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5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七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931c25] 第九勝熱善友寄王子住。義如前釋。文亦有 六。一依教趣入中二。初證前。後趣後。前 中二。初顯證所因。後住諸佛下正明證益。
於中二。先得自分益。後求一切智下得勝 進益。及於趣後文並可知。第二見彼勝熱 下。見敬諮問中三。先見苦行。四面火聚者。
更加頭上有日。即五熱炙身。今但云四者。 四句般若皆燒惑薪故。中有刀山者。無分別 智最居中道。無不割故。高而無上難可登
故。故智論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 邊不可取遠離於四句。四句即四邊。取則 燒人離則成智。又火有四義。一燒煩惱薪。
二破無明闇。三成熟善根。四照現證理。投 身入火者。從無分別智遍入四句。皆無滯 故。又釋刀是斷德無不割故。火是智德無
不照故。投身下者障盡證理故。即刀山為 能證。火聚為所證故。此火等即是法門。不 須別表現所用故。稱性事故。此為甚深難
解不可輕爾。二敬三問文並可知。第三婆 羅門言下。正示法界有六。一示法勸修。二 疑憚不受。三勝緣勸引。四疑盡悔愆。五誡
勸見容。六依教修證。今初。然刀山不可執。 火聚不可取。若能不住無分別智遍入四 句。則遠離四謗不滯空有何行不成。所以
要令入者破其見心。令解菩薩深密法故。 順相易解逆相難知故。此中示於邪見。無 厭足王示瞋。婆須蜜女示貪。顯三毒相並 有正法故。然有五義。一當相即空空故是
道。非謂此三即是佛法。諸部般若其文非 一。二約幻用攝生。亦非即是如淨名云。行 於非道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等。三在 惑用心如俗流輩。此在觀心為道亦非即
道。四留惑潤生長菩薩道。亦非即是。如淨 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 寶等。五當相即道。不同前四不思議故。無 行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
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亦斯義矣。二時善財童 子作如是下。疑憚不受非惜身命恐失道 緣。示智未深故生此念。文中先明道緣難 具。於中離諸難者。非佛前後等。得無難
者。非生聾等。具諸根者。謂信進等。後此將 非下正疑魔壞。三作是念時下。勝緣勸引中 有十三眾。各述曾為勝熱化益。故勸勿疑。
初一即色界梵天多是初禪。文中有三。一 總勸莫疑。二今此下彰其本意。智慧堅利 猶如金剛。燒諸惑薪發諸智焰。燒而常寂 為三昧光。三善男子下自述蒙益。梵王最
初。生此餘眾念而後生。故生邪見。次五欲 天。次六雜類。各有復有以為揀別。十三欲 界諸天眾。然此欲界即是一類。從地獄出
者。義通六天及前夜摩四天王。前所不列 皆在其中。第四爾時善財聞如是下。疑盡 悔愆。第五時婆羅下誡勸見容。上疑為揀
其真偽。此勸為顯其實德。魔亦能為現勸。 何故聞即疑除。以此善友前友指來。況勸中 正說非魔能作。善財亦得超魔之眼故。若
爾何以生疑。以顯法故。如第八地中佛之 七勸。縱佛不勸豈容趣寂。又為後代之軌 令審察故。第六爾時善財下。依教修證。
於中二。初正修證。未至得善住三昧者。上 不依山下不依火。正處於空即顯般若。 離於二邊無所住故。名為善住寂靜樂。 神通三昧者。親證般若實體。即性淨涅槃
故。云寂靜樂。而大用無涯故云神通。觸者。 親證也。故淨名云。受諸觸如智證。二善財 白言下。自陳所得顯後得起說。第四謙己
推勝。謙己中云無盡輪者。有二義。一智 輪摧惑。照其本源無可盡故。二反常智用 用周法界無有盡故。圓轉不已所以名 輪。推勝可知。第五指示後友。師子奮迅者。
師子幢王所居。表振動照耀住持世界自 在無畏故。慈行童女者。知眾生根令其 調伏。慈為行故。智中生悲便能處世無染。 是謂童女。以學如來十種智故
(已下六十五經) 第 十慈行童女寄灌頂住。文六同前。初依教趣 求中二。先修入前教。於中初二句重友解 生。次二句念乘思佛。次觀法下智證實際。
初句能觀智。現決定下所證窮極。後於一 切佛下離障自在。二漸次下趣求後友。於 中初至處。次聞名五百為侍者。以一期位 滿總攝五位十十法門。互相涉入之法。而
相應故。第二善財聞已下。見敬諮問中亦 三。初見中先明遠見。表得門未證故。後善 財入已下。親覩依正等。二敬三問並可知。
第三時慈行童女下。正示法界中二。一令 觀親證。並依中見正。小大念劫皆無礙等。 十住位終故約報顯。二爾時善財下。以言
顯發於中二。先顯法名因。後彰法勝用。前 中初善財默請。後童女言答。答中初示名。 名般若普莊嚴者。有二義。一由般若照一
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無所 不現。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 色。即其義矣。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 嚴故。所證所成亦莊嚴無盡。次下顯因云。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即其義也。 總攝三十六恒沙之別。歸於普門。則一嚴一 切嚴故名普嚴。言三十六恒沙者。住位既
滿。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為三十六。皆 恒沙性德本覺中來。故云佛所求得。二善 財白言下顯法勝用。先問後答。答中先總。
後所謂下別。總中初明修習契證相應。後 得普門下。總明所得業用陀羅尼。以智為 體。由得般若普嚴故能總持萬法。一持一 切持故云普門。以圓融十住。亦同十地所
得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又彼總此別。 但舉一持餘三昧等。略而不說。二別顯中 有百一十八門。略分十位。初八總知依正
理事持。二福德下九門明願行持。三業下 九門明業持。四三昧下六門明正受體用持。 五心海下五門染淨諸心持。六知眾生下十
門知所化持。七普見十方下十七門知能化 持。八世界成下十七門明知剎海自在持。 於中言世界轉者。晉經云迴轉世界。九見 諸佛下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十菩提心
下十二門明菩提因果持。自心清淨即性淨 菩提。總攝諸門不出於此。第四謙己推勝 可知。第五指示後友。國名三眼者。施為行 首復開導自他。如目導餘根故名為眼。
財施無著成於慧眼。無畏之施成於慈眼。法 施開於法眼故復云三。用上三眼見無不 善。又施行內成勝報外現。見者皆善故出 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行本令物得出
離故。上明十住竟。大文第三善見已下有 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見比丘 寄歡喜行。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中亦二。
先念前友教中有十三句。初總餘別。別分 為三。初二約菩薩論深。一所證法界即事 而真故。二入菩薩地智唯證相應故。次有
七句。約眾生辨深。一報類難知故。二妄想 為因。即無性故。三染分行業。唯佛知故。四 感異熟識。若種若現恒轉如流不可知故。
五所變影像若內若外緣無性故。六名無 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七文字言 說皆解脫故。後三句合辨前文。一染淨二分。 皆嚴法界而無嚴故。二上二分業不相知
故。三各自莊飾淨染世間果報無失。即 同真故。總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 故。所以思之。二趣求後友於市肆等處處 求者。顯隨緣造修無不在故。第二見在林
中下。見敬諮問中。先見次敬。後問。見中三。 先見身勝相。見在林者。行之初故。同佛相 者。如說修行順佛果故。於中七處平滿者。
兩手兩足兩肩及項。言其身殊妙如淨居天 者。準晉經即師子上身相矣。上下端直如 尼拘陀樹者。準晉經。云其身圓滿如尼俱
陀樹。此則但是一相。言諸相隨好者。上但 列十四故總結之。目視不瞬圓光一尋。復 是二相。都列十六耳。餘至瞿波處釋。二智
慧下明其心相。即止觀雙運。止過則沈。智 過則舉。不沈不舉則正受現前。不智不愚則 雙契中道。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再遣未
離戲論。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 皆息。為踐如來所行之道。隨所履道即是法 門。三無量下明諸侍從不無表法。恐繁 不說。敬問可知。第三善見答下正示法界
中二。初示依緣得法。後又善男子下顯 法業用。今初分三。初總序。初入行位故云 年少。創離十住之家。名為出家。又近言我
此生者。略有二義。一念劫圓融故。如毘 目處說。二顯入解行生。非見聞生故。供三 十八恒沙者。過前位故。次或有下明所修
時分。後聽聞下所作成益。於中初自修願 智行。次見果用。後知佛修因。二顯法業用 中有十二句。各先辨業用。後出所由。然不
出願智行如文思之。總云一念者。以得 無依無念智故。無法不現。第四謙己推 勝中。謙己結前。名隨順燈者。用無念之真 智。順法順機無不照故。後如諸下推勝中。
初句為總。亦別顯家族勝。上但云燈照未 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剛智燈親證真如為 真正。生則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二報命
勝。由所證常故。即金剛義。三內智勝。如 於所證無盡滅故。即是燈義。四報體勝。 法性成身相不遷故。亦金剛義。五現於下明
業用勝。即對上隨順義。以是即體之用故。 皆不可壞餘並可知。指示後友次文當 說。第二自在主寄饒益行。初依教趣求。國 曰名聞者。能持淨戒現世果故。河渚中
者。若持淨戒。生死愛河不漂溺故。又無量 福河常流注故。童子自在主者。三業無非 六根離過故得自在。則戒為主矣。戒淨無
染故云童子。第二爾時善財下。見敬諮問。 中見聚沙者。恒沙功德由戒積集故。第三 自在主言下。正示法界。於中二。初舉法門
名體。二善男子我因下明業用。今初文殊 所學者。有智能護戒故。書者。能詮止作分 明故。數者。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儀八
萬細行故。算者。一一之因感幾何果故。印 者。持犯善惡感果決定故。等者。等餘醫 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學下辨所悟。工巧神 通皆智所為故。亦表修戒發定慧故。二
明業用中三。初總明。次亦能療下雜辨諸 明。三善男子下廣顯知算。於中初辨能算 之數。後善男子我以此下。算彼所算餘三段
可知。第三具足優婆夷。寄無違逆行。城名 海住者。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如海包含 故。友名具足者。一器之中無不具故。忍器
遍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文中 初依教趣求可知。第二善財聞已下見敬諮 問。初見中四。一見外依報。二見友正報。端
正可喜者。忍之報故。素服等者。忍華飾故。三 於其宅下見內依報。四復有下明其眷屬。 萬行皆順忍故。二敬三問並可知。第三彼
即下正示法界。於中二。初舉法門名體。器 中出物興福無盡故。稱法界福之所招故。 後能於如是下辨業用中三。初正顯業用。
次令見同益。三使其目驗。前中三。初益眾 生。次益二乘。後益菩薩。今初亦三初總明。 以是稱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無盡
緣起故。用無不應應無不益。而其法界體 無增減。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 為一。內空外假為器。忍能包含無外。故隨
出無盡。次出生下別明出味。後如飲食下 舉一倒餘。二又善男子假使下明益二乘。 二乘雖不立忍名。亦忍盡無生理方成果 故。三又善男子東方下益菩薩。約事如
受於乳糜。約法謂餐上品寂滅之忍。得 菩提故。淨名香積與此大同。二善男子汝 見下令見同益。三且待下令其目驗。及後 三段文並可知。第四明智居士寄無屈撓
行。初依教趣求中。初依前修治。後漸次下 趣求後友。城名大興者。起大精進故。友 名明智者。進足必假智目導故。第二爾時
善財下見敬諮問中。先見於市四衢者。表 處喧不撓無不通故。敬問可知。第三長者 告下。稱讚授法中三。初歎發心勝能。二善男
子汝見下。示己所化發心眷屬。生如來家 者。同四住中生也。三善男子我得下正示 法界。於中二。先舉名。財法無盡蘊在虛空。
隨意給施故。名隨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見 空無不備故。後凡有下顯業用。於中二。一 略舉。二善男子且待下。舉事現驗。於中先
見眾集。後爾時居士下。廣施財法。先施財。 後然後下施法。於施一食令成八行。初二 約施。餘六約食。食有五果。一得如諸法
即是慧命。二得喜悅即常安樂。三具相好 即是常色。四六即常力。五即常辨。言上味 相者。牙有甘露泉故。餘可準思。第四爾時
居士下。謙己推勝可知。第五善男子下指示 後友城名師子宮者。禪定無亂如彼深宮 處之。則所說決定。作用無畏故以為名。 友名法寶髻者。綰攝諸亂居心頂故。定
含明智加以寶名。以喻顯法名法寶髻 (已下六十六經) 第五法寶髻寄無癡亂行。六中初文 可知。第二見此長者下見敬諮問。市中見
者。表處鬧忘懷亂中常定故。第三爾時長 者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執手將引。即授 法方便。顯加行智歸正證故。二作如是下
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三爾時善財見其下 正證法界。四爾時善財見是下。問答因緣 即後得智。初二可知。三中二。先總。後善財
入已下別。今初。十層八門者。如八角塔形。 層門各有三義。層別中解。門三義者。一通 約所修之道。以八正為門。八正通入於諸
位故。二約所依之道。即以八識為門。於 眼根中入正定故。根若能入境則可知。三 約教顯理。即四句入法。教理各四故有八
門。謂若失意有空俱泯。便成四謗。得意通入 並稱為門。尋教得解即教四門。於理得解 即理四門。別中十層三者。一表十地。一施
食。顯初地行檀。二地持戒。以慚愧為衣 服。三地忍行。以為嚴具。四地。道品為內眷 屬。精進可珍。五地。文顯。六地。般若現前故。
文中三。初總。次所謂下別顯十五門。一照 體即寂而無不包。二即寂之照無機不鑒。 三外緣不轉。四內照無求。五惑境不摧。
六遍摧諸惑。七包含勝德而甚深。八普見 法界而無礙。九一即無盡。十巧化無邊。十一 內證世間。十二外演勝辨。十三曲隨物欲。
十四事理交羅。十五觀緣授法。後說如是下 總結。七地有殊勝行。知種種教法故。云得 如響忍。八層之中含於二位。一八地無功用
之神通。三種世間自在。二即九地法師。一 音能演。九層亦二位。十地等覺俱可為一 生故。十層即如來地。二表十行。以十行即
十度故。前七文顯。八大願所成神通等故。 九一生所繫力最上故。十唯至如來智方滿 故。此即當位自攝諸位。向攝十地。即攝後
諸位故。以十層雙表二義。還如海幢。當位 攝盡十位纔竟說成佛故。前寄第六位攝。 此寄第五位攝。前約正報攝。此約依報攝
者。皆顯位勝前故。三者總不表位。但此菩 薩以行就機。現居勝報漸次增勝。十顯無 盡。初四以物施。後後漸難。次二集法施。
前淺後深。次二得法。初陜後廣。後二現勝 德先因後果。總上三義因果行位等法。以為 長者之宅。四問答因緣中。先問後答迴向
三處者。謂離貧窮招前四層之報。二三兩果 即後六重。一九之微因願力故報勝。又表 萬行混融發起向佛。則隨一行無不具矣。
何果不階。第四善男子下謙己推勝。謙己 云菩薩等者。世寶三寶蘊積十重之中。故 云寶藏。常用無盡是為無量福德。後推勝 中當法顯勝故。功德寶藏皆不思議。即是
總句。入無分別下別明。由無分別而具諸 法。故不思議。後二可知。第六普眼長者寄善 現行。國名藤根者。夫藤根深入於地上發
華苗。表善現行般若證深能生後得。後得 隨物而轉。故取類於藤。城名普門者。實相 般若無所不通故。長者名普眼者。觀照般
若無不見故。第一依教趣求中。言深入諸 佛無量知見者。無量有二義。一多故即權 智境。二無分量故即實慧境。境無量故智亦
無量。知見亦二義。一別。謂知即是智。見即是 慧。即照二境之智慧。二通者。謂知見二字 俱是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即無障礙
智。若爾何假重言。為揀比知所以言見。 為揀肉眼見所以云知。此如世親般若論 釋。悉知悉見。入謂證達餘句易了。第二然後
乃得下見敬諮問中。先見依正。百千聚落 周匝圍繞者。眷屬般若也。雉堞崇峻者。般 若防非高而無上也。五板為堵。五堵為雉。
堞即女牆。衢路寬平者。般若諸佛常行非權 逕。故蕩然無涯。第三長者告下稱讚授法。 先讚。後善男子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能
療病。即下化眾生。後善男子我又下。明能合 香上供諸佛。今初有二。先除身病。後治心 病。前中亦二。先治無不能。後善男子十方
下。來者皆治。兼與身樂。二然後合為下治 心病。亦二。先明除惑義通大小。後為欲令 其下令其成益。此唯大乘有十六句。初五
通顯大心行願。次十別明十度之因。感十 身之果。施滿他心故。相好悅物。戒遍止惡 故。淨身遍至。忍兼忍理故不思議。進策萬
行故無能勝。禪唯一心故無與等。般若照 理故顯法身。方便顯用色身可覩。願窮來 際住劫無窮。力不可搖悉過一切。智窮 事法故隨物成身。後一句總離諸惡。故究
竟淨妙。二上供佛行中二。初知香體。辛頭 者。即信度河也。波羅是岸。即彼河岸之香。 阿盧那跋底。此云赤色極。烏洛迦者。西域
蛇名。其蛇有毒繞此檀樹故。和合者。戒定 慧等融無礙故。次興供起願。後能成大供 文處並顯。第四謙己推勝中。謙己知一中。
謂身心病除成二世樂。故皆歡喜以香普供。 得佛十身。則何佛不見。餘並可知。第七無 厭足王寄無著行。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
教成益。後漸次下趣求後友。既入其國必 聞其政。言多羅者。此云明淨。幢者。建立 表無著行依般若淨明立勝行故。王名無
厭足者。如幻方便化無所著故。無疲厭心。 第二遙見下見敬諮問中。先見有四。一見 勝依正。二其前後有下覩其逆化。三善財 見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時下空天曉
諭。於中二。先令憶前教真實使不生疑。 後善男子菩薩善巧下。辨後行深玄令其信 入。然善財雖常憶教而生疑者。逆行難知
故。貪益此世不疑婆須。瞋癡現損故。勝熱 此王並生疑怪。言深玄者通達非道故。梁 攝論戒學中。明菩薩逆行殺等生無量福 得無上菩提。要大菩薩方堪此事。此有二
種。一實行。二變化。實行者。了知前人必定 作無間業。無別方便令離此惡。唯可斷 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捨命已。必生善
道。又菩薩自念。我行殺已必墮地獄。為彼 受苦。彼雖現受輕苦必得樂果。瑜伽菩薩 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說。言變化者。即當此
文。下王自說。二時善財下敬問可知。第三 時阿那羅下。授己法界中二。初授法方便。 執手同坐示無間之儀。表攝彼加行令趣
真故。二告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應。於中 四。一舉果令入。二時阿那羅王告善財下以 實顯權。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其所得。於中
初名如幻者。了生如幻故。以幻化幻。次我 此國下明法門業用。後我以如是下明法門 勝益。四善男子我身語下。直顯實德慈 念之深。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休捨觀自
在開敷樹華。多約慈悲。第四謙己推勝。推 勝云無生忍者。由了如幻方證此忍故。 又後位中當此忍故。第八大光王寄難得 行。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前。後漸次下趣
後。於中初推求得知。城名妙光者。前位悲 增。今得無住妙慧運眾生故王名大光者。 慈定之智無不該故。廣大願中皆徹照故。
後時善財童子下自慶當益。第二作是念已 下見敬諮問。初見中三。初見依報中二。 先所見殊勝。云十由旬者。欲明圓滿。既 有十億衢道道各無量眾生。豈世間十小由
旬之所能受。故此中事物皆應圓融。表法 如理思之。後爾時善財下能見無染。二漸 次下見王正報。處四衢道者。以四無量用
四攝法攝眾生故。二十八相者。因未滿故。 三於王座前下主伴攝生。於中亦三。先列 所施通情非情。六十四能義如別說。次一
一道下明能施人。即是助伴。後為欲普攝 下明其施意。二三敬問可知。第三時王告 下。授己法界中三。一總示法門。謂大慈首
出離染圓滿故。二善男子我於下明得法因 緣。問難是聞慧。以三種慧莊嚴此慈。三我 以此下明其業用。於中五。一以法攝化。二
我國土中下以無畏攝。三若有眾生下以財 寶攝。四此妙光城下隨機遍攝。五善男子 此國土中下以三昧攝。於中二。先以言告。 後時大光王下。正以定示顯定業用情與
非情咸成勝益者。謂同體大慈物我無二 故。如世間王德合乾坤。則麟鳳來儀寶璧 呈瑞。況於出世慈力。不令草木屈膝耶。 第四時大光王從三昧下謙己推勝。先謙己
知一。慈本為物名順世間。高出眾行故名 為首。即是幢義餘並可知。第九不動優婆夷 寄善法行。自發心來於一切法無不得 定。煩惱二乘不能動故。亦令眾生心不動
故。以智修慈故。示以女居安住王都者。王 子位故。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第 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後趣求。前中有
五。一思修前法。二生歡喜下因修得益。無 濁約無他。清淨約自體。三如是思惟下推 功歸友。至此偏悲者修悲將滿故。四又作
是念下廣歎友能。五善財童子如是悲哀下。 勝緣印勸。於中先印。天字兩用。故晉本云。 如來使天隨菩薩天。隨菩薩天是已業行之
神。如來使天是佛力攝生神。但修行位已 著。皆有二天常隨其人。後汝可詣下勸 詣後友。二時善財童子從彼下。趣求後友可
知。第二入其宅內下。見敬諮。問見中分二。 先見依獲益。後善財童子前詣下見正超 倫。二爾時善財曲躬下。敬問可知。第三時
不動下稱讚授法。於中先讚。後善男子我得 下正授法界。於中二。先示法門名體。後善 財童子言下徵業用之境界。今初。不同前
例而舉五法者。亦同九地當法師位。須 廣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內德。一智慧無 覊 偏名解脫。有智則煩惱不可壞。取著無能
勝故云難摧伏。此智包容故名為藏。二受 持堅固偏得行名。謂遇惡眾生而能堪忍。 遍生諸趣而心不迷。故云堅固。三即能持 深入法門。得法性地則無不持矣。四即外
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別。故得辯才。能轉 法輪稱眾生欲。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 三昧。近佛無厭受法無足故。二徵業用 之境界。中四。一徵問二顯難。三重請四
廣答。答中二。先明得法因緣以彰深遠。釋 上難知。二善男子我得菩薩求一切下。顯 其業用以酬初問。今初分六。一舉往見佛 為發心緣。二便從樓下內興觀念為發心
因。先觀後念。念福智等即前五法之因。神通 自在是行堅固。三善男子爾時下佛勸發心。 能成前五有十種心。初二成智慧。次一成
總持。次二成神通。次二成三昧。後三成 辯才故。上來取斯十句釋五法門。四善男 子我於彼下。正明發心堅固。五我發是心已
來下。經久無違。六我從是來下彰發心勝 益。即前五因之果。二顯其業用中四。一許 現。即舉五法中二。二申請三正現。入一萬
三昧者。於一求法無厭三昧即入一萬。明 知。餘解脫等亦攝多門。四出定即述並可 知。第四優婆夷言下謙己推勝。第五指示
後友中。都薩羅者。此云喜出生。謂此城中 出生無量歡喜之事故。以智度圓滿則能 無所不生。友名遍行。巧智隨機無不行。 故名真實行。示外道者。能行非道故。非
道不染故曰出家。餘可知 (已下六十七經) 第十遍行 外道寄真實行。第一依教趣求。第二城東有 山下見敬諮問。見中中夜見者。智入生死
故。善財將入此位故。上云日沒入城。於山 頂者。表位極故。光明照者。以智慧光破於 生死及二邊闇故。第三遍行答言下稱讚授
法。先讚發心。後善男子下正授法界。於中 二。先彰名體有四者。智遍知故。四義雖別 而得相成。一化境。普周遍行之名亦從此
立。二入定觀機。三由無作神通故。能遍至 前處。四由普門般若故。能在定普觀。若約 別者。無作無依用而無住。普門般若無法
不窮。二善男子我普於下顯四業用。即分 為四。一明至一切處用。二或住諸見下普 觀世間用。觀其所宜隨宜說故。三又善男 子此部薩羅下。明無作無依用故。云不知
從何而至。四善男子閻浮提內下。普門般若 用。九十六種皆能窮故。上來隨勝別配。實 則義通。大文第四有十善友寄十迴向。今
初。青蓮華長者。寄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 向。在廣大國者。創入迴向故。迴向眾生 故廣。迴向菩提故大。迴向實際義通廣大。
言鬻香者。鬻者賣也。香質雖小。發氣彌布。 善根雖微迴向普周。又若賣若買二俱得香。 自他善根俱可迴向。青蓮華者。蓮華處淤
泥而不染。猶護眾生而離相。青蓮華為 水中之最。救護為入生死之尊。文亦分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先依教興願。以是迴向
大願之首故。後漸次下趣求後位。第二詣長 者下見敬諮問。第三長者告言下稱讚授法。 先讚後授。授中二。先總標所得。後所謂下別
顯業用。今初知世諸香以表法香。謂以戒 定慧慈悲等香。熏修生善滅惡習氣故。善知 一切香者。差別行也。亦知調合者。融通行
也。以金剛杵碎之。實相般若波羅蜜調和。 令純雜無礙。悲智圓融成迴向故。二別顯 業用中二。先總相顯知。後指事別顯。前中
四。一知香體異。二又善了下約類辨異。三 又善別下知力用異前。二約世此兼出世。 四如是等下明委窮本末。上四各有事理
思之。二人間有下。指事別顯中有十種香。 初象藏香具前本末十事。一但語香名必 有形相。二龍鬪為生起。三興雲為出現。四
雨雨為成就。五金色為清淨。六喜樂為安 隱。七無病等為方便。八慈心等為境界。九 意淨為威德。其業用一種義通前七。十我
知下是根本。本為菩提心故。若就菩提心 顯十義者。以菩提心香似如來藏。因善 惡相攻而生。若一發心興慈雲注法雨。心 所及者令歸真淨。得法喜樂離惑業苦。展
轉興慈志願純淨。餘之九香皆應具法喻之 十。略故或二或三。摩羅耶者國名。國多此 香故。此即忍香瞋火不燒。三即進香魔軍
退散。次五如次是五分法身香。九即稱法 界香。先陀婆一名四實。此宜用鹽香似此 故。十忘能所香故名奪意。餘三可知。第 二船師婆施羅寄不壞迴向。婆施羅者。此
云自在。謂於佛法海。已善通達於生死海。 能善運度。於一切法深信不壞。故名自在。 在樓閣城者。由此迴向令菩提心轉更增
長。悲智相依而勝出故。文中第一依教趣求 中。先依教觀道。於迴向道初得不壞故。 佛道為高餘皆是卑。生死涅槃為夷險。障
無障為淨穢。二乘為曲菩薩為直等。後漸 次下趣求後位而興勝念。謂菩薩道因人 得故。即於菩薩法師得不壞信。於中先正 明。後徵釋可知。第二既至彼下見敬諮問。
見在海岸者。若佛法海以生死為此岸。不 捨生死故。若生死海。以大悲修因而為此 岸。住大慈悲令離因故。第三船師告言下。
稱讚授法分二。先讚問。讚其發心。後能問 法文有十句。前五能問果因。後五能問 因因。故云道因。三昧旋者。旋謂深澓沈而
不流。二乘沈寂動八萬劫故。能遠離是菩 薩道。二善男子我在此下授己法界中二。 先標名體。謂大悲超出為物所歸故。後 我觀閻浮下。辨其業用中二。先明於陸化
生令知有海。後我知海中下善知海相。於 海化生於中二。初明善知。後彰化成益。今 初此寶洲等。生死法海義皆有之。且約生
死海釋文中。略舉知五種事。一知寶。寶即 是智故。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 智寶。於中有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
動。謂之寶洲。二空不空如來藏為寶處。三 恒沙功德皆寶類。四佛性為寶種。此上皆 約本有。次四約修成。以淨戒頭陀等為能 淨以緣起智為能鑽。以發一切智心為
出因。聽聞為能作。後四為寶用。謂三乘等 器智慧有殊。照理斷惑所用各別。所緣境界 萬品階差。破愚顯明各各不等。二我知一
切龍下。即生死中瞋貪癡之三毒。部多此云 自生。亦如夜叉。但不從父母生故喻多 癡。三亦善別知旋澓下。即知心識相色無
色等依識心定。劫數淺深。七識波浪染習遠 近。隨善惡緣心水色異。四亦善別知日月等 者。即能知時。謂機之生熟。如是時中宜
修定慧等。五亦知其船。即知萬行不同。有 方便為堅無方便為脆。曾修為滑不曾則 澁。水之大小者。謂生死有邊與無邊。風之逆
順者。八風四順四逆。又謂修行有住與無住 故。若開第三第五。各有三事。則總具十 二。我以成就下彰化成益。既列十海則知
前海。準此應思。前四自利後六利他。後三 文顯。第三無上勝長者。寄等一切佛迴向。 以得勝通無過上故。等於諸佛。更無勝
故。在可樂國者。由等佛迴向不見美惡。皆 得清淨歡喜悅樂故。文中第一可知。第二 見無上勝下見敬諮問。初見。在城東者。啟明
佛日故。處無憂林者。同佛迴向無愛憎故。 商人等圍遶者。佛為商主菩薩為商人。法 財外益功歸己故。次爾時善財下設敬。後
白言下諮問稱名者。聲名久聞。表重法之 器。冀有聞故。第三時彼長者下。稱讚授法。 授法中先標名體。由無作無依故能遍至。
遍至是用廣。無依是體勝。無依者。不依他 故。無作者。離加行故。二善男子云何下徵 釋業用。釋中明至一切處廣說法故。文中
先舉三千。後如於此三千下類顯十方。第 四謙己推勝中。加清淨法門者。遍至本為 說法故。即前所說。後二可知。第四至一切
處迴向。善友名師子嚬申者。舒展自在無 不至故。比丘尼者。純淨之慈合善遍故。 國名輸那者。此云勇猛。勇猛之力。能使善
根無不至故。又以十度明義。義當進故。 城名迦陵迦林者。以義翻。為相鬪戰時。 謂因鬪勝而立城故。表此迴向願。以信解 大威力故。廣大智慧無障礙故。令修善根
無所不至義同戰時。文中第一依教趣求。 言勝光王捨施日光園者。準律。尼之頭陀 多在王園。藉外護故。表因實際勝光。令 其善根遍法界之園苑故。並皆即智故有
光名。第二時善財童子即詣下。見敬諮問 中三。先見次敬後問。前中二。初見依。後 見正。今初有六。一無漏林樹無漏法行而建
立故。文中有八。各有所表思之。二園中復 有下明八解泉流。八功德者。謂輕冷濡美 淨而不臭。調適無患。三無量寶樹下敷法
空座。而隨法嚴異。於中有標列及結可知。 四此大園下雜明諸嚴。萬行非一故。五爾時 善財下出其所因。六三千下明果用自在。
二爾時善財見師子下。明見正報中四。初 總明遍坐勝德顯彰。二別明所遍。演法各 異。三總結多類聞法發心。四通顯所因釋 成自在。今初婆樓那者此云水也。此天
能滿人願故。二或見處座下別明所遍中 有三十處分三。初十六為八部人非人等。 次二為二乘。後十二為菩薩。今初中先有 七處為天。一為淨居天。說無盡者。治彼
那含求盡身智故。二梵王。普應。但於己眾 廣及三千。為說普門則無不應。梵音清妙 但是世間。為說法界勝流方為淨妙。三他
化天。令得出世淨心超世自在故。四化樂。 樂具莊嚴不及善故。五旋歸如來藏心。則 真喜足故。六遍嚴法界方盡時分之樂。七
釋天。耽欲甚故。次一為龍。龍能通變耀電 雨莊嚴故。三夜叉。性好飛空害物故四 乾闥婆眾。能奏樂喜樂故。上三亦四王眾意
存八部。故闕南西。五修羅。善幻為莊嚴 故。六迦樓羅。動海怖龍故。七緊那羅。是 歌神。以佛行光明破其著故。又頭有一角
亦云疑神。令同佛覺離疑光明故。八摩睺 羅伽。多瞋毒故。上來八部。除第一第七及 夜叉眾摩睺羅伽。約對治說。餘皆約隨便
宜。隨其世能轉入出世故。緊那羅眾通其 二義。第十五一座為人。人多行不善行。設 行仁義亦非勝故。故令起出世勝行。十六
一座為羅剎。則是非人。亦治多殘害故。次 二為二乘者。聲聞智劣故。緣覺修福止百劫 故。緣起智光未能亡緣故。後十二為菩
薩分三。初一為地前。說定慧之光。次十為 地上。初發心者。證發心也。發十大願故。五 地妙華藏者。華謂十種平等淨心故。晉經
云淨心華藏。華藏者。以真俗雙修。於難得 勝為因含藏故。餘八可知。後一義當等覺 說金剛喻定壞散塵習故。既為等覺而說 明此位非小。言迴向者。約寄位耳。他皆
倣此。第三善財童子見如是下總結多類聞 法發心可知。第四何以故下總顯所因。釋 成自在有二。一由能化具般若故。二此日 光下由彼所化根已熟故。二時善財童子下
設敬。於中三。初覩勝發心。次放光攝受。後 正申敬儀。三白言下問法。第三比丘尼言下。 授己法界中三。初標名。一切智者同佛智
故二善財言下徵釋其體。一念普照故。三善 財白言下辨其業用。先問後答。答中二。先 明通用。後明智用。前中亦二。先辨用所依。
謂由一切智能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 論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中故。體即如如。 如體本寂真智契此。故名三昧。以一切智
言有其二義。一遍知三世一切事故。二對 於種智名根本智。知一切事皆一實故。以 即權之實智。契即事之實理故。一切三昧 皆入其中。又由王三昧體無不遍故。意生
身隨類能成。二往十方下辨能依業用可 知。二善男子我見下明其智用。又前即差別 智用。今即無分別智用故。觸境無取 (已下六十八經)
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善友名婆須蜜多者。 此云世友。亦云天友。隨世人天方便化故。 國名險難者。逆行非道下位不能行故。城
名寶莊嚴者。逆隨世行能生無盡功德藏 故。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成益。謂由 聞一切智光故。思修趣入得二種益。一得 見實法性益。由前實智故。二得了知下得
權智益。由前窮。三世差別智故。二漸次下 趣求後位。於中四。一專心尋覓。二城中下 淺識致疑。逆行難知故。不自疑者。貪順於
悲。障行劣故不同前二。又於前二已調伏 故。此中不疑。三其中有人先知下深智讚教。 先讚。後善男子婆須下教示所在。市者喧雜。 北主於滅。自宅即畢 竟
空寂。謂在欲行禪。 處喧常寂故。在市 � 之北等。四時善財下 依教往詣。第二見其下見敬諮問。見中先 見依報。畢竟空中無德不具故。廣顯其嚴。
後爾時下見正報具有主伴德用。二爾時善 財前詣下。敬問下知。第三彼即告下授已 法界。於中三。先標名。離貪欲際者。凡夫染
欲二乘見欲可離。菩薩不斷貪欲而得解 脫。智了性空欲即道故。如是染而不染。方 為究竟離欲之際。二隨其下顯業用。於中 先身同類現。後若有眾生下。以法益生
中有十種三昧。皆隨受欲便宜。得斯甚深 三昧。思之。三善財白言下得法因緣。先問 後答。一寶錢施者有二義。一寶而能捨故
得離貪。二一錢雖微。以菩提心故。成斯 自在。第六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善友名鞞 瑟胝羅者。此云纏裹。義當包攝。塔中包攝
一切佛故。或云攝入。攝諸善根入平等 故。城名善度者。無一善根不度到究竟 故。常供佛塔者。善根中最故。未詳何緣偏 供此塔。有云。以塔中空有栴檀之座。為
欲普供無盡佛故。亦是一理。文中第一依 教趣求。闕無念法第二詣居士下見敬諮問。 第三居士告下正授法界。於中四。一標名。
不般涅槃際者。般者入也。窮諸如來不入涅 槃之實際故。故出現品云。如實際涅槃如 來涅槃亦如是。二善男子我不生心下顯體。
謂心契實際知佛常住。三唯除下釋疑。並 如出現品辨。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無有 涅槃佛。四我開下顯其業用。於中二。先辨
用所依。亦是證前不涅槃義。舉現見故。佛 種無盡者。佛種從緣起。佛緣理生。見理湛 然故見佛無滅。以佛化身即是常身法身
故。後善財白下問答境界。第四謙己推勝 推勝中長者。雖知三世不滅。未能一念而 知及能所平等。第五於此南下。指示後友
中。先長行後偈頌。以大悲菩薩眾尊重故。 偏加於頌。言海上有山者。大悲隨順入生 死海而住涅槃山故。即南印度之南。第七
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善友名觀自在者。三 業歸向必六通赴緣。攝利難思名觀自在。 由此能遍隨順眾生。在補怛落迦山者。此
云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 是隨順義。又觀自在者。或云觀世音。梵云 婆盧枳底。觀也。濕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
伐多。此云音。然梵本之中自有二種不同。 故譯者隨異。而法華觀音品中云。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若具三業攝化即
觀自在故。彼中初語業稱名除七災二身業 禮拜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三毒。而今多 念觀音者。以語業用多故。又人多稱故。今
取義圓故云自在。然觀即能觀。通一切觀。 世是所觀通一切世。若云音者。亦通所觀。 即所救一切機。若云自在。乃屬能化之用。
文中但有五段。闕第六禮辭。第一依教趣 求。第二見其西面下見敬諮問。先見有三。 初見勝依正。在西面者。西方主殺顯悲救
故。又令歸向本所事故。二善財見已下彰 見之益。以得勝念熏心故。善知識者。則是 如來者。引至究竟同於佛故。三爾時觀自
在下。友垂讚攝大悲深厚。隨順攝受故。二 爾時善財下敬問可知。第三菩薩告言下稱 讚授法。先讚後授授中三。初標名。二我以
此下總顯體相。亦是釋名。平等教化即是 大悲。以同體悲故云平等。相續不斷即是 行門。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曲濟無遺故。三
善男子我住此下廣顯業用。於中二先約普 門以顯業用。後約大悲。前中先總明。以上 同如來妙覺真心故。常在一切諸如來所 下。與眾生同大悲體故。普現一切眾生之
前。普現即普門示現。然大聖久成正覺號 正法明。示為菩薩。義言等佛耳。後或以布 施下。別明普現之義。有十一句。方法華經
三十五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彼三十五 應。但是此中或現色身及說法耳。二善男 子我修行下約大悲行以顯業用。救諸怖 畏故。於中三。初離世怖有十八種。初三
約煩惱即是因怖。餘皆約果。縛殺貪三不 活開出。黑闇已下皆五怖中事。上約所離。二 復作下即能離因。念即是意。三業皆益故。
三我以此下。今進大心方能究竟。離二死 怖。第四我唯下謙己推勝。久成正覺尚不 失謙。第五爾時東方下指示後友。於中 二。初後友入會。從東來者。後位如相智明
方證故。名正趣者。正法遍趣化眾生故。 以智正趣真如相故。從空來者。智體無依 方契如故。智輪圍上者。如依妄惑顯故。 足動界者。以定慧足除雜惡故。同前會
者。不離隨順眾生得如相故。又以智會 悲成無住故。後時觀自在下。前友指示以 在此會故闕禮辭。第八正趣菩薩寄真如 相迴向。善友文中具六。初二可知。第三正
趣菩薩言下授己法界分二。先標名體。十 方無際故名普門。一念超多故云速疾。二 善財言下顯其業用。於中四。一申問。雖有
三問意在速疾。二告言下顯深。三善財下 承力請說。四正趣菩薩言下正答前問。於 中五。初答得法處。謂從自本智如來藏界。
普生萬善本覺而來故。行能速遍知一切法。 不離心性萬行頓成。二從彼發下答時久 近。三一一念中下答處近遠。以多時發多
步則知遠矣。即是速疾。四一一佛剎下顯其 成益。五如從東下類顯十力。後三可知。第 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善友名大天者。現大
身故。無縛無著智淨自在。故名為天。稱理 普應故名為大。妙用難測故名為神。在墮 羅鉢底城者。此云有門。謂有此無縛等微
妙法門。為法師故。初二可知。第三爾時 大天下。授己法界中二。先授法方便。後正 授所得。今初現相。讚友難遇令欣入故。
長舒等者。約事則發心難遇。淨目而觀散 華而供故。約表謂展四無礙解手。取所證 勝流相應法門。先當自淨以洗身心。後因 利他故云華散。亦表四攝遠展攝取四眾
故。二我已成下。正授法界中二。先名體。謂 以六度大悲。如雲覆潤如網羅攝故。後善 財下問答業用。四攝攝生故。先問後答。答
中二。先現寶令施教以檀攝。後如我為汝 下類餘通教。及利行攝。如是等言亦兼愛 語同事。後三段易知。第十入法界無量迴向。
善友名安住地神者。地為萬法所依。即所 入法界。安住即入義。在菩提場者。所入法 界即得菩提之處故。菩提是本。前南有所
表。從本之南。今攝末歸本之法界故。不 云南矣。又地上證如亦同本故。今迴向終 故攝歸此。文亦有六。第一依教趣。求第二
百萬地下見敬請。法於中五。初友見稱讚。 既云友見則已含見友。二時安住下。嚴 處攝生以顯勝德。三時安住告下。許示昔 善引其問端。四爾時下設敬陳請。五以足
按下正示昔因。第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己法 界。於中四。一標名體用。謂一念之智冥乎 法界。則不可壞。此中則無所不生故名為
藏。由賢位既滿。總會三賢。為入地之因 故。顯善財之福常隨地神之智不壞。是則昔 因不失能入證矣。常以此下略明其用。二善
男子我憶下別顯業用。由智不壞故常憶 等。三乃往古世下顯得法時處。四我於此下 總結純熟。後三段可知。十迴向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