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Jing Yi Ji 法華經義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卷第三
光宅寺法雲

[0597a24] 「爾時世尊說偈言」,二智髣髴 長行偈頌第二偈頌長行一者二智二者
二智十七半偈分為 第一四行二智 如是果報十三半偈
二智長行二智一者釋迦二智諸佛二智 釋迦二智三重第一
二智第二第三四行偈頌 分為諸佛 二智諸佛釋迦
二智二智諸佛 二智偈頌諸佛二智偈頌 二智諸佛二智實智
權智實智中有 諸佛智慧」,第二甚深無量」。 權智智慧門第二
難解第三不知一切聲 不能世雄不可量一句 實智權智,「諸佛智慧甚深
無量」、「智慧門難解諸佛 四魔外道權實 二智不可量。「諸天
一切眾生無能三句 第三不知一切聲辟支 不能一偈長行
不同長行實智方便智權實二智不同上當 權實二智中舉二智不同
不知權智不知 二智三不長行不知 出聲緣覺
緣覺菩薩五乘不知不同何如不同解釋:「 有所長行所以二智
二智只是聖人 權智權智應有是故實智權智
本家是故權實 二智有權然則一更無異是故維摩經
世界有若無礙若干 上當二智經本 二智成人舉人二智
不知權智 二智鄙斥智慧昔日權智不能 不知權智而今二智
二乘不解權智實智 莫測是故二智長行 二乘偈頌一切眾生無能
五乘今日 教本二乘是故長行 于時時眾謂言二智二乘不解二乘之外應有是故非唯
不解權實人天菩薩亦復不解如此可知。」

[0597c23] 「佛力無所畏」, 釋迦二智釋迦二智權智實智一行上半
釋迦實智下半權智 實智實智無畏 半偈功德
。「無能測量者」, 釋迦權智釋迦權智中正 三重成佛以來權智時節,「種種
因緣,「引導眾生半偈 第二第一第二 所以權智在後
權智三根不一故稱 一偈長行三不何者長行 釋迦權智實智實智
權智不同長行如來知見 深遠實智功德 功德實智
實智不同長行釋迦二智不出 不知無能測量者」,三不

[0598a13] :「長行所以權智實智釋迦出世所以 實智權智今日實用
前後迭相長行 中有實智 長行
何以智慧實智 四一如來 四境故稱實智無畏功德
故知長行功德 功德智慧只是一體無畏解脫三昧別有智慧智慧
別有功德故知功德智慧 智慧功德只是一體前後 長行釋迦二智不出
不知無能測量者不知前後不知長行長行不出一有 。」

[0598b03] 「無數佛具足」, 諸佛釋迦 偈頌諸佛二智偈頌釋迦
二智無數佛具足」, 半偈諸佛第二二智所以者何 千萬億無數諸佛諸佛無量道法
。「甚深微妙法難」,半偈 長行第三諸佛二智半偈: 「甚深微妙一句結實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一句 隨宜意趣難解。「無量億劫 一偈釋迦一行
:「無量億劫」, 二智長行不出既有釋義。「道場成果」,下半
釋迦單結實智成就一切 未曾有法實智實智 只是如來道樹成佛世尊大覺 實智道場成果
知見

[0598b22] 第二如是果報」,十三 半偈上第二智 中有一者所以二者
十三 如是果報一偈 長行第三第二
二行上第第三一行 上第所以上第 言中一者二智不可
二者權實二智不可說 ,「如是果報。「 十方佛
一者雙開二者雙結第一第三中間 第二
權智四句實智 。「如是果報一句實智只得
因緣所以三乘 三乘為此 大乘因果小乘因果。「種種
性相一句權智權智 性相三句 如是如是
所以種種大乘 為此種種 大乘性相三乘性相不一種種。「
十方佛」, 第一

[0598c22] 「是法不可示十一上第 舍利弗不須」,就此 一行第二十行
所以聲聞不知 不知:「是法不可示舍利弗;「言辭寂滅
不須。「眾生無有 十行第二就此十行 自有第一不知
第二第三 知眾第二知人正言諸菩薩 中有信力堅固者得知非見
聲聞大乘 菩薩大志。「諸佛弟子」, 第三不知種類不知
二智四行聲聞不知第二 緣覺不知辟支佛 第三三行菩薩不知新發意
第一聲聞不知初一聲聞不知一行假設 一行釋疑縱令舍利弗
一種無益假令弟子 有所不能第三菩薩不知 中有凡夫菩薩不知一行
明初以上菩薩不知 。「舍利弗無漏不思議」,中有 言中第一所以
如來種種分別權智中略 實智無量 未曾有法成就一行
初一下半諸佛

[0599a24] 「舍利弗諸佛無異」, 半偈第二分明 就此三行
一有一行半偈諸佛第二 釋迦二階各自三重諸佛一中三重第一舍利弗
諸佛無異」,半偈諸佛。「 說法大信力」,第二 。「世尊真實」,
第三諸佛真實 中有三重第一聲聞 緣覺乘」,一偈釋迦所為二乘
二乘人見重者二乘 第二方便力示以三乘」, 釋迦第三眾生處處
」,半偈釋迦眾生 執著處處是故如來

[0599b12] 「爾時大眾 聲聞」,自此慇懃以來 第二情懷就此
自有二者第一爾時大眾而今 不知經家大眾 第二爾時舍利弗四眾心疑
舍利弗 方便力示以三乘昔日三乘 方便而今三乘方便昔日
相違是故舍利弗取決大聖 經家大眾自有第一 大眾中有聲聞優婆塞優婆夷
經家眾生第二而今不知」, 二智就此之中經家
中有二者第一二百」, 學人第二發聲辟支佛優婆夷」,學人第二中有
二者第一以下聲聞辟支佛 不能以來何故二智 第一二智髣髴第二
一解脫而今不知」, 所得解脫究竟究竟 第二分明

[0599c06] 二智中有第一 世尊何故慇懃方便」,釋迦 釋迦權智舍利弗成佛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 實智不出第二 所得甚深微妙以下諸佛二智
諸佛實智舍利弗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有所言說意趣」, 諸佛方便智智慧門難解
聲聞不能以此相應

[0599c17] 「佛說一解脫」,第二所得 究竟究竟上第二分 一中方便力示以三乘
」。就中第一佛說一解脫 涅槃」,第二而今不知」, 三乘一者
二者無為有為即是盡智無生 三界盡是盡智不受無生智無為三乘三界有餘涅槃
三界無餘涅槃二種無為只是 即是雖然 便所可作前後

[0599c29] :「時而 羅漢治道三界時報 ?」解釋:「報身任運
轉輪假說 三界於是時報。」

[0600a04] :「三家解脫一等應有三車受別。」 :「三家解脫所以一等三界
無為無為是故一解脫所以三車勝負 聲聞三界正使羊車
少許習氣鹿車菩薩 牛車。」

[0600a11] :「斷惑既有優劣無為 。」解釋:「習氣受生習氣三家
因果無生智解脫三家 一等功用長短 三車佛說一解脫解脫有餘無餘
涅槃即是滅諦即是道諦佛教修行道諦證得滅諦 一解脫我等涅槃。」

[0600a19] 「從而 不知」,第二而今 昔日所行道諦解脫果 有所上來皆是經家

[0600a22] 「爾時 舍利弗四眾心疑未了」,自此以下 第二舍利弗就此 自有第一舍利弗四眾心疑
未了」,經家舍利弗 第二白佛 經家中有第一舍利弗
四眾心疑」,經家舍利弗大眾 第二未了經家舍利 自有疑心第二中有舍利
如來賓主相間即是舍利弗第一第二有利 第三解故第一
一者長行二者偈頌長行自有 三重第一諸佛二智第二 第三釋迦二智第一
二智白佛諸佛 一方便」,諸佛權智甚深微妙 難解」,諸佛實智甚深
未曾如是說四眾 世尊敷演」,即是第二 世尊何故慇懃甚深微妙
」,第三釋迦實智應有 方便智經文不出中有故知 應有上經方便智實智

[0600b18] 「爾時舍利弗說偈言」,第一 長行第二偈頌十一分為六行
長行第二聲聞佛說 第一四行半偈所得 長行

[0600b23] 有人:「四行半偈佛說 一解脫』,『我等涅槃文句 相類。」意謂何以長行即是
經家于時時眾云何舍利弗 故知但是

[0600b27] 六行 一者諸佛二智二者 釋迦實智六行
第三一行第一三行 半偈第三釋迦 慧日大聖」,一行
釋迦實智道場所得 權智何故 。「自說」,一偈第二上第
一言何故慇懃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 難解」,長行不出諸佛 上半長出下半。「無漏
涅槃」,三行第三 第二未曾 如是」,四眾故知三行
聲聞第二 覺者緣覺。「聲聞 佛說第一」,四行半偈
所得四行自有第一聲聞佛說第一」,一行半偈 舍利弗所得
第二所生三行 。「爾時舍利弗不須」, 第二第一意言便廣說
智者時眾相與驚疑不須

[0600c23] 「舍利弗白佛 」,第三第二有利 長行
意言皆是利根佛說云何 驚疑

[0600c27] 「舍利弗」, 第四第二意言權實二智 時眾驚疑更生誹謗
惡道云何

[0601a01] 「爾時舍利弗白佛 」,第五第三 解故

[0601a03] 「爾時世尊舍利弗 」,自此授學無學人記 本經
第三廣說中有 如來所以二智所得 如來第二第二
第三上品第一 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第三
中有三重三根人為第一 慇懃以下第二我所 福業今世過世見佛功德迴向佛道
上根舍利弗 第二爾時舍利弗白佛世尊 疑悔三菩提受記
中根 迦葉須菩提四大弟子第三化城 授學無學人記三品宿
因緣一同 上根聞法 便中根
同歸聞說同歸 差別說中譬如優曇華宿世因緣二百億
教化」。根本大意 希有不可宿世因緣 成上往古因緣根本
正是因緣第二說中有法 宿世因緣說教 」,則是文句不足可以 中根
父子因緣之中昔日 座席金銀則是宿世因緣 中有時眾 窮子領解中方宿世
因緣說中宿世因緣說中有法 神通感動十方 轉法輪則是譬如五百
根本宿 因緣何以得知四大弟子授記 汝等宿世因緣汝等
」,往古大乘 十六以此 因緣法華經」,大意宿世因緣
宿世因緣所以三根差別 前後論理羅漢 正使三明六通一向不知同歸
且自涅槃經:「不知 常住三歸不得聲聞緣覺菩薩何況 當得無上菩提不知常住四信
五根不立。」且自勝鬘經:「三乘 。」聲聞緣覺自知有餘必當 無上菩提。」三乘聖人三乘
決定別異不解同歸若爾所以聲聞緣覺自有佛果自心 未能頭目髓腦聲聞
緣覺調自度如此皆是實有 舍利弗上根富樓那 實行菩薩行聲聞所以
信解昔日三乘別教同歸是故如來 初始明法凡夫中有利根
舍利弗領解凡夫 中根須菩提領解宿世 因緣凡夫中有富樓那
領解羅漢 三根差別中有 自有一種迴轉大品
自有一種進行 就此進行根性利鈍既有 皆因宿濃淡有時
踟蹰之間前後 鈍根執教中根
多疑無生等觀無生智 人執既是如來何故 三果鈍根
執教多疑佛教 三乘無生何必 執教多疑中根有時
有時執教佛教 何必教理 得道成聖是故利根
相符是故聞法便 執教多疑 是故聞說一乘
中間 學人無學通有 利根多疑
鈍根執教多疑中根 只是斷滅涅槃利根 多疑理智分明見習
斷惑未盡未來 多疑鈍根執教多疑 神明滅佛不虛不信
執教未知神明 中根執教 無學
一一說法 先後

[0602a14] 第一上根人中 自有第一慇懃 以來正法上根第二第二
長行上根舍利弗領解 第三爾時舍利弗以下如來 成上第四未來
以下上根授記之中 第一正法上根人中二者第一慇懃以下一百十四
以來正法上根上根 差別疑心是故第二汝等 舍利弗聲聞菩薩 上根
同歸就此之中二種正法說中二者即是長行 之中二者第一五行
上根第二一行半偈 歡喜自知當作長行 第一慇懃
」,緣起第二舍利弗 妙法以下長行以來正法 之中緣起中有二者第一
同歸第二舍利弗 唯然世尊樂欲」,舍利弗 第一自有四重第一第二
諦聽第三第四總結 。「慇懃」,第一 。「汝今諦聽以下第二
諦聽三慧諦聽聞說聞慧善思思慧修慧。「 中有五千禮佛退」,第三
佛神力聞者不堪 第一五千禮佛退第二所以 ,「有為
無生智。「無為第三有如不堪第四世尊默然不堪。「舍利弗
第四總結就此自有第一舍利弗有機第二如是 去者無機第三

[0602b24] :「如來有身二密終日 真容聞說 ?」解釋:「時眾
可是佛神力褒貶時眾去者 聞法是故。」

[0602b29] 「舍利弗 唯然世尊樂欲」,緣起第一 第二舍利弗。「
舍利弗如是妙法長行一者 二者正法自此第二正法就正 說中自有二者第一諸佛第二
如是妙法以下第一諸佛 上品諸佛權實 所以上第髣髴
諸佛二智佛智慧甚深無量」,智慧 難解第二分明說中明顯世尊真實諸佛
二智而已諸佛明顯故稱 廣明廣明故稱 諸佛三世諸佛
廣義諸佛二智 一者 二者不虛誹謗四者
明顯五者五濁 真偽故稱廣義

[0602c19] 釋迦上品髣髴釋迦 及第二分說中三義釋迦 唯有廣義無有諸佛
第一諸佛第二 諸佛過去諸佛第三 諸佛未來諸佛
第四諸佛出現諸佛 諸佛應有一者 希有二明不虛三明四明
文句唯有五濁 中方真偽 釋迦可知文句
如是妙法諸佛如來 優曇」,第一希有 外國語此間靈瑞唯有轉輪
出世故知希有如是。 「舍利弗汝等信佛虛妄」, 二明不虛誹謗舍利弗諸佛隨宜
意趣難解」,第三就此之中 自有三重文句第一諸佛第二所以者何無數方便釋迦
何以釋迦諸佛 諸佛釋迦第三 諸佛」,諸佛結成諸佛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一大事 因緣」,第四所以 屬下廣明四一
二明三明四明一者昔日三果今日 一者昔日今日菩薩
一者昔日三乘別教今日 一者昔日三乘所行只是 一佛是故汝等所行菩薩道」。
四一二智實智四一 實智有機無機所以 四者一中二種
因果皆是所以 一者二智 會三歸一緣由
眾生自有 會三歸一諸佛昔日假名今日一乘
歸於實智 不同何以實智 法華經言教一者
三教三教三教 今日三教 實智不同何以實智
今日眾生一乘 成人以為諸菩薩以為一境中人一者昔日三乘
今日菩薩今日名字 實智名字實智照理
一中自有四重一者 二者四句 四者結果所以者何諸佛
世尊一大事因緣出現」,第一 。「舍利弗云何諸佛」, 第二解釋。「諸佛世尊
令眾生知見」,第三四句 開示悟入四句四句不同一家初三別教
無量義經法華經 知見佛果萬行知見 光宅法師知見只是
眾生當來佛果眾生 以來五濁障礙不堪大乘 今日大乘
五濁不能今日經教 當得則是昔日三乘 所行皆是一佛眾生
聞慧則是三乘人相 籌量方便真實 未來應得于時思慧
相與自知極地 無漏治道無明住地煩惱于時修慧入佛知見光宅法師
寺中四句因果四句四句漸漸壽命長遠
則是廣說 壽命長遠則是 略明如來壽命長遠
則是廣說壽命長遠分身 隱顯為期時眾相與同歸 一佛修學即是。「 諸佛一大事因緣出現
」,第四結果。「舍利弗諸佛 如來教化菩薩」,第二。「 第三因為
知見知見眾生。「 如來一佛乘眾生說」, 第四明教就此一中自有二階
明教第二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 如是」,諸佛結成

[0603c29] 「舍利弗 過去諸佛」,第二過去諸佛 三佛唯有二義
第二 一佛乘明顯三佛一中 唯有
一佛乘」,即是。「諸眾生諸佛 聞法究竟」,。「一切種智」,

[0604a08] 「舍利弗未來諸佛 第三未來諸佛 一二第二
一佛乘唯有 一佛乘。「諸眾生 諸佛聞法究竟。「一切


[0604a14] 「舍利弗現在 無量諸佛」,第四廣明現在 唯有二義
現在佛門釋迦何以 現在十方佛何況 釋迦五濁惡世就此
現在佛門自有第一舍利弗 饒益安樂眾生」,現在 第二諸佛無量無數方便
第三舉人結成。「舍利 現在十方無量諸佛次第一佛乘
唯有,「一佛乘 。「諸眾生聞法究竟。 「一切種智即是
舍利諸佛教化菩薩第三舉人 結成現在

[0604b01] 「舍利弗 亦復如是」,長行第二明法說中上來廣明諸佛一者即是上品
長行諸佛二智諸佛 第二廣明釋迦如來 上品長行釋迦二智釋迦
就此釋迦唯有第一 第二明顯第三五濁 第四真偽第五不虛
希有偈頌中方以此得知一佛文句互相。「 亦復如是」,第一。「有種
」,如來三乘有所。「深心 此時能行。「本性 宿不同

[0604b15] 「舍利弗如此一佛 」,第二就中唯有無人 如此一佛乘」,。「
種智」,一句。「舍利弗十方佛 尚無二乘何況」,尚無 二乘尚無六度菩薩乘辟支佛乘
何況聲聞乘故知一佛乘即是

[0604b22]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 第三五濁釋迦 為此五濁惡世不能就此
自有第一五濁二者五濁 四者舍利 諸佛出於五濁惡世」,第一五濁
。「所謂劫濁煩惱濁第二次 。「如是舍利弗劫濁第三 。「諸佛方便力一佛乘第四
五濁五濁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濁亂 五濁應有煩惱濁見濁十使之中
使煩惱濁五利使見濁 正體餘者相從見濁煩惱濁 命濁果報眾生濁
得名為時 時節中有劫濁如此 劫濁使
煩惱濁使縱橫行人 眾生煩惱受生不定 三界往還六道受生眾生
五見見濁五見身為身見一生諸見命濁 。《成實論六識相續
煩惱三界 雜亂無窮名為命濁五濁一乘 五濁上品五濁即是見諦
中品即是思惟五濁下品即是習氣五濁 五濁一乘

[0604c21] :「 五濁一乘凡夫具有五濁聞說法華》,大乘思惟
一乘學人一乘 聞說法華》。習氣五濁一乘 習氣一乘不堪聞說法華》。」
:「如此宿大乘大乘 因緣五濁不能宿 大乘習氣五濁
宿凡夫具有 五濁過去大乘善根五濁不能 便一乘聞法學人無學
如是宿大乘因緣所行 斷除正使習氣一乘 。」

[0605a06] :「使宿大乘 ?」解釋:「 何者使飲食豐足
適意 [*] 隨時成就 不為使飲食寒暑得便昔日便
如是善根煩惱善根五濁一乘 二者隨時
五濁一乘隨時只是隨時得便 。」

[0605a16] 「舍利弗弟子 」,第四真偽信心 凡夫就此真偽自有
第一真偽第二佛滅以下信心各自三重第一 真偽三重第一第二
第三羅漢第一 阿羅漢辟支佛」, 。「舍利弗以下第二
羅漢增上果 羅漢果謂言增上 增上慢。「所以者何
第三羅漢羅漢 一同無有 羅漢便中早已解方便
羅漢不解同歸 羅漢。「佛滅度第二 三重第一第二
第三疑心第一佛滅 」,滅度過後 有人前世修行羅漢
無有為此羅漢說法 不解正是 在世同歸滅度 法華同歸
信樂心受同歸 不問自然于時不肯自言滅度
佛弟子解法佛滅度 同歸是故第二所以者何以下 所以在世信受
正言佛滅度惡世如是法華 讀誦難得為此今日 信佛滅度
受持說法難得 無餘涅槃是故第三以下 便
正言羅漢果要聞如來法華 同歸然後入涅槃聞說法華 不得入涅槃阿羅漢不值今日釋迦
法華未來世值遇 同歸入涅槃無有 間入涅槃信受
如此我等即時信受信受使 羅漢中有不肯相與信受

[0605c03] 「舍利弗汝等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第五不虛誹謗就中第一第二諸佛如來不虛
無有以下

[0605c06] 「 時世說偈言正法說中長行 偈頌第二偈頌一百十四 長行一者緣起
正法開方便門真實一百 十四四行一句 長行第一緣起第二一百 偈頌長行第二正法緣起
一者同歸 舍利弗四行一句 舍利弗
一者二者 第四總結

[0605c18] 四行 一句分為三行半偈長行 去者無非 是故去者三句
得知長行入涅槃 于時云何經家若爾何故相似于時
相似?「缺漏戒名具足即是生死。「瑕疵 其內犯戒威儀
。「枝葉舍利弗三句第二 第四總結 有機二者無機總結
兩句第一,「舍利弗一句 第三第二

[0606a03] 「諸佛所得 一百三句第二 長行第二正法正法說中
一者諸佛廣明二者釋迦 廣明一百三句 分為七十三行一諸佛
如是三十六釋迦諸佛 一者諸佛二者過去
未來諸佛現在 諸佛七十三行一分為 三十四三句諸佛
過去無數劫以下二十七半偈 第二過去諸佛第三未來世尊 六行半偈未來諸佛第四天人
供養以下四行半偈上第現在 諸佛 二明不虛三明四明
第一希有

[0606a22] 三十四三句 分為十二行一上第諸佛第二聲聞菩薩十一上第
諸佛第三眾生 半偈諸佛五濁 長行第四我有方便
上第諸佛不虛兩句 長行不虛第二 文句次第
中有希有中略長行 無有五濁中有文句出沒一佛
諸佛 諸佛第二釋迦諸佛第三 諸佛第一諸佛
長行三乘方便廣明五乘方便十二行一 分為第一三句
方便第二佛子心淨三行 半偈菩薩大乘方便文句是故三句四乘
方便五行三句 第二方便三行 方便昔日所以四乘皆是方便
四行一句人天 二乘一行出聲辟支佛二乘初四行一中有第一諸佛所得
三句大乘人天二乘第二 心所一行眾生根性不同第三 悉知一行隨宜說法非一第四
修多羅一行非一即是九部 鈍根小法一行第二出聲 辟支佛二乘二乘未必

[0606b26] 問曰:「老病 何故貪著生死前後自相 。」解釋生死
一者三界分段生死二者三界外無明 住地變易生死分段交切變易分段且自昔日
無明住地 生死於是無有 第二須陀洹求道
老病妻子則是 貪著生死隨意 中有

[0606c08] 「方便」,自此 第二開言方便就中 第一方便上聲
緣覺三乘方便昔日真實今日 便第二九部法一偈倒開上人 方便人天根本
大乘。「佛子 」,三行半偈第二三乘大乘 一行半偈
大乘,「大乘昔日三乘 大乘今日大乘第二二行 方便自有如是一行
成佛第二心行下半方便心行三乘大乘

[0606c21] 「聲聞 菩薩十一諸佛第四
第三 次第聲聞菩薩一偈第二 ;「十方佛土唯有一乘法一行半偈
第四;「佛智半偈 第一就此第一佛智一行三句
眾生說大乘小乘第二其所得法定慧莊嚴四行 三句出世以來一乘第三
舍利弗立誓如來 行菩薩道大乘 第二佛出世以來大乘
四重第一其所得法三句 眾生第二自證無上道 半偈佛出世本意
慳貪無奈眾生 是故時眾 自言眾生信佛故第
一行一偈勝人 無有自有三寶欺誑 此等信佛眾生時眾
使無有三寶復信 第四一偈自身功德 不虛若是威德
如此形相云何出言不實

[0607a19] 「 眾生第三諸佛 五濁長行就此五濁自有
第一眾生佛道一偈 五濁眾生出世不得大意第二六行 五濁第三是故舍利弗
五濁眾生出世 第二五濁便, 「眾生眾生濁。「受胎
一偈命濁,「邪見稠林一偈見濁六十二見我見外道乃至行陰
如是五陰便二十 二十可見過去五陰 二十未來未來世
二十三世二十便六十 六十不出斷常二見何故如此使即是便斷見即是
便常見即是 有無二見 六十六十二見。「
虛妄煩惱濁,「千萬億一偈 。「是故舍利弗第三諸佛 五濁眾生三乘方便

[0607b13] 「 方便力示以三乘」,偈頌上第 不虛就中自有初一釋迦 諸佛不虛第二大眾
一行不虛

[0607b17] 「過去無數劫自此 二十七半偈四佛第二 佛門過去佛一者
二者先有偈頌第二 世尊二十五過去佛 就此第二二十五半偈自有二種
一有二行第二眾生 十三三重 三重過去佛在世修行
第二二十過去佛滅度修行 得佛第三一行在世滅度 養成第一過去佛在世
得佛:「眾生即是 六度即是成佛即是。「諸佛 滅度二十第二佛滅度
修行成佛供養一一 供養第二四行半偈供養第三六行 造像供養第四三業供養
第一一偈供養 善心供養。「諸佛滅度四行 半偈第二供養即是
供養心即是成佛即是 六行半偈第三造像供養 塔廟
三業供養。「 過去佛現在滅度一行第三 在世滅度修行

[0607c15] 「未來世尊自此六行上第未來 佛門就中自有半偈第二諸佛本誓四行偈頌
中有初一;「未來世諸佛雖說 千億一偈;「諸佛兩足尊 。「知法無性善法
無有三乘。「佛種緣起佛果 佛果因為 緣起。「法住善法
乘法法住。「世間相常住 世間一乘一種 在於世間常住常住大乘
導師方便根本只是昔日方便 故知只是

[0607c28] 有人:「 偈頌」。意謂何故 緣起只是

[0608a01] 「天人供養 四行半偈上第現在佛門長行中有 第一第二
第三結成 第三第一天人供養一偈第一 現在諸佛在世
三行偈頌第二長行 明顯三行 第一寂滅一偈
第二知眾 自有初一行一現在十方 洞見三乘第二種種因緣

[0608a13] 「如是自此 十六行半偈釋迦長行 一者二者五濁
第四真偽五者不虛第四真偽希有 三十六半偈分為初一
一偈第三 舍利弗二十七半偈上第三五 第四三世諸佛說法儀式五行
希有長行第五汝等 諸法一行上第不虛 三重料簡長行一本第二
前後 上第真偽中略 長行無有希有長出
希有所以 釋迦長行出沒故知一佛之中第一
第三第五第四希有 不合即為 火宅所以四佛
四佛釋迦未來 釋迦 明法自有
優曇華云何是故第一第二合為 諸佛名為化主
第一名為 第三五濁火宅 第五不虛不合第十
第三五濁第一 舍利弗佛眼觀四行此間 法身化眾生五濁
火宅第二長者火宅長者大火四面第二 道場經行六行半偈此間
應世大乘化眾生不得 第三長者不得火宅舍利弗長者思惟我身有力
第三過去佛所行方便力十一此間三乘眾生火宅第四長者
爾時長者大火諸子不時方便第四舍利弗我見佛子
佛道無量千萬億一偈此間佛見 人大乘機火宅第五 長者諸子
得出火宅無畏道中露地 障礙第五恭敬 諸佛方便說法一偈此間
三乘只是三界無生 火宅第七 諸子諸子
羊車鹿車牛車第六如來所以佛慧 正是行一此間
眾生大乘歡喜火宅 第六長者歡喜 泰然歡喜踊躍第七諸菩薩正直
方便無上道三句此間 眾生說大乘即是法華經》, 第八大車舍利弗
時長諸子大車第八菩薩疑網二百羅漢 作佛」,一偈此間三乘大乘
火宅第九諸子大車 諸子大車未曾 五濁火宅
化主第十 第五不虛汝等諸法一行半偈此間不虛
火宅第十不虛舍利弗 云何長者諸子珍寶大車 是故不合
火宅化城 窮子

[0609a02] 如是一行,「智慧力一偈合為
諸佛化主 火宅國邑聚落長者 名為

[0609a07] 第二舍利弗 二十七上第五濁 舍利弗
十法第二此間佛見 化眾生五濁火宅第二 長者大火四面
就此十四自有第一 第二三行所見第三 舍利弗佛眼觀
半偈第一法身 五濁。「六道眾生三行第二所見即是五濁六道眾生貧窮
福慧半偈眾生濁。「生死下半 命濁。「五欲一行半偏 使煩惱濁。「深入邪見下半明見
不出劫濁劫濁為時 劫濁。「眾生故而大悲心 半偈第三所見如來 化眾生

[0609a25] 第三道場六行 半偈此間大乘化眾生不得即為 火宅第三長者諸子不得
舍利弗長者思惟我身有力 就此六行半偈自有第一 化眾生不得第二化眾生
時節第三五行化眾生不得。「 道場下半第一大乘化眾生 樹立天下眾生
行者為此四枝 眾生樹木無心報恩 !「三七日思惟如是半偈第二
大乘化眾生不得時節我所 智慧五行第三大乘 眾生不得自有三重第一我所智慧
第一下半用大第二 眾生根鈍三行佛見眾生 大乘第三第二無機
自有,「眾生根鈍有人小機, 「如斯下半大機,「爾時 行證無機梵王住世
大機。「思惟讚佛 第三大乘自有第一一偈大乘
大乘誹謗三途 第二說法下半

[0609b22] 「過去佛十一第四此間 三乘眾生火宅 第四長者三車
時長大火 就此文中自有第一十一 三乘化眾生第二久遠劫來一偈
十行自有第一六行 三乘第二一行三乘第三一行即為三乘第四一行三乘
過去佛六行半偈第一三乘自有三重第一 過去佛所行方便力一行上半
下半第二思惟 四行諸佛讚歎第三舍利 一行釋迦歸命諸佛。「
惡世諸佛一偈第二 三乘堪受三乘。「思惟 一行第三即為三乘
鹿苑。「諸法寂滅 寂滅無有三乘方便 三乘。「轉法輪便涅槃一行
第四三乘方便三乘只得涅槃無有涅槃 得道諸天是故維摩經三寶
於是現世。「久遠劫來一偈 釋疑釋迦如來三達 復學諸佛三乘
久遠劫來涅槃三乘教法諸佛時眾相與道理三乘何故為人
是故第二一偈釋疑。「久遠劫來 涅槃」,一乘因果 眾生不堪相傳壽量

[0609c26] 「舍利弗我見 佛道無量千萬億」,一偈 此間佛見三乘大乘
火宅第五長者 時長諸子 安隱得出火宅

[0610a02] 「恭敬 第六此間三乘火宅第七諸子
諸子珍玩

[0610a06] 「如來所以 一句第七佛見三乘人大乘機 歡喜火宅第六長者
泰然歡喜踊躍 行一歡喜 第二一句歡喜歡喜
之中自有:「如來所以 佛慧好事。「鈍根 智人憍慢不能」,
何以鈍根 利根何以昔日縱使利根 鈍根廣大心稱之為利根
小乘大乘大智 憍慢今日憍慢 不能大乘今日能信大乘是故
。「無畏一句第二歡喜

[0610a22] 「諸菩薩中正方便無上道」, 第八此間眾生說大乘即是 法華經》。昔日方便,「無上
今日大乘火宅 第八長者大車時長 諸子大車。「菩薩疑網
一偈五濁第八 第九此間三乘人相三乘 大乘火宅第九諸子大車
諸子大車未曾 歡喜踊躍五濁

[0610b03] 「三世諸佛五行釋迦第四 長行不為
五行自有第一一偈 即是一乘第二諸佛 希有第三
二行優曇華 中有初一四行 中有初二一偈 一偈

[0610b12] 「汝等 半偈第五釋迦門第不虛 說中第十火宅
第十不虛舍利弗 云何長者諸子珍寶大車虛妄

[0610b17] 「汝等舍利弗聲聞菩薩 上根人中慇懃 一百一十四正法上根
上根人相解開一同 是故自此第二 上根修行取果正法說中
長行之中二者 一有五行半偈上根第二汝等 既已一行上根
即是即是自行菩薩之謂 就此之中三重 三重即是
因之只是弘經自行是故第二 弘經即是第三舍利弗
一行雙結就此 二重第一中有二者初一 第一第二
。「妙法諸佛祕要 出生涅槃即是要義以來 妙法即是。「五濁惡世
即是第二祕要五濁眾生 五塵眾生無有佛道不能法華》,即是祕要第二
中有二者第一當來惡人 誡令因之惡人第二 清淨一偈好人第三雙結
中有二者第一舍利弗一偈 上第第二學者 不能」,上第
學者 可解 。「汝等既已一行半偈
第二上根就中第一 三句上根第二疑惑一句上根第三
歡喜下半

法華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715 法華經義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