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疏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疏卷第七沙門法寶撰
分別根品第二之五
[0574a25] 論。廣說因已緣後云何。此下大文第二辨 四緣也 於中有二。初明四緣。第二重 明等無間緣。此明四緣也。
[0574a27] 論曰至 增上緣性。因無正文。緣有經說。如契經中 說四緣性。謂因緣性乃至增上緣性。
[0574a29] 論。 此中性者是緣種類 釋上性也 界性之名 是種類別義。如十八界等。即顯四種類 別立四緣也 正理釋云。此中緣性即是
四緣。如四所居即所居性。為顯種類故說 性言。意辨諸緣隨事差別有無量體。然 括其義。無非攝入四種類中。謂一切緣 無過此性。
[0574b07] 論。於六因內至是因緣性。 自此已下釋四緣體性也。此文第一釋因緣 體 若依婆沙。能作因中四大造色五因。
亦因緣性。此中略也。唯說全因相攝。故婆 沙一百七云。因緣者。如種子法。等無間緣 者。如開避法。所緣緣者。如任杖法。增上緣 者。如不障礙法
准此四義攝法不盡。 如有力能作。非唯不障故。婆沙十六云。問 為因攝緣。緣攝因耶。答互相攝。謂前五因 是因緣。能作因是餘三緣。有作是說。緣攝
因。非因攝緣。謂前五因是因緣。能作因是 增上緣。等無間緣.及所緣緣。非因所攝 然無評家。今詳二說不同意者 前師兼 有作用為能作因。除五因外所有作用。皆
能作因攝。由此開避.任杖之用亦能作因 攝 後師取不障礙義為能作因。故即六因 攝用不盡。由斯不障礙是增上緣義。非 是開避及任杖義。今詳二說相攝為善
問若爾何故。顯宗論云。六因.四緣體雖無 別而義有異。且等無間.及所緣緣既非因 攝。故知餘二義亦有殊。緣義等故與因皆
別。故有總辨因.緣異言。因謂能生。緣能 長養。猶如生.養二母差別。又緣攝助因方能 生。生已相續緣力長養故。或有說因唯有
一。緣乃眾多。猶如種子.糞.土等異。又因不 共。共者是緣。如眼。如色。又作自事名 因。若作他事名緣。如種.糞等。又能引起
名因。能任持者名緣。如花。如蔕。又近名 因。遠者名緣。如珠。如日。又因能生。緣者 能辨。如酪出生蘇。人鑽器能辨。又正有
義名因。能助顯發名緣。如字界字緣於義 有差別。如斯等類差別眾多。是故因.緣別 立名想。此總意顯因親.緣疎。故因親中親
五.疎一。疎緣之中疎三.親一。已隨理.教略 辨諸緣 論既此說何理證知相攝為善 答總說因之與緣非無有異。因是親稱。
緣是疎名。六因之中五是親故以親名同。四 緣之中三是疎故以疎名同。然因中有疎。 謂能作因。緣中有親因緣也。不可以緣義 疎故因緣疎能作。不可以因義親故能作
親因緣。故顯宗云。六因.四緣體雖無別而 義有異。又准婆沙云。我說作用以為因. 果。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 准此
故知。因緣以作用為體。作用既一故知 無異 又顯宗云。且等無間.及所緣緣既 非因攝。故知餘二義亦有殊。緣義等故 今 詳此說義有餘也。以一師說因不攝二緣
即謂因緣.及增上緣。因亦不攝。何不以 因緣.增上是因攝故。二緣亦合攝在因 中 又此二緣。婆沙兩師同許攝在因中。 二緣。一師說攝。一說不攝。如何以一師偏
義例破兩師之義 又一師說因不攝等 無間緣.所緣緣者。有別意也。能作因有二 義。一但不障。二兼有力。若但取不障即唯 攝增上。若兼作用即攝三緣。由此二師
說有差別 又顯宗引餘處釋因.緣別義 云。因如生母.種子等。緣如養母.糞土等者。 此說親因為因。疎因名緣。如婆沙問四大
造色為是因義。為是緣義。此以因緣為因 義。增上為緣義。豈即因義是六因。緣義是四 緣耶。又能作因中。親謂四大造色。根識依等。
疎謂但不障礙。等無間緣.及所緣緣。若言 疎故不攝入因。豈疎但不障礙若言親 故不攝入因。豈得親於根識依等。故知說 不攝者是有餘說。諸論皆言除能作因
所餘五因是因緣性。性是體義。類義。此類 之法是因緣體。又婆沙云。增上緣如不障 法。解能作因亦云不障。故知同也。豈可
因不障緣不障。二不同也。一種不障豈得 有親有疎 有人於此全不開悟。自問答 云。於二說中明其相攝。為約體說。為約 用說。若約體說。應能作因攝彼四緣。增上
一緣攝彼六因。體皆寬故。若約用說。六因. 四緣作用各別。如何相攝。解云。夫六因.四緣 展轉相攝有其二義。一約體以明。二據用
相似。婆沙初師約體以明。因緣攝五。能作攝 三。若據能作體寬實攝四緣。增上體寬能 攝六因。所以但言能作攝三。增上攝一者。
此師意說。六因.四緣相對明攝。且據一相 攝體盡。即休故說因緣攝五。能作攝三。 為能作因外有餘五因。增上緣外有餘三 緣。明其相攝。故不別說能作攝四。增上
攝六。問若據體性明相攝者。體性恒有。是 即六因.四緣無別。如何相攝。故婆沙云。我 說作用以為因果。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 因果故
解云。據體無變。因與緣同。以體 從用。故說差別。若婆沙第二師.及此論。據 用相似以辨相攝。若論六因.四緣作用各 別。互不相攝。然說因緣攝五因。增上攝能
作因者。據用相似以明相攝也。其等無間. 及所緣緣。不似因故。故因不攝 詳其此 釋未得論意。一何諸德總無覺者。論既皆
云五因是因緣性。如何說是以為似也。又 不障之義是能作因。亦是增上緣義。因之不 障。與緣不障。有何差別而言相似非即是 也。又言相似故攝。及云且據一相攝體
盡。即休者。憑何經.論。復有何例。又能 作因體即四緣體。因緣何疎能作唯三緣。又 增上緣即六因體。五因何疎。增上獨攝能作。 准此解釋未為當理
問四大造色生等 五因。為是因緣。為是增上 答准婆沙一 百三十一云。大種與所造色為幾緣。答因. 增上。因謂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增上
者謂不礙。及唯無障 解云。是釋發智文。 此是約四緣作論。言因者是因緣也。婆沙 一百二十七云。問造是何義。為是因義。為
緣義耶。設爾何失。俱見其過。若是因義。 此四大種於所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可言 能造諸色。若是緣義。諸所造色各除自體 餘一切法。無不皆是此增上緣。如何但言
大種所造答應作是說。造是因義。問此於 造色五因皆無。如何因義。答雖同類等五 因皆無。而別有餘五種因義。謂生.因.依
因.立因.持因.養因。由此能造。有餘師言。 造是緣義。問諸所造色各除自體餘法皆 是增上緣。如何但言大種所造。答增上緣
義有親。有疎。有近。有遠。有合。有不合。 有在此生。有在餘生。諸親近等說名為 因。諸疎遠等說名為緣。由此義故。說諸 大種與所造色為因.增上。亦無違理
又 五事論亦敘兩說竝無評文 今詳兩 說。前師為正。所以知然。發智既約四緣問 答。如何實是增上緣而答是因緣。更無此 例故
若爾何故論說五因因緣。此非同類 等五因。如何是因緣攝 答此與同類等五 因。義不同故非五因攝。生果力用分同五 因。不同餘增上緣。故是因緣。由此本論說
十因為因緣。一為增上 問若爾何不說 十一因而但說六 答生等五因因義別故。 若法為因果通三界四蘊.五蘊。此中說之。 造色之因唯二界果一蘊少分。由斯不說。
又若法為因通多蘊共果。此中說之。四大 為因唯是一蘊少分共果。此中不說。由斯 俱有因等五因之外。不別建立生等五因。故
入能作因攝。由此造色力用。勝餘三緣。故 入因緣中攝。若開出生等五因。即有十因 為因緣也。諸論竝據全因相攝。故說五因 為因緣也。應更思之。
[0576a03] 論。除阿羅漢至 等無間緣性。第二釋等無間緣也。此文是 出等無間緣體也 謂一切已生即是過去.
現在心.心所法。唯除羅漢臨涅槃心。雖是 已生非等無間。無後心故。
[0576a07] 論。此緣 生法至等無間名。釋等無間緣名。
[0576a08] 論 由此色等至不等生故。廢立緣體。謂心.心 所前後體一名之為等。中無間隔名為無 間。等而無間名等無間。色.不相應即不如
是。雖無間生體不一故。雜亂而生非等無 間。正理引婆沙說云。心.及心所所依.所 緣.行相有礙。由斯故立等無間緣。色.不
相應無如是事。故不立彼為此緣體下自 釋云 謂一所依.所緣.行相。定無有二識 等竝生。故必由前與處方起。若前為礙 後不得生。由此證知。唯心.心所前能為後
等無間緣 又云 然約開避。及據牽生 立此緣體。故極微等雖前避後而非此緣。 心等相生有定.不定。故知亦據有力牽生。
現見一心前後相續。雖前避後其理皆同。而 生.不生有定.不定。且生定者。謂世第一法 心之無間。生苦法智忍 乃至廣說 問
曰若前.後體一中無間隔。前與後處後方 得生。及後定生。此證有力能牽引者。命根 相生亦前後體一。中無間隔。前與後處。
後方得生。亦是定生。此命即是有力牽生。何 故不立等無間緣 正理釋云。此例不然。 命與生體俱先行力所引生故。謂此命根。
非無間滅命力所引。要是先位所作行業力 所引生。既爾命根應一念頃一切頓起。一切 同依一念行業力所引故。先業所引心.心所
法起。應不藉等無間緣。且諸命根無頓起 失。即由業力生次定故。因果法爾一剎那 業引多剎那異熟令起。又無用故命不頓 生。謂為任持眾同分故引命根起。一命相
續足能任持。多便無用。心.心所法雖先業 引。而非不待等無間緣。託諸根.境而得 生故。既託根.境和合故生。設多竝生亦非
無用。然無第二等無間緣。故同類中無二 俱起。又心.心所非唯先業力所引生。異熟. 及餘雜亂起故。若不更託等無間緣。應一
剎那有多俱起。謂命根體唯是異熟。唯由先 業力所引生。可言同類定次而起。心.心所 法無如是事。異熟滅已有等流生。等流無
間有剎那起。或起異熟非定同類。故心.心 所雖有異熟生。而亦不可言與命根等。 是故唯等常無間生名等無間。以此與此 為緣故說 准上論文。等無間緣總有多
義以簡諸法。一有開避與處後方得生。 不開避後後即不生 二有牽引後力 三體等 四有生無間隔與後作緣。簡命 根等。由此唯心.心所立等無間緣也 正理
論云。譬喻論師說諸色法如心.心所法有 等無間緣。見乳.醅種.花。生酪.酢.芽.果。 如心.心所前滅後生。故知諸色有此緣義。
又無經說唯心.心所。能為此緣故立此緣。 定非色者是虛妄執 正理論中廣破此執。 今此論明色非等無間緣。亦是破譬喻師 執。
[0576c03] 論。謂欲界色至等無間緣。指事釋 也 或欲界後生欲界.色界二無表色者。謂 身在欲界入有漏六禪也 或欲界.無漏
二無表色。謂無漏六禪也。道.定二戒不竝 起故。無欲界後起三種無表。
[0576c07] 論。尊者 世友至等無間緣。敘異說也。由一身中先 有一長養色相續不斷。後有第二長養色 生不相違害故。不立等無間緣。此師釋意。
闕開避義。及雜亂不等故。不立等無間緣。
[0576c12] 論。大德復言至多所蔭映。此大德以 前.後.多.少不等故。非等無間緣。
[0576c13] 論。豈 不心所至三摩地等難也。色以前後不等非 是等無間緣。心所亦前後不等。如何是等無 間緣。
[0576c16] 論。此於異類至無非等過。釋也 言其等者據自類說。非不同類。
[0576c17] 論。 豈唯自類至等無間緣。難也。豈是唯自類為 等無間緣。因何等義唯約自說。
[0576c19] 論。不 爾云何至以說等義。答也。
[0576c20] 論。唯執同類 至為緣故起。敘異執也。彼相似同類為等 無間緣。非異類也。
[0576c22] 論。彼說非善至而得 生故。破異執也。無始已來未曾起無漏心。 初無漏心應闕等無間緣。
[0576c24] 論。不相應行 至俱現前故。明不相應雜亂故非等無間緣。
[0576c26] 論。何緣不許至無前後故。明未來世 無等無間緣也。
[0576c27] 論。如何世尊至此法應 生。外難。未來既無前後。如何佛知次第而 生。
[0576c29] 論。比過現法而現知故。此有部略 答也。
[0577a01] 論。傳說世尊至而非比智。雖比 過.現而知未來。而非比知。是現證也。
[0577a03] 論。由佛比類至故非比智。釋也。雖比過去 知其未來。是現證知。非如見烟知火而不 見。火如見其烟尋烟見火。
[0577a05] 論。若爾 世尊至應不能知。論主破也。
[0577a06] 論。有餘 復言至靜慮通慧。又敘異說。
[0577a07] 論。若爾 至非為現證。論主破也。
[0577a08] 論。故如經部至 此說為善。論主破有部二說。評取經部義 也。
[0577a10] 論。如世尊說至不可思議。未來之法無 其前後。佛知前後。不可思議。如芥子納須 彌。毛孔納江海。因何小不得容大。是不
可思議不可解釋。此亦如是。法無前後而 知前後。是不可思議。亦不可解釋。
[0577a15] 論。若於未來至不生餘法。外難。若爾未來 世無前後者。因何未來如是次第。
[0577a16] 論。 若此法生至等無間緣。釋也。謂法雖無前 後有相繫屬。金剛喻定盡智等法。相繫屬 故次後而起。如世第一法與苦法忍位。已
前是事相定。非剎那定。有多苦法忍未定 前後。至增上忍方剎那定。此顯世第一法 定在一切苦法忍前。以至生相。世第一法 決定在前故。
[0577a23] 論。諸阿羅漢至非等無間 緣。問也。
[0577a24] 論。無餘心等續此起故。答也。
[0577a25] 論。豈不如是至應不名意難也。
[0577a25] 論。 意是依所顯至等無間緣。通也。
[0577a26] 論。若法 與心至心無間耶。已下兩重四句分別。此文 是四句家問。若法與心為等無間者。是 從心等無間緣生也 彼法亦是心無間耶
者。續心後起中間無餘物隔也。
[0577b01] 論。應 作四句至二定剎那答也。此是心等無間緣 生非心無間。出二定心隔二定故 言第 二等。等取第三位等。乃至百千剎那。此
由隔初剎那等定故非心無間也。
[0577b05] 論。 第二句者。至生住異滅。此是心無間非心 等無間緣生也。四相不從無間緣生故。初 剎那定.及心位四相與心無間隔故。是心
無間非心等無間也。
[0577b09] 論。第三句者至心. 心所法。此是心等無間緣生。是心.心所故。 是心無間從心生中間無隔故。
[0577b11] 論。第 四句者至生住異滅。此非心等無間是不 相應故。非心無間中間隔二定故。
[0577b13] 論。 若法與心至為無間耶。第二四句問也。
[0577b15] 論。應作四句至第二句。答也。准前第三句是 從等無間緣生。亦心無間。此第一句。是從 心等無間生。非定無間初剎那定.及心位。
皆從心等無間生非次定後起故。是今第 一句也。前第四是不從心等無間緣生。亦 非心無間。二定第二剎那.及出定心上四相。
此皆非心等無間。是次定後起故。是今第二 句。
[0577b22] 論。即前第一至第四句 前第一句 者。是定第二等剎那等.及出定心 此從 心等無間生。亦次定後起故。為今第三句
前第二句者。謂初剎那定上四相。及有心 位心。心所上四相 此非心等無間生非 次定後起。故為今第四句。
[0577b27] 論。從二定 出至等無間耶。問也。
[0577b28] 論。中間不隔心 心所故。答也 言。無間者。不隔心.心所故 非謂不隔二定 婆沙一百一十一云。問 何故不說無想異熟耶 有多答。一說云
若由心力無間引起不雜亂者。可名為心 等無間法。無想異熟是異熟因力所引起任 運而轉。非入彼心勢力所引。故不名心等
無間法。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亦異熟因力 所引起任運而轉。應不名心等無間法。答 自類相引有勝勢力不同彼故。俱是相應
有所依等說名自類。問何故二無心定是心 等無間法。而非心等無間緣耶。答彼由心 加行功用勤勞所引得故。名心等無間法。
與心相違遮斷心故。非心等無間緣。又說。 彼由心勢力所引起故。名等無間法。不相 應。無所依。無行相。無所緣故。非心等無
間緣。問何故二無心定。前後相似無亂續生。 而前非後等無間緣。答由入定心勢力所引 不由前念力所引生。故前非後等無間緣。
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由異熟因勢力引起 任運而轉。前應非後等無間緣。答心.心所 法是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所緣故。前念
於後有勝勢力引發開避。故皆是後等無間 緣。不相應行與此相違。不可為例 又一 百九十六解等無間緣中云。此中有說。若 前法未至已生位然不與後法作等無
間緣。若至便作。若爾者有心位可爾。無心位 云何可爾。答此中說有心位不說餘位。有 說。設依無心位說亦無有過。謂入定心現
在前時。頓取諸定.及出定心果。亦與最初 剎那定果。後諸剎那.及出定心生時。與果非 取先已取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
者何。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若 此時取果即此時與果故 准此評家。入二 定心過去取果。若不爾者。第二剎那二定.
及出定心。未至正生如何取果。若爾即正 理與婆沙相違。正理論云。諸作是說。入二 定心滅入過去。方能漸取第二念等定.及
出心。彼入定心應非過去。夫取果者是牽 果名。諸牽果能是行作用。依行作用立三 世別。若有作用非現在者。豈不便壞世 別所依 准此論與婆沙正義相違。今詳。
正理所說不及婆沙。處處文說等無間緣。 若取果已決定果生。無能迴者。若等無間 緣唯現取果者。若取果已果決定生 如有 期心聞鐘聲而出定者。本期心出定唯
至齋時。後遇別緣遂不聲鐘。其定即經 多時不出 當入定心現在前時。為取多 時定。為取少時定。若取多時定即不應少 時出。無量剎那定不生故。若取少時定即
不應多時不出。無量剎那定先不取故 故知婆沙理長。取果名現在者。據因緣等 說不據等無間緣等。
[0578a22] 論。如是已釋至 隨其所應。第三釋所緣緣。此出法體。
[0578a24] 論。謂如眼識至為所緣緣。指事釋也。
[0578a24] 論。 若法與彼法至其相一故。明一切法為所緣 也。
[0578a26] 論。譬如薪等至相無異故。舉喻顯 也。
[0578a27] 論。心.心所法至如是決定耶。此明三 定。問也。於所緣有三定。於所依亦有三 定耶。
[0578a29] 論。應言亦有至與所依相離。答 也。
[0578b01] 論。有說在過去亦親附所依。述異 釋也 正理論云。所緣緣性應說是何。謂心 所緣。即一切法。離心.心所所緣境外決定
更無餘法可得。謂一切法是心.心所生所攀 附故曰所緣。即此所緣是心.心所發生緣故 名所緣緣 准此論即是以所緣為緣故。
名所緣緣。除心.心所自餘生法。皆不攀 附所緣境生故無所緣 今應略釋三定 之義 言處定者。謂眼等識唯緣色處不 緣餘處 言事定者。謂緣青.黃等別。此
山.此樹等異 剎那定者。謂緣此事一一剎 那心.心所法。皆悉決定。五識大意同也 識處定者。謂緣十二處意識各各不同。 非唯望法處也。事定者。謂一一處中隨彼
彼事各各有異。剎那定者.謂一一事中於 其所緣念念各別 所依定者。謂五識身各 依自根名為處定。言事定者。於一根中
復有多類。謂有四性.男.女.非男女等。及 六趣等根。修得.生得等。各各不同。剎那定 者。謂依此事之根念念各別 意根處定
者。謂唯依意不依餘根。事定者。謂世第 一法唯與苦法智忍為依。金剛喻定唯與盡 智為依。剎那定者。謂多剎那。世第一法於 忍位前無剎那定。至增上忍有剎那定。
[0578b25] 論。如是已釋至增上緣故。此出增上緣 體准此論云即增上緣。故知緣即因也。 若是相似何得言即。
[0578b27] 論。此緣體廣至增 上緣故。此釋名也 正理論云。增上緣性即 能作因。以能作因因義細故。無邊際故。
攝一切法。若此於彼不礙令生。是能作因 增上緣義 准此論文因.緣無別 對三 緣義此類最多。所作寔繁故名增上。豈不增 上攝法普周。寧復對三言 此增上非對三
體立增上名。何者對三義用而立。諸緣義 用互不相通。諸緣體性更互相雜。如增上 緣。義類無量所作繁廣。餘三不然。故此獨 標增上緣稱
准上論文。能作因用即增上 緣。又因緣唯據作用而立。體雖相雜其用 各別。即六因用束作四緣。緣名雖疎非別 因用。又說因.緣相攝不據體論。說用相
攝亦非據似。皆言相即。及說是故不障 礙生名能作因。即說不障為增上緣 有 人兩釋。或云因緣相攝就體性證。但據攝 盡。即休 全無憑據 及云。若用相攝據
似而說 此亦非理。一種無障因.緣何別。 而說不同據似相攝。
[0578c17] 論。既一切法至 何獨體廣。問也。
[0578c18] 論。俱有諸法至為增上 緣故。答也。如文可解。
[0578c19] 論。頗有法於法 全非四緣不。此問答分別也。
[0578c20] 論。有謂至 於無為。答也 自性於自性者。此無六因.四 緣用也 於他性亦有謂有為於無為無為 於無為者。四緣與生法為緣。無為無生。所
以有為望無為。無為望無為。非四緣也 論。如是諸緣至而興作用。第二四緣果至 何位而能興也。不明取果。准正理論意 與果但是功能。此名作用者。即說功能
為作用也。
[0578c28] 論曰至有作用故。釋因緣 中二因也。俱有.相應於現在法能與果故。 現在之法名為滅時。言令俱生法有作用
故。即是令俱生果能取與果。雖說諸因是 與果時。然此二因義得兼二。尋其理趣住. 滅同時。住時取果名現在故。若住別時滅 時非取果。應非是現在。
[0579a05] 論。所言三因 至作用方興。釋因緣中三因也。此三種因於 所生果至生相時。即能興故。
[0579a07] 論。已說 因緣至方取境故。此釋等無間緣。及所緣 緣作用時也。前二因於滅時。三因於生 時 今等無間緣於生時。所緣緣於滅時。
故言相違 生時滅時者。是果至生時.滅 時也 言。作用者。是與果也。
[0579a12] 論。唯增上 緣至一切無遮。釋增上緣也 增上緣。於 果法滅時.生時皆與作用。故言一切無遮。 由此頌中略而不說 或以於中有無果
故所以不說。
[0579a17] 論。已說諸緣至由幾緣生。此下第三一頌辨 法生具緣多少也。
[0579a18] 論曰至餘一切法。明 心.心所四緣生也 問所緣緣等。果至滅時 方興作用。如何說有由四緣生 答婆沙 一百三十六說心.心所法四緣生
此言 生者。起.未已滅總名生故 正理論云。豈 不一緣.二因作用非於彼法生時即有。如 何心等四緣故生。如何因緣具五因性。雖
法滅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時非無功力。離 此彼法必不生故。以心.心所必杖所緣。及 託二因方得生故。若法與彼法。為所緣或 因無暫時非。本論說故。
[0579a28] 論。滅盡無想 至謂如前說。明此二定三緣生也 正理 論云。豈不無想亦三緣生。是心.心所等無間 故。亦應說為心等無間。但非心等加行引
生。故於此中廢而不說。
[0579b03] 論。如是二定 至非等無間緣。此明二定從心等無間生。 礙心起故。不與心為等無間緣 正理論 云。二定何緣是心等無間。而不說是心等無
間緣。由心等力所引生故。如心.心所生必 繫屬前滅心故。非如色法可與餘心俱 時轉故。非如得等可有雜亂俱現前故。非 如生等是餘伴故。然心方便加行引生故。
可說為心等無間。與心等起定相違害故。非 心等等無間緣。
[0579b12] 論。餘不相應至二緣所 生。此明餘色.不相應法。
[0579b13] 論。一切世間 至一因所起。此結正非邪也。一切世間諸 法。皆從如上所說六因.四緣所起 非如 塗灰外道執自在天是作者等能生諸法
非如勝論外道執我是實能為作者.生者 非如數論執自性亦名勝性為諸法因 非如是等一因所生。
[0579b19] 論。此有何因。問 也。此有何因知諸法從前諸因緣生。非 自在等一因所起 下答有二因知諸法非 一因生等。
[0579b22] 論。若一切成至一因生。論 主答也。若一切法生許由六因.四緣生義 若成。豈不便捨一切世間由自在等一因 生。
[0579b25] 論。又諸世間至一因所起。第二因 也。所以知諸法非一因生也 若許諸法 一因而生。因既是一更無異因。其所生果應 一時起非前後次第等
言次第等者。更 等後過也。
[0579b29] 論。若執自在至差別生故。 此是非一因難。
[0579c01] 論。或差別欲至無 差別故。欲頓起難也。
[0579c02] 論。若欲差別至 一法為因。即非一因違宗難也。
[0579c03] 論。或 所待因至應無邊際。致無窮難也。
[0579c04] 論。 若更不待至非次第生。欲生非次第難。
[0579c06] 論。若許諸因至因緣正理。違邪順正難 也。
[0579c07] 論。若言自在至無差別故。欲位無 別難也。
[0579c08] 論。又彼自在至得何義利。生 法無益難也。
[0579c09] 論。若為發喜至應非自在。 發喜非自在難也。
[0579c10] 論。於喜既爾至不 可得故。於餘例喜難也。
[0579c11] 論。或若自在 至此自在為。生苦自在無用難也。既為發 喜生諸世間地獄等趣。苦惱有情如何生 喜。
[0579c14] 論。依彼頌言至故名魯達羅。已下 引外道頌證為善說。自在苦惱有情發 生自喜 由險利能燒者。彼外道說。有三
阿素洛持三國土飛行空中。於自在天 下過。其天不耐火箭射之。燒三國土一 時俱盡。火箭險利能燒三國 可畏恒逼害 者。以能貫人髑髏繫其頭頂又以龍縛
臂。殺象取皮。此是可畏恒逼害也 樂食 血肉膸者。是所食也 故名魯達羅者。自在 天千名中一名也。此名暴惡。
[0579c23] 論。又若信 受至人功等事。此世間相違也。
[0579c24] 論。若 言自在至不見別用故。餘因世間見自在之力 無人見也。但是明助自在之言。
[0579c26] 論。 或彼自在至應非自在。若待餘因能生諸 法即非自在。
[0579c28] 論。若執初起至猶如自 在。又破轉計也。
[0579c29] 論。我勝性等至應廣 徵遣。類破餘也。
[0580a01] 論。故無有法至自在 等因。總結成也。
[0580a03] 論。且止破邪至互為因緣。結前起後。
[0580a04] 論。前言餘法。已下第四一行頌明大種造色 為因多少也。
[0580a05] 論曰至同類因義。釋第 一句。明四大於異類大具其二因 若自 類大唯有一因。謂同類因。水望於水非俱 有因故。
[0580a08] 論。大於所造至因之差別。此 明大種與造色為因也。謂有五因。謂生. 依.立.持.養。此即於能作因中分出五因。若
合說唯能作因。若別說即有其五。
[0580a11] 論。 從彼起故說為生因 正理論云。為生因者。 從彼起故。如母生子。
[0580a13] 論。生已隨逐至 說為依因。正理意同。
[0580a14] 論。能任持故至 說為立因 正理論云。言立因者。能任持故。 如地持物。
[0580a16] 論。不斷因故說為持因 正 理論云。為持因者。由彼力持令不斷故。 如食持命。
[0580a18] 論。增長因故說為養因 正 理論云。言養因者。能長彼故。猶如樹根 水所沃潤 欲知五因力用不同。應觀五
喻。生因如母生子。依因如弟子依師。立因 如地持物。持因如食持命。養因如水潤 樹根。
[0580a23] 論。如是即顯至住長因性。總結 也 母能起子。師能變弟子。地持萬物。食 令命得住。水令樹得長。即是四大共為五
因正理論云。或生因者。一切大種生所造色。 非離諸大種有造色生故。造色生已同 類相續不斷位中。火為依因能令乾燥不 爛壞故。水為立因能為侵潤令不散
故。地為持因能任持彼令不墜故。風為 養因能引發彼令增長故。如是大種雖 與所造無俱有等五種因義。而有生等五 種別因。故與經.論無相違失。
[0580b04] 論。諸 所造色至眼根等果。明造色相望為因多少 也。
[0580b06] 論。所造於大至大種果故。明所造 與大種為因多少。
[0580b08] 論。前已總說至云何十二。已下重明等無 間緣。於中有三。初明廣心。二明三種作意。 三明得心多少。此第一明廣心 就中有
二。一明十二心出入。後明二十心出入。此 明十二心出入也 初一頌明總成十二。 後四頌明相出入也。
[0580b13] 論曰至合成十二。 分三界及無漏心為十二也。
[0580b15] 論。此十二心互相生者。已下四一頌明十 二心相出入也 三界心.心所法相生之例 略有五種。一自界。二異界。三續生。四防定。 五無漏
自界相生者。自界加行善心。不從 異熟.威儀.工巧心生。自餘諸心皆得相生。 唯除化心。唯與色界加行善心相生故 二 異界心相生者。三界無覆無記心。不從異界
心後起。唯除欲化心。亦不生異界心。除欲 化心.及命終心。生得善心即不生異地心。 除續生位。不從異地心生。唯除防定心。加
行善心。向上唯生加行善。向下生欲通 生得善。從生者從下.上加行善生 三續 生心者。唯生得善.不善.有覆無記.異熟無
記.威儀心為命終心。唯不善有覆無記為 續生心。向上生除不善.有覆無記。向下生 隨界所有 四防定心者。欲界生得.加行善
說色染心後生。色界防定加行善心從無 色染後生 五無漏心相生者。如下文說。
[0580c04] 論曰至謂出觀時。明欲界善心也。准正 理論。欲善生色善者。初生未曾得。後起通 生離欲得。
[0580c06] 論。染謂不善至餘無生理。 明欲界染心也。
[0580c07] 論。餘謂欲廛至能生彼 染。明欲無覆無記心也。
[0580c08] 論。色界善心 至無覆無記。明色界善心也。
[0580c09] 論。有覆 從八至有覆無記。明色有覆心也。
[0580c10] 論無 覆從三至欲無色染明色無覆心也。
[0580c11] 論。 無色界善至并學無學。明無色善心也。
[0580c13] 論。有覆無間至學無學心。明無色界有覆 心也。
[0580c14] 論。無覆如色說至及欲色染。明 無色無覆心也。
[0580c15] 論。學心從四至及無學 一。明學心.無學心也。
[0580c17] 論。說十二心至為二十心。自下兩頌分十二 心為二十心。
[0580c18] 論曰至故成二十。分十 二為二十心也。如文可解。
[0580c19] 論。威儀路 等至亦緣於聲。此明三心所緣境也。無記 語亦是工巧心故。所以緣聲。
[0580c21] 論。如是 三心唯是意識 准此論文。威儀.工巧.通果 三心唯是意識。非是五識 婆沙云。是威儀.
工巧者說加行也。此說通果心唯意識。據 化心說。明諸心相生亦唯意識。
[0580c25] 論。有 餘師說至十二處境。述異說也 婆沙亦有 二說。與此論同。准威儀等發業心文。威儀 唯緣色。工巧兼聲。如發善.惡業心
今前師言緣四境.五境者。非正發業心。 是前.後近心 與後師別者唯緣四境.五 境名威儀等心。後師兼十二處也 言威 儀路工巧處者。從所依得名。威儀多依
路故。工巧多依處故。
[0581a04] 論。如是二十至 自色二心。此明欲界八心相生。如前分別。
[0581a06] 論。次說色界至自界二心。此明色界六 心相生。
[0581a07] 論。次說無色至謂自界四。明 無色界四心相生也。
[0581a08] 論。次說無漏至及 學無學。明二無漏心與諸心相生也。
[0581a10] 論。復有何緣至生加行善。自此已下問答分 別。此是問也。
[0581a11] 論。勢力劣故至加行善心。 答也。明三心不生加行善也 一勢力 劣故。總三心也 二非作功用所引發故。 異熟心也
三樂作功用引發工巧威儀轉故。 後二心也 四總結也。
[0581a15] 論出心不由至可 能生彼。一因釋三無記從加行善心生也。
[0581a17] 論若爾染污至不相順故。難也。三心不 順加行善。加行不從三心生。染污加行性 相違。如何染心生加行。
[0581a19] 論雖爾厭倦至 容起加行。答也。加行善心違煩惱故。極厭 煩惱生加行善。三心不能生極厭故不順。 不能生加行善。
[0581a22] 論欲界生得至引生 彼心。釋欲界散地生得善心。以明利故。從 二無漏心.及色加行心起。色界定地生得不 明利故。不從彼起。亦不生彼。
[0581a25] 論又欲 生得至無間而起。釋欲界生得。以明利故。 能續色染後生防護彼定。色生得善定勝 散劣。不明利故。不從無色染心生也。
[0581a29] 論。作意有三至相應作意。第二明三作意。聖 道相生自相.共相.勝解作意。如文可解 即作意相應慧名之為觀。前二從所觀為
名。第三從能觀相應勝解為名。即舊名 假想觀也。境隨心變心勝境故。決定印 持名為勝解。
[0581b05] 論。如是三種至三種作意。 明此三作意皆悉能與聖道相生 此言 通其初.後。初入聖道決定唯是共相作意。 如世第一等。
[0581b08] 論。若作是說至念等覺分。 顯順教也。此言俱者。是前後無間。非同 時也。不淨觀是勝解作意。而與無漏覺支
前後俱行。是相續義准此故知。勝解作意能 入聖道。入難出易。但證其難。
[0581b12] 論。有餘 師說至通起三種。述異說也。此師意說入 聖難唯共相作意。出心易故通三作意。
[0581b15] 論。修不淨觀至念等覺分。餘師通經。此言 俱者。依傳傳說起覺支。
[0581b16] 論。有餘 復言至共相作意。述第三師意也。此師以 聖道是共相作意入出聖道還用共相作 意。
[0581b19] 論。若爾有依至起何作意。難後說 也 夫出聖道於曾得心出。不於未曾得 心出也。於欲界有曾得共相作意可從
彼出。於色界中無異四善。別有曾得共 相作意出聖道也。依未至.初定.中間靜 慮。同是初定不隔遠故可依欲生。依第 二乃至第四。入見道時聖道無間起何作
意。
[0581b26] 論。非起欲界至以極遠故。遮第一 計。若說亦起欲界共相作意。此極遠故。
[0581b28] 論。非於彼地至順決擇分。遮第二計。亦不 可說於二定等地。異順決擇分有曾修得 共相作意。
[0581c01] 論。非諸聖者至加行道故。 遮第三計。恐彼計云從聖道起曾得順決 擇分。若如此者即是得果道後起前加行。 不應道理。
[0581c04] 論。若謂有別至違正理故。 遮第四計 違正理者。正理論云。此救非 理。繫屬加行所修作意。非得果後可引現
前。是彼類故。前說聖道無間通三作意現 前。於理為善 前兩師云。皆許三種作意 出聖道也。婆沙十一難此師云依未至定 起欲共相作意。不言初.中二地 此論即
言三者。是縱說也 或舉婆沙第三說難 婆沙七十二一說。欲界與未至相生。二 說未至.初定。三說至中定。四說至二定。 評家評取第二說也 或此論舉三地難
者。就彼計言唯共相出。唯難第三家也。婆 沙十一評家評取初師義者。通說一切聖道。 若取初入亦唯共相。正理論中取第二者。 出見道心故。
[0581c18] 論。若依未至定至唯自非 餘地。明諸地出無學心也。十一地中欲.及 有頂。無有無漏斷欲.非想非非想惑。縱
令於欲曾得自在亦依未至。縱於有頂 自在亦依無所有處。自餘諸地自地有無漏 故。若於此地得自在者。即依此入不依 上.下由彼出心不勤求故。出自地易皆
自地出。依非想地得自在者。即依彼出。依 未至得阿羅漢雖。身在欲界於欲界心 得自在隣次而出。又身在非想斷有頂惑。 必依下地起無漏故。出心還依非想心出。
更無下地心故。身在欲界依上未至斷欲. 界惑。出心容依欲界心出。雖生上地不 起下定。上流生非想天。必起下無漏定。
[0582a03] 論。於欲界中至二生所得。總舉八種作 意。可了。
[0582a04] 論。此中五種至以明利故明 八種中五能入出聖道欲生得善亦續聖 道。以明利故。於三界中聖道出.入可知
正理論云。若生第二靜慮已上起下三識 身時。諸有未離自地染者。彼從自地善. 染.無記作意無間三識現前。三識無間還生 自地三種作意。諸有已離自地染者。除染
作意唯善.無記作意無間三識現前。三識無 間亦唯起此二種作意 准此借識非通果 也。
[0582a14] 論。於前所說至幾心可得。此下第三明十二 心中得心多少也。
[0582a15] 論曰至今得成故。 明染心中得六心也 此言得者。謂先不 成今得。成也。非謂先相續有 於三位 辨得。一疑心續善。二從上界退下生位。即
結生染。三起惑退。此三皆是染污心也。
[0582a20] 論。由疑續善至爾時名得。明得欲善心也。 疑續善時.及界退還爾時染心正現在前。欲 界善得已至生相名之為得。欲界善心唯 此二位。
[0582a23] 論。由起惑退至一有覆心。明 欲二心.及色心也。若無色沒生欲界時 欲二心.及得色一。從離色染退起欲
惑數亦准此。若從色界下生.及離欲 染退時。唯得欲二。
[0582a27] 論。由起惑退至故 名得六。學.及無色染心。唯由惑退。無色更 無上界生故。於欲染心正現前位得此六
心。疑續善位得欲界善。婆沙二說。一說唯 得生得。二說加行。若串習者亦得。無評文 也。
[0582b03] 論。色界染心至亦由退得。第二明色 界染心得六也。從無色沒生色界時。得 欲化心得色界中無覆無記.及善.染心。染
心亦由退得。餘心唯由界還。
[0582b06] 論。由起 惑退至故名得六。明無色界染心.及有學 心唯由退得。諸文可知。
[0582b08] 論。無色染心 至故名得二。明無色染心也。彼無上界故 無界退還。起惑退時起上不得下。退下必 得上。由此無色染心唯得二心。
[0582b11] 論。色 界善心至由升進故。明色善也。此善升進 得未至定得色善心。得根本定得二化心。 故言得三 問何心後退 答婆沙六十一
云。何等心無間起煩惱現前者。若畢竟 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 退者即彼地善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未 畢竟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
故。退者即彼或善心.或染污心無間。起煩 惱現在前。乃至初靜慮應知亦爾。若畢竟離 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或
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未畢 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 心.或染污心.或無覆無記心無間。起煩惱
現在前。此中若未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 現在前者。彼不能起色.無色界纏現在前 故退。但能起欲界纏現在前故退。若得根 本善靜慮現在前。非無色定者。彼不能起
無色界纏現在前故退。但能起欲.色界纏 現在前故退。若得根本善靜慮.無色定現在 前者。彼能起三界纏現在前故退 婆沙說。
欲界退時無記心無間能生染心者。一說三 無記心。一說二無記心。無評家也。
[0582c04] 論。 若有學心至離欲色染。此明學心得四心也。 初入見道得於學心。以無漏道離欲染 時。得二化心。離色染時得無色善。若離二
界染者通其全分。正理論云。此中離言非究 竟離。以於色染未全離時。無色善心已可 得故。有說全離色界染時。得無色界根本 地善。若爾應說亦得學心離欲染時亦
得色善。是則應說學心得五 依下無漏 斷上惑時。修有漏未至。唯兩解不同。如 下分別。
[0582c14] 論。餘謂前說至唯自可得。明 餘心也。十二心中三界染心即有四心。謂欲 不善。及有覆心。上二界各一有覆心。色善.學
心總有六心所得。如前所述。三界無覆。 欲.無色善。及無學心。此之六心唯自可得 問此論等言欲界染心唯得六心。識身足論
第十三云。若成就不善心定成欲無覆無記 心。若爾者界還之時續生之位。爾時成就 不善心。即於爾時亦合得彼威儀.工巧。 即得七心。如何言六。顯宗亦爾 論意異
故。此類非一 有人雖多種釋於義皆悉 有餘。應更撿識身論。
[0582c26] 論。有餘於此總說頌言。已下一頌束上總 為三門。謂染.善.無記得心多少 言有餘 者。是雜心頌。
[0582c28] 論。於善心中至說名為得。 此破雜心頌也 言得七者。如前所釋 加欲善也。此中善者。通漏.無漏。正理亦 許正見續善得欲善心 通云
若爾何故 言得六心如經主難應言得七。然學 無學同無漏故。總說一心言六。無失。
[0583a05] 論。餘准前釋應知其相 准前釋者。諸 染污心總得九心者。一欲善心。二欲不善。 三欲有覆。四色界有覆。五無色有覆。六學心。
七欲無覆心。八色善心。九色無覆心。無 記心唯自得故名無記唯無記。
[0583a09] 論。為攝 前義至非先不成故。總前得心之義總有 一頌。一由託生。二由入定。三由離染。四由 退時。五由續善 非先所成故。總釋得義
也。
俱舍論疏卷第七
[0583a15] 一交了 範 雅
[0583a16] 保延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夜半於南新屋 點了 加久壽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1 冊 No. 1822 俱舍論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