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5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九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三
[0406b19] 有四十四智體。知老死智體。知老死集智體。 知老死滅智體。知老死滅道智體。乃至知行 亦如是。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
佛經說。佛告比丘。我今當說四十四智體。汝 等皆應一心善聽。佛說是經。而不廣分別。佛 經是此論所為根本。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
問曰。若佛經是此論根本者。何故世尊說此 經耶。答曰。世尊以如是方便道門。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今欲以是方便道門示諸弟
子。汝等不捨是方便道門者。不久當得盡漏。 譬豪富長者。以如是方便積聚財物。復欲以 是方便教諸子孫。汝等不應捨離如是方便。 不久當得無量財寶。彼亦如是。
[0406c03] 云何四十四智體。知老死是一智體。知老死 集是二智體。知老死滅是三智體。知老死滅 道。是四智體。知因老死。有四智體。乃至知
行。亦有四智體。十一四則有四十四智體。問 曰。何故不說知無明智體耶。答曰。應說而不 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是有支有為作
因者說智體。無明雖是有支有不為作因。復 次有四法者立智體。無明有三法義故不立。 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苦智等智。知
老死集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集智等智。知 老死滅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滅智等智。知 老死滅道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
如知老死。有十六智乃至知行。亦有十六智。 若分別在身。及以剎那。則有無量無邊。此中 以有支以諦以對治故。有四十四智體。
[0406c18] 問曰。此四十四智體幾在過去。幾在未來。幾 在現在。答曰。或在過去。或在未來。或在現 在。幾緣過去。幾緣未來現在。答曰。三十三緣
三世。十一緣非世法。若如雜揵度所說者。 三緣過去。謂知行知行集知識集。三緣未來。 謂知老死知老死集知生。十六緣現在。謂知
生知生集。知有知有集。知取知取集。知愛 知愛集。知受知受集。知觸知觸集。知六入知 六入集。知名色知名色集知識。十一緣三世。
十一緣非世。幾是有漏幾是無漏。答曰。或盡 是有漏或盡是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 曰。二十二緣有漏。二十二緣無漏。幾是有為
幾是無為。答曰。盡是有為。無有智是無為者。 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曰。三十三緣有為。 十一緣無為。此智體不能得正決定。不得果。
不離欲。不盡漏。是聖人本所得法。為遊戲 故。為觀本所作故。為受現法樂故。為受用聖 法故。起此智現在前。
[0407a07] 有七十七智體。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 佛經。佛經說。我今當說七十七智體。謂知生 是老死緣智體。非不緣生有老死智體。乃至
廣說。佛何故說此經者。如先說。
[0407a11] 云何七十七智體。答曰。知生是老死緣是一 智體。非不緣生有老死是二智體。過去生曾 為老死緣是三智體。非不曾緣過去生有老
死是四智體。未來生當為老死緣是五智體。 非不當緣未來生有老死是六智體。及知法 住智此法是無常是有為從因緣生。是盡法
是滅法。是無欲法。知如是法者是第七智體。 如知老死有七智體乃至知行亦有七智體。 十一七智體則有七十七智體。問曰。此中何
故不說知無明。緣智體耶。答曰。應說而不說 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是有支有為作因 者說智體。無明雖是有支有不為作因。知生
是老死緣。是四智體。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 非不緣生有老死智體。何故復作此說耶。答 曰。論有二種。一定自言。二定他言。定自言
者。如佛弟子。以佛法義。定於自言。如外道弟 子。以外道義。亦定自言。如育多婆提。以育多 婆提義。定於自言。如毘婆闍婆提。以毘婆闍
婆提義。定於自言。定他言者。如佛弟子定外 道弟子言。外道弟子定佛弟子言。如育多婆 提定毘婆闍婆提言。如毘婆闍婆提定育多
婆提言。或謂。此但為論議故。作如是說。非是 實法。欲令此義決定。有如是實事故作是說。 非不緣生有此老死。此智是四智。謂法智比
智等智集智。通前有八智。如過去生曾為老 死緣智體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知集智。 通前有十二智體。知非不曾緣過去生有老
死智體是四智。如先說。通前有十六智體。知 未來生當為老死緣智體是四智。如先說。通 前有二十智體。知非不當緣未來生有老死
智。體是四智。如先說。通前有二十四智體。知 法住智。乃至廣說。通前有二十五智體。如 知老死緣有二十五智體。乃至知行緣有二
十五智體。若分別在身及剎那者。則有無量 無邊智體。此中以有支以世以諦以對治故。 立七十七智體。問曰。何故不說知現在智體
耶。答曰。或有說者。生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 老死。是說知現在智體。過去者知過去。未來 者知未來。復有說者。知生是老死緣非不緣
生有老死。是說知三世。過去即知過去。未 來即知未來。
[0407b23] 問曰。此智幾在過去。幾在未來現在。答曰。 或盡在過去。或盡在未來。或盡在現在。幾緣 過去。幾緣未來。幾緣現在。答曰。若如所說生
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說知現在智 體者。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二十二 緣現在。十一緣三世。若作是說。生是老死
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說知三世智體者。二 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三十三緣三世。 幾是有漏幾是無漏。答曰。或盡是有漏。或盡
是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曰。盡緣有 漏。幾是有為幾是無為。答曰。盡是有為。無有 智體。是無為者。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曰。盡
緣有為。此智體不能得正決定。乃至廣說。
[0407c07] 及法住智。乃至廣說。法住智者。是知因智。所 以者何。住名為因三界。上中下果。在彼中住 故。若知此智。名知法住智。此智是四智。謂法
智比智等智集智。復有說者。若欲知法住智。 是名知法住智。知彼智是道智。問曰。若然者。 此說云何通。如說此是盡法滅法無欲法無
漏法。非是無欲法。答曰。此文應如是說。此是 盡法滅法。不應言無欲法。而不說者。有何意 耶。答曰。欲呵責無漏法故。經說蘇尸摩當知。
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問曰。此中何者是 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答曰。知生死增長 智是法住智。知生死增長滅智是涅槃智。復
次知十二緣起是法住智。知十二緣起滅是 涅槃智。知苦集智是法住智。知滅道智是涅 槃智。若作是說則為善通。先有法住智後有
涅槃智。復有說者。苦集道智是法住智。滅智 是涅槃智。問曰。若然者。先有法住智後有涅 槃智。此說云何通。答曰。涅槃智亦有在後
者。復次諸邊中智是法住智。根本中智是涅 槃智。何以知之。經說有眾多異學梵志。共 集一處作如是談論。聞有此言。沙門瞿曇未
出世時。我等為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而見 尊重供養。今沙門瞿曇出世。奪我名稱利養。 猶如日出令火無光。我等今當作何方便還
得名譽利養。乃至廣說。復作是念。沙門瞿曇 更無異德。但善知經論。顏貌端正我等不假 顏貌。但知經論者。便可還得名譽利養。乃至
廣說。復作是言。今此眾中誰能堪任於沙門 瞿曇法中出家而竊於法。令我等受持讀誦。 復作是言。今蘇尸摩梵志志念堅固。堪任於
沙門瞿曇法中出家竊法。令我等受持讀誦。 即皆往詣蘇尸摩所。具陳上事而以告之。爾 時蘇尸摩以二事故。而便可之。一以親愛眷
屬故。二以善根因緣故。爾時蘇尸摩出王舍 城。詣於竹林。時有眾多比丘。在精舍門邊。 往反經行。爾時蘇尸摩遙見諸比丘。即往其
所而作是言。諸比丘。當知我欲於沙門瞿曇 法中淨修梵行。時諸比丘即將蘇尸摩詣世 尊所。而白佛言。今此蘇尸摩梵志者。欲於
世尊法中出家受具足戒行比丘法。佛告諸 比丘。汝等可為蘇尸摩出家授其具足。時諸 比丘即為出家授具足。時蘇尸摩聰明智慧。
念力堅固。未久之間。讀誦三藏。少解其義。便 作是念。若欲利我親屬者。今正是時。從竹 林出欲詣王舍城。世尊有遍照眼。守護於法。
誰能竊者。爾時有五百比丘詣蘇尸摩所。或 有說者。是諸比丘佛所化作。或有說者。是 實比丘。時諸比丘到蘇尸摩所。皆作是言。蘇
尸摩。當知我等生分已盡。所作已辦。梵行 已立。不受後有。時蘇尸摩便問諸比丘言。汝 等依於初禪得盡漏耶。答曰。不也。依第二第
三第四禪及過色無色寂靜解脫得盡漏耶。 答言不也。時蘇尸摩復作是言。汝等既不依 禪定。而得盡漏。誰當信耶。時諸比丘皆作是
言。我等是慧解脫。時蘇尸摩不識慧解脫。若 我親屬問是義者。我則不知。以是事故。還詣 佛所。具以上事。向佛說之。佛作是答。蘇尸
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蘇尸摩復 白佛言。世尊。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是 涅槃智。佛告蘇尸摩。汝知與不知。但法應如
是。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彼諸比丘。先 依未至禪盡漏。後起根本禪。以是事故。知諸 邊中智是法住智根本中智是涅槃智。
[0408b12] 若成就法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云何 為得。若苦比智現在前。設成就比智。亦成就 法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以法智在前
得故。若成就法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 得不失。云何若得不失。已離欲愛。於彼離欲 不退。設成就他心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若
得。云何為得。若苦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法智。 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亦成 就法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法智
現在前。若成就法智。亦成就苦智耶。答曰。 如是。設成就苦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如 是。所以者何。此二智一時得故。若成就法智。
亦成就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集滅 道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 法智在前得故。若成就比智。亦成就他心智
耶。答曰。若得不失。云何若得不失。已離欲 愛。於彼離欲不退。設成就他心智。亦成就比 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比智現在
前。若成就比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 設成就等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如先 說。若成就比智。亦成就苦智耶。答曰。如是。
設成就苦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如先 說。若成就比智。亦成就集滅道智耶。答曰。若 得。如先說。設成就集滅道智。亦成就比智耶。
答曰。如是。若成就他心智。亦成就等智耶。答 曰。如是。設成就等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 曰。若得不失。如先說。若成就他心智。亦成就
苦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苦集滅道 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如先 說。若成就等智。亦成就苦集滅道智耶。答曰。
若得。設成就苦集滅道智。亦成就等智耶。答 曰。如是。若成就苦智。亦成就集滅道智耶。答 曰。若得。設成就集滅道智。亦成就苦智耶。答
曰。如是。所以者何。苦智在前得故。若成就集 智。亦成就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滅道 智。亦成就集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滅智。
亦成就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道智。亦成 就滅智耶。答曰。如是。
[0408c21] 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 何等時成就過去未來法智耶。答曰。得正決 定。見苦諦時二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
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信解脫轉根 作見到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時。已起滅法智。
設成就未來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若滅 已不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 就何等時。成就未來法智。不成就過去耶。答
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 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乃至時 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
果轉根故失。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現在 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若不起比 智等智忍。若非無心時。乃現在前。何等時
成就過去現在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集 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見道諦時一 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現在前。乃至
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現在前。設 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若滅已 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
過去耶。答曰。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 不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法智非過去耶。答 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時。
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起法智現 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 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法智現在前。若
成就未來法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 前。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法智耶。答曰。得正 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見集諦時一心頃。見
滅諦時一心頃。見道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 果時。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 動。起法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法智。亦成
就未來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若成就現在 法智。必成就未來。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 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
前。何等時成就三世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 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見道諦 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現在前。
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現在 前。設成就未來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 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
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法 智。不成就過去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 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
者得果故失。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 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 故失。起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未來法智。亦成
就過去現在耶。答曰。或成就未來法智。非過 去現在。及過去非現在。及現在非過去。及過 去現在。成就未來法智。非過去現在者。若得
法智未滅。設滅便失。則不現在前。若得法智。 是則明有未來。若未滅。設滅便失。則明無過 去。不現在前。則明無現在。何等時成就未來
法智。不成就過去現在耶。見道中無得須陀 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不起 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
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不起法智 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若已起滅法智。不 起法智現在前。若已起滅法智。則明有過去。
不起法智現在前。則明無現在。若成就過去。 必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過去未來法智。不 成就現在耶。答曰。如先說。成就過去未來法
智時。及現在非過去者。起法智現在前。若未 滅設滅便失。起法智現在前。則明有現在若 未滅設滅便失。則明無過去。若成就現在。必
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法智。非過 去耶。答曰。如先說。成就未來現在法智時。及 過去現在者。若以起滅法智不失。起法智現
在前。若以起滅法智不失。則明有過去。起法 智現在前。則明有現在。若成就過去現在。必 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三世法智耶。答曰。如
先說。成就三世法智時。設成就過去現在法 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現在 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耶。答曰。未來則成就。
過去若滅已不失。若未滅。設滅便失則不成 就。何等時成就三世法智耶。答曰。如先說。成 就三世法智時。設成就過去未來法智。亦成
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如先說。如法智作 六句。比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作六句亦如 是。
◎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九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6 阿毘曇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