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八
吉藏

藥草喻品第五

[0558a25] 所以來者華嚴靈山 五乘信解五乘歸一一品開合
一地所生至理無二 五乘歸一草木差別 五乘根性教門
不合失理 開合
是以化開 開合 即非開合即非
開合下文究竟涅槃寂滅 終歸」,諸法實體故稱不為 蓮華

[0558b10] 法華 火宅凡夫窮子二乘 菩薩菩薩上來唯有
一乘便畢竟三乘方便 鑒於 不識權實體用
一地所生 草木差別至理無二權實體用菩薩
護念」,大士凡夫二乘菩薩 菩薩法佛護念

[0558b20] 意生 ,〈譬喻一品說教,〈信解品 領解一品如來
一切草木二義不知不知不知不知一地所生不知 不知草木自有差別假設
同異即是奇特 不知不知迦葉 奇特下文
草木自知汝等迦葉 希有如來隨宜說法能信」, 雲雨藥草迦葉領解迦葉信解
佛功德猶自未盡 草木如來大用眾生不能信解品
無漏無為諸法之王 即時過去 屈曲苦心是故如來
順從無心屈曲華嚴無心 一切」,雲雨無心

[0558c11] 藥草喻品草木治病 通稱別名而言藥草 藥草不舉木者
中根 領解藥草不題所以藥草喻 三義一者
藥草治病二者藥草 菩薩 藥草菩薩人中尊貴
上聲領悟鄙賤窮子

[0558c20]

[0558c20] 藥草 無情有心領解何以

[0558c22]

[0558c22] 教相雲雨無私草木 無心無私有心教相 領解無心無私
說法者聽法無得無言其事

[0558c27]

[0558c27] 何以

[0558c27]

[0558c27] 是法不可示 言辭寂滅」,不可無言不可

[0558c29]

[0558c29] 譬喻藥草化城皆是何故火宅譬喻

[0559a01] 火宅 別名

[0559a03]

[0559a03] 文具雲雨 四事何故偏題藥草

[0559a04]

[0559a04] 而言 在前雲雨形聲中根領解藥草雲雨標名

[0559a07]

[0559a07] 故云藥草窮子領解窮子

[0559a09]

[0559a09] 窮子迷悟信解 毒藥藥草

[0559a11]

[0559a11] 窮子信解信解 如來應從以為

[0559a12]

[0559a12] 藥草 二義一者中根領解二者廣明佛教利益無邊
成品領解信解藥草欲法

[0559a17] 第一第二歎佛迦葉迦葉中根 告之。「大弟子
。「善哉善哉,《釋論善哉 之至」。「誠如善哉誠如 其事稱嘆四句
不實事實而言不巧

[0559a24] 「如來有無功德第二佛德長行偈頌長行
佛德無盡第二佛德無窮明言 一方未盡 迦葉所能。《淨名經
大千聲聞阿難總持一劫不能受持無量如是功德所以然 即是實相實相無邊功德無邊應身
眾生方便功德不可

[0559b03] 「迦葉 如來諸法之王第二佛德無窮 說明權實二智形聲
二智有形 無私如來 略舉信解品如來
八法八法一者諸法 不虛一切歎佛照理歎佛
教門應機說教

[0559b12] 「諸法 一方未能 自在諸法之王
自在二種一者自在二者 自在法王

[0559b16] 「有所不虛 第二不虛其所 明言實事
一者如來二諦說法不虛二者 一說 不虛不虛
如來 開道無不 無不涅槃四句非道
非道非道說道道心四句 非道四句四句非道 一切法一切法」。

[0559b27] 「一切法 方便演說」,第三一切所以 一切一方
未盡一切。「一切法,《智度論無為攝一切法所知所知攝一切法」,五法一切
三世無為不可說」。不可說即是諸法 實相非有無為正量部 不可說即是十四無記。《地持論
法攝一切法世諦世諦第一義諦 」。「方便方便
諸佛父母 方便方便一切法

[0559c12] 「其所說法一切智第四明教 方便一切即是 明教深遠
便一切法大宗終歸一切智正觀

[0559c15] 「 一切諸法歸趣第五 一切法終歸至極一切智 如來無異異說皆是
一切智

[0559c19] 「知眾深心所行通達 無礙第六知根 達人其所

[0559c21] 「 諸法明了第七 上達

[0559c23] 「諸眾生一切智慧第八不差

[0559c24] 「譬如三千大千第二三義
大地所生草木增長 一地草木差別即是
次第大地草木所生 是故既有雲雨 草木增長
增長一地所生 草木差別故此次第
去世佛教所生五乘善根種子 草木既有五乘種子佛出世 出世正法眾生佛教
歡喜利益增長至理 一地五乘得益不同如草

[0560a12] 初一 第三第四同異

[0560a14] 初六 雙論同異

[0560a15] 「三千大千 世界有人五乘眾生住處 草木五乘眾生有人大地
過去草木所生現在 習果大地過去佛佛教無私 眾生善根大地下文一地所生」,
所生五乘種子草木過去 佛教無邊三千大千世界 一方
。「山川谿谷土地佛教 五乘有人一一

[0560a26] 「所生叢林第二所生草木大千山川 所生一總。「叢林」,
百草通名總稱 五乘眾生。「 藥草所生治病稱為
藥草所生眾多偏題藥草 利益即是中根領解 菩薩利益眾生。「種類若干
名色各異草木差別種別品類略明 。「名色各異外形五乘
眾生名字不同各異

[0560b09] 「密雲彌布 草木五乘種子即是 諸佛出世
即是佛身無心 華嚴無心彼此一切應身
應身 密雲利益深重。「。「 三千大千世界平等華嚴
一切道場」,即是有緣。《涅槃法身 應身應身說法」。

[0560b20] 「一時澤普第四法施前後故云一時 一時故云 無邊普洽

[0560b23] 「叢林第五 佛教信受歡喜名為。「藥草。「根莖
四法四法 有所總結

[0560b27] 「 第六增長三句 。「種性第二明教。「
第三生長五乘善根 五乘善根增長五乘 五乘如實有餘 現下

[0560c04] 「一地所生第七

[0560c05] 「草木差別 所生差別 不出
所生 即是至理無二得益不同所以 今昔稱嘆今昔
病者五乘執教不知 偏執不知 明理五乘至理
是以一地所生 差別」。病者五乘不知 不知病故
草木一乘 至理不知 病故草木稱嘆
歎佛同異迦葉 無異緣成

[0560c23] 「迦葉如來亦復如是第二 不合大地大地過去佛 現在法門不合
同異以前 初五第一
不同 草木 增長所以不同
草木雲雨 有如出世德號眾生 德號草木眾生
如來便說法眾生 聞法歡喜利益 增長

[0561a08] 第一德號 第二聽受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形聲內外 。「 第二。「
第三外號所以十號 號令天下佛出世九十六。「 第四之中
四弘誓如來出世如來 出世四弘誓是故十號 出現:「僧那
大悲」,即此。《瓔珞經四諦 四弘誓願」,苦海故云 眾生集諦煩惱業縛解脫
未解者道諦滅諦 涅槃即是大悲 大慈。「今世後世如實知
四德 即是三達 須知根性眾生根性三世
三達。「一切知者即是一切智三達有為一切智 。「一切見者二乘一切智
大品三慧五眼一切。 「知道開道說道」,上來功德 入道導師邪正善惡
邪正

[0561b07] 「汝等天人第二聽受

[0561b07] 「爾時 無數第二草木。「如來 于時第三。「種種無量第四
聞說生歡喜。 「善利第五增長總合 。「諸眾生增長世間
增長。「現世安穩聞法現世 安穩。「後生善處」,。「 」,
正道所以。「 聞法得出增長三句聞慧;「障礙思慧;「所能
修慧

[0561b19] 「第二 。「一切。「叢林
草木。「種性。「生長增長合上

[0561b22] 「如來說法 第二同異合同 明知不知合同合一
合同草木差別 。「一味合上一地所生 一實合一一味一智
合上一味。「所謂解脫一味 煩惱解脫三界內外
生死苦究竟至於一切 種智一味三相無不 三相無不無不無不
非有即是中道。「眾生 草木差別

[0561c06] 「不自覺 明知不知同異眾生 不知迦葉同異即是
第一眾生不知 眾生不知初文眾生不知
眾生不知不自覺 緣成不知五乘眾生 不知五乘

[0561c14]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第二所以者何 眾生不知
四法三法二法一法 ,「種別三乘種類不同。「 慈悲菩薩緣覺
聞法聲聞。「三乘 菩薩一切智二乘三慧。「改為三乘

[0561c23] 「第二明知三慧三慧不同三乘人為三慧聲聞聞慧緣覺 思慧菩薩修慧三乘
三慧三慧三慧 三慧作意聞慧心思思慧深入修慧通稱
毘曇》,三乘四諦三慧。 《毘曇聞慧修慧緣理思慧 緣理;《成實通觀滅諦大乘
一實緣理三慧,《毘曇方便 四善根修慧;《成實四念處 思慧修慧。「云何第二
三慧能緣不同。「 三慧方便不同宿各異

[0562a07] 「 第三因果二法

[0562a09] 「眾生種種 一法所謂而言種種五乘 不同

[0562a11] 「唯有如來第三。 「草木第四眾生不知

[0562a12] 「如來 第二眾生不知 一者
眾生不知。「究竟涅槃寂滅終歸有人過去塵沙未來 無餘涅槃故云終歸壽量
無常有人解釋 無相不可得終歸空也有人空無二十五有寂滅二種
凡聖終歸大涅槃故云終歸 涅槃無名視聽 昏昧九流於是乎」,
二者五乘 至於法華五乘 對於無有 寂滅故稱

[0562a27]

[0562a27] 終歸一切種智

[0562a28]

[0562a28] 一道清淨或稱 種智涅槃一乘 終歸種智終歸涅槃共相
終歸種智三菩提終歸 涅槃二乘究竟 佛智二乘涅槃究竟終歸大涅槃
上合大車二義

[0562b05]

[0562b05] 二果

[0562b06]

[0562b06] 二義一者二乘有餘涅槃 究竟究竟二者二乘無餘 涅槃究竟究竟
滅度究竟 法身

[0562b11]

[0562b11] 涅槃何故 歸於

[0562b12]

[0562b12] 究竟大涅槃 佛道中論涅槃涅槃涅槃涅槃
非空非有而後涅槃四句 不知何以名為空也」。

[0562b16] 「 第二 眾生不知

[0562b18]

[0562b18] 眾生心不堪涅槃何故 種智

[0562b20]

[0562b20] 二義一者大涅槃 種智二乘無為二者 涅槃不便三乘無餘
以此光宅終歸既是 涅槃涅槃 涅槃

[0562b25] 「汝等迦葉第二迦葉同異今昔偏執不知同異迦葉希有;「所以者何
迦葉同異 不知方便迦葉不知異人 希有同異,「如來
隨宜說法;「能信

[0562c02] 五十四分為初四第一 說明權實二智五十半偈第二 說明形聲八門
歎佛出世大意今昔不同 第一歎佛隨機第二 如來昔日實法第三實意
第四。「有法有人二十五有名為涅槃二十五 三昧二十五有如來二十五有出生
法王出世二十五 眾生 中論大聖空法為離諸見故」。
皆是一切 所得生死三乘 非一中道
之中不免 。「如來尊重第二上半下半超凡
故稱不可稱名為 。「智慧深遠不見 歎佛。「久默斯要
平等大慧內證故稱。「事務 不得大乘事務為人。「
第三一者至道無言是故 :「釋迦摩竭淨名杜口
不能」。二者如今 。「是故迦葉 。「得正見正見正觀
正觀三世諸佛種種因緣令人

[0563a05] 「迦葉第二不依 次第不依前後 一法第一第二
大地第四草木第五第六增長第七第八同異 然後雲雨雲雨
大地草木雲雨 草木大地草木雲雨 增長
有如出世出世說法 眾生所以形聲過去佛 善根大地草木既有宿
聞說歡喜譬如利益 至理無二隨緣差別同異長行一者
輪王出世十善乃至 說出皆是乃至二乘 菩薩不能。「一切
平等。《智度論摩醯首羅韋紐天 摩羅眾生即令所願 即使」,平等。《華嚴
四天下乃至 如來說法 四生六道所見示現所聞說法
等觀一切猶如赤子善惡不二一切。「第三無益有益
如來說法 。「第四自有不能 故云如來大慈
是故。「電光第五放光。《華嚴龍王四天下 應見種種色光閻浮檀金
七寶」。如來說法應見 種種。「雷聲第六遠聞。《華嚴龍王四天下天宮聞出
樂音乃至人中雷聲」。 雷聲眾生五乘善根覺悟 無明。《華嚴通明無畏以為電光」,
實義。「悅豫第七。《華嚴所見所聞震雷無不」。 形聲。「日光第八
時日日光出世 九十六智光出世。 「地上清涼第九日光眾生
邪教邪見熱惱佛出世邪見 眾生心無邪熱惱得正見清涼。「靉靆 承攬第十不思議
大慈深厚猶如 所見故稱 。「承攬遙觀可言以下
如來承攬不同眾生 即是不思議

[0563b28] 「第二 無私。「四方 無量四生。「無量智慧


[0563c02] 「山川第三大地

[0563c03] 「所生第四草木

[0563c03] 「 第五眾生 善根增長

[0563c05] 「一切 第六增長

[0563c06] 「 第八同異

[0563c07] 「如是第二 不同第一第二末後重開權實長行
不同長行合同 草木 增長說法
增長形聲 利益
兼合長行上合
初一第一一偈 第二一行第三;「出于世間 第四長行
大悲三句大慈 大悲拔苦熱惱大慈 。「安穩現世;「世間
後世;「涅槃出世世間 涅槃。《 二乘世間人天涅槃
大乘」。

[0563c28] 「諸天人眾長行 聽受第二 上半 眾生

[0564a02] 「大眾第二 一味平等
所以三義平等五乘同歸 說法無有
二者無二一味 兼合一味第二一偈 無二。「大乘
雖說五乘大乘因緣 。「一切第二平等 初一歎佛平等第二
歎佛平等。「演說第三三行初一 能化說法。「貴賤上下
能化兼合草木

[0564a18] 「一切眾生第三十一第二一偈
隨緣第三一行半偈 一行 二木不同二木既是法華名教
三品二木 階級階級諸位不同不如有所得人一向定作淺深所以然
階級初發心便 正覺證菩提道意 不退轉發心無退皆是
善巧不可一方淺深二木人天世間名為 緣覺出世間名為地前四十
既是大乘名為無生忍初地無生忍名為小樹深入 生忍名為大樹智度論無生
初地二者所以 地前名為順忍初地既是 名為無生忍五忍地前伏忍
三地信忍三地順忍三地無生 瓔珞經》,三地寂滅忍第十等覺妙覺三地仁王經》,
法雲地佛地第七既是無生 無生忍功用功用初地 地名功用小樹等覺
功用名為大樹經論不同具有二義 二木總分人天下品二乘中品菩薩上品菩薩
地前四十下品登地若爾二乘不及 十信前人論師羅漢
譬喻品聲聞信力 一乘」,十信

[0564b22]

[0564b22] 二木五乘

[0564b23]

[0564b23] 開合不同五乘二木 天人
緣覺總合大乘因果入佛

[0564b27]

[0564b27] 何故

[0564b27]

[0564b27] 五乘 譬喻品三車門外」,三果 菩薩佛果佛乘人天
求人天樂人天所以 二木
四乘人天 大乘三品 二木所以讚揚大乘
人天猶在三界火宅二乘五百 由旬是故五乘 佛果二木不明佛果
五乘五果佛果 二木增長 世間為人二乘
出世三乘五乘 世間二乘四乘歸於 一乘一者地前四十
二者初地小樹已去 大樹

[0564c17]

[0564c17] 勝鬘經重擔

[0564c18]

[0564c18] 大地重擔 正法四乘天人二乘大乘因果智度論
不同不須

[0564c21] 第二二木即為 初一二行一行 一行小樹一行大樹
平等一行第二明理眾生 兼合上第第八同異

[0564c25]

[0564c25] 合同

[0564c26]

[0564c26] 上合雲雨 故云一味解脫涅槃」; 二木差別同異明理

[0564c29] 「以此 一行第三歎佛智慧。「 佛德時眾如來
四大聲聞八法 如來有無功德時眾便歎佛 是故佛智

[0565a06] 「法雨第四十一增長 初八增長一行明理 得益不同第三一行諸佛
增長以此 便初八 初三總合增長五行增長
初一一行一行。「聲聞緣覺第二五行 初一增長一行小樹
增長二行大樹增長總合

[0565a16]

[0565a16] 何故不合

[0565a16]

[0565a16]

[0565a17]

[0565a17] 何故

[0565a18]

[0565a18] 小乘二木 大乘聖位增長是故 小乘大乘
增長不合 總合是以諸世間 具足」,世間但凡增長
總合增長聖果所以

[0565a24]

[0565a24] 二木增長二木

[0565a26]

[0565a26] 草木增長草木 因明

[0565a27]

[0565a27] 法空心大歡喜」,

[0565a28]

[0565a28] 究竟涅槃寂滅終歸」, 涅槃果位大樹因人歡喜。《
譬如震雷小鳥孔雀 畢竟空法亦復如是小人 怖畏大士聽受歡喜踊躍終歸
滅智菩薩生歡喜

[0565b06] 「如是迦葉第二一行明理 得益兼合同異同異 增長兼合
長行

[0565b09] 「迦葉第三一行 諸佛不可諸佛善巧

[0565b11] 「汝等第二權實開權。「汝等所行菩薩道 指小二乘
。《法華無上一者示現 無上雲雨譬喻。「汝等所行菩薩道發菩提心退修行善根
明本菩提心不滅故此 善根無上種子由此種子法華》, 雲雨成佛

[0565b19]

[0565b19] 若爾決定聲聞善根 菩薩道

[0565b20]

[0565b20] 決定即是 不會

授記品第六

[0565b23] 授記既是法華要義眾經大宗略釋 來意釋名
階位料簡同異 來意中根說法四門 領解授記第四
八法 心安所以如來授記法華三品凡夫二乘菩薩
非凡得無依正 相應今昔 不知不知
同異即今便至道未曾 同異善巧方便同異未曾同異 隨緣同異方便慧具足
佛道淨名經菩薩 便」,父母具足當成法身 上品開方便門真實
聲聞滅度開方便門汝等 菩薩道真實因為
便必得

[0565c15] 釋名,「。「 必當
故云未來 授記前人領受故云受記 無記三性無記善惡
名為善惡無記 苦樂苦樂記名 不能苦樂無記
無物無記華嚴十四難為無記即是無物 無記石女
得佛果即是有果 名為人稱授記 記者記錄十二部經中有
授記因果

[0566a01] 第三授記授記 授記常不輕菩薩授記不同記者如來三達
未來成佛與其劫數 三根記者法師 法華經一念隨喜授記」,
劫數佛道長遠常不輕菩薩因位三達 不得

[0566a09] 第四授記 自有一者凡夫二者二乘 菩薩以此
佛性必當成佛法華 聲聞中有聲聞一者決定聲聞 增上慢聲聞退菩提心聲聞四者
聲聞二種聲聞授記應化聲聞 退菩提心發菩提心決定增上慢 未熟授記決定聲聞
小乘增上慢究竟不信作佛不堪 不堪歸義一切 二乘成佛對應
增上慢五千 未熟常不輕增上 一乘

[0566a23] 階位經論不同一種授記 名為授記二種授記涅槃經記者得佛
輕慢佛道難得 然後成佛退失為此速記善根速記善根未熟
生死厭惡 生死成佛二種。《智度論授記
自知不知利益不為利他 不知利益利益 授記發心授記
授記現前授記現前授記發心 授記發心授記發心未成發心
授記二種一者初始發心授記 發心成立名為發心十信現前 授記三賢菩薩得無生忍不堪現前
無生現前授記初地得無生忍現前無生。《地持論授記大同第五
劫數有限第六無量不定劫數

[0566b17] 第六料簡, 《法華授記一者舍利弗 所知名號不同二者
富樓那五百二百等同 學無學同一 知識一時四者提婆達多
如來五者比丘尼諸天 示現女人在家出家菩薩行佛果 如來授記第六常不輕
示現眾生佛性四句一者同時成佛前後五百羅漢 二者同時同時成佛學無學
前後前後成佛四大 四者前後同時成佛應有四句一者小乘優劣大乘優劣
五百弟子同時羅漢小乘優劣 成佛如初成佛第二大乘 優劣二者小乘優劣大乘優劣
無學學無學小乘優劣同時 成佛大乘優劣小乘大乘 阿難初果羅云第四
在前成佛羅云在後成佛大乘四者小乘大乘羅云第四阿難 阿難在前羅云在後其事

[0566c12]

[0566c12] 何故受記淨名彌勒三世 受記無生受記何故 受記

[0566c14]

[0566c14] 《淨名經有所得病人為 菩薩是故 受記聲聞羅漢不成是故
與其成佛不見不得 授記相違佛法二諦如來
二諦說法世諦說法授記 第一義諦說法授記

[0566c21] 第七同異

[0566c22]

[0566c22] 二乘菩薩

[0566c22]

[0566c22] 《法華 佛性法身授記修行具足是故 菩薩佛性法身修行具足是故 」,大小不同

[0566c25]

[0566c25] 聲聞緣覺 云何

[0566c26]

[0566c26] 大開四句一者緣覺 界外法華經三界外二者緣覺 聲聞因位三界聞經羅漢
一者佛界法華經不值 化城佛滅羅漢三界外 然後四句

[0567a02]

[0567a02] 何以得知 緣覺界聞經

[0567a03]

[0567a03] 《華嚴菩薩下生天眼世界有緣放光覺知 取滅度不覺知者他方」,
界內不值故知三界外聞經 有緣三界聞經

[0567a08] 就此正授 宿世因緣四大弟子五百弟子初中
迦葉迦葉長行 長行大眾授記

[0567a12]

[0567a12] 迦葉何故通告大眾

[0567a13]

[0567a14] 上根唯一身子中根通告大眾身子 所以時眾通告

[0567a17] 「如是第二正授三句一者諸佛、「
三業、「弘法 。「最後第二
;「國名光德國土;「時節;「 壽命;「正法住世住持;「國界嚴飾
國土出土出土。「 眷屬。「魔民佛法大明一者穢土一向留難
二者純淨一向 同餘示現是故 佛法所以了悟

[0567a29] 十二半偈分為初一 十行授記後半 授記十行
一行三業修福弘法。「最後
化主三行國土三行眷屬眷屬菩薩聲聞壽命 一行住持時節

[0567b08] 「爾時 目揵連第二 授記記為長行偈頌
所得是故。「三大弟子大乘授記 增上慢
其所交集所以

[0567b15] 四行 初文二者一行歎佛
一行二者 二行」, 大為」。「」,。「即食」,
。「然後」, 領解。「我等亦復如是 。「佛音一行合上
即便。「授記下半合上 然後一行二者歎佛

[0567b25] 「爾時世尊第二 長行偈頌長行 之中
化主二時三國眷屬 之中一者土人凡夫 聲聞眷屬菩薩眷屬上品
壽命住持。「虛空說法因時解空得佛 說法

[0567c04] 初二一行上行中一化主一行國土三行眷屬眷屬之中
凡夫聲聞菩薩長行聲聞菩薩菩薩聲聞 說法壽命一行住持
時節長行前後次第 說法一門有意

[0567c12] 長行前行因為所行;「 所行;「供養諸佛第三
具足之中略明五果時節。「 那提金光閻浮那提閻浮提有水水下金光金光出水

[0567c18] 初三四行之中三句化主一句 國土二行重頌化主一行眷屬無餘 三果

[0567c21] 目連長行 所行;「供養 所行具足。「多摩羅
() ,眷屬菩薩 在後菩薩在前菩薩行 中道中間人天
菩薩心第二聲聞 第三初五。「意樂一句國土三句化主
壽命說法二行眷屬一行 住持

[0568a02] 「弟子第二一行五百 ;「汝等第二一偈宿世 因緣

化城喻品第七

[0568a06] 三門來意釋名 來意
第三 。〈化城之前名為,〈化城已去稱為 二根一說
。〈化城之前明法過去結緣 ;〈化城已去過去結緣現在 化城二世
鈍根領解二者 聲聞法華經 現在未來成佛若爾菩薩歷劫
修行三根聲聞 發大心菩薩行中途 大乘現在未來成佛
領解即是 一品領解 因果二義、〈譬喻品聲聞
大乘經妙法蓮華菩薩」,聲聞 一者聲聞二者退小聲 二種聲聞現在法門
現在三乘根性三界火宅之中 三車得出既得種種方便調 然後
起信 聲聞二者退小聲聞說過去 世法三時一者大乘退
小時大時現在化城 一者大乘二者中途小時 大時如此退小聲聞人
聲聞不出二種 二門互通前後法華,《增上慢世間三昧
跋提對治化城喻」。《凡夫 世間禪定非想無想涅槃聲聞 涅槃何況凡夫聲聞
涅槃大涅槃化城喻

[0568b12] 第二 名門竺法護往古」,羅什化城喻」,
往古過去結緣化城現在往古化城切要
故稱曉喻 則是開方便門至寶所謂 真實義開權顯實 故云化城喻品

[0568b21] 第三

[0568b21]

[0568b21] 三車 使皆是

[0568b22]

[0568b22] 三乘 根性三車二乘領解事實 故稱使二乘斷見 煩惱得無涅槃

[0568b25]

[0568b25] 三車 使

[0568b26]

[0568b26] 長者傍人不得 使喚便使真實使方便 長者化子不得三車
真實三車方便

[0568b29]

[0568b29] 三車 方便

[0568c01]

[0568c01] 具有二義道理 無二唯有一者方便真實是故 事實」,唯有 一佛乘

[0568c04]

[0568c04] 若爾使 使便大車不得 便

[0568c06]

[0568c06] 譬喻品三十 一乘不得 便使二乘使喚
使喚便二者一乘真實三乘 方便方便二乘 便弊垢以是方便得近
佛乘方便所以然無有凡夫 道樹成聖二乘方便示現

[0568c14]

[0568c14] 方便何故

[0568c14]

[0568c15] 互相既得稱為 聲聞緣覺同名小乘優劣 不同涅槃下文
為止涅槃」。《涅槃經 無二涅槃」。舍利弗涅槃 般涅槃緣覺涅槃般涅槃」。
一者根性利鈍明智 所以三界止息 大宗而言二乘異義分為 二乘同義合為

[0568c24]

[0568c24] 二乘

[0568c25]

[0568c25] 異義略明十一 有利二者短長聲聞 三世六十緣覺百劫
聲聞緣覺 智度論》,聲聞 鹿自身是故緣覺得出
顧念五者福德厚薄 有相具足具足聲聞身 有相無相
中有十二因緣聲聞四諦 說法聲聞為人說法 為人假令說法一偈
淺深聲聞說法令人七賢七聖 說法不能令人頂法乃至羅漢 聲聞眾生福德利根
說教成聖緣覺佛世眾生薄福 鈍根聞說不能不堪 境界聲聞天眼
世界境界緣覺天眼三千世界境界出處聲聞出於人世緣覺山林十一聲聞四果緣覺
略明一者斷惑 斷見二惑二者三界 大品一切智小乘無生
涅槃無餘涅槃 四諦同知過去未來萬劫同名 小乘

[0569a22] 問曰

[0569a22] 諸子出門何故不見三車中路 化城

[0569a23]

[0569a23] 而言 說法輪作門外三車 出門不見道理
大車諸子出門不見 神通無物諸子舉目便
眾人退 乘車涅槃涅槃身子
爾時至於滅度」。 不見中道不見如來 說法今昔不同故城不見
實智方便 權智據有智德運動無為涅槃

[0569b09] 宿世因緣三品 應有正說領解授記 三品分為正說
授記其中領解不可所以 諸佛說法利人是故廣說所以略明

[0569b14]

[0569b14] 初二何故 後方授記宿世因緣何故授記 領解

[0569b16]

[0569b16] 為難 尚未明了授記 領解

[0569b18]

[0569b18] 何以

[0569b18]

[0569b18] 懷疑 即便」,中根 難解中根
領解 聞說宿世因緣化城即為 領解是故如來便授記後方
領解教門不同領解

[0569b25] 大意過去十六 沙彌大乘經中途是故法華》,
必須宿世緣由長行一偈過去結緣時節長遠長行一偈廣明過去結緣
長行偈頌長行第一結緣 。「爾時結緣。「國名好成結緣。「大相結緣名字。「
比丘第五結緣時節久遠所以時節 久遠聲聞薄福鈍根大乘乃至
生死長遠諸眾生怖畏堅固道心不退轉如來久遠猶如今日二乘佛智四者
古佛道法小乘聞說驚疑就此 一者。「譬如第二 比丘。「世尊第三比丘。「諸比丘
第四過去長遠。「如來知見 歎佛。《地持論三智第一義 清淨斷惑一切智有法
四法一者一切三世 一切世界眾生界一切 無為一切出世因果
無礙智四法 無有如來知見即是 二智三智所以歎佛
久遠今日不二華嚴一念 無量劫無量劫一念積聚

[0569c25] 三事第一時節第二化主六行第五過去久遠 初二第二
比丘第四過去長遠 第五歎佛

[0569c29] 「諸比丘第二長行 一偈廣明過去結緣 偈頌長行第一過去結緣
第二現在更為說法過現 始終

[0570a04] 第一結緣第二 結緣結緣二者結緣 緣由結緣近緣結緣二者
一世結緣世世結緣遠緣 大通智勝成佛第二十六 轉法輪第三成佛瑞相第四十方
梵天雲集供養勸請次第 成道成道雲集說法 有緣
供養勸請不出二事第一 三明能化第二第四就此 合十第一
道場未成正覺第二諸天供養第三 成佛初文五百四十萬億 那由他三義一者成上過去長遠
如此滅度 道場入定四千長遠說法
壽量古佛 使開釋不生驚疑

[0570a23]

[0570a23] 何故 道場

[0570a24]

[0570a24] 不同釋迦苦行 出家成道而言不成 在於故此
未成供養生物成道 說法生物

[0570a28]

[0570a28] 菩提難得

[0570a29]

[0570a29] 大品一者有方便 便難易方便為難有方便難易菩提難易世諦
菩提難得第一義菩提輕賤 眾生菩提難得怖畏生死長遠 菩提

[0570b05]

[0570b05] 云何道場

[0570b05]

[0570b05] 道場 二種一者法身道場二者應身道場法身 道場三菩提萬行
淨名經萬行三菩提是故 行為應身道場摩竭提 道場

[0570b10]

[0570b10] 行為 道場何為淨名經一切智道場

[0570b11]

[0570b12] 道場因果一者名為道場二者道場無上 稱為即此妙道履踐故稱
四句一者無上 非道菩提樹即如道場四者
非道三門寂滅

[0570b18] 「 梵天王第二諸天供養。「諸比丘 大通智勝成佛成佛二種
法身成佛初發心等覺 妙覺變易生死三界外 法身成佛攝大乘論三界外
三地方便生死地名 緣生十地生死金剛心 剎那無有生死。《佛性論三地世間
世諦福德」。福德智慧福德 方便生死地名出世間 真諦稱為智慧智慧因緣生
方便生死無明因緣生 」,故知無明方便正是。 「生死。「無有生死
一剎那成法法身成佛正是 無有生死應身成佛二種一者 大乘十地滿道場三界外淨土
成佛三界穢土成佛二者小乘 成佛三界。《俱舍論二種 菩提樹不淨觀乃至次第無生
名為成佛道樹 次第修道三十四成佛大小乘 小乘成聖大乘至聖

[0570c12]

[0570c13] 小乘大利無有道場 現前云何佛法現前

[0570c14]

[0570c14] 大乘方便三昧佛法現前小乘釋迦苦行稱為佛法

[0570c17]

[0570c17] 苦行道場

[0570c17]

[0570c17] 苦行乳糜道場

[0570c19] 「出家第二十六王子 轉法輪眷屬至於 恭敬讚歎說法

[0570c21]

[0570c21] 何故十六 王子轉輪聖王

[0570c22]

[0570c22] 二義一者十六王子有請大小二乘法輪 前列二者十六王子
王子結緣。「名曰智積平等大智 積聚二輪覆述妙法華經。「出家
大樂。「諸母涕泣 是故涕泣故而。「 頭面禮第二長行身業
恭敬偈頌口業自有不敬 初一歎佛成道道場
後半。「爾時十六王子第三轉法輪長行 二行說法一行歎佛
後半而言 五品十善五十五十五十

[0571a10] 「 比丘第三成道瑞相所以 有緣道法
默然意業利物放光身業 說法口業利物成道 三業利益放光身業動地意業說法
口業動地放光;「國界第三所以放光 身光二者眾生障礙召集
有緣佛出世所以動地偈頌覺悟群生靈動一切」,令眾生 利益
召集梵王。「爾時東方第四十方 梵天雲集轉法輪所以梵王 十六王子十方梵王
略舉其中可知十六王子八部恭敬」,故知 略舉中間十六王子
天人十六王子 內眷眷屬第一 梵王第二六方第三
梵天一一方 第一第二第三 第四三業供養第五轉法輪第六
如來默許。「梵天王第二。「爾時 五百第三真諦三藏 。「即時梵王第四三業
供養長行明法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供養 長行恭敬。「天華
供養宮殿 供養供養正果 菩提樹依果明處
宮殿欲求 歎佛一行自序來意 一行供養。「爾時梵天王第五
轉法輪供養祈福以求 歎佛福田歎佛施主自行 請法。「爾時大通智勝第六默許

[0571b19]

[0571b20] 涅槃不許供養默然何以

[0571b21]

[0571b21] 有人故知 有人身光上下不受有人 成道默然便是
默然便不受

[0571b24] 西南 乃至下方第二六方上方梵王 十行半偈初八歎佛
供養 供養歎佛 大悲大慈。「無量劫
六行第二歎佛初四 不值初四 初三眾生不值。「
邪見一偈起見眾生不值

[0571c04]

[0571c04] 東南 一百八無有南方 三十一見 無量劫無有何故不同

[0571c07]

[0571c07] 應世不同眾生厚薄 一百三十上品 一百八中品無量劫下品
略舉三品不同感應

[0571c11] 「 樂受生死無有 稱為。「
大通智勝第二近緣近緣 小乘法輪第二十六王子大乘法輪
第三說法第四說經入定一明 就此合十

[0571c19] 第一第二一會 說法第三說法初文前列十方梵天 十六王子
便接上 前列。「即時三轉第二 說法說法時眾悟道
四諦十二四諦 三轉十二不能轉三轉三轉謂是苦
應知應斷 已知一諦三轉
應知已知十二行者 十二眾生解行 故稱眾生
故云十二法輪轉生 四行法忍法智 比智轉生四行故云十二

[0572a07] 四行四法四法 比智何所

[0572a09]

[0572a09] 論師 轉生聞慧轉生思慧轉生修慧 婆沙三根三轉上根
四行乃至三轉四行 三根十二便四十 八法四行見道十六
十六四十八轉生未知知根轉生知根轉生轉生見道轉生修道轉生無學道釋迦鹿苑
說法天人初果三根大通智勝說法羅漢三根 二義

[0572a20]

[0572a20] 毘曇何為法輪

[0572a20] : 《牟尼見道法輪見諦 具戒定慧輪轂
二種」。正語正業正命正見正思惟正精進二種 正念輪轉欲界
上界乃至欲界上界 三界四諦上下輪轉名為斷見 四諦四方

[0572a28]

[0572a28] 《毘曇見道 十五云何十二

[0572a29]

[0572a29] 比智 印證見諦非見。《成實見道唯一空行十二數論
十二為難別有十二因緣 十二若爾三轉四諦十二十二 因緣

[0572b05] 「沙門第二 智慧二分出家沙門在家 羅門二分天主色天。「
世間」,天人以外稱為

[0572b08]

[0572b08] 三乘 見諦何故不能

[0572b09]

[0572b09] 見諦無學一切智 機緣不為不能轉 自轉聲聞不能自轉不為
緣覺自轉緣覺出世他人成聖不能涅槃緣覺說法不能 」。

[0572b15] 「謂是苦第三三轉略舉 其一。「廣說十二因緣第二所以 十二因緣二種一者四諦
苦集十二相生滅道十二還滅 二種根緣聲聞緣覺 聲聞四諦緣覺十二因緣
」,其事無明 無明過去中一煩惱 就此通義無明二者
煩惱本際生死 無明無明無明所謂 二諦不知世諦第一義
無明」。無明所謂三根三毒 三根煩惱三毒煩惱口業無明造業
增長無明成實 》, 在於受生;《
無明」。《毘曇受生不能 受生」。「不動三行身口意三行
。「種子心識受生之前所有心識業煩惱 後果識支二者無明所有
識支受生心名為識支 一念染污識。「名色色陰名色爾時未有
故稱釋名 受眾 能詮名字心法
能詮名目。「六入識處 增長。「 名為毘曇增語觸
意地語言有對五識 有對無漏 無明煩惱相應處中
所謂一切有漏分為五識相應身受 識相心受六根
十八三十 三世百八,《涅槃經」,爾時未有欲愛故稱
煩惱四方故稱。 《毘曇四取百八煩惱欲界煩惱之中 欲取欲取
煩惱緣於我語取 上下三界四見名為 三界戒取名為戒取三界論使
使》,身見使 我語取無我故云我語 身見邊見取著斷常
五欲名為欲取無後 有利鈍根便持戒後世 名為戒取利根苦樂不變
無罪邪見見取。《成實四取 不盡名為 含有未來現在未來
名色四果名為老死十二 略釋

[0573a15] 「第二悟道 不虛得道。「不受一切法 不受有人空觀現前不受有相
不受有人得道五根五塵 煩惱煩惱惡業惡業 不受三惡果報不受

[0573a20] 「第二第三第四 說法第三說法彌勒 釋迦三根眾生釋迦佛
得道三歸得道 得道彌勒結緣更為 說法不止四會說法可知
說法悟道

[0573a27] 「爾時十六王子第二大乘法輪所以 二義一者諸人羅漢大機 大乘二者今日
聲聞昔日諸人法華》, 成佛不為大乘至今 不解就此
請法出家眷屬 。「童子出家稱為童子 菩薩童真悟道
出家通化道俗在家不得 家人二者引導萬億出家。「沙彌」, 息惡息惡菩薩
大慈智積智慧門沙彌 功德沙彌 希有使身子說法
讚揚遐邇。「白佛第二。「 成就」,二義。「爾時轉輪聖王第三
眷屬出家王子

[0573b17] 「爾時第三大乘 第一正受說法第二時眾感悟 不同第三說經時節

[0573b19]

[0573b19] 沙彌 說法何故萬劫然後

[0573b20]

[0573b20] 時眾重心曇無竭 》。二者道場
釋迦小乘、《法華 二種一者二者方等經小心以此二門調伏
得令入佛六波羅蜜 神通」,四者諸佛教法不同 三乘後說一乘釋迦燈明
二乘後說一乘大通智勝

[0573b29] 「 」,第二時眾感悟不同中有三根 十六沙彌中根聲聞能信沙彌
諷誦信解二義 得意。「疑惑一者中根聲聞有緣
信解其餘眾生十六沙彌因緣 不能二者過去 佛說法華時眾不信現在
三根 去世佛說法華利根能信鈍根汝等 利根云何鈍根四者
法華》,

[0573c13] 「佛說八千第三 說經時節是故時長所以法華經恒河沙

[0573c15] 「 說經入定第一 ;「第二;「四千第三
定時所以入定十六沙彌覆述法華諸佛化儀不同始末 一者燈明佛說法華即便涅槃
結緣二者今文 結緣不盡利根鈍根未盡沙彌親近
入滅釋迦佛法華 再說法華得了法華》,涅槃》。

[0573c26] 「十六菩薩第二 結緣前緣昔日結緣世世
初文四者第一明知入定 第二第三時眾 。「法座第二白日
明月耀如來戢影菩薩。「 第三。「示教利喜,《 五十四卷云善惡
得法退 涅槃勝果使修善見利 其所歡喜
布施布施以此四事莊嚴說法」。法華四事三乘方便一乘 名為故云
一乘使一乘見利 根緣一乘 宿世因緣其所應機 法令生歡喜

[0574a15] 「大通智勝佛第四說法會理時眾 信受佛印。「汝等數數親近
沙彌有緣令親十方佛常啼

[0574a19] 「諸比丘第二結緣後世 世相得益能化 得益三結古今第四未來
三句沙彌常樂法華》。法華 佛乘菩薩佛果常樂法華 始終一切法華一切。「
菩薩現在所得。「世世所生第三得益

[0574a26]

[0574a26] 結緣 窮子何故父子

[0574a27]

[0574a27] 有人世世一劫 窮子相見一世相見
沙彌結緣三品一者上品如此 中說俱生過去二者中品如下聲聞地過去
法華》,現在釋迦一乘」,窮子 未來世弟子現在 不事法師未來」。三根
三世不同是故今文窮子相違

[0574b08] 「不盡一者過去善根未盡二者 猶自未盡

[0574b09] 「諸比丘第二能化得益所以能化得益法華成佛法華云何退聲聞


[0574b12] 「諸比丘我等第三 上根。「諸眾生 聲聞地」,第二過去中根。「
以是入佛教化無上 菩提教化無上菩提何故 聲聞沙彌時尚大道云何
小乘是故聲聞入佛 佛慧微妙不可 大乘大機是故退
是故。「爾時」,第三 古今

[0574b22] 「滅度第四未來 佛滅度修道阿羅漢人命終生淨土釋迦淨土作佛
異名為此法華經所以 無有畢竟二乘法華當成及時信受

[0574b27]

[0574b27] 三根 云何

[0574b28]

[0574b28] 上根法華世世 萬億一乘中根退 釋迦靈山退
釋迦法華》,未來法華得了

[0574c03]

[0574c03] 何故異名

[0574c03]

[0574c03] 釋迦 穢土淨土異名

[0574c04] 「 如來第二現在更為

[0574c06] 上來 往昔
大化大法中間小乘 說中諸佛說法 上來
大中 說教第一說法 大涅槃涅槃一乘
涅槃信解品時而」。 「清淨四教調清淨 人天二乘調伏凡夫煩惱
小心二乘煩惱 凡聖二惑清淨。「信解 堪受
聞經鈍根大解利根 大解不退稱為堅固。 「空法前已大乘畢竟空法
開悟大心畢竟空無所得聞說 一有二見。「深入禪定未必 深入大品一心佛道凡夫
二乘有所」,是故名為。「便 第二正說即是 正說正說不出無二

[0574c29] 「比丘 第二所以 無有二乘唯一佛乘二者知眾不堪
欲樂三句 正說。「」,得益 方便釋疑無二
涅槃是故如來有權 隨機。「即便 便信受得益

[0575a08] 「譬如五百 由旬第九一乘 得益第一大乘第二中途
第三所以 一者二世始終三事十六 沙彌二者中間退失大乘
釋迦鹿苑靈山之前 小說法華二世始終三事 二者三世諸佛法輪一者
根本法一乘末法一說 歸本三歸三輪 譬喻品聲聞初小
退小聲初文 導師。「五百
由旬惡道有人五百五道 生死不然三塗三百名為二乘二乘五道五百有人
生死來生變易生死中間 分段生死三百分段生死四百國中生死五百以上
變易生死有人三界三百二乘 一百以上一百並不,《三界三百二乘二百
正化 佛道三界二乘 惡道惡道之內涅槃佛道

[0575b06]

[0575b06] 三界二乘云何得到 佛道

[0575b07]

[0575b07] 二種一者二者 涅槃須陀洹萬劫乃至 辟支佛」,菩提心十住
種性至此凡夫退 佛道名為二者三界分段 二乘人居變易生死五處二種 生死大涅槃

[0575b13]

[0575b13] 何故得知

[0575b14]

[0575b14] 所得一切智精進」, 乃是真實

[0575b16] ,《 聞持四百由旬城邑 」。龍樹:「三百三界四百二乘」,
二乘一百二百開合不同無異大品二乘以此 惡道經合
三界三百二乘二百

[0575b23] 「惡道三界二乘故稱。《智度論 退二事三界二乘」。惡道
三界二乘惡道二乘菩薩惡道涅槃二乘名為不善」,故此五處 惡道三界二乘
皆是三百凡夫二百 乘空諸見皆是凡夫外道三界 涅槃既是顛倒二乘變易生死
涅槃顛倒生死涅槃 無常故稱。「無人五百 玄遠故稱諸佛菩薩不住故云
。「怖畏大乘五處三界 猶如火宅眾苦充滿怖畏。《涅槃怖畏二乘道果命者怖畏捨身」。《
怨家上來其事

[0575c09] 「」, 第二沙彌徒眾 無有智人故云眾多。「
此道珍寶菩薩發心凡夫二乘欲求無上菩提

[0575c13] 「 導師第三導師十六沙彌 釋迦無二
而已故云 導師。「聰慧明達 明達二事聰慧
明達三達種智萬法三達 。「大機 不堪
導師。「眾人 佛道生死

[0575c24] 「人眾中路退」,第二中途 三句小機 得益小機小機
佛智小機三句退 退退。「中路發大心 出離生死佛道大解
中間退過去世事 至今之前之間 退失大行未成佛道中間名為
。「導師退小機 佛慧。「我等 怖畏不能上標退
退退三事一者退大乘微弱未有不能 怖畏退生死患難
退佛道三僧祇然後之外 一行不堪修習不能。「退還第三退退二事退凡夫
退二乘退還生死退 名為退還

[0576a14] 問曰

[0576a15] 即是退何故退

[0576a15]

[0576a15] 根性不定一者退凡夫二者二乘 菩薩不定所以

[0576a17] 「導師 方便」,第二三句能化 。「
方便引向小巧故云退 二乘善巧退凡夫
中路小乘大道故云 多方便。「而作是念第二。「 珍寶第三
珍寶生死苦退還 方便導師智慧 以下導師慈悲

[0576a28] 「第二 三句二乘 三界煩惱分段之外
三百究竟而言究竟名為」。斷惑 無為不異所以」。生死患難 稱為。「告眾人言汝等莫得退還」,
。「不須老病。「退 生死五欲。「大城中止涅槃天人名為
二種涅槃中止。「 心得自在。「 安穩涅槃離生有人
煩惱隨意自在有餘涅槃 安穩因果無餘 。「至寶有人
聲聞發菩提心求佛智慧 大品發心隨喜」。 化城二乘教本
得佛譬如暫息進路不得 假設小乘終歸大道 六十修得聲聞百劫
緣覺無餘中止 菩薩三阿僧祇劫修行故云

[0576b22] 「心大歡喜第三得益信受 涅槃說教故稱歡喜。「未曾有
二種涅槃出世世間未曾 。「我等惡道」,離生死苦。「 安穩涅槃至此皆是 信受

[0576b28] 「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第二 涅槃

[0576b29] 「安穩第三涅槃三界生死 涅槃安穩有餘
安穩盡智無生智 安穩究竟究竟故稱

[0576c04]

[0576c05] 無學凡夫學人

[0576c06]

[0576c06] 凡夫學人三界二乘涅槃 究竟

[0576c07] 「爾時導師 說教 退凡夫涅槃稱為佛道
暫息故云。「 乘法調煩惱大乘 。「即滅化城第二說教三乘究竟
稱為 。「眾人汝等去來聲聞修行 。「所在勸進
三百二百故云。「 大城我所化作一佛乘分別為止有息二義
。「諸比丘第三即為三句惡道第三二義。「諸生
,「合上 。「眾生合上第二中道 說教得益
。 「見佛親近合上中路退乃至 。「便念佛道長合上
。「合上怖畏。「 怯弱下劣」,合上第二。「方便 第二正說。「涅槃合上


[0577a02]

[0577a02] 云何涅槃

[0577a03]

[0577a03] 有人三界無餘有人大涅槃第一 涅槃稱為第二名為勝鬘經
二種無餘有餘二乘」。 二乘涅槃 如下唯有一佛乘

[0577a08]

[0577a09] 何故

[0577a09]

[0577a09] 二乘同義 異義三界無為 利鈍不同五百由旬
三界三百二乘涅槃二百 二乘

[0577a13] 「眾生 上文說教 初文即是兼合第三
又稱上合三百由旬 二百故稱分明三界 三百二百
。「如來爾時第二正說 即滅化城。「住地佛慧合上 汝等去來寶處。「觀察籌量所得涅槃
非真實合上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二乘 佛慧佛慧所得涅槃 大乘高原陸地不生蓮華五無間
發意」,二乘佛慧不及凡夫 二乘煩惱凡夫

[0577a27] 「導師第四

[0577a27] 四十 半偈長行長行過去 現在更為說法過去
世事結緣緣由結緣 緣由中有遠緣近緣 初中第一大通智勝成佛
十六王子轉法輪大通智勝 梵王說法未成諸天供養成道
初一第一第二一行第三。「十六子第二轉法輪長行 十六王子請法
恭敬說法 一行第一一句第二;「轉法輪 第三。「世尊第三
地動放光一行 第一。「東方世界第四十方梵天 梵眾六方上方
初三一方 一一方 一句

[0577b18] 「無量 世尊上第結緣近緣小法十六王子
說經入定 正受一會說法 第一第二,「
百萬長行六百萬億那由他 此間那由他。「第二說法 說法。「十六王子」,第二
大法出家 一行第三眷屬。「 」,第三大法說教
感悟不同說經時節 。「佛說」,說經入定 入定一句
定時一句

[0577c04] 「沙彌」,第二 結緣一世結緣世世
說教一行時眾 一行第四。 「佛滅度」,第二世世長行
得益一行能化成佛 古今一行 未來

[0577c12] 「十六第二 說法長行
第一上文 。「譬如惡道第二 大乘中途
惡道導師。「愛見煩惱法身慧命。「
水草大乘無漏定慧。「無數 」,第二。「導師」,

[0577c22] 「眾人疲倦第二中途 說教得益
小機一行 。「方便第二正說 說教。「城郭
涅槃城外無學果 功德。「莊嚴 果地功德有漏五陰生死
無漏五陰聖人。「周匝 ,《淨名經總持小乘隨分 。《阿含經慈悲喜捨以為無漏
稱之為。「浴池九次第定 灌注稱為八解脫名為浴池。《阿含經 四禪
護念清淨。「重門高樓 三三昧名曰重門無生智高樓中有練禪皆是高樓
。「男女充滿定慧男女慈悲心 善心誠實聲聞隨分。「 第二第三
諸人一行第三得益

[0578a13] 「導師」, 第三 說教行一

[0578a15] 「亦復如是 第三大乘第二中途 小乘第三大乘
第一大乘。「求道」,第二中途上文說教 第一第二;「涅槃」,
第三說教第一上第得益三行 第二

[0578a23] 「諸佛導師一行第四

法華義疏卷第八

[0578a25] 永仁甲午中旬緇素男女合力上報

[0578a28] 沙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21 法華義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