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A Commentary on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起信論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起信論疏
[0216a04] 復次以下第三立義分生滅 中有生滅生滅 初中一者二者
初中一者 相應 中說名為相生二者
相應染心相應無心 心法微細不絕中說 名相生滅二種何等
一者二相如是 二種生住滅所謂 如是二種名字
論主相應相應二種 分別 初二即此
以前初二在意行相凡夫 所知第七識行相非凡 初二能所差別
所知最後一者能所第二生滅中有 初中
二識無明住地 生滅無明熏習而言 因故相應心境界緣故相應心
言依不覺妄作境界 大慧不思議不思議現識種種
無始妄想分別事識不思議 無明真如不可不可思議不思議所謂真如
無明不可變異變異不思議 甚微現識行相 轉識業識
現識種種現識種種境界 動心七識無始妄想 名為妄想以來未曾無始
妄想上文本來未曾離念 無明妄想 知名識相所有虛空中有
不淨所行境界由是道理妄想種種妄想自相心海 波浪妄想而且其所分別
事識行相相應心現識 思議不思議變故分別 種種妄想
無明 境界中有一者問曰以下往復除疑
對治無明 境界相應心 相應心無明無明滅
相應心相應染 境界緣起境界始終 道理二種生滅剎那
第二往復除疑 心滅云何相續對外 阿梨耶識不異外道
斷見戲論外道境界相續識 大慧相續識 外道
無想天無想定境界相續識 如來眾生 無想眾生相續識七識
應從 無想相續識不滅如是 無想定滅盡
定時心體云何心滅 相續心體不滅相續 相續相云何究竟
中有 心體唯心
相應心心中業相 心體 相者無明
斷絕不滅相續無想心體不滅識相 相隨
無明故業相等滅盡 自相心體不滅 究竟次第二義非心
名為心智上文 自相不滅可知自相 一向不從若是
一向染法自相 不從緣故不滅自然使 斷見自相不滅常見
心體異熟 是故 佛果有福二行大圓鏡智相應
以是佛果 自相心體無明 而是動靜是故
無明名為業相 自相自相義門不由無明即此 相生自然
不滅無明相隨 始覺歸本二師 道理聖典瑜伽
起信不可所以然如初即是法我執後說人我見
斷見常見二義 不可說不可說然而 不然復次熏習義以下
生滅門二分在於第二言重何者上文 二種攝一切法一切法
廣說分明是故 文中一者二者數列 熏習四者熏習
第五不盡可知 之中真如淨法 無明染法不覺一識
二義互相染淨釋經 不思議不思議大乘 常法不能何故
中說真如熏習其二 思議常法不受 不可思議無明真如真如
無明不同相違文中生滅 本覺真如 真如真如門
何以第四中有 中有略明 言依真如有無
無明熏習真如根本無明熏習義 熏習妄心無明業識 以是妄心無明不了
現識不覺妄境界以是 境界現識熏習妄心念著 第七識種種業者起意
業受廣說三義 境界增長境界 事識中法分別增長增長
煩惱障妄心熏習業識根本熏習以此業識無明無相 相續三乘三界事識分段
變易行苦三乘生滅 無始二種 熏習增長分別事識
熏習在於分段無明熏習根本熏習根本不覺起見熏習無明起意識見即是枝末不覺
何以下次明淨中有 略明真如熏習 熏習中有以此妄心乃至自信
十信知心妄動 境界遠離三賢如實知境界明初見道
種種以下乃至久遠熏習十地修道修萬行無明 第五果地涅槃廣說
分別事識而言七識 分別事識意識分別諸事文中不知
唯識執心實有境界凡夫二乘 有趣生死涅槃不異 分別事識分別事識熏習熏習
業識熏習而言 名為而言業識 微細業識如是
識見諸菩薩知心妄動別境一切法業識 業識熏習名為熏習無明
業識發心真如熏習中有一者二者數列 相中一者二者
自體熏習中有一者二者初中無漏法不思議業 不空境界如實空
境智妄心 問曰以下往復除疑可知 中有煩惱厚薄不等
參差不等初中過恒沙等上煩惱諸法無知所知障 見愛煩惱煩惱障
諸佛以下參差有法 用熏習所謂第二差別凡夫二乘
分別事識熏習十信 乃至諸佛平等 業識熏習能緣初地以上
諸佛同體智力平等緣故第三 相中差別中有開釋開釋行解
增長 聞思修入道平等緣中 所謂以下平等三昧
見者十解以上諸菩薩見佛報身無量 相好無有分齊平等諸佛 散心不能如是相好分齊
以是言依三昧上來明體用熏習 第二體用中有 相應意識熏習
凡夫二乘意識熏習即是分別事識熏習初發意菩薩十解以上熏習即是 業識熏習得無分別心
相應諸佛法身相應 自在相應應化 相應相應法身菩薩
菩薩得無分別心相應諸佛 相應如量智自然修行 以上功用言重五分第四
二種熏習在於第五二種 不盡滅盡淨法相應滅盡
可知顯示正義分內之中大有二分第一在於第二釋義 立義中立二種所謂大義
文中大義中有 二者用大初中 自體相者體大相大
凡夫乃至諸佛無有增減畢竟常住 體大立義一者體大一切法 平等增減以來自滿
以下相大二者相大如來藏 無漏功德文中一者 二者往復重顯所以可知中有
之中差別無二 無二差別 業識生滅相生滅相
過患業識功德云何以下 可知復次真如以下第二
用大中有初中一者 三句先行方便諸佛
乃至攝化眾生本行 乃至未來本願 乃至真如平等大方便
以下第二有如 大方便智者前因除滅無明 法身自利自然以下
三句不思議業種種 真如遍一切處 以下無相隨緣攝論
譬如摩尼天鼓之謂 用以第二中有往復除疑一者
二者分別初中應身 報身初中言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未知 唯識即是分別事識
佛身順意分別事識 不知自轉色相不知 轉識外來其所有分
無有分齊有分未解 分齊無有分齊不能 報身言依業識十解以上菩薩
唯心業識見佛 言依業識菩薩分齊 分齊示現無有乃至
無障礙不思議六度 真如不思議成就 名為報身乃至具足無量
二身經論異說同性穢土 名為化身淨土成道名為報身金鼓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名為應身
名為化身攝論地前 變化地上所見受用身 凡夫二乘所見六道差別名為應身
十解菩薩所見分齊名為報身 如是不同法門無量非唯 施設有道理攝論在前
心所有分化身 菩薩三昧所見分齊報身由是 相違凡夫所見以下第二
分別應身可知復次以下報身 中有地前所見地上所見初中深信真如見者
人空真如相似 淨心以下地上所見 見相業識
業識見相問曰以下往復 可見顯示正義之內第一 所立法義在於復次以下第二
中有第三 總結推求五陰色陰 之中摧折
乃至極微不可得離心之外無可六塵畢竟無念直心色塵 不可得無形十方
不可得以下觀心 不動推求動念已滅無有故知心性
不動以下第三總結隨順 方便真如門正觀對治邪執 一者標舉二者數列
四者究竟 我見名人我執 見者一切法體性法執法執
二乘中人佛法之內 大乘第三相中人我見中有之中
三句起見對治虛空如來如來 虛空第二乃至涅槃真如
畢竟大品經乃至涅槃 有法涅槃亦復如夢 第三生滅示現上文
業識生滅相乃至廣說第四 不斷不增不減廣說 三界外眾生即是
道經仁王經上來 依法如來藏通名 人執法我見三句起見
以下云何以下對治 可知復次以下第四究竟 諸法道理假說言教
可見第三發趣中有一者 大意二者分別初中一切諸佛 道者一切菩薩以下
菩薩發心證道分別發趣以下分別中有一者二者數列
第二信成就發心 十住十信十信修習信心信心 決定心十住信成就發心
解行發心十迴向十行十行解法隨順法界修六度行六度純熟迴向解行發心發心
初地以上乃至十地二重 發心證得法身真心第三文中 前次三心初發心
一明信成就發心 發心所得功德初中 言依何等何等行者
其所信成就堪能發心 中有一者二者之內
不定聚眾分別 三聚文中菩薩十解 決定不退正定十信不信
邪定聚中間發心欲求 無上菩提未決退十信 不定修行熏習以下
第二不定熏習 善根力如來藏熏習前世 善根力信心業果
十善福分厭生死苦無上 道者道分諸佛修行信心 修道善根所謂修行信心
一道萬劫以下第三信心成就中有一者 發心二者發心
初中萬劫信心成就 信心成就十住本業經 菩薩十戒
住心 十住初發心不退信心是故 十解以前十信何以
仁王經種姓 二乘一切前行十善菩薩退猶如隨風東西
正道發菩提心以是 得知即此 教令發心發心眾多
其二如是以下發心 信心成就乃至正定 十解初發心畢竟不退即時
正在習種性如來其所 修行隨順佛性是故正因相應上來 以下十信
勝者前進十住如此退 二乘攝大乘論諸菩薩十信 大乘堅固生死慈悲眾生心
大乘本願小乘 修行小乘大意如是可知上來 復次以下第二發心中有
一者二者往復除疑初中直心真如平等 正念真如即是二行
深心原義若一不備 萬行一切 善行即是自利大悲心
普濟眾生利他行 三心眾生 無上菩提問曰以下
除疑可見中有重顯 以下重顯可知 以下第三發心功德
三通權教 初中見法自利 功德十解菩薩人空法界相似
願力以下利他利益眾生華嚴經十住 發心發心菩薩如來一身無量
一切世間示現成佛是以 修多羅以下第三會通權教本業 以前退不值善知識
一劫乃至退菩提心天子 王子舍利弗第七其間 因緣退凡夫不善乃至廣說
但是退菩薩以下第四其實怯弱 第二解行發心第一阿僧祇
滿真如現前十迴向 真如現前地前阿僧祇 滿解行所得發心
法性慳貪隨順修行行者十行 得法法界修六度行發心 解行發心一者通約
明證發心二者十地成滿 中有二明菩薩以下 歎德發心以下第四第二
轉識境界轉識見用 見說境界以此證智 轉識真如假說境界
無能境界第四 真心無分別智方便心後得智 識心二智阿梨耶識而言
轉識現識略舉根本 發心二智微細 起滅不同佛地純淨所以
發心功德成滿以下第二成滿 中有一者二者往復除疑初中功德成滿第十成滿
色究竟高大乃至一切種智果報十地菩薩第四禪 色究竟天成道則是報佛
報果九地菩薩大梵王 世界十地菩薩魔醯首羅天王三千 世界楞伽經譬如阿梨耶識分別自心
現身器世界報佛如來亦復如是一時 諸眾生究竟淨妙宮殿修行清淨 欲界無色成佛
上天離欲得道梵網經爾時釋迦 牟尼第四禪魔醯首羅天王無量 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蓮華
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釋迦 慧光從此天王乃至蓮華世界釋迦牟尼佛世界大眾
世界百萬紫金光明宮中盧舍那 百萬蓮華赫赫光明釋迦佛 諸人一時禮敬盧舍那佛爾時盧舍那佛
歡喜諸佛諦聽善思修行 阿僧祇劫修行心地凡夫成等正覺盧舍那蓮華世界海
周遍千葉一世界世界 作為釋迦世界千葉世界 四天下菩薩釋迦菩提樹
如是千葉化身釋迦 釋迦化身本源名為盧舍那偈言 盧舍那蓮華乃至廣說此等
可知問曰以下第二問答 中有道理 初中一切境界本來一心想念
道理一切境界非有無邊不出一心無邊非有 非思量想念第二
眾生妄見境界有分 有所有所不見第三 所見
心真即是諸法佛心 一心妄想心真一心 諸法佛心妄法一切
妄法皆是佛心自體自體 如是了知何為自體一切 妄法所見不見
第二如是 法身法身本質化身 影像本質法身
大乘顯現甚深 諸佛世間顯現 諸佛常住云何顯現譬如
中水不得不住實有 顯現如是諸眾生奢摩他相續 過失相續實有諸佛顯現
奢摩他論文 其所少有不同 見佛
無垢未熟名為煩惱現行便 不見比丘調達煩惱 見佛大乘
見佛過去修習念佛三昧 今世見佛今世定心 見佛散亂心見佛彌勒
經論行處是故名為善行不必初發心所以者何在世無量眾生發心
修行信心中有一者舉人 大意二者行相不退 方便初中言依正定眾生修行信心
發趣相中言依不定聚眾 正定不定不定 勝者退
發趣所謂信成就發心乃至發心 勝人次第進趣 所謂四種信心
不退信成就發趣 發心進趣是故二分所為 其所道理何等以下第二
信根 諸佛根本 可知修行一舉
開門初中無行便退 五行四信第二開門止觀
六度之中定慧為止觀門 第三二分略明 初中一者四種修復次
以下第二修行方便第二 障礙方法方法 禮拜諸佛方便
負債債主如之何如是 禮拜諸佛諸佛懺悔 一者惡業懺悔
除滅二者誹謗正法勸請滅除嫉妬 隨喜對治四者迴向對治由是 行者菩提
如是四行對治瑜伽論 功德無量善根增長廣說金鼓
止觀一者略明二者 一切境界相分別
分別名為分別生滅相 生滅門觀察法相分別瑜伽論菩薩 菩薩諸法分別知名
諸法勝義理趣無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知名真如門 分別無分別智生滅門
諸相理趣後得智隨順 隨順毘鉢舍那奢摩他毘鉢舍那今譯
方便正觀正觀語者隨順止觀隨順 止觀即是正觀
方便 隨順止觀分別因緣相正觀隨順云何隨順
漸漸修習隨順 便現在前者隨順正觀中略 止觀定名為止名為
而言止觀如是瑜伽論 聲聞地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 或是毘鉢舍那中心
奢摩他中心一境 毘鉢舍那云何名為 苾芻安住近住調寂靜
寂靜等持如是名為 云何一切所緣境 在於不外散亂云何
最初繫縛未能 所緣境相續 便澄淨方便微細
云何安住如是失念散亂安置 安住云何近住如是如是親近
念住由此數數作意 近住云何調種種散亂所謂五塵三毒男女
諸相過患如是增上諸相折挫流散調 寂靜有種尋伺貪欲
不善隨煩惱擾動 諸法過患由此增上 寂靜云何失念
二種現行所生不忍 云何名為有加 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
云何等持修習 因緣得無加行功用任運轉道 等持如是奢摩他即由
方能修習毘鉢舍那故此毘鉢舍那 云何毘鉢舍那苾芻依止內心 奢摩他諸法正思
尋思周遍云何名為 淨行所緣境善巧所緣境 善行正思所有云何
名為所緣境 所有云何名為周遍尋思 境界有分作意
尋思云何名為周遍 推求周遍乃至廣說 聲聞止觀法門以此大乘即為
止觀 大乘下文分別 消息止觀如是以下第二
中有 一明 方法魔事利益
方法不能初中 而言 閑居山林聚落
二者持戒清淨業障不淨必須 懺悔衣食具足四者善知識五者 諸緣略舉端坐
調身正意調心云何調身 而言安坐安穩久久無妨 半跏坐
脚指 寬衣 左手右手
相對當心 正身搖動支節 按摩手足差異正身
相對頭頸相對平面 端坐云何調心末世行人
名利寂靜虛度歲月 正意定心 相應自度無上道如是名為正意
不依以下次第顯示住心 不依氣息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氣息數息觀形色
空地皆是所緣境 覺知散心六塵推求 破壞自心不復不依不依
即是一切諸相隨念皆除第二氣息 轉念
一切諸相相續方便澄淨方便 微細隨念皆除皆除即是 第三安住皆除
內存不滅 是故不得安住 即是
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 不滅第四近住修習 明知內外一切諸法本來無有
念念不生不滅數數作意不遠 不遠即是近住不得隨心 境界第五調
散亂修習安住近住深知 過患過患由是折挫 不外調
第六寂靜分別 調過患由此動心動心即是寂靜
乃至念念不可得 寂靜中有 乃至唯心外境界失念
念力能不忍受 自相念念不可得失念 內心內外
不受是故名為寂靜 去來乃至心得第八 有加功用方便
隨順觀察無間無缺定心相續 心得即是 漸漸猛利隨順真如三昧
第九等持修習得無 加行功用遠離沈浮任運 等持真如真如三昧
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真如 三昧由此進趣種性不退 除以不能
方法在於復次以下第二真如三昧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云何
三昧佛言法界緣法一行 三昧一行三昧恒沙諸佛法界 差別阿難所聞佛法總持辯才智慧
聲聞最勝有限 一行三昧經法一一分別了知決定無礙晝夜智慧辯才不斷
阿難多聞辯才等分不及其一乃至 廣說真如三昧此等無量三昧 如是三昧根本在於
以下第三魔事中有略明 對治初中天魔
如是佛法邪道外道如是 乃至鬼神能變五塵 善心一者可畏文言現形恐怖
二者可愛文言男女 五塵動亂行人 以下對治思惟
自心分別自心之外 境相 鬼神而言有別
大乘念誦 人頭 [-+] [-+] 。
抱持言說音聲非一行者 一心如是
中食 持戒不畏出家人 戒律在家人菩薩戒本三歸
便匍匐 二時能變化作種種形色男女老宿可畏身等非一眾多惱亂
行者惱人多於寅時 來者多於卯時來者 乃至多於丑時來者行者
此時名字 此等廣說上來魔事 以下第二中有一者
魔事差別以是以下第二對治 外道以下第三真偽初中 一者現形說法二者
令人以下乃至名利 作業使以下乃至種種 牽纏四者入定使
乃至使愛著五者變為 可見菩薩境界宿世 善根云何邪正實有
不可不慎所以然所為取著因此邪僻得病 善根魔事心疑捨離
退失善利進趣邪正三法可知以定研磨修治三智慧觀
三法行人一則共事共事 共處共處不知智慧觀察
邪正境相邪正 應當深入定心不捨 平等若是善根定力
所為不久第二修治 且如不淨觀不淨觀如是境界
漸漸第三智慧觀察 不見深知 不住正當
智慧觀察火燒以此邪正 可知心得邪正
此處微細難可知先賢 邪正 次第修習第九
若有若無 下發微微遍身觸發 功德無量
二空三光喜悅善心 七知明了無諸調 境界現前如是十法俱生分別
有餘 次第未必二三
發動顯正 增減 三空四明苦樂七善
增減 動手外人 身手
觸發未及遍身即便 境界蕭索無法 觸發識心
不得自在因此便邪定乃至觸發心意 三空觸發不見
觸發 猶如四明觸發 見外種種乃至日月星
觸發身心 觸發熱惱憔悴不悅觸發不能
苦樂觸發 處處觸發快樂 纏縛七善觸發
散善破壞三昧觸發無慚 惡心智者觸發 心識迷惑觸發
知見 五蓋煩惱覆障心識 增上慢
觸發剛強猶如 迴轉觸發心志軟弱 猶如不堪為器
邪定其所不識 狂亂 起火得病致死
有如邪法九十五外道 中一鬼神法相不覺因此便鬼神法門
邪定辯才知世吉凶神通奇異希有感動眾人世人無知異人 賢聖深心其內
遠離聖道身壞命終三惡趣 十六外道廣說行者 其中是非何者
邪定一向作者用法之後 毫釐正定 其中相者用法
定心明淨猶如此等 用法去者自罪勤修大乘懺悔之後定當
甚微欲求道者不可不知且止 本文上來魔事差別以是 第二明治智慧觀察者隨分
魔事觀察 邪道 第三智慧觀察正念不著二法
大乘修理所以大乘正念不著自然退取著
取著顯正邪正不著不著遠離業障應知外道以下第三真偽中有內外邪正
可知以下理事真偽行者真如三昧種性不退無能無有種性其二
十三種性種性無始所得瑜伽地持論六種性習種性種性三賢本業經仁王經一道
廣說如來種性第二習種性世間以下不淨觀世間三昧不依真如三昧此等三昧
入境取著取著三界外道智度論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魔事之謂上來第三魔事第四利益後世利益不可
示現利益可知在於第二中有第三者總結勸修第二之中一法
無常流轉不淨可知如是 以下第二大悲思惟以下 三明誓願如是以下第四精進
四門以下第三 總結勸修上來第一止觀以下 中有一總第二
行相總結第二之中顯示二義 行止行止初中 諸法自性不生非有
業果無門觀行 不動實際建立諸法能不 觀行非有無故
善惡業報不可得 假名實相能不觀行 不無不常以下
分別二種一者 凡夫住著人法二者 二乘怯弱五陰怖畏
一者二乘 觀眾生大悲二者凡夫懈怠無常懈怠發趣以是以下第三
總結一則必須 二障必應以是二義捨離 共相止觀二行相成
二輪二輪運載 止觀 菩提修行信心中有一者
舉人大意二者行相 在於復次眾生以下第三修行 不退方便中有明初學者退墮
不退轉方便中有一者 方便二者多羅以下第三 意趣觀法畢竟
以上菩薩真如法身是故 畢竟往生信成就發心 見法身故相似初地
證見真如法身畢竟楞伽經龍樹菩薩證得歡喜地往生 安樂國中論上輩畢竟
未見法身不得往生正定通論 一者見道以上方名正定無漏道 二者十解以上名為正定不退
正定九品往生正定 不退無量壽料簡中說 一者總結二者
眾生以下勸修假使有人以下 四者眾生以下毀謗罪重五者 以下引證是故以下第二
勸修究竟以下勝利所得 中有一食正思
一日一夜修行功德無邊第四中有 毀謗罪重是故以下第二以下 第三罪重一切如來以下第四
三寶可見一部三分 在於此後第三總結上半五分迴向六道

起信論疏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4 No. 1844 起信論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