佛法作眾導首通種種難 須廣分別。今正入道力所未暇。亦於觀非
急。但總知四分糞穢勤而棄之。若從空入 假時當委悉分別。復次利鈍合各束為四 分。同是界內共二乘斷名通煩惱也。若界 外四分二乘不斷名別煩惱。若作相關何
得離通有別。通惑為枝別惑為本。得真 智斷枝得中智斷本。若作不思議者。祇 界內煩惱即是菩提。何得非是別惑。已如 前說。二明煩惱起之因緣。因緣有三如後
說。起相有四。深而不利利而不深。亦深亦 利不深不利第四句即屬通途果報惑相。尋 常相係。故言非深非利也。三句起動異常。
即屬煩惱發相也。發時深重不可禁止。觸 境彌增無能遮制。是為深相。數數發起起 輒深重。故名為利利而不深深而不利。準
此可知。因緣者。一習因種子。二業力擊作。 三魔所扇動。習者。無量劫來煩惱重積。種子 成就薰習相續。如駛水流順之不覺其疾。
概之則知奔猛。行人任煩惱流沿生死海。 都不覺知。若修道品泝諸有流。煩惱嵬起。 唯當勤勉特出曉夜兼功耳。業者。無量劫來
惡行成就如負怨責。那得令汝修道出離。 故惡業卓起。破壞觀心。使善法不立。如河 湉靜不覺流浪。暴風卒至波如連山。若放
擲帆柁壞在斯須。一心正前後行船得免。 魔者。若作魔行是其民屬。故不動亂。若行 道出界去此投彼。十軍攝擒故深利之惑 欻然而至。如大海水雖無風流。摩竭吸水
萬物奔趣不可力拒。專稱佛名乃得脫耳。 若就火為譬者。抖擻如習風扇如業膏投 如魔。魔業如下說。觀習動煩惱是今所觀
也。三治法不同者。小乘治有五。對轉不轉兼 具。此五共治四分煩惱。障道起如下業境 (云 云) 。對治者。一分煩惱即有三種。合成十二。
對此亦有十二。如對寇設陣。是名對治。 轉治者。如不淨是貪欲對治而非其宜。應 以淨觀得脫轉修慈心。念以淨法安樂豈 加穢辱。是名轉治。若瞋人教不淨。癡人教
思惟邊無邊。掉散教用智慧分別。此是病 不轉而治轉。皆名轉治。若藥病俱轉。亦名 轉治。亦是對治不轉治者。病雖轉治終不 轉。宜修此法但以此治。治轉不轉病故
名不轉治。兼治者。病兼藥亦兼。如貪欲兼 瞋不淨須帶慈心。病兼一二藥亦兼一二。 是名兼治。具治者具用上法共治一病。是
名小乘先用五治後用諦智。乃得入真。大 乘明治非對非兼等。名第一義治。如阿竭 陀藥能治眾病。小乘多用三悉檀為治。大 乘多用第一義悉檀為治也。空無生中誰是
煩惱誰是能治。尚無煩惱何物而轉。既無 所轉亦不兼具。但以無生一方遍治一切 也。此極略須善取意也。四修止觀者。還為
十意。初簡思議境者。一念欲覺初起甚微。 不即遮止遂漸增長。為欲事故貪引無道。 乃至四重五逆。是名煩惱生地獄界。為欲 因緣不知慚恥魯扈觝突。無復禮義亡失
人種。是名貪欲生畜生界。又為欲因緣慳 惜守護亦慳他家。是名貪欲生餓鬼界。為 欲因緣而生嫉妬。猜忌防擬常欲勝他。百 方鴆陷令彼退負。是名貪欲生修羅界。又
欲因緣深愛現樂以禮婚娉。每存撙節符 順仁義。為未來欲樂而持五戒。是名貪欲 生人界。又欲起時鄙人欲麁希求天欲。勤 修十善防止純熟。任運不起。是觀貪欲生
六天界。又觀欲心棄呵清淨能發禪定。是 色天無色天界。又觀欲是集。集方招苦。厭 此苦集而修出要。是聲聞界。若觀欲是無 明為無明欲而造諸行輪環無際。若止於
欲無明行等皆止。是為緣覺界。若觀欲是 蔽而起慈悲而行於捨怖畏無常。乃至 觀欲是癡等。是六度界。若觀欲本自不起。 今亦不住將亦不滅。欲即是空空即涅槃。是
為通教界。又觀欲心有無量相。集既非一 苦亦無量。知根欲性皆因欲心分別具足。 是為別教界。其餘三分煩惱出生諸法亦復
如是。次第生一切法。是名思議境也。不思 議境者。如無行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 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如是四分雖 即是道復不得隨隨之將人向惡道。復不
得斷斷之成增上慢。不斷癡愛起諸明 脫。乃名為道。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住 不調伏是愚人相。住於調伏是聲聞法。所 以者何。凡夫貪染隨順四分。生死重積狠戾
難馴。故名不調。二乘怖畏生死如為怨 逐。速出三界。阿羅漢者名為不調。三界惑 盡無惑可調。如是不調名之為調。焦種不 生根敗無用。菩薩不爾。於生死而有勇。
於涅槃而不味。勇於生死無生而生。不 為生法所污。如花在泥如醫療病。不味 涅槃知空不空不為空法所證。如鳥飛 空不住於空。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斷
五欲而淨諸根。即是不住調伏不住不調 伏意。今末代癡人聞菴羅果甘甜可口。即 碎其核甞之甚苦。果種甘味一切皆失。無 智慧故刻核太過亦復如是。聞非調伏非
不調伏。亦不礙調伏亦不礙不調伏。以不 礙故名無礙道。以無礙故灼然淫泆。公行 非法無片羞恥。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此是 噉鹽太過鹹渴成病。經云。貪著無礙法是
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大經云。言我修無 相則非修無相。此人行於非道欲望通達 佛道。還自壅塞同於凡鄙。是住不調非不 住也。復有行人聞不住調伏不住不調
伏。怖畏二邊深自競持。欲修中智斷破二 邊。是人不能即貪欲是道。斷貪欲已方 云是道。此乃住調伏心非不住也。北方備 此兩失。又初學中觀斷於貪欲不能得
益。放心行不調事。初一行之薄得片益。自 此已後常行不息。亦無復益行之不改。 以己先益化他令行。又引經為證。受化之 徒但貪欲樂無纖芥道益。崩騰耽湎遂成
風俗。污辱戒律陵穢三寶。周家傾蕩佛法 皆由此來。是住不調及住於調。何關不 住調與不調。是名大礙何關無礙。是增 長非道何關佛道。如是調與不調皆名不
調。何以故。悉是凡情非賢聖行。今言。不住 調伏不住不調伏。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 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亦住調伏亦住不
調伏。亦住非調伏非不調伏。亦住亦調伏亦 不調伏。何以故。煩惱即空故不住不調伏。 煩惱即假故不住調伏。煩惱即中故不住
亦調伏亦不調伏。雙照煩惱故。不住非調 伏非不調伏雖不住調不調等。而實住調 不調等。雖實住調不調等。而實不住調不
調等。何以故。不偏觀一句故。一句即諸句。 一切法趣貪欲故。貪欲是諸法所都故。用 此意歷一切句。所謂計貪欲是有名住不
調伏。計之為無住於調伏。如是等自在說 (云云) 。如是體達名為無礙道。一切無礙人一 道出生死。云何出耶。有時體達貪欲畢竟清
淨無累無染。猶如虛空。豁出生死。是名 住調伏得益。或時縱心觀此貪欲本末因 緣。幾種是病幾種是藥。如和須蜜多入離 欲際度脫眾生。作是觀時豁出生死。是名
住不調得益。或時二俱非故得益。或時俱 觀得益。如是善巧應住不應住。自他俱益。 於菩薩法無所損減。以四悉檀而自斟酌。
如喜根為諸居士說巧度法。皆得無生忍。 勝意比丘行拙度法無所克獲。後遊聚落 聞貪欲即道而瞋喜根。云何為他說障道 法。作擯未成喜根為說偈。即便身陷。菩薩
知其不信會墮地獄。是故強說作後世因。 巧觀悉檀若自若他若近若遠。住調伏不 調等。皆當無失。不住調不調等亦皆無 失。若不得四悉檀意。若住不住自織愛網
起他譏慢。自礙礙他非無礙也。若一念煩 惱心起。具十界百法不相妨礙。雖多不有 雖一不無。多不積一不散。多不異一不 同。多即一一即多。經云。闇中樹影闇故不
見。天眼能見。是為闇中有明。智障甚盲闇。 是為明中有闇。亦如初燈與闇共住。如是 明闇不相妨礙亦不相破。何以故。世間現
見室內然燈。不知向闇去至何處。若燈滅 者闇法復來。來無本源去無足跡。闇既如 此。明亦復然。求闇無闇明無所破。求明 無明闇無所蓋。雖無明闇破蓋宛然。不
受不著。不念不分別新起者名不受。舊起 者名不著。不內取名不念。不外取名不 分別。妙慧朗然。以是義故。名不思議不相
妨不相除。若世智燈滅闇惑更來。若中道智 光常住不動。如神珠常照闇則不來。觀煩 惱闇即大智明。顯佛菩提惑則不來也。準 上陰入境可知。如是觀時追傷己過廣
愍眾生。何以故。理非明闇。以迷惑故起苦 集闇。解治法故有道滅明。約闇故悲。約明 故慈。大誓之心與境俱起。為滿願故須立
要行。行之要者莫先止觀。四分煩惱體之 即空。名體真止入空觀也。觀諸煩惱藥病 等法。名隨緣止入假觀。觀諸煩惱同真際。 名息二邊止入中道觀。善巧安心修此三
止三觀。成一心三眼三智也。若眼智未開 破障令遍。觀四分煩惱念念三假。非自他 共離單複具足見思不生。知病識藥無知不
生。非真非緣無明不生。橫竪破遍。於即空 中翻構苦集是名知塞。於苦集中達即 是空。是名知通。於諸法藥翻構為病。是名 知塞。於諸病法即能知藥。是名知通。翻
法性為無明。名之為塞。無明轉即變為明。 名之為通。又觀煩惱而修道品。四分心起 即污穢五陰。一陰無量陰。受想行識亦復無
量。諸陰即空。凡夫倒破小枯樹成。諸陰即假。 二乘倒破大榮樹成。諸陰即中。廢枯榮教。二 邊寂滅入大涅槃。乃至開三解脫入清涼
池也。若遮障重當修助道。既解惑相持便 應索援外貪欲起以不淨助。內貪欲起以 背捨助。內外貪欲起以勝處助。違法瞋起 眾生慈助。順法瞋起法緣慈助。戲論瞋起無
緣慈助。計斷常起三世因緣助。計我人起 二世因緣助。計性實起一念因緣助。明利覺 起數息助。沈昏覺起觀息助。半沈半明覺起
隨息助。助道強故能開闢涅槃門。於未開 頃或得一種解心或得一種禪定。當熟思 量。草木瓦礫勿妄持謂是瑠璃珠。若謂即
是者。何煩惱滅。見耶思耶塵沙耶無明耶。諸 位全無。謬謂即是猶如鼠唧。若言空空如 空鳥空。未識次位觀行相似全未相應。 濫叨上位所以成怪。若內外障起當好安
忍。忍若不過敗壞菩薩。安忍不動薩埵可 成。即獲償賜似道禪慧。得是償時莫生法 愛。愛妨真道。若無頂墮自在無礙如風行 空。位入銅輪破無明惑成無生忍。得一
大車高廣僕從而侍衛之。乘是寶乘直至 道場。是名四分煩惱具足一切佛法。亦名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亦名煩惱是菩提。亦 名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廣說有三十六句。
須先立四句。謂不斷煩惱。不入涅槃。斷 煩惱。入涅槃。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入。非 斷非不斷非入非不入。初句謂凡夫。次謂
無學人。三謂學人。四謂理是。是為根本四 句。句句各開四。初句四者。謂不斷不入。斷 不入。亦斷亦不斷不入。非斷非不斷不
入。初謂起惡凡夫。二謂得禪外道。三謂 得禪起見外道。四謂無記人。次句四者。謂 斷入。不斷入。亦斷亦不斷入。非斷非不斷
入。初謂析法無學。二謂體法無學。三謂析 體兩學人。後謂真理性冥。即是入也。第三四 句者。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入。斷亦入亦不
入。不斷亦入亦不入。非斷非不斷亦入亦 不入。初謂析體兩學人。二謂析法學人三 謂體法學人。四謂通學無學人真理也。第 四四句者。非斷非不斷非入非不入。斷非
入非不入。不斷非入非不入。亦斷亦不斷 非入非不入。初謂凡聖等理。二謂析法聖 理。三謂體法聖理。四謂析體學人理。此說
十六句。就根本四句合二十句入涅槃。又十 六句出涅槃。初根本四句者。謂不斷煩惱 不出涅槃。斷煩惱出涅槃。亦斷亦不斷
煩惱。亦出亦不出。非斷非不斷。非出非不 出。一一句各四句初四句者。不斷煩惱不 出涅槃。不斷煩惱出涅槃。不斷煩惱亦 出亦不出不斷煩惱非出非不出。一謂
體法二乘。二謂體法出假菩薩。三謂體法亦 空亦假菩薩。四謂體法真理。第二四句者。 斷煩惱出。斷煩惱不出。斷煩惱亦出亦
不出。斷煩惱非出非不出。一謂析法無學 輔佛益眾生。二謂析法無學即入滅者。三 謂析法學人自利利他者。四謂真理。第三
四句者。亦斷亦不斷亦出亦不出。亦斷亦不 斷出。亦斷亦不斷不出。亦斷亦不斷非出 非不出。初句謂兼用析體入空菩薩。二句 謂兼用析體出假菩薩。三句謂兼用析體
二乘。四句謂體法冥真之理。第四四句者。 非斷非不斷非出非不出。非斷非不斷 出。非斷非不斷不出。非斷非不斷亦出 亦不出。初句謂體理。二句謂體法出假菩
薩。三句謂體法二乘。四句謂體法入空菩 薩。若各立出入兩根本八句者。即成四十 句。若合根本為四句者。即成三十六句。問。
三十六止在三藏與通。亦得作別圓耶。 答。體法意無所不該。若更別說者。約別圓 四門更分別之。根本四句者。不斷不入空 門也。斷入有門也。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
入。亦空亦有門也。非斷非不斷非入非不 入。即非空非有門也。於一一門各更四者。 不斷不入世界悉檀也。不斷入為人悉檀 也。不斷亦入亦不入對治悉檀也。不斷非
入非不入第一義悉檀也。又更於一門還 作四門。謂不斷不入謂空門也。不斷入 謂有門也。不斷亦入亦不入。謂亦空亦有 門也。不斷非入非不入。謂非空非有門
也。此一門既可解。餘三門各各分別例可 解。依四門入涅槃既如此。出涅槃十六 門云何。謂不斷不出。不斷出。不斷亦出亦 不出。不斷非出非不出。初謂空門。二謂
有門。三謂亦空亦有門。四謂非空非有門。 一門四句如此。餘三門可解。三十六四十準 前可知。此則遍該小大析體之意也。若得
此意例一切法亦應如是。問。若如法觀 佛。涅槃與般若。是三則一相。涅槃既明三 十六句。般若復云何。答。若涅槃既即是般若
者。何俟更問。今當重說諸法生般若生。諸 法不生般若不生。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 亦生亦不生。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非生
非不生。根本四句也。初句更開四者。諸法 生般若生。諸法生般若不生。諸法生般若 亦生亦不生。諸法生般若非生非不生。初句 謂俗境發道種智般若二謂俗境發一切
智般若。三句謂俗境雙發兩般若。四謂俗 境發一切種智般若。第二四句者。諸法不生 般若不生。諸法不生般若生。諸法不生般若
亦生亦不生。諸法不生般若非生非不生。 初句謂真境發一切智般若。二句謂真境 發道種智般若。三句謂真境雙發兩般若。 四句謂真境發中道智般若。第三四句者。
謂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諸 法亦生亦不生。般若生。諸法亦生亦不生。 般若不生。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非生非
不生。初句兩境雙發二智。二謂兩境共發 俗智。三謂兩境共發真智。四謂兩境共發 中智。第四四句者。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
非生非不生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生。諸 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不生諸法非生非不 生般若亦生亦不生初謂中境發中智。二 謂中境發俗智。三謂中境發真智。四謂中
境雙發二智。已說十六句竟。次說般若生 諸法生。般若生諸法不生。般若生諸法亦 生亦不生。般若生諸法非生非不生。初謂 道智照俗境。二謂道智照真境。三謂道智
照兩境。四謂道智照中境。次明般若不生 諸法不生般若不生諸法生。般若不生諸 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不生諸法非生非不 生。此明真智照諸境義。準前可知也。次
明般若亦生亦不生開四句。此明道種真智 等照四境 (云云) 。次明般若非生非不生。中 道智照四境可知 (云云) 。是為十六。就根本
合成三十六句。問。法身復云何。答。般若既 即是法身何俟更問。若欲分別可以意 知。不煩文也。又法報應化四身為本。於一
一身起四身。謂從法身起報。起應起化。 具起三。餘身亦如是。是為十六身。又從四 身入一身。身身亦如是。復有十六。合前根
本是為三十六身。身身俱是法界。故俱能 起。故俱能入 (云云) 。
[0106a19] ○第三觀病患境者。夫有 身即是病。四蛇性異。水火相違。鴟梟共棲 蟒鼠同穴。毒器重擔諸苦之藪。四國為隣更
互侵毀。力均則暫和乘虛則吞併。四大休否 此喻可知。諸佛問訊法云。少病少惱。佛同 人法。人既有病權不得無。但言少耳。病有
二義。一因中實病。二果上權病。若偃臥毘 耶託疾興教。因以身疾訓示凡俗斥小 呵大。乃共文殊廣明因疾三種調伏。廣明 果疾四種慰喻。又如來寄滅談常因病說
力。皆是權巧入病法門引諸病惱。如此權 病非今所觀。今所觀者業報生身。四蛇動作 廢修聖道。若能觀察彌益用心。上智利根
解前安忍。則於病境通達不勞重論。為不 解者今更分別。如躃大樹萬斧便倒。如 琢巨石億下乃穿。故重說也夫長病遠行是 禪定大障。若身染疾失所修福起無量罪。
經云。破壞浮囊發撤橋梁忘失正念。病故 毀戒如破浮囊。破禪定如撤橋梁。起邪 倒心惜膿血臭身破清淨法身名忘失正 念。為是義故。應觀病患境復次有人平健
悠悠徙倚懈怠若病急時更轉用心能辦眾 事。又機宜不同悟應在病。即是四悉檀因 緣應須病患境也。觀病為五。一明病相。
二病起因緣。三明治法。四損益。五明止觀。 一病相者。若善醫術巧知四大。上醫聽聲。 中醫相色。下醫診脈。今不須精判醫法但
略知而已。夫脈法關醫道不可言具。略示 五藏病相。若脈洪直肝病相。輕浮是心病相。 尖銳衝刺肺病相。如連珠腎病相。沈重遲緩
脾病相。委細如體治家說。若身體苦重。堅結 疼痛。枯痺痿瘠。是地大病相。若虛腫脹胮是 水大病相。若舉身洪熱骨節酸楚。噓吸頓乏。
是火大病相。若心懸忽怳。懊悶忘失。是風大 病相。又面無光澤手足無汗。是肝病相。面 青皅是心病相。面梨黑是肺病相。身無氣
力是腎病相。體澁如麥糠是脾病相。若肝 上有白物令眼睛疼赤脈曼成白翳。或眼 睛破或上下生瘡。或觸風冷淚出。或痒或剌 痛。或睛凹觸事多瞋。是肺害於肝而生此
病。可用呵氣治之。若心淡熱手脚逆冷。心 悶少力脣口燥裂。臍下結癥熱食不下。冷 食逆心眩懊喜眠。多忘心瘇。頭眩口訥背胛
急。四支煩疼心勞體蒸熱。狀似瘧。或作癥 結或作水僻眼如布絹中視見近不見 遠。是腎害於心可用吹呼治之。若肺脹 胸塞兩脅下痛。兩肩胛疼似負重。頭項急喘
氣麁大。唯出不入。遍體生瘡。喉痒如蟲咽 吐不得喉或生瘡牙關強。或發風。鼻中膿 血出眼闇鼻莖疼。鼻中生肉氣不通不別 香臭。是心害肺成病。或飲冷水食熱食相
觸成病。可用噓氣治之。若百脈不流節節 疼痛。體腫耳聾鼻塞腰痛。背強心腹脹滿。上 氣胸塞四支沈重。面黑瘦胞急痛悶。或淋或
尿道不利脚膝逆冷。是脾害於腎。又其病鬼 如竈君。無頭無面一來掩人。可用 [口*熙] 氣 治之。若體面上風痒 [病-丙+習] [病-丙+習]
通身痒悶。是肝害 於脾。其色籠桶或如小兒擊櫪。或如旋風團 欒轉。可用 [口*詩] 氣治之。又若多惛惛是肝中 無魂。多忘失前後是心中無神。若多恐怖
癲病。是肺中無魄。若多悲笑。是腎中無志。 若多迴惑。是脾中無意。若多悵怏。是陰中無 精。此名六神病相。二明病起因緣有六。一
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 調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 四大不順者。行役無時強健擔負。棠觸寒
熱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 水水增害火。是為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 火動水。是為風病。或三大增害於地。名等
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屬地病 此四既動眾惱競生。二飲食不節亦能作病。 如薑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風
膏膩增地。胡瓜為熱病而作因緣。即是噉 不安之食。食者須別其性。若食食已入腹鎖 化。麁者為糞尿細者融鎖。從腰三孔溜入
四支。清變為血潤澤一身。如塵得水。若身 血不充枯癖焦減。濁者變為脂膏。故諸根減 而成垢。新諸根凝而成肉。又身火在下消
生藏。令飲食化溜通變一身。世諺云。欲得 老壽當溫足露首。若身火在上。又噉不安 身食。則有病惱。次食五味增損五藏者。酸
味增肝而損脾。苦味增心而損肺。辛味增 肺而損肝。鹹味增腎而損心。甜味增脾而 損腎。若知五藏有妨。宜禁其損而噉其
增。以意斟酌。三坐禪不節。或倚壁柱衣服。 或大眾未出而臥。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 人身體背瘠骨節疼痛。名為注病最難治
也。次數息不調。多令人痁癖筋脈攣縮。若 發八觸用息違觸成病。八觸者。心與四大 合則有四正體觸。復有四依觸合成八觸。
重如沈下輕如上升。冷如氷室。熱如火舍。 澁如挽逆滑如磨脂。軟如無骨麁如糠肌。 此八觸四上四下。入息順地大而重。出息
順風大而輕。又入息順水大而冷。出息順 火大而熱。又入息順地大而澁。出息順風 大而滑。又入息順水大而軟。出息順火大 而麁。若發重觸而數出息。與觸相違即便
成病。餘例可知。又但用止無方便成病者。 若常止心於下多動地病。常止心於上多 動風病。若常止心急撮多動火病。若常止 心寬緩多動水病。次用觀不調偏僻成病
者。初託胎時以思心起感召其母。母即思 五色聲香味觸等。一毫氣動為水水為血。血 為肉肉成五根五藏。今坐禪人思觀多損五
藏成病。若緣色多動肝。緣聲多動腎。緣 香多動肺。緣味多動心。緣觸多動脾。復 次眼緣青多動肝。緣赤多動心。緣白多動 肺。緣黑多動腎。緣黃多動脾。耳緣呼喚
多動肝。緣語多動心。緣哭多動肺。緣吟多 動腎。緣歌多動脾。鼻緣臊多動肝。緣焦多 動心。緣腥多動肺。緣臭多動腎。緣香多
動脾。舌緣醋多動肝。緣苦多動心。緣辛多 動肺。緣鹹多動腎。緣甜多動脾。身緣堅 多動肝。緣煖多動心。緣輕多動肺。緣冷
多動腎。緣重多動脾。此乃五藏相生。緣之 過分以致於病。若就相剋者。緣白色多剋 肝。緣黑多剋心。緣赤多剋肺。緣黃多剋
腎。緣青多剋脾。餘聲等例可知。若五藏病 隱密難知。坐禪及夢占之。若禪及夢多見 青色青人獸師子虎狼。而生怖畏則是肝病。
若禪及夢多見赤色火起。赤人獸赤刀仗。赤 少男女親附抱持。或父母兄弟等生喜生畏 者。即是心病。下去例隨色驗之。又觀僻動
四大者。若觀境不定。或緣此或緣彼心即 成諍。諍故亂風起成風病。如御嬰兒行但 任之而已。急牽望速達即為患也。又專專 守一境。起希望心報風熱勢不盡成熱病。
又觀境心生時謂滅。滅時謂生。心相違致 痒痛成地病。又不味所觀境而強為之。水 大增成水病。四鬼病者。四大五藏非鬼。鬼
非四大五藏。若入四大五藏。是名鬼病。若 言無鬼病者。邪巫一向作鬼治有時得 差。若言無四大病者。醫方一向作湯藥治 有時得差。有一國王鬼病在空處。屢被針
殺。鬼王自來住在心上。針者拱手。故知亦 有鬼病矣。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種 種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羅鬼作種種變。青
黃等色從五根入。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凶。 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凶事。此非聖知 也。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五魔病者與鬼
亦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 身慧命。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為異亦 由行者於坐禪中。邪念利養。魔現種種衣
服飲食七珍雜物。即領受歡喜。入心成病。 此病難治下治中當說。六業病者。或專是先 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業力成病。還
約五根知有所犯。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 飲酒罪業是心口病。婬罪業是腎耳病妄語 罪業是脾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戒
業則有五藏五根病起。業謝乃差。若今生持 戒亦動業成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 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
病也。夫業病多種。腫滿黃虛。凡諸病患須細 心尋檢。知病根源然後用治也。三明治法 宜對不同。若行役食飲而致患者。此須方
藥調養即差。若坐禪不調而致患者。此還 須坐禪。善調息觀乃可差耳。則非湯藥所 宜。若鬼魔二病此須深觀行力。及大神呪 乃得差耳。若業病者。當內用觀力外須懺
悔。乃可得差。眾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 可操刀把刃而自毀傷也。今約坐禪略 示六治。一止。二氣。三息。四假想。五觀心。六
方術。用止治者。溫師云。繫心在臍中如 豆大。解衣諦了取相。後閉目合口齒舉舌 向腭。令氣調恂。若心外馳。攝之令還。若念
不見復解衣看之。熟取相貌還如前。此能 治諸病亦能發諸禪。作此觀時亦有無量 相貌。或痛如針刺。或急如繩牽。或痒如蟲
噉。或冷如水灌。或熱如火炙。如是諸觸起 時。一心精進無令退墮。若免此觸能發諸 禪。若神意寂然即是電光定相。此尚能得禪。
況不能愈疾。所以繫心在臍者。息從臍 出。還入至臍。出入以臍為限。能易悟無 常。復次人託胎時識神始與血合。帶系在 臍臍能連持。又是諸腸胃源。尋源能見不
淨能止貪欲。若四念處觀臍能成身念處 門。若作六妙門臍是止門。兼能入道故多 用之。正用治病者。丹田是氣海。能鎖吞萬
病。若止心丹田則氣息調和。故能愈疾。即 此意也。又有師言。上氣。胸滿。兩脅痛。背膂 急。肩井痛。心熱懊。痛煩不能食。心瘇。臍下
冷。上熱下冷。陰陽不和。氣嗽。右十二病。皆 止丹田。丹田去臍下二寸半。或痛切者。移 心向三里。痛又不除。移向兩脚大拇指爪
橫文上。以差為度。頭痛。眼睛赤疼。脣口熱。 繞鼻胞子。腹卒痛。兩耳聾。頸項強。右六病 兩脚間須安置境界以心緣之。須臾水腹
脹急痛但一心注境。若心悶當小息。小可 更起倚重作前法。若覺小除彌須用治法。 若因此腰脚急痛。即想兩脚下作一丈坑。 移前境界置坑底。以心主之自當差。要
在靜室。又常止心於足者。能治一切病。何 故爾。五識在頭。心多上緣。心使風風動火。 火融水水潤身。是故上分調而下分亂。以
致諸病。或脚足攣癖等。又五藏如蓮華靡靡 向下。識多上緣。氣強衝府藏翻破成病。心 若緣下吹火下溜。飲食鎖化五藏順也。止
心於足最為良治。今常用屢有深益。以此 治他往往皆驗。蔣吳毛等即是其人。又隨諸 病處諦心止之。不出三日無有異緣。無 不得差。何故爾。如門開則來風閉扇則
靜。心緣外境如開門。止心痛處如閉扇。 理數然也。又心如王病如賊。心安此處賊 則散壞。又未必一向止心病處。如皇帝祕
法云。天地二氣交合各有五行。金木水火土 如循環。故金化而水生。水流而木榮。木動而 火明。火炎而土貞。此則相生。火得水而滅
光。水遇土而不行。土值木而腫瘡。木遭金 而折傷。此則相剋也。如金剋木肺強而肝 弱。當止心於肺攝取白氣肝病則差。餘四
藏可解。又用止治四大者。若急止治水寬 止治火。止頂治地止足治風。二用氣治 者。謂吹呼 [口*熙] 呵噓 [口*詩] 。皆於脣吻吐納轉側
牙舌。徐詳運心帶想作氣。若冷用吹如吹 火法。熱用呼。百節疼痛用 [口*熙] 亦治風。若煩 脹上氣用呵。若痰癊用噓若勞倦用 [口*詩] 。六
氣治五藏者。呵治肝。呼吹治心。噓治肺。 [口*熙] 治腎。 [口*詩] 治脾。又六氣 同 治一藏。藏有冷 用吹。有熱用呼。有痛用 [口*熙]
。有煩滿用呵。 有痰用噓。有乏倦用 [口*詩] 。餘四藏亦如是。 又口吹去冷鼻徐內溫。安詳而入勿令衝 突。於一上坐。七過為之。然後安心。安心
少時更復用氣。此是用治意。若平常吐穢 一兩即足。口呼去熱。鼻內清涼。口 [口*熙] 去痛 除風。鼻內安和。口呵去煩。下氣散痰者。
想胸痰。上分隨口出。下分隨息溜。故不須 鼻中補也。噓去滿脹鼻內安鎖。 [口*詩] 去勞之 鼻內和補。細心出內勿令過分。善能斟酌
增損得宜。非唯自能治病亦能濟他。三用 息為治者。夫色心相依而息。譬樵火相藉 而煙瞻煙清濁知樵臊濕。察息強軟驗身 健病。若身行風橫起。則痛痒成病。何暇用
心。須急治之。先須識息有四伴。有聲曰 風守之則散。結滯曰氣守之則結。出入不 盡曰喘守之則勞。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 息守之則定。當求靜處結跏平身正直。
縱任身體散誕四支。布置骨解。當令關 節相應。不倚不曲緩帶轉側調適以左手 置右手上。大指纔令相詣。縱放頰車。小小 開口四五過長吐氣。次漸平頭徐徐閉目。
勿令眼臉太急。常使籠籠然後用息也。用 息治八觸相違病者。若因重觸成地大病。 偏用出息治之。若發輕觸成風病。偏用 入息治之。若發冷觸成水病。偏用出息
治之。若發熱觸成火病。偏用入息治之。 餘亦如是。若得調和正等隨意而用。此用 常所數息非作別息也。次別運十二息 者。謂上下焦滿增長滅壞冷煖衝持和補。此
十二息帶假想心。所以者何。若初念入胎即 有報息。隨母氣息兒漸長大。風路滑成。兒 息出入不復隨母。生在異處各各有息。名
報息。依息者依心而起。如瞋欲時氣息隆 盛。此名依息也。前六氣就報息帶想。今 十二息就依息帶想。故不同前也。前明 緣五色為五藏病者。此則依藏為病。故
用今依息治之。上息治沈重地病。下息治 虛懸風病。焦息治脹滿。滿息治枯瘠。增長 息能生長四大。外道服氣。祇應服此生 長之氣耳。滅壞息散諸癊膜。冷息治熱。
煖息治冷。衝息治癥結腫毒。持息治掉動 不安。補息補虛乏。和息通融四大。作諸 息時各隨心想皆令成就。細知諸病用諸 息。勿謬用也。四假想治者。前氣息中兼帶
用想。今專以假想為治。如辯師治癭法。 如患癥人用針法。如阿含中用煖蘇治 勞損法。如吞蛇法 (云云) 。五觀心治者。不帶
想息直觀於心。內外推求。心不可得。病來 偪誰誰受病者。六方術治者。術事不知則 遠。知之則近。如治咽法。如治齒法。如 捻大指治肝等 (云云)
。術事淺近體多貢幻。 非出家人所須。元不須學。學須急棄。若 修四三昧。泡脆之身損增無定。借用治病 身安道存亦應無嫌。若用邀名射利喧動
時俗者。則是魔幻魔偽。急棄急棄。三十六 獸嬈人者。應三遍誦呪曰。
[0109b04] 波提陀 毘耶多 那摩那 吉利波 阿違婆 推摩陀 難陀羅 憂陀摩 吉利摩 毘利吉
[0109b07] 遮陀摩。初得細心。外境觸心驚擲。於是氣 上腹滿。胸煩頭痛悶。此是六神遍身遊戲。 因驚擲失守。外有惡神入身奪其住處。
故使如此。若治之法。閉口蹙鼻不令氣 出。待氣遍身然後放氣令長遠。從頭至足 遍身皆作出想。牽之令盡。如是三遍。然 後誦呪。
[0109b14] 支波晝 烏蘇波晝 浮流波晝 牽氣波 晝
[0109b16] 三遍竟。然後調息從一至十。命出入息 言。阿那波那。阿晝波晝。病即差也。若赤痢 白痢。卒中惡。面青。眼反。脣黑。不別人者。
以手痛捻丹田。須臾即差。又隨身上有痛 處。手杖痛打病處至四五十。此復何意。夫 諸病無非心作。心有憂愁思慮邪氣得入。
今以痛偪之則不暇橫想。邪氣去病除也。 四明損益。損益皆有漸頓。若用息太過。五 藏頓翻者。即雖未翻漸就增劇。以至頓翻
者。若人巧修豁然頓益者。即雖與病相持。 後當漸愈者。如服湯藥年月將漸乃得其 益。內治亦然。若心利病輕心利病重。心鈍
病輕心鈍病重。致有漸頓不同也。夫世間 醫藥費財用工。又苦澁難服多諸禁忌。將 養惜命者死計將餌。今無一文之費。不廢 半日之功。無苦口之憂恣意飲噉。而人皆
不肯行之。庸者不別貨。韻高和寡。吾甚 傷之。能具十法必有良驗。一信。二用。乃至 第十識遮障。信是道元。佛法初門。如治癩
人信血是乳。敬駱駝骨是真舍利。決信此 法能治此病。不生狐疑。信而不用於己 無益。如執利劍不用擬賊。翻為彼害。 不用亦爾。何意須勤。初中後夜朝暮專精。
以得汗為度。鑽火中息火難可得。不勤 亦爾。何謂為恒。恒用治法念念在緣而不 動亂。何謂別病。別病因起如上所說。若 不識病浪行治法不相主對。於事無益。
何謂方便。善巧用治吐納得所。運想成就 不失其宜。如琴弦緩急輾轉軫柱。輕重手 指聲韻方調。何謂為久。若用未益。不計 日月習不休廢。何謂知取捨。益則勤用
損則改治。何謂知將護。善識禁忌行來飲 食不使觸之。何謂識遮障。用益勿 [口*豹] 說 未益勿疑謗。向人說者未差不差。差已更
發。更治不差。設差倍功。若能十法具足。用 上諸治益定無疑。我當為汝保任此事。終 不虛也。
摩訶止觀卷第八 (上)
摩訶止觀卷第八 (下)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110a06] 若善修四三昧調和得所。以道力故必無 眾病。設小違返冥刀扶持。自當銷愈。假令眾 障峯起。當推死殉命殘生餘息。誓畢道場
捨心決定。何罪不滅何業不轉。陳鍼開善 (云云) 。豈有四大五藏而不調差。如帝釋堂小 鬼敬避。道場神大無妄侵撓。又城主剛守者
強。城主恇守者忙。心是身主。同名同生天是 神能守護人。心固則強身神尚爾。況道場神 耶。如大論釋精進鬼黏五處 (云云) 。但一心
修三昧眾病銷矣。五修止觀例前為十 (云云) 。先簡思議者。病因緣故生十法界。如 為病故退失本心。棄廢禪定誹謗三寶。 不惟先罪招禍。而言修善無福起大邪
見。又惜身養命魚肉辛酒非時無度。或病 差身壯五欲恣情。善心都盡惡業熾盛。起上 中下罪。是為因病造三惡法界。若人自念
此病困苦。皆由往日不善折致。深生慚愧 不敢為非。雖嬰困篤而善心無改。起上 中下善。是為因病造三善法界。若遭疾病 因怖畏生死。知此病身酬於前業。若構生
死將來流轉復何窮極。苦集危脆世世相隨 為之受惱。當求寂滅無相涅槃。是為因病 起聲聞法界。又觀此病病我色心。因於此 病而致老死。死由於生生由昔有。有從取
生。取從愛生。愛從受生。受從觸生。觸從六 入生。六入從名色生。色即四大五根名即 四心。觀此根大復從何生。青色從木生。黃
色從地生。赤色從火生。白色從風生。黑色 從水生。又觀木從水生。水從風生。風從地 陽氣生。地從火生。火從木生。木還從水生。
如是追逐周而復始。無自生者。觀外五行 既爾。內五藏色亦復如是。肝從青氣生。心 從赤氣生。肺從白氣生。腎從黑氣生。脾
從黃氣生。此之肝藏為自體生。為從他生。 即知肝藏從腎生。腎從肺生。肺從脾生。脾 從心生。心從肝生。肝不自生。還從腎生。
如是內求四大五藏。既其無體何故不壞。 四心持之。識心持地想心持風。受心持火 行心持水。是故不壞。此之四心為自生為
不自生。即知行心從受生。受心從想生。想 心從識生。識從過去行生。過去行從無明 生。無明從妄想生。妄想還從妄想生。經云。
妄想生妄想輪迴十二緣。如狂渴人見焰 為水。南向逐之。逐之不得大喚言水。空中 響應謂己大南。水應在北迴頭北走。如是 四方皆逐不得。遂大懊惱。謂水入地爮地
吼喚。身體疲極轉更至闇。亦復不得。南走喻 舌逐味。北走喻耳逐聲。西走喻鼻逐香。東 走喻眼逐色。爮地喻身逐觸。到闇喻意
逐無明。如是六根遍走諸塵無一可得。亦 不得因緣和合之相。但自疲苦。既覺知已不 復更走。以不走故身心定住。心定住故豁爾
悟解。發得因緣正智。知此色心等從本已來 體性寂靜。非生非滅。妄想顛倒謂有生滅。 若不隨妄想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畢故 不造新。如不然火是則無煙。既不得
無明老死病為病誰。是名觀病起緣覺法 界。又觀此病。皆由愛惜身命財物致受眾 惱。亦是持戒不完多病短命。亦是心志劣弱
不能安忍。身神不護。亦是精進力薄。無善 補禳。亦是無禪定力。為病所動。亦是心少 智慧。不達無常苦空無我。致嬰此疾。今以
己疾愍於彼疾。即起慈悲發於願行。捨 無遺悋順理安耐。勤加正意覺悟無常。是 為因病起六度菩薩界。又觀此病。知從 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如是妄想無有
真實。我及涅槃是二皆空。是名因病起通 教菩薩界。又觀此病雖畢竟空。空無所受 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不應滅受取證。是 為因病起別教菩薩界。如是等法因於病
患次第出生。是名思議境非今所觀也。不 思議境者。一念病心非真非有。即是法性 法界。一切法趣病是趣不過。唯法界之都 無九界差別。如如意珠不空不有不前不
後。病亦如是。絕言離相寂滅清淨。故名 不可思議。達病實際何喜何憂。作是觀 時豁爾消差。金光明云。直聞是言病即除 愈。即初觀意耳。復有深重難除差者。至
長者所為合眾藥。病乃得差。即後九觀意 也。一切眾生皆具此理而不能識。隨見 思流沒分段海。深生悲愍。欲與非有即空 道滅之樂。是為有疾菩薩能以空觀調伏
其心。心調伏故實疾除愈。以慈悲故權疾則 生。生分段土。視分段人猶如一子。子既有 病父母亦病。因以身疾而慰喻之。子病若
愈父母亦愈。是名體析慰喻有疾菩薩也。 又觀此病雖即空寂。是諸眾生不純因空 而得度脫。當識空病種種法門。聲聞二乘 以不識故。隨無明無知流沒變易海。不能
分別諸病差品。是故佛法不得現前。眾生 淨土皆不成就。為是義故即起慈悲拔無 知苦。與道種智分別之樂。是名有疾菩薩能 以假觀調伏其心。心調伏故實疾除愈。以
慈悲故權病則生。生方便土。觀方便人猶 如一子。其子病故父母亦病。因以身疾慰 喻其子。子無知愈父母亦愈。是名別教慰喻
有疾菩薩。又觀此病雖即法界。而諸眾生 不即中道。此理未顯隨無明流沒變易海。 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即是實報因果病也。
為是義故而起慈悲拔無明苦。與究竟樂。 是為有疾菩薩用中道觀調伏其心。心調 伏故實疾除愈。以慈悲故權病則生。生實 報土。視變易人猶如一子。子既有病父母
亦病。因以身疾慰喻其子。子無明愈父母 亦愈。是名圓教慰喻有疾菩薩也。如是三 疾一心中生。如是調伏一觀調伏。如是慈悲
圓普慈悲。如是示現普門示現。如是慰喻一 音演說。為易解故如前分別。實而論之即 不思議慈悲。唯彼淨名具如此法。三實圓除
三權普現。彼上人者難為酬對。國王長者實 疾全在。不堪顧命。二乘雖除取相辭不 堪行。菩薩乃却客塵往往致屈。唯彼文殊
道力相隣。扣機承旨故其能也。問云。居士。 此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居士 答云。今我病者從大悲起。以眾生病是故
我病。眾生病愈是故我愈。夫眾生實疾從癡 愛生。癡愛纔生大悲亦起。癡愛纔滅大悲亦 滅。眾生有愈有不愈。菩薩有疾有不疾。
若無疾者知其子愈。若有疾者化道未休。 故方丈問疾茅城背痛。皆此義也誓願既等 虛空。有疾亦彌法界。是名不思議慈悲也。
慈悲力大。菩薩適發此心疾即除愈。不俟 更修下法。法喜天台 (云云) 。若發心不真欺眾 生要三寶。有所規求病亦不差。若能真誠
有大勢力。安心者。若人道場病時如上所 說。體解發心端身正念。唯止唯觀。善巧悉 檀調適得所。一上坐即覺清涼。或頓損或漸
損。是名大藥。更不紛擾修餘治法也。破法 遍者。行人病時觀病。為因色病為因心 病。若色是病者。外山林等皆應是病。死人亦
應是病。屍及山林未曾受惱。當知色非病 也。祇由心想計有此病。今觀病心不自 不他四句叵得。非內非外畢竟清淨。心如 虛空誰是於病。淨名云。非地大不離地
大。非身合身相不可得故。非心合心如 幻故。不得病心生。不得病心無生。亦生亦 無生。非生非無生。單複具足皆如上破陰
入中說。識通塞者。觀於病法。句句之中識 諦緣度。觀病觀智句句識諦緣度。了了分 明而無疑惑。解字非字知得知失例如上
說也。道品調適者。若觀病是四大病是不淨。 病若離四大病即是淨病非四大非離四 大。病即非淨非不淨。有真非有非真。空假
非空非假。枯榮非枯非榮。如是等義皆與 身念處無二無別。如此病受非苦非樂。病 之想行非我非無我。病心非常非無常。例 如上義。三十七品於枕席間皆得成就。解
苦無苦入清涼池。助道者。若修正觀未得 差者。當借前來六種之治。正助合行尚能 入道。何況身疾而不消除。作此觀時雖滯 床枕深識次位。我觀病患道理宛然。如彼
瑠璃在深潭底。我此觀智但是名字。因疾 未除果疾是分。若似解之位。因疾少輕道心 轉熟。果疾猶重不免眾災。若入無生法忍。
因疾雖盡猶有果疾。我今不應非位起慢。 言我病行均彼上人。安忍者。但勤正助。莫 為內外障緣阻礙休息。答正助稽留。疾成
道廢。能安心在疾。不動不退所作辦也。 設得病損行觀明淨。不生貪著莫起愛 染。十法成就疾入法流。是名病患境修大 乘觀獲無生忍得一大車。例前可知
(云云) 。
[0111c22] ○第四觀業相境者。行人無量劫來所作善 惡諸業。或已受報或未受報。若平平運心 相則不現。今修止觀能動諸業。故善惡相
現。疑者言。大乘平等何相可論。今言不爾。 祇由平等鏡淨故諸業像現。光明云。將證 十地相皆前現。阿含云。將證初果八十八
頭蛇於其前死。大小兩乘相文甚多。又法華 云。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罪福祇是善 惡業耳。淨名云。於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
別諸法相。故汝難非也。明業相為四。一相 發因緣。二正發相。三料簡。四止觀。因緣者。 有內有外。內者。止觀研心。心漸明淨照諸
善惡。或可以止止惡惡方欲滅。以觀觀善 善方欲生。或可以止止惡惡因靜生。以觀 觀善善因觀滅。無量業相出止觀中。如鏡
被磨萬像自現。外者。諸佛慈悲常應一切。 眾生無機不能得覩。以止觀力能感諸 佛。示善惡禪諸業則現。如持花鬘示於 大眾。是名內外因緣。若得此意。細判罪福
皂白無濫。堪為方等師調伏於他。今但研 心止觀令業謝行成。一心取道何用曲辨 相耶。二明業相發者。發無前後且逐語 便先明善發。其相有六。一報果相現。二習
因相現。三報前現習後現。四習前現報後現。 五習報俱時現。六前後不定。諸業現時參差 萬品。識此六意分別無謬。云何名習因習
果。阿毘曇人云。習因是自分因。習果是依果。 又習名習續。自分種子相生。後念心起習續 於前。前念為因後念為果。此義通三性。論
家但在善惡無記無習續也。報因報果者。 此就異世。前習因習果皆名報因。此因牽 來果故以報目之。名為報因。後受五道身 即是報果也。就今果報身上復起善惡習
續。習因習果總望前世此習續是果。若望 後世此習續是因。數家明報得鴿雀身是報 果。多婬是習果。論家鴿身及多婬俱是報果。
婬由貪起。貪是習果。又今生煩惱起名習 因。成業即報因。後生起煩惱名習果。苦痛 名報果。若坐禪中但見諸相此名報果相 現。由昔因故亦得言報因。又能起因牽於
後報互受名耳。今但判為報果相也。若於 坐中不見諸相。欝爾起心是發習因能牽 來果故。亦得名習果酬昔因故。互受其 名。今但判為習因也。善相眾多且約六度。
檀相發者。若於坐中忽見福田勝境三寶形 像。聖眾大德父母師僧。有行之人。受己供 養。或見悲田受供養。或見兩田雖不受 供養而皆歡喜。或不見諸田受與不受。但
見所施具羅列布滿。或不見施物但見淨 地。或表今生施報相。或表昔生施報相。或 見好行檀人。來至其前稱讚檀捨。如是等
事皆是報果發相。次都不見諸相。但心欝然 欲行惠施恭敬供養三寶父母師僧。或悲 傷貧苦而欲救濟。或於檀施法門通達偏 自明了。如是等心皆是習因發相。或先起此
心却見報相。或先見報相却發此心。或俱 發或不定發。可以意知。戒相發時亦有六 意。若見十師衣鉢壇場羯磨歡喜愛念。或 雖不見此相。而見自身衣裳淨潔威儀蓋
眾。又見常持戒人面目光澤。舉動安詳來 稱讚戒。如是等相皆是持戒報果發也。或時 皆不見此相欝然持戒心生。自言戒淨篇聚
不足可持。或欲匡正諸破戒者皆令如法。 自解律文精通戒部。是為習因發相。或先 後俱雜可以意知。忍相發者。或見能忍人。
或見身行忍事。或自見其身端正淨潔手脚 嚴整。世所希有。或見端正忍人來稱讚忍。 是忍報果相。或直發忍心。又解忍法門。是
名忍習因發相。前後俱雜可以意知。精進 相者。或見精進人。或見己精進事。見身多 氣力盛壯英雄。或見常行精進人晝夜無 廢稱讚精進。是進報果相。或不見相但發
精進心。初中後夜不自惜身。或通達精進 法門。是名精進習因相。前後俱雜可以意 知。禪相者後境中廣說。智慧相者菩薩境中
當廣說。六度習報既有六種。一切善法亦如 是。若細尋此法。逾久逾明。不煩多說亦不 得多說。面受口決隨意廣論。諸方等師相
傳云。負三寶物其相現時決應須償。南岳 師云。若自有物償者善。若自無物欲廢行 法四方馳求。此有二義。眾生昔罪何量。負 貸三寶非止一條。如羅漢先直取道未遑
償業。故名觝責。行者若廢道場而行乞 匃。紛動數年豈非魔事。今且未償。但決志 修行諸佛實法展我成立。成者。待破煩惱 入無生忍。於法身地廣供養一切三寶。還
入生死以償眾生。菩薩 爾 時不名觝責。立 者。待功夫著滿名行竪立。果報自至時當 償三寶。非是觝負不作償心。小乞申延
期於展立耳此豈非好事。若廢行法出於 道場。此決須償。不得讀誦聽學營私眾務。 決應方便求財償之。此釋與優婆塞戒經 同。經云。若負三寶物人正事修道。欲求須
陀洹乃至阿羅漢者。則不須償也。不學道 應急償也。阿羅漢人若用佛物此則無罪。 次明惡相者。諸惡甚多且約六蔽。於一一 蔽皆有六意。慳蔽相者。若見三寶師僧父
母。或形容憔悴或裸袒。或衣裳藍縷。或飢 餓惙然。寺宇空荒。或見一切物皆被守護封 緘閉塞。與前為異。前人對物歡喜。今見乞
人對物瞋詬。前物表施具今物表慳具。或 見慳人來至其前。是名慳蔽報果發相。具 有六種。例前可知 (云云) 。破戒相者。若見三
寶形像師僧尊長及以父母。頭首斷絕地陷 不勝。或身體破裂鞭打苦惱。或見身首 異處寺舍零落。或見父母詬罵三寶呵責。 或見喜殺屠兒來住其前。又惡禽毒蟲緣
其身首。皆是瞋蔽報相也。亦有六意例前 (云 云) 。若見不淨屎尿死屍臭物當道。深水橫路 行不得前。或見交昔婬人。又示不淨相穢
惡可恥。或見己身身體臭處。或見多婬人 來說放逸事。或見禽獸人等交。此皆是婬 罪報相。亦有六意 (云云) 。若見一生所盜物
處。所盜物主來瞋詬縛切此物。或見好盜 人來勸說盜事。皆是盜相果報也。六意 例前 (云云) 。若見父母師僧及外人。諍計瞋毒
種種間構誹謗於己或見多口過人來。即 是口四過報果相。六種 (云云) 。或見醉人吐臥 狼藉。或見己身沈昏等。皆是飲酒報果相。亦
六意。是等皆是破戒蔽報果相也。餘四蔽 例此可知。故不委記 (云云) 。復次內心苦痛是 殺習。內心沈重是盜習。內心煩躁是婬習。俱
有是等分習。三料簡善惡相現為障不同或 非障而障。障而非障。障非障俱障。障非障 俱不障。非障而障者。若人先發善相當時
歡喜。後起愛慢輕忽於他。恃此證相作貢 高本。漸染名利過患轉生。心退法壞捨戒 還俗。無惡不造。豈非初因不障之善。後 致大障之惡耶。障而非障者。如先發惡相
慚愧怖畏。勤懺此惡。斷相續心永不起罪。 勤行眾善至辦大事。豈非初因於障後 致不障耶。俱障俱不障例可知 (云云) 。若非障
而障者。此是善將滅而相現。此善滅表惡 生。若障非障者。此是惡將滅而相現。此惡 表善生。若障不障俱不障者。此相表善不
滅惡不生。若障不障俱障者。此表惡不滅 善不生。此約初善為語。謂善不障惡為障 如上分別。若約真諦為言者。上諸善惡悉
皆是障。故淨業障經云。一切惡障一切善障。 若約假為語。真諦善惡俱皆是障。若約中 為語。假上善惡俱皆是障。故障不可盡。復
次善惡習因心起。是則易知。善惡報果相 起。是則難知。若善報相扶善習因心起。或 前或後現者。多是性善相。孤然起者。多是
無作善相。惡報果相扶惡習因心起。或前或 後多是性惡。不扶習起。多是違無作惡。復 次善惡報果孤然起者。雖以無作往判理
復難明。多好雜魔。若欲分別。須細意撿挍。 用空明善惡等十法往驗。若過不及則是魔 相。異此乃是無作也。又三相往驗。所謂久久
住數數來。又壞禪心。此三是魔相也。無此 三是無作。復次諸惡相現時。初現瞋怒。再來 平平。三現歡喜。或人諫曉。或人驅逐。當知皆
是惡欲滅相也。夫發心真正慧解分明。善識 諸相一一無謬。不為諸障所惑。打心入 理更增其明。行有餘力分別業門。雖通 達自在。兼以化他。若分別業相不能縷碎。
但總知是障無所取著。直打心觀理業不 能礙。若本無解心又發意邪僻。見此相已 而生愛著。魔得其便入示吉凶。更相因倚 貿易財食死墮鬼道。此非鬼禪更謂誰耶。
若自正正他。須得其意親自行證。又師氏 口決。方可彰言。莫輒媒衒。妄作寒熱。禍則 大矣。深囑深囑。後生慎之。問。道場神護怨
責那得擾動。答。實爾。如世遊軍虞候。但覘 非防惡。責主切物所不能遮。業來責報準 此可解。復次諸業名教體相具如毘曇成實
論。若作觀破業具如中論。彼二家者互有 長短。今意異彼。但明善惡不濫於事即足。 若廣分別妨於正道。若直破而已。全不識
道品正助調停。方法未具。今之止觀明業 相不足。觀法有餘。四修止觀者。即為十意。 云何思議業境。若業能招三惡道報有上中
下。若業能招三善道報謂上中下。不動業 招色無色報。如是等業招於色心。還迷色 心起四顛倒。生死不絕良由於此。今觀業 無業倒惑不生以至漏盡。是名聲聞觀業
也。若觀業由無明無明故業。業故名色乃 至老死。若知無明不起取有。無明滅故諸 行滅。是緣覺觀業。若觀業行幻化。幻化即
空空即涅槃。是名通教觀業。若觀業如大 地能生種種芽。十法界法皆從業起。是名 別教觀業。悉是思議境非今所用也。不思議
境者。如經云深達罪福相者。罪即三惡福 即三善。但解三惡業相。不達人天三善業 相。則非深達。達惡達善乃為深達。若達善
惡業相但是善惡。不名深達。又善惡俱是 惡。離善離惡皆是善。是為深達。又達人天 善惡是生死邊。達二乘離善離惡涅槃空
邊。但是二邊不名深達。又二邊皆是惡。亦 不名深達。別教菩薩能達二邊之淺漸漸 深達。故名深達。又別教漸深亦非深達。圓 教即於淺業達於深業。方乃得名深達罪
福相。遍照於十方。如是深達實不曲辨於 三界。亦不徑侹而入空。即此意也。觀一念 起即具十界名十方。十方是依報。十界是
正報。若無依報亦無正報。既有正報即有 性相本末等百法。亦名百方。如是等法即一 念業。故名一業一切業。華嚴云。佛子。心性
是一云何能生種種諸業。答云。譬如大地 一能生種種芽。地若得雨。毒藥眾芽一時 沸發。今法性地得行道雨。善惡業芽一念競
起。業名法界諸法之都。故稱不思議境。既 深達業境善惡共都。即起慈悲。罪福之理 非違非順。違之成罪。順之成福。如世諦
名色及諸質礙。亦非違非順。若盜之成罪 則有三途惡業。若捨之成福即有三善道 業。菩薩深達如此非違非順。於違起悲 於順起慈。即空真諦無言說道亦非違非
順。違之則成六道有漏之業。順之則成三 乘無漏之業。菩薩深達即空非違非順。於違 起悲於順起慈。也中道之諦亦非違非順 違之則有漏無漏二邊之業。順之則有非
漏非無漏中道之業。法華云。久修業所得。 即此業也。菩薩深達中道實相非違非順。 於違起悲於順起慈。若深達者。祇是一念
心非違非順無三差別。亦是一念慈悲非前 非後。故名真正菩提心也。安心業空則善 順而惡息。惡息故名止。善順故名觀。安心
業假惡息善順。安心業中惡息善順。順故 名觀息故名止。是名觀業善巧安心。破法 遍者。若阿毘曇云。業謝入過去。得繩繫屬
行人。未來受報。成實云。業從現在入未來。 未來受報。今觀此業。業若過去。過去已謝故 云何有業。業若未來。未來未有云何有業。
業若現在。現在念念不住。念若已去即屬過 去。念若未至即屬未來。即起即滅何者現 在。若言去時有業名現在者。去時是業。去
者是業。為當去時去。去者去。現在既無。業 亦叵得。三世推檢橫竪搜求。善惡諸業俱不 可得。畢竟清淨。而言善惡業者但以世間
文字假名分別。不可聞名而謂為實所以 者何。本求理實不求虛名。虛名無性雖強 分別如指虛空。業無作受三諦俱寂。故名 破法遍也。識通塞者。於業非業。亦業亦非
業。非業非非業。句句之中。明識苦集。一一 心內了知道滅。審的成就終不蟲字。故言 識通塞也。道品調適者。成論人云。意業單起
未得成業。意得實法想得假名。行則同 緣。是時意業得成。是則有三念處也。就身 口兩業是色。名身念處。毘曇人云。心數心
王同時而起。王即心念處。受數即受念處。想 及餘數皆行陰。即法念處。王數依色而起。即 身念處。若一時異時皆有四念也。今觀此
業具十法界五陰。即是具一切四念處。一 切業同類之色。是身念處。此身非淨非不 淨。同類四陰。是三念處。此三非苦非樂非 我非無我非常非無常。即是非榮非枯雙
樹涅槃。乃至三解脫。是名道品也。助道對 治者。當念應佛三十二相等。念報佛無量 功德。共破習因惡業。念法門佛破習因。念 三十二相。破報果 (云云)
。念法門佛助破報 果惡業。念佛力故惡業障轉則入涅槃門也。 如是觀時不叨上聖。又當安忍內外諸障 令得無礙。若發似道未是真解。勿生法
愛。法愛不起則任運無滯。自然流入清涼 之地。是大乘十觀。得無量無漏清淨果報。 獲得無上報獲得自在業。深達罪福究竟 無染故名清淨。即是法身。反本還源智照
圓極。故名無上。即是報身。垂形九道普門 示現。故名自在。即是應身。如是三身即是 大乘高廣直至道場。餘如上說 (云云) 。
[0114c22] ○第五 觀魔事境者。行人修四三昧。惡將謝善欲 生。魔恐迴出其境。又當化度於他。失我 民屬空我宮殿。又慮其得大神力大智慧
力。復當與我興大戰諍。調伏控制觸惱於 我。遽其未成壞彼善根。故有魔事也。行者 道弱未動波旬。一切鬼神屬六天管。當界
防戍正應動此耳。經云。魔事魔罪不說者。 是菩薩惡知識。若達邪正懷抱淡然。知魔 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平等一相。不以
魔為戚佛為欣。安之實際。若能如是邪不 干正。惱亂設起魔來甚善也。今明魔為五。 一分別同異。二明發相。三明妨損。四明治
法。五修止觀。同異者。陰魔已屬陰界入境。 煩惱魔已屬煩惱境。死魔病是死因。已屬病 患境。今正明天子魔也。然四倒與四魔異
者。四倒祇是煩惱魔煩惱魔故即有陰入魔。 陰入魔故即有死魔。既未出三界即屬天 子魔。若界外同異者。破界內四倒分段諸魔
悉過。唯有無常等四倒。此是界外煩惱魔。煩 惱魔故即有無等等色。即界外陰魔。陰魔即 有死。三賢十聖住果報。乃至等覺三魔已
過。唯有一分死魔在。是為界外三魔無第 六天魔。但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若 妙覺理圓無明已盡。故無煩惱。不住果報
故亦無死。赤色三昧滿。乃是究竟魔事。若 華嚴明十魔。亦何得出此意耶。二明魔發 相者。通是管屬皆稱為魔。細尋枝異不出 三種。一者 [怡-台+追]
惕鬼。二時媚鬼。三魔羅鬼。三種 發相各各不同。 [怡-台+追] 惕發者。若人坐時或緣頭 面或緣人身體。墮而復上翻覆不已雖無
苦痛而屑屑難耐。或鑽人耳眼鼻或抱持 擊攊。似如有物捉不可得。驅已復來。啾 [口*祭] 作聲鬧人耳。此鬼面似琵琶四目兩口 (云云) 。
二時媚發者。大集明。十二獸在寶山中修 法緣慈。此是精媚之主。權應者未必為惱。 實者能亂行人。若邪想坐禪多著時媚。或
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禽獸之像。殊形異貌 種種不同。或娛樂人。或教詔人。今欲分別 時獸者。當察十二時何時數來。隨其時 來即此獸也若寅是虎乃至丑是牛。又一時
為三。十二時即有三十六獸。寅有三。初是 貍。次是豹。次是虎。卯有三。狐兔貉。辰有三。 龍蛟魚。此九屬東方木也。九物依孟仲季
傳作前後。已有三。蟬鯉蛇。午有三。鹿馬 麞。未有三。羊雁鷹。此九屬南方火也。申有 三。狖猿猴。酉有三。烏雞雉戌有三狗狼豺。
此九屬西方金也。亥有三。豕貐猪。子有三。 猫鼠伏翼。丑有三。牛蟹鼈。此九屬北方水 也中央土王四季。若四方行用即是用土也。
即是魚鷹豺鼈三轉即有三十六。更於一 中開三。即有一百八時獸。深得此意依時 喚名。媚當消去。若受著稍久。令人猖狂恍 惚妄說吉凶不避水火 (云云)
。次明魔羅者。 為破二善增二惡故。喜從五根作強軟 來破。大論云。魔名花箭。亦名五箭。各射五 根共壞於意。五根各一剎那。剎那若轉即
屬意根。意根若壞五根豈存。眼見可愛色 名花箭。是軟賊。見可畏色名毒箭。是強賊。 見平平色不強不軟賊。餘四根亦如是。合
十八箭。亦名十八受。以是義故。不應受 著。著則成病病則難治。永妨禪定死墮魔 道。復次魔內射不入。當外扇檀越師僧同
學弟子。放十八箭。昔諸比丘得魔內惱。又 得檀越譽毀強軟不捷。魔即哭去。行者善 覺師徒檀越。或法主異語徒眾即瞋。徒眾怨
言法主則怪。如是因緣廣說如大品。又魔善 巧初令乖善起惡。若不隨者即純令墮善。 起塔造寺使散妨定。若不隨者令墮二 乘。魔實不解二乘。但行當之使不入大
耳。如童蒙人初被行當捨大乘習小。功 夫已多後悔無益。能行當者實不解大小。 又化人入無方便空。謂無佛無眾生。墮偏 空裹。或偏假裹。種種蹊徑令不入圓。阿難
笈多學阿鞞跋者。皆為魔所惱。何況初心 寧免自他三十六箭。若知魔佛皆入實際。 則無怖畏。大經云。為聲聞人說有調魔。 為大乘者不說調魔。一心入理誰論強軟
耶。三明妨亂者。但強軟等箭。初射五根有 三過患。一令人病。二失觀心。三得邪法。病 有種種相。從眼入者病肝。餘根可知。身遭
病苦心則迷荒。喪禪致死。失觀心者。本 所修觀善法安隱。從五根見聞已後。心地 昏忽無復次序。邪法者。當約十種正法簡 出邪相。有者。色從眼入見山河星辰日月
居宮。亦見幽中種種相貌指點方面。是有 太過。無者。色從眼入。便謂諸法猶如斷空。 說灰無法甚可怖畏。是無太過。明者。色入
已豁豁常明如日月照。闇者。昏闇漆黑鏗然 不曉。定者。色入已心如木石塊然直住。亂 者。色入已狡擲攀緣。愚者。色入已闇短鄙拙
脫裸無恥。智者。色入已聰黠捷疾。悲者。色 入已憂惱泣淚。喜者。色入已歌逸恒歡苦者。 百節疼痛如被火炙。樂者。身體暢醉如五欲
樂。禍者。自恒招禍。亦為他作禍亦知他禍 祟。福者。恒自招福亦能為他作福惡者。無 惡不造。又令他作惡。善者。自行檀等亦
令他行檀。憎者。不耐見人遠他獨住。愛 者。戀重纏著。強者。其心剛強出入不得自 在。猶如瓦石難可迴變不順善道。軟者。
心志軟弱易可敗壞。猶若軟泥不堪為器。 以是等若過若不及悉名邪相。一根有三 受。一受有二十邪法。三受合六十邪法。歷
五根合三百邪法。雖九十五種種種異邪。而 其初入必因五根。細尋三百必與彼相應也。 夫 [怡-台+追] 惕多令禪觀喪失。時媚多令人得邪
法。魔羅備此二損也。四明治法。若治 [怡-台+追] 惕 者。須知拘那含佛末法比丘好惱亂眾僧。僧 擯驅之即生惡誓。常惱坐禪人。此是源祖
之鬼。報或已謝而同業生者。亦能惱亂。今呵 其宗祖聞即羞去。呵云。我識汝名字。汝是 [怡-台+追] 惕惡夜叉。拘那含佛時。破戒偷臘吉支
貪食嗅香。我今持戒不畏於汝。如是呵已 即應去。若其不去當密誦戒序及戒。戒神 還守破戒鬼去。治時媚鬼者。須善識十二
時三十六時獸。知時唱名媚即去也。隱士頭 陀人多畜方鏡挂之座後。媚不能變鏡中 色像。覽鏡識之可以自遣。此則內外兩治
也。治魔羅有三。一初覺呵。如守門人遮惡 不進。如佛告比丘。一切他物不受。不受之 術能治一切自他魔事。二若已受入當從頭
至足。一一諦觀。求魔叵得又求心叵得。 魔從何來欲惱何等。如惡人入舍處處照 檢不令得住。三觀若不去強心抵捍。以死 為期不共爾住。善巧迴轉如是三治不須
多說。五止觀者。例為十法。思議境者。若 魔事起隨順魔行。作諸惡業成三途法。若 隨魔起善所謂他屬而行布施。雖生善道
世世相染。或時附著倚託言語。若捨身命即 受彼報。設欲修道遮障萬端。經云。有菩薩 有魔無魔。即此意也。是為三善法界。魔又
化令自入涅槃。眾生何預汝事。唐受辛苦 不如取證是名二乘法界。魔又令人紆迴 拙度不速入菩提道。如是淺深歷別。皆是 思議境也。若即此魔事具十界百法。在一
念中。一切法趣魔。如一夢法具一切事。一 魔一切魔一切魔一魔。非一非一切。亦是一 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不出佛界即是魔
界。不二不別。如此觀者降魔是道場。上根 利智治魔顯理以魔為侍於魔不怖如薪 益火。緣修不能寂照。持世不覺魔謀。謂 言善來。真修寂照。不待觀而後鑑。即知是
魔非帝釋也。別教不耐非法。故云非我所 宜。圓教安之實際。故言如我應受。不畏 非人於生死有勇。是名不思議境也。魔界 即佛界而眾生不知。迷於佛界橫起魔界。
於菩提中而生煩惱。是故起悲欲令眾生 於魔界即佛界。於煩惱即菩提是故起慈。 慈無量佛悲無量魔。無量慈悲即無緣一大 慈悲也。欲滿此願顯此理。應降魔作道
場。八十億眾不能動心名止。達魔界即佛 界名觀。但以四悉止觀安心。隨魔事起 即以四句破之。橫竪單複破悉無滯。三藏 初伏四魔坐道場。破煩惱魔得菩提道。又
得法性身破陰入魔。此兩共破死魔。道樹 下得不動三昧。變三玉女破八十億兵。冠 蓋劍各墮者是破天子魔。通教初得無生忍。 至六地得菩提道如前。八地道觀雙流是
不動三昧。破天子魔。兩處聲聞止破三魔。 笈多恒為所惱。後得神通伏而非破 (云云) 。別 教十住已破界內四魔。登地分得菩提道
破煩惱魔。分得法身破陰魔。分得赤色三 昧破天子魔。若瓔珞云。等覺三魔已盡唯一 分死魔在。三不應前盡一不應獨餘。此乃
別教方便說耳。圓教初住俱破八魔。得菩提 道破煩惱魔 (云云) 。乃至妙覺八魔究竟永盡。 雖初住破非初住破。雖後覺破非後覺破。
而不離初住後覺。是為破法遍也。於上一 一破魔法中。皆識苦集無明蔽度知字非 字。道品者。魔界具一切色。色即是空色即不
淨色即是假。此名為淨。色即是中非淨非 不淨。餘四陰亦如是。是名一念處一切念 處。乃至三解脫門。門若未開必由事障。久 遠劫來為魔所使。起於魔檀為有報故。
持於魔戒要利養故。行於魔忍為畏他 故。習魔精進求名聞故。得於魔禪昧於 鬼法。樂於魔慧分別見網。如是六法雖名 為善其實是魔。由此邪蔽蔽三脫門。今用
正度對治六蔽。蔽去度成如油多明盛。若 雜煩惱當用前四分觀助治。雜業借念二 佛助治。若小乘伏道遍名為聞慧。乃至圓教 五品是聞慧位。此尚未成豈可濫真起增上
慢。若欲入真。當一心安忍勿更為魔之所 動亂。窮微觀照強心呵抵。若入似位得法 賞賜。勿生高心愛心。譬如大勳黜為小 縣。或失祿或失命。若起法愛是犯罪。但
發似解如小縣失似解如失祿。墮二乘 地如失命。大乘家業宗社滅故。若無法愛 從相似入真實。調魔為侍直至道場。復次 退慧如失勳。退定如失祿。俱退如失命。
復次通用一意為觀者。行人根鈍先解通 意度曲入別。中論品品別意而俱會無生。 通別互舉得意相成也。問。魔動竟好法後起。
為是法爾寒過春來耶。答。未必併然。自有 過難好法亦不發。魔是惡緣所感。善是心 力所致。釋論云。釋迦往昔在惡世。世無佛。
求法精進了不能得。魔變化作婆羅門詭 言。有佛一偈。汝能皮為紙骨為筆血為墨 當以與汝。菩薩樂法。即自剝皮曝令乾 擬書偈。魔即隱去。佛知其心從下方涌
出。為說深經得無生忍。可以為證 (云云) 。
摩訶止觀卷第八 (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6 冊 No. 1911 摩訶止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