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asaṅgrahopanibandhana (She Dacheng Lun Shi) 攝大乘論釋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釋卷第六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入所知相分第四
[0413b13] 論曰。如是已說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應見。 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賴耶 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
所取事有見意言。
[0413b16] 釋曰。菩薩修習如是業 已。如入現觀所應知相。今當顯說。多聞熏習 所依者。謂於大乘而起多聞。聞法義已熏心
心法相續所依。其少聞者無容得入此現觀 故。如薄伽梵教授尊者羅怙羅經。說如是言。 唯願世尊教我現觀。世尊告曰。汝已受持正
法藏耶。羅怙羅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汝 今且應受持法藏。如是等非阿賴耶識所攝 者。謂此所依從最清淨法界流故。對治彼故。
非彼性攝彼相違故。如阿賴耶識成種子者。 如阿賴耶識能為一切雜染法因。此所依性 能為一切清淨法因。唯因性同故得為喻。非 一切種。如有頌言。
為欲利益常放逸 生盲不觀自樂者
諸佛降靈現世間 為彼宣說微妙法
譬如無價末尼寶 能除眾毒不思議
[0413c03] 言似法者。謂契經等如十地等。言似義者。 謂彼所詮無我性等。似彼行相而生起故。說 為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者如彼所取而顯
現故。言有見者。謂耳識。俱言意言者。所謂 意識。或與見分俱所取能取性。此即安立所 取能取所依自性。如前已說。
[0413c09] 論曰。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熏 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得 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備福
智資糧菩薩。
[0413c12] 釋曰。用及用具皆待作者。故 問入者誰能悟入。答此問言大乘多聞熏習 相續等。謂依大乘法而起多聞熏習。相續已
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者。由此相續故。 得現前逢事諸佛出現於世。已得一向決定 勝解者。由逢事佛於大乘法深生信解。非諸
惡友引令猶豫。由此大乘多聞等三因緣故。 能善積集無量善根。是則名為善備福智資 糧菩薩。
[0413c21] 論曰。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 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 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
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0413c24] 釋 曰。何處能入者。問所入境及能入位。謂即於 彼有見等者。謂於大乘法相所生。決定行相 似法似義意言。能入於此境界。能入是用。所
入境界。是業是持。於此意言或有能入。在勝 解行地。於一切法唯識性中。但隨聽聞生勝 解故。或有能入在見道中。如理通達此意言
故。此中如理而通達者。謂通達彼非法非義。 非所取非能取故。或有能入在修道中。由此 修習對治煩惱所知障故。或有能入在究竟道
中。最極清淨離諸障故。如是四種是能入位。
[0414a06] 論曰。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謂三種 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緣法義境止觀恒常。 慇重加行無放逸故。
[0414a08] 釋曰。由何能入者。此 問入因。謂由何因於此能入。由善根力所任 持故等者。謂雖有善根力而心或退屈故。說 三種相練磨心故等。
[0414a12] 論曰。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證 覺無上正等菩提。是為第一練磨其心。由此 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是意
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 當得圓滿。是為第二練磨其心。若有成就 諸有障善。於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
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云何爾時不當 獲得一切圓滿。是名第三練磨其心。
[0414a19] 釋曰。 無量諸世界等者。此言顯示初練磨心。引 他例已令心增盛。無有退屈由此意樂者。顯 示第二練磨其心。我已獲得如是意樂者。顯
此意樂離諸弊縛。謂此意樂遠離慳悋。遠 離欲尋。遠離恚尋。遠離懈怠。遠離惛沈及 以睡眠。遠離無明。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
施等波羅蜜多。當得圓滿者。謂已獲得殊勝 意樂。便能任運修行施等速令圓滿。若有成 就等者。顯示第三練磨其心。諸有障善者。謂
有成就諸世間善。未能永斷所治障故。說名 有障。我有妙善等者。謂我能永斷所對治障。 由無障善而成其善。云何當來而不證得圓
滿佛果。練磨心者。謂策舉心令其猛利。對治 退屈。
[0414b05] 論曰。此中有頌。
人趣諸有情 處數皆無量
念念證等覺 故不應退屈
諸淨心意樂 能修行施等
此勝者已得 故能修施等
善者於死時 得隨樂自滿
勝善由永斷 圓滿云何無
[0414b12] 釋曰。復以伽他攝如是義。人趣諸有情等者。 其心怯弱名為退屈。勸彼不應心生退屈。謂 我不能證覺無上正等菩提名心怯弱。令勸
進彼不應於己謂無功能。故無退屈。如有頌 言。
無量十方諸有情 念念已證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
[0414b19] 諸淨心意樂能修行施等者。謂非不善及無 記心。而行施等。唯是善心故名淨心。如有世 間不善無記散亂心中。亦行施等希願諸有
及財位故。菩薩不爾。唯求無上正等菩提。 言意樂者。謂能無礙修施等因如先已說。此 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者。謂諸菩薩名為勝
者先已得此殊勝意樂。由此施等波羅蜜多 任運而轉。如說而修故名已得。由此決定捨 所對治。捨所治故不由功用。於其施等任運
而轉。等者。等取戒乃至慧波羅蜜多。善者於 死時者。謂由世間善而成善者。於命終時得。 隨樂自滿者。謂得世間隨所愛樂自圓滿果。
是乃至得有頂生義。勝善由永斷者。即是由 彼永斷障善而成善義。圓滿云何無者。是隨 所樂圓滿佛果云何無義。
[0414c05] 論曰。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由於大 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由離所聞 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由於現前現
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 別故此中有頌。
現前自然住 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別 得最上菩提
[0414c12] 釋曰。今當顯示斷除四處。斷作意故者。斷除 二乘分引作意。以能永斷異慧疑故者。謂於 大乘甚深廣大。不起異慧顛倒及疑。斷法執
故者。謂於所聞所思法中。能永斷除我我所 執。謂我能聞我能思覺。我所聽文我所思 義。如是執著一切皆無。於其勝義證現觀故。
斷分別故者。謂於現前任運而轉。色等現住 及作功用。諸骨鎖等淨定安立一切所緣諸 境界相。作意分別悉能永斷。乃至一切諸佛
菩薩波羅蜜多。如是等相。執著分別悉能永 離。其頌義顯不須重釋。
[0414c23] 論曰。由何云何而得悟入。
[0414c23] 釋曰。此中雙問 作具所作。由有作者入所作業。應知定有能 入之具。自現觀相是所作事。決定應有如是 如是所作方便。是故今當二俱解釋。
[0414c27] 論曰。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 義有見意言。
[0414c28] 釋曰。此中先辨能入之具種 類之聲。即因言說是為因義。
[0415a01] 論曰。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 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別 假立如實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諸菩
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勤修加行。即於似文 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 名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
假立。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 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 同不可得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
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
[0415a10] 釋 曰。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者。依如先 說。能悟入具發起如實所作方便。於加行時 推求行見假有實無。方便因相說名尋思。了
知假有實無所得。決定行智。方便果相名如 實智。此中名者。謂色受等亦攝名因。名果句 等尋思此名唯意言性。唯假非實。不離意言
名名尋思。義尋思者。如名身等所詮表得蘊 界處等。推求此性唯假非實。如有種類種類 相應差別可得。如是所詮能詮相應不應理
故。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者。尋思依 名所表外事。唯意言性。思惟此義似外相 轉。實唯在內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
者。尋思名義二種自性。唯假立相。謂色受 等名義自性實無所有。假立自性。譬如假立 補特伽羅。尋思名義二種差別亦假立相。謂
無常等名義差別唯假立故。若名若義自性差 別皆是假立者。證知四種虛妄顯現依他起 攝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者。了達四
種遍計執義皆不可得。應知此中四種方便 說名尋思。四種果智說名四種如實遍智。謂 推求名唯是假立。實不可得說名尋思。若即
於此果智生時決定了知。假有實無名如實 智。如是於事自性差別假有實無。推求決定 說亦應爾。
[0415b06] 論曰。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 入。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義 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
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 而生起故。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 非真實。以無有故。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
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分析。此又虛 妄色香味觸為其相故。此覺為依繩覺當滅。 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
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由圓 成實自性覺故。
[0415b16] 釋曰。於此悟入唯識性中。 欲顯所入及入譬喻。故為此問。若義無有於 此悟入唯識性中。為何所入此意難言。此唯
識性即是其義。云何義無為遮此難故先說 言。入唯識性謂此識義亦無義性。非唯外義 是無所有。若無義性。云何得有十二處教。云
何世間有義言說。為遮此難。故次說言。相 見二性雖無實義。識似內外二義顯現。無始 言說熏習力故。識似義轉似了別用說名為
見。故不相違為唯悟入似相似見。識別種類 為不爾耶。為答此問故說悟入及種種性。謂 唯一識。所取能取性差別故。於一時間分為
二種。又於一識似三相現。所取能取及自證 分名為三相。如是三相。一識義分非一非異 如餘處辨。於一識上有多相現。故名種種。
名等六相。無有義等釋前三種。為答前問如 何悟入故復說言。如闇中繩顯現似蛇。由此 譬喻成立通達三種自性。譬如繩上蛇非真
實。以無有故。如是似名似義意言。依他起上 名等六種。遍計所執亦非真實。以無有故。又 於此中如依繩覺捨於蛇覺。如是依止唯識
顯現。依他起覺捨於六義。遍計執覺如依色 等。細分之覺除遣繩覺。如是依止圓成實覺。 遣依他起迷亂之覺。如有頌言。
於繩謂蛇智 見繩了義無
證見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
[0415c13] 伏除非實六相義時者。是非有義。六種非實 義非有為相故。
[0415c15] 論曰。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 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 悟入圓成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
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 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 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
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 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0415c23] 釋曰。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 者。謂了知意言似義相現。無有遍計所執實 義。由此故名悟入遍計所執自性。悟入唯識
故悟入依他起性者。謂了知唯識無明解故。 於無義中似義相現。由此悟入依他起性。為 顯悟入圓成實性故復說言。已遣義想。即是
已能除義想義。一切似義無容得生者。即是 都無有能似義而生起義。故似唯識亦不得 生者。所取無故能取亦無。即是唯識所成之
義。亦不轉義。住一切義無分別名者。謂一切 法是契經等。名所依行處。名一切義。名有 十種。前九種名有所分別。其第十名於一切
義無所分別。安住如是於一切義無分別名。 如說一切唯有其名。即如是名能起一切者。 此中似名顯現識等假說為名。於法界中便
得現見相應而住者。謂於法界內證相應而 起勝解。平等平等者。謂如所緣都無所有。如 是能緣亦無所有。是故所緣能緣二種平等
平等。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者。悟入 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性是有餘故猶有作 者。作用未息但名悟入。今於此中作者作用 息滅究竟名已悟入。
[0416a16] 論曰。此中有頌。
法補特伽羅 法義略廣性
不淨淨究竟 名所行差別
[0416a19] 釋曰。如前所說住一切義無分別名。今以伽 他顯示此名自境差別。初法名者。謂色受等。 補特伽羅名者。謂天授等。隨信行等。佛教中
名。後法名者。謂契經應頌等。義名者。謂此 所詮殺害於父母。誅國及隨行等。略名者。謂 一切法皆無我等。廣名者。謂色無我等。性
名者。謂阿等諸字。是詞句因故。不淨名者。謂 諸異生為諸煩惱垢所染故。淨名者。謂諸賢 聖垢永斷故。究竟名者。謂總所緣即般若波
羅蜜多。及十地等。以總略義為所緣故。
[0416a29] 論曰。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 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 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為菩薩見道。
[0416b04] 釋曰。善達法界者。於此法界深作證故。生如 來家者。謂佛法界名如來家。於此證會故名 為生。於此所緣勝智生故。轉先所依生餘依
故。紹繼佛種令不斷絕。如餘續生餘眾同分。 所生能生相續不斷。託所生家如是般若波 羅蜜多。證佛法界。名於中生。名真佛子。由此
般若波羅蜜多。於佛法界能正作證。樹自相 續自在現前故名為生。如有說言。
一切雄猛 樂利他者 生母養母
所生所育
[0416b14]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遍見一切等無我 故。如有說言。一切諸法皆如來藏。如是等。得 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得彼意樂平等性故。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得彼法身平等性故。 此即名為菩薩見道者。見先未見勝法界故。 譬如聲聞獨覺見道。
[0416b20] 論曰。復次為何義故入唯識性。由緣總法出 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為斷 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為長能觸法身種
子。為轉所依。為欲證得一切佛法。為欲證得 一切智智入唯識性。又後得智於一切阿賴 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見如幻等性無倒
轉。是故菩薩譬如幻師於所幻事於諸相中。 及說因果常無顛倒。
[0416b27] 釋曰。復次為何義故 等者。問入唯識所須。次應答言為欲證得一 切智智。而先方便如所說者。為欲開示次第
言故。為欲饒益堪受如是所化類故。由緣總 法者。緣一切法總相所顯真如為。境謂大乘 教中所說一切法。皆真如為性故。緣真如即
是解了一切法性。若不爾者雖經多時。無分 別智亦應不生。言出世者。是無漏故。無分別 故。止觀智故者。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故。種
種相識者。謂安立諸法因性果性有上無上 等。即是所取能取分義。為斷及相阿賴耶識 諸相種子者。為斷阿賴耶識中似色等相諸
法種子。及能熏相。此即說斷種子因果。為長 能觸法身種子者。為欲增長一切大乘多聞 熏習。由此為先得法身故。為轉所依者。通達
真如。諸心心法離垢生故。或復真如善清淨 故。為欲證得一切佛法者。為欲生起力無畏 等諸佛法故。為欲證得一切智智者。為欲證
得。無垢無礙諸佛智故。又後得智者。顯後得 智有所作用。於一切阿賴耶識所生者。此舉 所生為取其因。一切了別相中者。此顯其果
即是能取所取分中。見如幻等性無倒轉者。 如實觀見依他起性。如幻事等。無迷亂故。譬 如幻師於所幻事者。於草木等幻惑因中。無
有顛倒如實見故。於象馬等幻惑相中。亦無 顛倒如實見故。如是菩薩見真實者。如實現 見無有所取能取自性。圓成實已起於後得。
能發語言世俗淨智。知因果時及說法時。常 無顛倒。其聽聞者雖有顛倒。而聞熏習熏相 續故。次第漸漸得無顛倒。由彼成辦所應作 故。此後得智亦無差別無染污故。
[0416c29] 論曰。於此悟入唯識性時。有四種三摩地。是 四種順決擇分依止。云何應知。應知由四尋 思於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煖順
決擇分依止。於上品無義忍中。有明增三摩 地。是頂順決擇分依止。復由四種如實遍智。 已入唯識。於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
分三摩地。是諦順忍依止。從此無間伏唯識 想。有無間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應知如 是諸三摩地。是現觀邊。
[0417a08] 釋曰。於一切處入 現觀時。皆有四種順決擇分。是前相故。現觀 已顯故不重釋。由四尋思者。謂如前說推求
名義自性差別假立為體。於下品無義忍中 者。謂於下品覺慧愛樂諸義無所有中。明謂 能照無有義智。所求果遂故名為得。此定創
得無義智明。故得明得三摩地名。譬如最初 求得火等。煖者即是煖品善根。譬如鑽火煖 為前相。此亦如是真智前相。言依止者。謂是
因義。言決擇者。即是現觀。此分即是法無我 忍。引此善根說名為順。最居其上故名為頂。 復由四種如實遍智者。謂如先說於名事等
不可得中。已得決定。如是轉時悟入唯識。似 名等現決定了知。都無有義。入真義一分三 摩地者。唯能通達所取無故名入一分。由於
此中了達義無。未能伏彼能取行相唯識令 無。是故說此名諦順忍所依止定。順謂親近 依所取無令能取無。應知如是諸三摩地是 現觀邊者。當知即是近彼轉義。
[0417a27] 論曰。如是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唯 識。於修道中云何修行。於如所說安立十地。 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
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 習故而得轉依。為欲證得三種佛身。精勤修 行。
[0417b03] 釋曰。於如所說安立十地者。謂隨彼彼 戲論言說。自相共相十種地中。由緣總法者。 相雜緣故。無緣別法而修正智。若不爾者無
分別智所集資糧。不應得有。出世者是無分 別智後得。即是清淨世間能安立智。此後得 故。清淨有相境故。世間而得轉依者。謂經多
劫修無分別後得智故。而得轉依。謂心心法 相續清淨。為欲證得三種佛身精勤修行者。 後當廣說。
[0417b12] 論曰。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謂菩薩 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知。一由所 緣差別。以大乘法為所緣故。二由資持差別。
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為資持故。三由通達差 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由涅槃 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別。依於
十地而出離故。六七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 淨佛土故。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 有情。加行無休息故。九由生差別。生如來家
故。十由受生差別。常於諸佛大集會中攝受 生故。十一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 量功德果成滿故。
[0417b23] 釋曰。聲聞菩薩現觀差 別。略有十種或十一種。所緣差別中。菩薩現 觀以大乘法為聞慧等三種所緣。聲聞現觀
聲聞乘法為其所緣。資持差別中。福資糧者。 謂施戒忍三種加行。智資糧者。謂精進靜慮 及聞慧等。言資糧者。經無量劫所運集故。通
達差別中聲聞現觀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 我理。菩薩現觀俱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空無 我。涅槃差別中菩薩現觀攝受悲慧方便資
糧。生死涅槃無所住著以為涅槃。聲聞現觀 唯住無為以為涅槃。地差別中菩薩現觀。依 於十地而得出離。聲聞乘中無有如是諸地
建立。清淨差別中。菩薩現觀永斷煩惱并諸 習氣。及能清淨眾寶佛土。聲聞現觀雖斷煩 惱。未除習氣全不能淨眾寶佛土。言習氣者。
雖無煩惱。然其所作似有煩惱。自他平等心 差別中。菩薩現觀證得自他平等法性。成熟 有情加行無絕。聲聞現觀分別自他。唯修自
利不修他利。生差別中菩薩現觀。於如來家 法界中生。是佛真子。如輪王家生有相子。非 如聲聞同於下賤無智婢子。受生差別中菩
薩現觀。常於諸佛大集會中。蓮花臺上結加 趺坐。乃至成佛恒受化生。所言諸佛大集會 者。謂無漏界諸佛國土。非如聲聞處母胎等。
果差別者。菩薩現觀。力無畏等無量功德眾 所莊嚴。能無功用起作一切利有情事。證得 法身以為勝果。餘用無漏轉生為果。
[0417c21] 論曰。此中有二頌。
名事互為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 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 是即入三性
[0417c26] 釋曰。以二伽他總攝尋思及尋思果。令易解 了。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者。謂名於事為 客。事於名亦爾。非如一類。謂聲與義相稱而
生。互相繫屬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者。謂 於自性及差別中。亦當推尋唯有分別唯有 假立。其事云何。謂此二種唯有分別。唯有假
立差別言說。都無真實自性差別。言實智者。 謂從尋思所生四種如實遍智。觀無義者。謂 觀其義本來無有。唯有分別三者。觀見唯有
三種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假立分別。差別假 立分別。彼無故此無者。謂義無故觀此三種 分別亦無。是即入三性者。如上所說即是悟
入三種自性。謂初頌前半。觀名與事更互為 客。即是悟入遍計所執自性。初頌後半。觀彼 二種自性差別。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即是悟
入依他起自性。第二頌中即是悟入圓成實 自性。此中但遣遍計所執各別心境。伏除分 別不無其事。若不爾者繫縛解脫俱不應成。 淨與不淨皆無有故。
[0418a16] 論曰。復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0418a21] 釋曰。誰能如是尋思得果。如是教授當復為 誰。為答此問說於二頌。菩薩於定位觀影唯 是心者。謂觀所有似法似義。定所行影唯是
內心。如經言。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言菩 薩者。即說能觀。於定位者。心住一境。義想 既滅除者。謂由彼影遣其義想。審觀唯自想
者。謂審觀察如是似法似義之相。唯我定心 之所變現。如是住內心者。是心於爾時即住 自心義。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者。謂先已
了所取是無。如所取性既無所有。所取性上 能取之性亦不得成。後觸無所得者。謂從此 後證無二性所得真如。
[0418b04] 論曰。復有別五現觀伽他。如大乘經莊嚴論 說。
福德智慧二資糧 菩薩善備無邊際
於法思量善決已 故了義趣唯言類
若知諸義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現證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體知離心無別物 由此即會心非有
智者了達二皆無 等住二無真法界
慧者無分別智力 周遍平等常順行
滅依榛梗過失聚 如大良藥銷眾毒
佛說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別 勇猛疾歸德海岸
[0418b16] 釋曰。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者。 謂施等三波羅蜜多名福資糧。第六般若波 羅蜜多名智資糧。精進俱修故通二種。靜慮
亦爾。若緣無量屬福資糧。其餘屬智。福智積 集故名資糧。言善備者。是圓滿義。經無數時 差別圓滿名無邊際。於法思量善決已者。謂
於一切契經等法。由定後智極善決定得無 猶豫故。了義趣唯言類者。是故能了一切義 趣。唯用意言分別為因。若知諸義唯是言即
住似彼唯心理者。謂若了知一切義相唯是 意言。即能安心住似義相種種變現唯心理 中得決定故。此第二頌初半顯示菩薩在順
決擇分位。初頌顯示此位加行。便能現證真 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者。由先了達義無所 有。住唯心故能除所取能取二相。現證無二
真實法界。善決定智依此生故。此前半頌及 後第三顯見道位。如所現證次當顯示。體知 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者。謂知離心
無別一切所緣境界。由彼無故能緣心性亦 不得成。智者了達二皆無者。勝慧相應故名 智者。於二無性能決定知故名了達遍計所
執。所緣能緣本來無性名二皆無等。住二無 真法界者。平等安住故名等住。所取能取悉 皆遠離故言二無。如是現證法界。非虛名真
法界。慧者無分別智力者。謂諸菩薩無分別 智所有功能。周遍平等常順行者。謂總內外 故名周遍。如所取無能取亦爾。故名平等。隨
順觀察契經等法其性平等。譬如虛空故名 順行。時恒故常。滅者除也。依謂一切雜染法 因難可悟入。喻於榛梗。諸雜染法名為過失。
習氣積集故名為聚。如大良藥銷眾毒者。其 義易了。能除遠入諸過失故如阿揭陀。此第 四頌顯示修道。佛說妙法善成立者。謂牟尼
尊所說正法極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者。 謂安其慧置佛所說善成立法。并其根本真 法界中。根者謂此是覺因故。或總緣法名為
根本。謂一切經皆以十地為根本故。法依彼 轉故名法界。即諸法空。了知念趣唯分別者。 謂後得智依法界轉。了知念趣唯是分別。離
分別外無所念法。謂彼所念契經等法。及所 應念波羅蜜多。并彼果等。遍計所執性皆無 故。勇猛疾歸德海岸者。謂諸菩薩由先漸次
修習現觀。無分別智後得智故。速能證獲一 切功德圓滿佛果。謂如來地超度無邊因位 功德。名德海岸。如有頌言。
證三菩提時 頓成圓滿果
度無邊德海 至無等等位
[0419a05] 疾者速也。經無量劫乃成佛果。時既長久云 何言疾。此義不然。時劫長遠。唯分別故。如有 頌言。
處夢謂經年 寤乃須臾頃
故時雖無量 攝在一剎那
[0419a10] 又佛精進極熾然故。雖經多劫而謂少時。如 有頌言。
愚修雖少時 怠心疑已久
佛於無量劫 勤勇謂須臾
[0419a14] 言勇猛者即智慧力。成無分別後得智故。無 所怯憚故名勇猛。此頌顯示至第一義最勝 尊高究竟道位。
攝大乘論釋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598 攝大乘論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