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 Yang Shengjiao Lun 顯揚聖教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二
[0485c10] 如是已說雜染諦今當說頌曰。
諸諦有六種
[0485c12] 論曰。諦有六種。一世俗諦。二勝義諦。三苦諦。 四集諦。五滅諦。六道諦。世俗諦者。謂名句 文身。及依彼義一切言說。及依言說所解了
義。又曾得世間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義。
[0485c16] 勝義諦者。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 心心法等。
[0485c18] 苦諦者。此有二種。一世俗諦所攝。二勝義諦 所攝。世俗諦所攝者。如經中說。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勝義
諦所攝者。如經中說。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0485c22] 集諦者。此有四種。一全攝。二勝攝。三世俗諦 攝。四勝義諦攝。全攝者。謂一切三界煩惱及 業。皆名集諦。勝攝者。謂緣已得未得自體及
境所起愛後有愛喜俱行愛處處喜愛。皆名 集諦。世俗諦攝者。若因能感世俗諦所攝苦 諦。勝義諦攝者。若因能感勝義諦所攝苦諦。
滅諦者。亦有四種如前所說。全攝者。謂全攝 集諦無餘斷棄。吐盡離欲滅沒寂靜。勝攝者。 謂勝攝集諦無餘斷棄。如是廣說。世俗諦攝
者。謂於世俗諦所攝集諦無餘斷棄。如是廣 說。勝義諦攝者。謂於勝義諦所攝集諦無餘 斷棄。如是廣說。
[0486a05] 道諦者。亦有四種。如前所說。全攝者。謂一切 覺分。勝攝者。謂八聖道支。世俗諦攝者。謂於 世俗諦所攝苦諦集諦滅諦。為遍知故。為永
斷故。為作證故。一切聖道勝義諦攝者。謂於 勝義諦所攝苦諦集諦滅諦。為遍知故。如是 廣說。
[0486a11] 苦集滅道聖諦義者。若於此處聖智所行。此 處苦集滅道。是諦由諸聖者。咸謂此是諦。是 故說名聖諦。如是已說諦。依止今當說。頌曰。
依止八與二
[0486a15] 論曰。依止有八種。何等為八。謂四靜慮及四 無色。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初靜慮有二種。 世及出世。乃至無所有處有二種。世及出世。
非想非非想處唯是世間。
[0486a19] 世間初靜慮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 或緣離彼增上教授為境界。已由世間道作 意觀察熾然修習等故而得轉依。然不深入
所知義故。不能永害隨眠。自地煩惱之所依 處。是退還法。自地三摩地心及心法之所依 止。如世間初靜慮。如是乃至世間非想非非
想處。各緣離下地欲增上教法。廣說如前。出 世間初靜慮者。謂先以如是行如是狀如是 相。作意入初靜慮。今不以如是行如是狀如
是相作意。然或於色受想行識所攝諸法。思 惟如病如癰如箭。障礙無常苦空無我。或復 思惟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或復思
惟真如法性實際。如是於諸法中。思惟如病 乃至實際。已於如是法心生厭怖。生厭怖已。 於不死界攝心而住。或於真如法性實際攝
心而住。此處無分別智。及彼相應心及心法。 及彼所依止轉依。由深入所知義故。則能永 害隨眠。非一切煩惱之所依處。不退轉法。如
是名為出世間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應當 廣說。於諸靜慮及與無色。復有四種應知。一 雜染。二潔白。三建立。四清淨。雜染者謂於上
靜慮起深愛味見慢及疑。愛味者。謂有十種。 一俱生作意愛味。二分別所起作意愛味。三 自地作意愛味。四異地作意愛味。五過去愛
味。六未來愛味。七現在愛味。八下愛味。九 中愛味。十上愛味。
[0486b16] 潔白者。謂淨及無漏。淨者復有三種。一引發 故。二上練故。三除垢所攝堪任故。無漏者。此 亦三種。一出世間無漏。二此等流無漏。三離
繫無漏。
[0486b20] 建立者。此復四種。一建立近分。二建立根本。 三建立定。四建立生。
[0486b22] 建立近分及根本者。如經中說。所謂此身離 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 是謂初靜慮近分。如經又說。即此身中一切
處無有少分離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謂初 靜慮根本。
[0486b27] 如經中說。即於此身等持所生喜樂之所滋 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謂第二靜慮 近分。如經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
分等持所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謂第二靜 慮根本。如經中說。即於此身離喜之樂之所 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謂第三靜
慮近分。如經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 少分離喜之樂所不遍滿者。是謂第三靜慮 根本。如經中說。即於此身清淨心及潔白心
意解遍滿具足住者。是謂第四靜慮近分。如 經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清淨心 及潔白心所不遍滿者。是謂第四靜慮根本。
[0486c10] 如經中說。一切色想出過故。一切有對想滅 沒故。一切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虛空虛空 無邊處者。是謂虛空無邊處近分。如經又說。
具足住者。是謂虛空無邊處根本。
[0486c14] 如經中說。出過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 識無邊處者。是謂識無邊處近分。如經又說。 具足住者。是謂識無邊處根本。
[0486c17] 如經中說。超過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 無所有處者。是謂無所有處近分。如經又說。 具足住者。是謂無所有處根本。
[0486c20] 如經中說。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 無想非想非非想處者。是謂非想非非想處 近分。如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非想非非想 處根本。
[0486c24] 建立定者。如經中說。離欲惡不善法故。有尋 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離欲者。謂或 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
已。斷欲界煩惱雜染。離惡不善法者。謂斷欲 界業。雜染法能墮惡趣故。名為惡。能障於善 故名不善。尋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尋
無恚尋無害尋。伺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 離伺無恚伺無害伺。離者謂由修習對治斷 所治障所得轉依。生者謂從此所生。喜者謂
已轉依者依於轉識心悅心勇心適心調安適 受受所攝。樂者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能 攝所依。令身怡悅安適受受所攝。初者謂次
第定中。此數最先故。靜慮者謂已斷欲界雜 染之法尋伺喜樂所依。依於轉依心住一境 性。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於入住出隨 意自在。
[0487a11] 又如經說。尋伺寂靜故。內等淨故。心定一趣 故。無尋無伺三摩地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 住。尋伺寂靜者。謂或緣離初靜慮欲增上教
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初靜慮地尋伺寂 靜。不復現行。內等淨者。謂為對治尋伺故攝 念正知。於自內體其心捨住。遠離尋伺塵濁
法故名內等淨。心定一趣者。謂如是入時多 相續住。諸尋伺法恒不現行。無尋無伺者。謂 證得尋伺斷法。三摩地者。謂已轉依者。心住
一境性生者。謂從三摩地所生喜及樂。已如 前說。第二靜慮者。謂尋伺寂靜內體遍淨。三 摩地所生喜樂所依。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 餘如前說。
[0487a24] 又如經說。由離喜故住捨念正知及樂身正 受。聖者宣說成就捨念樂住。第三靜慮具足 住。離喜者。謂或緣離第二靜慮欲增上教法。
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見第二靜慮喜相過 失。住捨者。謂於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 有厭離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
動而安住性。念者謂於已觀察喜不行相中。 不忘明了令喜決定不復現行。正知者。謂或 時失念喜復現行。於現行喜相分別正知。樂
者謂已轉依者。離喜離勇安適受受所攝。身 者謂已轉依者。若轉識。若阿賴耶識。心性無 別總名為身。正受者謂已轉依者。能攝受身
令身怡悅。總集說為樂。身正受此處樂受深 極寂靜。最勝微妙。上下所無。聖者者。謂佛 及佛弟子。宣說者。謂顯示施設。成就捨念樂
住者。謂此地已上無妙樂故。下地亦無。如是 勝樂及無捨念以為對治。第三靜慮者。謂離 喜已捨念正知樂所依止。依於轉依心住一 境性。餘如前說。
[0487b14] 又如經說。由斷樂故。及先已斷苦喜憂故。不 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斷樂者。 謂入第四靜慮時。先已斷苦者。謂入第二靜
慮時。先已斷喜者。謂入第三靜慮時。先已斷 憂者。謂入初靜慮時。不苦不樂者。謂已轉依 者。非安適非不安適。受受所攝色界最極增
上寂靜。最勝攝受無有動搖捨清淨者。謂超 過尋伺喜樂三地一切動故。心平等性心正 直性。心無轉動而安住性。念清淨者。謂超過
尋伺喜樂三地一切動故。心不忘失而明了 性。第四者。由次第定中第四數故。靜慮者。謂 樂斷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所依止。依於 轉依心住一境性。餘如前說。
[0487b27] 又如經說。一切色想出過故。有對想滅沒故。 種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虛空虛空無邊處。 具足住一切者。謂諸行相。色想者。謂顯色想。
出過者。謂離彼欲故。如出過義。有對想滅沒 種種想不作意。如是應知。有對想者。謂彼所 依四大想。及餘所造色想。種種想者。謂即於
四大及造色中長短麁細方圓高下。正及不 正光影明闇。如是等類假色所攝種種想。若 正入無邊虛空處時。有對之想不現前故。滅
及種種想不起作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 切色想。無邊者。謂十方諸相不可分別。虛空 者。謂色對治所緣境界。虛空無邊處者。謂此 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0487c11] 又如經說。超過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 識無邊處。具足住。超過一切虛空無邊處者。 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無邊識者。謂緣無邊
虛空之識。今緣此為境界。識無邊處者。謂此 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0487c16] 又如經說超過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 無所有處具足住。超過一切識無邊處者。謂 超過近分及與根本。無少所有者。謂於識處
上境界推求之時無少所得。除無所有無別 境界。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無所有處者。謂 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0487c22] 又如經說。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 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超過一切無所 有處者。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非有想者。謂
超過無所有想。非無想者。謂於無所有處上 境界推求之時。唯得緣無所有極細心及心 法。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非想非非想處者。 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0487c29] 建立生者。謂先於此間修下中上。初靜慮者。 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梵身天。梵輔天。大梵 天。若善修習無尋有伺初靜慮者。生大梵天
果。更無異所勝彼處故。若先於此間修下中 上第二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少光 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若先於此間修下中
上第三靜慮若。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少淨 天。無量淨天。遍淨天。若先於此間修下中上 第四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無雲天。
福生天。廣果天。從是已上離色貪故。無方處 差別。雖有修習下中上因。然不建立生果差 別。若下中上修虛空無邊處者。受虛空無邊
處天生果。若下中上修識無邊處者。受識無 邊處天生果。若下中上修無所有處者。受無 所有處天生果。若下中上修非想非非想處
者。受非想非非想處天生果。由定寂靜有差 別故。及由住時滿不滿故。彼有差別。又由多 住愛味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故。不盡
壽命而有中夭。若雜修下品世間及無漏第 四靜慮者。受無煩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中品 者。受無熱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上品者。受妙
現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上勝品者。受妙見淨 宮天生果。若雜修上極品者。受無礙究竟淨 宮天生果。若善修習菩薩無量不思議三摩
地所引第十地中第四靜慮者。受出過淨宮 大自在天生果。清淨者。謂邊際初靜慮。依 此引生一切勝德及速疾神通。如初靜慮清
淨之相。餘靜慮及諸無色。應如是知。此中 無色差別者。謂發彼地解脫等功德。如是彼 諸靜慮及無色定雜染潔白建立清淨差別。
應知如是。已說依止。覺分今當說。頌曰。
覺分有眾多 最初三十七
[0488b03] 論曰。菩提分法品類多種。最初勝者有三十 七。謂四念住等。廣說如經。
[0488b05]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謂或緣於身。或復緣身 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由聞思修 之所生慧。或唯影像或事成就。於身境處善
安住念。為令於身得離繫故。如於身念住。如 是於受心法念住應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 各於自境如其所應。乃至為令於法得離繫
故。又一切處應說。與念相應心及心法。如是 發起觀察心時。所緣之境有四種事。一心所 執事。二心領納事。三心了別事。四心染淨事。
四正斷者廣說如經。一已生惡不善法。為令 斷故。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已生者。 謂麁纏所攝。惡不善法者。謂能起惡行欲界
煩惱及隨煩惱。惡不善義已如前說。為令斷 故者。謂修彼對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謂起 證斷樂。欲策勵者。謂不忍受惡及歸趣斷故。
發起正勤者。謂多種堅固修彼對治。此上三 句顯不定地中聞思兩慧下品對治。策心者。 謂修彼對治修慧現行。若心沈沒煩惱染污。
策心令舉故。持心者。謂即此對治現行之時。 若心浮舉煩惱染污。持心令下故。二未生惡 不善法為不生故。乃至廣說。未生者。謂增盛
隨眠所攝。能起麁纏之因。為不生故者。謂令 麁纏不現行故。生欲者。謂起為證不現行。欲 策勵者。謂由不忘住為令不現行。善住念故。
發起正勤策心持心皆如前說。三未生善法為 令生故。乃至廣說。未生者。謂所未得。善法者。 謂聞思修所生三慧。由無過義故名為善。為
令生故者。謂令彼得故生。欲者。謂起證得。欲 策勵者。謂求彼攝受正方便故。發起正勤者。 謂長時殷重多堅修習。此上三句顯得不定
地對治。惡不善法聞思兩慧所攝善法。策心 持心者。謂為得修慧故。餘如前說。四已生善 法令住。令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增長令廣
大。生欲策勵乃至廣說。已生者。謂已得故令 住者謂聞慧。令不忘者。謂思慧。令修滿者。謂 修慧。此上三句顯唯守護已所得善。令倍修
令增長令廣大者。如其次第不唯於彼生知 足故。生欲者。謂起證得欲。餘如前說。
[0488c14] 四神足者。廣說如經。一欲增上故得三摩地。 如有行者先世修習上品善根。於大師所或 於有智同梵行處。生信生欲聽聞正法。如所
信欲聞正法已。展轉證得心住一境性。由此 欲故三摩地成就。已生未生惡不善法令斷令 不起故。生欲乃至持心。若未生。彼對治善法
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不忘令修滿令 倍修令增長令廣大故。生欲乃至持心。如是 行者。復修欲策勵信安正念正知思捨八種
斷行。由此欲故三摩地成就者。謂於此中而 得自在。已生未生惡不善法者。謂彼下品諸 纏所攝及彼微薄。未損未害隨眠所攝。令斷
令不起者。謂為離已生軟品纏故。及為損害 微薄隨眠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廣說。若未 生。彼對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
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增長令廣大故。生欲 乃至持心。如前廣說應知。如是行者者。謂 如是修行多時住者。復修欲者。謂欲證彼不
現行及損害故。策勵者。謂欲為因於奢摩他 毘鉢舍那發起正勤故。信者。謂生欲之因於 彼損害及所得中。決定信故。安者。謂因策勵
除身心麁重令身心堪任故。正念者。謂於防 護沈下浮舉隨煩惱中。令心不忘故。正知者。 謂或時失念。隨煩惱現行之時。分別正知故。
思者。謂於止舉中。造作心故。捨者。謂於不染 住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動性。如是一切諸 神足中。八種斷行應知。此中差別者。第二勤
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依於教授及教 誡法。或在空閑或居林樹或止靜室。於如是 處長時勇猛純熟熾然正勤。證得心住一境
性。由正勤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第三心 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先已修習奢摩 他行。由此因緣思惟內法。速疾證得心住一
境性。由修心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第四 觀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多聞聞持其 聞積集獨處閑靜。即於彼法以慧簡擇。極細
簡擇遍覺觀察。因此證得心住一境性。由觀 察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
[0489a23] 五根者。廣說如經。一信根。由世間道令心清 淨鮮白無穢。離隨煩惱得住不動。從是已後 求諦現觀修習方便。為永斷隨眠故。為得彼
對治故。起增上信。二正勤根。謂依信根增進 勇猛與信俱行。三念根。謂依正勤明了不忘 與彼俱行。四等持根。謂依念根心住一境與
彼俱行。五慧根。謂依等持根簡擇諸法與彼 俱行。
[0489b02] 五力者。廣說如經。即信根等由善修習多修 習故。不復為彼不信等法之所雜亂。復能對 治諸雜亂法。不可伏義說名為力。
[0489b05] 七遍覺支者。廣說如經。一念遍覺支。謂由世 間道得備善力見道現前。由先修習世間念 遍覺支。引得出世無功用無分別。於諦明了
於諦不忘。二擇法遍覺支謂由先所引無功 用無分別依止。於念與念俱行於諦解了於 諦覺悟。如是一切諸遍覺支由先所引無功
用無分別。後依止前與彼俱行。皆應了知。是 中差別者。第三正勤遍覺支於諦心勇。第四 喜遍覺支。於諦心悅。第五安遍覺支。於真諦
中身心堪任。第六三摩地遍覺支。於真諦中 心住一境。第七捨遍覺支。於真諦心平等心 正直心無轉動性。
[0489b17] 又如經說。即於是中復善修習寂靜依止。乃 至廣說。寂靜依止者。謂欲界寂靜依故。離欲 依止者。謂色無色界離欲依故。滅依止者。謂
已得蘊界處無餘永斷依故。趣向棄捨者。謂 未來蘊界處不相續故。
[0489b22] 八聖道支者。廣說如經。一正見。謂於見道中 得遍覺支時見清淨。及於修道中安立後得 遍覺支見清淨。總合此二名為正見。二正思
惟。謂依正見與彼俱行。離欲思惟。無恚思惟。 無害思惟。於修道中相續作意思惟諸諦。與 無漏作意相應。令心趣入極趣入。尋求極尋
求。現前尋求覺了計算。觀察思惟思惟性三 正語。謂於修道中依正思惟。由相續無漏作 意思惟諸諦故。得四種語業。聖愛戒所攝。不
樂離樂除滅種種離。澄淨防護不作離作。不 行不毀不犯。橋梁船筏。遠離不違越不種種 違越性。四正業。謂於修道中。由相續無漏作
意思惟諸諦故。得三種身業聖愛戒所攝不 樂離樂除滅種種離。廣說如前。五正命。謂於 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遠離所作邪命惡
法聖愛戒所攝。廣說如前。六正策勵謂於修 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於所修習念住正斷 神足根力之中。欲樂正勤策勵勇猛堪任難
制心正奮發相續精進性。七正念。謂於修道 中乃至思惟諸諦故。或依奢摩他道。或依毘 鉢舍那道。或依雙道。於所修習擇法正勤喜
安等持捨遍覺支中。念及正念隨念諸念不 忘念心明了性。及不忘失極不忘失極不忘 失諸法性。八正等持。謂於修道中乃至思惟
諸諦故。又依三道。於所修中正念攝故。心住 安住近住等住不亂不散正攝持奢摩他心 住一境性。此諸道支後依於前相應俱起應 知。復次頌曰。
智與解脫門 行迹及止觀
[0489c22] 論曰。智者謂十種智。廣說如經。一法智。謂 於共了現見所知諸義境界無漏之智。二種 類智。謂於不共了不現見所知義境無漏之
智。三他心智。謂修所生修果能知他心及心 法智及諸如來。知諸眾生隨其意解隨其隨 眠教授教誡轉起妙智。四世俗智。謂世間慧
由依此故。如來為諸眾生隨其意解隨其隨 眠宣說妙法。五苦智。謂於有漏諸行之中。無 常苦空離我思惟。若智若見明了覺悟慧觀
察性。六集智。謂於有漏諸行因中。因集生緣 思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七滅智。謂於有 漏諸行滅中。滅靜妙離思惟。若智若見。餘
如前說。八道智。謂於能斷有漏諸行無漏道 中。道如行出思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九 盡智。謂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或緣
盡境或復為盡。若智若見。餘如前說。十無 生智。謂苦已知不復當知。集已斷不復當斷 滅已證不復當證。道已修不復當修。或緣無
生境或為無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
[0490a12] 解脫門者。謂三解脫門。一空解脫門。二無相 解脫門。三無願解脫門。空有二種。一所知。二 智。所知者。謂於眾生遍計性所執法中。及法
遍計性所執法中。此二遍計性俱離無性及彼 所餘無我有性。於諸法中遍計性無。即是無 我性有。於諸法中無我性有。即是遍計性無。
即於此中有及非有無二之性無分別境。智 者。謂緣彼境如實了知。無相亦有二種一所 知。二智。所知者。謂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
切諸相之所不行。智者。謂如前說。無願亦有 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由無智故顛倒 所起諸行相貌。智者。謂緣彼境厭惡了知。
空行者。謂於諸行我不可得。及諸相中世俗 分別法不可得。無相行者。謂即於諸行中眾 生無我性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別法無我
性可得。及於滅中滅靜妙離行。無願行者。謂 無常苦不淨如病如癰如箭。因集生緣行緣 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
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行。緣智無 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願行。若無差 別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思修所生之
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 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世應知。若名空無 相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
[0490b07] 行者謂四種行。廣說如經。一苦遲通。謂鈍根 者。未得現法樂住為盡諸漏若道若行。二苦 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三樂遲通。謂鈍根
者。已得現法樂住為盡諸漏若道若行。四 樂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
[0490b12] 迹者謂四法迹。廣說如經。一無貪迹。謂能持 尸羅蘊法義。故名迹。若未受者令進受。若已 受者令守護令增長令廣大。如無貪第二無
瞋亦爾。三正念迹。謂能持三摩地蘊法義。故 名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廣。四正等持 迹。謂能持慧蘊解脫解脫智見蘊法義。故名
迹。若未生未證者令生令證。若已生已證者 令增令廣。
[0490b20] 止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 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住心於 內。
[0490b23] 觀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 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簡擇諸 法復次頌曰。
居處及所依 發心與悲愍
諸行通達性 地波羅蜜多
[0490b28] 論曰。居處者。謂四居處。廣說如經。一慧居 處。謂諦觀方便世間之慧為安立。證諦出世 智義故。二諦居處謂已得諦觀出世慧為安
立。有事顛倒斷義故。三捨居處。謂有事顛倒 斷為安立。無餘煩惱息滅義故。四寂靜居處。 謂無餘煩惱寂靜為安立。一切苦不生義故。
所依者。謂四種依。廣說如經。一依法不依眾 生。謂若法是如來所說或弟子說十二分教 隨學隨轉。不隨眾生所行行學亦不隨轉。二
依義不依文。謂若法非飾詞者。所造綺文字 句。唯能顯了獨滿清淨鮮白梵行。於此法中 恭敬信解。非於能顯顛倒梵行。及不顯了梵
行。但飾詞者。所造綺文字句。三依了義經不 依不了義經。謂於如來所說相似甚深空性 相應隨順諸緣緣起法中不妄執著。如言淺
義亦不住自內見取心。唯勤尋究顯了義經。 四依智不依識。謂不唯聽聞而生知足。便不 進修法隨法行。然為盡諸漏勤求自內證真 諦智。
[0490c18] 發心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若諸菩薩住菩 薩法性。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 行相強勝因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
大誓願。受發心法。謂我必定當證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離諸煩 惱故。及離諸苦難故。此受發心復有二種。一
世俗發心。二證法性發心。世俗發心者。謂如 有一隨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發誓願 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言鄔波拕
耶。我如是名。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 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及慧。一切皆
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 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 第二第三亦復如是。證法性發心者。謂如有
一已過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證菩薩初極喜 地。已入菩薩定無生位。已如實知無上菩提 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將近等近大菩提果。
證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住流 轉寂滅菩薩道故。得廣大意。由如是故。於大 菩提願不退轉。是謂證法性發心。
[0491a10] 悲愍者。謂如是已發心菩薩。於十方世界。或 三種退墮苦有情。或五趣定苦有情。或四種 極苦有情。或六種重苦苦有情。或三種相苦
苦有情。諸如是所令離苦。行不害為性。
[0491a14] 諸行者。謂十種法行。廣說如經。一於菩薩藏 法若多若少尊重恭敬書持法行。二若劣若 勝諸供養具供養法行。三若自書已由矜愍
心施他法行。四若他發意恭敬尊重以微妙 聲宣揚闡讀由宗仰故諦聽法行。五發淨信 解恭敬重心披讀法行。六為欲修習法隨法 行從師受已諷誦法行。七既諷誦已為堅持
故以廣妙音溫習法行。八悲愍他故傳授與 彼隨其廣略開演法行。九獨處閑靜極善研 尋稱理觀察思惟法行。十如所思惟修行奢 摩他毘鉢舍那為欲趣入乃至為令諸所求義
成就法行。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602 顯揚聖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