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 of the Great Vehicle (Mahāyānasaṅgraha, Xuanzang tr.) 攝大乘論本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本卷上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摽綱要分第一
[0132c23]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 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 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
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知 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 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
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 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 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
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 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0133a05]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 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 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
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 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 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
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 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 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
彼果斷體。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 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由此所說十處,顯於 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為菩薩宣
說。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 勝殊勝語。
[0133a18] 復次,云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 語故,顯於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 乘性?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
中處處見說。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 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為能證得一切智智。
[0133a22] 此 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異,
三學,彼果斷及智, 最上乘攝是殊勝。
此說此餘見不見, 由此最勝菩提因,
故許大乘真佛語, 由說十處故殊勝。」
[0133a28] 復次,云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謂諸菩薩於 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次後 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
減二邊過故。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 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次後通達所 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應
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故。次後清淨意樂 所攝六波羅蜜多,於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 修習;謂要經三無數大劫。次後於三菩薩
所學,應令圓滿。既圓滿已,彼果涅槃及與無 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 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攝大乘論本所知依分第二
[0133b12]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 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 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0133b17] 即於此中復說頌曰:
「由攝藏諸法, 一切種子識,
故名阿賴耶, 勝者我開示。」
[0133b20] 如是且引阿笈摩證。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 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為果 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
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 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0133b25] 復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 《解深密經》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0133b29] 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 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 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於相
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 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0133c05] 此亦名心,如世尊說:「心意識三。」此中意有二 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 能與意識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與四煩惱
恒共相應: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 愛,四者、無明;此即是識雜染所依。識復由彼 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等無間義
故,思量義故,意成二種。
[0133c12] 復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謂此若無,不共無 明則不得有,成過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 成過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識身必有眼等俱
有依故。又訓釋詞亦不得有,成過失故。又 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謂無 想定染意所顯,非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
定應無差別。又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污 成過失故,於中若無我執我慢。又一切時我 執現行現可得故,謂善、不善、無記心中;若
不爾者,唯不善心彼相應故,有我我所煩惱 現行,非善無記。是故若立俱有現行,非相應 現行,無此過失。
[0133c23] 此中頌曰:
「若不共無明, 及與五同法,
訓詞,二定別, 無皆成過失;
無想生應無 我執轉成過;
我執恒隨逐 一切種無有。
離染意無有, 二三成相違;
無此,一切處 我執不應有。
真義心當生, 常能為障礙,
俱行一切分, 謂不共無明。」
[0134a03] 此意染污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 應。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 攝,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此意一切
時微細隨逐故。
[0134a07] 心體第三,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 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 轉。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
所積集故。
[0134a11] 復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 名阿陀那識?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所以者何? 由諸聲聞,不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於彼,雖
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為說。若諸 菩薩,定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為說。若離此 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
[0134a17] 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 識,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 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為斷如是阿
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 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 間。」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
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 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 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
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0134a26] 阿 賴耶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為性,阿陀那 識為性,心為性,阿賴耶為性,根本識為性,窮 生死蘊為性等;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
路。
[0134b01] 復有一類,謂心意識義一文異。是義不成, 意識兩義差別可得,當知心義亦應有異。復 有一類,謂薄伽梵所說眾生愛阿賴耶,乃
至廣說,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有餘復謂 貪俱樂受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薩迦耶見名 阿賴耶。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於藏識,故作
此執。如是安立阿賴耶名,隨聲聞乘安立道 理,亦不相應。若不愚者,取此藏識安立彼說 阿賴耶名,如是安立則為最勝。云何最勝?若
五取蘊名阿賴耶,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 厭逆,眾生一向不起愛樂,於中執藏不應道 理,以彼常求速捨離故。若貪俱樂受名阿賴
耶,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彼有情常有厭逆, 於中執藏亦不應理。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於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恒有厭逆,於中執
藏亦不應理。阿賴耶識內我性攝,雖生惡趣 一向苦處求離苦蘊,然於藏識我愛隨縛,未 嘗求離。雖生第四靜慮以上,於貪俱樂恒有
厭逆,然於藏識我愛隨縛。雖於此正法信解 無我者厭逆我見,然於藏識我愛隨縛。是故 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成就最勝。
[0134b21] 如是已 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安立此相云何可見? 安立此相略有三種: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
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賴耶識 自相者,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薰習為彼 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此中安立阿賴耶
識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於 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為因。此中 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
無始時來所有薰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
[0134c02] 復次,何等名為薰習?薰習能詮。何為所詮?謂 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 所詮。如苣蕂中有花薰習,苣蕂與華俱生俱
滅,是諸苣蕂帶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 貪等行者,貪等薰習,依彼貪等俱生俱滅,此 心帶彼生因而生。或多聞者,多聞薰習,依聞
作意俱生俱滅,此心帶彼記因而生,由此 薰習能攝持故,名持法者。阿賴耶識薰習道 理,當知亦爾。
[0134c11] 復次,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為別異 住?為無別異?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中住, 亦非不異。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有能生
彼功能差別,名一切種子識。
[0134c15] 復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 因,云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 又如蘆束互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
互為因道理亦爾。如阿賴耶識為雜染諸 法因,雜染諸法亦為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 安立因緣,所餘因緣不可得故。
[0134c21] 云何薰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 法為因?如眾纈具纈所纈衣,當纈之時,雖復 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
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 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異雜能薰之所薰習,於 薰習時雖復未有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 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
[0134c27] 如是緣 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 起: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 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
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 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 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 故。
[0135a05] 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 別自性為因,或有分別宿作為因,或有分 別自在變化為因,或有分別實我為因,或有
分別無因無緣。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 我為作者,我為受者。譬如眾多生盲士夫,未 曾見象,復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
象鼻,有觸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 尾,有觸脊 [月*梁] 。諸有問言:「象為何相?」或有說 言象如犁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
或說如 箒 ,或有說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 二緣起,無明生盲亦復如是,或有計執自性 為因,或有計執宿作為因,或有計執自在為
因,或有計執實我為因,或有計執無因無緣; 或有計執我為作者,我為受者。阿賴耶識自 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0135a20]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 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0135a22] 此中五頌:
「外、內。不明了。 於二唯世俗、
勝義。諸種子, 當知有六種:
剎那滅、俱有, 恒隨轉應知、
決定、待眾緣、 唯能引自果。
堅、無記、可熏、 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 是為熏習相。
六識無相應, 三差別相違,
二念不俱有, 類例餘成失。
此外內種子, 能生、引應知,
枯喪由能引, 任運後滅故。」
[0135b04] 為顯內種非如外種,復說二頌:
「外或無熏習, 非內種應知;
聞等熏習無,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過故成相違;
外種內為緣, 由依彼熏習。」
[0135b09] 復次,其餘轉識普於一切自體諸趣,應知說 名能受用者,如《中邊分別論》中說伽他曰:
「一則名緣識,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別、推心法。」
[0135b13]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如《阿毘達磨大乘經》中 說伽他曰:
「諸法於識藏, 識於法亦爾,
更互為果性, 亦常為因性。」
[0135b17] 若於第一緣起中,如是二識互為因緣,於第 二緣起中復是何緣?是增上緣。如是六識幾 緣所生?增上,所緣,等無間緣。如是三種緣起:
謂窮生死,愛非愛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緣。
[0135b20] 如 是已安立阿賴耶識異門及相,復云何知如 是異門及如是相,決定唯在阿賴耶識非於 轉識?由若遠離如是安立阿賴耶識,雜染清
淨皆不得成:謂煩惱雜染,若業雜染,若生 雜染皆不成故;世間清淨,出世清淨亦不成 故。
[0135b26] 云何煩惱雜染不成?以諸煩惱及隨煩惱 熏習所作彼種子體,於六識身不應理故。所 以者何?若立眼識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俱生
俱滅,此由彼熏成種非餘:即此眼識若已謝 滅,餘識所間,如是熏習,熏習所依皆不可得, 從此先滅餘識所間,現無有體眼識與彼貪
等俱生,不應道理,以彼過去現無體故。如從 過去現無體業,異熟果生,不應道理。又此眼 識貪等俱生所有熏習亦不成就:然此熏習
不住貪中,由彼貪欲是能依故,不堅住故。 亦不得住所餘識中,以彼諸識所依別故,又 無決定俱生滅故。亦復不得住自體中,由彼
自體決定無有俱生滅故。是故眼識貪等煩 惱及隨煩惱之所熏習,不應道理;又復此識 非識所熏。如說眼識,所餘轉識亦復如是,如 應當知。
[0135c13] 復次,從無想等上諸地沒來生此間,爾時煩 惱及隨煩惱所染初識,此識生時應無種子, 由所依止及彼熏習並已過去,現無體故。
[0135c16] 復次,對治煩惱識若已生,一切世間餘識已 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所餘煩惱及隨煩惱 種子在此對治識中,不應道理。此對治識自
性解脫故,與餘煩惱及隨煩惱不俱生滅故。 復於後時世間識生,爾時若離阿賴耶識,彼 諸熏習及所依止久已過去,現無體故,應無
種子而更得生。是故若離阿賴耶識,煩惱雜 染皆不得成。
[0135c24] 云何為業雜染不成?行為緣識不相應故。此 若無者,取為緣有亦不相應。
[0135c26] 云何為生雜染不成?結相續時不相應故。若 有於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 染污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污意識於中有中
滅,於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若即意 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於母胎中 有意識轉。若爾,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
時而轉。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 道理,依染污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 故。設和合識即是意識,為此和合意識即是
一切種子識?為依止此識所生餘意識是一 切種子識?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 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為意識。若能依止識
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 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是故 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 切種子識。
[0136a13] 復次,結生相續已,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 不可得。其餘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是諸 色根不應離識。
[0136a16] 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 相依而轉,此亦不成。
[0136a18]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何以故? 以六識中隨取一識,於三界中已生有情能 作食事不可得故。
[0136a21] 若從此沒,於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 污意識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 所攝,離異熟識,餘種子體定不可得。
[0136a24] 復次,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污 善心應無種子,染污善心應無依持。
[0136a26] 又即於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餘世間心皆 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若生非想非非 想處,無所有處出世間心現在前時,即應二
趣悉皆滅離。此出世識不以非想非非想處 為所依趣,亦不應以無所有處為所依趣,亦 非涅槃為所依趣。
[0136b03]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 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是故若離一切 種子異熟識者,此生雜染亦不得成。
[0136b06] 云何世間清淨不成?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 纏心者,即以欲纏善心為離欲纏貪故勤修 加行。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
故,非彼所熏,為彼種子不應道理。又色纏 心過去多生餘心間隔,不應為今定心種子, 唯無有故。是故成就色纏定心一切種子異
熟果識,展轉傳來為今因緣;加行善心為增 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如是 世間清淨,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理不得 成。
[0136b16] 云何出世清淨不成?謂世尊說依他言音及 內各別如理作意,由此為因正見得生。此他 言音,如理作意,為熏耳識?為熏意識?為兩俱
熏?若於彼法如理思惟,爾時耳識且不得 起;意識亦為種種散動餘識所間。若與如理 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
滅過去,定無有體,云何復為種子能生後時 如理作意相應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 世間心,彼正見相應是出世心,曾未有時俱
生俱滅,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為 彼種子,不應道理。是故出世清淨,若離一切 種子異熟果識,亦不得成。此中聞熏習攝受 彼種子不相應故。
[0136b29] 復次,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復 為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 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
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 習種子所生。
[0136c05] 此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阿賴耶 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是彼對治 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
依云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 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 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 對治種子性故。
[0136c11]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 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聞思修多分 修作得相應故。
[0136c13]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 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 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
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 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 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
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 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 得,唯解脫身攝。
[0136c21]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 身解脫身攝。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 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
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 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0136c26] 復次,云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 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 耶識一切種增?譬如於水鵝所飲乳。又如
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 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0137a02] 又入滅定識不離身,聖所說故。此中異熟識 應成不離身,非為治此滅定生故。
[0137a04] 又非出定此識復生,由異熟識既間斷已,離 結相續無重生故。
[0137a06] 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此心不成: 定不應成故,所緣行相不可得故,應有善根 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應理故,應有想受現
行過故,觸可得故,於三摩地有功能故,應有 唯滅想過失故,應有其思信等善根現行過 故,拔彼能依令離所依不應理故,有譬喻故, 如非遍行此不有故。
[0137a13] 又此定中由意識故執有心者,此心是善不 善無記皆不得成,故不應理。
[0137a14] 若復有執色心 無間生是諸法種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說。又 從無色、無想天沒,滅定等出,不應道理。又阿
羅漢後心不成。唯可容有等無間緣。
[0137a18] 如是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雜染清淨皆 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說相阿賴耶識,決 定是有。
[0137a21] 此中三頌:
「菩薩於淨心, 遠離於五識,
無餘,心轉依 云何汝當作?
若對治轉依, 非斷故不成,
果因無差別, 於永斷成過。
無種或無體, 若許為轉依,
無彼二無故, 轉依不應理。」
[0137a28] 復次,此阿賴耶識差別云何?略說應知或三 種,或四種。
[0137a29] 此中三種者,謂三種熏習差別故: 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三、有支 熏習差別。
[0137b02] 四種者,一、引發差別、二、異熟差 別,三、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
[0137b04] 此中引發差別者,謂新起熏習。此若無者,行 為緣識,取為緣有,應不得成。
[0137b05] 此中異熟差別 者,謂行有為緣,於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 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
[0137b07] 此中緣相 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此若無者,染污 意中我執所緣,應不得成。
[0137b10] 此中相貌差別者:謂即此識有共相,有不共 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等。
[0137b11] 共相者, 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 共相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
種子。對治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共相為 他分別所持,但見清淨,如瑜伽師於一物中 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0137b16] 此中二頌:
「難斷難遍知, 應知名共結,
瑜伽者心異, 由外相大故,
淨者雖不滅, 而於中見淨;
又清淨佛土, 由佛見清淨。」
[0137b21] 復有別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 得成立。
「諸瑜伽師於一物, 種種勝解各不同,
種種所見皆得成, 故知所取唯有識。」
[0137b25] 此若無者,諸器世間,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 不得成。
[0137b27] 復有麁重相及輕安相:麁重相者,謂煩惱隨 煩惱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此若 無者,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
別,應不得成。
[0137c01] 復有有受盡相無受盡相:有受 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無受 盡相者,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
論流轉種子故。此若無者,已作已作善惡 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又新名言熏習生 起,應不得成。
[0137c06] 復有譬喻相:謂此阿賴耶識, 幻炎夢翳為譬喻故。此若無者,由不實遍計 種子故,顛倒緣相應不得成。
[0137c08] 復有具足相不 具足相: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 名損減相。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
相。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全永 拔相,及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應 此若無者,如是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
[0137c14] 何因緣故善不善法能感異熟,其異熟果無 覆無記?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 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故。若異熟果善不善
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是故異熟識唯無覆 無記。
攝大乘論本卷上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594 攝大乘論本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Lilneige 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