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五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祕密漫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0730c22]復次即以偈頌次第問佛。今次列之。未結偈句也。漫荼羅何者先作(謂漫荼羅有多種事。當先作何者也。謂先作何事)阿闍梨有幾種
(亦說之也)弟子復有幾種(大牟尼亦說)云何知地勢。問地好惡(謂好地取地上中下成就等)云何簡擇地。既擇已云何作淨
(唯有三問更問)作淨已。云何安住(雖作淨了。恐復為障者所惱。故問云何而得安住也。)唯有三問更問云何為弟子作淨。願佛說
(前問有幾種弟子。今既得弟子已問先為何事也)淨已之相復云何(此中問師問地問弟子。三事三句問也)問用何護。地作護復云何
(亦問師自作護及護地護弟子有三問)加持地復云何。結護持等有多義。亦問三事云何初作用(謂持地護淨竟緣壇
所應作事。此中所作事有二種。外所作事謂緣造壇眾事內所作事。謂師自觀其身如大日如來等種種瑜伽之法也)用何真言等法也。為先作護為先淨除。即
問前事先後也。此二事是作用。線為幾種。量地復云何(謂用線量地。并合線)用線作界分也。供養復有幾種。云何華香等
(此中更有塗香燈等及寶網寶樓樹等種種獻供之物任准例而作所以言等。等者多聲也)問獻香花有何方法。花合奉獻誰
(謂花有若干。所應獻之尊亦有差別也。獻佛用何花。菩薩天等用何也)香等亦然(准法而問)獻食等(食有上中下差別也)
護摩云何作問獻佛及護摩有何次第列。法則即是次第。此是名通也。云何奉諸尊座(佛菩薩八部等座。合坐何物云何獻也)法教。法則方法次第
軌儀皆得。顯形色等(顯謂諸尊青黃赤白等。形謂坐立大小之事。色相貌也。謂喜笑忿怒寂靜住之類)此三問也願次第說。不與法則同諸尊印及以自座
(謂自常念誦之座也。謂茅席等。願導師說也)印復從何處生。說此印復作何用(如世作印。為王等令他信用不疑真偽故。今如來印復云何耶)
其印名號復云何。得故名為印(欲得知也)灌頂有幾種(欲得知解也)三昧耶有幾種。持誦者劑幾時(准有三問)
持誦者勤修真言門。幾日得成菩薩道。一切智者願說也。幾時應見諦(謂於真言門得如實知見也。合義得時也)悉地有幾種(欲得解)
幾時悉地生。及說悉地時(准有三問)云何昇太虛空。云何身祕密(准有二問)云何不捨此身。而得成天仙身。成就已種種變化云何生
(謂一切事隨念皆得成。從何處得生此耶。從自心耶從他耶)種種諸變化誰生。彼復從何得生也。日月火方執曜時分等諸不祥云何除
(日月為變成火災或方所有怪。宿是廿八宿星是眾星)及生死受苦。彼起者云何悉令除滅也。不有是除義。云何行者常與諸佛同會一處。護摩有幾種。此
中問護摩時須用幾種火。欲得知也。火中增威是增益法也。復有幾。此增威。如花等一切處用也。尊異類諸尊性(謂佛菩薩八部形及性類)須識本性
忿寂喜等。願導師說。無餘世界及與出世間果。是有幾其數如何(出世謂佛菩薩。世間謂八部等得成就時量及果及數皆云何有六問也)
復問世間出世三昧云何也。俱有殊勝定。并前為八。作業成就在。何處問成就受果在何方所。其未成者亦如是。問不成就。復云何
時能離業生故得解脫。時金剛藏乘十方佛威神。說偈問佛故。彼真言行菩薩有所闕少。法要方便未周備故答。時一切智毘盧遮那
世尊離眾惱者。聞彼所問祕要之事。而歎之言善哉善哉勤勇大心。是一切時中大也。大心大願大行等。祕密漫荼羅配尊位決者。謂
決定安列諸聖者坐位等也。祕密者。即是如來祕奧之藏。久默斯要如優曇華。時乃說之苟非其人則不虛授。不同顯露常教也。漫荼
羅。是具種種德義。即是如來祕密之德。如是祕密之德。如蓮華開敷而自莊嚴。配尊位決者。是決擇義也。如是蓮花祕密之藏。分別種
種分位。所應作事皆決擇之也。決謂定說也。大悲根原。從大悲根本生發。大乘無上諸佛最祕者。謂此漫荼羅。即是無上大乘根原也。
謂此菩提之心。以大悲而為根本。亦如胎藏。故言根本也。乘者。謂真言行菩薩事。由是具足方便故。行大直道。一向無留難得至
於真實。猶如乘調良之乘行大直道至於大城。此即是諸佛最上祕要之法。若廣說者。盡未來劫亦不可盡。今但以方便而略說之。
今於一言亦具一切義味。故名略說也。是佛密事。汝能問之我當略說也。已先歎法許為略說。次即隨彼所問次第答之也。佛告金剛
手。諦聽大力漫荼羅十二支句生明王大力。漫荼羅初業先答也。先當作之者。此即如上所說十二支句生(從十二支持句生此大力明生)十二句法界體。
彼應最初作明王也。由此明王。悉攝一切世出世間所有。初作壇。應先住彼明王三昧。王者只是大日也。此謂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
字。取最初字以持身也。真言悉於中攝盡故。欲作漫荼羅。要須先誦也謂將造漫荼羅時。要須先誦。然後即住瑜伽。瑜伽即是此明王
應理之行也。既住瑜伽。當正觀察。今此所作宜以何事。謂隨五部。如上所說五字差別之用。或方或圓三角半月等類。於上中下壇宜
作何用。弟子根性云何。如是等種種皆知方可作也。然此中於真言王中。分別種種差別之事。猶未明了。更問之。復次先知即有二種。由
是見諦之師。能於如是真言王中。見一切根緣通達無障礙。若未見諦師。即須依教及於師所傳。所傳旨趣而觀察之。亦其次也。既觀
察知已。隨所應作事而為作之。故先須此真言王也。以本三昧持身已先知識瑜伽道。然後隨意作諸事業也。然以祕釋之。此十二真
言王。即是金剛三昧。必菩薩坐道場入於金剛界故。則蒙十方諸佛同時灌頂所共加持。得入佛位。入佛位者。即是成就大悲藏生大
漫荼羅究竟義也。金剛手猶入此真言王故。亦於此經中。得蒙十方諸佛同所加持。今更決擇大悲之藏。若不如是。何能獲得諸佛灌
頂同如來法王之位耶。然造漫荼羅法。先須阿闍梨。故次答也。應知師有二種。凡師位者。須具解真言及印本尊之相。於中一一了達
無疑。了知上中下法差別之相。然彼復有二種分。分者為二也。一者解深祕。二者通略。所謂深者。能了知深廣也。謂得真言行中三
昧之行善知理趣。廣解大乘堪受付囑。此中堪受付囑者謂善知時宜了解根性。堪授者。則為不請之友。令其不失大事因緣。未
堪者。即將護其意。更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由此名為堪委付也。當知即是佛之長子。由見諦故見法。謂見現世果報也故不
取諸法相。離於心量分別之境。故名離也。謂離現世利直求佛道也。當知此師。即是蒙十方佛現前。各申右手而摩其頂。以法
灌頂而付法藏也。第二師者。但得現法中利也。世間成就之益。癡句中加有緣念也。為彼而造壇也。然亦具解造漫荼羅等種種
方便。無有錯謬。蒙師灌頂以下。是重說深行師也。灌頂。得阿闍梨位。亦名佛所印可也。由彼於漫荼羅中親對諸尊。而受灌頂師位
故。印可也。當知此中蒙佛灌頂者。為深祕之師。蒙世間人師之所授者。為顯略阿闍梨也。金剛藏所問。皆是緣漫荼羅所須。佛亦次
第以偈答之。此偈今未斷句。後當飾文也。佛答師以次答弟子之相。所以然者。雖但有師而無弟子。則闕傳法之緣。令佛種不得相續
故。次分別弟子之相有其四種也。一者時念誦弟子。二者非時。三者時非時俱。四者時非時俱非。此謂四也。所謂時者。如弟子求阿闍
梨而請真言行法。師若是見諦者。自當照彼境緣。知其堪任於事。授與其行法令作念誦。限若干時當得成就。更作成就方便。若世間
師者。雖不現鑒前機。但依教而作。令弟子念誦。祈境界交感之相。師亦自念誦。若相應者。弟子得境界許受法。時師亦自當知之。既得
相應授其法行。亦令如上念誦。此亦具有方軌也(更問)非時者。亦如前法令修真言之行。當於某時而得合成就也。如時法驗不成。須加
作加行。故名非時也。時非時俱者。雖如上受師言教。然未得如法依行。未至成就之時。此不在時亦不在非時。如在學地。故名俱句也。
俱非者。但發心歸依。然都未有次第。師雖已攝取之。然待時待緣。有所未具未得與彼真言法要。故名俱非也。復次具足諸相者。相有
二種。一者外相。謂支分等無有闕減。如前當廣說之。二內教。一一能如法修行。如佛教勅不敢違逆。如是等是內相也(佛勅者當知即是師教以師順佛教
作故更問也)然此四人。皆在修學之地未滿足也。既有弟子最初知地相。地教當次說也。所謂心地也。知地相應造漫荼羅。造漫荼羅先須擇
地。故次明擇地也。所謂地者。即是菩提之心。先淨此心。即是先作淨。先已說。謂八葉等心如前作之也。先淨其地也。如前所說淨菩提
心方便。謂觀八葉蓮華。於華臺上而觀阿字。乃至常頂而置於暗字。眼亦安藍字。而觀其心。其咽勿令太低大直之類。此等皆是淨其
心地之方便也。既淨心地。次安置囉字於其兩目而以觀之。即是擇得心地。而更除遣諸穢也。此方便前已具說。當如前作之耳也。言
若離過心地得無畏者。能以淨菩提心離諸相。是則能離諸過。謂離煩惱隨煩惱等見愛之惑故。名離諸過。以離如是煩惱險畏惡道
種種不安穩故。而得安樂之性。故言無畏也。當得清淨時離一切過者也。當得一切淨者。由離諸過心無所畏故。能究竟淨菩提心也。若
已至如是。堅固住於淨地。即得見三菩提。知謂如是知也。如是知即見佛處也。當堅住其中。謂已得離一切過。不為雜染分別所污。當
守之不動勿令退失。必定能至無上菩提也。但見如是淨菩提心。究竟無餘。即是成一切智智也。異此非能淨地。若分別住非淨地者。
若異於此者。非能淨其地也。言阿闍梨若不如是。而自淨其大悲胎藏漫荼羅地。則非名淨擇其地也。以不能離於妄想分別幻故。恒
於諸過之中。不能得免怖畏衰惱。云何得名善淨漫荼羅地耶。是故經云。若持誦者住在分別。若作淨地者非淨。祕密主離菩提心故。
二種師皆須住菩提心也。分別之中則非淨地也。如前造壇中說。劑一肘以來。治法雖治地亦未成。仍須少時住菩提心離此不成也。
穿去惡土擇去沙礫毛髮瓦石之類。若微細之惡無由能一一遍簡。又復一肘之內雖淨。然過一肘設有種種穢物。是亦不能擇之。云
何令此漫荼羅而得究竟清淨。是故當知。若能淨此菩提之心。捨離一切分別戲論之糞。而淨其自覺之地。當知乃名善修其地也。若
人師如文取解。但依前言次第法用隨事而作。當知此人在愚夫地。不能了達祕密之用也。當知作如是解。即非一切智人之所說也。
所以然者。若不能淨此心地。猶有分別妄想。則未能捨離苦因。是故非是等正覺者之所說也。內外由心。心淨故地淨。是故應捨分別
淨除一切地。緣地事總答了。既淨菩提心竟。當以大悲胎藏而長養之恐所說諸壇闕法。我次第廣說也(此次第謂依法也)彼不知先所應作事。愚癡故不解
(但問果上中下不知住心地也)若不住心而求世間無上之佛。無有是處也。亦非名為一切智也。乃至不能捨是等分別之苦因也。恐其退
歿故須結護。故經次云。以不動尊而守護之即是不動明王也。當取不動真言之心。為淨菩提心。為者是所作事也。勸弟子如是發心。
即是住菩提心也。當護弟子謂不動也。即是訶字門也。訶是因義。言此淨菩提心。即是一切。先住菩提心。師弟俱住之。然後以此二尊
護之也。智智之因也。傍有長阿是行。上有圓點是證是大空義。以此妙因而起正行。行等於空。用此三法而護其心。令其究竟不可移
奪也。若不用不動護者。用三世明王亦得。世謂三毒。猶彼降伏三毒。而於世間得大自在。故名三世勝也。此亦有方便更問。若弟子能
成此事者。非癡所攝。癡是執著也。有執著則不能住離癡。離癡即是不動也。有所觀有所得皆是癡也。謂不為妄執之所動搖也。必定
成於無上菩提。清淨無垢同於虛空。虛空無能動搖。廣大無際。而能含容一切色像。當知一切智心亦復如是也。次又加持地者謂阿
字門。當用阿字而加持之。此是諸佛之教也。一切如來昔因此門而成正覺。以此護心。或加暗。於頂及加囉於眼等。是堅固菩提心。是
故得成自在之業。若異此者不得心自在也。故云非餘。非餘者。言一切如來成佛。無有異路唯此一門也。初加持地依於佛教。佛謂
阿字也。第二心自在。謂安點也。點即是三昧。定慧等故一切自在也。更不應異此教也。初依佛教發心。即阿字後即成佛等於佛。即是
阿字也。菩提心依佛而起。是故一切分別除。雖未成佛即是無緣之種子也。前既問答加持地了。既加持地。次須用綖而定漫荼羅位。綖者。梵音名為蘇(去)
呾纜。是連持眾德令其不散。故名綖也。線有四種。謂白黃赤黑。念此念謂應念持也。更加一種謂虛空色也。虛空能含一切色像。即是具一切色。若但依空色。
即是淺青之色。如草木葉色也。白是信義。黃是精進。赤是念。黑是走。定色同於涅槃色也。慧者即是大空。大空具一切相而無有相。故
為一切色也。凡合線時。若一一依法者。當別造漫荼羅。安置寶瓶香花塗香燈等及諸飲食。作種種供養(更問方法)然後令童女合之。當先
為受八戒著新淨衣。香水澡浴使內外清淨。坐於壇中而合之。合線之法。先預作細絲令極均調。大小緩急皆令得所。又不得中間斷
續連接之也。又合時以帛掩口也。每一色絲來去襵牒使成九絲。然後合為一縷。其絲但有一頭而屈襵之。中間不得接。一縷一色。凡
五色合為一繩也。若合繩緩急麁細不調。又不盡心作之。明則生障法。損師亦損弟子。或令其發狂亂等。不可不慎也。私謂童女是三
昧也。由三昧極均等調停。得成五力五根。由此根力即能連持眾行也(更問)虛空中等持者。此有二種。若是深行阿闍梨。欲作壇時。既淨
菩提心地竟。於瑜伽中為度弟子故。正觀胎藏大漫荼羅加持之位。一切分位宛然明白了也。如空中等持。等是普遍也。持謂應如是
作也。作謂知次也。先定空也。尊位均等也。第二以線置漫荼羅地。如對目前。然為度人順世諦故。以方位加於壇地。然後於上。用五色
線像等而定方位也。若是深行阿闍梨者。亦須先用此線而定方位。定方位竟。當一一用心而布置之。亦令所有方位如對目前。或
可用紙筆抄之。臨時案用。不得臨事疑誤也。此云空中等者。即是如上所說。先共弟子對立。引其線而定方位。且勿令著地。先於空中
對引。各令當心。如其次第令得周匝。若未有具法弟子未堪共造壇者。亦可置橛於弟子處而作也。既如是定竟。即運心布定位次。然
後得絣繩畫一一。若是瑜伽阿闍梨者。亦於此中而作方位。見諸佛菩薩天神等宛然位定。方順世間法亦絣線案位。案其形色而表
出之。當知此為最上之位也。一切諸佛智者諸佛子。歎菩薩具智慧也。一切諸佛子諸智者。蓮華悅意勝吉祥世稱。謂世所歎以為吉
祥也者。此次答座位表像也。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能悅可眾心。今祕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為最深祕吉祥。一切加持
法門之身坐此華臺也。然世間蓮。亦有無量差降。所謂大小開合色相淺深各各不同。如是心地花臺亦有權實開合等異也。故云智
者當知也。若是佛。謂當作八葉芬陀利。白蓮花也。其花令開敷四布。若是菩薩。亦作此花坐而令花半敷。勿令極開也(其花或白或黃或作寶蓮華皆得但赤色
者是世間花在下也)若緣覺聲聞。當坐於花臺之上。或坐俱勿頭花葉上。淺識博以為一邊之智也。此是青蓮花也。此但是青色之蓮。然更別有
青蓮花。坐芰荷青蓮葉也。從蓮花所生葉也。種非此類也。若淨居諸天乃至初禪梵天等。世間立號為梵等。皆坐赤蓮花中。念謂憶持
不妄也。其色純赤。世稱為坐王也。若欲界天及地居等。各隨其位而用表之。如帝釋像即畫須彌山王。山神坐山上。水神坐水上。樹神
坐樹上。城神坐城上。如是甚多可以意得耳。以下諸天分地為坐。謂欲界天等或坐草或乾葉等也。念謂思念也。復次三藏說。西方蓮花有多種一者鉢頭摩
(復有二種一者赤色即此間蓮華也二者白色今此間有白蓮是也。非芬陀利)優鉢羅(亦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盧鉢羅花也)俱勿頭
(有赤及青二種。又云俱勿頭是蓮花青色者)泥盧鉢羅(此華從牛糞種生極香。是文殊所執者。目如青蓮亦是此也。更有蘇健他迦花。亦相似而小花)分荼利迦
(花可有百葉。葉葉相承圓整可愛。最外葉極白漸向內色漸微黃。乃至最在內者與萼色相近也。此花極香也。昔琉璃王害釋女時。大
迦葉於阿耨達池。取此花裹八功德水灑之。諸女身心得安樂命終生天。因是投花於池遂成種。至今猶有之。花
大可愛。徑一尺餘尤可愛也。此法花所引申者是。是漫荼羅八葉者也)。
[0734a25]次答供養義。然此中答。或不依問次。然皆依所問義。於理不失也可智耳。當知供養略有四種。一是供養香花等
(及塗香燈等乃至飲食。此是世間供養也但以物獻也)。二者合掌(謂禮敬也此是印也)。三慈悲。四運心。謂想香花滿法界。運心已
即用合掌印也。并慈悲三事皆運心也。然經中不言香花等。於義必當有之也。花手此是都牒合掌印也。此花從手生也 發生。奉一
切支分生。印觀菩提心者。花手發生。謂作印。作印已即運心供養也。此一切支分生印者。前已有真言。而云未有印也。當撿之。如是
以印加持已。當念菩提心。想見此花從手出也。以此為供養也。各各一切。此運心也。諸佛及彼所生子等。慇懃以是無過花。美香光顯
法界為樹王。想樹遍法界生花供養佛也。供養以真言。加持勝妙。復多大雲法界中生。從彼雨花諸佛前等者。謂從諸佛菩薩。乃至二
乘八部。各各依彼本真言及印。用加持所供養物。而供養之也。行者供養香花時。當以真言如供養花即用花真言等也。心若不住定
何由得然。故云三昧自在轉也。及印加持。然後運心。此花香美無諸過惡。願生勝妙復多猶如大雲。從法界中生也。從彼而雨花。謂從
法界生也。常遍諸佛前生種種光明。又以此花等遍周法界為一大樹。如天意樹無異。雨種種花雲花香幡蓋等及飲食物。無量無邊
不可窮盡。普遍一切如來之前。種種供養令一一周遍。如是運心。即以真言加持之。謂一一尊所供養。各以本尊真言及印加持也。次卑
於此者。謂八部等。亦有隨其本類用真言及印也。然此諸尊。又卑此諸天神。今次說諸天如本瑜伽。謂各各相應。謂與本尊相應也。如
忿怒用赤等。或經中有真言及印。或有闕無者。別有一普通吉祥之印。如花者。塗香等亦如理相應相念也。當以空水二指頭相捻。餘
三指皆舒散之。用此印加持諸物。乃至壇中一切供養之具。悉用加之。皆得成也。設本尊自有本印。臨時志者。亦用普通印加之。亦得
也。其香花等真言。即是前所說香花燈等真言。各隨類也。如般若經所說。若欲以一花。普供養一切諸佛者。當修是般若波羅蜜即是。
此中但運心以一花香。以加持及三昧故。即普能供養一切賢聖遍於法界。令此善根不可窮盡是也。若不作普通吉祥印者。更有金
剛拳印或蓮華印及觀音印。但右手作也。唯地居天合左手作。然恐左手有所執作等。使右手作印加物亦得也。然供養時。先用印加
已。即當捧之標心奉獻。方置諸尊之所。若是塗香者。或用塗彼尊身香。亦隨所應莊嚴處置之。或置其前也。其捧花等時。亦言高下等
之別。若是佛。當高齊其身頭頂。菩薩在心已上。二乘在臍上。淨佛菩薩持在心。世天當臍。此定也。地居等天在臍下已。次而下。結印
已引向空中獻佛也。乃至地居等令轉下也。如上有四等諸尊從佛身出。今獻花高下亦准前。臍下以配當漫荼羅位也。然有二種師。
若瑜伽成者。但用三昧心自在故。已得通達真言門故。隨心所作便成。不必待於事法亦得成也。若第二世間師。必須依於事法。用真
言及印加之。乃可成也。次答護摩義。應知護摩有二種。一內二外。所謂內外。分分即別也。護摩是燒義也。由護摩能燒除諸業。以一切
眾生。皆從業生由生轉業。輪迴無已。以業除故生亦得除。即是得解脫也。若能燒業者。名曰內護摩也。從於何處得解脫耶。謂從煩惱
業苦而得解脫也。既離世間即生種子。所謂白淨菩提心也。如世間之火。若燒物已但成灰燼。今則不爾。既燒一切煩惱。如劫燒火無
有遺餘。而亦即從此中得有牙生。所謂菩提牙也。此中能燒即是智也。如前所說觀於囉ram字周匝火鬘。令想此周遍其身。其身又持
刀及索。以此囉字門故。得盡諸業淨除諸障。業障淨已得生自淨種子也。是故次觀菩提之心。當知菩提心得生種子也。如此觀時。當
想嚩字遍於一切身分。於其毛孔中流出白色甘露。周遍十方以灑一切眾生之身。以此因能當令種子漸次滋長。故名內護摩也。次
釋外護摩者。有其三種。一本尊。二真言。三印。一本尊者(本尊也。為供養故置之。隨所宗之門而置之。或火中可有是漫荼羅位也。更問)。二真言者
(爐。置火處也。此即真言也。火中有)。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闍梨坐處。自身即是印也)。當作外護摩時。令此三位正相當也。此
三亦是淨三業義。本三位。謂身鑪本尊三位。各有三位本尊真言印也。淨三業成三事也(謂息災等也)。尊是意業。真言是口業。師身之印是身
業。由此因緣。能淨三業成三事。謂息災增益降伏也。三業道者。道是會義。言與理同。同故會也。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是三道同歸一
致也。又三事觀字各異。若作息災觀囉ram字。當上加點而作白色。增益想嚂字黃。降伏想暗字或黑或赤。如字者本尊及自身色。
亦如是三事相應即成也。就中復有上中下差別。謂息災為上。增益為中。降伏為下也。如是作者名外護摩。當知此內外護摩皆名殊
勝。若不與此相應。徒作無益也。猶作外護摩故。能令引入內護摩中。然內外之理本無差別。為求世間成就者。作此分別令作外護摩
耳。若異此作者。謂不依所說方軌。當知此人無所知解。唐捐其功無有果報也。由離於真言之智。隨己無明之心而妄作之。終不能得
世出世間悉地之果。故云不得果也。次答色及形類。然大略有三部。毘盧遮那是佛部。即是如來法界之身白色。次觀世音是阿彌陀
佛也。其身黃色。次金剛藏即是釋迦牟尼。其身赤黃色(即雜色也)佛說諸真言及諸佛所說者。上言佛。是舉佛如來部中諸真言。部謂從佛
所生。乃至諸神。佛所許可皆是佛部也。下云諸佛者。直是諸佛所說。不通菩薩以下也。此二種皆具二種色。謂白黃也。諸部下言諸佛
所說真言。謂毘盧遮那所說也。次第應當知。金剛手雜類。觀自在諸真言白。隨事分者。此但云應當知。以白黃和合也。謂不太黃太白
也。雜色謂具五色也。謂隨事分別而用之也。佛部一向是息災用。白隨事業分。觀音純白。然其部中。則隨事業變轉也。其色當白。蓮華
部一向是增益用。其色黃。金剛部一向是降伏用。其色雜也。亦隨一部中自有三事分別。如佛部中。自有息災增益降伏也。若息災。即
依本法而作白色。若佛部中作增益時。但依此法而作黃色。若佛部中降伏者。但依此法轉作雜色即是也。如佛部者。當知蓮華金剛
類可解也。白事分者。謂隨色類而分其事也。觀自在諸真言者。此中諸聲。即是舉蓮華部。以例佛及金剛部也。次說漫荼羅形。計合息
災在前。今隨聲便事便。增益在前也。諸增益事漫荼羅。方□(而黃色)息災壇。圓○而中白色。降伏壇。三角△其中黑色。攝召壇。半月
![T39p0735_01.gif](/cb_tripitaka_web/figures/T/T39p0735_01.gif)
其中雜色。攝召。謂雜取物呼召等也。經云四方普者。是舉一例諸也。如中壇方。謂方則普皆方。為圓亦如是次第也。三角等亦
然者。乃至外院皆方。若中圓者乃至外次第皆圓。護摩作鑪亦爾。若壇方火壇亦方也。餘皆例知耳。次明諸形像也。應以相貌為正義。
亦可謂色像也。偈云色像初應知。初謂我今說也。色類然諸尊色類種種不同。大而言之略有二種。謂男及女。男是智慧故為首。女是
三昧為次之也。或一切處隨形色者。如此經中或復餘經尊形。或隨一處顯形色。謂應物示形不定。故名不思議也。各各不同。然以類
制之。若言作白色即是息災用。黃即增益餘可解也。見彼男女之殊及色貌。即知所用處矣。不思議智生者。如本尊合作白色。然須作
增益事。隨行者心觀作黃色。即有增益之用。隨心而轉。然所作事皆實不虛。由不思議界智所得故然也。今謂法界之色。於一色中即
是一切色。能觀之智亦與境相應。故得如是自在而用也。為除無智故有種種智生。雖知無量知其實是一智。前云智是一切智也。以
一智現一切智也。前問本尊形量大小。今次答之。然佛普門示現。皆為應赴群機。機既萬差。當知垂應亦大小無定也。至詮一一本尊
之形。莫不量同法界。無有邊際及與始終。由智有淺深量有大小故。所見身各各差別。是故當知所觀本尊。隨行者心大小無有定量也(當明密迹經三密事)
所云證智者。即是佛也。以無盡之智而證無盡之境。如函大蓋亦大也。前問尊形量中。兼問坐及印。今亦答之。身既無有定
量。當知座及印亦如是也。乃至心能廣。座亦同彼量也。印亦如是。如其次第謂隨其大小也。又次第者從佛。令本尊與座相稱也。至天
亦然。次答此印從何生者。佛言。如佛所生處。印亦如是從於彼生也。所以者何。一切如來。皆從佛性種子菩提心生。當知一切印。亦從
菩提心生也。印從法界生。而印弟子。如王以印印之一切信受。今以一切法界生印印之。即法印也。即是大人相印也。次答此印作何
用者。以此法界印印於弟子也。印是不可違越義。由自及他皆不違越故。謂始從菩提心乃至究極佛慧。於是中間不退不轉。是故世
間號之為菩提薩埵。由此印故。住菩提心更不退轉。故名不違越也。此印即是印生死門開法界路。略而言之。此印量同法界。由以此
法界之印印之。即令彼人已有法界之標幟。同法界普門之身。故名印於弟子也。以法界印為略。謂以一法印之也。若廣不可量也。此
即大人之標幟相也。前問灌頂幾種。今次答之。佛子善聽者。准梵本正語當具慇懃諦聽。何以上來諸問不言善聽。至此方說耶。然餘
法若不善聽致有妄失。其過猶小。若灌頂不成。則不合聞真言及印等。此日不得作此過尤大。故慇懃戒之也。譬如世間剎利之種。謂
欲紹其繼嗣令王種不斷故。為其嫡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種種嚴飾。又嚴飾子身眾物咸備。又飾大象。於象背上
持瓶。令太子坐於壇中。所統畢集。於象牙上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大聲三唱。汝等當知太子已受位竟。自今以後所有教勅
皆當奉行。今如來法王亦復如是。為令佛種不斷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求不斷故。為順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
從此以後一切聖眾咸所敬仰。亦知是人畢竟不退於無上菩提定紹法王之位。諸有所作真言身印瑜伽等業。皆不敢違越也。然灌
頂有三種。一者但以印法作之離諸作業。此是入祕密漫荼羅。謂有弟子誠心慇重。深樂真言行志求大乘。然資力乏少。若令一一具
求眾事反當於道有礙。如是之人師當深起慈心。觀彼心行而攝引之。然但得為此人而作之。不得多為人作。何以故。恐彼資力能辦
者生怠慢心。而不盡心損眾德本故。作時隨力令辦少供供養三寶。此第一最勝。謂本尊身語意三合為一。三俱淨故以此印印之。此最勝也。師祕受其真言手印之類也
(初但以手印二俱具法事三在三昧灌頂也)二者以作事業而灌頂者。即是師及弟子皆先作事業也。謂先令弟子七日以來
誠心禮悔之類。師亦於七日以來。為其持誦祕求感應。及令辦諸供養物香花之類。緣壇所須一一令作。然此之灌頂與前者不殊。但
以有資力故。令盡其所有。於諸佛海會之中而作無盡供養。由此因緣。福施之果不可窮盡。故須勸彼令具作也。三者但以心而作灌
頂。如是灌頂不擇時不擇方。謂向東設位或向南等皆得也。由此弟子已修真言之行。於祕密藏中有所堪任。令師心悅。此又最勝也。
師弟子俱得瑜伽以心灌頂。猶如摩頂受記也。又能盡心承奉其師。於種種善事無有違越。以是因緣令尊歡喜。故為作心想灌頂。其
灌頂法也。瑜伽阿闍梨先入淨室而住三昧。如前所說以身四分。作四重漫荼羅位。亦如毘盧遮那所現之方位。一一無異也。如是作
已。以祕密加持故。令彼弟子。先在外而待命者。自然而得金剛手威神加持引之令入。亦自然而解作印等一一如法。既入室已。以金
剛手所加持故。現覩漫荼羅諸尊之位宛然現前。一一本尊尊形及印字等。亦悉明了。爾時行者復以加持力故。手中自然蒙授妙花。而
以供養大眾。隨所墮本尊之處。其尊即起以妙音聲。而安慰之為作攝授。爾時本尊取一一大會諸尊處甘露三昧之水。而為彼弟子
現前灌頂。爾時阿闍梨但坐一處。而入三昧寂然不動。而能成就如是勝事也。令尊歡喜相應。謂承事本尊本尊歡喜。以行者現前而
為灌頂。以遍數及行具作故也。承事念誦令尊歡喜。現前說法如所說而作之也。准前例之。如弟子能事師令歡喜。師為灌頂教授也。
[0736c27]次答三昧耶有幾種者。今世尊答略有五種也。三昧耶者如有人於眾多國王大臣所尊重集會之處。而自發言作太要誓。我今如
是之事永當不作。如是之事當依行之。以自對可信之人而發誠言。若有所違即得重罪。是故三昧耶者。即是不可違越義也。略而言
之即是戒義也。此中五種者。第一但得遙見漫荼羅。謂如造漫荼羅時謂見具足漫荼羅也。忽有諸人善心隨喜。欲求禮拜供養。爾時
阿闍梨。聽令引入於壇外。遙令禮拜以花香等。遙散道場而作供養。得見如是法會。故無量罪業皆得滅除。然未合授彼真言及印是
第一也。第二見漫荼羅坐位。謂引彼入於壇中。禮拜供養投花散於本位。師告彼汝花墮某尊位上。為說本尊名號。并得入壇門內悉
見諸位也。此人說名第二三昧耶也。若請真言及印。亦得隨所應者授之。第三見漫荼羅及印位并作諸事者。謂阿闍梨從首至末。為
此人而作漫荼羅。乃至諸尊及印等一一告示。又授真言手印。一一行法皆教授之。此是第三也。第四者已能依隨修行真言門所有法
則。言一一通解。具知緣壇所須方便眾藝。堪在師位悅可師意。師即為作傳教漫荼羅。告言汝自今已後。亦如我無異造漫荼羅。度諸
弟子令法久住。佛種不斷故。此第四也。第五即是祕密三昧耶。如教所說印壇配位皆見。若不經入此壇。祕密智不生。是故當於祕密
壇中如法作灌頂。是名第五。智者應知也。若異此者不名三昧耶也。即前所說第三灌頂時所入也。若異此五事不名善作三昧耶也。
然祕密漫荼羅復自有五種。第一謂於師所授得真言印法。依教修行與瑜伽相應。得於定中見諸尊大會。然未蒙引入(此例如第一人也)次第
二人已蒙引入祕密壇中得巡禮供養。而未蒙聖尊現為灌頂等。第三既蒙引入大聖眾中。從初至末一一祕密之行。皆蒙聖者方便
告示如第三人也。四者以善修祕要之道。現蒙諸尊為作祕密傳教三昧耶。即為如來所使行如來事也。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於
大會中自作阿闍梨師。即是入地人也。此人纔入三昧。即見一切佛會。乃至十世界微塵大會悉能集之。而於其中同彼尊位也。若觀
察於意善住者。告金剛也。覺其心不得於三處。真言者得菩薩名。謂以義得名也。由自有覺不著三處。謂自身所觀法及成時。若著此
三不名覺心。以於此三無所得名菩薩也。前說菩薩義依法相說。今此義得名也。金剛手前問劑幾時得菩薩名者。今次答之。若觀意
心覺。善住三處不得持誦者。說名觀。謂始從師處受瑜伽法。略有三事。謂心觀本尊口有真言身有法印。汝當如是觀之。既受法已如
聞修行。得了了明徹猶如鏡中而覩面像。是為觀也。覺者覺了自心境界真實之法也。善住者即指金剛手。佛說法次號名而告之也。
或可同彼修行之人。猶覺了自心故得無所住而住。故名善住也。既得如是與法相應。得見本尊無量境界廣博嚴淨不可思議。行者
爾時即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以智慧觀察。如是之法從內生耶。從外來耶。從內外合生耶。行者自身心即名為內。本尊境界是所對境
名之為外。是二合緣名為中間。如是觀察了知。此法種種不思議境。不從內出不從外來。亦非內外和合中間而有。當知本來清淨。畢竟無所得無所生也
(外境內心以此身心觀照為中問)此三事悉除。即是本清淨一相平等也。所以者何。以行者內心外境及心緣和合。正觀察時。此三事
和合。即有不思議觀境現前。以三事和合從緣起故。當知即是無生無性不可得也。復次行者。身有祕印口有真言。心有本尊境界之
觀。以三事畢竟無生故。即是三輪清淨一相平等也。由行者離於三執淨於三輪而離四相。劑此以來即得菩薩名也(四相謂為我人眾生受者如金剛經中分別)
然行者作如此無生無性觀時。心無所得不著內外之相。即是諸法究竟皆空都不可得。然則從發心來修行種種福業。及利眾生所
修萬行。云何於此畢竟空中。而不墮於斷滅也。然行者有方便力故。不墮如是過失也。所以者何。如行者初觀時種種有相之境。即是
從緣起法。以從緣起故。不自生不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常無生。若無生者。此因緣法即緣同於法性。湛然清淨。具足一切不思議性
起功德。隨緣機起猶如鏡像水月。有而不有不有而起。雖從緣生而不墮二邊。是故雖畢竟空。而能成就種種功德。普利一切眾生。大
悲化物不墮實際。故經云。以方便故。而為眾生作菩提之種。無緣觀行智者。當知此仁者。即是成菩提也。無緣觀即是中道。合同佛義。
驗之不思議觀也。佛已離一切執。為度人故。種是栽種之種也。已成佛同無緣覺。得於本寂法中起方便利他。以方便利眾生。以何方
便。若住本寂即違本誓故。以方便為眾生種菩提也。此因之利益別名。為度人故。迴無緣作有緣之義也。仁者佛名越眾生。謂過人也。
仁者是寂根得勝也。前問云何名見諦。今次答言。本寂法無自性。彼諸安住於本寂法中。彌盧等心。彼諸道修行人也。知法本寂無性
故。不動如須彌是名見諦也。名見諦者如上所云。先從師所授得真言觀行方便。得與三昧相應明了現前。次即如實正觀三事。皆無
生無滅性不可得。由是因緣。即能現覺一切法從本以來常寂滅相。此中云彼諸法者。即是指前所觀照之境。即於此中而了知本寂。住
於自證之理也。已得安住如是法體。實智慧中疑悔永除。猶如須彌山王無有動搖。須彌盧即是不動搖義也。猶住此名齊此以名為見
諦也。以此實如空者。實即如空。猶空也。無自性名實。實者即如空也。實者非妄語也。次云以是所見猶如佛(見實即同佛也)先佛亦如是見也。我
亦如是見故云及也。實及空非妄語。并所見如佛也如是。先佛者是釋見諦義也。夫見住者。即是安住實智慧中。故名實也。猶覺了無
性空本性淨故。當知諸法皆空。空謂離虛妄分別而住諦。俱是為實也。見此理者。即是見於古佛所見之道。解與諸佛玄同。往昔如來
亦從此路去成正覺。既得如是自然之智。復當轉受眾生。今我所得亦與此無異。故名為實。實者即是無虛義也。前問諸得菩提心。彼
悉地更無過上者。從此之外更有五種悉地也。次問云何名悉地。復有幾種。今先答果。夫言成就悉地者。謂住菩提心也。此菩提心即
是第十一地成就最正覺。如是悉地。諸地中最在其上。故。
[0738b03]經云。彼悉地更無過上也。次答。入修行。是住信行地也。次昇於地位。謂越世間五神通佛及緣覺等。悉地有幾種者。謂此
無上悉地以前。略有五種悉地。一者信。二者入地。三者五通。四者二乘。五者成佛。此是五種悉地也。初信者。謂隨分能分淨諸根。深
信如來祕藏決定不疑。信佛有如是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此是地前信行也。次入地者。謂入初歡喜地也。准望聲聞法中猶
如見諦人也。第三五通者。謂了知世間五通之境。猶如幻夢水月鏡像不可取著。爾時度五通仙人之地。名第三也。第四二乘者。謂觀
察二乘境界。心得無著心不墮實際。爾時得度二乘境界。爾時到第八地也。五從第九地修菩提行道。轉轉勝進成如來位也。然諸經
論師。大略皆作如此說爾。若祕藏中義復有異。謂初歡喜地自十心。從初心至第四心得度五通境界。從第五至第八心得度聲聞緣
覺境界。從第九心一向行菩薩修道。至第十心名為成佛。佛者覺也。謂覺自心性淨本來常寂滅相也。然此十心中。從第一至第八名
為見道。從第九至第十名為觀。見觀謂見於諦理。此進修觀。謂一向觀於如來不思議界祕密功德。如是祕密之境。非所見法出過心
量。故別名觀道也。覺者是覺知義。已度二乘境界。了知二乘心與菩薩異也。若入第二地時。亦至第四心度五通。第八心度二乘。第
十心成佛。准此有信取入位名。與初地十心不異。但此十心轉復光顯離垢也。乃至第十地亦有十心。即是凡有百心。一一轉勝可准
知也。如華嚴真金之喻可准知耳。此初地十心滿。即能分身為百佛土等。如彼可知。但百心成佛。是寶炬陀羅尼經所說。甚深微細。此
經未度東國也。修實不息令心心淨也。次答修行事業不息乃至心續淨。心續淨謂不歇功用也。如是成熟(謂不熟令成熟當得於悉地也)亦可云彼。當
悉地。悉地何時生者。
[0738c10]經云。世世生生乃至業業不除。果令成熟彼時悉地成。一時業生令寄在身。得持誦者悉地從意生。此生生
世世是義語也。梵云散跢那是識也。謂內心中也。猶如世間眾生造種種業。乘此業故而受果報。或一生百千萬等生。此業不失熟即受
報。今答此悉地生亦如是。如行人隨上中下期願。依真言法要而修得成悉地。由此悉地在身故。乃至世世生生。常在行人身中猶如
業果。雖復從眾緣生常自空寂。不有不無。而亦不敗不亡。從此悉地成後。世世受果無失敗也。乘悉地之業而受彼果。名為生悉地家。
既生悉地家已。乃至成佛已來終不失壞。故云業不能除也。
[0738c23]經云。熟者。熟即是果也。令成熟者。是受用果義也。一時謂一時之頃。即是行者初依法持誦。既得境界許其作成就法。
即於此一夜之中而得悉地。由一時間作。而於長時。寄在身中長不失壞。猶如置毒乳中。乃至醍醐悉能殺人也。如人造天業受果。既
得天報隨念即得。不加功力隨念而成。此悉地亦爾。於一切生於彼時間。彼持誦者從所修善淨業生時。次持誦者得悉地從意生。淨
業與所生心。俱等無分別也。業生心等。於彼一時間悉地成也。常得隨意而生。故言隨意生也。次答云何昇空界者。言行者乘悉地之
力。遊步空界自在無礙。猶如於幻法中得無畏者。無所畏者。謂於幻法方軌法則。悉能了知無疑難故。所欲成也。如彼幻師化作種種
境界。能隨人所欲而為示現。然彼幻師。實無動搖亦無有變異。但以真言藥物因緣惑眾人心故耳。今此悉地亦爾。不捨此身悉成悉
地。真言幻猶如帝釋網。而步虛空界遊諸剎土種種自在。然亦未曾動搖。但是真言幻所作故得如是耳。此幻師真言名帝釋網。猶彼
網於一切事。顯示相現有種種相。而實無有一一實事。故名帝釋網。此即是彼幻人世間真言。借以為喻喻出世真言之幻也(又云網是不斷絕義。
若網人則令人蒙昧不能自出。此真言網諸人心。亦彼蒙昧妄有所見。故名網也。)次答。如乾闥婆城身祕密者。彼所有住人。非身復非識也。
云何身祕密者。言此悉地之人。不捨此身不捨此識。而能祕密其身。猶如乾闥婆城。於中見種種宮殿人民眾物之相。雖似有是而實非
有。亦不有而有。或時可見或時而無。此行人祕密其身。亦如乾闥婆城但從眾緣而生。其實非實或隱或顯。由真言觀行眾因緣故。而
令此身隨緣生滅。亦如是也。復次如夢中夢上三十三天。受天種種妙樂。猶人於夢中而遊諸天宮。不捨於此身亦不於彼去。如是瑜
伽睡真言者。住真言行此身如虹霓。過于一劫及其夢覺。乃少時頃耳。彼人不捨此身不往彼天。但猶眠法之心有此不思議事也。不
可以心識而能測其所以。今成就悉地者。遊諸世界亦如是。但以瑜伽夢因緣得有斯事。成種種事宛然不無。然知彼皆如十喻。不生
取著也。身淨故有悉地。猶如虹霓。真言同如意珠。加持功德業有是悉地也。虹在天不知從何而有。能見眾色。真言如如意珠。隨身語
意種種生也。隨念出諸資具。雖生而無分別。無分別而生。得悉地亦如是也。又如綵虹在天。五色絢明宛然可覩。今觀是事。為從空有
耶從地氣生耶。若從空生。空本無法云何而得有如是色。若從地生。是亦不可。而有此事悅可人心。觀當知彼法。不自生不他生。不
共不無因。但眾緣合耳。今悉地之身亦如是。以真言持誦功德力故。而有如是不思議種種神變之用。亦如彼虹也。復更釋疑。如有人
言。此真言事相之法。云何能成無相見諦真實之法。然此真實之法。實不離於因緣也。即觀此緣生實相。不思議境界也。如如意珠在
於幢頭。能滿一切人願。隨心所欲可彼所求心而至。今觀是彼從珠得生耶。從人心生耶。若從珠出。何故一切時不出。要待人心希願
方出耶。若從人心出。則人心得何不自求而待珠耶。當知不從珠出不從人心出。不共不無因緣。但和合有耳。今悉地不思議神變亦
如是。但猶真言觀本尊及身印等緣而成悉地。由真言故口業淨。觀本尊故意業淨。印故身業淨。三事平等故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然
亦不可分別。無思無為也。若爾既同如意。當知是有相法耶。為除彼見處說太虛空喻。猶如虛空無相無分別。然而一切有情種種作業
去來進止。皆因於空而得成就。種種萬物一切色相。亦因於空而得顯現。而虛空性常無分別。無有生起之相。真言亦如是。本性常淨
同於虛空。一切有為所不能染。而亦能成種種作業。普門變化不可思議。云何是有相耶。當知世間種種有相之法。取是形相名之為
相。因由此分別而為立名。名之為名。如是名相之法皆同十喻。但從因緣故有。因顛倒生故。說其實無生無性。即同法界如如性也。若
能如是觀者。即是與一切如來同會一處。是人雖未即能究竟佛慧。然其所解與諸佛同。猶與法相應稱同諸佛故。即是與諸佛同會
一處也。明十方空也譬如虛空方明十方空也。離一切有為行不染。真言者不染污一切分別行。若如是觀察解了唯是想。真言者觀
察時。諸佛同隨喜也。護摩有二種者。前雖略說護摩之相。今更分別內外護摩也。如兩足尊所說。護摩有二種者。外護摩謂作法。除煩
惱隨煩惱等障。二內護摩謂。諸佛兩足尊。說二種護摩。所謂內及外。息諸境界十二緣生等也。然外護摩。與內護摩而作方便。即是彼
因也。有難者言。今作此護摩之施而求彼果。即是有所希望豈得成真理者。答我今無以希求。問若爾何不隨檀那常法。遍施一切貧
苦之人。而虛作此焚燒令盡。有何義也。答然凡夫之人。若有所施而有受者。即有希願之心。或求反報或希施果。以此因緣不能對治
希求之心。以不能治故。即不能絕貪愛之原。以是因緣不能與內護摩而作因緣。今燒此施正為絕彼過失。而作觀對治。作無著慧因
而為內護摩方便。故如此而作也。猶持此供物而奉本尊。即知希求之心亦如此物無異。一切如薪盡火滅。無可取者亦無方所。故能
與內護摩為緣也。深行。作增益分中有增威。如獻花時。先除垢穢已。即更增益威光。然後供養。如是既爾護摩亦然。阿闍梨即作內護
摩。若淺行人即作外法。而究竟為內法因也。復次諸尊之別相本性須證知。謂佛菩薩二乘天神上中下。觀察其形色等即可知也。修
行真言復有種種差別。今料簡之。若世間人。依彼自部之尊而修真言之行。謂如大自在天等。有無量種類各各不同。不可具載。經但
舉其一隅。以大自在為端也。然彼等作法供養之時。各各望得成就自部本尊之果。隨彼性位差別不同。各懷希願求成彼果。心有限
量果等亦然。世間真言等說量。世所知識諸天自在福德者。彼所說真言。及與大力印。悉皆現世果。故說量有少殊異者。謂是生滅法
無有堅住。謂當來世無也。說量者。佛說彼是有限量法。如是說也。雖然。不同如來所說護摩修行之法也。以世人但求順彼本天神等
果報而欲求證故。佛亦作出世護摩之法而對治之。故有真言行護摩之法也。然彼世人之尊。若於彼法之中極究竟者。但得與彼本尊
為類。不得過上。彼真言及印亦爾。但隨彼尊植福深淺勢力所堪。而說真言手印本尊等。隨彼勢力。但得成彼本尊之果。又但能成現
世之果獲世間成就。終不能成出世間果也。善修如來真言印等。則不如是。永不窮竭失壞。此其異也。如牛蹄之涔。設令停水。隨故勢
力所極。即自涸竭。若人以此水置於大海之中。即無竭盡之理。何以故。以與一切水性和合一味故。不可盡也。修如來真言行者亦如
是。乃至成佛以來。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終不可盡。終乘此力而得菩提。何以故。己與一切如來大海同一味故也。出世諸真言。本初作
不生無作也。諸業生悉斷。離身口意三過而成佛。出世間真言本始不作生者。然彼世間之尊自在獨角(本云犀角論云麟角)及佛聲聞眾菩薩等真
言。我今說其量。天等所說真言。皆是有作之法。從彼尊生。出世真言超越於三時。從緣而生起。亦可用皆字也。可見非見果。從身語意
生。則不如是。非是如來自作亦非古昔諸佛所作是。世間所稱說果能經一切。等正覺所說真言果逾劫數也。故當知此真言印等。從
本際如來法性自爾。非有生作也。問若言無作無有生者。今現見諸人為求悉地之果。而勤方便得成彼果。既有生有果。則有所作云
何不生耶。答是義不然。夫真言之性及以手印持誦之者。體同虛空。所生之果亦復如是。由從真言手印本尊三事平等因緣。能淨三障。
從此而生不思議果。是故此不思議果。其量不可得。如彼真言印等同虛空。當知此果亦同虛空也。乃至聲聞緣覺及菩薩等所有真
言。亦同彼量皆越三時。三時者謂過去未來現在也。以離三時故。乘此悉地之果永無失壞。究竟成於無上菩提也。果緣生起者。謂緣
真言手印本尊等眾緣具故。而得成就。是故此量。即是平等中道之實相也。果有二種。一是可見法。謂現世而得成就。二者非可見法。
為當來果報永無盡故世世受果。展轉勝進以至成佛。然非表業非色非心法。不有不失而不敗亡也。然由身口意業淨因緣。而得生此無生無性也
(以上有多種答更撿本問對之)。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五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39冊No.1796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版本記錄】CBETA電子佛典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本網站係採用CreativeCommons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台灣(中華民國)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1998-2016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