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 Wu Liang Shou Jing Yi Shu 觀無量壽經義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無量壽經義疏 (本)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0173a06] 此經開首先知五要然後釋名。何者五要。第 一須知教之大小。教別二藏謂聲聞藏及菩 薩藏。教聲聞法名聲聞藏。教菩薩法名菩薩
藏。差別義如常釋。此經乃是菩薩藏收。第二 須知教局漸及頓。小教名局。大從小入目之 為漸。大不由小謂之為頓。此經是其頓教法
輪。何故得知。此經正為韋提希說。下說韋提 是凡夫。為凡夫說不從小入。故知是頓。第三 須知經之宗趣。諸經所辨宗趣各異。如涅槃
經涅槃為宗。如維摩經以不思議解脫為宗。 大品經等以慧為宗。華嚴法華無量義等三 昧為宗。大集經等陀羅尼為宗。如是非一。此
經觀佛三昧為宗。第四須知經名不同。諸經 立名差別不等。或有就法如涅槃經般若經 等。或復就人如薩和檀太子經等。或有就喻
如金剛明大雲經等。或有就事如枯樹經等。 或復就處如彼伽耶山頂經等。或復就時如 時經等。或人法為名如勝鬘經等。或事法雙
舉如彼方等大集經等。或法喻並陳如法華 經法鼓經等。如是非一。今此經者人法為名。 佛是人名說觀無量壽是其法名。諸經列人
凡有四種。一舉說人如維摩經勝鬘經等。二 舉問人如彌勒問經等。三舉所說人如薩和 檀太子經等。四舉所為人如玉瑘經須摩提
女經等。今此言佛舉其說人。第五須知說人 差別。諸經起說凡有五種。如龍樹辨。一佛自 說二聖弟子說三神仙說四諸天鬼神所說五
變化說。此經五中是其佛說。以知五要。次釋 其名。初言佛者標舉說人。此翻名覺。覺有兩 義。一覺察義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
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此之一義如 涅槃說。二覺悟義對所知障。無明昏寢事等 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
所對無明有其二種。一性結無明迷覆實性。 對除彼故覺法實性故名為覺。二事中無知 於事不了。對除彼故覺知一切善不善等三
聚之法故名為覺。故地持云於義饒益聚非 義饒益聚非非義饒益聚平等開覺故名為 佛。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稱之為佛。
言自覺者簡異凡夫。言覺他者別異二乘。覺 行窮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名之為佛。下次 舉其所說之法。口音陳唱目之為說。繫念思
察說以為觀。無量壽者是所觀佛。觀佛有二。 一真身觀二應身觀。觀佛平等法門之身是 真身觀。觀佛如來共世間身名應身觀。真身
之觀如維摩經見阿閦品說觀身實相。觀佛 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 住如是等也。要而論之。妙絕眾相圓備諸義。
妙絕眾相乃至無有一相可得。圓備諸義乃 至無有一德不具。雖具眾德同體義分。猶如 虛空無礙不動無有彼此差別之相。以無彼
此差別相故諸根相好皆遍法界如海十相同 體周遍。以周遍故用眼為門。諸根相好及佛 剎土一切眾生莫不皆悉一眼中。觀餘相好
皆悉同然。其應身觀如彼觀佛三昧經。取佛 形相繫想思察名應身觀。此佛應身隨化現 形相別彼此不得一種。應身觀中有始有終。
聞菩薩藏知十方界有無量佛繫想思察令心 分了。以如是等麁淨信見名之為始。以大神 通親往禮覲或復往生面覩供養名真實見此
以為終。真身觀中亦有始終。聞菩薩藏知佛 法身繫心思察麁淨信見名之為始。息除妄 想內覺相應說以為終。今此所論是應身中
麁淨信觀矣。應身觀中有通有別如彼觀佛 三昧經說。汎取佛相而為觀察定無彼此名 之為通。觀察彌勒阿閦佛等說以為別。今此
所論是其別觀。別觀西方無量壽佛。然佛名 號有通有別。如來應供正遍知等是其通號。 釋迦彌勒阿閦佛等是其別號。別中立名乃
有多種。或從種姓如迦葉佛釋迦佛等。或就 色身如身尊佛身上佛等。或就音聲如妙音 佛妙聲佛等。或就光明如妙光佛普明佛等。
或就內德如功德佛智慧佛等。或就譬喻。喻 別種種或從壽命。今此所觀從壽為名。然佛 壽命有真有應。真如虛空畢竟無盡。應身壽
命有長有短。今此所論是應非真。故彼觀音 授記經云無量壽佛命雖長久亦有終盡。故 知是應。此佛應壽長久無邊非餘凡夫二乘
能測故曰無量。命限稱壽。問曰此經非直觀 佛亦觀剎土觀音勢至九品生等。何故偏名 觀無量壽。觀佛為主故偏舉之。又復諸事不
可具名且舉觀佛。經者外國言修多羅此翻 名綖 (或線) 。聖人言說能貫諸法如綖貫花。是故 就喻名之為綖。而言經者綖能貫花經能持
緯其用相似故復名經。若依俗訓經者常也。 教之一法逕古歷今恒有曰常。此經始終文 別有三謂序正流通。從初乃至世尊何緣與
提婆達為眷屬來是其由序。唯願為我說無 憂下是其正宗。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此經下 是其流通。化女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興正
陳所說故次明正宗。為說既周欲以所說傳 布末代嘆勝勸學付傳於後故明流通。就初 序中文別雖眾義要唯二。一發起序二證信 序。言發起者佛將說經先託時處神力集眾
起發所說名為發起。以此發起與說經為由 名發起序。證信序者阿難稟承欲傳末代先 對眾生言如是法我從佛聞證成可信名為證
信。以此證信與傳經為由名證信序。其義且 然文別如何。初如是我聞一向證信。一時佛 下義有兩兼。取其本事發起之義判為發起。
阿難引來證成可信名為證信。義既兩兼不 可偏取。人情是非備如常辨。就初一向證信 序中三門辨釋。一解如是我聞之言有之所
由二明立意三釋如是我聞之言。言所由者 何緣經首得有如是我聞之言以佛教故。佛 何故教阿難請故。彼何緣請由其阿泥樓馱
教故。彼何緣教由見阿難心憂惱故。阿難比 丘何故憂惱由見如來般涅槃故。佛將滅度 在雙林間北首而臥。是時阿難以佛將滅心
懷憂惱莫能自勝。阿泥樓馱。遂開覺阿難。汝 傳法人何不請佛未來世事徒悲何益。阿難 對曰我今心沒憂海知何所問。阿泥樓馱遂
教阿難請問四事。一問佛滅度後諸比丘等 以何為師。二問佛滅後諸比丘等依何而住。 三問惡性比丘云何共住。四問一切經首當
置何字。阿難被教心少醒悟遂便請佛。佛依 答之。言諸比丘何為師者當依波羅提木叉 為師。若我住世無異於此。木叉是戒比丘所
學故說為師。言諸比丘依何住者當依四念 處住。何謂四念處。謂比丘觀內身修身觀精 懃一心除世貪愛。如是觀外身內外身受心
法亦如是。是謂比丘所依住處。故經說言若 住四念名自境界不為魔縛。若住五欲名他 境界為魔所縛。惡性比丘云何共居者梵檀
治之。若心調伏為說離有無經。梵檀胡言此 方名為默不共語。一切緣首置何字者當置 如是我聞等言。故今經首同有如是我聞之
言。第二次明建立如是我聞之意。佛本何緣 教置此言為生物信。如是之言云何生信。阿 難自已信順佛語導佛語。如言佛語是令他
眾生同己生信。我聞之言云何生信。阿難自 是不足人。若言此法是己所說人多不信。由 言此法從佛聞故人皆同信。生信如是。信有
何義而為生乎。信乃是入法初門攝法上首。 凡入佛法要先起信。故經論中說信為手。如 人有手至珍寶所隨意採取。若當無手空無
所獲信亦如是。入佛法者有信心手隨意採 取道法之寶。若當無信空無所得故為生之。 第三門中次釋如是我聞之言。先解如是人
解多種。今正論之解有兩義。一約法解二約 人解。言約法者阿難噵佛言如諸法故名為 如。如來所說皆稱前法。說理如理說事如事
說因如因說果如果。如是一切故名為如。如 法之言是當道理目之為是。良以乖法名為 非故如法名是。言約人者今釋迦說如於過
去一切佛說故名為如。異說則非如說者是 故曰如是。言我聞者阿難對彼未來眾生陳 已飡說故曰我聞。聞實是耳何故言我。諸根
之別皆我用具。就主彰名故言我聞。問曰法 中無人何處有主而言就主說為我聞。釋言 法中雖無定主非無假名統御之義故得稱我。
故涅槃云譬如四兵合以為軍。雖無定主亦 得稱言我軍勇健勝彼。此亦同然。問曰阿難 得理聖人。以何義故同凡說我。釋言阿難雖
復說我不同凡夫。云何不同。如龍樹釋。說我 有三。一見心說我。謂諸凡夫見使未忘我見 心中稱說有我。二慢心說我。謂諸學人見使
雖除慢使猶在我慢心中稱說有我。三隨世 流布宣說有我。謂無學人見慢已除。隨世流 布宣說其我。然今阿難結集法時身居無學
見慢已除。隨世流布宣說其我故不同凡。問 曰無我道理精勝。阿難今者何不就勝宣說 無我。乃隨世俗宣說我乎。化我眾生法須如
是。若不說我何由可得標別彼此使人識知。 是故乃至諸佛化人亦自說我。一時已下義 雖兩兼對前一向證信序故自下偏就發起以
釋。就中隨處開分為二。文別有五。言處二者 一異處起化序。佛在耆闍玄起後時王宮之 化。二佛從耆闍崛山沒下身往攝化序。此與
勝鬘大況相似。諸經之中此例非一。文別五 者初言一時明起化時。第二明佛標其化主。 三在王舍下明起化處。四與大下辨列徒眾。
五爾時王舍大城已下明起化事。初一時者 有人異解備如常破。今正論之。為化之晨目 之為時。於佛一代化時眾多。簡別餘時是故
言一。與涅槃中我於一時在迦尸國。我於一 時在王舍城。我於一時在恒河岸。我於一時 在尸首林其言相似。勿得異釋。佛如前解。第
三處中在王舍城就寬通舉。此城古昔多在 王住名王舍城。耆闍崛山隨處別指。此翻名 為靈鷲山也。多有仙靈居住此山。並有鷲鳥
居在此。山名靈鷲山。又亦翻名為鷲頭山。以 諸鷲鳥居此山頂名鷲頭山。又此山頂像似 鷲頭名鷲頭山。遊化處中目之為在。法身平
等實無栖託示化有方故云在耳。以何義故 偏在此處。此義如彼法華論釋。為顯勝法故 在斯耳。以諸城中王舍最勝五山之中耆闍
最好故寄表法。第四眾中先列聲聞後彰菩 薩。諸經多爾。何故而然。解有三義。一近遠分 別。以諸聲聞常隨如來故明佛後隨近先列。
菩薩不爾是故後論。何故聲聞偏近如來。解 有兩義。一謂諸聲聞智解微劣未閑道法。雖 得聖果進止威儀常須佛教故多近佛。是故
如來乃至雙林常為制戒。如涅槃中制諸聲 聞不食肉等。菩薩人深閑道法不假佛教故 不近佛。二以聲聞現蒙佛度越凡成聖荷恩 深重故常隨佛圍侍供養。菩薩隨感遊化不
定故不近佛。此是第一近遠分別。二形相分 別聲聞之人威儀嚴整世共尊敬故列在前。 菩薩隨化形儀不定故彰在後。如經中說。文
殊一夏三處安居。迦葉呵罰即其事也。三就 德分別。如龍樹說教有二種。一祕密教。菩薩 德尊理宜在先。聲聞德劣法須在後。二顯示
教。聲聞辟支同佛漏盡故列在先。菩薩之人 隨化現凡不斷諸漏。若聞菩薩在羅漢上人 多驚怪故列在後。今依顯示先列聲聞後彰
菩薩。聲聞眾中初言與者以身兼彼稱之為 與。大比丘者標列其眾。大外國名曰摩訶。此 翻有三。一名為多如多人聚名曰大眾。二名
為勝勝過餘道。三名為大廣備高德。比丘胡 語此方義翻備含五義。一名怖魔。將出家時 令魔戰怯故曰怖魔。比丘出家何豫魔事而
生恐怖。魔性姡弊懼他勝己故生怖畏。又畏 比丘化他同出空其境界是故恐怖。如涅槃 說。此之一義就初彰名。二名乞士。既出家已
無所貯畜乞求自活故名乞士。三名淨名。正 命乞求離邪命法故曰淨命。此二就其中間 立稱。四名淨持戒。精進持戒無有毀犯。五名
破惡。以持戒故破離諸惡。此後兩義據終為 目。非一稱眾。言千二百五十人俱列其數也。 此千二百五十比丘諸經多列。何故而然。佛
初得道先度迦葉兄弟三人并其徒眾合有一 千。次第來至彼舍城中。度舍利弗及大目連 并其徒眾二百五十合為一千二百五十。此
等諸聖蒙佛先度捨邪歸正荷佛恩重常隨供 養故多列之。下列菩薩。言菩薩者標其眾別。 外國正名菩提薩埵翻者略之直云菩薩。此
方翻之名道眾生。菩提名道薩埵名眾生。良 以此人內心求道而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 眾生。若爾聲聞緣覺之人斯皆求道同有道
行並以道成。何故獨此偏名菩薩。釋言賢聖 名有通別。通則義齊。故涅槃云乃至須陀亦 名菩薩。求索盡智無生智故。亦名為佛正覺
共道不共道故。乃至諸佛亦名須陀修習無 漏逆生死故。為分賢聖是故獨此名為菩薩。 等分賢聖何故獨此偏名菩薩。解有三義。一
就願心望果分別。唯此眾生期大菩提餘悉 不求是故獨此名道眾生。故地論言上決定 者願大菩提故獨言菩薩故義當斯耳。二就
解心望理分別。凡夫住有二乘著無。有無乖 中不會中道。是故不得名道眾生。菩薩不爾 妙捨有無契會中道。是故其人名道眾生。三
就行分別。入佛法中凡有三門。一教二義三 者是行。教淺義深行為最勝。聲聞軟根從教 為名。聲者是教飡聲悟解故號聲聞。緣覺次
勝從義立目。緣者是義從緣悟解故號緣覺。 菩薩最勝就行立稱。行謂自利利他之道。以 能成就自利利他俱利之道名道眾生。故地
持云聲聞緣覺但能自度。菩薩不爾。自度度 他名為道勝。以道勝故名道眾生。三萬二千 辨其數也。文殊上首列其名字。亦得名為簡
勝異劣。文殊師利此云妙德。自下第五明起 化事。於中有二。一明頻婆為子幽禁如來遣 人為之說法。二時阿闍世問守門下明韋提
希為子禁閉如來自身往彼攝化。以何義故 前宜遣人後身自往。釋言前者頻婆沙羅宜 願聞法遣人傳授為化義足故身不往。韋提 夫人求生淨國淨土之化非佛不開故須身
赴。何故舉此惡逆之事而為起發。為彰此界 極惡可厭令人棄背。親王之子猶相危害何 況他人。即欲使人同悕淨土故。下韋提對佛
說言唯願為我說無憂處我當往生。不樂閻 浮濁惡之世。即其事也。就初段中文別有四。 第一明其頻婆沙羅為子幽禁。二國大夫人
名韋提下明其夫人密奉王食以濟王身。三 嗽口畢下聖為說法以潤王心。四如是時間 逕三七日下明王因食兼由聞法多日不死。 初中爾時王舍大城有太子名阿闍世舉禁父
人。言爾時者當佛在於王舍城時。王舍大城 出其處所。有一太子指斥其人。名阿闍世辨 其名諱。此方翻之名未生怨。未生之日相師
占之。此兒生已定當害父。因以立字名未生 怨。隨順調達惡友之教者明禁父緣。事如經 說。提婆達多是佛堂弟阿難親兄。出家之後
修得五通。託阿闍世而為檀越。又於一時往 至佛所求索徒眾。世尊年邁眾宜付我我當 教示。佛時呵曰舍利弗目連神通大智吾尚
不以徒眾付之。況汝癡人食唾者乎。調達聞 之遂生瞋恕。往世王所說彼世王初生之日 被傷因緣勸其害父。自身為王我殺瞿曇自 己
為佛。新王新佛共匡世間不亦樂乎。世王 因是生心害父。故今說言隨順調達惡友之 教也。自下明禁父。收執父等禁閉其身制諸
群臣一不得往遮不見人。頻婆娑羅往昔有 何因遭此危害。如涅槃說。頻婆沙羅往昔為 王。於毘富山遊行獵鹿空無所獲。值遇一仙。
王便作念正坐此人驅逐令去。遂勅殺之。仙 人臨終便發惡願願我來世還如今日心口害 汝。彼仙今日阿闍世是。勅害者頻婆王是。是
故今時還為世王之所危害。自下第二明其 夫人密奉王食以濟王身。於中先明夫人奉 食。後王食之。前中初言國大夫人名韋提希
標列其人。此是世王親生之母。恭敬大王明 心敬也。由敬奉食所以舉之。澡浴淨等身奉 食也。王食可知。自下第三明聖為說以潤王
心。於中初明頻婆啟請。時目連下聖赴為說。 請中初言嗽口畢已牒前起後。合掌遙禮身 業請佛欲使如來垂哀授法故身禮也。而作
言下口請目連。言大目連是吾親友欲令汝 赴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求哀汝授。聖為說中 初明目連應前口請為授八戒。如鷹隼飛疾 至王所對前吾親身業赴也。日日如是授王
八戒對前求戒口言授也。何者八戒。不殺不 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歌舞唱伎及往觀聽 不著香薰衣及餘嚴身具不上高廣床不得過
中食是其八也。此乃是九何得言八。若依毘 曇。不著香薰衣不上高床此二同是莊嚴處 起合以為一是故言八。若依成實及大智論。
前八是戒後一是齊。齊戒合說名八戒齊。八 戒齊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此八是其在家 之人持出家法故令授之。下明如來赴其身
請遣人為說。何不自往義如前釋。何故偏遣 富樓那為說。以富樓那諸弟子中說法最上 巧開人心故偏遣之。下第四明頻婆沙羅因
食聞法多日不死。相顯可知。自下第二明其 夫人為子幽閉佛往攝化。於中有四。一明夫 人為子幽禁。二時韋提希被幽閉下因禁請
佛。三未舉頭下佛與弟子因請赴就。四時韋 提希見世尊下因見傷歎。初中有三。一明世 王欲害其母。二時有臣下臣勸不聽。三勅內
宦下餘嗔禁母。初中三句。一阿闍世問守門 者。王今在耶。二守門者以事具答。三王聞瞋 怒即欲害母。於中初言聞此語已明嗔所由。
怒其母等口言呵罵其母。名父為賊名母為 伴。後訶沙門以為惡人。言顯可知。即執劍下 身欲加害。此初段竟。第二臣勸不聽之中文
曲有四。一臣勸不聽。二王見驚怖。三耆婆重 勸。四王聞放母。就初段中先列勸人。為王禮 下明其勸相。時二大臣說此語下勸已捨去。
勸人可知。就勸相中作禮身勸白等口勸。於 中初先彰昔異今。初劫已來無量惡王無人 害母。王今已下明今異昔。今若害母汗剎利
種。臣不忍下明已嫌惡。臣不忍聞心不忍也。 殺母眼見何得言聞。謂不忍聞世人傳說。不 宜住此身不住也。上來勸竟下明捨去。說此
語竟結前起後。以手按劍却行而退正明捨 去。臣已背王恐王危害。以劍自防故須按之 却行退矣。上來臣勸。自下第二王見驚怖。世
王驚懼內心怖也。由見二臣按劍而退恐為 異計所以驚怖。告耆婆等口言問也。恐彼背 己親向父王故今問之不為我也。耆婆白下
是第三段耆婆重勸慎莫害母。是勸辭也。王 聞此下是第四段因勸放母。聞此語者聞前 耆婆重勸之辭懺悔求救悔前愆也。謂悔向
前欲害之愆求彼二臣令不殺己故曰求救。 即便捨劍止不害母息後過也。息彼殺事。上 來四段合為第二臣勸不聽。勅語已下是第
三段明阿闍世餘瞋禁母。餘瞋未止并恐其母 更奉王食故勅閉之。從阿闍世問守門者至 此第一明韋提希為子被幽閉。自下第二因
禁請佛。謂請如來令遣弟子與己相見。於中 有三。一將請先禮。二作是言下發言正請。三 作是語已悲泣已下請已重禮前中初言被
幽閉已牒前起後。愁憂憔悴明心惱也。向耆 闍等身業禮也。禮即身請。第三發言正請之 中世尊昔時恒遣阿難來慰問我。舉昔類今
望佛必遣。今我愁等求今同昔。我今愁憂彰 己有苦。世尊威重無由得見不敢望佛。願遣 已下請遣弟子與己相見。韋提何故求見目
連及與阿難。良以目連是家門師阿難佛侍 先恒往來故偏求見。又復夫人居住深宮偏 求見一宜相不便故並求見。求見何為。韋提
內心厭此惡界求生淨土。欲令二人泣傳意 請佛。所以求見。第三段中作是語已悲泣雨 淚望佛哀憐。遙向佛禮求遂所請。前已禮竟
今復重禮表己慇懃。自下第三佛與弟子隨 請赴就。於中初言未舉頭頃明赴時也。機會 難差故彼韋提未舉頭頃聖即赴之。爾時已
下明聖赴就。爾時世尊在耆闍山彰聖所在。 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內心知也。勅大目連及 以阿難口言勅也。佛耆闍沒於王宮出身自
赴也。為赴韋提深敬之意故勅弟子乘空而 去。如來自身此沒彼現。又復韋提禁閉深宮 地行難赴故現此變。韋提希向前求見弟子。
如來何故自身亦去。淨土之化非佛不開傳 說難盡故須身往。自下第四明韋提希因見 傷歎。於中初見後對傷歎。就前見中時韋提
希禮已舉頭明見時也。見世尊等正明所見。 佛及弟子並是大夫世儀須避。宮閤之化無 宜輒處。故與弟子在空而現。下明傷歎。韋提
見佛牒前所覩。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身業懊 惱。白世尊下口業怨傷。我宿何罪生此惡子 傷己宿愆。世尊何緣與提婆達共為眷屬問
佛往因。又復前句自傷惡子。後句怨佛有惡 徒眾。由提婆達教阿闍世興造惡逆故為此 怨。自下第二明其正宗。文別有四。一韋提通
請。二爾時世尊放眉間下佛為通現。三韋提 白佛是諸佛土雖復淨下韋提別請。四爾時 世尊即便微咲下如來別顯。初中有四。一求
生淨國。二不樂閻浮濁惡世下明厭穢土。三 今向世尊五體投地下對前所厭懺滅惡因。 四唯願佛日教我下對前所忻請問善因。初
中唯願專求辭也。專心求佛故曰唯願。無憂 處正明所求。淨土安適名無憂處。我當往生 明求所為。第二明厭中不樂閻浮提濁惡世者
總明所厭。不樂閻浮即為一門。明厭人中怨 害之苦。不樂濁惡復為一門。明厭娑婆惡道 之苦。此濁惡下別明所厭還明前二。從初乃
至多不善聚顯前不樂濁惡世也。明有三途 苦果。所以不樂此濁惡處。牒前總中濁惡世 也。指此娑婆為濁惡處。地獄畜生餓鬼盈滿
明有三途惡道果也。地獄外國名曰泥梨。雜 心釋言不可樂故名為地獄。地持釋曰增上 可厭名曰泥梨。此皆約就厭心以釋非是當
相。當相論之。地下牢獄。是彼罪人受報處故 曰地獄。言畜生者雜心釋言以傍行名為畜 生。此乃辨相非解名義。名義云何。蓋乃從主
畜養為名。一切世人或為驅使或為噉食畜 養此生故曰畜生。言餓鬼者雜心釋言以多 求故名為餓鬼。此亦辨相非解名義。正解名
義者飢渴名餓虛怯多畏目之為鬼。三千剎 土同有此惡故曰盈滿。多不善聚惡道因也。 無人不起故名為多。又常現行亦名為多。殺
盜婬等違理損物說為不善。積集稱聚。以此 濁世具有向來不善因果所以不樂。願我未 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顯前不樂浮提也。以
閻浮提有其惡行有其惡人所以不樂。宿世 罪行今逢惡人。罪行名字名為惡聲。願己不 聞尚不欲聞。況復更造未來所逢。阿闍世等
造逆眾生名為惡人。願更不見亦可如彼。闍 世等所作造罪名之為惡。惡逆名字名為惡 聲。願己不聞尚不欲聞況復逢值。造逆之者
名為惡人。願己不見此是第二明己所厭。自 下第三對前所厭懺滅惡因。今向世尊五體 投地明懺方便。兩手二足及與頭頂是其五
體。五輪設禮為敬法爾故云投地。求哀懺悔 正明懺也。求佛哀憐聽己懺謝故曰求哀。懺 摩胡語此云悔過。胡漢並舉故曰懺悔。彼韋
提希何時造罪今求懺悔。謂過去世。韋提何 緣知過有罪。今求懺悔。釋言韋提今生惡子 為之被幽閉。將果驗因明過有罪。恐此罪業
現償不盡當更受之故須懺悔滅。自下第四 對前所忻請問善因。唯願佛日啟告所求。佛 能破壞眾生癡闇如日除昏故曰佛日。教我
觀於清淨業處正明所請。餘妙佛土純善所 歸。是故名為清淨業處。此淨業處願教我觀。 自下第二如來對請為其通現通現一切諸
佛國土。於中初先放眉間光。如來眉間有一 毫毛白如珂雪。其長一丈五尺五寸之圍。其 間空中如瑠璃筒宛轉右旋。今從此相而發
光明。次明所放照無量土還集佛頂變為金 臺。後明臺中廣現諸國令韋提見。問曰韋提 樂生安養。何不望直為現彼國而通現乎。若
不通現無由得顯彌陀最勝增其深樂故。故 通現之。自下第三韋提別請。別請安養韋提 白佛是諸佛國雖復清淨皆有光明通領前現。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偏彰所求。唯 願教我思惟正受請問其因。思惟正受兩門 分別。一定散分別。下三淨業散心思量名曰
思惟。十六正觀說為正受。第二就彼十六觀 中隨義分別。初二想觀名曰思惟。地觀已後 十四種觀依定修起說為正受。自下第四如
來別顯。於中有二。一身放光明利益彼王。二 口言說法利益夫人。前中初明佛光照王。王 後得益。王先須陀故今增進成阿那含。益夫
人中初佛為說。說是語已韋提夫人五百侍女 得無生下明其得益。前中有四。一略示其處 去此不遠。二汝當繫下總勸觀察。三我為汝
廣說喻下顯示說相并顯說益。四欲生彼國 修三福下正說生業。初中汝知阿彌陀佛去 此不遠者十萬億剎名為不遠。就第二段總
勸觀中。汝觀彼國勸觀依報。淨業成者勸觀 正報。謂佛菩薩及與三品往生人等名業成 者。第三段中我今為汝廣說眾喻顯已說相。
下以此方日水等相并以此方佛菩薩像類度 於彼方名為眾喻。亦令已下明說利益。現益 韋提兼益餘凡故云亦令一切凡夫修淨業者
得生西方。第四段中文別有二。一教修習三 種淨業散善往生。二佛告阿難下教其修習 十六正觀定善往生。前中初先總勸觀修習
次別列之後總結歎。欲往彼國當修三福是 總勸也。別中初門共凡夫法。第二是其共 二乘法。第三大乘不共之法。初門之中先
明作善。孝養奉事師長敬上行也。慈心不殺 慈下行也。修十善業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 離四過意斷三惡是其十也。廣如別章。此應
具論。第二門中受持三歸在家戒也。此亦即 是沙彌十戒。三歸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 之。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出家戒也。不犯四重
名具眾戒。離餘輕過說為威儀。又離性罪名 具眾戒。謂離一切殺盜婬等離餘遮過名不 犯威儀。謂離一切飲酒過等。第三門中先修
自利後明利他。前自利中發菩提心明起願 也。菩提是道佛果圓通說為菩提。起意趣向 名發心。要而論之。如佛所得我亦當得如是
等也。菩提心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辨。深信因 果明修信也。讀誦大乘明修解也。行能運通 目之為乘。乘別有三諸佛所乘餘二不加是
故言大。此前自利勸進行者是其利他。上來 別列下總結歎。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是總結 也。告韋提希此三種業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是嘆辭也。定善生中觀別十六。一是日觀二 是水觀三是地觀四是樹觀五是池觀六是總 想觀一切樓樹池等七華座觀八佛菩薩像觀
九佛身觀十觀世音觀十一大勢至觀十二自 往生觀十三雜明佛菩薩十四上品生觀十五 中品生觀十六下品生觀。此十六中初之七
門觀其依報。後之九門觀彼正報。前言汝當 諦觀彼國是初七觀。淨業成者是後九觀。觀 別如是。然今文中初之六觀一處論之。後十
觀門一處而辨。華座之觀應與前六一處論 之。以與佛觀相起義便故在後說。前六觀中 文別有三。一佛勅許說二韋提請問三如來
為說。初中有五。一總對阿難及韋提希勅聽 許說。二善哉下別對韋提嘆前快問。三阿難 下別對阿難勸持勸說。四如來今下佛自彰
己所說有益。五韋提汝是凡夫下顯已說相。 就初段中先告二人。次勅諦聽及以善思。諦 猶審也。善是好也。下許為說。如來今為未來
眾生惱。賊苦者說清淨業煩惱侵害故說為 賊。能起五惡牽生五痛五燒等事名之為苦。 為說淨業而為對治此。說日等六種觀門以
為淨業。第二段中善哉韋提是總嘆辭。善猶 好也。哉是助辭。快問此事出其所歎。由前請 問廣開往生淨土之業所以嘆之。第三段中
初勅阿難。今自受持。後勅阿難廣為他說。第 四段中如來今者舉能教人。教韋提等舉所 教者。近教韋提遠教未來一切眾生。聖意普
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出所教事。前六觀中 未教觀人。是故直言觀極樂土。以佛力下明 觀利益益有三種。一佛力故見。見之分了故
如明鏡自見面像。由佛教力并由神力故得 見之。二由見心喜。三應時下由見心喜得無 生忍。由知彼國從心而現達本無法故得無
生。無生理也。慧心安理名無生忍。忍具有五 如仁王經說。一是伏忍在於種性解行位中 學觀諸法能伏煩惱故名為伏。二是信忍二
三地於無生理信心決定名為信忍。三者順 忍四五六地破相入如趣順無生名為順忍。 四無生忍七八九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五 寂滅忍十地已上破相畢竟冥心至寂證大涅
槃名寂滅忍。今言無生是第四門。下文宣說 韋提希等得無生忍即其事也。第五段中告 韋提希汝是凡夫彰其分齊。不能遠觀彰所
不堪。韋提夫人實大菩薩。此會即得無生法 忍。明知不小亦化為凡。心想劣等正明不堪。 心想羸劣明心不能遠照彼土。未得天眼明
目不能遠見彼國。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明已 巧示。此即略顯說之相也。教觀此方日水等 事令知彼方名異方便令得見矣。上來第一
佛勅許說。自下第二韋提啟請。韋提白佛我 以佛力故見彼國領荷佛恩明己已見。韋提 前於佛光臺中得見彼國名佛力見。若佛滅
下為他請問。滅後眾生濁惡不善明有惡因。 濁謂五濁。何等為五。一曰命濁命報短促。二 眾生濁無其人行。三煩惱濁諸結增上。四者
見濁謂謗不信。五者劫濁所謂飢饉疫病刀 兵。此五同能濁亂淨心故名為濁。惡者五惡。 殺盜邪婬妄語飲酒是其五也。不善是其十
不善業。身三口四及意三邪是其十也。亦可 五惡通說以為濁惡不善。五苦所逼明有苦 果。如大經說。五痛五燒是其五苦。何者五痛。
有人造作殺盜邪婬妄語飲酒現遭危難王法 刑罰是其五痛。何者五燒。即前五惡當墮三 途受諸苦毒名為五燒。云何當見阿彌陀佛
極樂世界正為啟請。自下第三佛為宣說。是 中應先解淨土義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 初先教其觀日令知方所。後五教觀彼土嚴
相。日觀有三。一總勸觀二教三結。汝及眾生 應當專心想於西方是總觀也。云何下教。云 何問也。凡作下教。一切有目皆見日沒舉所
觀事。當起想下正教觀察。是為下結。第二觀 中文別有四。一辨觀相二是為下結三此想 成下顯其成相四如此想者名粗見下結成分
齊。初中有四。一作水想二變水成氷三者變 氷以為瑠璃四觀瑠璃以成大地。於中有三。 一觀瑠璃內外映徹二見地下寶柱承擎三見
地上諸相莊嚴。莊嚴有四。一以眾寶間錯其 地二寶出雜光成諸樓觀三樓觀兩邊有諸華 幢四華幢上多有樂器演出妙音。餘皆可知。
第三觀中文別有五。一辨觀相依三昧見名 為地想二是為下結三佛告下勸持勸說四若 觀下明觀利益五作是觀下辨觀邪正。第四 觀樹文別有三。一結前生後以為起發二辨
觀相三總結之。文顯可知。第五觀水文亦 有三。一總生起二辨觀相三總結之。八功德 水者清淨不臭輕冷濡美飲時調適飲已無患
是其八也。清淨色入不臭香入輕冷及濡是 其觸入美是味入後二法入。下第六門是其 總觀。文別有四。一辨觀相二總結之三明觀
益四辨觀邪正。初中有四。一觀寶樓二樹三 地四觀寶池。就觀樓中初正觀樓次觀樓上 及虛空中多諸音樂後結成相名為粗見。
觀經義疏 (本終)
觀無量壽經義疏 (末)
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0179c15] 後十觀中文別有四。一佛對阿難及韋提希 勅聽許說辨勸傳持。二由佛勸韋提求見故 令彼佛菩薩俱現。三由彼觀韋提設禮仰荷
佛力為物啟請。四因其請如來為說後十觀 法。前中三句。一對二人勅聽勸思。二許宣說。 除苦法者由觀滅罪捨此生彼名除苦法。三
勸持勸說。第二段中初先明其佛菩薩現後 明所現威光無比。第三段中初明韋提因見 設禮次荷佛力現有所覩後為物請。文顯可
知。第四佛說餘十觀中相從為四。初五。一分 佛菩薩觀次有一門自往生觀次一復明佛菩 薩觀後三明其他生之觀。就前五中初之一
門作佛座觀次一作彼佛二菩薩三像之觀後 三作彼佛二菩薩真身之觀。初坐觀中文別 有六。一辨觀相二是為下結三阿難下辨明 此坐得成所由謂法藏願力故成四若欲下重
顯觀儀五此想成下明觀利益六作此下辨觀 邪正。文皆可知。就像觀中文別有四。一辨觀 相第二令與修多羅下明觀邪正三是為下結
四作是下明觀利益。初中復四。第一略觀唯 觀一佛二菩薩像。二此想成下明觀成相。三 一一樹下明其廣觀。觀諸樹下皆有一佛二
菩薩像。四此相成下還顯成相。就初略中先 觀佛像後明觀察二菩薩像。佛像觀中先勸 觀佛為佛所表。後正觀像勸觀佛中應先解
釋三佛之義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此中所觀 是應身也。文中有三。一結前生後以為起發 見前事已次當想佛。二所以下釋勸所以。三
是故應當一心念下結勸觀察。第二段中所 以者何徵問起發。佛身出情所以勸想。下對 釋之。佛法界身入於一切眾生心中故勸想
之。是故已下明佛心想即成前佛入眾生心 義。於中四句。一明心是佛。言是故者乘前顯 後。是佛法身入於一切眾生心故。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諸佛相好。二明心作佛成前心是。 三是心是佛結前初句。四諸佛遍知從心想 生結前第二。云何名作云何名是。兩義分別。
一就佛觀始終分別。始學名作終成即是。二 現當分別。諸佛法身與己同體。現觀佛時心 中現者即是諸佛法身之體名心是佛。望己
當果。由觀生彼名心作佛。上來第二釋勸所 以。自下第三結勸觀察。言是故者是佛法身 入於一切眾生心故應當一心繫念觀彼阿彌
陀佛。佛號無量略舉四種。佛是佛號義如前 解。多陀阿伽度是如來號。乘如實道來成正 覺故曰如來。阿羅訶者此名應供。佛具智斷
合可供養故名應供。外國語中三名相通。一 阿羅訶此云應供。二阿羅漢此云無生亦云 無著。三阿盧訶此云殺賊。今舉初義。三藐三
佛陀此翻名為正真正覺。三之言正藐之言真 三復名正佛陀名覺。上勸觀佛為像所表。想 彼佛者先想像下正勸觀像。文顯可識。前觀
佛像下次觀察二菩薩像。先為二坐後正觀 察二菩薩像。上來一段是其略觀。餘如前釋。 文顯可知。佛身觀中別有四。一結前生後二
廣辨觀想三是為下結四辨觀邪正。第二段 中文復有四。一廣辨觀相二見此事者即見 十方下明觀利益三觀無量壽佛從一相好下 重辨觀義四見無量壽佛即見十方下重辨利
益。初中先別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已下總以 結勸。前中有三。一觀佛身色二佛身高下觀 其大小三於圓光下觀其多少。初段可知。觀
大小中句別有五。一觀身大小高六十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二舉毫相大小如須彌。 須彌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然。彼佛
高相過此五倍。三眼大小如四大海。准此白 毫及眼大小以度其身。身量太長准身度其 白毫及眼其量太小。是事云何。凡世人身五
尺者一寸之眼。身於其眼不過長短五六十 倍。佛亦應然。無量壽佛眼如四大海。一海縱 廣八萬由旬。四海合有三十三萬六千由旬。
身過其眼五六十倍縱令極多無出百倍。何 緣佛身得六十萬倍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准 眼定身正長六十萬倍那由他由旬。言恒河 沙者或傳譯者謬而置之。若身實長六十萬
億那由他由旬白毫及眼便是極小。當亦是 其傳者謬矣。觀音勢至身量大小准佛身量 長短未定。四身光大小一一毛光如須彌山。
五圓光大小猶如百億三千世界。就第三段明 多少中句別有五。一明光中化佛多少。於圓 光中有其百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二侍者
多少一一化佛無數菩薩以為侍者。三明相 多少有其八萬四千諸相。四明好多少彼一 一相各有八萬四千之好。五明光多少於一
一好各有八萬四千光明。上來別觀。念佛眾 生下總以結勸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光明相 好及以化身不可具說結以顯多。但當憶等
是勸辭也。此初段畢。自下第二明其觀益。於 中有三。一明得見阿彌陀佛即得見於一切 佛身。二明得見阿彌陀佛身即見佛心。三結
勸觀察。初中三句。一明見前阿彌陀佛身相 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諸佛體同故得見 一即見一切。二明由見一切佛故即得具足
念佛三昧。三作是觀下結以顯益。第二段中 句亦有三。一明見身即見佛心。身由心起故 得見身即得見心。又由見身心想轉明故得
見心。二佛心者大慈悲下辨佛心相。謂無緣 慈普攝眾生。然慈悲心有大有小。攀緣分別 名之為小。心想都滅而於眾生無所分別自
然現益目之為大。小中有三。一眾生緣。緣諸 眾生欲與其樂欲拔其苦。二者法緣。觀諸眾 生無我無人但有五陰生滅法數而行慈悲。
無我無人云何行慈。如維摩說自念為生說如 斯法故名為慈。又念眾生妄為我人之所纏 縛深可哀傷故行慈悲。既無眾生為誰說法
念誰為我之所纏縛。經言無者但無人性。非 無幻化假名眾生故得為說念之被縛。三者 無緣。觀陰空寂本無所有而行慈悲。法既不
有云何行慈。亦有兩義。一念為生說如斯法。 即是第一義樂與人故名為慈。二念眾生妄 為有法之所纏縛深可哀傷故行慈悲。法既
不有何處有人而為說乎。釋言據彼菩薩自 心實不見人亦不見法。不見法故無所言說。 不見人故無可為說。故經說言平等法界佛
不度生。據彼眾生以望菩薩。於眾生外別有 菩薩。聞彼菩薩說無人法捨妄契實同其所 得便言菩薩為生說法。故經說言眾生強分
別說佛度眾生。此前三種緣觀修習通名為 小。大無量心亦有三種。一眾生緣。無心攀緣 一切眾生而於眾生自然現益。故涅槃云我
實不往慈善根力令諸眾生見如是事。二者 法緣。無心觀法而於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 物無所分別。三者無緣。無心觀如而於平等
第一義中自然安住。今此所論是其大中眾 生緣也。故今說言以無緣慈攝取眾生。此是 第二辨佛心相。三作此觀者捨身他下結明
觀益。此是第二明見佛心。是故智下是第三 段結勸觀察。上來第二明觀利益。觀無量壽 從一相下是第三段重顯觀儀。四見無量壽
佛即見十方無量佛等重顯觀益。此是第二 廣辨觀相第三總結。第四辨邪正。文顯可知。 次觀觀音文別有六。一結前生後二此菩薩
下廣顯觀相三是為下結四佛告下明觀利益 五若有下重顯觀儀六作是下辨觀邪正。第 二段中觀相有十。一觀身相二觀頂相三觀 圓光四觀寶冠五觀面相六觀毫相七觀瓔珞
八觀手相九觀足相十其餘下并舉餘相指同 前佛。初觀身中先觀身量。向前佛身長六十 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此菩薩身長八十
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後觀身色色如紫 金。觀頂可知。觀圓光中句別有三。一觀光 中化佛多少二觀化佛侍者多少三觀化佛色
身光明。五道眾生皆於中現。觀寶冠中先觀 寶冠後觀冠中化佛大小。第五門中觀其面 色如閻浮金。觀毫相中句別有五。一觀毫色
色如七寶。二觀毫光。第三觀察毫相光中化 佛多少四觀化佛侍者多少五觀化佛所現神 變。現自在滿十方界下觀瓔珞及手足等。文
皆可知。自餘總結觀益觀儀及觀邪正。文亦 可知。勢至觀中文別有五。一總生起二辨觀 相三總結之四除無數下明觀利益五此觀成
下總結觀音及大勢至二觀成義。第二段中 文別有七。一觀身相二觀寶冠三觀肉髻四 觀寶瓶五諸餘下并舉餘相同觀音六行時下 觀其行相七坐時下觀其坐相。初觀中先觀
身量如觀世音。後觀身光。於中先觀身光廣 狹。二有緣下明光利益有四。一有緣皆見此 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一切佛光。以此菩
薩與一切佛法身體同故見此光即見一切諸 佛光矣。二是故下結嘆其名名無邊光。三智 慧下明光利益。明照眾生令離三塗得佛上
力。四結歎其名名大勢至。次五可知。觀坐相 中初勸坐時一切動搖後明分身無量諸佛觀 音勢至悉皆雲集演說妙法。上來第二廣辨
觀相。第三總結。第四觀益。第五總結觀音勢 至二觀成義。文皆可知。此二相須故今總結。 上來一分佛菩薩觀。次下一門自往生觀。於
中有五。一往生想二與十二下明其觀儀三 見此下彰成分齊四總結之五明觀益。化佛 菩薩恒至其所。初中有七。一往生想二於花
中跏趺坐想三花合想四花開想五蓮華開時 有諸光明來照身想六眼目開想七見佛菩薩 及聞法想。餘皆可知。次下一門重復明其佛
菩薩觀。何故須重。向前所辨佛菩薩觀凡下 不及故此復重教凡觀察。於中先辨後總結 之。辨中先明觀察佛身後觀菩薩。觀佛有六。
一正教觀察丈六之像在池水上。像表彼佛 池水表彼瑠璃之地。二如先下辨明須教觀 像所以。如前所說。佛身無邊非凡所及故教
觀像。三然彼下明諸凡夫觀者必成生人學 意。由彼如來本願力故觀者必成。四但想下 明觀多益勸人觀察。但觀形像得無量福。況
復佛身。五阿彌陀下明其所觀若大若小皆 是佛身拂去眾疑生人重意。眾云何疑。前聞 佛身廣大無量。今聞觀小疑非佛身於小不
敬。故須拂遣明皆是佛生其重意。六所現下 明其所現。大小雖殊色身相好與前不異遮 人異觀。人聞大小皆是佛身謂作異相亦得
觀察故說如前防其異觀。下觀菩薩。於中初 明觀音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難以取別。 但觀已下教人別之。但觀首相即知二別。此
觀頭首非觀手足。觀音頂上有其化佛勢至 頂上有其寶瓶。故觀二首便知別矣。此二菩 薩助阿彌陀者彰此二菩薩助化多益令人必
觀下總結之。此佛菩薩通以觀察故名為雜。 自下三觀合為一分為他生觀。觀察他人九 品生相。何故觀此。為令世人知其生業上下
階降修而往。生所以勸觀。於中先以六門分 別。然後釋文。其六門者。一定別其人二辨其 因三明去時見佛不同四明到彼生時有異五
彰生彼得益差別六釋會經論。初定其人麁 分為三細分有九。麁分三者謂上中下。大乘 人中種性已上說為上品。小乘人中從凡至
聖持戒無犯說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有罪 說為下品。細分九者上輩有三。所謂上上上 中上下。大乘人中四地已上說為上上。生彼
即得無生忍故無生地。理實於中亦有多時 得無生者。經言即得就勝為言。初二三地信 忍菩薩說為上中。經說生彼過一小劫得無
生故。理實於中亦有二劫三劫得者。經言一 劫就近為語。問曰地持說初地上要過一大 阿僧祇劫方至八地。此經何故說一小劫即
得無生。解有三義。一時劫不同如華嚴說。娑 婆一劫當無量壽一日一夜。彼中一劫當此 娑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地持據此故說一
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觀經就彼彌陀國界 長劫為言故說一劫得無生忍。二去處異。地 持所說一大僧祇至八地者說初地去。觀經
所云過一小劫到無生者就信忍中終處為語。 信忍之終在於三地。若就初地不唯一劫能 得無生。三所到別。地持所說一大僧祇到於
八地。觀經所論逕一小劫得無生者到第七地 初得無生在七地故。上中如是。種性解行說 為上下。經說此人過三小劫得百法明到初
地故。問曰地持說從種性一大僧祇方到初 地。觀經何故說三小劫已到初地。釋言時劫 不同故爾。地持據此娑婆短劫說一大阿僧
祇劫方到初地。觀經就彼彌陀長劫故說三 劫得至初地。問曰地持說從種性到初地時 過於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至八地亦過一大 阿僧祇劫。今此何故宣說上中經一小劫即
得無生。宣說上下過三小劫方到初地。理實 齊等舉之左右。前說上中經一小劫得無生 忍者。就信忍中終處為語。所說上下過三小
劫到初地者。就伏忍中始處為語。此一左右。 又前宣說經一小劫得無生者。望於七地無生 之始不至過處。後云三劫至初地者。到其過
處。此二左右。上輩三人分齊麁爾。中輩亦三。 所謂中上中中中下分齊何處。小乘人中前 三果人說為中上。生彼即得阿羅漢故。理實
於中亦有多時得阿羅漢者。經言即得就勝 為語。問曰羅漢為生不生。此經不說以阿羅 漢更不生故。問曰龍樹說阿羅漢亦生淨土。
故彼文言有妙淨土出過三界無煩惱名。是 阿羅漢當生彼中聞法華經。云何不生。解有 兩義。一就愚法聲聞以釋。執小迷大為愚法。
是愚法人捨現陰形未即受身入無餘滅。不 可思議劫未來無餘涅槃之後心想生時方於 淨土受身聞法。龍樹據終說生淨土。此經就
始故不說生。二就不愚法者以釋。阿羅漢中 解小知大名不愚法。是人死已。即於淨土受 身聞經而非一切。是義云何。土有麁妙。麁處
雜小妙處唯大。又復麁國通有分段凡夫往 生。妙土唯有變易聖人。彌陀佛國淨土中麁。 更有妙剎此經不說。華嚴具辨。彼不愚法阿
羅漢人愛結已盡專心求大。生於妙土不生 麁國。龍樹據妙故說羅漢當生淨土。故彼文 言有妙淨土出過三界無煩惱名羅漢當生。
觀經就麁故不說生為是偏說。前三果人以 為中上。見前已前內外二凡。精持淨戒求出 離者說為中中。經說生彼七日聞法得須陀
洹過半劫已得羅漢故。理實於中亦有多時 聞法得果。經言七日及半劫就勝為言。見道 已前世俗凡夫修餘世福求出離者說為中
下。經說生彼過一小劫得羅漢故。理實於中 亦有多劫得羅漢者。經就勝為言。中輩如是。 下輩亦三。所謂下上下中下下。於彼大乘始
學人中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未有道位難辨 階阩。人別如是。此一門竟。
[0182c23] 次辨其因。於中初先當相分別後約人論。當 相如何。經說不同。依大品住宣說般若空慧 為因。修空慧除滅罪障故於淨土欲生即生。
依涅槃經一切善業皆淨土因不可具列。麁 要有四。一修戒為因。遠離十惡修行十善。自 持淨戒不與犯重。同共止住得生淨國。二修
施為因。曠路作井種植菓林。施病醫藥造立 僧房。供持戒人及說法者。造像立塔種種供 養。如是一切悉得往生。三修慧為因。書寫經
卷乃至一偈聽受讀誦為他演說得生淨土。 四護法為因。守護正法不謗方等得生淨土。 此等能為一切土因。求安樂者宜須修之。依
維摩經八法為因。故彼經言具足八法行無 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一饒益眾生而不 望報此即是慈。二代一切生受諸苦惱此即
是悲。三所作功德盡以施之此即是喜。由喜 除嫉故作功德盡以施之。四等心眾生謙下 無礙。此即是捨。捨除怨親齊能卑敬故等無
礙。此四利他後四自利。五於菩薩親之如佛。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於自所學起信敬心。於 人起敬於法生信。六不與聲聞而相違背於
他異學袪息礙心。七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 於其中調伏其心。於受用事息瑕穢心。八常 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修諸功德。所修
行事起專精心。此八能為一切土因。求安樂 者亦須修之。依往生論五門為因。一禮拜門 稱名禮拜阿彌陀佛求生其國。二讚嘆門讚
阿彌陀佛光明智慧一切德。三作願門願生 其國修彌陀佛所行所成。四觀察門所觀有 三。一觀彼國功德莊嚴二觀彼佛功德莊嚴
三觀彼菩薩功德莊嚴。各有多義不可具列。 五迴向門不捨苦生迴向為首所作功德迴以 施之共生彼國。依此觀經因亦眾多。麁要為
四。一修觀往生。觀別十六備如上辨。二修業 往生。淨業有三亦如上說。三修心往生。如下 文說。心有三種。一者誠心。誠謂實也。起行不
虛實心求去故曰誠心。二者深心。信樂慇至 欲生彼國。三者迴向發願之心。直爾趣求說 之為願挾善趣求說為迴向。願有二種。一願
生彼國。二願見彼佛。所行所成亦爾。此是第 三修心往生。四歸向故生。如下文說。自雖無 行善友為說佛法僧名或為歎說彌陀佛德或
歎觀音勢至或歎彼土妙樂勝事。一心歸向 故得往生。於中或念或禮或歎或稱其名悉 得往生。當相如是。次約人論。經說不同。依無
量壽大經之中麁約三品以別其因。上品生 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無量壽佛。備修諸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中
品生者不作沙門亦復不能大修功德。發菩 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少修福善奉持齊 戒。造像立塔種種供養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下品生者不作功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 量壽佛乃至十念。聞說深法歡喜信樂不生 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依此觀
經九品別論。先明上輩。同修大乘以之為因。 於中別分。上上生者先發三心。一至誠心二 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次修三業。一者慈
心不殺是上初業。二具諸戒是第二業。三讀 誦大乘修行六念是第三業。後迴此善欲生 即生。上中生者亦須先起三種之心。與上初
同故更不論。下亦如之。次修三業。慈心不殺 具戒如前故更不論。於大乘法不能受持讀 誦修行。唯能解了第一義諦深信因果。此前
第三淨業所收。後迴此善願生即生。上下生 者亦復先起三種之心與前相似。次修三業 慈心不殺具戒如前。於大乘法不能受持讀
誦解義。唯信因果而為行因。此信是前第三 淨業。後迴此善欲生即生。上輩如是。次論中 輩。同修小乘而為行因。以其最後發菩提心
念彌陀佛故得往生。於中別分。中上生者於 小乘中前三果人。內備聖德經文不說但明 其人。具諸戒行此猶是前第二淨業。後迴此
善欲生即生。中中生者一日一夜持八戒齋。 一日一夜持沙彌戒及與具戒。此亦是前第二 淨業。後迴此善欲生即生。中下生者孝養父
母行世仁善。此乃是前第一淨業。於臨終時 善友為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并說法藏比丘 四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即生。中輩如是。次
論下輩。此人過去曾修大乘故大經中宣說。 此人發菩提心。聞說深法信樂不疑。現在遇 緣造作諸罪故此經中偏彰其過。現雖作罪
善友開導。歸向之力故得往生。於中別分。下 上生者現犯輕罪。善友為說大乘經名教稱 彼佛。滅罪故生。下中生者現犯重罪。善友為
歎彌陀佛德歡喜信樂。滅罪故生。下下生者 現犯四重五逆等罪。善友教稱無量壽佛。如 是至心令聲不絕乃至十念。滅罪生。辨因如
是。此二門竟。次明去時見佛不同。佛具三身。 一者真身謂法與教。二者應身八相現成。三 者化身隨機現起。依如大經。上品之人見佛
應身而來迎接。中品見化。下品夢覩不辨化 應。真身常寂無迎接相。為是不論。依此觀經 上輩三人同皆見佛應化二身而來迎接。但
於其中見化多少為別異耳。上人見其無數 化佛中見一千下見五百。中輩三人有見不 見。中上中中二人見佛。中下不見。以行劣故。
問曰大經宣說中輩一切見佛。此經何故有 見不見。釋言大經總相言之從多說見。此經 細分故有不見。其有見者唯覩應佛不見化
身劣於前故。下輩三人有見不見。下上下中 人見佛下下不見但見蓮華。問曰大經宣說 下輩不得見佛。此經何故說有見者。釋言此
經明修觀行由觀滅罪故。令下輩分有見者 雖後見佛但覩其化劣於前故。問曰大經宣 說上人唯見其應中唯見化下唯夢覩不辨化 應。此經何故宣說上輩應化俱見中輩見應
下輩見化。釋言此經明修觀行由觀心明。是 故上人應化俱見中人見應下人見化。大經 之中不明觀行為其不同。此三門竟。次論往
生彼土時有異。上輩三人生時各異。上上生 者至即花開不經時日。上中生者經宿方開。 上下生者一日一夜其花乃敷。中輩三人生
時亦異。中上生者至即花開與上上同。何故 如是。此小乘中聖人往生。餘業雖劣無漏淨 心故往即生。中中生者七日花敷。中下生者
文中不辨。但云生已過七日後遇聖聞法。下 輩三人生時亦別。下上生者經七七日其花 乃敷。下中生者罪報深重六劫方開。下下生
者罪障極重十二大劫蓮花乃敷。由其罪重 爾許時節澄練其心方堪入法。時分如是。此 四門竟。次彰生後得益差殊。上輩三人得益
各異。上上生者至彼即得無生法忍。無生七 地。於中亦有多時得者。就勝為言。上中生者 逕一小劫得無生忍。亦有過者。就勝為言。上
下者過三小劫得住初地。中輩三人得益亦 異。中上生者生彼即得阿羅漢果。亦有多時。 就勝為言。中中生者過七日後得須陀洹。過
半劫後得阿羅漢。中下生者過一小劫方得羅 漢。下輩三人得益亦異。下上生者逕十小劫 得到初地。以此先是善趣人故。下中生者過
於六劫聞法發心。下下生者過十二大劫聞 法發心。發心種性以此下輩宿習大故同發 大心得益如是。此五門竟。次第六門釋會經
論。問曰依如往生論中說。二乘種不得往生。 此經何故宣說中輩學小得生。釋言彌陀菩 薩正處唯修小行不得往生。要由乘終發菩
提心種大乘種方乃得生。故大經中宣說其 人發菩提心。彼往生論據終為言故說二乘 種子不生。此經就始故說中輩學小得生。問
曰若此要由乘終發菩提心方得生者。至彼 應證大乘道果。何故但得小乘果乎。釋言此 人雖復乘終發菩提心。先多學小故至彼國
聞苦無常發其本解先證小果。以其乘終發 大心故得小果已於小不住必還入大。問曰 依如往生論中宣說女人根缺不生。此經宣
說韋提希等五百侍女同皆往生。是義云何。 釋言論說女人根缺不得生者就後為言。生 彼國者淨報離欲故無女人。身報精上故無
根缺。若論此者但有善心一切不簡。又問大 經說五逆不得往生。此經宣說逆罪得生。其 義云何。釋有兩義。一約人分別。造逆罪人有
上有下。善趣已前常沒造逆說以為下。善趣 位中遇緣造逆說之為上。如世王等上人造 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便得生。此經就之
故說五逆亦得往生。下人造逆多無重悔不 可得生。大經就此故說不生。二約行分別。造 逆之人行有定散。觀佛三昧名之為定。修餘
善根說以為散。散善力微不能滅除五逆重 罪不得往生。大經就此故說不生。定善力強 能消逆罪容得往。此經明觀所以說生。分別
如是。次釋其文。先觀上輩三人往生。於中初 先三品別論後便總結。就上上中初舉次辨 後總結之。辨中有三。一明其因。二生彼國時
此人已下因成往生。彼國見佛已下生已得 益。就明因中初心後行。心中初言若願生彼 發三種心總以標舉。次別其名。何等問也。下
對辨之。言誠者是其實心。起行不虛名為誠 心。又實求往亦名誠心。言深心者慇至心也。 起行慇至名曰深心。求去慇至亦曰深心。迴
向發求去心也。狹善而求名曰迴向。謂迴 己善向大菩提又迴己善向彼國生故名迴向。 迴向之義廣如別乘。此應具論。直爾趣求說
以為願。願大菩提又願生彼故名為願。具三 必生總結。其能行中初言復有三種當得往 生總以標舉。次列其名。先問後列。此三猶上
三種淨業。慈心不殺是上初業。前初業中明 供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行十善。今舉 慈心餘略不論。具諸戒行是前文中第二業
也。讀誦大乘乃至發願是前文中第三業也。 迴向已下通用前三。願生彼國一日至七日 明修分齊。即得往生結明修益。上來明因。第
二因成往生之中此人精進彌陀如來與觀音 等彼來迎此。行者見已歡喜已下此往生彼。 第三生彼得益之中事別有三。一生彼國見
佛聞法得無生忍。二遍事諸佛從之受之受 記。三還本國得陀羅尼總持之門。是名下結。 次觀上中。先舉次辨後總結之。辨中亦三。一
明其因成往生。三生已得益。因中初言不必 受持方等經典簡此異前。善解成等正辨其 因。以此願下用之求生。前上品中三種之心
并慈具戒此亦應有。同前不說。第二生中初 彼迎此。行者自見坐金臺下此往生彼。逕宿 則開彰生時節。第三益中文亦有三。一生彼
得益二遍事諸佛修學三昧三於其國逕一小 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生彼益中身作金色 正報勝也。足下蓮華依報勝也。佛及菩薩放
光照等善友勝也。因前習等聞法勝也。即下 金臺禮佛讚等起行勝也。逕七日等所成勝 也。次論上下亦先標舉次辨。中有三。一因二
生三明得益。因中不明善解義趣彰此劣前。 亦信因等正辨其因。有信同前是以言亦。以 此德下用之求生。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見此
事下此往生彼。逕一日夜蓮華乃開彰生久 近。以此劣前故一日夜其華乃敷。益中亦三。 一生彼得益見佛聞法。二遍供諸佛從之聞
法。三於彼國逕三小劫得百法門住歡喜地。 是名上生。第十四觀總以結之。次觀中品三 人往生。於中初先二品別論後總結之。別中
先觀中品上生。先舉次辨後結之。辨中有三。 一辨其因二因成往生三生已得益。因中初 言五戒八戒是在家戒。修行諸戒是出家戒。
此明修洽。不造五逆無諸過患明其離過。以 此善下用之求生。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行者 見下此往生彼。蓮華尋開彰生時節。此聖往
生故華即開。第三益中初華開聞法後得道 果。得羅漢者此名無生亦名無著。無著因亡 無生果喪。言三明者所謂宿命天眼漏盡是
其三也。言六通者所謂身通天眼天耳他心 宿命及與漏盡成如別章。八解脫者經中亦 名八背捨也。名字是何。內有色相外觀色一。
自身名內他身名外。於自身色未滅未壞名為 內有觀。內外色悉皆不淨名外觀色。問曰此 中內外俱有以何義故偏言內有。釋言內色初
有後無。約對後無故說初有。前三解脫未滅 外色非初獨有。以是義故不名外有。問曰此 門通觀內外悉皆不淨。以何義故徧言觀外。
釋言此乃隱顯彰名。前內彰有隱其觀稱。今 外彰觀隱其有名。論釋如是。內無色相外觀 色二。於自己身豫作死相虫食火燒破壞之
相名為內無。觀察外色悉皆不淨。此前二種 是不淨觀。淨相解脫以為第三。於內外色除 去皮肉唯觀白骨。前三色觀空處識處無所
有處及悲想解脫復以為四。通前為七。聖人 得彼四空處定即說為此四解脫也。滅盡解 脫以為第八。謂滅盡定此八解脫。廣如別章
應具論之。次觀中中。初舉次辨後總結之。辨 中亦三。一明其因二戒香勳下因成往生三 華既敷下生彼得益。第二生中初彼迎此。行
者自見坐蓮華下此往生彼。逕於七日蓮華 乃敷彰生久近。以劣前故逕於七日其花乃 敷。得益可知。次觀中下。亦先總舉次辨後結。
辨中亦三。一明其因二因成往生三生彼得 益。因中有二。一孝養父母行世人善。二臨 終聞友讚揚彼國及聞法藏四十八願願樂欲
生。第二生中此人行劣無佛來迎直爾往生。 第三益中此人行劣不觀見佛。直從觀音勢 至聞法得阿羅漢。是名中下別結中下。是名
中輩通結中品。下次觀察下品三人。此應在 於善趣已前。分齊難知。於中亦初三人別論 後總結之。別中先觀下品上生。亦先總舉次
辨後結。辨中有四。一彰其罪過。二命欲終下 明其善因。聞經滅罪稱佛除惡故得往生。三 爾時彼佛遣化佛已下明其往生。於中初先
彼化迎此。作是語已行者見下隨化生彼。逕 七七日蓮華乃敷彰生時節。以罪輕故七七 華開。四花開敷時大悲觀音放光已下生彼
得益。於中初先觀音為說甚深經典後明其 人聞法信解發心得道。次觀下中亦先總舉 次辨後結。辨中亦四。一彰其罪。二如此罪人
以惡業下明其善因。由聞佛德及戒定等滅其 罪業。三地獄火化為風下明其往生。於中初 先化佛來迎。如一念下尋化往生。六劫華敷彰
生久近。此罪轉重故過六劫乃開敷。四觀音 勢至為說法下生彼得益聞法發心。次觀下 下。亦先總舉次辨後結。辨中亦四。一彰其罪。
作不善業總以標舉。五逆等別。言五逆者殺 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五逆 也。問曰如大經中五逆不生。今此何故五逆
亦生。釋言隨人不同故爾。若是宿世無道根 者現造五逆終無生理。若是先發菩提心人。 雖復遇緣造作五逆四重等罪。必生重悔如
世王等亦得往生。乃至大乘善趣之人有造 作五逆四重謗法罪故。十惡名義備如上列。 具不善者具四重等。此前第一彰其罪業。二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已下明其善因。於 中有二。一反舉其告。二善友告下順彰其得。 失中兩句。一以惡業應隨地獄。二臨終下善
友教示不遑念佛。遑猶暇也。無暇念佛故曰 不遑。得中兩句。一善友教勸稱彼佛名具足 十念。二以稱佛故念念除去八十億劫生死之
罪。此第二段明其善因。三命終後見金華下 乘善往生。於中初先明見蓮華次得往生後 彰生彼。十二大劫花乃開敷此罪極重故十
二劫乃敷耳。四觀音勢至以大悲下生彼得 益。總結可知。上來廣教三種淨業十六正觀。 下明說益。益別有三。一韋提及與五百侍女
見安樂國佛及菩薩得無生忍。二五百侍女 發菩提心願生彼國佛說悉生。三諸天發心。 此正宗竟。下明流通於中有二。一王宮流通。
二足步下耆闍流通。前中有四。一列名教持。 二行此下明目連等聞法歡喜。初中阿難先 問發起。當何名此經問經名字。上來所說言
義非一。當於何義而名此經。此法之要云何 受持問受儀。此法極要云何受持。下佛答之。 名觀極樂無量壽佛觀音勢至亦名淨業生諸
佛前對其初問。汝當受持無令忘失對其後 問。無令忘失是持義也。自下第二明修有益。 於中初明行。前十六三昧觀門得大利益。現
身得見彼佛菩薩。男子女人但聞名下明其 念佛菩薩之益。但聞二名除無量罪何況憶 念明菩薩有大利益。舉劣況勝。若念佛下明
念彼佛得大利益。若念佛者人中分陀明其 身勝。分陀利花花中殊好。此人同彼名分陀 利。觀音勢至為勝友明伴類勝。當坐道場明
所成勝。場猶處也。得道之處名曰道場。如治 麥處名為麥場。如是一切隨化以論。菩提樹 下得佛道處名為道場。處斯得佛故名為坐。
據實以論。義有通局。通則菩薩一切行德能 生佛果斯名道場如維摩說。局則末後金剛 三昧親生佛德名為道場。依之得果義說為
坐。生諸佛家明所入勝。亦得名為所依處也。 不思佛法是佛住處名為佛家。初地已上入 佛家中依之赴行名生佛家。第三勸持第四
聞喜。文顯可知。第二耆闍流通之中。初佛步 空還耆闍山為增物敬奉順其言故現此變。 次阿難說。後天龍等聞喜禮去。
觀無量壽經義疏末 (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7 冊 No. 1749 觀無量壽經義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