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hisattvabhūmi (Pusa Xing Chi Jing) 菩薩地持經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薩地持經卷第八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藏譯
菩薩地持菩提分品之餘
[0932c15]◎云何菩薩壞佛法者除其暴害。處中者令入。已入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脫。是菩薩於此四種成就眾生。當知略說六種巧方便。一者
隨順。二者立要。三者異相。四者逼迫。五者報恩。六者清淨。菩薩隨順巧方便者。是菩薩欲為眾生說法。先如是柔軟身口行。以施將
順自捨恚恨。除恚恨已。彼生愛敬樂欲聞法。然後乃為如應說法。易入易解。時說次第諦不顛倒。以義饒益而為說法忍。諸問答調
伏眾生。第一利益哀愍成就。若以神力示現他心而為說法。或請餘人。令種種現化調伏眾生。若有略說義饒益論廣為分別。若廣大
論能為略說。授彼令誦自恣問難。彼受誦已廣為說義。以一切緣三昧度門隨順教授。隨順教誡攝取眾生。令其行義。彼諸眾生於
如來說甚深微妙空相應經。如其旨趣。彼經中說。離自性法及離諸事不起不滅。如虛空如幻如夢。不知義者聞則驚怖。謗彼深經言
非佛說。菩薩為彼眾生隨順巧便。於彼深經如來旨趣。隨順其義分別解說而攝取之。如是隨順為彼說言。彼經不說一切都無所有。
但言說我自性空無所有。是名離自性離言說。有事依言事轉。是故言說有自性。亦非第一義。有彼自性。是故說言離一切事。言說
自性。從本已來一切都無所有。云何有生有滅。是故說言不生不滅。譬如虛空有種種色及諸色業。悉容受彼為作依處。謂虛空行
住去來屈申俯仰。又如除彼色及色業。已謂無色自性分。名清淨虛空。如虛空處色等業轉離言說事。種種施設言說妄想虛偽隨轉
亦復如是。又如虛空容色等業。離言說法容受妄想亦復如是。若菩薩以智慧。除一切言說所起。邪惑妄想諸虛偽轉。是菩薩以第一
聖智離言說事。一切言說自性非性。如虛空清淨。亦非彼展轉有餘自性。是故一切諸法。譬如虛空譬如幻。不如事有亦非一切都無
幻事。如是一切法不如言說。愚癡計有亦非一切都無所有。第一義離言說自性。如是方便入非有亦非無。是故知如幻故說如幻。如
是菩薩於一切法界。不取不捨不增不減亦無所壞。如實了知。如其所知為人顯示。是名菩薩隨順巧方便。云何菩薩立要巧方便。若
有眾生來從菩薩。求索十種資生眾具。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沙門婆羅門。廣說如上。乃至受戒。若能如是我當施汝。如其不能則
不施與。所謂田宅市肆官爵國土錢財六畜工巧醫方。若結婚姻。若食不食。所作同事。爾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
我當施汝飲食。乃至同事。復次菩薩。若有眾生犯罪謀逆。作不饒益事。為他殺縛斷截捶打。毀辱呵責驅出質債。為他所執。爾時菩
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救汝令脫眾難。復次若有眾生王賊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恐怖等。爾時菩薩為立
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救汝令脫恐怖。若有眾生欲恩愛集會遠離怨憎。爾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
我當方便從汝所願。復次若有眾生疾病困厄。爾時菩薩為立要言。汝能供養父母。乃至受戒。我當令汝病苦得除。菩薩如是立要
已。彼諸眾生疾修善法遠離諸惡得隨所欲。是名菩薩立要巧方便。若菩薩與眾生立要已。彼諸眾生不隨要者。如上所許亦不施之。
為度彼故非不欲與。諸難恐怖及諸病苦。愛念和合。不愛別離。為度彼故一切放捨。示作如是決定之相。非其實心有放捨念。漸漸
要令斷不善法建立善法。若復眾生無所須欲亦無眾難。乃至無病。而與菩薩先為親厚。隨宜勸導令修善法。所謂供養父母。乃至持
戒。若彼眾生不隨其教。爾時菩薩現瞋責相。為度彼故。心無恚恨於諸所作悉現乖異。為度彼故。非實違背。或現加彼不饒益事。
欲度彼故。非其實心。菩薩方便現此異相。欲令眾生修諸善法斷不善法。是名菩薩異相巧方便。云何菩薩現逼迫巧方便。若菩薩為
主為王。於自眷屬作如是教。若我眷屬有不供養父母。乃至犯戒者。我當斷其供給。或加謫罰或至驅擯。立一士夫常令伺察。彼諸
眾生以恐怖故。勤修善法斷不善法彼雖不樂強逼令修。是名菩薩逼迫巧方便。
[0933c08]云何菩薩報恩巧方便。若菩薩先於眾生施諸恩分若施財物。若度眾難若度恐怖。和其所念離所不念。救療眾病令得安樂。眾生知
恩欲報德者。爾時菩薩勸令修善。不須世間財利酬報。報之大者。當供養父母乃至持戒。求報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薩報恩巧方便。
[0933c14]云何菩薩清淨巧方便。住究竟地菩薩。淨菩薩道生兜率天。眾生念言。某菩薩生兜率天。不久當下生閻浮提。當成如來無上等覺令
我愛樂。莫令不樂彼所生處。我亦隨生。無量眾生樂修是願。又復菩薩。從兜率天來生世間。若生王宮若婆羅門家。捨上妙樂出家學
道。令諸眾生捨離憍慢。又於樹下苦行六年。令餘眾生信苦行者斷其信樂。又復既成無上菩提。令餘眾生堅固信樂同求佛道。又
成佛已。默然待請。為令眾生敬重法故。梵天勸請然後乃說。又以佛眼觀察世間。莫令眾生作是謗言。但以梵天勸請力故。非是如來
大悲故說。為除眾生邪攝受故轉正法輪。諸餘世間所未曾轉。及制戒律。是名菩薩清淨巧方便。如是巧方便無餘無上。是名菩薩六
種巧方便。略說廣說。壞法眾生除其暴害。處中者令入佛法。入者令熟熟令解脫。無餘無上。是名菩薩巧方便。
[0934a03]云何菩薩陀羅尼略說四種。一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尼。三者呪術陀羅尼。四者得菩薩忍陀羅尼。云何法陀羅尼。菩薩得如是憶
念智慧力。於未曾所聞未曾修習名句味身。次第莊嚴次第所應。無量章句。經無量劫憶持不忘。云何義陀羅尼。如前所說。於此諸法
無量義趣。未曾讀誦未曾修習。經無量劫憶持不忘。云何呪術陀羅尼。菩薩得如是三昧力。以呪術章句。為眾除患。第一神驗。種種
災患悉令消滅。云何得菩薩忍陀羅尼。菩薩精勤修習。因起智慧。獨一靜處。燕默少言亦不遊行。知量而食不雜種食。常一坐食思惟
禪定少睡眠多覺悟。於如來所說得菩薩忍呪術。所謂。
[0934a17]伊致 密致 吉胝鼻 羼提跛大[口*習]波呵([口*習]音穌急反)
[0934a19]於此諸呪術章句義思量觀察。如是呪術章句。如是正思惟。如此義尚不自聞。何有所得。如呪術章句。義不可得。是則無義。如是諸義。
所謂無義。是故亦無餘義可求。如是名為善解呪術句義。善解呪術句義者。以如是義。比知一切諸法義。皆悉善知不從他聞。又知一
切言說。一切法自性。義不可得。以此等無言說自性義。則知一切諸法自性義。是名第一義最勝義。得最上歡喜。是菩薩得此陀羅尼
呪術處。名得菩薩忍。得此忍者。不久當得淨心增上解行地忍。是名菩薩得菩薩忍陀羅尼。彼法陀羅尼。義陀羅尼。菩薩是度初阿僧
祇劫入淨心地所得。必定不動最勝最妙。若中間所得。或因願力。或禪定力。不定不任亦不勝妙。如法義陀羅尼。呪術陀羅尼亦如
是。得菩薩忍陀羅尼。如前所說。如是一切陀羅尼具四功德者。乃能得之非不具足。云何為四。一者不習愛欲。二者不嫉彼勝。三者一
切所求等施無悔。四者樂法深樂菩薩藏。及摩得勒伽藏。
[0934b10]云何為菩薩願。略說五種。一者發心願。二者生願。三者境界願。四者平等願。五者大願。彼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發心願。願未來
世為眾生故隨善趣生。是名生願。願正觀諸法無量等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願。願未來世一切菩薩善攝事。是名菩薩平等願。
大願者。即平等願。又說十種大願。一者願一切種供養無量諸佛。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三者願通達諸佛正法。四者願生兜率
天。乃至般涅槃。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六者願成熟一切眾生。七者願一切世界悉能現化。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
度。九者願一切正方便無礙。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0934b24]云何菩薩空三昧。菩薩離一切言說自性。觀無言說自性心住。是名空三昧。云何無願三昧。菩薩於無言說自性事。邪見妄想所起煩
惱。苦常見其過。於未來世不願心住。是名無願三昧。云何無相三昧。菩薩於無言說自性事。離一切妄想。虛偽相滅。觀察如實寂靜心
住。是名無相三昧。以何等故說三三昧。不增不減。有二種。有及無有。有為無為名為有。無我我所名無有。於有為有不願不隨故。立無
願三昧。於無為涅槃願樂攝受故。立無相三昧。又於此諸事非願非不願。然於有不有見以是見故。立空三昧。菩薩修此三三昧。如
是建立如實知。若有餘行。悉入三三昧門。所謂聲聞所學所行。
[0934c09]有四憂檀那法。諸佛菩薩為令眾生清淨故說。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憂檀那法。一切行苦是憂檀那法。一切法無我是憂檀那法。
涅槃寂滅是憂檀那法。諸佛菩薩具足此法。復以此法傳授眾生。是名憂檀那。過去寂默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是名憂檀那。增上勇出
乃至具足出第一有。是名憂檀那。云何菩薩觀一切行無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常不可得。若復不知真實無言說事故有生有滅。
若彼觀無言說自性一切行無常。觀過去行。無生無滅。彼亦無因亦無自性可得。是故亦無因亦無自性。觀現在行無生無滅。彼因不
得而與果。故自性可得。是故觀彼自性而無因。觀未來行無生無滅。彼因可得而不與果。故無自性。是故觀因而無自性。如是見三世
分段諸行相續轉時。一一行剎那有三有為。有為相。於剎那後。有四有為相。彼前諸行相自性壞。次未曾行相自性起名為生。起已未
壞名為住。顧念前滅行相自性彼起異。異名為老。是故生剎那後。即彼起行相自性壞名為滅。若觀起自性行相。即彼自性生住老相
無餘自性。是故剎那後如是行相自性滅。如是諸生等行相如實觀。此四有為相略說二種。有性及無性。如來以起故立一有為相。
以自性故立第二有為相。諸行住老故立第三有為相。彼菩薩觀有為行分齊。非生非住非老非壞。一切時別有事起。何以故。諸行分
齊起時。更無別生別住別老別壞。諸行分齊住老壞時。亦無別生別住別老別壞(一念頃名為一剎那)。菩薩如實觀者。不別有生等事可得。若可
得者。離色等諸行應別有生。如色等行自性起。彼亦應起。若然者。應有二生行生及生生。若有行生及生生者。或一或異。若一而謂
別有生者。彼空無義。若別有生者。此事不然。若異者。彼行生非相生所為。行生相生所為者。此事不然。如生住老亦如是。若壞有法自
性者。彼應生滅。若壞生時。一切行應即滅。如入滅盡正受。以少方便心心數法滅。若壞滅時。彼一切行應生。以壞無有故。言壞有生滅
者此事不然。彼善男子善女人。一切時常有自性者。不應有厭離。離欲解脫異者應爾。以此事故。菩薩於一切諸行無常如實知。復
次菩薩於一切諸行無常相續轉時。觀三苦相。行苦變易苦苦苦。如是菩薩於一切行苦如實知。
[0935a25]復次菩薩。於一切法有為無為無我我所如實知。眾生無我及法無我。彼眾生無我者。有法非眾生。離有法亦非眾生。法無我者。一切
言說事亦無言說自性法。如是菩薩於一切法無我如實知。
[0935b01]復次一切行起因斷無餘。諸餘畢竟滅名般涅槃。煩惱寂滅眾苦永息。未入淨心地菩薩。未見諦聲聞。於涅槃作意解想。說言寂滅涅
槃。當知是等不得真實涅槃知見。唯有正思惟。譬如國王長者巨富無量。為諸子故造作戲具。鹿車牛車馬車象車。彼諸子等歡喜愛
樂。作真鹿馬象車等想。其父知子漸已長大。為說真實牛鹿象馬。諸子謂父歎已象馬。父於後時知子轉大。將出宅外示真象馬。彼見
實已乃知其真。定知其父常所歎說非是我等先所翫好。先所翫好非真象馬。如是諸行以為屋宅。未住淨心地菩薩。未見諦聲聞。
如彼童子。諸佛如來及入大地菩薩明見涅槃。為彼菩薩及諸聲聞歎說涅槃。彼既聞已隨說意解。若彼漸學道品具足。入淨心地。
及見諦聲聞。彼於涅槃生現知見。如是諸佛菩薩所歎說者。非如我等愚癡智慧意想所解。我等所想相似非實。於彼所解生慚愧心。
依後知見。譬如病人遇得良醫。為治病故說隨病藥。彼諸病者常習此藥。便作信解。樂著此藥緣是病差。更起餘病應服餘藥。良醫教
彼棄捨前藥。更服餘藥。彼諸病者信前藥故。不肯棄捨。良醫方便令服後藥。如是菩薩住淨心地。見諦聲聞。諸煩惱病。諸佛如來住大
地菩薩。為彼說法。上法上上法。深法上深法。上上深法。勝法上勝法。上上勝法。教授教誡。入淨心地菩薩。見諦聲聞。聞佛所說信受不
疑。乘如來所說具足法乘。善能調御遊平等道。疾疾正向無餘涅槃。
菩薩地持方便處菩薩功德品第十八
[0935c02]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五奇特未曾有法。云何為五。一者於諸眾生無有因緣而起愛念。二者為諸眾生受無量苦。三者煩
惱熾盛難化眾生方便調伏。四者入第一難解真實之義。五者入不可思議神通之力。如是奇特未曾有法。不與一切諸眾生共。
[0935c08]菩薩有五事非奇特。能成奇特未曾有法。一者為安眾生故受於苦因。受苦因故得受安樂。二者知生死過惡涅槃功德。有淨眾生念
不自受樂。為淨眾生故受諸生死。三者修靜默樂。有淨眾生念不自受樂。為淨眾生故演說正法。四者修六波羅蜜善根。有淨眾生念
不自受樂。為淨眾生故不捨一切眾生。亦不捨果報。五者他事己事如是一切利益眾生。菩薩有五事。於一切眾生其心平等。一者
初發心願。為一切眾生其心平等。二者修習大悲心。與哀愍俱其心平等。三者於一切眾生作一子想。與愛念俱其心平等。四者觀一
切眾生諸行緣起。一眾生法即是一切諸眾生法。隨順一切眾生其心平等。五者如為一眾生行。如是一切眾生。利益心俱其心平等。
菩薩有五事饒益一切眾生。一者說正命饒益。二者不隨順者說隨順法饒益。三者孤獨辛苦貧乞無依者為作依怙饒益。四者向善趣者說道饒益。五者為三乘人說三乘饒
益。菩薩有五事報眾生恩。一者自成功德。二者勸他令成。三者孤獨辛苦貧乞無依為作依怙。四者供養如來。五者佛所說法。若讀
誦若書持若供養。菩薩行菩提道常求五事。一者常願諸佛出興於世。二者於諸佛所聽六波羅蜜及菩薩藏。三者堪能一切種成熟
眾生。四者堪能無上成熟眾生。五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三菩提。聲聞菩提。和合聲聞。
[0936a07]菩薩有五事利益眾生真實方便。是菩薩先欲安樂眾生。於彼安樂如實知不顛倒覺。如前供養習近無量品說。菩薩有五種方便攝
一切正方便。一者隨護方便。二者無罪方便。三者思惟力方便。四者淨心方便。五者決定方便。隨護方便有五種。一者黠護。得俱生智
能疾受法。二者念護。念持於法。三者智護。得堅固智觀察法義。以黠念智護離於退分。修勝進分。四者自心護。守護根門。五者他心
護。隨順他心。無罪方便者。於諸善法不顛倒。熾然無量常修迴向菩提。思惟力方便者。是解行地。淨心方便者。是淨心地具足行地。決
定方便者。是決定地決定行地。究竟地。是名五種方便攝一切正方便。菩薩退分有五事。一者不恭敬法及說法者。二者放逸懈怠。三
者習眾煩惱及諸惡行。四者稱量同己及餘菩薩起增上慢。五者於法顛倒起增上慢。
[0936a24]菩薩勝分有五事與上退分五事次第相違者。是名勝分。
[0936a26]菩薩有五事菩薩似功德過。一者於諸凶惡及犯戒者。作非慈饒益。二者現諂曲威儀。三者說世俗諸外道經論。得生智慧能自思惟。
四者行於有罪施等善根。五者演說建立似功德法。菩薩有五事菩薩真實功德。一者於諸凶惡及犯戒者起勝悲心。二者具足成就
真實威儀。三者於如來說得生智慧能自思惟。四者行於無罪施等善根。五者演說正教。毀相似法。菩薩調伏眾生有十種。名正調伏。
云何為十。離諸纏離煩惱分惡戒。
[0936b07]菩薩有六事。為如來授無上菩提記。一者種性未發心。二者已發心。三者現前。四者不現前。五者時量時定得無上菩提。六者時無量
時不定受記。菩薩有三種決定。一者種性名為決定。何以故。堪能為緣。有障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決定發無上菩提心不能
乃至不退乃至無上菩提。三者得力利益眾生。如所欲如所作。如足不虛。彼最後決定故如來受決定記。
[0936b16]菩薩不作五種力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者初發心。二者哀愍眾生。三者熾然。四者精進。五者於一切明處方便不厭。
[0936b19]菩薩有五事常所修集。一者常不放逸。二者孤獨辛苦貧乞無依為作依怙。三者供養如來。四者持戒。有犯即覺。五者所作所行所可
憶念。一切迴向無上菩提。
[0936b23]菩薩有十法菩薩等法第一最勝。一者菩薩種性勝餘種性。二者初發心勝一切正願。三者精進智慧勝餘波羅蜜。四者軟語勝餘攝
事。五者如來勝餘眾生。六者大悲勝餘無量。七者第四禪勝於餘禪。八者空三昧勝餘三昧。九者滅盡正受勝餘正受。十者清淨巧方
便勝餘巧方便。菩薩有四種正施設。如是正施設。是如來說。非餘若天若人。沙門婆羅門如是聞。一者法施設。二者諦施設。三者方便
施設。四者乘施設。法施設者。十二部經修多羅等。次第演說次第建立。諦施設者。有一種。謂如實義諦。復有二種。世諦。第一義諦。復有
三種。相諦。說諦。作諦。復有四種。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復有五種。因諦。果諦。智諦。智境界諦。無上諦。復有六種。實諦。虛妄諦。知諦。
斷諦。證諦。修諦。復有七種。味諦。患諦。離諦。法諦。解諦。聖諦。非聖諦。復有八種。行苦諦。苦苦諦。壞苦諦。生諦。滅諦。穢污諦。清淨諦。
正方便諦。復有九種。無常諦。苦諦。空諦。非我諦。有愛諦。無有愛諦。斷方便諦。有餘涅槃諦。無餘涅槃諦。復有十種。自作苦諦。貧窮苦
諦。四大增損苦諦。愛戀苦諦。污辱苦諦。業苦諦。煩惱諦。正思惟諦。正見諦。正見果諦。四種方便名方便施設。如前力種性品說。乘施
設者。聲聞乘。緣覺乘。大乘。一一乘七種施設。四聖諦慧。如是慧。若依若緣伴業眾具。如是慧若果。此七種名聲聞乘施設。如聲聞乘
施設。緣覺乘亦如是。離言說境界。一切法如離諸妄想。平等慧。如是慧。若依若緣伴業眾具。如是慧若果。此七種名大乘施設。過去未
來現在。一切菩薩正施設。已作當作。一切四種無餘無上。
[0936c26]菩薩有五種無量生一切巧便行。一者眾生界無量。二者世界無量。三者法界無量。四者調伏界無量。五者調伏方便無量。六十一種
眾生名眾生界。如意地身分別則有無量。十方無量世界無量。名如娑婆世界。名娑婆主。善不善無記法分別則有無量。調伏有一種。
謂一切眾生調伏。復有二種。具縛。不具縛。復有三種。軟中上根。復有四種。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復有五種。貪欲。瞋恚。愚癡。憍慢。覺
觀。復有六種。在家。出家。未熟。已熟。未解脫。已解脫。復有七種。惡人。中人。小智人。大智人。現在調伏。未來調伏。隨緣調伏。若得緣如
是。如是迴向。復有八種。謂八眾剎利。乃至婆羅門。復有九種。一者如來調伏。二者聲聞緣覺調伏。三者菩薩調伏。四者難調伏。五者易
調伏。六者軟語調伏。七者呵責調伏。八者遠調伏。九者近調伏。復有十種。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欲界人天。五者中陰。
六者色。七者無色。八者想。九者無想。十者非想非非想。是五十五種分別則為無量。眾生界調伏界有何差別。眾生界者。不分別一切
眾生種性處。調伏界者。彼種性處。如是彼彼處轉調伏方便無量。如前成熟品說。彼亦無量種分別。如是次第說五種無量。何以故。是
菩薩為眾生修行。是故說初無量。眾生彼處可得。是故說第二無量。眾生於彼彼世界煩惱清淨法可得。是故說第三無量。觀彼彼眾
生隨所堪能脫苦。是故說第四無量。乃至方便脫眾生苦。是故說第五無量。是故說五種無量。生菩薩一切巧便行。菩薩有四求。於一
切法如實知。一者名求。二者事求。三者自性施設求。四者差別施設求。如前真實品說。菩薩有四事。於一切法如實知。隨名求如實知。
隨事求如實知。隨自性施設求如實知。隨差別施設求如實知。如前真實品說。
[0937b03]諸佛菩薩有五事。為眾生說法得大果福利。一者為眾生說法生離垢法眼。二者為眾生說法得諸漏盡。三者為眾生說法發無上菩
提心。四者為眾生說法得第一菩薩忍。五者為眾生說法。聞已受誦。具足修習令法久住。是名五種說法得大果福利。
[0937b09]云何名大乘。有七種大故名為大乘。一者法大。謂十二部經。菩薩方廣藏。最上最大。二者心大。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者解
大。謂解菩薩方廣藏。四者淨心大。謂過解行地入淨心地。五者眾具大。謂福德眾具智慧眾具得無上菩提。六者時大。謂三阿僧祇劫
得無上菩提。七者得大。謂得無上菩提身無與等者。況復過上。彼法大心大解大淨心大眾具大時大。此六大謂因種得大謂果處。菩
薩有八法攝一切摩訶衍菩薩藏所說。謂信菩薩藏。顯示一切法真實義。顯示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第一勝妙神力。得聞慧思慧
思惟。依聞慧思慧思惟。方便得淨心。得淨心。方便入修慧行。入修慧行。方便修慧果。成如是修慧果。成畢竟出離。菩薩如是學得無
上菩提。菩薩如是學得無上菩提略說十種。一者種性。二者入。三者未淨。四者淨。五者未熟。六者熟。七者未定。八者定。九者一生。十
者最後身。種性者。名未得淨心。發心修學名為入。已入未入淨心地名為未淨。入淨心地名為淨。淨者未入畢竟地名為未熟。入
畢竟地名為熟。熟者未入定地名為未定。已入定地名為定。又熟有二種。一者一生。次第得無上菩提。二者最後身。即此生得。如是從
種性乃至最後身得無上菩提。此十種菩薩所學而學。於上更無所學。菩薩如所學而學。於上更無菩薩學。菩薩如所學而學。得一切
功德名。所謂菩薩摩訶薩。勇猛無上。佛子佛持。大師大聖。大商主大名稱。大功德大自在。如是十方無量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因緣。自
想施設。當知若有言我是菩薩。不善學菩薩所學者。當知是名字菩薩非實菩薩。若言我是菩薩。善學菩薩所學者。當知是實菩薩。
◎
◎菩薩地持次法方便處菩薩相品第一(第二段有四品)
[0937c16]菩薩成就五種真實相得入諸菩薩數。一者哀愍。二者愛語。三者勇猛。四者惠施。五者說深法義。此五相。各五種分別。一者自
性。二者境界。三者果報。四者次第。五者攝受。
[0937c21]哀愍自性有二種。一者至心。二者具足。至心者。安心樂心。具足者。菩薩至心於諸眾生。隨其所能隨其力。身口饒益。愛語自性者。
先語安慰。如前攝品說。勇猛自性者。於諸眾生志強有力。惠施自性者。勝妙施無煩惱施。說深法義自性者。四無礙智。出生正方
便智。哀愍境界有五種。一者受苦眾生。二者惡行眾生。三者放逸眾生。四者邪趣眾生。五者煩惱所使眾生。從地獄乃至一切苦受相
續。是名受苦。雖不受苦而多造作身口意惡行。所謂十二惡律儀。是名惡行。雖不受苦造諸惡行而樂著五欲歌舞戲笑。是名放逸。
雖不受苦造諸惡行樂著五欲。而依邪見求苦解脫。是名邪趣。捨離五欲於法出家。不受諸苦乃至邪趣。而具煩惱或有不具。謂正方
便。真實凡夫及諸學人。是名煩惱所使。菩薩於此境界哀愍心生無餘無上。
[0938a09]愛語境界有五種。一者正實語。二者正喜語。三者正饒益語。四者正如法語。五者方便說法語。如前攝品說。菩薩於此境界愛語心生
無餘無上。勇猛境界有五種。如前菩提分品說。菩薩於此境界勇猛心生無餘無上。
[0938a14]惠施境界有五種。一者不分別施。二者歡喜施。三者頓施。四者不染污施。五者無依施。如前施品說。菩薩於此境界惠施心生無餘
無上。說深法義境界有五種。一者於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空相應緣起隨順。二者於諸戒律。善知犯不犯及與出犯。三者於摩德勒
伽藏。不顛倒建立法相。四者於深法義以想分別。五者於一切法法義種種言辭種種分別。菩薩於此境界說深法義心生無餘無上。
[0938a23]菩薩哀愍於諸眾生修習慈心。利益親厚方便不厭。多住無罪現法樂攝取眾生。如世尊說。慈心福利。身常不被刀杖等害。此中應
廣說。是名哀愍果。
[0938a27]菩薩愛語。於現法中離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以此愛語自攝攝他。於未來世成就正語。言輒信用。是名愛語果。
[0938b01]菩薩勇猛。於現法中離諸懈怠心常歡喜。受持菩薩律儀戒不毀不犯。以堪忍心攝受自他。於未來世菩薩所作悉能修學。學已堅固。
是名勇猛界。
[0938b05]菩薩惠施及說深法義果。如前力品檀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說。是名惠施說深法義果。次第者。菩薩先修哀愍。攝取眾生。為令眾
生出不善法安立善法。為具足說教授攝受。是故次說愛語。眾生造惡種種煩惱堪能不息。是故次說勇猛。或有眾生以財攝受。
或有眾生以法攝受。或俱攝受。是故次說惠施。說深法義。
[0938b13]菩薩。有五種相攝六波羅蜜。此六波羅蜜何相所攝。哀愍相攝禪波羅蜜。愛語相攝尸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勇猛相攝羼提波羅蜜
毘離耶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惠施相攝檀波羅蜜。說深法義相攝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五種相五種分別。
菩薩地持次法方便處翼品第二
[0938b20]在家出家菩薩翼有四法。菩薩修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者善修業。二者巧便。三者攝取眾生。四者迴向。云何善修業。菩薩
於六波羅蜜。決定修。專心修。常修。無罪修。云何決定修。檀波羅蜜。是菩薩於來求者。饒益不饒益。有德有過。要當施與。於諸惠
施心不傾動。若人非人。沙門婆羅門。世間同法。所不能壞。云何專心修。是菩薩於求來者。捨內外物一切施與無有悋惜。云何常
修。是菩薩施無厭惓。一切時平等隨得隨施。云何無罪修。如施品說。離煩惱施。是名菩薩善修檀波羅蜜。如施如是戒忍精進禪定智
慧亦如是。隨其所應當知。云何巧便。略說有十種。壞法眾生為除惱害。方便巧便。中住者令入。已入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脫。方便巧便。
世論巧便。菩薩戒律若持若毀觀察巧便。正願巧便。聲聞乘巧便。緣覺乘巧便。大乘巧便。如是一切巧便。隨所應彼彼菩薩地。分別
當知。此十巧便為五種事。初四巧便。為利眾生。世論巧便。為伏異論。菩薩戒律若持若毀觀察巧便。為不起犯戒。已犯者令如法悔。
受持清淨律儀。正願巧便。菩薩於未來世一切所欲悉皆得之。三乘巧便。菩薩隨種性根解譬喻。隨順說法具足說法。如是十種巧
便為五種事。此五種事。一切所作皆悉具足。現法後世利益方便。云何菩薩攝取眾生。是菩薩依四攝法。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或有
眾生。以安饒益。以樂饒益。以安樂饒益。廣說如前自他利品。云何菩薩迴向。菩薩三門修習善根。謂善修業巧便。攝取眾生。彼
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淳淨心。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善根求餘果報。
[0939a01]若世尊說。在家出家菩薩所學法。當知一切皆是善修業巧便。攝取迴向四法所攝。菩薩善修業巧便。攝取集聚迴向。當知近菩提
座。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在家出家。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學當學今學。如是四法。無餘無上。
[0939a07]如是四法。在家出家菩薩成就。然彼出家於在家者大有差別。出家菩薩。解脫攝受。父母妻子眷屬等過。出家菩薩。解脫攝受。
田種治生王家等苦。出家菩薩。具修梵行一切菩提分法。疾得神通。若修善法疾得究竟。出家菩薩凡所說法。人所信受。是名在家出家之大差別。
◎
菩薩地持經卷第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0 冊 No. 1581 菩薩地持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