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urse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頌疏論本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0928b24] 從此第六。明惑能繫。就中分二。一約世 明能繫。二約斷明能繫。就約世明能繫 中。分二。一正約世明繫。二明三世有無。此
下第一。正約世明繫。論云。謂諸有情。於此 事中 (所繫境事) 。隨眠隨增。 名繫此事 。應說過去。現在。未來。 何等隨眠。能繫何事。頌曰。
若於此事中 未斷貪瞋慢
過現若已起 未來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
餘過未遍行 現正緣能繫
[0928c05] 釋曰。初句明所繫事。後七句明能繫惑。第 二句未斷字。第八句能繫字。通在中間句也 欲曉此頌。且要先知隨眠有二。一者自
相。謂貪瞋慢。緣別法起。名為自相。二者共 相。謂見疑癡。緣多法起。名為共相。緣共相 境也 若於此事中者。所繫事也。未斷貪瞋
慢者。能繫惑也。於所繫事。未斷貪瞋慢名 為能繫也。過現若已起者。此貪瞋慢於所 繫事。過去已生。未斷。現在已生。能繫此事
以貪瞋慢是自相惑。非諸有情定遍三世 諸事起故。不名遍行。現在已生。不標未 斷者。體現在前。必然未斷義必有之。故不
標也。應知遍行。須具二義。一者世遍縛三 世故。二者事遍。能縛一切自所緣故。過現 意識。貪瞋慢三。雖於世遍。闕於事遍。謂
有緣此境。不緣餘境故。未來意遍行者。 未來意識。貪瞋慢三。遍於三世。乃至未斷。 皆能繫縛。以未來意識。縛三世境及一切
事故。能遍繫名遍行也。謂未來意識。境流 三世故。名世遍。又此意識。種類無邊。於所 緣事。必能遍縛。亦名事遍。五可生自世者。
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可生者。唯繫 自世。在未來世。唯繫未來。若流至現。唯繫 現在。若落謝過去。唯於過去。謂境必俱故。
不生亦遍行者。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 不生。亦遍繫三世。及一切自所緣事。謂所緣 境。或在未來。或流至現在。或謝過去。識雖
未來緣闕不生。由未斷故。性能繫彼三世 境也。或有同時參差三世。如有眼識。定 緣青黃赤色三境而起。隨闕一境。識即不
生。其所闕境。或一未來。或一現在。或一過 去。故說五識遍縛三世。言事遍者。謂不生 五識。種類無邊。於自所緣。必能遍縛。餘
過未遍行者。餘謂見疑無明。貪等外故。名之 為餘。見疑無明。若在過去。或於未來。未斷 皆能。遍縛三世一切事境。以共相惑。定遍 起故
現正緣能繫者。見疑無明。於現在 世。正緣境時。隨於何境。能繫此事。此現在 惑。雖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說遍行。此能 繫字。通上諸句。思而可知。
[0929a16] 從此第二。明三世有無等。就中分二。一述 宗。二正破。就述宗中。分二。一教理證。二 敘說定宗。且初教理證者。薩婆多宗說。有
三世。經部不許。欲將破彼。今且敘宗。論 云。應略標宗顯其理趣。頌曰。
三世有由說 二有境果故
說三世有故 許說一切有
[0929a23] 釋曰。上兩句證。下兩句結宗。三世有由說 者。三世實有。由經說故。經言。苾芻當知。若 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勤修厭
捨。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勤 修厭捨。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 眾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
弟子眾勤斷欣求。二有境果故者。二者謂契 經說。識二緣生。如說眼識以眼及色。為二 緣。乃至意識以意根及法。為二緣。意根過
去。法通三世。過未若無。能緣意識。應闕二 緣。過去無故。便闕意根。過未無故。復闕法 境。已上教證也。有境者。此下有二種理證。
此初理也。以識起時。必有境故。有境識生。 無境不生。其理決定。過未若無。所緣無故。 識亦應無。有果者第二理也。又過去業。有
當果故。過去若無。其過去業。體應非有由 業無故。當果應無。既業有果故。知過未理 必實有。下兩句者。結宗說三世實有故。許 是一切有宗也。
[0929b13] 從此第二。定宗。論云。今此部中。差別有幾 (問數) 。誰所立世。最善可依 (問宗差別) 。頌曰。
此中有四種 類相位待異
第三約作用 立世最為善
[0929b17] 釋曰。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第二問。今 此部中。差別有四。一類異。二相異。三位異。 四待異。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類不同。三
世有異。謂從未來。至現在時。捨未來類。 得現在類。若從現在流至過去。捨現在類。 得過去類。但類不同。非體有異。如破金 器。作餘物時。形雖有殊。金色無異
尊者 妙音。說相不同。三世有異。謂法在過去。正 與過去相合。而不名為離現未相。以過去 相顯。但名為過去。現在正與現在相合。而
不名為離過未相。未來正與未來相合。而 不名為離過現相。隨顯得名。准過去說 尊者世友說。位不同。三世有異。未作用
位。名為未來。正作用位。名為現在。作用謝 位。名為過去。至位位中。作異異說。如運 一籌。置一位名一。置百位名百。置千位 名千。歷位有別。籌體無異
尊者覺天說。 待不同。三世有異。待謂觀待。前觀於後。名 為過去。後觀於前。名為未來。觀待前後。名 為現在。如一女人名女。名母。觀母名女。 觀女名母
論主評云。法救執法有轉變 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以數論執法有轉 變故也。妙音所立。世相雜亂。三世皆有三 世相故。覺天所立。世還雜亂。三世法中。應
有三世。謂過去世。有多剎那。前後剎那。應 名去來。中名現在。未來現在。類亦應然 故此四中。第三世友立世最善。以約作用 位。立世差別故。
[0929c16] 從此第二。經部廣破。頌曰。
何礙用云何 無異世便壞
有誰未生滅 此法性甚深
[0929c19] 釋曰。前三句。經部破。第四句。有宗答。何礙 用云何者。此用字兩度言之。一何礙用。二 用云何。何。礙用者。經部破云。汝說三世法
體常有。應一切時能起作用。何法礙用。時 有時無 用云何者。汝說法體由作用故。 三世有別。又此作用。云何得說為去來今。
且作用中。而得更立有餘作用。用上有用。 便致無窮 無異者。有宗救也。用不離體。 名為無異。既用即體。體既無無窮之過故。 用亦無無窮之失也
世便壞者破也。此經 部重破。若言無異。三世便壞。體既恒有。用 亦應然。何得有時。名為過未。故彼所執。 世義破壞。有誰未生滅者。更以理破之。若
說過未如現實有。應俱名現。誰未已生。名 為未來。誰復已滅。名為過去。故不許法本 無今有。有已還無。則三世義。皆不成立。又經
部云。汝薩婆多。許體恒有。而說性非常。如 是義言。所未曾有。依如是義。故有頌曰 許法體恒有 而說性非常 性體復無 別 此真自在作
(此頌經部調有宗也。言如外道說。自在天。自作諸世間。 須作即作也) 此法性甚深者。薩婆多救也。如向所 難。我不能通者。謂法性甚深。非尋思境。豈
不能釋。便撥為無。論主意朋經部故。作 斯釋。
[0930a14] 從此第二。約斷明離繫。論云。今應思擇。諸 事已斷。彼離繫耶。設事離繫。彼已斷耶 (問也) 。若
事離繫。彼必已斷有事已斷而非離繫 (答也) 斷非離繫。其事云何 (徵起) 。頌曰。
於見苦已斷 餘遍行隨眠
及前品已斷 餘緣此猶繫
[0930a20] 釋曰。上兩句明見道。第三句。明修道。第四 句。通上兩位。應言餘遍行隨眠緣此猶繫 也。及前品已斷。餘緣此猶繫 於見苦已斷
餘遍行隨眠者。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苦智 已生。見苦已斷。集智未生。有餘集諦遍行 隨眠也。此集下遍行隨眠。緣此苦諦。猶繫
也。是則苦諦雖斷。而集惑猶繫。是名斷非 離繫也。及前品已斷者。於修道位九品隨 眠。於前八品。隨斷何品。名前品已斷。前品
已斷。未斷後品。能緣此前品者。於前品猶 繫。故前品雖斷。而後品猶繫。是名斷非離 繫。
[0930b03] 從此大文第七。明惑隨增。就中分二。一正 明惑隨增。二明有隨眠心。且初正明隨增 者。論云。何事有幾。隨眠隨增 (問也) 。若隨事
別。答便費多言論。是故應造略毘婆沙。 由此雖勞少少功力。而能越渡大大問 流。謂法雖多略有十六種。即三界五部 (三五十五) 。及無漏法
(足前成十六也) 。能緣彼識。名數亦 然 (識亦十六) 。應知何法。何識境。易思何事何隨 眠隨增 (境識既解。境即是事。事上惑增。自當了也)
。此中且應知。何 法何識境。頌曰 (已上論文) 。
見苦集修斷 若欲界所繫
自界三色一 無漏識所行
色自下各三 上一淨識境
無色通三界 各三淨識境
見滅道所斷 皆增自識行
無漏三界中 後三淨識境
[0930b19] 釋曰。前兩行頌。明苦集修三境。後一行頌。 上兩句。明滅道境。下兩句明無漏境。見苦 集修斷者。通標三界三部也。若欲界所繫
者。簡別前三部也。自界三色一無漏識所 行者。此上欲界所繫。苦集修斷各五識緣。謂 自界三。及色界一。並無漏識。名為五識。自
界三者。即如前說。苦集修也。及色界一者。 謂修所斷。以色界修斷得緣欲界苦集修 也。無漏識者。謂無漏識。亦緣欲界苦集修 也
色自下各三上一淨識境者。謂色界所 繫。苦集修斷。各八識緣。謂自界三。及下界 三。下即欲界也。三謂前說。苦集修斷 並上
界一。謂無色界。修所斷識。能緣色界苦集 修故 兼無漏淨識。亦緣色界苦集修斷 故。此八識一一。各皆容緣色界苦集修斷
也。無色通三界各三淨識境者。無色所繫。 苦集修斷。各十識緣。謂通三界。各三為九。 三謂苦集修也 無漏淨識為十。此之十識。 一一皆容緣無色界。苦集修斷
見滅道所 斷皆增自識行者。約三界說。且欲界繫見 滅道所斷。為六識緣。五識如前。更增第 六見滅所斷識。見道所斷。亦六識緣。五識
如前。更增第六見道所斷識。自諦下識。名 為自識也。色界見滅。見道所斷。各為 九識緣。八識如前。各增自一 無色界見
滅。見道各十一識。緣十事。如前各增自一。 准前欲界說也 無漏 三界中後三淨識境 者。謂無漏法。通十識緣。謂三界中。各後三
部。謂見滅。見道。修所斷識。兼無漏識。以為 第十。此之十識。一一皆容緣無漏也 為 結前義。復說頌曰。
見苦集修斷 欲色無色繫
應知如次第 五八十識緣
(解云。欲界三部。五識緣。色界三部。八識緣。無色三部。十識緣。義如前說)
見滅道所斷 各增自識緣 (六識等緣也)
無漏法應知 能為十識境
[0930c26] 論云。如是了知十六種法。為十六識所緣 境已 今應廣辨何事何隨眠隨增。若別 疏條。恐文煩廣。故我於此。略示方隅。且
有問言。所繫事內。樂根有幾隨眠隨增 應觀樂根總有七種。謂欲界一。即修所斷 (樂在五識。故唯修斷) 。色界五部 (色有意樂。故通五部) 。無漏第七
(謂第三禪。無漏樂也) 。無漏樂根。非諸隨眠之所隨增。如 前已說。七中前六 (謂欲界一。色界五也) 。隨其所應。欲 修所斷。及諸遍行
色界一切。隨眠隨增 (欲界修斷。緣自部樂。及苦集遍行。隨眠能緣修斷樂。色界樂根。既通五部。故一切識。皆緣樂根。言 一切者。五部惑也)
若有問言。緣樂根識。復有幾種 隨眠隨增 (前約樂根。此約樂根上識也) 。應觀此識總有十 二。謂欲界四除見滅斷
(解云。欲界見苦。見集遍行。及修所斷。能 緣樂根。欲界道諦。邪見疑無明。能緣無漏樂也。滅諦。體非樂根故。滅諦所斷。不緣樂也) 。
色界五部。無色界二。即見道諦。及修所斷 (無色道諦。邪見疑。無明。緣下第三禪。無漏樂故。無色道諦所斷。有緣樂識也。無色修所斷。
生得加行善。通緣九地。類智品道。故彼修斷。得有緣下第三禪。無漏樂根識也) 。無漏第十 二。皆能緣樂根
(此上明緣樂識。總計有十二也。謂欲界有四。色界有五。足前成 九。無色界有二。足前成十一。更加無漏識。故成十二也) 此隨所應欲界
有四部。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部。及諸遍 行。隨眠隨增 (解云。此文正明緣樂識上。隨眠隨增也。欲界有四部。除見滅斷也
色界有為緣者。取五部下。緣有為惑。除滅諦下。邪見疑無明。彼緣無為也。緣滅諦邪見等。非是緣 樂根識。故須除也
無色二部。謂道諦斷。及修所斷。謂道諦下邪見.疑.無明。是緣樂識。此下貪 瞋癡等。緣邪見等。起故道諦下貪等。名樂根識上。隨眠隨增也
無色修所斷識。既緣樂根故。修 所斷煩惱。於緣樂識上。隨眠隨增也。及諸遍行者。即無色界苦集下。遍行隨眠緣彼道諦所斷。及修所 斷。樂根識也)
若復有問言。緣緣樂根識。復有 幾種隨眠隨增 (解云。此問緣樂根識上。隨眠隨增也) 。應觀此 識。總有十四。於前十二。更加二種。即無 色界。見苦集斷
(取遍行也) 。如是十四識。能緣緣 樂根 (能緣緣樂上識) 。此隨所應。欲色如上。無色四 部。除見滅斷。隨眠隨增
(此正明隨增。上來具註論文。欲令尋論者 易曉其義。是故敘之矣) 。
[0931b02] 從此第二。明有隨眠心。論云。若心由彼。名 有隨眠。彼於此心定隨增 (問也) 。此不決定。 或有隨增。謂與心相應。及緣心未斷 相
應已斷。則不隨增。依此義門。故作是說。頌 曰。
有隨眠心二 謂有染無染
有染心通二 無染局隨增
[0931b09] 釋曰。有隨眠心二者。標也。謂有染無染者。列 數也。有隨眠心。總有二種。有染無染心。差 別故。與惑相應。名為有染。於有漏中。善無
記心。名為無染。有染心通二者。有染污心。 名有隨眠。此有隨眠。通有隨增或不隨增。 故云二也。有隨增者。一謂染心。與惑相應。
隨眠未斷。二謂緣此染心。隨眠未斷。故名 有隨增 不隨增者。此謂染心。相應已斷。 則不隨增。仍說有隨眠。以恒相應故 已
斷縛性。故不隨增。不斷伴性。故恒相應也。 相伴性必不可斷。有伴性故。名有隨眠無 染局隨增者。簡不隨增。故名為局。以無染
心非惑相應。不由伴性。名有隨眠。唯局隨 增。名有隨眠。謂由隨眠緣無染心。隨眠未 斷。名有隨眠。言未斷者。隨增義故。故唯 局隨增。名有隨眠也。
[0931b25] 從此第八。明次第起。就中分二。一正明次 第。二明起惑因。且初明次第者。論云。如上 所說十種隨眠次第生時。誰前誰後。頌曰。
無明疑邪身 邊見戒見取
貪慢瞋如次 由前引後生
[0931c01] 釋曰。一無明。二疑。二邪見。四身見。五邊見。 六戒禁取。七見取。八貪。九慢。十瞋。煩惱生 時。先由無明。於諦不了。由不了故。次引
生疑。於四聖諦。生猶預故。從此疑心。引 生邪見。謂定撥無苦集滅道。由撥無諦。 引身見生。謂苦蘊中。撥無苦理。便決定執
此為我故。從此身見。引邊見生。謂依我 執斷常邊故。從此邊見。引生戒禁取。便計 前執。為能淨故。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
計能淨已。或必執為能勝故。從此見取。次 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 引慢生。恃自見解。生高舉故。從此慢後。
次引生瞋。違已見中。必憎嫌故。如是且依 次第起說。越次第者。前後無准。
[0931c15] 從此第二。明起惑因。論云。諸煩惱起。由幾 因緣。頌曰。
由未斷隨眠 及隨應境現
非理作意起 說惑具因緣
[0931c19] 釋曰。由三因緣。煩惱現起。一由未斷隨眠。 即惑因也。二隨應境現。隨應者。 隨其所應也。如順境生貪。違境生瞋等。此
惑境界也。三由非理作意。即起惑加行也。 由上三因。煩惱現起。說惑具因緣者。此上三 因。謂此且據具因緣。說或有唯託境界力 生。如退法根阿羅漢等。
[0931c26] 從此大文第三。雜明諸煩惱起。分三。一明 漏等四門。二明結等六門。三明五蓋差別。 就明漏等四門。分二一出體。二釋名。此下
出體。論云。即上所說。隨眠。并纏。經說為漏 瀑流軛取。漏謂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無 明漏。言瀑流者。四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
流。三見瀑流。四無明瀑流。軛謂四軛。如瀑 流說。取謂四取。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 四我語取。如是漏等其體云何。頌曰。
欲煩惱并纏 除癡名欲漏
有漏上二界 唯煩惱除癡
同無記內門 定地故合一
無明諸有本 故別為一漏
瀑流軛亦然 別立見利故
見不順住故 非於漏獨立
欲有軛并癡 見分二名取
無明不別立 以非能取故
[0932a14] 釋曰。初兩行明三漏。次一行明瀑流及軛。 後一行明四取。欲煩惱并纏除癡名欲漏者。 此四十一物。名欲漏體。謂欲界繫。根本煩
惱。有三十一。并十纏成四十一 有漏上 二界唯煩惱除癡者。此有五十二物。為有漏 體。謂上二界。根本煩惱。各二十六。五部惑
中。各除瞋癡也。兩界合論。故成五十二。彼 上二界。雖有昏沈掉舉二纏。不立為漏體 者。以纏少故。又此二纏。隨從他起。不自
在故。同無記內門。定地故合一者。明上二 界。合為有漏也。一同無記性。二同內門轉 (緣定及身。名內門轉也) 三同是定地。由此三義。二界隨
眠。合為一漏。無明諸有本故別為一漏者。三 界無明。各有五種。此中十五物。為無明漏。 謂由無明。為三有根本。別為一漏也。瀑流
軛亦然者。瀑流與軛。體與漏同故。說亦然。 謂前欲漏。 析 出諸見。名欲瀑流。及名欲 軛。如是有漏。 析 出諸見。名有瀑流。及名有 軛。 析
出諸見。名見瀑流。及名見軛 如是 已顯二十九物。名欲瀑流。謂貪。瞋。慢。各有 五種 (十五也) 。疑四 (四諦下疑也。足前成十九) 。纏十
(足前成二十九) 。二十 八物。名有瀑流。謂貪與慢各十 (上二界。各五。總成二 十) 。疑八 (上二界各四。疑成八。足前成二十八也)
。三十六物。為 見瀑流。謂三界中。各十二見 (苦下五見。集滅各二。見為四。足前 成九。道諦下三見。故成十二也) 。十五物。為無明瀑流。謂三
界無明。各有五也。應知四軛。如瀑流說。別 立見利故者。 析 出諸見。別名見瀑流及見 軛者。以見推求性猛利故。見不順住故非
於漏獨立者。令住生死。名為漏義。見性猛 利。不順住義。由此於漏。不獨立名。但可 與餘合說為漏 欲有軛並癡見分二名取
者。此明四取體。同四軛。欲軛并癡。名為欲 取。有軛并癡。名我語取。見軛分二。一名戒 禁取。二名見取。應知三十四物。為欲取 體。謂貪。瞋。慢。無明。各五
(四五二十) 。疑有四 (足前 成二十四) 。并十纏 (足前成三十四) 。三十八物。為我語取 體。謂貪。慢。無明。各十。疑有八 (上界合論)
。六物為 戒禁取體。三界各有二戒禁取。故為六也 (若下一道下一) 。三十物。為見取體。三界各有十種 見 (十二見中。除二戒禁取)
。上界煩惱。名我語取者。我語 謂內身。依之說我。故上界煩惱。多緣內身。 名我語取。我語之取。依主釋也。於諸見中。 別立戒禁取者。由此獨為聖道怨故。雙誑
在家出家眾故。謂在家眾。計自餓等。為天 道故。諸出家眾。計捨可愛境。為清淨道 故。無明不別立以非能取故者。不立無明。
別為取者。能取諸有。故名為取。謂不了相。 名為無明。非能取故。不立為取。但可與 餘。合說為取。此上四取。依薩婆多宗說也
若依經部。四取謂以貪為體性。貪緣五 欲境起。名為欲取。貪緣六十二見起。名為 見取。貪緣戒禁起。名戒禁取。貪緣三界
我語起。名我語取。故彼四取。以貪為體。
[0932c09] 從此第二。釋名。論云。此隨眠等。名有何義。 頌曰。
微細二隨增 隨逐與隨縛
住流漂合執 是隨眠等義
[0932c13] 釋曰。微細者。釋隨眠義也。根本煩惱。行相 難知。故名微細。猶如眠也 二隨增已下。 三義釋隨。且第一二隨增者。所緣隨增相應
隨增。能隨煩惱。於所緣境。及所相應。增昏 滯故 隨逐者。第二釋隨義。煩惱起得。此 煩惱得。隨逐有情。常為過患也 隨縛者。
第三釋隨義。煩惱現行。隨縛有情 住流 漂合執者。釋上漏等名也。住者。能令眾生 久住生死流者。能令有情三界流轉 於
六根門。泄過無窮故。名為漏。漂者。極漂善 品。故名瀑流。合者。和合有情。受種種苦。故 名為軛。執者為有漏依。執取生死。故名為 取。是隨眠等義者結上也。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1 冊 No. 1823 俱舍論頌疏論本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