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Meaning of the Bodhisattva Precepts 菩薩戒義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戒義疏
天台智者大師 門人灌頂

[0563a08] 菩薩戒之前直道 生源聲聞木叉大士 懷寧持戒內外敬奉
經論戒相多種記傳 受法不無同異偏圓
無雙舉事並行 出自梵網經律藏弘始年來 大乘聖教傳譯經論三百
一本最後誓願弘宣是故 一言三復特為文義旨趣所以 曉示後生
諸佛教法不同猶如梵王心地 菩薩律儀三業心意識一異 之中意業為主 心地戒經三重

[0563a24] 第一釋名第二出體第三料簡釋名 人名法號階位天竺梵音摩訶 菩提質帝薩埵菩薩其餘
道心眾生開士 隨行運心廣普大品 大道不可猶如金剛
初發心等覺菩薩又稱佛子 三乘盡是法華 大士稱為
修道二乘 而且大士通通大經 發心天人師出聲緣覺
大心法號即是梵音尸羅大論性善清涼破戒 熱惱得名波羅提木叉
又名淨命成就威儀未來 三惡道淨土邪命
大經無常 破佛墮落所有禁戒 具足不能二乘菩提無上道
律儀戒三藏遮止形上故稱 威儀可畏軌範行人
肅然可畏調使心行調 入定自然調防止 初果耕地
二戒既是上勝用力 律儀故稱薩婆多 禪戒無漏三藏菩薩戒
所得名曰律儀菩薩 三業通稱律儀 善法眾生三聚戒方等
三藏大士律儀三業 律儀律儀大菩提心一切修善勤修滿菩提願
菩薩利益眾生十一皆是 利眾生戒品菩薩一切總結 三戒律儀
成佛生成眾生大士 瓔珞經律儀戒波羅夷 八萬四千法門慈悲喜捨眾生
安樂大論戒品 三不穿無著 自在具足
性戒清淨明珠 佛法十三 無有破損穿有所
穿不堪 律儀破戒欲念 大經言語調男女
淨戒道者隨順能破見惑無著成聖思惟 真諦持戒自在菩薩
世間自在俗諦 持戒具足即是首楞嚴 起滅威儀十法界利眾生
威儀起動任運前來律儀防止具足中道不備 具足中道諸法具足
中道第一義諦階位釋尊 說教推尋四教別圓大論迦旃延六度尸毘鴿
滿須摩提不妄語尸滿忍辱仙人 不動滿滿闍梨鳥巢滿大臣分地息諍
等智滿菩薩大品菩薩發心 薩婆若相應菩薩菩薩發心遊戲 佛國土淨名不思議解脫
受屈菩薩發心 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菩薩菩薩 深淺最初三藏小乘
七賢 念處四善根第四 頂法六忍世第一法入聖
隨信隨法行信解四見 身證六時解脫不時解脫聲聞如此 不論階位不斷煩惱六度
小乘深淺初發心慈悲 誓願觀察四諦道諦專修六度 餓鬼地獄畜生修羅
人中慧照天眾釋迦尸棄 功德不生三惡道不生邊地完具不受五常宿命
不知作佛作佛 尸棄然燈僧祇爾時自知 作佛法性既有
作佛修六度行分明 從然毘婆尸三僧祇滿 內心了了自知作佛自發頂法
修行六度四諦解明登山 三僧祇三十二相道場
一剎那三十四三菩提 通教菩薩三乘十地乾慧地事相三藏觀行陰界
破見名身念處心受如是如意根力覺道 法相智慧乾慧地
性地乾慧地增進 後心頂法乃至世第一法名性 無漏性地八人地三乘信行
法行斷惑無間三昧 具足一分八人地四見三乘 第一義無生四諦斷見八十
使盡薄地欲界 第六解脫煩惱離欲地三乘 即真欲界五下分結身見戒取
離欲地已辦地三乘 無色即真無漏五上分結 無色七十二三界究竟
辟支佛地緣覺無漏功德 大能習氣菩薩地假道 雙流二諦習氣色心無知得法
道種智遊戲神通佛國土成就眾生 佛十力四無畏習氣佛地 功德以資智慧一念相應真諦究竟
無餘劫火香象渡河 佛菩薩二乘通觀無生 無學證果稱為
別教階位五十二十信不退迴向護法 第二習種性十住一發
持地三修四生五方便具足正心不退童真九法王子灌頂三十 解行名性第三
十行歡喜饒益 善現無著尊重 真實第四種性十迴向救護一切
眾生眾生相三等一切諸佛 一切處無盡功德隨順一切堅固 平等善根隨順等觀一切眾生真如
無著解脫十法界無量第五聖種 十地歡喜離垢三明難勝 現前遠行八不善慧十法第六
等覺地名金剛心菩薩無垢 聖眾第七妙覺見性究竟 菩提了了見性妙覺
在前在後 前後不定起用 教證二道相似
在前證道在後 同時前後不定起用 解行
發心迴向出世 勤行解行大菩提起意發心善法菩提迴向
分之如觀道立名為佛果 習種性報佛種性生法王子心中退十住第六
十住性地改為云何退 二乘一闡提不妨退 止觀師說十法
退釋論金剛般若論心中二乘爾時弘經不無
菩薩圓教別教五十二位 次第修行圓教一心萬行次第 五品位一切隨喜宿
善知識經卷妙理一法 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 圓信一心十法界一微塵
經卷圓行圓行一行 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 惛沈一切
寂照一切法 具足道品 凡聖
安心不動不退一心 功德不生成就心念 波羅蜜相應讀誦圓信
將養道牙修理 讀誦大乘有助內外圓信 堅固日光照見種種
內觀外資弘誓 更加說法如實大乘 方便說法智慧說法
開導前人得道因緣 兼行六度上來觀心 正觀兼利施與
虛空等使一切法法界事相 理觀正事行為兼行 正行六度
事理不妨六度 二智通達治生產業實相 違背具足解釋知見正觀如火
用光第一十信圓信 圓行善巧增益因此圓行 平等法信心慈愍
寂照破法 入定修道 退修正迴向凡聖
不動戒心無著 圓教十信圓教六根 第二聖位十住初發心
一緣善心 正因即是境智 即是不可思議解脫首楞嚴
摩訶般若畢竟空也正因 即是實相法身中道第一義諦 住所功德三世諸佛不能
發心時便成正覺諸法真實所有 聞法不由淨名一切法道場入不二法門大品初發心道場
轉法輪度眾生阿字門一切法 第三十行即是十住實相 不可思議無明一行
念念進趣流入平等法波羅蜜 任運生長自行虛空等第四 向者十行之後功用不可思議
開發一切法願行事理自然 平等法無明 迴向第五十地即是無漏
功用猶如大地一切佛法荷負法界 眾生三世佛 無明第六等覺無始無明
邊際滿畢竟清淨最後微細無明中道山頂無明父母有所 上士第七妙覺究竟解脫無上
佛智無上士三德 並不究竟後心大涅槃一切 大理誓願莊嚴大智遍知大道
大用大權大利無住即是 在於過茶盧舍那 淨滿一切滿南嶽四十二字門
密語何必四十二學人釋論 多疑不用本文 何必何者
中間四十二字門功德華嚴 初一具足功德阿字 諸法不生豈非圓教得無
生忍過茶豈非妙覺無上 一切法皆是摩訶四十二 字門豈非菩薩初發心諸法實相
一切法妙覺一切法 分明發趣別教十地三乘 十地三教階位第二出體
戒體而已 作假經論諍論有無色心合共眾生善惡
別有皆是不為 受戒瓔珞經一切聖凡 無盡無盡言教戒體
真諦戒體戒體別無 聖行無常阿闍世王境界 色心五陰名教大小乘唯有
四心小乘小根輕慢因果 惡口能別一法善法行惡 行一豈可不慎方便假說
一時論主一生四果法勝別有 凡夫豈可便是別有 佛地別有佛果
因果大小乘經論 有無皆是實法何者心力巨大種種 諸法果報小乘別有善能制定
佛法道品 心力感發有無 是非非心律師
毘曇假色 對眼大乘色法大論 心數云何多少
大乘云何非心成實還是小乘 自家大乘中論
大乘 菩提以此心力大別發戒
行者止息優婆塞戒經 如是便有無大論不可得具足尸羅
正體云何生口 名為既有能持所持 別有持戒
四重律儀增上心律儀 菩提願增上心律儀 大本大乘下文
不見好相佛菩薩發心 便是何故不得大經
因果無形護持 方便具足刀劍 橋梁無形
故知別有能持戒心以為聖行 道觀色心 小乘四果大乘
法勝凡夫跋摩非有 大乘經作佛因此 無常亦作善因
諍論安在便何者 道理論理
教義 理則教門有無作為
定心見諦道中上勝 止觀未必見道
中道正觀心中 故云大經一心二受 菩薩心法
不為不從故稱中道心中 白四羯磨然後 故稱差別
共通大小乘大乘道攝善法戒 禪定欲界有言
成就便欲界念處發戒興廢菩薩律儀方便 菩提願增上煩惱
得道 前心第二爾時
定出最後一念爾時入定 定出 稱心三言一發
之後出入勝定隨從爾時退退三藏菩薩菩提爾時律儀
三聚戒律儀 規矩行人入道律者如此 調如是調直行
大士不過不動 發戒不動即是律儀戒 即是不動
即是策勵 六度善法四弘 眾生即是為人下化眾生
佛果律儀 內外三聚戒 息惡為止信受修習
佛教諸惡莫作即是眾善奉行即是善惡善惡 而已
皆是進趣皆是 強弱差別 修善行善橋梁
布施 二戒 為止二心因緣
後生 後生名為行善 行善解行
有無聲聞七眾皆是律儀戒 律儀三業 長短增上心
下劣無記欲界修道 九品三品故云斯陀含阿那含不善羅漢
無記善惡作對四句 息惡 橋梁隨事
不能律儀作者餘善四句
律儀 惡心二種十六律儀外道
律儀大經外道九十五 戒法苦行牛馬 赴火以此為即是
運心長短皆是第三料揀更為信心三障人法信心 三藏略舉因果善惡有所
得道必得聖道 入道方等戒 心識皆有佛性
勤行所得常樂我淨三障眾生煩惱常有 業障輕重業障因之
重現前身 可知生事 悉皆
見相
地獄餓鬼二道 非人畜生受戒非人鬼神修羅畜生人中男女黃門
二根六欲天十八 空處聽法應得業報 非想迴心
三塗長壽天邊地為難不能修道 薩婆多不得 五戒既是菩薩戒根本
佛法五戒菩薩戒 具足戒既是出家威儀 三天大論
齋戒人法人緣菩薩戒諸佛聖人諸佛真佛王子盧舍那佛菩薩戒
泥水千里求得好相 舍利牙齒起重 舍利真偽或是敬重
便大乘經不許佛像千里佛像千里經卷
大乘經大乘經所在佛塔 無異聖人十地大士緣故發戒聖者
菩薩佛菩薩 受戒菩薩凡夫 菩薩人像不能發戒佛菩薩
菩薩佛像菩薩真人不許 形像稱為智者人數多少持瓔珞
受法制戒中道 闍梨不見請和有言 諸佛和尚二師問言
遮罪現前智者 佛像經卷發起爾時智者 佛像智者應得
十八佛像經典相隨 梵網經出家菩薩具足 五德持戒二十律藏
筆受流傳至今 正說必須嚴明 堪能得罪
論法道俗共用方法不同 高昌瓔珞 優婆塞戒經在家普賢
受戒高位受法 受法盧舍那佛王子受戒 釋迦舍那菩薩
二十菩薩次第傳來律藏 三歸某甲佛身 中間歸依常住歸依常住歸依常住 () 。三結
() 。不善 () 。讚歎 諦聽 () 。能持 (次第) 。然後
讚歎發願未解 (便) 。文言受戒香火能忍投身 (性地上方
) 。佛像三歸懺悔無異出口 地持經相傳彌勒原本燈明佛說
菩薩受持次第三十菩薩 菩薩傳來 即是第四戒品
戒法菩薩無上菩提同法菩薩 發願有力能持 某甲大德
大德勞苦哀愍 () 。 十方諸佛大德某甲 菩薩戒 () 。次生不久當得無盡無量大功德
問言菩薩菩提願 一切菩薩戒 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未來現在一切菩薩過去一切 未來一切菩薩現在一切菩薩 () 。禮佛
某甲菩薩某甲菩薩菩薩 作證一切十方無量諸佛第一無上 大師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現前學者
某甲菩薩某甲菩薩菩薩戒 () 。然後讚歎便散席經本受法 高昌法師
作法大德某甲大德菩薩戒大德聽受 憐愍 () 。大德正是
菩薩戒 () 。 () 。 諸佛唱言一切諸佛大地諸菩薩某甲菩薩諸佛菩薩僧菩薩戒
某甲真實菩薩菩提願 一切所有不惜身命諸佛 憐愍施與某甲菩薩戒 () 。受戒
某甲一切諸佛菩薩僧菩薩戒 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過去未來 一切菩薩過去菩薩未來
菩薩現在菩薩如是能持 () 。唱言某甲菩薩一切 某甲菩薩第二第三
某甲菩薩作證受戒菩薩 某甲十方無量諸佛第一 一切眾生覺者某甲菩薩某甲
菩薩一切菩薩律儀戒 () 。 讚歎 (便) 。多用 所以高昌曇無讖
河西沙門菩薩戒 悔過大怒 正是竭誠
禮懺首尾夢見釋迦文佛戒法明日驚起善哉作證次第佛像
說戒有道法師河西高足 自卑戒臘 於是後進受者有餘河西沮渠
蒙遜高昌 高昌己身 捨命弟子高昌
比丘曇景 高昌元嘉玄暢法師魏國 菩薩戒大略相似不無
別有法師曇無讖 誓願發起人重複瓔珞 經受菩薩戒三世三寶 () 。
歸依佛歸依歸依歸依 () 。懺悔 十惡五逆 () 。四十二 聖法能持 ()
然後三歸 讚歎發願菩薩戒超度四魔 三界生生失常隨行乃至成佛 受戒畜生無異三寶
邪見外道不近人情勸化受戒功德四千寶塔真佛菩薩受者上品佛滅
無法佛菩薩受者名下 近代十八 第一入道禮佛
弟子入道禮佛胡跪第三三寶 心念三寶目前第五懺悔 善業第六第七現前第八
讚歎弟子第九第十 菩薩心第十一 (十五) 。第十二 第十三發戒立誓第十四菩薩 三歸
(以此三歸發戒十五) 。第十六第十七 勸學第十八讚歎作禮便受戒在家出家方法
題名文言佛觀大梵天 王因陀羅重文無量 世界猶如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諸佛
亦復如是莊嚴梵身一部參差不同梵王品名 菩薩心大士
人身有心萬事勝果大士 盧舍那寶梁經 滿故稱滿名為滿
釋迦牟尼能仁能忍牟尼身口意 異說華嚴名號
釋迦不一不異機緣釋迦 四禪摩醯首羅心地始末 釋迦釋迦有緣舍那
菩薩戒然後道場成正覺 述說世界海帝釋十住夜摩十行
兜率陀天十迴向化樂天 他化天十地初禪金剛二禪十忍三禪
心地第七三十十地無相釋迦蓮華 世界天宮閻浮提成道釋迦
說法乃至天宮菩提樹為此眾生說盧舍那初發心誦戒即是 四十八華嚴說文未盡
化樂天說法 化樂天 相應前後同異
難思隨機異說三教即是 佛性常住一乘 不為二乘華嚴二乘在座不知不覺
大士階位二乘所行制戒輕重小乘 大小乘不同菩薩一時五十 聲聞理論關機
三義大士深信聲聞 不受二者大士左右無有 隨事一時聲聞隨侍
白佛 盧舍那王子菩薩戒爾時大士五十八一時
一百一十二六十一第十菩薩心 上下菩薩階位 菩薩戒大本流通
菩薩戒經長行 清淨現在菩薩 勸說流通
發起長行釋迦勸發大意 舍那釋迦菩薩戒四眾舍那傳授釋迦釋迦
諸菩薩諸菩薩傳授凡夫 眾生勸持 根本自下作佛
所以凡夫使 不斷十一半偈分為初三 舍那說戒傳授釋迦
三行四句釋迦佛傳諸菩薩 傳授眾生三從諦聽 信受一言三佛
舍那自說釋迦 釋迦經家初更 明本一行一句人法
舍那本身一行釋迦 總結舍那本身 舍那本土依正佛身
法身報應毘盧耀正法 舍那滿報果釋迦 攝論法應
身受純陀化身大眾自在 舍那無明塵垢盡智功德 淨滿名表蓮華
安住正法故云何故 世界形相蓮華故云蓮華華嚴 在下蓮華二義舍那
包含十方法界 周匝釋迦
釋迦 一明二明三明 成佛
人中天華百葉佛菩薩 千葉一佛世界千佛淨土 十波羅蜜應果本地釋迦
淨土即是一佛世界應身 世界中一佛國土華嚴微塵世界 十方一百二明
一世界國土娑婆 國是之上坐下三明成佛 如是第三總結
舍那本身 舍那第二明法 人次明法人中三句一明
二明三結能所接人 釋迦接下 有緣微塵
眾多第三 舍那第二明法 菩薩佛戒
三世十方諸佛不得甘露門 甘露令人長壽不死因此
涅槃常樂我淨通理 離生譬如甘露大經 四方持戒布施
第二釋迦佛傳菩薩菩薩 一明經家釋迦佛傳授 二明釋迦說戒傳授諸菩薩菩薩
諸眾生經家釋迦傳三句還本法身 傳本傳授
諸菩薩一明戒體二明 菩薩受持四十八第一戒體 戒體明日
除罪使得清涼富有善法瓔珞萬物 生長瓔珞貧窮
如是眾生善法日月 無不瞻仰持戒無不瓔珞在身 第一持戒端正微塵菩薩
第三菩薩受持渡海 生死大經船筏
盧舍那受持 第三勸發傳授眾生三十菩薩傳授 大乘第三信受
信受三結諦聽 外道淨戒 大眾第二信受
所以入道大論成正覺 一切有心第二有心
菩薩大乘常樂眾生有心所有佛性當作三戒大眾第三 諸佛傳授戒法發起
長行釋迦經家釋迦 自說初中三階結戒放光 三大初階化主大聖
處所菩提樹得道道樹思惟梵音貝多三明得道成正覺 正遍知菩薩波羅
第四四句即是木叉寶藏經事父母 天主帝釋能行大梵
盡孝釋迦文佛 菩薩慈心童子火輪 爾雅善事父母太史
孝經究竟 始終 三明得勝至道
名字制戒放光放光 大事放光故稱光是有緣
最勝 釋尊今日宣說大乘菩薩戒 大眾一總大眾
四眾菩薩二十八六欲天 十六國十六國長阿含摩竭提迦尸拘薩羅跋祇
七支十一 阿濕波十二婆蹉十三十四乾陀羅十五劍浮沙十六阿槃提西甚多
自然雲集合掌第三 時眾菩薩釋迦自說三階一舉釋迦放光因緣
諸佛三事經家 讚歎釋迦放光即是讚歎三階 初階兩者
五位一發菩薩二十發趣 初十二戒 三十長養
好說 十慧四十金剛 迴向不退七大
壞心五十登地一體 平等體性善方便三體光明 四體體性慧照體性
七體性滿足八體體性 華嚴體性入佛是故釋放因緣一直因緣
三句 青黃色心非有因果諸佛本源菩薩根本三大
根本真俗是故大眾諸佛 勸持讀誦勸學

菩薩戒義疏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0 No. 1811 菩薩戒義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