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Compendium of the Abhidharma (Abhidharmasamuccayavyākhyā)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七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決擇分中諦品第一之二
[0724b07] 隨煩惱者。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有隨 煩惱非煩惱。謂除煩惱所餘染污行蘊所攝 一切心法。此復云何。謂除貪等六煩惱。所
餘染污行蘊所攝忿等諸心法。又貪瞋癡名 隨煩惱心法。由此隨煩惱隨惱於心令不離 染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如世尊
說。汝等長夜為貪瞋癡隨所惱亂心恒染污。 纏有八種。謂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慳無慚 無愧數數增盛。纏繞於心故名纏。由此諸纏
數數增盛纏繞一切觀行者心於修善品為障 礙故。修善品者。謂隨修習止舉捨相及彼所 依梵行等所攝淨尸羅時。此復云何。謂修止
時惛沈睡眠為障。於內引沈沒故。修舉時掉 舉惡作為障。於外引散亂故。修捨時嫉慳為 障。由成就此於自他利悋妬門中數數搖動
心故。修淨尸羅時無慚無愧為障。由具此二 犯諸學處無羞恥故。
[0724b24] 暴流有四。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 流。隨流漂鼓是暴流義。隨順雜染故。初是習 欲求者。第二是習有求者。後二是習邪梵行
求者。能依所依相應道理故。見暴流是能依。 無明暴流為所依。由有愚癡顛倒推求解脫 及方便故。
[0724c01] 軛有四種。謂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障礙離 繫是軛義。違背清淨故。此亦隨其次第習三 求者相應現行。
[0724c04] 取有四種。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執取 諍根執取後有是取義。所以者何。由貪著欲 繫縛耽染為因。諸在家者更相鬪諍。此諍根
本是第一取。由貪著見繫縛耽染為因。諸出 家者更相鬪諍。此諍根本是後三取。六十二 見趣是見取。各別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
彼所依止薩迦耶見是我語取。由見取戒禁 取諸外道輩更相諍論。以於是處見不一故。 由我語取諸外道輩互無諍論。於我有性皆
同見故。然由此取諸外道等與正法者互有 諍論。由彼不信有無我故。如是執著諍論根 本。復能引取後有苦異熟故名為取。
[0724c16] 繫有四種。謂貪欲身繫瞋恚身繫戒禁取身 繫此實執取身繫。以能障礙定意性身故名 為繫。所以者何。由此能障定心自性之身故
名繫。非障色身。何以故。能為四種心亂因 故。謂由貪愛財物等因令心散亂。於鬪諍事 不正行。為因令心散亂。於難行戒禁苦惱為
因令心散亂。不如正理推求境界為因令心 散亂。由彼依止各別見故。於所知境不如正 理種種推度妄生執著。謂唯此真餘並愚妄。
由此為因令心散動。於何散動。謂於定心 如實智見。
[0724c27] 蓋有五種。謂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 舉惡作蓋疑蓋。能令善品不得顯了是蓋義。 覆蔽其心障諸善品令不轉故。問於何等位
障諸善法答於樂出家位覺正行位止舉捨 位。於樂出家時貪欲蓋為障。希求受用外境 界門。於彼不欣樂故。於覺正行時瞋恚蓋
為障。於所犯學處同梵行者正發覺時。由心 瞋恚不正學故。於止舉兩位惛沈睡眠掉舉 惡作蓋為障。如前所說。能引沈沒及散亂故。
於捨位疑蓋為障。遠離決定不能捨故。
[0725a08] 株杌有三。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先所串 習為方便故。成貪等行心不調順。無所堪能 難可解脫。令諸眾生難斷此行故名株杌。所
以者何。對治道犁難可破壞。約此義故立為 株杌。於無量生串習貪等以成其行。堅固難 拔猶株杌故。
[0725a14] 垢有三種。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毀犯 如是尸羅學處。由此有智同梵行者。或於聚 落或閑靜處見已。作如是言。此長老作如是
事行如是行。為聚落刺點染不淨。說名為垢。 以貪瞋癡能現犯戒不淨相故。
[0725a19] 燒害有三。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長時 數受生死燒惱。故名燒害。由於無始生死流 轉因貪瞋癡數被生死苦燒害故。
[0725a22] 箭有三種。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於有 有具深起追求相續不絕。於佛法僧苦集滅 道常生疑惑。故名為箭。於諸有財三寶四諦。
隨愛疑門能射傷故。
[0725a26] 所有有三。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積畜 財物有怖有怨。多住散亂故名所有。由多積 集所有資具恒與怖等共相應故。
[0725a29] 惡行有三。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恒行 身語意惡行。故名惡行。由貪瞋癡能引殺生 等諸不善行故。又即依此貪瞋癡門。廣生無
量惡不善行故。建立三不善根。所以者何。以 諸有情愛味世間。所有為因行諸惡行貪求 財利。行惡行故分別世間。怨相為因行諸惡
行。由懷瞋恚不忍他過多行惡故執著世間。 邪法為因行諸惡行。由懷愚癡起顛倒見。因 祠祀等行諸惡故。是故此貪瞋癡亦名惡行。 亦名不善根。
[0725b10] 漏有三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令心連注流 散不絕故名為漏。此復云何。依外門流注故 立欲漏。依內門流注故立有漏。依彼二所依
門流注。故立無明漏。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是 漏義。
[0725b15] 匱有三種。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於有 及資生具恒起追求無有厭足。常為貧乏眾 苦所惱故。故名匱。以貪瞋癡能令身心恒乏 短故。
[0725b19] 熱有三種。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不如 正理執著諸相執著隨好。由執著相及隨好 故。燒惱身心。故名為熱。不如正理妄執相好
燒身心故。
[0725b23] 惱有三種。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隨彼 彼處愛樂耽著。彼若變壞便增愁歎。種種憂 苦熱惱所觸。故名為惱。由於色等諸可樂事
深愛著已。彼若變壞是諸有情。便為種種愁 歎等苦所惱亂故。
[0725b28] 諍有三種。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執持 刀杖興諸戰諍種種鬪訟。是故貪等說名為 諍。
[0725c02] 熾然有三。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為非 法貪大火所燒。非法貪者。謂隨貪著不善業 道。又為不平等貪大火所燒。不平等貪者。謂
非法非理貪求境界。又為邪法大火所燒。邪 法者。謂諸外道惡說法律。以非法貪等能發 身心熾然大火。如火熾然故名熾然。
[0725c08] 稠林有三。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於諸 生死根本行中廣興染著。令諸有情感種種 身流轉五趣。令諸有情處生死本行大樹稠
林難可出離。是故貪等說名稠林。
[0725c12] 拘礙有三。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顧戀 身財無所覺了樂處憒閙。得少善法便生厭 足。由此不能修諸善法故名拘礙。依貪瞋癡
顧身財等。拘礙有情不得自在修諸善故。又 此顧戀身等。即依五種心拘礙說。何等為五 謂顧戀身顧戀諸欲樂相雜住。闕於隨順
教誡教授。於諸善品得少為足。拘礙心故名 心拘礙。諸如是等煩惱義門差別無量。
[0725c20] 邪行者。謂貪瞋二煩惱。迷境界及見起邪行。 修道所斷見道所斷。隨其次第。貪瞋二種緣 少淨相及相違相為境界故。名迷境界雖亦
緣。有情起於貪瞋。然依境界門起故。亦名迷 境界。慢迷有情及見起邪行。以於下劣等起 計己勝等行於有情門邪解轉故。薩迦耶見邊
執見邪見。迷所知境起邪行。依增益損減門。 如其所應。見取戒禁取迷諸見起邪行。由於 諸見過失取為第一及戒禁清淨故。疑迷對
治起邪行。於諸諦中成二解故。無明迷一切 起邪行。又十煩惱皆迷苦集起諸邪行。是彼 因緣所依處故。所以者何。苦集二諦皆是十
種煩惱因緣。又為依處。是故一切迷此因緣 依處起諸邪行。又十煩惱皆迷滅道起諸邪 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所以者何。由煩惱力
樂著生死。於清淨法起懸崖想生大怖畏。又 諸外道於滅道諦。妄起種種顛倒分別。是故 十惑皆迷滅道起諸邪行。
[0726a09] 界云何。謂除瞋餘一切通三界繫。瞋唯欲界 繫。緣違損境生故。又貪於欲界與樂喜捨相 應。如於欲界於初二靜慮亦爾。於第三靜慮
與樂捨相應。已上唯與捨相應。貪於欲界與 樂相應者。謂在五識身。與喜相應者在意識 身。與捨相應者在一切處。於相續末位所以
不與憂苦相應者。由此欣行轉故。瞋與苦憂 捨相應。苦相應者在五識身。憂相應者在第 六識。所以不與喜樂相應者。由此慼行轉故
瞋能逼惱自相續故名慼行。與捨相應者於 一切處。如前說。慢於欲界與喜捨相應。於初 二靜慮與樂喜捨相應。於第三靜慮與樂捨
相應。已上唯捨相應。慢於欲界樂不相應者 以五識無故。若爾於初二靜慮。云何與樂相 應。與意地樂相應故無過。云何於彼有意地
樂。由說彼地有喜樂故。如經言。云何為喜。 謂已轉依者依於轉識。心悅心踊心適心調 心安適受受所攝。依於轉識者即依意識。於
三摩呬多位餘識無故。云何為樂。謂已轉依 者依阿賴耶識。攝受所依所依怡悅安適受 受所攝此經意說。樂受依初二靜慮生時。與
如是心心法聚相應。由欣踊行還令此聚皆 得踊悅。又令所依阿賴耶識。自體安樂怡適。 由此樂受作二事故。體雖是一建立二種。若
喜若樂。是故說此相應慢與樂喜相應。如慢 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亦爾。邪見於 欲界與憂喜捨相應。於色無色界隨所有受
皆與相應。云何邪見於欲界與憂喜相應。謂 先造妙行惡行者。見此無果生欣慼故。所以 不與苦樂相應者。由一切見皆在意地故。疑
於欲界與憂捨相應。於色無色界隨所有受 皆與相應。所以欲界非喜相應者。不決定心 若未息滅喜不生故。色界中疑疑上靜慮者。
由喜樂定力所引持故。亦得隨轉。是故於彼 亦與喜樂相應。無明有二種。謂相應不共相 應無明。一切煩惱相應故。若於是處隨所有
受皆得相應。不共無明於欲界與憂捨相應。 於上界隨所有受皆得相應。喜樂相應不相 應理應如疑說。何故諸煩惱皆與捨相應。以
一切煩惱墮中庸位方息沒故。所以者何。煩 惱生起展轉相續漸漸微薄。勢力將盡墮處 中位。於此位中必與捨受相應。
[0726b22] 又貪於欲界在六識身。如貪瞋無明亦爾。貪 於色界在四識身。彼無鼻舌識故。於無色界 唯在意識身。如貪無明亦爾。慢見疑於一切
處唯在意識身。由彼於稱量等門轉故。又貪 瞋慢於欲界緣一分事轉。如於欲界於色無 色界亦爾。慢緣一分事轉者。隨於一分高舉
生故。所餘煩惱於一切處遍緣一切事轉。
[0726b29] 眾云何。謂二眾煩惱。見道所斷眾。修道所斷 眾。欲界見苦所斷具十煩惱。如見苦所斷見 集滅道所斷亦爾。若迷此起邪行即見此所
斷。問若緣此為境即迷此起邪行耶。答不必 爾。緣無漏為境。煩惱唯於有漏事隨增故。 若是處是彼因緣及所依處。彼迷此起邪行。
是見苦所斷如見苦所斷見集滅道所斷亦 爾。隨其所應色界見四種所斷。各有九煩惱 除瞋。如色界無色界亦爾。如是見道所斷煩
惱眾。總有一百一十二。欲界修所斷有六煩 惱。謂俱生薩迦耶見邊執見。及貪瞋慢無明。 何等名為修所斷。俱生薩迦耶見。謂聖弟子
雖見道已生。而依止此故我慢現行。如經言。 長老駄索迦當知。我於五取蘊不見我我所。 然於五取蘊有我慢我欲我隨眠。未永斷未
遍知未滅未吐。猶如乳母有垢膩衣。雖以鹵 土等水浣濯極令離垢。若未香熏臭氣隨轉。 復以種種香物熏坌臭氣方盡。如是佛聖弟
子。雖以見道永斷分別身見之垢。若未以修 道熏習相續。無始串習虛妄執著習氣所引 不分別事我見隨轉。復以隨道熏習相續彼
方永滅。俱生邊執見者。謂斷見所攝。由此見 故於涅槃界其心退轉生大怖畏。謂我我今 者何所在耶。貪等煩惱修道所斷者。謂除見
品所攝。色界修道所斷有五除瞋。如色界無 色界亦爾。如是修道所斷煩惱總有十六。
[0726c26] 斷云何。謂如此差別斷。由此作意斷從此而 得斷。如此差別斷者。謂遍知故遠離故得對 治故。遍知者。謂彼因緣事遍智自體遍智過
患遍智。彼因緣事遍智者。謂知煩惱隨眠未 永斷故。如是等如前說。自體遍智者。謂知此 煩惱生已極惱亂心性。過患遍智者。謂知此
煩惱能引自害。能引害他。能引俱害。能生 現法過。能生後法過。能生現法後法過。能令 有情受此所生身心憂苦。遠離者。雖彼暫生
而不堅執。由彼因緣事遍智等三種遍智。於 彼已生一切煩惱。心不堅執方便遠離。得對 治者。謂未生者令不生故。已生者令斷故得
對治道。為令未生已生煩惱不生永斷。修治 道故。問何等作意能斷耶。答總緣作意觀一 切法。皆無我性能斷煩惱。總緣作意者。謂
合緣一切法共相行作意。問若唯總緣諸法 無我智能斷煩惱者。何故顯示無常等行。答 非為斷煩惱故修習彼行。但為修治無我行
故。由依無常行引得苦行。依止苦行引無我 行。如經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故建立 此無我行為無上。無上有三種。謂智無上行
無上解脫無上。智無上者。謂無我智。得此智 已更無所求故。行無上者謂樂。速通行一切。 行中最第一故。解脫無上者。謂無。學不動解
脫。於一切解脫最為勝故。此三無上如其次 第。依止見修無學道說。問從何而得斷耶。答 不從過去已滅故。不從未來未生故。不從現
在道不俱故。然從諸煩惱麁重而得斷為。斷 如是如是品麁重。生如是如是品對治。若此 品對治生。即此品麁重滅。平等平等猶如世
間明生暗滅。由此品離繫故。令未來煩惱住 不生法中。是名為斷。
[0727a29] 復次煩惱增上所生業云何。謂若思業若思 已業。總名業相。又業有五種。謂取受業作用 業加行業轉變業證得業。取受業者。謂眼等
能見色等。作用業者。謂地等能任持等。或復 諸法自相所作。謂所有色質礙變壞如是等。 加行業者。謂意解為先起身業等。轉變業者。
謂金師等造莊嚴具等。證得業者。謂聖道等 證涅槃等。今此義中意多分別加行業。頗亦 兼有證得作用二業。思業云何。謂福業非福
業不動業。思已業云何。謂身業語業意業又。 此身語意三業或善或不善。不善者即十不 善業道。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離間語
麁惡語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善者即十善 業道。謂離殺生乃至離雜穢語無貪無瞋正 見。今於此中唯以業道顯身等業者。為隨順
經就勝而說。彼方便等亦身等業所攝故。前 三中四後三業道。隨其次第是身語意業相。 又殺生等應以五門分別其相。謂事故意樂
故方便故煩惱故究竟故殺生。等事者。謂有 情數非有情數。如其所應依此處所起殺生 等。意樂者。謂於此事起此想意樂。及起當作
此業道意樂。方便者。謂此作用或自或他發 身語意。煩惱者。謂貪瞋癡。如其所應或總 或別。究竟者。由彼彼方便如是如是業道
圓滿。或於爾時或於後時。於此義中殺生事 者。謂有情數。意樂者。謂此想及必害意方 便者。謂為害故如刀杖等。煩惱者。謂貪等。
究竟者。謂彼眾生由方便故。或無間死或 後時死。不與取等事及究竟當廣分別。餘如 理應思。不與取事者。謂他所攝若有情數非
有情數。究竟者。謂取為己有。欲邪行事者。 謂非所行女。或雖所行非分非處非時非量。 及不應理一切男及不男究竟者。謂兩兩交
會虛。誑語事者謂。見聞覺知不見不聞不覺 不知意樂者謂。別異想欲別異說究竟者。謂 時眾及對言者領解。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
若和合若不和合。意樂者。謂即於彼起乖離 及不和合意。究竟者。謂所破領解。麁惡語事 者。謂諸有情能為損害。究竟者。謂發麁惡
言。綺語事者。謂能引攝不饒益義。究竟者。 謂正發此言。貪欲事者。謂他所攝資財。意樂 者。謂起此想及愛樂。方便者。謂思量籌度
欲為己有。究竟者。決定執為己有。瞋恚事 者。謂諸有情能為損害。究竟者謂決定加害 等。邪見事者。謂實有義。意樂者。謂於實有
起非有想。及彼欲樂。究竟者。謂決定誹謗。 如經言故思造業。云何名為故思造業。略有 五種。謂他所教勅故思造業。他所勸請故思
造業。無所了知故思造業。根本執著故思造 業。顛倒分別故思造業。他所教勅故思造業 者。猶如有一。雖不欲樂因他強力之所教勅
發起故思行不善業。他所勸請故思造業者。 猶如有一。雖不欲樂因他勸請因他引導。執 為利益發起故思行不善業。無所了知故思
造業者猶如有一。不了德失無所執著。隨欲 所作發起故思行不善業。根本執著故思造 業者。猶如有一。為貪瞋等諸不善根纏蔽其
心。猛利執著發起故思行不善業。顛倒分別 故思造業者。猶如有一。依不平等因見愛樂 邪法。為求當來可愛異熟發起故思行不善
業。於此五中根本執著故思造業。顛倒分別 故思造業。此二種若作若增長非不受異熟。 所以者何。前三故思作業雖作不增長。輕
故不必受異熟。後二故思作業若作若增長。 重故必定受異熟。作者。謂起造諸業令其 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於阿賴耶識
中長養異熟種子故。如經言。決定受業者云 何決定。謂作業決定。受異熟決定。分位決 定。作業決定者。由宿業力感得決定異熟相
續。於此生中必造此業。何以故。應造此業期 限決定故。終不越限必造此業。乃至諸佛世 尊大神通力。亦不能為障令其不造。隨因決
定力果相續轉變故。受異熟決定者。如先所 說故思造業。分位決定者。謂現法受等分位 決定業。如由此業於現法中必定受異熟。由
此業必受。生異熟由此業必受後異熟又十 不善業。道異熟果者於三惡趣。中隨下中上 品受傍。生餓鬼那落迦異熟。等流果者。各隨
其相於人趣中感得自身眾具衰損。謂從惡 趣沒後生人中。由殺盜等各隨其相。感得自 身眾具衰損。所謂壽命短促常貧窮等如其
所應。增上果者。各隨其相感得所有外事衰 損。謂殺生等各隨其相。感稼穡等外事衰 損所謂外具乏少光澤。是殺生增上果如是
等。如經言。於一切十不善業道修習。多修習 故生於那落迦傍生餓鬼。是彼異熟果若得 來此人同分中。由殺生故今得短壽。不與取
故乏少財物。欲邪行故妻不貞良。由虛誑 語故多被誹謗。離間語故親友乖離。麁惡語 故恒聞不如意聲。由綺語故言不威肅。由
貪欲故貪轉猛盛。由瞋恚故瞋轉猛盛。由邪 見故癡轉猛盛。諸邪見者癡增上故。是彼等 流果。由極修習殺生業故。一切外事乏少光
澤。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坌。 妄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高下險阻。麁 惡語故其地醎鹵磽确穢惡。綺語故時候乖
變。貪欲故果實尠少。瞋恚故果味辛苦。邪 見故果味辛苦。或全無果。是彼增上果。又十 善業道異熟果者。謂於人天趣中受人天異
熟。等流果者。謂即於彼處各隨其相感得自 身眾具興盛。增上果者。謂即於彼處各隨其 相感得外事興盛。如不善業道建立異熟果
等三種差別。如是有漏善業道。於人天中三 果差別。如其所應亦當建立。又善不善業於 善趣惡趣中感生異熟時。有二種差別。謂招
引業圓滿業。招引業者。謂由此業能牽異熟 果。圓滿業者。謂由此業生已領受愛不愛果。 復次或有業。由一業力牽得一身。謂由一業
力長養一生異熟種子故。或有業由一業力 牽得多身。謂由一業力長養多生異熟種子 故。或有業由多業力牽得一身。謂由多業剎
那數數長養一生異熟種子故。或有業由多 業力牽得多身。謂多剎那業更相資待。展轉 長養多生異熟種子故。問若一有情成就多
業。云何次第受異熟果耶。答於彼身中重者 先熟。或將死時現在前者。或先所數習者。或 最初所行者。彼異熟先熟。如經言有三種業。
謂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福業者。謂欲界繫善 業。非福業者。謂不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 色界繫善業。問何故色無色繫善業名不動
耶。答如欲界中餘趣圓滿善不善業。遇緣轉 得餘趣異熟。非色無色繫業。有如是事。所受 異熟界地決定故。是故約與異熟不可移轉。
名為不動。又定地攝故說為不動。問如經中 說。無明緣行。若福非福及與不動。云何福及 不動行緣無明生耶。答有二種愚。一異熟愚。
二真實義愚。由異熟愚故發非福行。由真實 義愚故發福及不動行。由異熟愚發非福行 者。由彼一向是染污性。無明合時必不容受
信解異熟行相正見故。由真實義愚發福不動 行者。真實義即四聖諦。於彼愚癡名真實義 愚。未見諦者雖起善心。由彼隨眠所隨縛故。
亦名愚癡。由彼勢力於三界苦不如實知。便 能發起後有因性福不動行。非已見諦者能 發此業。無真實義愚故。是故彼業說因此生。
復次殺生業道貪瞋癡為方便。由瞋究竟。如 殺生麁惡語瞋恚業道亦爾。殺生貪為方便 者。為皮肉等故。瞋為方便者。為除怨等故。
癡為方便者。為祠祀等故。由瞋究竟者。離 無慈悲必不殺害他有情故。麁惡語等如理應 知。不與取業道貪瞋癡為方便。由貪究竟。
如不與取欲邪行貪欲亦爾問貪欲等云何用 貪等為方便。答前說貪欲業道於他資財決 定執為己有為性。若即於此資財先起餘貪。
加行追求欲為己有。即立此為貪方便。若先 起瞋餘勿有。此是瞋方便。若先起癡。謂於 他物取為己有無有過失。是癡方便。如是所
餘如理應知。虛誑語業道貪瞋癡為方便。於 三種中隨由一究竟。如妄語離間語綺語 亦爾。邪見業道貪瞋癡為方便。由癡究竟。
[0729a05] 復次如經言有共業。有不共業。有強力業有 劣力業。云何共業。若業能令諸器世間種種 差別。云何不共業。若業能令有情世間種種
差別。或復有業。令諸有情展轉增上。由此業 力說諸有情更互相望為增上緣。以彼互有 增上力故。亦名共業。由此勢力諸有情類展
轉互為諸心心法變異生因。是故經言。如是 有情與餘有情互相見等。而不受用不易可 得。云何強力業。謂對治力強補特伽羅故。思
所造諸不善業。由對治力所攝伏故。令當受 那落迦業轉成現法受。應現法受業轉令不 受。所以此業名強力者。由能對治業力強故。
此能治業望所治業其力強勝。令彼所感諸 苦異熟轉變滅故。又故思所造一切善業望 不善業。對治力強皆名強力。依此業故薄伽
梵說。我聖弟子能以無量廣大之業善熏其 心。諸所造作有量之業。此業不能牽引不能 留住。亦不能令墮在彼數。又對治力劣補特
伽羅。故思所造諸不善業望諸善業皆名強 力。又故思造業異熟決定。不斷不知名強力 業。此中意說。一切善不善業無有差別。但異
熟決定。諸聖道力所不斷者。皆名強力業。又 欲界繫諸不善業性皆是強。眾多煩惱隨煩 惱等為助伴故。又先所串習名強力業。以數
熏習於相續故又依強位名強力業。由處盛 年所造諸業猛利執著淨信所發故。又不可 治者。所造諸業。名強力業。由無涅槃法者所
有諸業。非對治力所能伏故。又由田故發強 力業。謂害母等業。又由心加行故發強力業。 謂於無上菩提發強大願等。此所生業其力
猛盛名強力業。復次由九種因發強力業。謂 田故事故自體故所依故作意故意樂故助伴 故多修習故與多眾生共所行故。由此九因
發強力業田者。謂具大功德堪為福田。事者。 謂所施物多而精妙。自體者。謂戒勝於施修 勝於戒如是等。所依者。謂已離欲者作諸福
業。作意者。謂猛利淨信俱行作意意樂者。謂 希求涅槃所有意樂助伴者。謂更廣修習餘 福業事共相攝受。多修習者。謂數數修習或
數數尋思。與多眾生共所行者。謂自作教他 見作隨喜。與此相違是劣力業。
[0729b17] 如世尊說。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特伽羅。隨 如是如是業若作若增長還受如是如是異 熟。若有是事便不應修清淨梵行。亦不可知
正盡諸苦作苦邊際。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 特伽羅。隨如是如是順所受業若作若增長。 還受如是如是順所受異熟。若有是事便應
修習清淨梵行。又亦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 際。如是經言有何密意。此中佛意為欲遮止 如是邪說。謂樂俱行業還能感得樂俱行異
熟。苦俱行業還能感得苦俱行異熟。不苦不 樂俱行業還能感得不苦不樂俱行異熟。故 作是說。若有說言。彼彼丈夫補特伽羅。隨如
是如是業若作若增長。還受如是如是異熟。 若有是事便不應修清淨梵行。亦不可知正 盡諸苦作苦邊際。何故便不應修清淨梵行。
以諸煩惱極猛利者要由智慧自勵自策。與 憂苦俱護持禁戒。若於當來受彼異熟時。還 與憂苦俱者護持禁戒應無義利。又於他妻
等與喜樂俱毀犯禁戒。若於當來受彼異熟 時。還與喜樂俱者精勤遠離即為唐捐。是故 說言。若有是事便不應修清淨梵行。何故亦
不可知正盡諸苦作苦邊際即由如是修習梵 行招苦異熟故。是故世尊為遮如是外道邪 說。樂俱行業還受樂異熟。苦俱行業還受苦
異熟。不苦不樂俱行業還受不苦不樂異熟。 異熟因異熟果決定相似故說是經。又為開 許如是正說。謂樂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
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 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苦俱行業。順樂受者 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受苦異熟。順不苦
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異熟。不苦不樂受 俱行業。順樂受者還受樂異熟。順苦受者還 受苦異熟。順不苦不樂受者還受不苦不樂
異熟。樂俱行業有二種。謂善不善。隨其所應 順當來世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還能感得 樂等異熟。如是苦俱行業。不苦不樂俱行業。
各有二種。隨順樂等感樂等異熟。隨其所應。 如是名為此經密意。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606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