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ñcavastukavibhāṣa (Wu Shi Pi Po Sha Lun) 五事毘婆沙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色品第一
敬禮佛法僧 我今隨自力
欲於對法海 探少貞實義
哀慜弟子等 當釋能生慧
滅愚五事論 令彼覺開發
[0989b02] 尊者世友為益有情製五事論。我今當釋。問 何用釋此五事論耶。答為欲開發深隱義故。 若未開發此深隱義。如有伏藏未開發時。世
間無能歡喜受用。若為開發此深隱義。如有 伏藏已開發時。世間便能歡喜受用。又如日 月雖具威光雲等翳時不得顯照。若除彼翳
顯照事成。本論文詞應知亦爾。雖已略辯 種種勝義。若不廣釋便不光顯。為令光顯故 我當釋。問已知須釋五事論因。尊者何緣製
造斯論。答有弟子等怖廣聞持。欲令依略覺 自共相。謂彼尊者常作是思。云何當令諸 弟子等於一切法自相共相依止略文起明了
覺。以明了覺喻金剛山。諸惡見風不能傾動。 不明了覺如蘆葦花。為惡見風之所飄鼓。旋 還飄颺猶豫空中。如是欲令諸弟子等起堅
固覺。故作斯論。問何謂諸法自相共相。答堅 濕煖等是諸相自法。無常苦等是諸法共相。 世間雖於諸法自相有能知者。然於共相皆
不能知。如是欲令諸弟子輩於二相法能如 實知。故造斯論。問已知須造五事論緣。此復 為何名五事論。答由此論中分別五事。是故
此論得五事名。依處能生事義無異。阿毘達 磨諸大論師咸作是言。事有五種。一自性事。 二所緣事。三繫縛事。四所因事。五攝受事。當
知此中唯自性事。問若爾何故說有五法。答 事之與法義亦無異。問何故此論唯辯五法。 有作是說。此責非理。若減若增俱有難故。有
說此論略顯諸法體類差別不相雜亂攝一切 法。故唯說五。若總於五立一法名。雖是略說 攝諸法盡。而不能顯心等五法體類差別不
相雜亂。若說有漏無漏等二。有學無學非二 等三。欲色無色不繫等四。應知亦爾。問豈不 列名即知有五。何故論首先標五數。答如縷
繫花易受持故。謂如以縷連繫眾花。易可受 持莊嚴身首。如是數縷連繫義花。易可受持 莊嚴心慧。或先標數後列其名。是製作者舊
儀式故。應知法聲義有多種。謂或有處所說 名法。如契經說。汝應諦聽。吾當為汝宣說妙 法。或復有處功德名法。如契經說。苾芻當知。
法謂正見。邪見非法。或復有處無我名法。如 契經說諸法無我。當知此中無我名法。法謂 能持。或能長養。能持於自長養望他。
[0989c15] 問何故此中先辯色法。答一切法中色最麁 故。是一切識所緣境故。與入佛法為要門故。 謂入佛法者。有二甘露門。一不淨觀。二持息
念。依不淨觀入佛法者觀所造色。依持息念 入佛法者觀能造風。問依何義故說之為色。 答漸次積集。漸次散壞。種植生長。會遇怨親。
能壞能成皆是色義。佛說變壞故名為色。變 壞即是可惱壞義。有說變礙故名為色。問過 去未來極微無表皆無變礙。應不名色。答彼
亦是色。得色相故。過去諸色雖無變礙。而曾 變礙故立色名。未來諸色雖無變礙。而當變 礙故立色名。如過未眼雖不能見。而曾當見
故立眼名。得彼相故此亦應爾。一一極微雖 無變礙。而可積集變礙義成。諸無表色雖無 變礙。隨所依故得變礙名。所依者何。謂四大
種。由彼變礙無表名色。如樹動時影亦隨動。 或隨多分如名段食。或表內心故名為色。或 表先業故立色名。色云何者。問尊者何故復
說此言。答前所略說今欲廣辯。若有見有對 色。若無見有對色。若無見無對色。總攝名為 諸所有色。言一切者。謂此諸色攝色無餘。四
大種者。問何故大種唯有四耶。脇尊者曰。此 責非理。若減若增俱有疑故。不違法相說四 無失。有作是說。為遮外道大種有五。故唯說
四。彼執虛空亦是大種。問何故虛空不名大 種。答虛空無有大種相故。謂大虛空是大非 種。以常住法無造作故。大德妙音亦作是說。
虛空大種其相各異。虛空雖大而體非種。又 諸大種若能成身。多是有情業異熟攝。虛空 無彼業異熟相。是故虛空定非大種。問所說
大種其義云何。答亦種亦大故名大種。如世 間說大地大王。問此中所說種是何義。答能 多積集能大障礙。能辦大事故名為種。問此
四大種作何事業。答此四能造諸所造色。謂 依此四諸積集色。大障礙色皆得生長。如 是名為大種事業。問造是何義為因為緣。若
是因義此四大種。於所造色五因皆無。如何 可言造是因義。若是緣義諸所造色。除自餘 法皆增上緣。是則不應唯四能造。有作是說。
造是因義。雖四大種於所造色無相應等五 種因義。而更別有生等五因。即是生依立持 養五。復有說者。造是緣義。雖所造色除其自
性。餘一切法皆增上緣。而四大種是所造色。 近增上緣非所餘法。如說眼色。為眼識緣。彼 說勝緣此亦應爾。問頗有是色非四大種。亦
非大種所造色耶。答有。謂一或二或三大種。 此一二三不名四故。又諸大種非所造故。問 何故大種非所造耶。答因色果色相各異故。
或諸大種若所造攝。為四造一三造一耶。若 諸大種四能造一。地等亦應還造地等。是則 諸法應待自性。然一切法不待自性。但藉他
緣而有作用。若諸大種三能造一。因數既闕 應不能造。如所造色因必具四。
[0990b10] 問已總了知大種所造。復欲聞此二種別相。 何謂大種。其相云何。答地等界名大種。堅等 性是其相。問若堅性等是地等相。所相能相
豈不成一。答許此成一亦有何過。故毘婆沙 作如是說。自性我物相本性等。名言雖殊而 義無別。不可說諸法離自性有相。如說涅槃
寂靜為相。非離寂靜別有涅槃。此亦應然。故 無有過。此中堅性即堅分堅體約種類說。堅 性是地界。然此堅性差別無邊。謂內法中爪
髮等異。外法中有銅錫等殊。又內法中手足 等堅異。外法亦爾。故堅性無邊。問若爾堅性 應共相攝。云何說為地等自相。答堅性雖多
而總表如。地多變礙總表色蘊。所表既一故 非共相。有說堅性通二相攝。觀三大種則成 自相。若觀堅類有內外等無邊差別。復成共
相。如變礙性通二相攝。觀餘四蘊則成自相。 若觀色性有十一種品類差別。復成共相。又 如苦諦其相逼迫觀三諦時此成自相。若觀
有漏五蘊差別。即此逼迫復成共相。堅性亦 然故通二種。問若如是者。云何建立自共相 別不相雜亂。答以觀待故無雜亂失。謂若觀
彼立為自相。未甞觀彼立為共相。若復觀此 立為共相。未甞觀此立為自相故自共相觀 待而立。問已知大種相各有異。大種作業差
別云何。答地界能持住行二類令不墜落。水 界能攝性乖違事令不離散。火界能熟不熟 物類令不朽敗。風界能令諸物增長或復流
引。是謂大種各別事業。問地水火風各有二 性。謂堅等性及色性攝。云何一法得有二相。 答一法多相斯有何失。如契經說。一一取蘊
有如病等無量種相。或堅等性是地界等自 相所攝。其中色性是地界等共相所攝。故於 一法有二種相。一自二共。亦不違理。問如是
四界可相離不。答此四展轉定不相離。云何 知然。契經說故。入胎經說。羯賴藍時若有 地界無水界者。其性乾燥則應分散。既不分
散故知定有水界能攝。若有水界無地界者。 其性融釋則應流 派 。既不流 派 。故知定有 地界能持。若有水界無火界者。其性潤濕則
應朽敗。既不朽敗故知定有火界能熟。若有 火界無風界者。其性則應無增長義。既漸增 長故知定有風界動搖。問若爾經說當云何
通。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於此身中火界若發。 或即令捨命。或生近死苦。答經依增盛不增 盛說。不言火體身中本無。問地界與地有何
差別。答地界堅性地謂顯形。地界能造地謂 所造。地界觸處身識所識。地謂色處眼識所 識。是謂地界與地差別。水火亦然風或風界。
[0990c29] 問已具了知堅濕暖動四大種相展轉乖違。 如四毒蛇居一身篋。復欲聞彼所造色相。且 何名為彼所造色。答彼所造色。謂眼根等。
眼即根故說名眼根。如青蓮華餘根亦爾。 問眼等五種亦界處攝。何故此中獨標根稱。 答為欲簡別色等外境。謂若說為眼等界 處。則根根義差別難知。是故此中獨標根
稱。此則顯示所造色中內者名根外名根義。 問此中所說根義云何。答增上最勝現見光 明。喜觀妙等皆是根義。問若增上義是根義
者。諸有為法展轉增上。無為亦是有為增上。 則一切法皆應是根。答依勝立根故無斯過。 謂增上緣有勝有劣。當知勝者建立為根。問
何根於誰有幾增上。答五根各於四事增上。 一莊嚴身。二導養身。三生識等。四不共事。先 辯眼根。莊嚴身者。謂身雖具眾分餘根若闕
眼根便醜陋故。導養身者。謂眼能見安危諸 色避危就安。身久住故。生識等者。謂依眼根 一切眼識及相應法皆得生故。不共事者。謂
見色用唯屬眼根。二十一根無斯用故。次辯 耳根。莊嚴身者。謂耳聾者不可愛故。導養身 者。謂耳能聞好惡聲別避惡就好。身久住故。
生識等者。謂依耳根一切耳識及相應法皆 得生故。不共事者。謂聞聲用唯屬耳根。二十 一根無斯用故。鼻舌身根。莊嚴身者。如眼耳
說。導養身者。謂此三根受用段食。身久住故。 生識等者。謂依三根。鼻舌身識及相應法皆 得生故。不共事者。謂嗅甞覺香味觸用屬鼻
舌身。非餘根故。問如是五根有何勝德。誰為 自性。業用云何。答眼根德者。謂與眼識及相 應法為所依故。眼根自性即是淨色。能見諸
色是眼業用。餘根三事類眼應知。此中且說 有業用根。非一切根識所依故。此色澄淨故 名淨色。或復此中與眼識等為所依者。顯同
分根。說淨色言顯彼同分。問何謂同分彼同 分。根如是二名所目何別。答有業用者名同 分根。無業用根名彼同分。如能見色名同分
眼。不見色者名彼同分。彼同分眼差別有四。 一有過去彼同分眼。謂不能見諸色已滅。二 有現在彼同分眼。謂不能見諸色今滅。三有
未來彼同分眼。謂不能見諸色當滅。四有未 來定不生眼。其同分眼差別唯三。謂除未來 定不生眼。耳根等四如眼應知。或復五識各
二所依。一俱時生。謂眼等五。二無間滅。謂即 意根。唯說識依濫無間意。但言淨色五體應 同。故淨色言簡無間意。與眼等識。為所依言。
顯眼等根差別有五。由斯故說五識所依與 等無間緣差別各四句。俱生眼等根為第一 句。無間滅心所為第二句。無間滅心為第三
句。除前餘法為第四句。問誰能見色。為眼根 見。為眼識。見為與眼識相應慧見。為心心所 和合見耶。汝何所疑一切有過。若眼根見餘
識行時寧不見色。何不俱取一切境耶。若眼識 見。諸識但以了別為相。非見為相豈能見色。 若與眼識相應慧見。應許耳識相應慧聞。彼
既非聞此云何見。若心心所和合能見。諸心 心所和合不定。謂善眼識與二十二心所相 應。不善眼識與二十一心所相應。有覆無記
眼識與十八種心所相應。無覆無記眼識與 十二種心所相應。既不決定云何和合。答眼 根能見。然與眼識合位非餘。譬如眼識了別
色用依眼方有。又如受等領納等用必依於 心。此亦應爾。由斯理趣餘識行時。眼既識空 不能見色。亦無俱取一切境失。以一相續中
無二心轉故。問何故具六所依所緣。而一相 續中無六識俱轉。答等無間緣唯有一故。復 有餘義。若眼識見誰復能識。若慧見者誰復
能知。若心心所和合能見。諸法一一業用不 同。於中定無和合見義。又應一體有二作用 謂許能見及領納等。復有餘義。若識見者識
無對故。則應能見被障諸色。慧及和合應知 亦然。是故眼根獨名能見。問已知見用唯屬 眼根。眼見色時為二為一。答此不決定。若開
兩眼觀諸色時則二俱見。以開一眼按一眼 時。便於現前見二月等。閉一按一此事則無。 是故有時二眼俱見。又發智論說俱見因。謂
雙開時見分明等。兩耳兩鼻應知亦然。問何 緣二眼二耳二鼻。雖各兩處而立一根。答二 處眼等體類一故。二所取境一界攝故。二能
依識一識攝故。又二俱時能取境故。雖有兩 處而立一根。女根男根即身根攝。是故於此 不別立根。眼根極微布眼精上。對境而住如
香菱花。耳根極微在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 樺皮。鼻根極微居鼻頞內。背上面下如雙爪 甲。舌根極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然於舌中
如毛髮量無舌根微。身根極微遍諸身分。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55 五事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