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十五
法師

[0756c04] 淨法 (十智 十一 十一 十二頭陀 十二巧方便 十三 十四離垢
六方四惡善友 十四 ) 。

十智八門分別 (釋名 體性    處分 智相 相應 )

[0756c11] 第一智者 不同毘曇決斷 實法無著大乘
不同一門苦智 集智滅智道智法智 盡智無生智等智
就此初五等智一種 比智方便無生智 聚積
名為苦智乃至道智 智者軌則自體 知法名為法智現法
比智 比智即此比智 智者無學慧能盡智無生智
成實無學慧能不生 無生智大乘毘曇 就此無生智利根羅漢
結保不生無生智等智世俗 諸法等智他心智 他心智理實
通名 (一門) 。

[0757a04] 苦集滅道四智 不同各異毘曇有漏 無我通名苦智有漏
有緣通名集智無漏 通名滅智無漏 通名道智成實了知 虛假無性空名苦智乃至道智
大乘中有四真諦 故地身等妄想 起滅妄想
亦復一切觀門種種悉知開合不定 分為無量處方
便真諦涅槃菩薩 真諦無量方便 涅槃分別有無
分為涅槃所謂了知三苦八苦名為 有無名為實性
即是如來勝鬘聖諦如來 法身涅槃不知如來祕藏 名為聖諦如來常住法身
苦聖諦以為如來 佛性涅槃如來 佛性亦復如是同體
清淨無染不須是故即是 淨德是故實名佛性
如實知分為苦事 不可虛假假有四重 和合二法和合無常等同
相成三妄虛假虛假如夢所見無法第二 空有非我我所
和合無性三法和合 無相陽炎 全無妄想無實如夢所見
第三如來藏中有 一如離一切相一切如實不空具足無量恒沙
四諦分別第四 如來藏緣起生死 世諦乃至第十如來
無量菩薩如實知名為苦智既然法智比智不同 毘曇三世苦集
滅道處分上下名為法智 欲界比智上二界問曰 故知欲界法智上界比智
毘婆沙入聖欲界欲界 現見現見輕重現見 上界一種現見
不知輕重 一則自持自持 輕重
不知輕重欲界自持 上界 既然
實義別有第一處分二智三界名為法智 比智過未為時何故
法智現在現有法體何故 過未過未現見現在約法分別
於現法一法虛假無性三世 諸法虛假無性名為現見三世一切 法空同名前門之中此後
大乘三階 修治法智一種現在
比智一種一切一切處 相續解脫現前 現在無常相比
世事無常現前 比智 現在法智
不定一切一切處在前知者 名為以此三界三世一切諸法 名為一切一切處 唯一智通三世一切處
無比十方諸佛一切 一切諸法知見問曰無比 方能知法
不假知法諸法彼此 相似如此比智諸佛最多故知不少問曰不異二種
不須 二分義門
成實毘曇大乘一切法 盡智無生智 毘曇苦智非想
無生滅道 欲界滅道二諦非想 滅道法智上界苦集滅道
此前無學 鈍根盡智不能 不生無生智利根盡智
無生無學 無生十智 實用四諦現觀
比智不能是故 無生無生同體無學聖智 盡智不生無生大乘
四諦現見成實同體成實 盡智無生智不異何須
果德前因佛果名為 如是等智成實名字非凡聖人世俗
名字毘曇凡聖 諸法名為等智大乘 毘曇涅槃一切眾生三等
知法有名何等解脫 通有通則二諦諸法問曰等智云何 第一義諦不能不能解故得知
知世問曰等智二諦 云何等智世俗 第一義不了
他心智成實聖人 了知他心智凡夫 他心通他心智取著毘曇
凡聖悉皆名為他心智 乘法毘曇成實問曰 論說不同毘曇
不知不得名為他心智成實通知成實通知緣何他心智解釋
正知正立 心智大乘中文多同成實

[0758b17] 第二 體性中有第一有漏無漏 二三性分智慧分別四學 無學無學三義分別五見
分別無漏初四不定云何 不定四諦一者 淺深有漏無漏一切四諦
無漏二者共法 十智十一中分 無漏四諦有漏等智四智
法智比智一者一切觀行 中法智通無漏 共法十智中分
無漏比智有漏等智無生 一向無漏等智一種毘曇有漏成實 無漏觀空無漏大乘
無漏知事有漏知法無漏 心智成實等智同名無漏毘曇 無漏眾生有漏
等智故知眾生無漏心名為無漏道智法智比智三智問曰此前 三義
離欲所得無生 九有無漏 化人 (一門) 。

[0758c12] 三性分別 成實十智毘曇等智一種義通三性一種修得 得無 (二門) 。

[0758c15] 智慧分別推求決斷 見分毘曇他心智一向推求
無生智一向非見 智通非見四諦法智比智無生 一向非見等智之中一切意地
相應推求邪見 推求意地使相應 一切非見使相應
使所以非見相應無明 無明相應 使無明使所以非見一切
識相悉皆非見推求隱沒 非見成實一切十智 通名分別
毘曇無漏不決 皆是有漏中一五識相應 名為決斷意識地中相應
皆是染污法五見決斷 不決成實中一意地無漏 悉皆
一切凡夫悉皆取著大乘中一無漏皆是有漏中有 決斷不決
分別毘曇餘者成實 中一十智心安大乘 五忍分別一切 智通皆是
(三門) 。

[0759a13] 就學 分別毘曇初四法智比智 無學無生智一向無學等智
無學名為非得 無學一智三義阿那含 無漏地心說以是學人
無礙解遊觀無漏名學 漢人無漏名為無學無學 阿羅漢無生遊觀無漏無學
有漏學無學成實初四 法智比智無生智名為無學 名為無學大乘
十智通名菩薩修學一切智 無學成滿等智心中 有無記者無學 (四門) 。

[0759a27] 三義分別見諦除名修道名為二道名為 毘曇八智一向等智一種
邪見一切有漏 有染體性染污繫縛一智
繫縛無漏 成實十智皆是無漏法 滅盡定無餘涅槃
大乘三義若是妄想 真心一切

[0759b10] 第三同異 初四等智相望一向 無相通理四智境界不得相通
等智無漏相通法智比智 相望一向不得相通毘曇上下 不得相通法智比智
隨時不得相通法智比智 無生智他心智毘曇三相一向不得相通
盡智不生無生智 相通他心智 推求不得相如 (一門) 。

[0759b21] 法智比智四諦同體 四諦欲界名為法智上二界 名為比智成實現在法智
過未比智無生智同體 無學果無生 成實無生智同體無學慧能
名為盡智起名無生智大乘他心智道智法智比智 等智同體有漏等智同體
無漏道智法智比智同體 知法智品無漏法名比智 無漏比智通名道智
問曰無漏道智法智比智 有漏何故苦集有漏他心智有漏苦集二智有漏
是故有漏苦集無漏淺深 故知無漏道智問曰何故有漏
苦集無漏 緣事是故苦集無漏心緣是故
相似問曰無漏他心智無漏 心事方便 究竟心事問曰
十六行但是無漏心事 無漏云何道智同體 道智道理就道測知
近道名為道智正道問曰 使無漏心理方便得名道智有漏何故不然無漏他心智
無漏道方便得名道智有漏 不必要苦集不同何故 無漏法中道觀察
純熟無漏那含後方 有漏 苦集上方有漏
本來不假苦集二智開導 不從苦集同義如是 (二門) 。

[0760a01] 大智論說苦集法智比智 盡智無生四智欲界法智 上界比智上界
盡智無生智集智 法智比智無生四智 比智相似三界上界漏盡
盡智無生智道智法智比智 無生智法攝無生 滅智觀他心無漏心道智
法智比智四諦無生智 可知無生智四諦法智 比智欲界滅道二諦上界
漏盡法智四諦 比智此等四諦他心智 法智比智等智無漏心道智
法智比智有漏等智等智 如是

[0760a18] 第四境界 智論別有陰界 理則不定毘曇十六聖行
十六聖行 無我有緣
一切法因緣假有無性方名大乘因緣有無二諦非有 一實如是 (一門) 。

[0760a26] 智論毘曇有漏四行名為 苦智四行名為集智 四行名為滅智四行
名為道智無漏四諦十六行 比智無漏四諦十四 無生空無何故如是無生智
等智不能空無所以有漏他人有漏心事無漏 他人無漏心他心智有漏
名為等智四心 名為知事成實 無漏了知四諦假有無性
四諦法智比智無漏現見空名 無生聖人他人 他心智一切
名字凡夫心緣一切法 十智大乘聖人無漏 四諦法智比智無生
無漏心事他心智世俗智 一切法幻化有名等智

[0760b17] 第五 處分欲界乃至非想分別 三明成就
毘曇初四比智 無生九地未來中間根本四禪 空中三空無漏大王不居邊地
不依欲界非想邊地法智未來 根本四禪無色不能法智所以不依欲界等智一切地心
根本四禪不依 四禪根本餘地離欲方知是故不依欲界未來眷屬
中間心要 無色他人不知 不依四無色定成實八智
無色三昧四禪 比智中遊無漏非想論說 非想無漏心滅盡定未來中間
毘曇大乘 欲界乃至非想諸佛菩薩一切地心 如理實相等智一智
聲聞四禪究竟 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心 (一門) 。

[0760c11] 毘曇初四 等智三界法智一種欲界比智 上二界無生智不定滅道
法智緣於欲界對治比智 上二界四真諦一智 不定願智三界心心數法不得
智者四禪他心智 下地不知成實 十智三界大乘初四
無生智他心通三界二智 毘曇久修純熟通知三界一切處三界 在先法智以前通名比智 (二門) 。

[0760c23] 隨身名為 初四比智等智無生智一切他心智法智欲界
實法一切一智 毘曇大乘成實 毘曇究竟一切諸佛菩薩 隨身何處皆知一切眾生
(三門) 。

[0760c29] 所得名為毘曇 修得不退一切處無漏 退不成無生智隨身成就
不生等智之中差別 等智欲界上界無故等智 成上不成
等智一切不成 隱沒無記等智隨身成就生下悉皆 他心智無漏使修得不退
一切處有漏四禪隨身何處 成上不成初禪 一切處第二禪
一切處可知成實大乘一切 處成就一切

[0761a14] 第六 智相苦集二智二智緣於 心中有漏以此二智苦集滅智一種十智中一無為
法智比智 等智有漏法智比智比智 法智無生智
十智毘曇如是成實 苦集滅智相似道智 非道法智比智無生智他心智 十智如是

[0761a24] 第七相應同時 相應二十二明智 二十二六根男女
命根五受 慧根合為十九無漏二十二 智論毘曇初四法智
十一相應所謂意根喜樂 三無漏根初二喜根相應第三 樂根相應未來中間四禪
上根相應一切意根 五根相應見道未知相應 修道知根相應無學果無知相應
心法相應是故 慧根相應以是意地無漏法不得 相應非心不能是故
五根男根女根命根相應無生智 相應十一未知知根無學 他心智無漏相應十一
未知見道不能他人 無知相應他心智 無生二智相應無學傍邊心法
是故無知相應有漏相應十一無漏相應等智一種 相應所謂意根五受成實
心心前後相應大乘 多同毘曇無漏他心通見道菩薩他人

[0761b21] 第八 毘曇唯有 二者修得現在
起名種類在於 現成法名如何苦諦 無常空無我等聖行現觀一行
未來四行 成實成實 未來云何未來業已
一切未來應有 不得修習 修得中間退失名為
初禪退失 第九解脫道如是一切
現在方便起名成實論 成實智品 云何自言不成
如是二修不同 廣論中略三門分別二明修心差別廣明
毘曇見道現觀苦諦未來 苦行不及 見道苦集比智
等智云何 見諦苦集比智 欲界未來等智乃至
四禪如是等智 何故比智等智凡夫本來 等智苦集不能
入見道比智上二界 等智何故比智 等智凡夫本來聖道故道
等智離欲離欲第九 解脫道初禪地中有漏功德悉皆 一切同治無名
云何欲界修道煩惱未來 名為同治云何無漏 中有四法等智一種
結餘如是 禪修

[0762a03] 二禪方便等智初禪未來 中間無漏功德名為同治無漏 滅道法智比智上等
一種初禪結餘得名同治 初禪未來中間無漏功德離欲 云何初禪
下地無漏修道 悉皆為此 初禪同治既然餘地
法智比智 比智修法比智功德見修不同
相如見道之中 下地望斷 見諦斷除三界一切見惑
欲界等智乃至四禪修道之中未來 無漏斷除欲界初禪初禪功德
二禪二禪功德乃至 除非修惑三界功德未來 乃至無所有處
見惑煩惱斷除不得 不得修道煩惱隨地繫縛 是故一異
見道欲界等智修道之中 等智欲界何故如是 厭離苦集息滅
見道是故見解欲界等智 修惑同治信解 見到時解脫不時名為
學人無礙一解脫斷除 無知無學修習九無礙道 方能何故如是學人
無礙一解脫便無學無礙解脫道 禪修法如聖人第四
第四無漏心 有漏心中無漏心兩邊無漏 中間有漏名為乃至最後
無漏心無漏名為方便各別 一心初二無礙 三禪乃至初禪作法
四禪根本修習五通 六通修習身通心宿 無礙一解脫天眼
在於通體大明羅漢證得無學果一切功德明淨 見道離欲同治
修道大明無學 見修通通無學毘曇如是成實一切功德
不論大乘 應分文中 (一門) 。

[0762b26] 修心差別毘曇十智其二心心差別見道修道無礙解
一百七十八斷見十六 八智修道其一六十二欲界 乃至非想九地之中九品無礙解
見解合為一百七十八 其二學人其二無礙 無學十八無礙解脫
禪心其三初一無漏一有無漏無礙一解脫四修 中有無礙三解脫天眼天耳
通體以此二種無記此等 二百成實大乘無量 不可定數 (二門) 。

[0762c11] 多少 中有一百七十八之中 多少見修無學
一智復修 凡夫修習等智欲界無所有一一地中無礙解脫一切無礙
欲界八解脫等智一切解脫 二智所謂等智他心智初禪 第三禪三地第九解脫
下地 解脫下地無有 七方便
道理四心名為 七方便同名見道 五心前後無生
他心智未離欲同時 等智比智比智 復修次第
未來見諦道一四諦 比智修道問曰在於 云何毘曇
總得智通成實成實智品無漏 涅槃總得
超越見諦欲界 斷除第十六比智他心智九地修惑對治
解脫一百六十二之中多少 對治九品無礙八解脫四諦 法智比智等智同治四諦
法智等智比智第九解脫 八智他心智初禪對治 所有無礙道無生
無生不容一切解脫道八智無生 何故欲界第九解脫道
餘地一切解脫道 四禪根本欲界第九解脫道 根本禪八解脫
初二三禪對治道中八解脫 下地第九解脫 下地四禪
無所有一切解脫無得 下地非想對治 無礙道四諦法智比智云何
法智滅道法智同治 等智等智不能非想同治八解脫無生
等智第九解脫大明 十智功德上來第一 二十多少若是學人
未來無礙解 他心智在於根本禪等智 見道無生無學學人
無礙道 解脫他心智 不依無色是故無學未來
他心智在於根本 等智見道無生智 無學根本禪中間
九無礙道他心智不容 等智第一對治無生智 八解脫修習八智
心智故第解脫十智 一切功德明淨心中 多少學人無礙道
他心智不容無生無學解脫 他心智無學無礙 解脫鈍根無生智
心中多少五神通無礙 無礙他心智未成 無生非見不能推求他人
無礙等智身通宿命 相應心解脫共修八智 無生解脫等智
分別一一三門 之中具足第二十智 之中三明二百之中
毘曇如是成實同時共相不須成實智品 如是

十一分別 ( 大小)

[0763c06] 第一十一大智名字所謂十智如實智十如如實智 一者二者共法
一如實名十一名為 共法法如知法一切法 如實如實智
如實云何得名如實智 增上慢如實智云何增上慢 一切法不知如實諸佛菩薩
一切法知言如實中分 清淨一切智無礙智 清淨智者佛菩薩第一義
佛菩薩證實清淨一切智 菩薩世諦一切一切處一切 差別知名一切智一切
無礙智世智一切智所知 自在不假方便發心知名無礙智共法如實智不定名義
大小相對十一小乘解說 大乘通名如實如實智 向前法如大乘
如實智諸佛菩薩如實 如實智世諦相如 (一門) 。

[0763c29] 大小分別隱顯龍樹聲聞緣覺 一如大乘諸佛菩薩
如實智二簡諸佛菩薩 寬廣十一聲聞緣覺 如實智不能如實十一 如是

十一

[0764a08] 十一地持論名字一種一切佛法種子在身煩惱 解行解行修習斷除
趣入出道解行淨心 淨信三寶大菩提淨心 淨心四者離垢地性戒具足
五者菩薩 煩惱定心名為 地觀菩提分如實知諸緣
滅除正見一切方便滿足 遠行地修習一切方便慧發起勝行 增上滿足名為方便
滿足真實智神通第八成就 五神通作用無盡真實智神通 正義無盡無礙第九
無盡四無礙自在名義無盡 無礙隨一所知第十 如來種智一切所知知見
無礙一切所知十一一切煩惱 使如來地果德出離 煩惱障智障使十一如是

十二頭陀分別 (釋名  同異)

[0764b02] 第一釋名頭陀胡語方正 抖擻抖擻 塵垢修習貪著抖擻
具有十六經論隱顯十二 中有中有處中十六 四者糞掃衣二者毳衣
四者三衣糞掃衣所謂火燒 死人外國如此糞掃衣行者
問曰何故三品 下品人治種種邪命 中品遠離檀越
上行不受僧衣檀越糞掃衣 不受 僧事使斷事亂心
何故不受檀越 邪命檀越 難得出離檀越
不得便檀越 不得嫌怨不識 憂惱
檀越 好人讒謗良善使 是故不受檀越何故
省事離過無罪毳衣 涅槃細毛行者 納衣
不著何故 不著得道 人生貪著曠野奪命
受納三衣 大衣上行三不何故 白衣種種外道
無恥佛住中道捨離二邊三衣 不濟事三衣三衣 作務大小來著
善事俗人敬信 大衣入眾 王宮聚落大衣調和
溫暖寒冷 加以大衣一時入夜天寒 如來初夜分時
天寒加以大衣便未來世不忍善男子 三衣以此多義三衣
乞食次第乞食法 四一五一名節 漿乞食三品下品
復出邪命耕田種植治生 工巧種種邪命存活中品 捨離中食檀越上品
檀越行乞何故不受 是故不受檀越 行乞所為一者
省事修道二者福利世人次第乞 乞食是以 別論凡愚小乘
上行之類等慈眾生 次第食法中說有人次第乞食
食法數數行者食法世尊 病者是故 食法其一
經論遠離 不同是故
數數其餘 行者愚夫身為煩惱數數 不為養身煩惱不為
一食思念一食 唯一飲食 惱亂一食飲食信心
一食 節量食便節儉 節量食何故有人受一食法
一食恣意滿睡眠消息半日 修道增長 折伏增長睡眠
致病不安幾許 三分鳥獸便 漿有人飲食
其中種種漿石蜜漿 漿邪命是故 放縱左右不能
加以方能人意 裁斷處中第一在阿蘭若處 露地
阿蘭若名為空閑處何處五百 阿蘭若頭陀
行者在此何故在此行者 在家父母親共相纏縛 出家師徒同學知識共相
無異是故蘭若聚落 參雜欲染不宜是故阿蘭 聚落音聲定意是故
在阿蘭若處死尸 臭穢不淨觀 死尸破壞火燒分離
無常觀門骸骨 入空無我 觀察死尸得道
死尸 修正繫念 安身修道
賢聖得道證果露地坐 露地 分別
露地明了顯現所為無礙 露地露地月光心想明淨入空 露地常坐四威儀
二邊堪能長久常坐 攝持 睡眠常坐求道大事
煩惱便不宜常坐有成消化氣息調和 常坐草地便
細分十六經論就此隱顯 宣說十二如何四分律中立中立處中合為十二二者
一者納衣三衣不論四者第一乞食第二食法 次第乞乞食漿
別論處中涅槃經中立中立處中合為十二毳衣
三衣不論所謂乞食 次第乞食 漿別論處中
大智十二 納衣 四分中立一者乞食二次
節量食漿 食法攝入處中 經論應有未見皆是
(一門) 。

[0765c21] 聖種 同異聖種糞掃衣乞食 四有聖種
頭陀相對同異聖種 糞掃衣乞食名為 能破衣食頭陀糞掃衣
納衣毳衣乞食次第乞 蘭若聖種頭陀 病者病者不能頭陀
苦行是故頭陀頭陀 三衣非時漿 露地常坐何故此等聖種
一切出家通行出家悉皆 頭陀苦行苦行上人三衣苦行上人所行
不堪是故以為頭陀聖種頭陀

十二巧方便

[0766a10] 十二便修善方便 方便進趣方便見道 方便方便二智方便智
三乘三施方便方便 所為作善修習方便 方便諸法同體集成一切一切
方便故地中說以為 便成名方便 第三方便
別有方便所行修習證道方便證入實際 第八地中證道以為方便
不住方便一空有相方便入空入空 善巧方便染淨相對
世間涅槃大涅槃不捨世間 方便三自相對不捨自利利他不捨 利他自利方便
方便道行不定一門且說十二名字論說佛法六方便眾生六方便
悲心顧念一切眾生即是 眾生心悲念眾生云何得名佛法 眾生成佛眾生得名
如實了知即是有為 生死有為諸行無常空無我等 生厭無上菩提即是一切
智心三行方便 眾生捨離生死眾生在生何故 菩薩方便云何方便
自我不出生死無由生死初心方便 如實了知染心輪轉生死
如實了知生死何故輪轉 方便云何方便生死虛妄無實 無染其中第二方便
佛智熾然精進精進 第三方便眾生六方便 少善根得無所謂菩薩眾生
財物福田少善菩提一切 迴向少善得無既然方便無量中有
眾生歸正二教眾生 之中論說不可此前 起行善巧法眾
他生四處眾生入佛 他生入眾成就 眾生解脫此後
善巧別有 方便令眾生乃至解脫 隨順方便眾生法義悟入
方便眾生修善報恩方便菩薩施恩眾生菩薩 修善方便諸眾生
菩薩修善不從菩薩示現修善逼迫方便菩薩人民眷屬
修善清淨方便八相成道說法 方便如是

十三分別 (  分別 分別 八法  分齊 分齊)

[0766c14] 第一十三地持論 不退名為 開合不定一門十三名字
一種所謂建立 堅固種性解行解行出世正觀修行趣入不退解行
歡喜淨心出世證菩提 不退所得歡喜增上 淨戒具足增上
增上所謂定心殊勝增上菩提分法相應所謂觀察三十 道品法名菩提分相應七諦相應
難勝地善觀四諦 增上緣起相應增上現前 善能觀察十二緣法緣起相應
九有開發無相遠行地功用 共相開發開發有無 無相無行開發無相
不動地純熟功用共相起發 遠離間隔功用無相 十一無礙善慧地四十無礙
說法利他無礙第十二最上法雲地滿最上第十三 如來果德滿出離清淨如來 (一門) 。

[0767a09] 分別菩薩 次清如來清淨教行成名 名為清淨何故菩薩
一一別無多時 窮盡唯一 心中無礙道畢竟種智一切
菩薩如來地 (二門) 。

[0767a16] 種性解行 方便破相趣入出世歡喜 緣起相應得無修正能破證入
無為無相無相無相得無 一切法無礙無相相成 (三門) 。

[0767a21] 種性解行修習斷行不定所得 退起行名為不能常行
不定退失退轉 乃至緣起修習不斷決定所得 不退一行一切名為
不住名為不斷牢固 不能不退轉乃至最上 無量不斷決定所得不退
一切一切無量 如來成就無量不斷 不退 (四門) 。

[0767b03] 八法十三 八法三思四者淨心 修慧修慧修慧畢竟
云何種性解行修習信心解行 成就聞慧思慧思惟歡喜名為淨心 滿修慧離垢修慧不動
修慧佛地名為畢竟出離 () 。

[0767b10] 第六成分種性 三大阿僧祇劫不成阿僧祇 解行過得歡喜地第二僧祇歡喜
乃至開發過得第三阿僧祇 無礙過得最上阿僧祇外國 無數華嚴大數其一
第一一者日月歲數無量 阿僧祇劫中劫無量阿僧祇劫 大小龍樹四十滿
百年芥子 四十天衣百年 不盡三大無量阿僧祇
賢劫六十四名為大劫何故 六十四水火如是 最少
如是七七最後 之後火方 十四賢劫僧祇
大劫中劫種性初地 阿僧祇劫不得大劫唯一僧祇 不得過多如是 () 。

[0767c01] 別有煩惱障所謂 二者智障所謂無明煩惱障
乃至歡喜增上惡趣煩惱 煩惱障惡業 是故名為惡趣煩惱種性漸次
歡喜歡喜乃至開發下品煩惱 乃至最上煩惱習 如來智障一者
無明菩薩法身世人 二者中品無明菩薩 中品法身世人
微細無明菩薩微細法身 世人病故歡喜 歡喜乃至開發乃至
如來問曰何故煩惱障 習氣十地智障之中微細佛地 四住是故無明
是故何故煩惱障三品 智障煩惱是故宣說無明微細
殘餘 故地中說煩惱智障十三

十四

[0767c26] 十四長阿含善生經名字結業四處惡行十四業者離殺妄語
口業道具 以此重罪 四者在家業行在家口業
不能論說出家 不能何況在家綺語應法 妄語別論四處作惡行者
不依此處惡行 三不放蕩 伎樂惡友相同不懈
是故一者二者生病 四惡名流瞋怒智慧 捨離財物
三智不敬為人盜竊放蕩 是故護身資財
三不子孫驚懼法常 纏身虛妄伎樂 捨離一者二者琴瑟
多羅此後不知惡友相得是故 方便家人
財利懈惰 捨離一者不肯作務 貧窮不肯不肯四者
不肯五者不肯 不肯遠離十四 () 。

六方四惡善友

[0768a28] 長阿含中善生經遠離 六方城中長者子名曰善生 相承沐浴六方
家業值佛出世請問賢聖中有答曰賢聖 六方不同即為父母東方
師長南方妻子西方親族北方使 下方沙門上方長者子禮敬 失時生天惠施
東方父母 一者供奉使違失有所 父母父母所為不違父母
不敢違背不斷父母正業父母 如此敬事安穩無憂父母 一者二者指授
善惡慈愛四者 五者隨時供給南方弟子 五事禮敬供養三尊
隨順聞法 師長弟子 調其所
善友所知西 五事相待 三衣隨時莊嚴以時委付
五事恭敬一者二者 四者五者承問所在北方五事尊敬親族一者
二者善言利益四者欺詐 五事一者放逸恐怖教誡五常
相稱下方使五事將順 使飲食隨時隨時 使五事事主
三不作務以次稱揚上方檀越 供奉沙門婆羅門一身
以時遮止沙門 羅門教授檀越一者防護 二指善處三教善心聞者使
聞者開示正路如是敬事 安穩無憂 (一門) 。

[0768c10] 遠離惡友應當覺知 誠心美言
順心 無實四者惡友惡事相伴 不畏
求取離苦 美言善惡 善來四見便
誹謗一者二者 四見小過便惡友飲酒 歌舞
(二門) 。

[0768c22] 下次 善友應當 事相慈愍苦事
利人同事友好 相助非有一見 遮止正直正理慈心
正路出道慈愍一見二見稱譽 見人便抑制利益一者
放逸二者使使 恐怖四者教誡同事一者 身命二者不惜財寶
恐怖方等如是

十四分別 (釋名 處分  三性分別 成就 差別 大小不同)

[0769a09] 第一釋名起名 名為不同宣說十四 二十小乘宣說十四大乘宣說
十四初禪一者初禪二者 欲界二禪一者二禪二禪二者二禪初禪二禪欲界
當地下地四禪當地 下地小乘不能 十四二十菩薩四禪
一一所謂欲界乃至四禪 二十菩薩神通自在如是名數 既然如何有人禪修
事先化作如是從此 自然名為名相如是 (一門) 。

[0769a23] 別有四禪 餘地何故欲界設有 但是空地中心
色界地中眷屬 所以是故根本禪 論說五通四禪根本四禪
小乘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前列大乘 化現小乘欲界初禪
所謂四禪二禪當地 其二三禪當地 四禪唯一當地能化
大乘 之中各各四禪問曰欲界 初禪初禪何者
小乘欲界地中二禪 二禪初禪地中初禪 大乘初禪地中初禪一向
欲界地中二禪 相似一切初禪二禪相望 既然餘地相望問曰
屬下屬下若爾 眼根所生眼識屬下 云何其一
下地 相似屬下眼根所生 下同屬下第二六通之中
唯有身通能變能化一者 作用化主如故佛滅餘留 影像羅剎說法羅漢
等身滅度餘留焚燒己身 之中變化不能異地作用眼見所生 屬下耳識
(二門) 。

[0769b27] 三性分別 二種一生魔王化佛如是一切二修
無記修慧論說不同 毘曇通體無記成實 利他云何無記一向
大乘世俗等智 毘曇故地中說無記化化如實 一向 (三門) 。

[0769c06] 成就 有名二種 凡夫二乘欲界初禪
二種當地下地如是次第 乃至三禪四禪 地中一下地中菩薩
初禪當地中一地中 乃至四禪二者有漏 退法名為生
人從無色退四禪四禪 當地中一下地三禪 乃至初禪初禪
二種聲聞緣覺無退不論 無生 乃至大涅槃不捨世事
不捨世間大涅槃不斷煩惱入涅 不斷功德先有 二種一者退聲聞凡夫
初禪退欲界煩惱初禪乃至退三禪四禪 退二者聲聞凡夫
二禪 二種乃至空地四禪 成就名為成就
毘曇有漏在下成上不成以是 凡夫二乘欲界初禪 二禪成上二禪
不成三禪成上三禪二種 第四禪四禪一種菩薩人身 欲界乃至非想一切 (四門) 。

[0770a06] 心所要略一者 化身所謂化現眾生境界 香味化身之中
四者 自身化主為人化人天龍 二者自身為人為人
自身他人 化人天等四者他人 化作天等
化作自身化作 化作自身四化 云何化主初禪
之中化作初禪自身初禪以為 化作初禪自身欲界以為初禪既然乃至四禪
初四五者化作自身 化作化作 化作
云何化主欲界之中初禪 初禪以為欲界以為 以是化作欲界自身
住地以為初禪 以為欲界初禪相望既然 相望龍樹
自在大為 作為有力動地隨意盡皆化身如是
中有一者化作之中一切境界 化作之中一切境界 之中要略眾生聲名
一切草木聲名內中 一者化作自相二者 化作眾生四者
妙音具足具足三從 正法隨事 一一地持論別無 不可 ()


[0770b14] 大小不同 一緣不同小乘攀緣 化現作意大乘作意
無心分別慈善根力諸眾生自然 多少不同聲聞一心不能 菩薩一心法界一切一切聲
不同聲聞一世界菩薩一切世界不同聲聞 一佛菩薩無量
維摩菩薩香積第五有心無心 不同聲聞緣覺為人無心 有心涅槃無量
佛心遍一切處虛實 聲聞緣覺化作衣服不得實用諸佛菩薩所為實用 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十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4 No. 1851 大乘義章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