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Hundred Treatise 百論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百論

[0232a05] 大業十月不事京兆家貧觀經老子莊周未盡維摩經頂戴親友羅什京師真空淨名經論解空第一僧肇可謂玄宗年三十百論二序和上玄妙時事所以稟承弘始年前方言為此即是文義所以余年十四虛心覆述生起此次即是教化未知何時故第二明時節時節未知何人故第三明未知何故造論故第四明造論所為未知名字何等故第釋論名目未知注釋故第注釋未知旨趣如何故第明論大宗化行天竺天竺第八已去傳流震旦第八師遠梵本翻譯解法弟子必須篤信檀越故第檀越未知多少第十定品以為論功二明造論時節造論外道即是造論釋論題目大宗羅什檀越十定品多少不出人法二義人為五者造論所為譯人外護涅槃經因緣佛法解法弟子篤信檀越其事五者論功造論時節釋論大宗定品論功一境二智人法四法境智聖心正觀真諦正觀正觀無不何故辨正因緣境智前後一時大士出世令眾生正觀正觀如法十方三世諸佛開示悟入諸佛諸佛正觀菩薩云何正觀罪福四句一實諦如斯稱為聖心眾生聖心佛菩薩聖心具有三義令眾生正觀眾生聖心邪教正經便佛心聖心眾生大士菩薩聖心云何斷常正觀百論聖心邪教正教百論正教第二聖心二智真諦二諦二諦三世佛祖父母二智三世佛父母淨名菩薩方便以為一切導師無不由是出世一切皆成大事既是二諦何故真諦二義一者二諦在於涅槃第一義世諦二者對外二諦境智境智行者名為二智稱為二諦二諦發生二智故稱不同中論真諦中道聖心正觀若爾便是名為一切通明中道正觀一切皆是一切經通明中道通明正觀一切經一切經一切經論無二經論可言未曾如是非一一切經皆是何故諸佛說法說法猶如一食病人人法聖心真諦于時九十六世尊實則提婆人法聖人聖人佛法真法真法問答諍人佛說何等善法相去聖心百論聖心正觀真諦泥曰第二造論時節提婆龍樹相見經傳不同成實論去世語云佛滅三百五十馬鳴出世五百三十龍樹出世馬鳴正法龍樹像法梁武帝發菩提心因緣敬禮正法馬鳴菩薩歸命像法龍樹菩薩提婆八百餘年相見分明相見提婆提婆天眼外道龍樹出家相見摩耶七百龍樹八百提婆相見付法藏分明相見龍樹去世大弟子那提善男子婆伽婆無上正法迦葉乃至次第付囑去世慈悲甘露法提婆長跪答曰故知相見諸菩薩何故出世大明二義智度論三百餘年迦旃延出世馬鳴出世迦旃延馬鳴小病出世弘大于時馬鳴出世大教弘道利物六百年初五百羅漢北天竺罽賓國毘婆沙龍樹此時二義爾時五百大乘智度論五百諸法決定畢竟傷心龍樹大教二者小令龍樹小令八百有法提婆二義提婆出世外道出世大乘有所泥曰泥曰泥洹涅槃外國不同涅槃相傳涅槃無餘泥曰正是無餘出家大士第三造論出家在家大士小乘標名出家出世大小弘道必須出家出家不出凡夫出家人出心不出在家聖人出家出家聖人不出在家凡夫第三大士出家小道大士出家形同小乘大士菩薩何故不明菩薩釋迦法出家菩薩僧入聲文殊彌勒祇洹聲聞高下次第聲聞便菩薩宣揚大乘提婆第三出名提婆金光明摩訶提婆名為大品恒河提婆恒河提婆本名那提小一天神以為提婆乞食女人道心提婆眼生提婆但是不淨發心小一第四天然護法三次天然護法玄妙正觀二義八百群生提婆龍樹有門提婆最為提婆龍樹弟子當時當時當時有所提婆無所得莊子終日聖人無為不捨之外三界之內三藏第二小乘三藏方等十二三藏十二九部三藏三藏教關節提婆故云開通佛說三藏方便三明提婆二義故云小乘不知三不不知三藏于時二種關於三藏外道小乘二執申明三藏小乘三藏語失語義二執三藏即是故云十二于時外道小乘有所方等坦蕩十二文言皆是入理十二文言故云有人三藏聲聞十二緣覺弘一不同第三護法明達大小獨步迦夷羅迦夷羅澤國所以處中天竺天魔外道提婆法城二義一佛大小乘法如提婆出世二者大小乘教法提婆高城深塹二義天魔外道不能[@]大法二義安王于時外道第四提婆所為生死涅槃真妄造論云何提婆此等外道三時過去大乘正道中途第三正時以此正觀提婆出世大乘邪見悟入大道若非惡感三義逼真二義真道二逼下文正法白玉黃金外道三寶內教外道二十五諦七諦十六諦內法第二提婆出世破邪顯正以外造論外道正觀沈淪第二論主曠遠外道沈沒苦海惡趣所以正法外道是以正化邪道論主老子玄之又玄借此論主體悟玄妙顯正第五釋論釋名首盧三十二釋道安胡人數經長行三十二滿便是一偈龍樹故云龍樹之中四違四違十萬三十二智度論摩訶十萬三百二十萬言故知三十二一偈得名正言由此無邪第二淵玄可謂極大一切第三一字論義二字三字乃至十字默然論義論義論義舉手論義鳥眼師子萬端可逆制作第六發起幽深簡略門戶百論眾人非一合集波數僧佉天親第二外國和順付法藏槃陀一切修多羅云天天親天帝閻浮提修羅丈夫開士天親小乘五百小乘論方等阿僧伽大乘小乘覆障大道引誘有病何故問曰何故小乘大道罪過深重若爾不須大乘論大道宣流於是大乘五百論主開士得名古人故稱第七大宗何故至此大宗天親訓釋就此明論利益初中可就二義一者明論明論二者不通不難雖是方言天下之中論主言教無住無著異名無依無得云何略舉一者外道四宗廣九十六皆是有所論主不能通論四宗僧佉勒沙婆若提子非一以定一中便難不能四宗九十六小乘略明數論五百數論毘曇定見得道成實成聖空有不能云何空有毘曇決不人法成實得道五百智度論佛滅度五百諸法決定不知解脫大乘畢竟傷心即是有所南方大乘略明佛果內外一切相違略明佛果內外佛果二諦不得出外莊嚴二諦不得在內有所一切相違莊嚴假有無體無礙莊嚴一切相違皆是廣論不滅定當廣論不滅薰習不滅如此佛果內外常言略明實相退失體用二義云何實相何曾四句內外退失大乘論一切諸法決定有無方便一切一切不實不實不實利物豈可規矩大方明論內外大小有所內外大小自立僧佉自立有所成實自立乃至大乘佛果二諦自立二諦皆是有所中論五陰無常外道外道無常無常二種一者因果二者無常念念云何所見外道空有內外不滅大小內外有所得人存有梵志一切一切故云一切不忍一切不忍若一不忍不忍一切不忍若一不忍不忍一切法不忍一切不忍不忍一切眾人不忍不忍何故便受屈提婆能破四句內外一切不依不見無依不可不通不難一切佛教不立一切佛教失真第二無依失真所以蕭然不住無不事理還原六道還原三乘天竺沙門第八天竺傳來震旦羅什天竺人龜茲龜茲丘茲丘茲國王丘茲之外考本故云天竺天竺長安沙門乏道息心乏道貧乏息心息心本原故云沙門沙門沙門果沙門正是無礙道沙門果二種有為解脫道無為鳩摩羅什鳩摩羅耆婆耆婆鳩摩羅童壽合取父母風俗正言父母美名融融不絕不可孔子門人孔子仰之彌高在前在後門人此間美名幾年弘始十二月長安弘始十二月首尾涅槃論有餘正言十二莊子庖丁十二不見十二不見不見體外別有天竺外道一異以為心要小乘丘茲王子大乘學業不同不得王子一時高聲阿耨達經乃至一切法空明旦問曰破壞一切法答曰大乘經何為答曰畢竟云何王子何為若一不假若一不見不見不見極微十方十方極微十方名色於是王子故云心要方言第九檀越二時天子姚興逍遙西明草堂寺弘始四季四月方言丘茲西涼首尾十八弘始年來長安正月翻譯一往通達故云以下思惟尋究進退進退不解躊躇進退明理綱領大秦第二大秦歎德可知良多所以云何解義天子姚興涅槃無名眾生所以流轉生死由著復生涅槃名數其間涅槃無名故作涅槃論九折弘始年歲壽星爾雅東方七星星星故云壽星今歲次之以為沙門第三沙門解義五百草堂寺莊周榮華文飾所以拙朴故云二十第十定品提婆梵本多少多少三義復重增減方言不同多少不定有人不解不用未見吉藏西精巧一品偏要長安唯識同異然後外道毘曇成實外道一總所見故云眼見見人所見所聞如是一切五塵見人見人眼見耳聞而是所見毘曇塵凡二種一者五塵二者法塵五識取名五塵意識法塵過去未來五塵意識五塵現在五塵生住異滅無常法塵成實論師法塵法塵意識所得同體法塵過去未來五塵以為意識所得五識緣故同體同異成實法塵心所青黃外道智度論九十六難解若爾說法是故以此五塵毘曇無有體用行陰法塵色塵同異毘曇可見色有二十一青黃長短成實青黃所見長短法塵心得同異外道虛無十方而是所見下文微塵現見云何現見而是一切現見外道現見論主現見毘曇十方緣生無常因緣增上緣因緣過去業報前後相生四相共有成實不盡莊嚴十方外道十方西西四相毘曇大同下文愚人水想無水妄想外境妄作故云妄想無明不得正觀名分橫生分別既是應名云何是故除法無法過患即是無明便不淨不淨即是無明顛倒倒是不淨即便因緣是故生死苦苦集諦是故一切過患無明滅不淨顛倒不淨無故便解脫滅道四諦二諦凡夫有名世諦非有第一義二諦一諦本不生不滅一實諦諦觀對於是故不曾四諦二諦二諦歸一一諦一諦二諦二諦四諦法界空中種樹不可知者唯物可以神會不可以同異無識淺深云何攝論無識識破一往階位百論眾經大意無識淺深百論水想即是以此無異例如我見心計無故諸法諸法無故諸法例如眼病無故眼病眼病無故故知無異二者攝論畢竟無非世諦存有世諦一往識破故云無識二種一者世諦因緣世諦本末心計一往約請攝論一切皆是云何識破但是無有乃至無有所想無能是故三論不明唯識云何三論中論成壞現見生滅生滅故知無生皆是觀顛倒品和合時空無所有心想有色無有百論有水無水三論大宗中論世諦一切法性空世人顛倒分別世人實名百論世人聖人不實無諸即是即是淺深菩薩從何無識初發心至於佛地所以然萬法四句皆是心所四句諸法實相菩薩初發心實相是故大品菩薩初發心無所得無所得不得無所得初發心一切法皆是心所所想本來畢竟不生本來不生如此名為十信觀心名為十住故經云入理三昧名為十住起行十行不生念念無生名為十迴向無想觀行現前名為十地佛地何處初心佛地涅槃經發心畢竟如是二心華嚴經初發心即是觀行不同諸位差別淺深我空法空淺深何故攝論十解菩薩得人得法皆是自有難易不得十住得人無我法塵得法無我大品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本不生而言所謂本不生而言謂言所謂本不生無生所想本不生無生所謂顛倒本不生即是本生顛倒本不生本生本相顛倒諸法顛倒本不生本相顛倒不生顛倒不生相對顛倒本不生今生本生不生顛倒本不生不生本生今生本末一切迷悟熟思畢竟空義成實假實一切佛法無生畢竟一者諸法實相清淨二者眾生謂言謂言無水是以六道本來十方諸佛想法無水以為觀行外道不知毘曇不了成實無人法塵不知本性大乘

百論()

百論疏
吉藏

罪福品第一

[0238a28] 品名 第一第二多少第三相生 第四品名第五第六梵本
後五無益 本名 五十五十
五十後五無益故知五十五十 不盡罪福無不
無不無不第二 三門長行無有偈頌 之類偈頌無有長行如法
法華經 無有長行中論長行 無有偈頌即是斯文二種十二門論
何故經論不同 龍樹十住毘婆沙長行偈頌雜說莊嚴章句
不同不捨既是長行何故二種 二者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四句 二者首盧釋道安 人數經法長行三十二
滿即便中論十二即是 婆沙一者 八字一句三十二一偈
闡提經論數法書寫 二者二十六 摩羅四者
百論 外國稱為祇夜
故稱第三二十 論文長短
不定罪福一異唯有 六十云何 不同梵文提婆本論
而今長短三義一者天親 難解易見 文成二者形勢
問答蟬聯 始末而已 詳察機宜有益無利
是以長短 相生第四罪福
中有 因緣罪福九十 六術三塗
要之是故罪福罪福無不外道不受三空而立 神我故第不立一異
大宗一異一異 顯現必當 有情無情因果
因果不無中有 無常常法 無常皆是有法有法
空也品名第五 不善業感三塗 行人富饒善業
人天故稱實相觀心 故稱問罪 云何
問罪名為 罪福因而所以然 罪福罪報
福報既有 過患在於 云何二時
福報福報 問罪修福有所
罪福菩薩初發心 入道次第三義空無 不捨
修福入空是以取捨 斷常戲論云何取捨 取捨不著無得
名為即是取捨名為 眾生 罪福邪正云何
即是 二邊 中道罪福
何等行人行人 一切 二教外道一者
修善罪福即是非有中道 二乘罪福凡夫
六道罪福罪福性空二乘 不能罪福宛然 罪福宛然即是罪福即為
方便一切凡夫二乘方便 即是法華五百由旬佛法一世出世法五戒招人十善
世間明法 非法三空三乘聖道 出世世間
出世五乘以外 五乘佛教 小乘大乘修善生死
涅槃小乘可取涅槃寂靜生死雜亂大乘 大小乘以外出世
論主智度論無生法忍 名為取捨心行 稱為
無生現前三世佛 菩薩出世大意二障得無佛法 二諦世諦第一義
諸佛說法二諦 二諦建言 提婆一期出世不異
中道異名佛性涅槃 無明智者無二無二 即是實性實性中道佛性
十惡亦復如是故知中道 佛性淨名不二法門罪福無二 二法故知正觀異名不二 小乘取捨
小乘取捨則是生滅法華分別諸法五眾之生滅小乘生滅 小乘生滅大乘無生故云
十二因緣不生無生即是 生滅中論不生不滅 故知小乘取捨大乘
略明一者 四攝菩薩眾生
倒空漸漸 拔出布施次於教令持戒次於修禪乃至二乘拔出
大乘大福種善根 初發心不二正觀 名為檀那乃至不智

百論疏之上 ()

百論疏

吉藏

[0240a05] 問罪罪福一者 外道邪見殺生是以 入罪布施十善稱之為
二者凡夫修善二乘 出離三界二乘所行 菩薩所行稱之為涅槃二乘
名為不善大乘四者大乘 之中有所得名無所得 五者得無稱之為不二
不二心動依著 若非不二依著則是稱之為罪福
一往開福是故 之一正道不明 名言緣觀
竺道生不受一向成實 二義一者感人 因相得佛二義
二種一有所得 無所得具有不受 有所不動不出有所不受
所得無所得善能動能不受有所 無所得有所不受 得法一念善根成佛
無得因人善根 無得成佛 成佛實有三性何故罪福
罪福生死無記 不須大眾部唯有善惡無有 無記罪福第六
九品而言如是 解脫故知而立
福報不可不得惡報 三塗不免生死是故 一異二諦
破邪顯正大宗罪福如來 顯正外道
人法義宗若爾後段顯正 顯正後門便
破顯申正 名為後門
百論多用中論多用 古舊蟬聯 章章
聖心天親大明 三門罪福一切法所以次第
罪福 後方既是聖者 頂受提婆之中
始末分為頂禮 邪見顯正 威靈加護發起緣起
白佛何等善法外道交言 論義顯正三從如是 何等明論外道
請求利益初文 二者三寶威靈加護發起 外道交言三寶真偽二者
如來教門顯正已去 外道人法二者利益歸敬一明歸敬
歸敬不同歸敬時節四明 五明歸敬次第一明歸敬何故 歸敬三寶一者經論不同
說經弟子三寶 如實如實顯正威靈加護三寶
三寶發起後代五者 歸宗顯示三寶 吉祥吉祥即吉
破邪顯正 三寶居首開示 眾生佛法僧三寶報恩三寶
造論申明報恩二明歸敬 一者廣說五事一者 四者說經
三寶造論 三寶造論 即如四者人法
三寶不盡作人法名一切 地持論三寶歸依加護
釋經既是當時往復 三明歸敬時節提婆何時 提婆八方
一時雲集登高三寶一切 第一一切諸法佛法第一一切諸眾第一
首相以為 歸敬四明歸敬一體 為此提婆
僧佉衛世師外道一異內人外道 一異三寶一異豈可而言
邪正不同一異一異 所以三寶一異 眾生何所有人
三寶名為乃是 即是所以佛見 乃至我人眾生斷常皆可一類
若爾無能則是無非無非 三不皆是諸見所以然
若爾 云何三寶 失真即是
三寶非一何故 無名相中眾生一異 外道
不異不異不異無言 一佛何為大意 無二三寶正因一道
名為一道隨處涅槃 三寶涅槃是以菩薩 云何三事一體三事
涅槃一體佛性三寶 佛性所以如是三歸即是 真諦三寶三寶真諦
是以三寶常住真諦 三寶故經云 佛法眾僧無有差別常住差別
淨名入不二法門三寶無為相與 虛空等無為無相 違背異名異義何者
異體同一三義一體 名義異體三寶已知 假名何所而言
不歸一異方便一異申正 歸於無異不異歸一異體大小
一異乃是大乘 大小大乘一體異體 如法大乘經具有權實大乘
具有權實外道既是 提婆外道一體小乘小三
大三外道異體涅槃經外道異體三寶 異體略明
三明治病一切眾生皆是 病人良醫看病眾生 病愈三寶次第三寶即為
三寶次第修行次第 以前有所修行滿滿 具足次第
出家名僧滿成佛得佛 有法化儀次第成佛說法 後方化儀次第三寶
之中一總儀容 歎佛頂禮 儀容一者所謂
著地一身 之中 之至三禮
調達禮佛外形毀傷二心 端坐觀佛法身佛 禮佛三形即是提婆
尊卑不二云何 四智 佛心即如
佛智任運現前自然 不從無師智非唯 亦即四智四智
禮佛六根運用皆然入佛知見 三世佛本意世尊 尊號所以
如來應供正遍知梵語處中即是十號以此無量 十號彼岸
華嚴名號 一者名為所謂智慧 慈悲功德福慧
德號二者十號世尊十號無量智度論 十號自如故知
十號世尊十號無量何故 十號佛號 三寶三佛智慧功德
福慧何故 對上大悲 不著超凡大悲
六道是以 顯正如來大悲哀愍威靈加護 百年外道邪見可哀
加護使無量劫第二 佛德就此第一 歎佛大悲
內外天龍二者 智慧福慧 天龍一一句
哀歎果地功德無量劫 功德煩惱 果地功德智慧因果
天龍四者歎佛三德 無量劫哀號 佛號天龍世尊五者
外道外道不能無有具有 不得稱佛釋梵釋梵 世尊二乘無有慈悲
菩薩煩惱智度論菩薩煩惱得佛習氣故知 菩薩天龍外道
次第歎佛大悲眾生歎佛 無有
以後 明天
苦果苦因因果 尊重天龍無上 第二法寶儀容
兩句法寶禮佛 今次故云三寶 一者不敬
即是提婆無上世法 無上一切九十六經書既是 邪說稱為佛法正說名為無上佛法
內人世間名為三乘出世 名為無上出世二乘方便法名 大乘法名無上攝論三乘
一者小乘二者大乘一乘一乘最勝 無上二種稱為一乘之內 有果名為果德究竟名為
中道實相正觀 故云法寶邪正 權實無上法寶
法寶即此實相 名為法寶答數論師 法寶一境無為善業
文字智度論五十解發 一者無上所謂涅槃涅槃方便 聖道一切萬法十二部經
戲論第二法寶 一者無上法寶法寶體用
故云諸佛世尊二者無上 明滅 舉人世法實相般若
實相正觀 觀智正觀戲論諸佛 文字非但法寶
境智四者無上 二義諸佛無上既是世尊
法名無上五者外道外道 邪見不能不能世人世尊無上
戲論宋代法師 元首公等法寶即是罪福無上
無相 名為戲論戲論大品淨修 善業無諸故知以此
不著故知即是戲論即是戲論法寶 滅三毒重者
戲論戲論一者 二者中論第三 僧寶歸敬三寶
三德法則二號一號頂禮 三寶辭章巧妙
稱為頂禮八輩 四果 名為八輩但是但是
中間 五事人名前後中間 數論十八部並非正意
虛妄解明階級 階級不如數論大乘云何聲聞八輩
聲聞龍樹三乘十地聲聞菩薩 相配故知八輩大小聲聞八輩 菩薩八輩智度論
三乘可知第二 三寶真偽問答次第相生即為 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顯正 第六 二種問答名次內外
問答賓主便 內外賓主不定 外道外道立宗提婆論義
內外賓主 同學故稱問答異學內外 賓主提婆
登高三寶第一 略明二種僧佉 大小乘偈言世尊
諸佛世尊何等世尊 正定八百非一是故 論主半偈外人法寶
佛說 外道提婆以為世尊 論義必須前定何故如是
第二 所以然日土無二三千世界 唯有一佛何等日照何等
外人諸佛世尊 稱佛世尊何等引出外人師宗
四者 第三之中
四問道理 所以然九十六 二者不然
世尊各自涅槃 六師一切世間不知 知見豈非
師宗三寶 四者無道 既是有理
顯明有人第二疑事分為 明天世尊人為世尊所以天次 二義一天勝人以為次第
以來從此初始 所以人天世尊 人天舉人一切外道不知
天中世尊人天中論 皆是智度論龍樹
就義中論列舉明法所以 論主八不無生外道二種 一者不知因緣生二者不知無生
是故外道是非智度論諍人真偽所以 何故前列自在韋紐前列韋紐
自在即是中論 即是百論所以然中論
不為明本 佛身智度論 何故中論一者梵天
韋紐韋紐二者外道 二身三身智度論三身 猶如佛法三身二身
別有提婆韋紐那羅延天 蓮華生梵天梵天眾生梵天 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
戒場一切眾生殺生 摩醯首羅提婆六道眾生 天地皆是自在天自在天略明
自在那羅延梵天自在 總有八分虛空日月河海尿山丘一切熱氣
一切眾生迦毘羅第二次 以為世尊迦毘羅金色金七十論迦毘羅
赤色初時自然四德 二智離欲自在四法 內法常樂四德四法
八分四分不淨 四分外國摩耶 法相恭敬歸依內外
清淨飲食不放逸五法 梵行實語諂曲 二者智慧二種
式叉論毘伽羅論三劫 樹提闡陀祿 名為智者三德自性
中間解脫名為第三離欲 則是財物因緣煩惱 名為解脫自在
輕微妙心無礙遍滿 四者如意禪定五者三世 一切一時不計
自在無礙四德己身 世間沈沒大悲心生死 世間婆羅門阿修利
迦毘羅虛空 赤色阿修利如是 千年第三千年語云修道
即為三苦 至心 名為八分醫方
三天風雨時婆羅門 便信受修行二十五諦度脫 迦毘羅世尊
鵂鶹 八百年前出世白日造論夜半 遊行供養夜半 飲食
供養衛世師十萬 苦行苦樂二分
現世受苦樂法 十萬方便心論五智 以為五智自覺
智慧不見苦受 愚癡五姓 有果
以為世尊仙人 九十六略舉釋迦興盛天竺釋迦
十八一切智不同皇法 初六人從聞慧阿蘭迦蘭 思慧尼健若提子人從
跋陀六師三部 苦行初六四韋陀 人稱一切智即是六師五神通
十八聞慧思慧 六師富蘭那迦葉迦葉 從母得名君臣父子因果
末伽梨俱舍梨子俱舍梨子從母 一切法自然 刪闍夜 [-+(-+ㄕ)]
[-+(-+ㄕ)] 從母刪闍夜不須萬劫 然而高山
婆羅阿耆多婆羅麁弊 苦樂二分受苦樂法 第五迦羅鳩馱迦旃延迦旃延迦羅
起見第六 揵陀若提子若提子從母尼健
決定修道不能 中斷何以第二次 第四從此
已去法成貴賤 二義一者實相二者 隨緣實相即是
所謂慈悲實相即是 名為方便實相名為自覺 法名自覺名為世尊
二者故我第五 第一成人第二
呵責論主成人 內外 迦毘羅第二
三寶迦毘羅三寶 三寶勒沙婆三寶 第四第五投淵
第六赴火第七求道 第九第十 經法三寶行化
苦行而已迦毘羅佛寶 僧寶僧佉經法寶僧佉 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諦一切法攝入
二十五諦名為數論善法 相者在家出家受五戒名為 在家外道開通遇難全身
餘者全身急難 善知識童女 不飲酒
不妄語急難開道名為萬法大有 不同名為二法名為
稱為善法一切智一切種智 二十五諦智度論七十 涅槃經俱舍論五處解釋
和會綱要 修禪五神通前後萬劫 萬劫不能了知故云智度論
中陰外道思惟因緣不從因緣因緣因緣 從者思惟不能了知便
從前故稱一切 以此本性中陰即是 中陰微弱故稱
我相 佛法識支識支染污識外道五微塵五微塵即為
五塵佛法即是名色支外道五微塵五塵 五大即為
五塵香味 唯有唯有外道是故無力是故有力
世界五大十一 佛法即是六入已去外道
大成十一 手脚大小二道平等故云十一名為知根有所覺知手脚
五業根作用有所 平等二種心識 平等五根一塵心識
故云平等芙蓉以為平等一身之中故云平等五大五根 不同
五大眼根火大 五大耳根空大 五大鼻根地大
五大舌根水大 五大成身 風大
迦毘羅火大火大眼根 聲塵成空空大耳根耳根 香塵地大地大鼻根鼻根
味塵水大水大舌根舌根觸塵 成風風大成身五知根 五業根五大
平等若是五大 迦毘羅論心識 分別僧佉十一衛世師
婆沙五根尼乾子內外 命根不斷冷水外道 二十兩眼鼻孔
五根五受二十六道二十 二十為主二十五諦迦毘羅 二十五諦一者自性名勝
因故知曉眾生 第二名相 大生
五塵十六五大五知根五作業根 手脚男女 知者知者即是
二十五迦毘羅論問言云何分別本性 知者本性變異十六知者本性一切
不從他生故稱本性本性是故 本名不從他生是故五塵 本性
我慢我慢大生 五大 聲塵生空耳根乃至
生地鼻根如是十六 五大五作根五知根十六 不能知者
不從他生不能 五大十一五大 五塵五大十一
不復五大十一是故五大名為 問世中有 非有金七十論
中有勒沙婆非有若非 則是若非則是有無相違不得 死生衛世師
不成一者無不可作 不可取中有 必須
取水故知故世中有 一切不生 一切故知有果
故知中有故世性能中有有果
因果相似以此 五事衛世師中有問世 略明一者
但是十六但是五塵 無常無常五大
五塵五塵 多人 不同
遍一切處有事 有事往還生死
不可無有流轉有形無形 無形有形不依 十六五塵乃至
不從 不得自在問世 不同同義
二十三 三性同義相生生子
相生 云何二十三異法天雨 種種問世
他生和合共生 不盡金七十論俱舍論 大同初三喜樂憂苦餘者
二十四涅槃經 男女二根男根女根
略舉其一可知二者 十一根本無明
二十五金七十論 苦樂二十四 涅槃經有人
云何若爾 二十五諦二十四 世間本性二十四淨覺
二種中有一者 福德殺生二者智慧二十五諦不著四禪四者自在五通不淨
不自在 善法不舉不淨故云 八分四分名為四分
四分迦毘羅論四分即是弟子第二 三寶佛寶弟子僧寶
法寶衛世師 自在 陀羅驃為主
地水火風九法一切 故云一切法 陀羅驃異品
陀羅驃故知萬法二者 二十一一異 苦樂憎愛
五塵色聲香味觸五塵 水火苦樂 羯摩
有所造作四者三摩 萬法大有 不同三摩
無障礙 一切略舉內外為主二諦
五塵障礙 三諦身為二法二心 有所身上障礙
俱舍論 一地二水三火六方 地水火風
遍一切處 別有即是 即是一切業行如是
十七一色五聲 合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十五十六十七
自有 平等
故稱平等五德 十七如法非法功用長短 老少皆是十七自生
不生自相不生 相生三時一方便和合方便爾時
大有不可說不可 不如兔角大有合時 但是
轉去地水火風 中日供養 和合善法
供養即是 作者便是所以修行外道恒河便得罪
上古聖人洗浴便成聖 日中三時智度論河水 供養明滅
欲生外道 二時供養外道何故俱舍論語言諸天
光明謂言故云方便心論 四法禮敬殺生祭祀 香木油燈智度論
而今一切何謂外道十八香氣上達諸天 令人遣人然後
而今一切無常一切 悉皆故云一切和合善法 除罪供養
福生和合不可為主善惡 故稱勒沙婆弟子尼揵
尼揵修行煩惱 以為尼揵 十六諦聞慧一天地理算數
醫方呪術四事故云修慧 行為星宿天行為 行為僧佉二十五
十六修長 無常常樂第十六摩醯首羅十六諦
譬喻悉檀語言分別 論議十一十二 三自十四十五諍論十六
眼見耳聞 一分三不 聖人譬喻
乃至解脫 譬喻見牛 有水悉檀數人
實法假名語言分別 分別道理如此 義理可決論議語言真實
真實義 不定二相三相 未成即時山林白象
草頭白象諍論二十四 論說十六諦勒沙婆十六諦勒沙婆流出
一日三果服氣 若提子論師自在 不見苦受愚癡
惡名自在非有無為一切法 一法可取萬物
稱心無心故云非有 默然無言俱舍論合眼 低頭以為見牛生天
萬劫爾前 生天是故相與 不成
地獄外道苦行世人今人精進自言本不生 能信不信智度論
聲聞精進名為外道苦行 非但不能非但增生 龍樹法華
大悲四法即是何以 第二論主 第六外道
熱病無物良醫 二者自有即此
邪見外道所立 使增上邪見 三事不妙愚人
羅門女人三事不妙 佛語論主外人 雜阿含虛空足迹外道沙門
論主無有正法是故邪見 百論二種外道一總一切外道如此已去外道
佛說何等善法 第二歸正 一者從此三空
入道第二 歸正 就此
一者前後不同無異二者前後二者一明二明
二者一者眾生二者一品 法空一明 三明空無品名三事
罪福後門眾生 諸法第三一品 淨名經菩薩三空調
三伏 諸佛世尊外道
此外說法 諍人真偽從此是非 以此唯有一者諍人
二者諸法實相明了 淨法皆是邪見不能 師說何等善法
外道論主邪見外道 邪見師說善法善行第二佛教無窮
一者三寶 乃至真偽外道正受 善授戒法佛法大宗歸戒
為首二者 下文次第 外道顛倒殺生
不行即便 善惡故殺應須 奉行邪見
四者二字眾經內法 佛教五者佛法大宗 善行奉行
七佛相承別戒說通 外道入佛剃頭出家不得別戒通戒佛法二邊
中道其所非有善行 所得即非無義非有無故中道 無有外人
何故修妬路 論主歸敬 高座善行天親發起
二義 邪教正教勸修二義顯正
凡夫二乘有所心動身口意業實相無不善行 實相法身第一修行之謂無不
天親 四者說法 所以外道
佛說何等善法是故稱佛 善法二種第二諸佛說法 行相第三
一切第四釋義云何作為 惡心行善惡心
名為行善後生體能 為止後生不能 後生為止隨事起滅
論師四句一心二心 三心四心 惡意中間
心行行者即是 正受心行即是 第四可知問道定心
行善斷惑 斷惑後心 一切善法
三聚戒律儀 動身 戒心作戒作戒
一切行一一切眾生 行一善法不行一切而後行一
隨順持戒以此為不行一切 攝眾生戒三戒 數論律師語言
可行 有所就道本性清淨未曾 不止不行眾生
惡行是以 決定即是一切有所心動
為止畢竟所行稱之為一往 雖說令眾生 不二涅槃善法智者
無二善惡 菩薩初發心善惡 相應即是二者方便
善惡昔日 雙開佛性善惡阿難羅云 調達滿中正
應有何等第二即為一一 邪行第二
一明三惡二明十惡三明十惡 從略三惡義通 淺深而言凡夫三業三業
名為凡夫二乘有所 意業正道第二 十惡三惡十惡
根本業道四緣眾生二眾 殺心四緣 三欲本處
前人前人 正行不必四緣惡口 眷屬名為兩舌
問曰口四智度論 律儀惱害劫盜不邪婬 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不飲酒飲酒 故知

百論疏之中 ()

百論疏

吉藏

[0249c05] 不善第三十惡 十惡二明十惡前後方便 十惡十八部論中有
四者不斷殺業傍人不得 財物並非俗人非時非道
名為邪婬邪婬 身業十惡故知中有口業妄語口四
口四起身 起身三八二十四 邪行二十四
二十四三教二十四四見隨喜合成九十六九十六中有正是十惡 十惡不善第二十惡前後
方便 方便但是身業不善 何等為止
息惡作者第一句生下第二受戒方法三業 一者上根人心大小乘大乘
佛像佛像想念 未來一切一切一切 眾生即便普賢
不須和上闍梨即便中根 口語迦葉弟子即便發戒受戒
人法人緣 法緣白四羯磨菩薩戒 生口受戒八戒
菩薩戒 三受大乘二者千里 十方佛普賢觀經
受戒 故云隨順 故云口語合掌禮拜即是身業故云
不出三根三業辟支佛俱舍論
自然何時 文明十九 卷云剃頭出家自然
二十三種智初心有人 聲聞戒不共聲聞戒二木俱舍論僧祇所以
不得若爾苦行 道法應當破戒外道 今日不復作下第三
明旦 長時初時 是故今文前時不明
何時論師惡心 第二習果因果 俱生第二
數人定心出道定心 定時成就行人常有 眾生草木發戒云何眾生
草木 草木眾生總得殺戒 眾生殺戒一一眾生
殺戒草木總得草木 一一草木得無作戒一一草木 制戒眾生云何
發戒草木眾生草木 數人現在發戒現在眾生去來 眾生三歸三歸
三歸行善三歸云何 歸向如下布施 善行俗人八戒
輪王 八戒八戒五戒出家人 何等第三
釋義 利他
正行第二解釋 一明二明十善三明十善 迎送第二十善迎送
恭敬口四 正見邪見不淨觀慈悲觀 因緣觀十善
十善十善如是種種清淨 第三十善智度論尸羅總是 一切不飲酒不過中食眾生
十善道何故十善十善 無量不飲酒不過中食 不加眾生
十善龍樹十住婆沙 寶頂尸羅 受生心受二十四
隨喜修習二十四九十六十善但是何等 第二
何故上標三世佛出世 大意一切一切 外道一切
外人論主外道 始末六難第一不吉 顛倒第三論主六難
無不顛倒 外人 六難惡行內外不可
外人論主立言不巧初二 正在今文在後初四 六難
有無外人師宗論主 邪見不能淨法外人 論主佛說何等善法論主
善行不吉 不吉不吉既是世尊
三寶二者一切 無有名為不吉 何故二義一者
二者 二明一切 初文
不吉故第 第一第二內經 過失二明
而言 智人第二讀誦 三業行經便威德尊重行經
長壽名下第三 名字明治廣明國主 彗星天子鎮星天子
如是第四梵王在世七十二世間佉樓世間梵王
收取兩邊世人 以為四韋陀 四韋陀外道十八大經
十八明處皮陀六論 十八皮陀 荷力皮陀解脫皮陀善道
三摩皮陀一切婚嫁欲樂 皮陀呪術算數皮陀 此間故云韋陀六論式叉論
十四毘伽羅論音聲 諸天上古以來因緣名字 () 天文地理算數闡陀
首盧迦佛弟子五通首盧 () 。尼鹿多論一切因緣 一肩簡擇諸法是非
諸法道理伊底呵婆論 宿世僧佉論二十五諦 攝心解脫陀菟論
用兵音樂 醫方毘婆沙毘陀婆羅門梵書 仙人婆羅門皮陀
第二明論 論主邪見第二 中有不然第二
無二 無不
邪見出世外道邪見是故如來出世 奉行故云善行邪見
善行論主 論主內經 外道是故內教
何等邪見撥無因果 故云邪見乃是正理故稱 數論律師不得百論
乃是一往 不吉邪見邪見
故稱邪見 至于不絕 惡名邪見正體不吉邪見
是故復次第二 無有則是不吉 不安道理
所以道理則是邪見在於內經邪見邪見
以求不得 邪見邪見求之不得邪見便
有道理無故 周一無有定性攝論 無有一色
聖知未曾空有 少有 少有
道理無故何以第三愚人方便第四 外道妄作
復次第二道理三門外人 三門
女色一天三門 何故有為生法
一切法無有外道悟無生忍注釋三門 總結無有
自體自體不假梵王 筆墨二相第二 自體
便成因不同名為相待無窮三重相待 一法一切法皆是
便一切他生故云無窮無窮 無窮無窮
無窮重生既得 中有無窮之中二種無窮
一者所生所生既有應有 無窮能不 不從所生
既有所生所生 不能不從他生共有二義一者何為
以為以為生法 第二總結二義一者三門 外人二明三門攝一切法
理實佛經如是 若爾如是
二義一者外道 如是事實二者 如是二諦因緣因緣
第一義第一義因緣即世 決定不知二諦是故 自生
邪見二者三門 不吉邪見應有
邪見世諦之中既是 正見如是第二理實 應從理實一切
第三三門 非我何所 鹹鹽
前已 即是
不能 二義一者天下 外道不覺
則是云何 第二
自性不能 無自性現見是故豈非 若是
若是而言自性 而言世間
第二破解正意 外人意謂因緣
外人二義一者不假 自性二食 因緣
因緣是故自性 因緣無自性外人 因緣外人論主
故舊不受 第二明論不受語者外人使 因緣相違是故不受
相違 自性其他相違不為
牛性不須破舊數人
畢竟但是 外道
云何
不吉色心不可相反 不可相反相反無自性無性
不見能破二義初四 一番不能
問答初生不能 能破不出不成何故自性
自性自性是以而立 佛法婆沙僧祇
自知 三藏世俗賢聖何所若非照則
無故
無能不明 不能不一切照則自體 唯有
無能無能 自體自體 之中
無明一切 有所 具有應有不吉
無有不吉無有 總結不出二種
二者照明 無能第二不能照明 不能無有明暗
無能 無有不能 所以能者自體不能
自體無有 第二 便自失
進退初生 初生不能
已滅初生 有所有所便
明體便便初生 住處外人
二義一者明暗二明初生 不然一法有無不可得
初生 則是有無一體 不可得
初生 初生半生 初生不能下次
半生不能故云不能何況有所 無能云何復次第二
不受而言一體 生死復次不到 能破下次不到
能破一偈 初生不到 所以然明暗
未來現在便過去相見 後者外人不到 能破能破
主上不到不到不受 不到功用 故云太過
不及 相類神靈
一切 便無有不吉不吉無故無有就此 不到
不到遠近 不到不到不到
復次初吉不吉自下 初吉從此以上從此 [/]
初吉 以為 云何不吉 妄語外人初吉
而言無故妄語 初中後初吉即是 而言妄語初吉
妄語初中後而言 初吉相與無有 而言不吉不吉
一者不吉不吉不吉不吉二者 不吉自性
不吉不能自守 不能自守不吉不吉不吉
名為外國人 以為婆沙佛經 眾生眾生善法
外國道俗不以 譬喻無窮何故 大有二門其外即是
內法其內使外道內外 畢竟所以內外空 外法二乘有所煩惱本性
煩惱便解脫外道 論師諸法實相畢竟空寂故云
解釋故云 外人故云 不足
若爾 所以然外道
有子一一皆然分外無有外道何人
無有 是故僧佉勒沙婆
一則別無若提子非一非一 四處一者二者
別無四者 第二有別 中有僧佉
勒沙婆一則 非一 無法
僧佉 何故 外人
異義 一一異門
外道 無異 既有
論主 如是 中有即是
分外別有 在於中有既有 具有顛倒
異品中說第三所以 二門 不異第二
亦即 有分不異第二
總攬手足以為 二分別無
云何 一品中說第三 未盡廣說大師廣破由來
五陰成人四微 犢子四大和合五陰和合有人別有莊嚴假有有用有名
二師別有 不見總則 不成
無有 還是實用實法 和合別有實法和合別有
光宅實法不然 云何云何有別 而已如是吉事第二總結
第三 伏流邪教正經不明 伏流
不吉第二次顛倒 顛倒 第一顛倒行善顛倒
如來深遠巧妙顛倒 外人顛倒從此二字
何不何不前言 而言故知顛倒行者前知
然後行者 前知過患受戒如來制戒 故經云然後是故
一切制戒然後 聲聞戒如此菩薩戒皆是在華臺上 佛說爾時
第二顛倒 前知前知妙果然後方能
善行二者善言 眾生說善行妙果眾生 妙果然後受戒善行後說
次第 脫落 法門修行次第說法
妙果修行次第 然後受戒行善內外清淨聖道行者不止
第二注釋譬如 不同無二
即是 即是既已善行 而已
即是善行善行 善行 豈非布施善行
善行修習 名為行善 不同復次大菩薩
意地 善行不得善行凡夫
凡夫可行 可行布施 布施知行
不能本末總結 布施凡聖不行
應有復次漏盡 布施何所 布施第三不能現有
布施慳心不止故知布施 第四本末布施 出世因此
本意善行是故布施第五總結 善行第二 善行皆是
不須而今善行即是行相作者外人 一則體性
不得任運 行善興起修習動靜 不同不得事實
動靜無異 善行 一者三性心中是故
行善善心所以 常生行善修習何以 第二一明達心
達心息惡行善達心修善不同第二 行善行善善心中有
二心二心 善應比丘 第三有福三性心中有無
何以故知別有善心 善果必得應有善因 故知是故
總結善行 第二次皆是皆是
自有輕重 前言 罪福相對
鈍根次第法門 罪福 生死不依涅槃
第一二明三教 二義一者
二者 不同眾生 隨緣三教
眾生意謂分別 上人釋教注釋 第一三緣三教二明三教
三明三教差別 布施持戒修行次第 然後行善優劣
難易前後以下 防身為難智慧最勝 智度論三次次第行次
次第故云 布施學名持戒智慧今文次第 三教三根
三法貧窮三惡道說戒為生 智慧大同布施名利 相應第二三教智度論
相應以為非但 口業以外三義以為施者受者財物三事和合
中正第二解明 戒體數人無作色 非心作為譬喻
報果 戒體因緣當時不復邪行
邪行上人持戒三業既是中人 智慧諸法相中不動 智慧多生疑惑不定名為
智慧諸法不動智慧 大小乘世間智 布施未免三塗持戒欲界人天智慧
無色界智慧何以上第 三教差別 一明利益三品
現在果報未來利益前人 自己布施利益 窮乏行者現有名聲為人
小利前人衣食其外 利益使羸弱 前人布施故云智慧
疑心結使前人通利 名為布施果報衣食 欲樂三塗金翅鳥
三塗得人名為 多聞修禪得色無色 是故是故第三布施
第二三法所以二義一者三法未盡三法 二者
不淨不須不淨 不淨三法內外 不須
然後天親三法 怜愍末世眾生善巧修福 便不淨有方便便清淨
五乘根性自有樂求人天 布施不淨三乘淨施第二不淨
外人一明 便二者智人 智人布施違言
不淨 智人不違清淨布施上人所行 不違布施智人
何等不淨施者其事 中有 智度論不淨
二世出世四有 既有說淨不淨廣說四攝
出世四攝四攝 不淨不淨 而言一切有所希求名為
中略今世後世二種果報名為不淨 何等淨施外道 不知不淨是故出於
愛敬利益利他 苦惱眾生 悲田聖人敬田老病父母
老病父母今世 利他為己菩薩 云何普賢菩薩初發心
上人菩薩行淨施 白米淨心布施十萬黃金四智 五百便大品有所
不著有所 不著三百由旬 二百不著方便任運
如此自然慧不復無師智 便是大悲行一 布施萬行圓足何故福田
實相平等樂法前人 前人持戒
持戒第二次不淨 中說不淨不淨
相者難陀清白名為 今後二報
人天二報一者二明持戒 現在未來 相中難陀事證淨飯王
不端紫金山難陀 須彌頂難陀二指在家 莊嚴阿難乞食
語云阿難祇洹 剃頭難陀難陀不肯
何不一切人頭出家乃至 天宮地獄天女一心持戒佛見 熟語阿難不得與其
法師阿難陀出曜經是故阿難一行 之中總合第三
呵責難陀迴心持戒 三果更為說法羅漢何等 持戒淨戒淨戒一切善法
根本大地 三十二大人相持戒持戒不得 下賤人身大人相犯戒
生熱持戒無悔便五識故云 便故云一心
一實便實智便不樂世間故云 有為故云離欲便解脫解脫受生死苦既得解脫
苦果涅槃有果 持戒一心一心 智明三學次第
離欲解脫二果解脫 解脫果涅槃無為解脫果瞿沙 實智既是見地解脫無學
不生涅槃何等三學涅槃答對世間不淨持戒出世三乘淨戒離欲
解脫證道淨戒 二果滿第三 外人上人不可不難
前列 外道譏呵論主 未成就此涅槃經
無想定非想 既是以此外道 天親自說
不淨可解何等不淨 不淨世界繫縛 無想定無想天色界
繫縛非想非想無色 界繫誘人 上界墮落
無想天五百邪見便 地獄非想 地獄明淨不淨何不明淨
空無慧文故此 但是智能增長生死上來 不同不淨名為不淨
增長生死 增長生死行法論主
一切一切生死 無異勝法生死施行 有所得人行善乃是增長生死
即為 名為問答料簡 何故
報名因果因為 不同中說因為 報名二義
富饒善因富饒 摧折惡因摧折行者 修福福報
中說中說取名 前已
名下本行 何等不行第三中有
第二六難 一切一切皆是生死何等 不行取捨生死
便不行罪福 萬法四句何故不行罪福生死
從此第二 六難六難所以三佛
四相違五常應作 六難內外
不巧內明 不捨道理六難初二 罪報
過患因緣 因緣因緣所以
生苦即是因緣得以 助道行者第三會通有助
使相違第四 相違罪福生滅 苦樂罪福相對生滅苦樂掎角為難
罪福相違生滅苦樂相違 生苦 一者
外相便 便即是相違注釋意即
罪福上相自有生滅 苦樂如是云何 第五
二義是故 以外由來凡夫
迴向有福有所常住佛果 修福有所 作馬眾生四大
四大生人 白馬 足迹黃金一切然後
唱言 生天真諦三藏四韋陀中有智度論六十四即是
十七 種種莊嚴白馬婆羅門散華著火
既成無罪宛然無異金銀寶物
婆羅門行處 布置遍滿寶物
大功德布施一切婆羅門若一 生天退滿永不退 名為福報常生衰老
所得福報正報依報一二苦樂 變異無常
二相常理無常 還有二相所以 二相不出無想非想
仙人二相因之苦樂二相苦樂復次有福
第二苦樂非但 成實論外道 外道帝釋
退落梵天持戒功德故知無常若是第三 既有
無常無義故云 成實論三界故知無常復次第四變異若是
變異故知非常涅槃自在天眾生 苦惱自在天眾生安樂智度論自在 鳩摩羅伽所願
成實論梵天 煩惱故知非常第五 無自性時節布施
故知非常復次第六殺行應須布施不捨復次第七金七十論皮陀
惡事韋陀中說作馬父母眷屬 悉皆隨喜生天 六百三不具足不得生天
妄語諸天仙人 皮陀 僧佉義僧佉
根本故云僧佉 無常第六 應作
涅槃經呵責童子取果 不捨菩薩正觀不捨 非法眾生人天善根成熟
亦作入道 浣衣修福 何等罪福
第三空無外道 有福 無相最上外人
無相有空無相何故 無相無相無依無得 不著異名外道
無相無相三空智度論 愛見 外道具足愛見是故無相最上
三品三惡道名為下品修善 三善道名為中品無相智慧出於六趣 最上略釋三門要義來意何故
三空小乘道理 以為十六觀十六諦十六行十六行以為三空大乘
略明一明展轉有病是以 無相無相造作 空門無相
非空非有中道中道名為正觀 作者空有今次 三門非空非有
智度論 寂靜無相涅槃 寂靜遠離遠離
無相若爾 小乘十六行以為三門既有
見人空門 破見多人一切煩惱乃至愛見等人 無相一切煩惱多少
地持論三門明法唯有一者 二者有為無為 我我所有為厭離名為
名為無相有為無為婆羅門三諦三門外道 稱言婆羅門修行梵行殺生
實義佛言不害一切生命婆羅門即是 空解脫門二者外道天女修行梵行 有所佛言天女梵行
所有非我所有即是解脫門 外道貪著諸見皆是有法 一切法即是無相解脫門
三昧小乘五陰法體無我我所 名為觀空智相離亂調 三昧無有無相無相
智相離亂調三昧 因果不願 智相離亂調名為三昧
論師明慧自體 三昧中說因故三昧三解脫門二種一者
即此三昧繫縛解脫 無相二者無餘 真解脫三通解脫而言
稱之為 涅槃涅槃三門入涅槃小乘備用智度論不得
三門諸法本來無所有空門名門 云何答數因果通利
利根無漏 有漏因果 云何淺深數人不動
空空空空大乘 破法破法不定利根
鈍根三昧數人法界身成色 無色界大乘數人
無漏無漏九地無色 有漏十一欲界非想三解脫 無漏三三昧無漏最上
第二次無相無相 三明無相 一切憶念第二無相
想念憶念 外相故云一切憶念一切 外相愛著過去未來
現在一世外相 愛著三世外相 愛著一切法自性無故
外相一切法自性無故 愛著無相總結以是 方便第二無相
方便無相 無相無相不著 方便何以第三三解脫門
所以必須以此解脫 第一即是涅槃

百論疏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2 No. 1827 百論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