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記
Scroll 2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四沙門釋光述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三
[0357a18] 已辨住果至一來向果者。此下第二明一來 向.果。就此文中。一結前。二總生下。三別 起頌。
[0357a20] 頌曰至斷六一來果者。頌答。就 中。上三句明向。下一句明果 就向中。上 兩句明家家。第三句正明向。
[0357a22] 論曰至轉 名家家者。此下釋上兩句此即總標。若三緣 具轉名家家。隨有所闕不名家家。
[0357a24] 一 由斷惑至三四品故者。一由斷惑。斷欲修斷 三.四品故。謂或於先異生位斷。或今預流 進修位斷。三.四品簡斷一品.二品.五品。雖
有斷一品.二品.五品。或有出觀者。或有退 者。必無中間經死生者。故無斷一品.二 品.五品名家家者。所以得知無死生者。
故婆沙五十三云。復次諸預流者。若斷欲界 一.二品結。無死生義故不說之。如斷五 品。謂瑜伽師得初果已。為斷欲界修所斷 結起大加行。必無未斷一大品結有死
生故。如斷五品。必無未斷第六品結有 死生義。家家等三有死生故。此中偏說。准 彼論文故知斷一.二.五品必無中間有死 生義 問准婆沙文不言出觀亦不言退。
如何得知出觀.及退 答如婆沙三十二 云。預流者趣一來果時。不起定者加行道 時於欲六生得非擇滅。若起定者要至第 六無間道時於欲六生得非擇滅。一來者
趣不還果時。不起定者加行道時於欲一 生得非擇滅。若起定者要至第九無間道 時。於欲一生得非擇滅。婆沙既不言第 五無間道得欲六生非擇滅。又不言初無
間道得二生非擇滅。第二無間道得三生非 擇滅。明知品品皆可出觀。皆可退也。論言 以斷第五必斷第六者。據不退者說。無 中間有死生故。必於現身斷第六也。
[0357b22] 二由成根至無滅根故者。第二緣。謂由成根 得能治彼三品.四品無漏諸根。先凡位中 斷三.四品。後住初果未起勝果道。雖有
初後緣猶未成彼無漏根故。
[0357b25] 三由受 生至三.二生故者。第三緣。謂由受生更受 欲有三.二生故。若斷三品更受三生。若斷 四品更受二生。無斷一品.二品.五品中
間死生。故無五生.四生.一生.半生家家。
[0357c01] 問聖人造牽引業不 解云若依正理六十 四云。此三.二生。由異生位造作及增長。感 三.二生業。非諸聖者於聖位中。更能新作
牽後有業。以背生死向涅槃故。由此契 經說。諸聖者唯受故業更不受新。又婆沙 五十三解家家.一間中云。問聖者為造欲 界引眾同分業不。有說不造。所以者何。
欲界多諸過患。多諸災橫。是故聖者不造 欲界引眾同分業。但造欲界滿眾同分業。 有說聖者亦造欲界引眾同分業。雖有兩 說然無評文。又正理同前說 問若言
聖人不造引業。寧得生彼五淨居天 解 云言不造者據欲界說。唯受故業應知亦 爾 問順決擇分善根尚不造引業。今何至 聖位造引業耶 解云順決擇分善根憎背
有故。趣見道故。順見道故。所以但造滿 業不造引業。聖位不爾。容造引業。又婆 沙六十四云。問何聖者有分離染而命終。異
生不爾。答以諸聖者有無漏定。任持相續 令極堅固。異生但有世俗諸定。任持相續 非極堅固。廣如彼釋。
[0357c21] 頌中但說至故 不具說者。此釋頌中不說第二緣所以。三 緣之內頌中但說初後緣者。預流果後說更 進斷三.四品惑。成能治彼諸無漏根義准
已成故不具說。
[0357c25] 然復應說至或過此故 者。此釋伏難。伏難意云。頌中亦應不說後 緣。斷三.四品義准亦知受三.二生。為通
此伏難故作是言。然復應說三.二生者。以 有增進。斷惑時於所受生。或少三.二生。 或無三.二生。或過此三.二生。如受一生
或受半生名為或少。如於欲界現般涅槃 名為或無。如上流受四生已上名或過此。 所以頌文別說受生。不同第二成無漏根。
[0358a05] 何緣此無斷五品者者。問。
[0358a05] 以斷第 五至未越界故者。答。以斷第五若不却 退於此生中必斷第六。無有中間命終受 生。若不却退必斷第六。非第六一品惑。
能障得一來果。猶如一間。斷第八品未 斷第九受一種子。以斷第九越欲界故。 彼第九品極為障礙。雖斷第八品住第九 受生。斷第五品欲斷第六。未越界故。此
第六品非極為障。故斷第五不得經生。必 斷第六得一來果 有古德言。若斷第五 更不出觀剩斷第六 此釋不然。違毘 婆沙。如前具引。
[0358a16] 應知總有至或二或三 者。別釋家家。應知總有二種家家。一天家 家。謂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或於一
天處受三.二生。或於二天處受三.二生。 或於三天處而受三生 二人家家。謂於 人趣生三.二家而證圓寂。或於一洲處 受三.二生。或於二洲處受三.二生。或於
三洲處而受三生 今案此論。許一天處. 或一洲處受三.二生。又准婆沙五十三。亦 許一天家。一人家受三.二生。故彼論云。或
一天家。或二天家。或三天家。受二.三生 又云。或一人家。或二人家。或三人家。受二. 三生 問三生.二生家家。人.天各受三.二 生不
解云若天三生家家。天三.人二。若天 二生家家。天二.人一。若人家家翻此應知。 故正理六十四云。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間
受二天上受三。受二生者人一天二。如 應例釋人中家家 問何故住果人.天往返 各有具受七。家家不受一小生耶 解 云住果容預各具受七。向中忩迫二.三數
滿即般涅槃。故不受後一小生也 又解 家家具緣。若天家家天三.人二。若人家家人 三.天二。三生.二生緣滿即休。故不受後一
小生也。應知天家家者人中得道。人家家 者天中得道 又解天家家天中得道。還於 天中入般涅槃。謂於天中初得道已。從彼 處沒還生天中。以樂生天故。初受生還生
天處。初得道身非是家家二.三生攝。故生 天趣不名重生。後方人.天往還間生。人家 家例此應釋。雖有兩解前解為勝 問俱 舍.婆沙同正理不
解云俱舍.婆沙既無 明文與正理同。或正理據極少家家說。此 論.婆沙據極多家家說。或論意各別。若作 此解。俱舍.婆沙人.天各受二生.三生。又正
理云。若有七生不必滿七。非家家位中 間涅槃。何類所攝攝屬七生。七中極聲顯 極多故。由此已顯生未滿前得般涅槃。亦 是彼攝。根最鈍者具經七生。非諸利根生定
滿七 問未滿七生得般涅槃即七生攝。 未滿二.三生得般涅槃家家攝不 解云 七生不具緣。雖不滿七是彼攝。家家約具 緣。要須生滿方彼攝 問不滿二.三便般
涅槃。既非家家。是何攝耶 解云一來向攝。 以向寬故。家家義狹。故非彼攝。
[0358c01] 即預 流者至貪瞋癡故者。釋下兩句。即預流者。進 斷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應知轉名一 來果.向。第六無間亦應是向。頌不說者以
第六品非全向故。半是果攝。若斷第六品 解脫道現前成一來果。除得道身彼往天 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過此以 後更無生故。若來必往故言一來。有往無
來不言一往。此文且據人中得道。故言彼 往天上一來人間。若據天中得道。亦可應 言彼往人中一來天上。此一來果。或亦名 曰薄貪嗔癡。於九品中已斷上.中六品厚
重。唯餘下三品薄貪.嗔癡。應知欲界經生聖 者。若起聖道能進斷惑。必於此生得無學 果。但為斷道起時艱辛勵力起得。誰肯更
生。以曾受生極厭苦故。若七生位經生聖 者。能進斷惑。必不更作家家等人。若家家 位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不更為一來等
人。若一來位經生聖者。能進斷惑。必更不 為一間等人 今因家家.一來義便略明 欲界九品煩惱增生.損生。依諸經論說七
生不同。或說七生人.天總論。中.生合說。或 說十四生人.天別論中.生合說。或說二十 八生人.天別論中.生別說。開合為異。隨應
增損。且約七生以明增損。總而言之。欲九 品惑增損七生。未斷名增已斷名損。若別分 別上三品惑增損四生。中三品惑增損二生。
下三品惑增損一生。強弱不同展轉相望各 增一倍 問如何得知 解云於九品中若 斷三品餘有三生。明知上三品惑增損四 生。復斷中三品惑餘有一生。明知中三品
惑增損二生。下三品惑增損一生。若更細分 九品煩惱增損七生者。上三品惑上上品 惑增損二生。上中.上下品惑各增損一生。
若中三品惑中上品惑增損一生。中中.中下 品惑各增損半生。若下三品惑。下上品惑增 損半生。下中.下下品惑共增損半生 問 三三品惑。如何得知各別增損
解云中三 品惑下三品惑說別增損。論文可知。上三品 惑雖無論文別釋。准中三品准下三品 增損可知。如中三品別增損者。於九品中
若斷三品餘有三生。若斷四品餘有二生。 故知中上品增損一生。若斷第四餘有二 生。若斷第六餘有一生。故知中中.中下共 增損一生。若更別說中中.中下各增損半
生。雖無別文配釋以理應然。若不爾者。 太增減過。若中中品獨增損一。中下品惑 便無增損。若言中中增損半生.及中有中 下但能增損生有。便有中下不如下上。又
中有.生有名為半生。引業必同不可分也。 故知中中.中下各增損半。如中三品總增 損二生。別說中上增損一生。中中.中下各
增損半生。上三品惑應知亦爾。總說增 損四生。別說上上增損二生。上中.上下共 增損二。若更別說。上中.上下各增損一。若
上中品獨增損二。上下品惑便無增損。若 言上中增損一生半。上下增損半生者。便 有上下不如中上皆成過也。如前應知。又 如下三品惑。若斷六品餘有一生。若斷七
品餘有半生。故知下.上品增損半生。下中. 下下增損半生 問如何得知共增損一。 故婆沙云。問曰餘有二種結在何以言有 一種子耶。答不以二種結在名一種子。以
有一有業種子故名一種子 (已上論文) 問如 斷第八猶受半。如何乃言兩品共增損半 生 解云理實亦有第九一品增損半生。極
能障故。今據未斷第八品說故。言兩品共 增損半生。中有.生有名為半生。引業必同。 不可於中別分增損。故共增損。又受中有
為於生有。不可斷第八品損於中有。而 唯受生。故更不別增損也。如下三品總說 增損一生。別說下上增損一小生。下中.下 下共增損一小生。上三品惑應知亦爾。總
說增損四生。別說上上增損二生。上中.上 下共增損二生。若更別說上中.上下各增 損一生者作餘說皆成增減過。如前說 問何故九品之中第二.第三.第四品惑各
增損一生。第五.第六.第七品惑各增損半 生。氣力相似 解云九品。七生相對增損。上 三增損四。中三增損二。下三增損一。似相
形說。於三品內復自相形。前等後二故。 更不可以第四品類前第三第二品。以第 七品類前第六.第五品。又若於中更辨多 少。便有太多太少過也 又解上上增損二
生。上中.上下共增損二生。中上增損一生。 中中.中下共增損一生。下上增損半生。下 中.下下共增損半生。然第八品。有時雖斷。
第九品惑獨能增損半生。極能障故別緣力 也。不可以彼第六第三品例。無別緣故 又解。上上一品增損二生。上下一品增損 二生。上中一品但能相助。非正增損。以在
中間性不定故。猶如黃門。如第八品若斷. 不斷。第九一品增損半生。與第七品等。各 增損半生。以此准知。上下一品與上上品
等。若中三品。中上一品增損一生。中下一品 增損一生。中中一品但能相助非正增損。如 前通釋。若下三品。下上一品增損半生。下
下一品增損半生。下.中.一品但能相助非正 增損。亦如前釋。若前家難我如何第一.第 三力等。第四.第六力等。第七.第九力等者。
我亦難汝。云何第二與第四力等。第五與 第七力等 又解。九品未斷。皆能增損七 生。然於其中強弱不等。猶如九人大小不 同力有強弱。共舉七石 穀
。若斷一品餘八 品惑增損五生。猶如八人共舉五石。餘例 應知。上來且約七生以釋。若十四生。二十 八生。准釋可知。
[0359c21] 已辨一來至斷九不還果者。此即第三明不 還向果。就中。一明不還向.果。二明不還差 別。此即第一明不還向.果。結前生起。就頌
答中上三句明向。下一句明果。就向中上 兩句明一間。第三句正明向。
[0359c25] 論曰至義 如前釋者。此下釋上兩句。即一來者進斷餘 惑。若三緣具轉名一間。隨有所闕不名一 間。一由斷惑。斷欲界中修斷七品.或八品
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間.解脫無漏根 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天。或人中餘一生 故。頌中但說初後二緣不說成根。義准 如前家家中釋。
[0360a03] 如何一品惑障得不還 果者。問。如何第九一品惑。障得不還果。
[0360a05] 由彼若斷至異熟地故者。答。由彼若斷便 越欲界。前說三時業極為障。應知煩惱亦 與業同。若斷第九。越彼欲界所繫煩惱等
流果地。異熟果地。故極為障。
[0360a08] 間謂間隔 至說名一間者。釋一間名。前約異熟。後約 煩惱釋一間名。有人成就此一間者說名 一間。又正理云。所言間者是隙異名。謂彼位
中。由有一隙得一生。故未得涅槃。
[0360a13] 即斷修惑至無漏根故者。釋第三句。即斷修 惑七八品者。應知亦名不還果.向。一間具 緣以立。向但據斷惑。故二差別。若於凡位。
先斷三.四品惑。或七.八品惑入見諦者。後 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時。乃至未修三.四。 七.八品後勝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間雖
具二緣未成治彼三.四品惑或七.八品 惑無漏根故。自古諸師皆云。先凡夫時斷 五品修惑。後一來果時得解脫證者。不然。 故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問若先離欲界五品
染。後入正性離生。苦法智生時。於先所斷 見苦所斷五品法。及今所斷見苦所斷四品 法。皆得無漏離繫得。乃至道法智生時。於
先所斷見道所斷五品法。及今所斷見道所 斷四品法。皆得無漏離繫得 彼先所斷修 所斷五品法。無漏離繫得。何時當得 尊 者僧伽筏蘇作如是說。道類智時。以於爾
時名預流果亦名一來向故。彼說不然。所 以者何。以於爾時得預流果。於一來果.向 道乃至未起一剎那現前。如何可說為一來
向。有作是說。起一來果加行道時。以是一 來向所攝故。有餘師說。得一來果時得。以 住第六無間道時。能引三界見所斷。及欲
界修所斷前六品法無漏離繫得令起。得 一來果故。如是說者。從預流果決定起勝 進道。彼現前時得。以從下果起趣上果勝 進道時。必修先所斷上位諸結對治道。
[0360b11] 若斷第九至總集斷故者。釋第四句。若斷第 九成不還果。要不還來生欲界故名不還 果。此不還果。或亦名曰五下結斷。若超越
人。先斷貪.嗔二結。後斷身見.戒取.疑三結。 若次第人。先斷身見.戒取.疑三結。後斷貪. 嗔二結。雖必先斷或二。或三。然於此時總 集斷故。名五下結斷。
[0360b18] 依不還位至住此般涅槃者。此下第二不還 差別。就中。一明七種不還。二明九種不還。 三明七善不還。四明非生上界。五明雜修
靜慮。六明淨居唯五。七明身證不還 此 即第一明七種不還。依經生起。及舉頌 辨。
[0360b24] 論曰至名為上流者。此不還者通約三界總 說有七。今且就行色界差別有其五種。列 名可知。五中前四。唯於此身定般涅槃故。
所以偏與般涅槃名。上流容有受多生者 方般涅槃。非諸上流皆定涅槃。以不定故。 所以不言般涅槃也 言釋名者。此於 二趣中間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如是應
知。此於初生已。此由有行道。此由無行 道。般涅槃故。名生般等三人。此二生已上 向上流故名為上流。
[0360c04] 言中般者至便 般涅槃者。此下別解。言中般者。謂欲界沒 往於色界住中有位。起應生地聖道現前。 斷餘煩惱成阿羅漢。即便般無餘涅槃故
名中般。故婆沙百七十四云。從彼命終起 色界中有。即住彼中有得如是種類無漏 道。由此道方進斷餘結。於無餘依涅槃界 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 准婆沙文。約
無餘依釋中般也 又解云。亦通有餘涅 槃。婆沙不說。以相不顯略不言。豈有斷 惑已第二剎那即入無餘。故知亦通有餘 問起何地聖道 解云起應生彼根本地
道。以是樂道起時易故。不起未至.中間.無 色。以是苦道起艱辛故。得無學已亦不能 起。如婆沙百七十五廣說。
[0360c18] 言生般者 至謂有餘依者。言生般者。謂欲界沒往於 色界。生已不久能起聖道。斷餘煩惱成阿 羅漢。便般涅槃。以具勤修速進二道。故生
不久便般涅槃。生已簡異中般。具二道故 簡異有行.無行。此生般中所說般涅槃者。謂 有餘依。後壽命盡方入無餘。故約有餘以
釋生般不據無餘。前中般中所以不別釋 涅槃者。相不顯故。下有行等准生可知。 故亦不釋。
[0360c27] 有餘師說亦無餘依者。有 餘師說。生般不但約有餘依。亦據無餘。以 斷惑已即入無餘故通二種。此師意謂同
於中般。以中般人斷餘惑盡般有餘已。無 惑潤生不求生有即般無餘。例彼生般亦 無餘依。
[0361a03] 此不應理至無自在故者。論主 破。此不應理。彼色界中於捨壽命促入涅 槃無自在故。於初生時斷餘惑盡名為
生般。後盡彼壽方般無餘。故釋生般不約 無餘。故正理云。約有餘依說為生般。非纔 生已便般無餘。彼捨壽中無自在故。
[0361a08] 有 行般者至無速進道故者。有行般者。謂欲界 沒往於色界。生已長時加行勤修。由多功用 方般有餘涅槃。此唯有勤修行故名有行
無速進道故。生已簡異中般。長時簡異生 般。有勤修簡異無行。
[0361a13] 無行般者至速進 道故者。無行般者。謂欲界沒往於色界。生已 經久加行懈怠。不多功用便般有餘涅槃。
以闕勤修.速進二道故名無行。生已簡異 中般。經久簡異生般。闕勤修簡異有行。
[0361a18] 有說此二至得涅槃故者。敘異說。由緣有 為聖道斷惑得涅槃者名為有行。由緣 無為聖道斷惑得涅槃者名為無行。
[0361a21] 此說非理太過失故者。論主破。中.生般等亦 緣有為.無為斷惑。亦應名為有行.無行。
[0361a23] 然契經中至便般涅槃者。述經部解。然 契經中先說無行。後說有行般涅槃者。如 是次第與理相應。論主意朋經部所以印
可。無勤修行有速進道。無行之人而成辨 故。無速進道有勤修行。有行之人而成辨 故。或無行有行而能成辨無學果故。無行之 人起速進道不由功用得般涅槃。有行之
人起勤修行要由功用得般涅槃 因此 義便復解生般涅槃。得最上品道隨眠最 劣。故生不久便般涅槃名為生般。
[0361b03] 言 上流者至方般涅槃者。謂生色界二生已去。 般涅槃者總名上流。此唯上流不下流故名 為上流。異生之人雖有上流。亦下流故不
名上流。
[0361b07] 即此上流至為極處故者。明 上流別。開章略釋。
[0361b08] 謂若於靜慮至般涅 槃者者。別釋雜修上流。於中有三 一者 全超。初生梵眾次生色究竟。頓超中間十 四天處是名全超 二者半超。於色界中
十六天處。從彼梵眾漸漸次第生下淨居。 或超十三處或十二處。乃至中間。能超一 處。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為半超。聖必不
生大梵天處。是起戒禁僻見處故。自謂究 竟一道師故。故不生彼。不生無想理在 絕言故不別簡。或可影顯 此半超人於 十六天極少三生。初生梵眾。次十四天中隨
生一處。後生色究竟 若極多生十五。於 十六天隨其所應中間越一。生餘十五 三者遍沒。從彼梵眾漸次生後十四天處。 皆遍受生。最後方能生色究竟。一切處死故
名遍沒。一切處謂十六處。無不還者於已 生處受第二生。由彼於生容求勝進所以 上生。非求等故故不重生。非求劣故故不 下生。即由此故不還義滿。不復還生曾生
處故尚不生本處況有生下。即由此義 顯欲生聖不名不還。而於一處有重生義。 故婆沙一百七十四云。復次生欲界聖者不 名不還。而名七返有等。故生上.下亦一
處重生。生上界聖者名曰不還。故唯生上 亦不重生。由此義故不還義滿。以尚不生 本處況有生下者 (已上論文) 復總結言。應知此
謂二上流中由有雜修靜慮因故。往色究 竟般涅槃者。
[0361c06] 餘於靜慮至方般涅槃者。 別釋無雜修上流。有餘上流。於諸靜慮無 雜修者。能往有頂方般涅槃。謂彼先無雜
修靜慮。由於諸四定愛味為生緣。此沒遍 生色界十一處。唯不能往五淨居天。復從 色界廣果天沒。於下三無色次第生已。後 生有頂方般涅槃。應知樂定上流。於十五
處。全超受二生。半超極少三生。極多十四 生。遍沒十五生也。故婆沙一百七十四云。復 次上流有三種。一全超。二半超。三一切處沒
全超者。謂欲界沒生梵眾天。梵眾天沒生 色究竟。或生非想非非想處而般涅槃 半 超者。謂欲界沒生梵眾天。梵眾天沒於上一
切天處或更生一處。或二.或三.或四.或五。 乃至或唯超一處遍生餘處。然後生色究 竟。或生非想非非想處而般涅槃 一切處
沒者謂欲界沒生梵眾天。梵眾天沒生梵 先行天。如是次第生上諸處。乃至廣果天。 從此以上有二路別。一入淨居。二入無色 入淨居者廣果天沒生無煩天。次第乃至
生色究竟而般涅槃 入無色者廣果天沒 生空無邊處。次第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而 般涅槃 如一切處沒有二路別。應知全 超.半超亦爾 解云言梵先行天者。梵王欲
出在前行列。或在前行。又婆沙云。問如 說退住初靜慮生梵眾天。作全超.半超.一 切處沒上流。彼若退住第二靜慮生少光 天。退住第三靜慮生少淨天。退住第四靜
慮生無雲天等。彼亦得作全超.半超.一 切處沒上流不耶。有說不得。以生梵世於 上不還所應生處更無缺減故。依彼建立 全超.半超.一切處沒。若退生上地處便缺
減故。不依彼立全超等。有說彼亦得名半 超。以超少分中間處故。有說亦得具名三 種。彼說從欲界沒隨生何處。即於彼上 所應生處。亦可施設全超.半超.一切處沒
故。問若不還者欲界沒生無色界。亦得作 全超等不耶。有說不得。有說彼亦得名半 超。有說彼亦具名三種 此中所以皆如前 釋。
[0362a16] 二上流中至行色界者者。明二上流 差別不同。二上流中前觀。後止。樂慧.樂定 有差別故。二上流者二生已上於下地中
得般涅槃。見不違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 及有頂天為極處者。由此過彼無行處 故。如預流者極七返生。於中亦有一.二生
等。又總結言。此五名為行色界者。樂定上流 雖生有頂。曾經色界生故亦名行色界。是 五不還中上流攝也。
[0362a24] 行無色者至成六 不還者。上來釋前六句。此釋第七句。明無 色界四種不還。行無色者差別有四。謂在
欲界從此命終。不生色界超生無色。此中 差別唯有四種。由生般等有差別故。於前 五內唯除中般。此四合名無色不還。此無 色一。并前五種成六不還。
[0362b01] 復有不行 至并前六為七者。釋第八句。此明現般。復 有不行色.無色界。即住於此欲界生中得 不還果。既得果已。即於此生能般涅槃名
現般涅槃。縱於欲界曾經七生。家家.一來. 一間等人。至此位中亦名現般。此現般一。 并前六種為七不還。
[0362b08] 於行色界至故成三九別者。此即第二明九 不還。
[0362b09] 論曰至故成九種者。此即總標。
[0362b10] 何等為三者。問。
[0362b10] 中生上流有差別故者。 答。
[0362b11] 云何三種各分為三者。復問九種。
[0362b12] 且中般涅槃至無雜亂失者。答。中般分 三。一速。二非速。三經久得般涅槃。三火星 喻如前應知。故正理云。初起至遠.近.當生
處得般涅槃 生般亦三。一生。二有行。三 無行般涅槃故 上流亦三。一全超。二半超。 三遍沒有差別故 三三非一名諸三種。
然諸三種一切皆由速.非速.經久得般涅槃 故分為九種。更互相望無雜亂失。中三是 速。生三非速。上流三經久。就此三三各分 三種。一速。二非速。三經久。
[0362b21] 如是三種至 經久不同者。別釋三種九種不還。此即總 標。
[0362b23] 且總成三至根差別故者。此即別明 三種不還。且總成三。由造作增長順起業 故名為中般。中有名起。對向當生暫時起
故。如前已說。由造作增長順生業故名為 生般。由造作增長順後業故名為上流。如 其次第配釋三種。或如其次第中般下品。
生般中品。上流上品。煩惱現行有差別故分 為三種。及中般上根。生般中根。上流下根。 有差別故分為三種。
[0362c02] 此三一一至成 三九別者。此即別明九種不還。中.生.上流 此三一一。如其所應亦由業.惑.根有差別
故。各有三別故成九種。此三非皆由業. 惑.根故。言如其所應。麁類大同。於中細說 非無差別 謂初二.三。三三之內初二三
也。即是中三.生三。但由惑.根有差別故各 成三種。非由業異。中般三人同受起業。無 差別故。生般三人同受生業。無差別故。後
三上流不但由有惑.根不同。亦由順後受 業有差別故分成三種。上流得有全超.半 超.遍沒業異故分三種 言順後受業者。 非唯四業中順後受定業。聖人亦造不定業
故。言順後受業。對中.生說 又解理實聖 人亦造不定業。此文且說順後受定業 問如生色界樂慧上流具生五淨居天。初 應名生。第二已去名後。如何此文總名順
後 解云身在欲界造五淨居引業。若 不爾者如何名後 又解亦造順生。而言 後者從多分說。若作此解。色界亦造淨居 引業 又解亦造順生。言順後者。對中.
生說名為後故 總結可知。
[0362c24] 若爾何故至有往無還故者。此即第三明七 善士趣問。若行色界有九種不還。何故經 中佛唯說有七善士趣。問及頌答。
[0362c26] 論曰 至且立為一者。釋上兩句。中.生二種各分為 三。上流為一。經依此立七善士趣。謂上流 人有上流法故名上流。由此義同雖有三
種且立為一。又婆沙一百七十五云。問如 生.不生各有三種。上流亦爾。謂全超.半超. 一切處沒。何故說一耶。答生.不生各是一有
相續。於中分位差別難知。欲令知故各說 三種。上流三種生數自辨。差別易知。是故但 隨上行義勝合說一種 復次生與不生 一期時促。於差別義唯有爾所易可建立。
是故分三。上流時長差別多種。分齊難辨故 合立一 復次生不生亦有等義。上流亦 有別義。欲以二文互相顯故作如是說 復次生與不生。善士趣相現前易了。以
彼速趣般涅槃故各分為三。其上流者。善 士趣相微隱難知。以彼尚經多生死故 但合說一 (解云生者生有。不生者中有) 。
[0363a14] 何獨依此至 無差別故者。釋下兩句問。何獨依此立善 士趣。不依所餘預流.一來有學聖者立善 士趣。趣是行義。所餘有學預流.一來皆行善
業與不還人無差別故。
[0363a18] 唯此七種 至立善士趣者。答。唯此七種皆行善業不 行惡業。餘預流等即不爾故。彼雖行善亦 行惡故。又唯七種行往上界。不復還來欲
界受生。餘預流等則不爾故。不往上界 但生欲故。故獨依此立善士趣。
[0363a23] 若爾 何故至乃至廣說者。難。若爾何故契經中言。 云何善士。謂若成就有學正見。乃至廣說。具 成八正。是則有學皆名善士。何故言餘非
善士趣。
[0363a27] 諸餘有學至往上界故者。通。諸 餘有學預流等人。若就異門成就八正。亦 可說為有善士性。以諸有學由成八正。
於五種惡殺.盜.邪婬.誑語.飲酒皆獲得畢 竟不作律儀故。不善煩惱多已斷故。應名 善士。今者所立七善士趣。不就異門。約唯
行善不行惡故。唯託勝因往上界故。立 善士趣。又婆沙云。問行無色界不還於行 色界不還有五事勝。謂界勝.地勝.斷煩惱
勝.損減蘊勝.三摩鉢底勝。何故不立為善 士趣。有說若麁顯易了立善士趣。彼不顯 了是故不說。廣如彼說 又云。問何故阿 羅漢非善士趣。答復次趣上生者立善士
趣。阿羅漢無生。是故不立 復次趣上果 者立善士趣。阿羅漢即是上果。更無上果 可趣。是故不立。廣如彼說。
[0363b14] 諸在聖位至無練根并退者。此即第四明非 生上界。上兩句明非生上。下兩句明無 練根退。
[0363b16] 論曰至極有頂者者。欲聖經生。 若能勵力起得聖道。斷諸煩惱必不生上。 厭欲界生多苦惱故。恐生上界有長時苦。
同欲界故。故欲界經生不生上界。色界 無苦厭心劣故。故於色界經生聖者。容生 無色 問欲聖經生不生上界。欲聖經生 亦應不更生欲 解云雖於欲界經生聖
者極生厭離。惑難斷故。道未熟故。所以更 受欲界多生。若經生聖能起聖道。於此身 中必斷惑盡故。不往彼上界受生。
[0363b26] 然天帝釋至佛亦不遮者。會釋經文。然天帝 釋。五衰相現來歸世尊。佛為說法得預流 果。雖復得果。然作是言。曾聞有天名色究
竟。願我命終後退落人中為佛弟子。若不 獲得阿羅漢果當生彼天 毘婆沙師作 如是釋。彼天帝釋雖得預流由不能 了對法相故作斯謬說。若謬說者佛何不
遮。為令帝釋一時喜故佛亦不遮。故正理 六十五釋云。我後者。三十三天自在異熟最 後邊際。言退落者謂於後時若不獲得阿
羅漢果。當生彼者。謂願當生色究竟天。勿 生欲界。以天帝釋緣五死相極生憂苦。來 歸世尊。死相纔除。便作是說。為令喜故。又 觀遮彼無多益故。佛不遮止。
[0363c10] 即此已 經至并退者。釋下兩句。明經生聖無練根 退。
[0363c12] 何緣不許至并退者。問。
[0363c12] 以必無 故者。答。
[0363c13] 何緣必無者。徵。
[0363c13] 經生習根 至所依止故者。釋。經生習根極成熟故。及得 殊勝所依身故。昔是凡身未名殊勝。經生 聖者唯是聖身方名殊勝。或上界身亦名殊
勝。由此彼無練根.退理 又解經生習根 極成熟故顯無練根。及得殊勝所依止故 顯無退也。應知欲界唯人趣退。三惡趣中 無聖道退。天趣雖有。彼無退具功德堅牢。
設不經生亦不退也。
[0363c21] 何緣有學至般涅 槃者者。問意可知。
[0363c22] 以彼聖道至無如是 能者。答。一聖道未熟。二難令現起。三隨 眠非劣。故住彼中有無有般涅槃。又毘
婆沙者作如是釋。一諸欲界法極難越故。 二彼尚有餘多所作故。多所作者。謂應進 斷欲界不善.上界無記二煩惱故。及應進 得若二沙門果。謂從一來進得不還.阿羅
漢果。若三沙門果。謂從預流進得一來.不 還.阿羅漢果。并應總越三界生死有漏法 故 又解及應進得若第二一來果。若第三
不還果。并應總越三界法故得阿羅漢果。 住中有位無如是能。色界不爾。故住中 有能般涅槃。又婆沙一百七十四云。問如欲 界沒受色界中有得般涅槃。如是從色界
沒受色界中有。亦般涅槃不。答不爾。所以 者何。彼於欲界多苦多障多諸災橫可厭 之身極生厭逆。既捨離已。起色界中有現 在前時。於當所受長時異熟亦生厭患便
般涅槃。色界無有如是災橫極可厭事令 生厭逆。如於本有有緣礙故不般涅槃。 今中有亦爾。故從彼沒所起中有不般涅 槃。
[0364a15] 前說上流至及遮煩惱退者。此即第五明雜 修靜慮。初句答初問。第二句答第二問。下 兩句答第三問。
[0364a17] 論曰至彼最勝故者。釋 初句。等持堪能樂行最勝故。先雜修第四靜 慮。後方雜修下三靜慮。
[0364a19] 如是雜修至 雜修靜慮者。釋第二句。不還無學方能雜修。 起多念心是遠加行。至二念心加行成滿 次後唯從一念無漏如無間道。即入有
漏不染無知定障成就得俱滅 引起一念 有漏現前亦如無間道則入無漏不染無 知定障成就得俱滅。望前應是解脫道。與 從無漏入有漏不染無知定障不成就得
俱生故。今但望後從有漏入無漏不染無 知定障成就得俱滅故。如無間道 第三剎 那無漏心起。與從有漏入無漏不染無知 定障不成就得俱生故。如解脫道 如是
有漏中間剎那。前後剎那無漏雜故。名雜修 定根本圓成。前二剎那似斷惑無間道。與不 染無知成就得俱滅。第三剎那似解脫道。
與不染無知不成就得俱生。如是雜修第 四定已。乘此勢力隨其所應亦能雜修下 三靜慮。又顯宗三十一云。雜修靜慮五蘊為 體。然於此中諸世俗智是四法.四類八智
所雜修 (已上論文) 此雜修定說力起故。先於欲 界人趣三洲。雜修定已後若退失生色界中。 亦能如前欲界雜修靜慮。三洲厭強。又慧
勝故能初雜修。不通餘處。故顯宗三十一 云。誰於靜慮能雜熏修。唯諸聖者通學.無 學。學位唯通信解.見至。於無學位通時.非
時。必先三洲雜修靜慮。退生色界。亦能雜 修。退已練根成見至姓。從欲界沒生色界 中。乘前復能雜修靜慮。故六種姓皆有上 流。
[0364b18] 雜修靜慮至起煩惱退者。釋下兩 句。如文可知。
[0364b20] 雜修靜慮至生有五淨居者。此即第六明淨 居唯五。
[0364b21] 論曰至淨居唯五者。略釋可 知。
[0364b22] 何謂五品者。問。
[0364b22] 謂下中上至令 感淨居者。答。一下.二中.三上.四上勝.五上 極品差別故。此中初品據成滿時三心現前
便得成滿。第二品成滿更有三心加前為 六。第三品成滿更有三心加前為九。第四 品成滿更有三心加前為十二。第五品成 滿更有三心加前為十五。故婆沙一百七
十五云。此一一品。於成滿位皆有三心。一 心有漏。二心無漏。如是總有十五心。五心 有漏。十心無漏 (已上論文) 又解初品最劣修至
三心即得成滿。第二品漸勝至起三心猶 為加行。更起三心方始成滿。并說近加行。 故言第二有六心也。後三品心准釋可知。 故正理六十五云。此中初品三心現前便得
成滿。謂初無漏次起有漏後起無漏。第二中 品六心現前方得成滿。謂二有漏為四無漏 之所雜修。如是所餘隨其次第有九.十二. 十五念心如應現前方得成滿
(已上論文) 雖有兩 解前解為勝。真諦亦同前解。又正理云。如 是十五有漏無漏心。皆是先來未曾得今得 有餘師說。初五無漏是從先來未得今
得。餘十皆是曾所得心。前五現前時已未來 修故。正理所說皆非正義。故婆沙一百七十 五。有說五是未曾得十是曾得。謂前五現在 前時。餘十未來修故
有說十是未曾得五 是曾得。謂前十現在前時。後五未來修故。
[0364c19] 如是說者此則不定。或有十五皆未曾得。 或有十五皆是曾得。或有少分曾得。少分未 曾得 又云。如是說者。此即不定。或有不
起定能十五心相續而轉。或復起定。於中 或有起三心已而便起定。或有起六心已 而便起定。或有起九心已而便起定。或有 起十二心已而便起定。是故於彼五品中
間。或起.不起雜修成滿 又婆沙云。如是說 者。能雜修作十六行相。所雜修或作十六 行相。或作餘行相。謂無量.解脫.勝處 (已上論文) 如
是五品雜修靜慮如其次第感五淨居。應 知此中前後無漏勢力。熏修中間有漏令 感淨居。非無漏感。棄背有故。以因有五 品故淨居唯五。故婆沙一百七十五云。有說
雜修靜慮有五品故。所感淨居亦唯有五。 問則雜修靜慮何故唯五不增不減。答雜 修勢力唯爾所故。如見道十五心勢力。唯爾 所不增不減。如是雜修靜慮勢力。亦十五
心而無增減 廣如彼說。
[0365a08] 有餘師言 至感五淨居者。有餘師言。由信等五次第增 上感五淨居。謂或有時信根增上雜修靜 慮。或有乃至慧根增上雜修靜慮。隨此差
別感五淨居故唯有五。又婆沙云。問雜修 下三靜慮有幾品。有說但有三品。謂下.中. 上。下地無有五淨居果故。如是說者。亦有
五品。問彼無五果何故有五品因。答雖無 五果。而其彼定法有五品。復次下地雖無。 五淨居果。而有五品根故 問因論生論 下三靜慮既有五品雜修。何緣無有五淨居
果 答如非其因非其器。乃至廣說。復 次聖者厭患異生共生處故求生淨居。若 下地有淨居者。便於異生共生處所不能 厭離。於上處所未離染故。復次聖者厭災
患處故求生淨居。下三地中皆有災患故 無淨居 (廣如彼說) 問聖生淨居造引業不。解云 此論既云熏修有漏令感淨居。明知聖人
造牽引業。又婆沙異熟因雜修靜慮業引 五淨居眾同分。
[0365a28] 經說不還至轉名為身證者。此即第七明身 證不還。
[0365a29] 論曰至故名身證者。有滅定得 起名得滅定。即不還者。若於身中有滅定 得。轉名身證。謂不還者。由此色身而能證
得滅盡定似涅槃法故名身證。
[0365b03] 如何 說彼但名身證者。問。
[0365b04] 以心無故依身生 故者。答。入滅盡定以心無故。依身生故名 身證。後出定已猶名得彼。得依身生故亦 名為身證。
[0365b07] 理實應言至身寂靜故者。論 主述經部解。理實應言非正入彼滅盡定 時名為身證。彼從滅定起。得先未得有
識身寂靜。色身有識名有識身。簡無識位。 初從定出此身寂靜。返緣前定便作是思。 此滅盡定最為寂靜極似涅槃。如是證得 出定位中身之寂靜故名身證。由滅定得及
出定後。緣滅定智現前。證得身之寂靜 又解由得身寂靜。及出定智現前。證得身 之寂靜。
[0365b16] 契經說有至不說身證者。依經 起問 言十八者。於二十七賢聖中除九 無學。故正理六十五云。何緣佛說有學福田。
身證不還不預其數。謂世尊告給孤獨言。 長者當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學。二者無學。 有學十八。無學唯九。何等名為十八有學。謂
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 還果。阿羅漢向。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 家家。一間。中。生。有行。無行。上流。是名十
八。何等名為九種無學。謂退法。思法。護法。 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不退法。慧解脫。俱解 脫。是名為九種
(解云。俱舍二十五云。非練根得名為不退。練根所得名為不動) 依因無故者。答。
[0365b28] 何謂依因者。徵。
[0365b29] 謂諸無漏至說有學差別者釋。謂諸無漏 戒.定.慧三學。及擇滅果法。依彼差別立有 學故。故名依因。因彼立故故名為因。此滅
盡定非是三學以有漏故。亦非學果以有 為故。故不約成彼說有學差別。
[0365c04] 不還 差別至數成多千者。結前生後。
[0365c05] 其義云 何者。問。
[0365c06] 且如中般至九十二者。答。且 如中般約根成三。約地成四。約姓成六。 約處成十六。約地離染成三十六。色界具
縛乃至已離第四靜慮八品染故。離第九 品即是空處具縛故不說之。若約處.種姓. 離染.根建立總成二千五百九十二。
[0365c12] 云何如是者。問。
[0365c12] 且於一處至九百六十 者。答。諸離下地九品染者。即說名為上地具 縛。為成四靜慮。一一地離染九數皆等故。
以斷下地第九品染不生下故。故斷第九 為上具縛。斷下地第九并上地前八品即 成九品。故名離染九數等也。餘文例釋。總 結可知。
[0365c19] 已辨第三至成無學應果者。此下第四明阿 羅漢向.果。就中。一明向.果差別。二因論 明治道。三明盡智.後智。四便通明道果。五
明六種種姓。此即第一明向.果差別。一結 前。二生下。三頌釋。就頌中前一頌半明 向。後兩句明果。又婆沙六十五云。問何故
離欲界染立二沙門果。謂一來.不還果。離 色界.無色界染立一沙門果謂阿羅漢 果。復次以欲界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離 彼染立二果。色界.無色界易斷易破易
可越度故離彼染唯立一果 (廣如彼釋) 又云。 問何故離見所斷染立一沙門果。離修所 斷染立後三沙門果耶。答見所斷染易可
遠離故。離彼時立初一沙門果。修所斷染 難可遠離故。離彼時立後三沙門果。
[0366a05] 論曰至阿羅漢向者。釋初行頌。如文可知。
[0366a06] 即此所說至最為勝故者。釋第五.第六. 句。此定從喻為名故名金剛喻定。如世金 剛能破一切。此定亦爾。能破一切惑。故正理
云。此定堅銳喻若金剛。
[0366a09] 金剛喻定至互 為因故者。總有三說。此即初師。金剛喻定 說有多種。謂斷有頂第九品惑無間道生。
通依九地。故說此定約諸智別。約行相別。 約所緣諦別。未至定攝有五十二。如文可 知。如未至定攝有五十二。靜慮中間及四 靜慮應知亦爾
空處二十八。謂於前五十 二內。除緣滅.道二法智。及除緣下四靜 慮滅類智。總除六智各四行相四六二十四。 餘有二十八 識處二十四。於前二十八。
又除緣空處滅類智四行 無所有處二十。 於前二十四。又除緣識處滅類智四行。以 依無色無有法智及緣下滅滅類智故。所 以除法智及緣下滅類智。然緣下地對治
道者。以同品道互相因故。故三無色道類智 能緣九地道。
[0366a24] 有說此定至二十四者。第 二師解。有說此定約智約行約緣別故。未至 定攝有八十種。謂道類智緣八地道。亦各別
有四行相應四八三十二。於中除四已入 前五十二中故。由此於前五十二上。增二 十八成八十種。如未至定攝有八十種。靜 慮中間及四靜慮。應知亦爾 空處四十。除
緣滅.道法智。及緣四靜慮。四滅類智.四道 類智。總除十智各別有四行。總除四十。故 八十中唯有四十 識處三十二。於前四十。
又除緣空處滅.道類智八行但有三十二 無所有處二十四。於前三十二。又除緣識 處滅.道類智八行。但有二十四。
[0366b07] 復有 欲令至二十四者。第三師解。復有欲令金 剛喻定。約智約行約緣別故。未至地攝總 有一百六十四種。謂滅類智緣八地滅。有
別有總。各四行相應八地別緣有八。如初 師說 言總緣者。以二合緣有七。以三合 緣有六。足前成十三。以四合緣有五。足 前成十八。以五合緣有四。足前成二十
二。以六合緣有三。足前成二十五。以七合 緣有二。足前成二十七。以八合緣有一。足 前成二十八。凡此合緣隣次合緣。不得超
間而緣。以四行相乘二十八智各有四行。 成一百一十二。故言由此於初師五十二上。 增一百一十二。總成一百六十四種。如未
至定攝百六十四。靜慮中間及四靜慮應知 亦爾 空處五十二。但加合緣滅。餘皆如初 師。言合緣者。以二合緣有三。以三合緣有
二。足前成五。以四合緣有一。足前成六。 以四行乘前六智四六二十四。於初師二 十八上增二十四。故成五十二 識處三 十六。但加合緣滅。餘皆如初師。言合緣者
以二合緣有二。以三合緣有一。足前成 三。以四行乘三智三四十二。於初師二十 四上。加十二。即成三十六也 無所有處 二十四。但加合緣滅。餘皆如初師。以二合
緣唯有一種。以四行乘一智成四。於初師 二十上加四。成二十四也。於三說中第三 為正。故婆沙二十八評家云。如是說者。依 未至定有百六十四金剛喻定。
[0366c06] 若就種 姓至如理應思者。此金剛喻定若就六種種 姓三根等分別。更成多種。如理應思。
[0366c09] 此定既能至皆名有學者。釋後兩句。此定既 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能引此第九品惑 盡得俱行盡智.令起至生相中 又解能
引此惑盡得令起。能引此惑盡得俱行盡 智令起。金剛喻定是最後無間道。盡智.是 最後解脫道由此解脫道與諸漏盡得最初 俱生。從俱生得為名故名盡智。餘無生等
雖盡得俱而非初故。又正理云。或此盡言 顯一切盡。謂第九品及所餘惑。皆得擇滅 故名為盡。金剛喻定能引諸惑盡得俱行盡 智.令起。此與一切煩惱盡得最初俱生故
名盡智 有餘師說。惑盡身中此最初生 故名盡智 (已上論文) 如是盡智至現已生。便成無 學阿羅漢果。阿羅漢此云應。已得無學應果
法故。為得別果所應修學。此無有故得 無學名。即此無學唯應作他利益事故。諸 有染者所應供故。依應義立阿羅漢名。又
婆沙九十四釋云。復次阿羅者。謂一切煩惱。 漢名能害。用利慧力害煩惱賊。令無餘 故名阿羅漢。復次羅漢名生。阿是無義。以
無生故名阿羅漢。彼於諸界.諸趣.諸生生 死法中不復生故。復次漢名一切惡不善 法。言阿羅者。是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 故名阿羅漢 (已上論文)
義准已成四向.三果皆名 有學。
[0367a04] 何緣前七得有學名者。問。
[0367a04] 為 得漏盡至為三自體者。答。為得漏盡常樂 學故。學體有三。謂戒.定.慧。言定是心。從 所依為名。
[0367a07] 若爾異生應名有學者。難。 若爾異生應名有學。亦為得漏盡常樂學 彼戒.定.慧故。
[0367a09] 不爾未如實至重說學言 者。釋。不爾。異生雖學戒等。未得無漏慧 如實見知四諦理故。彼容後時退失正學。
入諸外道作邪學故。故不於彼立有學名。 諸有學已能如實見諦。正學無退得有學 名。由此善逝為顯定義。於有學者再說 學言。如契經中佛告憺怕。學所應學無漏
正法。學所應學無漏正法。我唯說此名有 學者。論主釋經為令了知學正所學無漏 戒等。無有退失名有學者。故薄伽梵重說 學言。聖雖有退。必無退盡作邪學理。故名
不退。
[0367a20] 聖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學者。問。聖 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學 言住本性。或不 退轉。或不進修。故婆沙一百七十六云。謂學
住本性有二因緣名住本性。一守賢善性 而無退轉。二守自分位而不進修。廣如彼 釋。
[0367a25] 學意未滿至常隨逐故者。答。雖住 本性學意未滿。如路行者暫止息時行意不 息亦名為行 又解云。雖住本性或學法 得常隨逐故亦名為學。
[0367a28] 學法云何至 無漏有為法者。問答明學無學.法。可知。
[0367b01] 云何涅槃至亦成就故者。此明涅槃非學 無學。如文可知。
[0367b02] 如是有學至非前果 攝者。此總結也。如是有學及無學者四向四 果。總成八聖補特伽羅。名雖有八事唯有
五。謂住四果及初果向。以後三果向不離 前三果故。以帶前果行後向故。初向以 無前果可攝故別立一。此依漸次得果者 說 若倍離欲前六品染。及全離欲九品染
者。住見道中名為一來.不還果.向。復名二 事。非前預流.一來果攝 或非前果攝以 前無果故。
[0367b12] 如前所說至餘由二離染者。此下第二因論 明治道。就中。一地由道離染。二道引離繫 得。三道離地通局。四近分攝道別。五世俗道 緣行
此即第一地由道離染。
[0367b15] 論曰至 俱能離故者。唯無漏道離有頂染。此於無漏 勢力增強。自.上地等皆能治故。非有漏道。 所以者何。唯於次上近分地中。起世俗道
治下地惑。此有頂上更無世俗近分道故 非上斷下。雖有自地有漏治道。自地不能 治自地故。所以者何。自地治道。自地煩惱 所隨增故。如人被縛不能自解。復正理
云。若彼煩惱於此道隨增。此道必不能治 彼煩惱。若此道力能對治彼。則彼惑於此 道必不隨增。故自地道不治自地。雖下地 道非上地惑之所隨增。勢力劣故下非斷
上 釋下一句。如文可知。
[0367b28] 既通由二至同所作故者。此即第二道引離 繫得。如文可知。又顯宗三十二云。由此有 學離八修斷。世.出世道隨一現前。各未來
修世.出世道。此總相說。以無漏道離上七 地前八品時。不修上邊世俗道故。唯有無 漏一離繫得。離第九品方可具二。或應 許得離繫道而修。或應斷染時許依下
修上。
[0367c06] 有餘師釋至成彼煩惱者。述異 釋。此師意證以無漏道離染。必能引起 有漏離繫得。有捨無漏得煩惱不成故。謂
有學聖以無漏道離彼地染時。若不引生 同治有漏離繫得者。則以聖道具離八地 染得九地勝果道。後依靜慮得轉根時。頓 捨先來九地所有果.向諸鈍聖道。唯得靜慮
利果聖道。於八地中下五離繫可言有無 漏得。上三無色煩惱離繫應皆不成。以無 漏得隨鈍道。捨於彼離繫得既不成。是則 還應成彼煩惱。
[0367c16] 此證非理至故不成證 者。論主破。此證非理。所以者何。彼聖設無 有漏斷得。亦不成就上地煩惱。如聖分離
有頂一品乃至八品得轉根時。及異生生 上不成惑故。謂如聖者分離有頂一品乃 至八品染已。後依靜慮得轉根時。無漏斷 得既已頓捨。彼地離繫無有漏得。而彼地
惑亦不成就。又如異生生二定等。雖捨欲 界等煩惱斷得。而不成就欲界等煩惱。故 正理云。以欲界等有漏離繫得初定等攝。唯
彼能治故。若生上地此得必捨。生上地必 捨下有漏善故 問此二離繫既無有得。 惑寧不成 答如正理云。此二雖無煩惱 斷得。而勝進故遮惑得生 (已上論文)
此亦應然。 故不成證。
[0368a01] 既說聖者至無漏斷得者。此 即類釋。義准異生用有漏道離下八地。唯 能引起有漏斷得不修無漏。未入聖故。
并諸聖者用無漏道。離見斷惑及有頂修。 唯能引生無漏斷得不修世俗。與世俗 道不同事故。雖世俗道亦能斷下八地見 惑。見道不能斷彼修惑。故言不同。
[0368a08] 由何地道至已離故者。此即第三道離地通 局。諸無漏道通依九地。謂四靜慮.未至.中 間.及三無色。若未至攝能離九地。餘八地
攝隨其所應各能離自及上地染。初定中 間能離自地及上七地。乃至無所有處能離 自地及上有頂。不能離下。上道現前下已 離故。諸有漏道一切唯能離次下地。非自
地。非上地。非更下地。如依第二靜慮近分 起世俗道。唯能離次下初靜慮染。自地煩惱 所隨增故。不能離自地。勢力劣故不能 離上。欲已離故不能離下。
[0368a19] 諸依近分至必入根本者。此即第四近分攝 道別。近分但能離下八地。此文應言所離 有八。謂除非想而言九者。此通舉也 又
解初定近分是無漏者。亦能通離有頂地染 故云九也。以實而言。初定近分亦能離上。 前句中言近分離下。從多分說。初定.二定
根本喜受。第三靜慮根本樂受。近分皆捨故 言受異。上五近分根本皆是捨受。餘文可 知。
[0368a28] 諸出世道至及靜妙離三者。此即第五世俗 道緣行。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後問。
[0368b01] 論曰至翻此應釋者。謂諸無間道緣自次 下地諸有漏法。作麁.苦等三行相中隨一 行相。若諸解脫道緣次上地諸有漏法。作
靜.妙等三行相中隨一行相。故正理云。約容 有說二道各三。非諸有情於離染位無間. 解脫皆各具三 (已上論文) 下地有漏法。非同上地
寂靜故說名為麁。由大劬勞方能越故。下 地有漏法。非同上地美妙故說名為苦。下 地有漏法。由多煩惱麁重不調柔性能違 害故。下地有漏法。非同上地出離故說名
為障。由此能礙越自地故。如獄厚壁能 障出離。解脫道中靜.妙.離三。如其次第。翻 此無間麁.苦.障三應知准釋 問何無間後 起何解脫
解云隨一一後皆容起三。故 婆沙六十四云。評曰此事不定。從麁行相無 間道。後容起靜等三種行相為解脫道。從 苦行相無間道。後容起妙等三種行相為
解脫道。從障行相無間道。後容起離等三 種行相為解脫道。以此六種有漏行相隨 離染者所樂起故 問世俗無間緣次下地。 世俗解脫緣次上地。為約行修為約得修
解云但據行修。若據得修及與所緣此即 不定。故正理六十六云。此中異生離欲界 染。九無間道。麁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修
麁等三行。八解脫道。靜等三行隨一現前。各 未來修麁等六行。後解脫道現在。未來所修 如前八解脫道。與前別者。復修未來初靜 慮攝無邊行相
如是乃至離無所有染無 間.解脫道所修應知 若諸聖者。以世俗 道離欲界染九無間道。麁等三行隨一現 前。各於未來修十九行。謂麁等三.有漏.無
漏十六聖行。八解脫道。靜等三行相隨一現 前。各未來修二十二行。謂前十九加靜等 三。後解脫道現在。未來所修如前八解脫道。
與前別者。復修未來初靜慮攝無邊行相 離初定染九無間道。麁等三行隨一現前。各 於未來修十九行。謂麁等三.及唯無漏十
六聖行。此十六行是下地攝。以上地邊無聖 行故。後修聖行准此應知。八解脫道。靜 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修二十二行。謂前
十九加靜等三。後解脫道現在.未來所修如 前八解脫道與前別者。復修未來二靜慮攝 無邊行相 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染無間. 解脫道所修應知
有餘師言。異生.聖者。離 欲無間.解脫道中。亦修不淨.息念.慈等。離 餘上地所修如前。初靜慮邊善根廣故修如 是行。上諸定邊善根少故所修如前。又欲界
中有多煩惱。為欲斷彼修多對治。上地不 然。故修治少 離欲界染九無間道。未來 所修麁等三行唯緣欲界。八解脫道。未來所
修麁等三行通緣欲界及初靜慮。靜等三行 緣初靜慮。後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通 緣三界。靜等三行緣初靜慮乃至有頂 離初定染九無間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緣
初靜慮。八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緣初. 二定。靜等三行緣第二定。後解脫道。未來所 修麁等三行通緣三界。靜等三行緣第二 定乃至有頂
離二靜慮.三靜慮染隨其 所應皆准前說 離四定染九無間道未來 所修麁等三行。緣第四定。八解脫道。未來所 修麁等三行。緣第四定及緣空處。然非一
念以界別故。靜等三行唯緣空處。後解脫 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靜等三行。皆緣空處 乃至有頂 離空處染九無間道未來所修
麁等三行唯緣空處八解脫道。未來所修麁 等三行。緣空處.識處。靜等三行。唯緣識處。 後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靜等三行。
俱緣識處乃至有頂。離識處染無所有染。 隨其所應皆准前說。何緣最後解脫道中。 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靜慮攝者通緣三界。無
色攝者唯自.上緣。諸靜慮中有遍緣智。無色 根本必不下緣。故二所修所緣有別。
[0369a15] 傍論已了至此應果皆有者。此即第三明 盡智.後智。結問頌答。
[0369a16] 論曰至後容退故 者。不動種姓諸羅漢盡智無間後必起無生 智。非盡智.後。更有盡智.無學正見無間而
生。除不動法餘五阿羅漢。盡智.無間後。或 有盡智生。或即引生無學正見。非無生智 後容退故。
[0369a21] 前不動種姓無正見生耶者。 問。
[0369a22] 有正見生至或無學正見者。答。有正 見生。而不說者。一切應果皆有此見故。故 前不動不別說之。謂不動法無生智後。或
有無生智起。或無學正見生。故正理六十六 云。於此位中總略義者。若不動法初起盡 智唯一剎那。次無生智亦一剎那。或有相 續
若時解脫初起盡智.或一剎那。或有 相續。此二所起無學正見皆無決定。剎那.相 續如前說。彼非正求故 問若言時解脫 盡智或一剎那。不動無生智或一剎那。彼二
智後但起無學正見不起世俗心者何故 婆沙一百二云。此中時愛心解脫阿羅漢。金 剛喻定唯一剎那。盡智流注長時相續。從盡 智.出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
不動心 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及盡智.唯一剎那。無 生智流注長時相續。從無生智出或起無學 正見。或起世俗心 一切羅漢皆修無學
正見圓滿。而非一切皆現在前 解云正理 通據剎那。唯據無漏心。婆沙通據有漏心。 唯據相續。各據一相竝不相違。
[0369b13] 前說四果是誰果耶者。此下第四便通明 道果。就中。一沙門性.果.數。二立四果因 緣。三別明中二果。四明沙門果異名。五沙 門果依身
此下第一明沙門性.果.數。此 問也。
[0369b17] 此四應知是沙門果者。答。
[0369b17] 何 謂沙門性至總有幾種者。復為三問。
[0369b18] 頌 曰至解脫道及滅者。初句答初問。第二句 答第二問。下兩句答第三問。
[0369b20] 論曰 至非真沙門者。釋初句。沙門此云勤息。 以能勤勞息煩惱故。諸異生類雖欲斷惑。 有計無想能趣涅槃。此名異趣涅槃。故言
異生不能無異趣涅槃。非真沙門。設求涅 槃亦非究竟。故言異生不能究竟趣涅槃。 非真沙門。餘文可知。
[0369b26] 有為無為是沙門 果者。釋第二句。有為無漏五蘊及擇滅無為 是沙門果體。
[0369b28] 契經說此至八十九種者。 釋下兩句。經依別意說。此果體差別有四。 論依法相。理實就位分有八十九。皆解脫
道.擇滅為性謂為永斷見所斷惑。有八忍 無間道。八智解脫道。及為永斷九地修惑 各有九品九九八十一無間道。八十一解脫
道。見.修位中諸無間道。唯沙門性非沙門 果。以能斷障引後起故諸解脫道是沙門 性。亦是沙門有為果體。是彼無間所引等流.
士用果故。雖解脫道亦引無間。非遍引故。 非斷障故不說無間為解脫果。一一擇滅 唯是沙門無為果體。是彼無間道離繫.士用
果。即是正理不生士用。如是總說合成八 十九種沙門果也。
[0369c13] 若爾世尊何不具說者。此即第二立四果因 緣。問。有八十九世尊何故不具說耶。
[0369c15] 果雖有多至故佛不說者。答。若於斷位。若於 道位。具足五因佛於經中建立為果。言五 因者。一捨曾道。謂捨先曾得果道.向道故。
若預流果但捨向道。若後三果捨前果道及 前向道。二得勝道。謂得果位攝殊勝道故。 三總集斷。謂總能起一類勝得得諸斷故。 非唯一得得諸斷也。得智.得行如文可
知 問何故於此四位具五因建立四果 非餘位耶 解曰一切煩惱總有二類。所謂 見.修。見惑易斷總立一果。修惑難斷別立 三果。所以斷見煩惱最初盡故立預流果。
就修位中欲惑難斷別立二果。上界易斷 總立一果。就斷欲界九品之中。已斷六品 三分斷二立一來果。次斷後三。雖非斷 強惑。不善煩惱初斷盡故。出欲界故。立不
還果。後復斷上界修惑總盡無記惑初故 立阿羅漢。故於此四具足五因。建立四 果。非餘位也。又正理六十七云。或有本有 二。謂欲界.有頂。
二越有頂。二越欲界。故 唯立四為沙門果 (已上論文) 。
[0370a06] 若唯淨道至亦名沙門果者。此即第三別明 中二果。一來.不還。問及頌答。
[0370a07] 論曰至謂 斷五下結者。釋上兩句。以世俗道斷六品 惑得一來果。斷九品惑得不還果時。此果 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擇滅為斷果性。兼以
見道所得擇滅。於中相雜總成一果。同起 一類果道勝得。得彼所得諸擇滅故。由此 契經言。云何一來果。謂斷見道三結。及斷
修所斷六品名薄貪嗔癡。云何不還果。謂 斷五下分結。於五結中。三是見斷。二是修 斷。引經意證二果相雜。故世俗道所得擇
滅。與無漏道所得雜故。以少從多。名沙 門果。故婆沙六十六云。應作是說從多立 名。多是聖道所得果故。謂世俗道得二果
時。三界一切見所斷斷。皆是聖道力所得故 名沙門果。雖有欲界六品.九品修所斷斷。 非聖道得。然從多分亦得建立沙門果名。 一無漏得總所得故。
[0370a23] 又世俗道至沙門果 體者。釋下兩句。又世俗道所得擇滅亦有現 起。無漏斷得所任持故。由此無漏得力所
持。退不命終還得果故。無漏斷得即所印 故。亦得名為沙門果體。約得說也。
[0370a28] 此沙門性有異名耶者。此下第四沙門果異 名。牒前起問。
[0370a29] 亦有者。答。
[0370a29] 云何者 徵。
[0370b01] 頌曰至或具輻等故者。答。初頌辨異 名。後頌明法輪。
[0370b02] 論曰至亦名清涼者。 釋初頌。依世俗理。則諸沙門異婆羅門。依 勝義理即前所說真沙門性。經亦說名婆羅
門。以能遣除諸煩惱故。與能勤勞息諸 煩惱義相似故。故沙門體即婆羅門 即此 婆羅門則亦名為梵輪。是真梵王力所轉 故。梵所轉輪故名梵輪。佛與無上梵德相
應。是故世尊獨應名梵。由契經說佛名梵 等 梵此云淨。
[0370b10] 即於此中至故名法輪 者。釋第五.第六.句。即於此梵輪中。唯依見 道。世尊有處說名法輪。以法為輪故名法
輪。猶如世間聖王輪故。有速等五相。見道 似彼故名法輪。
[0370b14] 見道如何與彼相似 者。釋第七句。此即問也。
[0370b15] 由速行等至似 世間輪者。答。如正理六十七云。如聖王輪 行用速疾。見道亦爾各一念故。如聖王輪取
前捨後。見道亦爾。捨苦等境取集等故。 此即顯示見四聖諦必不俱時。如聖王輪 降伏未伏鎮壓已伏。見道亦爾。能見未見 能斷未斷。已見斷者無迷退故。如聖王輪
上下迴轉。見道亦爾。觀上苦等已觀下 苦等故。由此見道獨名法輪。
[0370b23] 尊者妙 音至故名法輪者。釋後一句。尊者妙音作如 是說。如世間輪有輻.轂.輞。八支聖道似彼 名輪正見等四依戒緣境。似世間輪輻。正
語等三以戒為體。戒是眾行所依處故。似 世輪轂。正定能攝正見等四令不散故。 似世輪輞。故名法輪。
[0370b29] 寧知法輪唯是 見道者。問。
[0370c01] 憍陳那等至正法輪故者。答。 憍陳那等五苾芻眾見道生時。地空天神即傳 唱言世尊既轉正法輪故。故知見道名為
法輪。雖佛自身先時已轉。佛意益他。據他 說故。復言佛轉。授能說手轉彼輪故。推 在世尊令所化者生尊重故 憍陳那是 婆羅門中之一姓也。從姓為名。若云阿若
多憍陳那。阿若多此云已解。憍陳那如前 說。
[0370c09] 云何三轉十二行相者。因斯義便復 問三轉十二行相。
[0370c10] 此苦聖諦至所說 如是者。答。此苦聖諦為說見道。此應遍知 為說修道。此已遍知為說無學道。是名三
轉。即於如是一一轉時別別發生眼.智.明. 覺。說此名曰十二行相。於三位中各觀苦 諦有四行相。三四即成十二行相 言眼智
明覺者。婆沙七十九云。眼者謂法智忍。智者 謂諸法智。明者謂諸類忍。覺者謂諸類智 復次眼是觀見義。智是決斷義。明是照了 義。覺是警察義
(解云。前解約見道。後解通三道) 如是三轉十 二行相。諦諦皆有。應言十二轉四十八行 相。然一.一諦皆數等故。但說三轉十二行 相
如說二法。二謂眼.色乃至意.法應 言十二。而言二者以數等故 如七處善。 五蘊各七。應言三十五。而言七者以數 等故。三轉十二行相。應知亦爾。由此三轉
如其次第。初轉顯示見道。第二轉顯示修 道。第三轉顯示無學道 毘婆沙師所說如 是。
[0370c28] 若爾三轉至立法輪名者。經部難。或 論主難。若言三轉顯示三道。是則三轉十二 行相。非唯見道亦通修道.無學道二。如何
可說唯於見道立法輪名。
[0371a02] 是故唯應 至可應正理者。述經部解。或論主申正解。 是故唯.應則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言教。 四諦法門名法輪體。可應正理。
[0371a05] 如何三 轉者。問。
[0371a06] 三周轉故者。經部答。或論主答。 三周轉四諦故名為三轉。
[0371a07] 如何具足 十二行相者。問。
[0371a08] 三周循歷至此已修習 者。經部答。或論主答。三周循歷四聖諦故 三四十二 言十二者。謂佛為說此是苦。
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說見道所證四 諦。憍陳那等依佛所說能入見道。是名初 轉四行相也。又佛為說此苦應遍知。此集
應永斷。此滅應作證。此道應修習。此說修 道所證四諦。憍陳那等依佛所說進入修 道。是第二轉四行相也。又佛為說此苦已遍
知。此集已永斷。此滅已作證。此道已修習。憍 陳那等依佛所說入無學道。是第三轉四行 相也。於十二中初四示相轉。中四勸學轉。 後四引證轉。
[0371a20] 云何名轉者。問。
[0371a20] 由此 法門至名已轉者。經部答。或論主答。由此三 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往他相續身中令解 義故。故名為轉。約教法輪名為轉也 或
諸見.修.無學聖道皆是法輪。於所化生身 中轉故。故名為轉。約聖道法轉名為 輪也。於憍陳那他相續身見道生時。已至 轉初故名已轉。理實三道皆名法輪。經云
見道名法輪者。法輪初故從初立名不 依餘二。故正理云。依他相續見道生時。已 至轉初故名已轉。然唯見道是法輪初。故 說法輪唯是見道。諸天神類即就最初言
轉法輪不依二道 (已上論文) 何沙門果至無厭 及經故者。此即第五沙門果依身。問。何沙門 果依何界身得。上句正答。下三句釋所以。
[0371b06] 論曰至依三界身者。釋第一句。於四果中。 前三但依欲界身得。得阿羅漢通依三界 身也。
[0371b08] 前之二果至非依上得者。此下釋 後三句問。前之二果預流.一來未離欲故。 非依上界身得。理且可然。第三不還云何
非依上界身得。已離欲者亦可得故。
[0371b12] 由理教故者。答。
[0371b12] 且理云何者。問。
[0371b12] 依 上界身至不還果義者。答。依上二界身無 見道故。非離見道已離欲者。可有超證 不還果義。所以不還非依上得。
[0371b15] 何緣 上界必無見道者。問。
[0371b16] 且無色中至能得 見道者。答。且無色中無正聞故。離聞正教 必定無容入見道故。此釋無聞。又身生彼
無色界中不緣下故。見道先緣欲界苦故。 此釋無緣下。由此無色非見道依。色界。異 生著勝定樂。又無苦受不生勝厭。故非無
有勝厭。能得見道。此釋無厭。故依色界 身不起見道。
[0371b23] 教復云何者。問。
[0371b23] 由 經說故至上界定無者。答。由經說故經言 有五補特伽羅此欲界處通達四諦。彼上界 處究竟漏盡。所謂中般乃至上流。此通達言
唯目見道。是證涅槃初加行故。經既不言 彼處通達。由此見道上界定無。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四
[0371c01] 長承四年四月十二日於大道寺切句 了
[0371c03] 病中相扶畢功 覺樹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1 冊 No. 1821 俱舍論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