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2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六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二
[0189a18] 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問曰。此三漏體性是 何。答曰。有百八種。欲漏有四十一種。欲愛 有五種。恚有五種。慢有五種。見有十二種。疑
有四種。纏有十種。此四十一種。是欲漏體。有 漏有五十二種。愛有十種。慢有十種。疑有八 種。見有二十四種。此五十二種。是有漏體。無
明漏有十五種。欲界無明有五。色界無明有 五。無色界無明有五此十五種。是無明漏體。 此百八種。是三漏體。亦名百八煩惱。波伽羅
那經亦說。云何欲漏。答言。除欲界繫無明。 諸餘欲界繫結縛使垢纏。是名欲漏。云何有 漏。除色無色界繫無明。諸餘色無色界繫結
縛使垢纏。是名有漏。云何無明漏。答言。三界 無知。是名無明漏。無明漏。是三界無知。如是 說者好。若作是說。云何無明漏。答言。緣三界
無知。作是說者。則不攝無漏緣使。所以者何。 無漏緣使。不緣在三界法。問曰。身口惡行。為 是煩惱。為非煩惱。若是煩惱。此中何故不說。
若非煩惱。識身經說云何通。如說身口惡行。 是不善法結非使非縛是煩惱非纏。應捨應 斷應知。能生苦報故。或有作是答者。是煩惱
體。若然者。識身。經說善通。此中何以不說。答 曰。應說身口惡行在欲漏中。欲漏有四十三 種。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若法體是煩惱
體亦是纏。說在欲漏中。身口惡行。雖是煩惱。 而體非纏。是故不說在欲漏中。復有說者。身 口惡行。體非煩惱。是以不說在欲漏中。問曰。
若然者。識身經說云何通。答曰。識身經文。應 如是說。身口惡行。是不善非結非縛非使非 煩惱非纏。應捨應斷應知。生苦報故。而不說
者。有何意耶。答曰。身口惡行。雖非煩惱。為煩 惱所惱故。說是煩惱。問曰。若非煩惱。為煩惱 所惱。說是煩惱者。非結為結所繫。何故不說
是結。非縛為縛所縛。何故不說是縛。非使 為使所使。何故不說是使。非纏為纏所纏。何 故不說是纏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
說有餘。復次欲現種種說種種文。若以種種 說種種文莊嚴於義。義則易解。復次為現二 種門二種略二種始入二種炬二種相貌二種
文影二種俱通故。如非煩惱為煩惱所惱。說 是煩惱。非結為結所繫。說是結。乃至非纏為 纏所纏。說是纏。如非結為結所繫。不說是結。
乃至非纏為纏所纏。不說是纏。如是非煩惱 為煩惱所惱。應說非煩惱。是故現二種門。乃 至現二種俱通。此是漏體。乃至廣說。
[0189c05]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漏。漏是何義。 答曰。留住義是漏義。浸漬義是漏義。流出義 是漏義。持義是漏義。在內義是漏義。醉義
是漏義。放逸義是漏義。留住義是漏義者。誰 令眾生留住欲色無色界耶。答曰。漏也。浸漬 義是漏義者。如於糟中浸漬種子其牙便
生。如是眾生以業種子。浸漬煩惱糟中。便 生未來有牙。流出義是漏義者。如泉出水乳 房出乳。如是眾生於六入門。流出諸漏。持義
是漏義者。如人為他人所持。則不能隨意遊 行四方。如是眾生為煩惱所持。於諸界諸趣 諸生生死法中。不能自出。在內義是漏義者。
如人鬼在身內故。不應說而說。不應作而作。 不應取而取。不應觸而觸。眾生亦爾。煩惱鬼 在內。不應說而說。不應作而作。不應觸而觸。
醉義是漏義者。如人飲根莖枝葉花菓等酒 則便醉亂無所覺知。眾生亦爾。飲煩惱酒。便 無所知。放逸義亦如是。是故留住義是漏義。
乃至放逸義是漏義。聲論者說曰。漏名阿羅 婆。阿亦言分齊。羅婆亦言漏。如說。天雨分 齊。至婆吒梨城。布施分齊。至旃陀羅。如是
有漏分齊。至於有頂。問曰。若留住義是漏義 者。業亦令眾生留住生死。如說二因二緣而 有生死。亦令增長。謂業煩惱。業與煩惱為生
死種子。是以生死難斷難壞。而不滅沒。若人 或八歲。或十歲。得阿羅漢。從是已後。百年壽 中。煩惱永斷。以業力故。留住生死。何故唯
說煩惱是漏。不說業耶。答曰。以煩惱是業根。 不可不斷煩惱而捨於業。是故說煩惱為漏。 不說於業。復次煩惱能造業。猶能生報。如以
濕泥團打於壁上。以濕故著。乾猶不墮。是濕 時力。如是眾生有煩惱故造業。煩惱雖斷。業 猶生報。復次業是壞法業。或令眾生留住生
死業。或為生死。而作對治煩惱。非是壞法。但 為眾生。作留住法。復次煩惱盡故。能得涅槃。 不必業盡。阿羅漢業。其猶如山。然更不受有。
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以是等諸因緣故。 說煩惱是漏。不說於業。
[0190a14] 問曰。何故欲界諸煩惱。除無明立欲漏。色無 色界諸煩惱。除無明立有漏。無明立無明漏 耶。答曰。先作是說。留住義是漏義。欲界眾
生。所以留住欲界者。以期心於欲。憙樂於欲。 染著於欲。專求於欲。以是事故。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欲漏。色無色界眾生。所以留住色
無色界者。以期心於有。乃至專求於有。以是 事故。色無色界諸煩惱。除無明立有漏。欲 界眾生。所以留住。以無明故。色無色界眾生。
所以留住。以無明故。是故三界無明。立無明 漏。復次欲界雖有。然眾生多求於欲。以多求 欲故。欲界諸煩惱。除無明立欲漏。色無色
界無有欲。然彼眾生。多求於有。以多求有 故。色無色界諸煩惱。除無明立有漏。諸求欲 求有。皆因無明。以是事故。三界無明。立無明
漏。復次若界有成有壞。是界煩惱。除無明立 欲漏。若界有成無壞。是界煩惱除無明立有 漏。三禪以下。雖有成有壞。第四禪及無色界。
有成無壞。若界有成有壞。眾生留住。亦因無 明。若界有成無壞。眾生留住。亦因無明。是故 三界無明。立無明漏。復有別說。有漏者何故
名有漏。答曰。以眾生於此處求彼有。不於彼 處求此有。譬喻者說二漏。謂無明漏。有愛漏。 所以者何。以此二結是根本使故。無明是過
去緣起因故。有愛是未來緣起因。問曰。若 然者。云何具三漏耶。答曰。彼作是說。愛有二 種。或不善或無記。或有報或無報。或生一果
或生二果。或無慚無愧相應。或不相應。諸不 善有報生二果。無慚無愧相應。愛立欲漏。以 愛故。諸餘煩惱。除無明使。亦名欲漏。諸無記
無報生一果。不與無慚無愧相應。愛立有漏。 以愛故。諸餘色無色界煩惱。除無明使。亦名 有漏。問曰。何故以愛故。欲界諸煩惱。除無明
使。立欲漏。色無色界。以愛故。色無色界諸煩 惱。除無明使。立有漏。答曰。以愛故。界有差 別。地有差別。種有差別。生諸煩惱。廣解如愛
處說。問曰。何故三界無明。立無明漏。尊者 波奢說曰。佛決定知法相。亦知勢用。餘人所 不知。若法堪任獨立漏者。使獨立漏。若法
不堪任獨立漏者。彼合集為漏。復次留住義 是漏義。更無有結留住眾生如無明者。尊者 瞿沙說曰。佛知速疾偏重親近。留住眾生莫
若無明。是故獨立無明漏。復次以因無明。有 貪有恚有癡。復次無明能令眾生。於前際愚。 後際愚。前後際愚。於內法愚外法愚內外法
愚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作善行。不 知作惡行。不知作善惡行。不知因。不知從因 生法。不識佛。不知法。不識僧。不知苦集滅
道。不知有過。不知無過。不知親近處。不知不 親近處。不知好惡白法黑法。不知總別。不知 因緣生法。不如實知見六觸處法。復次以無
明難離是大過患。愛雖難離。而非大過患。 恚雖大過患。而非難離。無明是大過患。亦難 可離。復次無明說在前法。如說。無明在前為
相故。生諸惡不善法。無有慚愧。復次無明自 體是重所作。亦重自體。重者與一切使俱。亦 有不共者。所作重者。與一切使俱作業。亦有
不共作業者。復次無明說是根本。如偈說。
今世若後世 所以墮惡趣
無明為根本 亦因於貪欲
[0190c16] 復次無明說名槾祇。有蛇名槾祇。自身盲生 子亦盲。所螫之處。亦令他盲。無明亦爾。自盲 亦令相應法盲。於眾生身中。亦能令盲。復次
無明在三界。緣一界生愚。謂無色界。在九地。 緣一地生愚。謂非想非非想處。四陰有九種。 緣一種生愚。謂下下種。問曰。如所說餘他
界一切遍使所作亦爾。如邪見在三界。緣一 界謗無色界。謂無色界四陰。見取在三界緣 一界計最勝。謂無色界四陰。戒取在三界。緣
一界計能淨。謂無色界四陰。疑在三界。緣一 界生猶豫。謂無色界四陰。地種說亦如是。無 明有何異事耶。答曰。雖同是事。而無明更有
異義。所以者何。欲界他界緣一切遍。無明使 有九種。七與他界緣遍使相應。二是不共。一 一無明。復有九種。上上乃至下下。如欲界無
明。色無色界無明亦如是。如欲界地。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地亦如是。以無明有如是無量 門無量處所。令眾生愚。是故三界無明。獨立
無明漏。復次無明在前。普遍通一切處。在前 者為。無明所覆。於苦不忍不可。不欲聞說。於 集滅道亦爾。猶如飢餓之人食惡食飽。彼雖
得美食。而不忍可。如無明惡食。先在眾生身 中。彼雖遇四諦美妙之食。而不忍可。以不忍 可故。於諦便生疑心。為有是苦。為無是苦。
乃至為有是道。為無是道。如是因無明生於 疑心。必當決定。若遇正說。得正決定。言有苦 集滅道。若遇邪說。得邪決定。言無苦集滅道。
如是疑心生於邪見。彼作是念。若無苦集滅 道。應當有我。如是邪見生於身見。復作是念。 此我為斷為常。若見我相似相續。便謂是常。
是名常見。若我破壞不相續。便謂為斷。是 名斷見。是二見名為邊見。如是身見生於邊 見。於此三見。一一計能淨。此見能淨。能得
解脫。能出要。是名戒取。如是邊見生於戒取。 彼作是念。此見能淨能解脫能出要者。此見 便為第一。是名見取。如是戒取生於見取。自
可所見生愛。不可他見生恚。於諸見起高是 慢。是名無明生使使生纏。纏者十纏。謂忿乃 至無愧。忿纏。愱纏依於恚。覆纏或有說依
於愛者。所以者何。以愛故覆藏其罪。或有說 依無明。所以者何。以無知覆藏其罪。睡纏 眠纏無慚纏依無明。掉纏慳纏無愧纏依愛。
悔纏依疑。六使垢亦依於使。恨使垢害使垢 依恚。佷使垢依見取。誑使垢高使垢依愛。諂 使垢依五見。無明生如是等諸煩惱。是故說
在前。普遍見從阿毘地獄。上至有頂。於中 盡有。通一切處者。不以一剎那頃能為一切 五行作因緣。一切五行所斷使。一切五行所
斷。以通一切處故。一切遍中。他地一切遍中。 緣有漏中。緣無漏中。緣有為中。緣無為中。如 是等處皆有。與一切煩惱共俱共合。如油在
麻中膩在摶中。以無明在前。普遍通一切處。 是故三界無明。立無明漏。
[0191b11] 佛經說。以不正思惟。未生欲漏令生。已生欲 漏令增廣。有漏無明漏亦如是。問曰。有爾 所煩惱生即爾所煩惱滅。所以者何。前後不
俱生故。云何欲漏生而得增廣。答曰。以下 中上故。說名增廣。下煩惱為中作緣。中為 上作緣。以下中上作緣。故名增廣。復次與
次第緣故。名為增廣。若前煩惱未生。則不 與後煩惱作次第緣。若生者作緣。復次若前 煩惱未生。則不與後煩惱作相似因一切遍
因。若生者。作相似因一切遍因。復次若煩 惱未生。則不能與果取果。若生則能取果與 果。尊者和須蜜說曰。佛經說不正思惟故。便
生欲漏。已生欲漏。能令增廣。有漏無明漏亦 如是。問曰。此煩惱為多不耶。答言。不多。煩 惱未生而生。已生復生。故名增廣。復次煩惱
不多。說名增廣。未來有煩惱生已生。不更名 未來。故名增廣。復次煩惱不多。說名增廣。以 數數生故。若一煩惱生。不正思惟。不依對治。
則二生三生。乃至百生千生。復次煩惱不多。 說名增廣。但以數數生轉重故。生下煩惱。不 正思惟。不依對治。便生於中。中便生上。復次
煩惱不多。說名增廣。但轉行境界故。如緣色 生煩惱。不正思惟。不依對治。復緣聲香味觸 法生。尊者佛陀提婆說曰。於一生中。多行煩
惱。說名增廣。具縛之人。煩惱無有增減。一 切眾生。煩惱悉等。等生阿毘地獄。上至有頂。 但諸煩惱。有多行者。有少行者。誰多行耶。諸
不正思惟不依對治者。誰少行耶。諸正思惟 依對治者。佛經說此七漏。常為損害。能生熱 惱及諸憂苦。或有漏是見道斷。乃至廣說。問
曰。實義有三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何故說 七漏耶。答曰。世尊以漏具說漏。如處處經中 說。彼具是漏。彼廣說如上。此亦如是。漏具說
漏。尊者波奢說曰。佛說三漏竟。更有異眾生 來在會中。佛憐愍故。即以此義。更以異句異 文。令彼來眾堪任受化。故說七漏。復次利根
者已解。為鈍根者。作如是說。如利根鈍根。因 力緣力。內力外力。依內正思惟力。依外聞法 力。當知亦如是。尊者富那耶奢說曰。佛經
實義說二漏。謂見道所斷漏。修道所斷漏。見 道所斷即漏自名說。修道所斷漏。以對治名 說。彼對治有二種。一須臾斷。二根本斷。初
五種說是須臾斷對治。後一種說是根本斷 對治。
[0191c26] 佛經說若有如是見。於欲漏心解脫。於有漏 無明漏心解脫。問曰。如離欲愛時。欲漏心得 解脫。離非想非非想處愛時。有漏無明漏心
得解脫。佛何故於一時中。說於三漏心得解 脫。答曰。已解脫說今解脫。如說。大王從何 處來。已來說來。廣說如上。復次此二法。是俱
一時滅故。更不復現。而作是說。俱者謂欲漏 無明漏。有漏無明漏。離欲愛時。雖斷其俱而 未永滅。離非想非非想處愛時。其俱永滅。復
次通證故。作如是說。離欲界欲時。證欲漏斷。 離非想非非想欲時。通證三漏斷。復次同證 一味解脫得故。離欲時。證欲漏一味解脫得。
離非想非非想愛時。證三漏一味解脫得。復 次以滅作證故。而作是說。如說。得阿羅漢果 時。證九十八使滅。復次阿羅漢得法智故。而
作是說。學人得法智。是欲界對治離非想非 非想處欲時。無學得法智。是欲界對治。復次 無學人。得無學離縛故。而作是說。離欲界欲
時。學人得離縛。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無學 人得離縛。復次斷不相續。還相續故。而作是 說。眾生無有前際。數數斷欲漏。還與有漏無
明漏相續。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相續法。 更不相續。復次緣不具故。作如是說。眾生不 說前際有漏無明漏與欲漏作三緣。謂次第
境界威勢緣。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則緣 不具。復次為過患對治故。而作是說。行者離 非想非非想處欲時。於欲漏生過患想。言其
穢惡。而捐棄之。此漏無始已來。常隱沒我常 欺誑我。今已脫欲漏有漏無明漏。是故為過 患對治。而作是說。問曰。如何阿羅漢五陰
得解脫。世尊何以但說心得解脫。答曰。世尊 以心為首。說心得解脫。五陰亦得解脫。復次 以心名勝義亦勝故。彼聚中何者最勝。心是
最勝。猶如王與眷屬俱走人但言王走。彼亦 如是。復次以心故數法名心數。以心大故。數 法名大地。復次證他心智通時。無礙道中唯
緣於心。不緣心數。廣說如心處說。
[0192b05] 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問曰。四流體性 是何答曰。有百八種。欲流有二十九種。愛有 五種。恚有五種。慢有五種。疑有四種。纏有十
種。有流有二十八種。愛有十種。慢有十種。疑 有八種。見流有三十六種。欲界有十二種。 色界有十二種。無色界有十二種。無明流有
十五種。欲界有五種。色界有五種。無色界有 五種。此百八種。是四流體。乃至廣說。亦名百 八煩惱。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流。
有何義。答曰。漂義是流義。流下義是流義。墮 義是流義。漂義是流義者。漂諸眾生。墮在諸 界。諸趣諸生生死中。流下義是流義者。流下
諸眾生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墮義是流義 者。墮諸眾生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問曰。若 漂義流下義墮義是流義者。上分結則無上
分義。所以者何。上分結。令諸眾生。趣上向上 使上生相續。答曰。上分義異。流義異。以界故 立上分結。所以者何。此結令諸眾生趣上向
上使上生相續。以解脫正行聖道善法分故 說流。所以者何。眾生雖生有頂中。猶為流所 漂。不至解脫正行聖道善法分故。是故尊者
瞿沙作如是說。雖久生上地。猶為流所漂。為 扼所扼。尊者婆摩勒說曰。以數數現行增上 煩惱。故名流。
[0192b29] 問曰。何故諸見流中立見流。扼中立見扼。取 中立見取。漏中何故不立見漏。尊者波奢說 曰。佛決定知法相。亦知勢用。餘人所不知。若
法堪能別立者。便別立之。若法合集堪能立 者。便合集立之。復次諸見輕躁所行猛利。不 住一處。留住義是漏義。與諸愚鈍久住煩惱
合故立漏。諸見隨順漂義。立在流中。漂諸 眾生。墮在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是故別立 見流。猶如一車駕以二牛性俱躁疾其車必
破。若一遲一疾。則相持御其車不破。彼亦 如是。復次此諸見。其性躁動。隨順離欲法。 不隨順留住法。留住義是漏義。與諸愚鈍久
住煩惱合故立漏。隨順漂義故立流。問曰。 若諸見性躁動。隨順離欲法。何故立見流耶。 答曰。為外道故。諸外道。伺求諸見。於生死
中。而轉覆沒。譬如老象墮泥。若欲動身求 出。轉復覆沒。彼亦如是。毘婆闍婆提。立諸見 為見漏說有四漏。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如我等欲流。彼為欲漏。乃至我等無明漏。 是彼無明漏。彼雖作是說。亦不須問。亦不須 答。
[0192c21] 四扼。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如說。流扼亦如 是。體無有異。而義有異。漂義是流義。繫義是 扼義。眾生為流所漂。為扼所繫。負生死車。如
牛以靷繫扼鞅。以杖捶之。然後挽車。彼亦如 是。是故諸經論中說流。後次說扼。
[0192c26] 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問曰。四取體性 是何。答曰。有百八種。欲取有三十四種。愛有 五種。恚有五種。慢有五種。無明有五種。疑有
四種。纏有十種。見取有三十種。欲界有十 種。色界有十種。無色界有十種。戒取有六種。 欲界有二種。色界有二種。無色界有二種。我
語取有三十八種。愛有十種。慢有十種。無明 有十種。疑有八種。此百八種。是四取體。乃至 廣說。亦名百八煩惱。
[0193a06]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取。答曰。以三 事故名取。一以屬故。二以搊持故。三以選擇 故。復次以二事故名取。一能熾然業。二體性
猛利。熾然業者。令五趣眾生諸業常然。體性 猛利者。以黠慧故。取是何義。薪義是取義。纏 裹義是取義。刺害義是取義。薪義是取義者。
如緣薪故火熾。眾生亦爾。因煩惱故業火燃。 纏裹義是取義者。如虫以繭自裹即於中死。 如是眾生以煩惱自裹。惡趣中死。刺害義是
取義者。如利刺入身而為惱害。取荊刺於 法身。亦復如是。故薪義纏裹義刺義。是取 義。問曰。何故漏中立無明漏。流中立無明流。
扼中立無明扼。取中何故不立無明取。尊者 波奢說曰。世尊決定知法相。亦知勢用。餘人 所不知。若法堪任獨立者。便獨立之。若法合
集堪任立者。便合集立之。復次先作是說。以 三事故。一以屬故。二以搊持故。三以選擇故。 無明雖有屬義搊持義無選擇義。所以者何。
猛利者能選擇。無明不猛利。復次先作是說。 以二事故名取。一熾然業。二所行猛利。無明 雖能熾然業。所行不猛利。以愚小不猛利不 決定故。
[0193a28] 問曰。何故五見中。四見立見取。一見立戒取。 尊者波奢說曰。世尊決定知法相。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若法堪任獨立取者。便獨立之。
若法合集堪任立者。便合集立之。復次先作 是說。以二事故名取。一能熾然業。二所行 猛利。戒取一見熾然五趣眾生業。與餘四見
等。尊者瞿沙說曰。佛知戒取一見速疾偏 重親近熾然眾生業。非餘四見。是故獨立戒 取。
[0193b08] 復次以戒取與道競故。遠於解脫。與道競者。 捨八正妙道。行種種苦行。以為淨想。如不食 臥灰。向日曝身。服氣飲水。食果裸行臥柴
棘上。著弊衣等。遠解脫者。以修邪道故。轉遠 解脫。復次以戒取能欺誑二種人故。謂內道 外道。云何欺誑內道。如洗手足行十二頭陀
以為淨想。云何欺誑外道。如自餓臥灰種種 苦行以為淨想。是以尊者瞿沙作如是說。如 是等淨行。皆是世間所行現見之法。欺誑內 道外道。如欺小兒。
◎
[0193b18] ◎問曰。何故說我語取。為以所行故。為以境 界故。若以所行為我語取者。身見亦應是我 語取。所以者何。行我行故。若以境界者。境
界中無我。或有作是答者。不以所行故。亦不 以境故。若以所行是我語取者。身見應是我 語取。所以者何。行我行故。亦不以境界。境界
中無有我故。但欲界諸煩惱。除見餘立欲取。 色無色界諸煩惱。除見立。我語取。問曰。何 故欲界諸煩惱。除見立欲取。色無色界諸
煩惱。除見立我語取。答曰。欲界諸煩惱。因 欲造自身時。須俱。須境界。須具。色界諸煩 惱。造自身時。不因欲。不須俱。不須境界。不
須具。復次欲界諸煩惱。因欲故生。因境界 故生。因具故生。因他故生樂。色無色界諸 煩惱。不因欲。不因境界。不因具。不因他生
樂。但因我生。復次欲界諸煩惱。不因定。能 造自身。亦因內物。亦因外物。色無色界諸煩 惱。因定造自身。因內物。不因外物。復次欲界
諸煩惱。不能造廣大自身。亦不久遠相續。色 無色界諸煩惱。能造廣大身。久遠相續。如阿 迦貳吒天。身長萬六千由旬。是故欲界諸煩
惱。除見立欲取。色無色界諸煩惱。除見立我 語取。
[0193c12] 佛經說此四取皆以無明為本。因無明生。因 無明集。問曰。如諸經說。皆愛緣取。此中何故 說無明為本。乃至廣說。答曰。以近因故。說愛
緣取。以遠因故。說無明為本因集。如近遠。在 此在彼。俱不俱。此身他身。說亦如是。復次以 相似因故。說愛緣取。以相似因一切遍因故。
說無明為本因集。復次為諸外道故。作如是 說。諸外道無有居家。亦不積聚。不以貪著 境界。作諸惡行故。墮於惡趣。以無明故。漂
著諸見。墮於惡道。問曰。如愛攝在趣中。何 以說愛緣取耶。答曰。始生愛名。愛增廣名取。 故名愛緣取。復次下者名愛。上者名取。
[0193c24] 四縛。貪身縛。恚身縛。戒取身縛。見取身縛。 問曰。四縛體性是何。答曰。有二十八種。貪身 縛是欲愛有五種。通六識身。恚身縛有五種。
通六識身。戒取身縛。三界有六種。見取身縛。 三界有十二種。此二十八種。是四縛體。乃至 廣說。
[0194a01]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縛縛有何義。 答曰。繫義是縛義。相續義是縛義。繫義是縛 義者。此四縛等繫眾生。繫已復繫。集法經亦
說。若不斷貪。不知貪皆是一切處愛身因 緣。等繫眾生繫已復繫。譬如善巧繫花鬘師 花鬘弟子。以種種花。集於前然後經縷。作
種種鬘縷。是花因。亦是花緣。等繫諸花。繫已 復繫。彼亦如是。恚身縛。戒取身縛。見取身 縛。說亦如是。相續義是縛義者。如經說。以三
事合故入母胎。一父母俱有染心。二其母無 病亦復值時。三愛身者現在前。或有欲心。 或有恚心。以是事故。相續義是縛義。問曰。若
繫義是縛義者。縛所不攝餘煩惱。亦繫眾生。 於生死中等縛。縛已復縛。四縛有何異義。世 尊別立縛耶。答曰。此是世尊有餘之說。乃至
廣說。尊者波奢說曰。世尊決定知法相。亦 知勢用。餘人所不知。若法有縛相者立縛。無 者不立。尊者瞿沙說曰。佛知四縛等繫眾生
繫已復繫速疾偏重親近非餘煩惱。是故立 縛。復次此縛於諸煩惱。偏繫在家出家。貪身 縛。恚身纏。偏繫在家人。戒取身縛。見取身
縛。偏繫出家人。如在家出家。有家無家。有積 聚無積聚。當知亦如是復次四縛。偏重繫縛 三界眾生。貪身縛恚身縛。偏重繫縛欲界眾
生。戒取身縛見取身縛。偏重繫縛色無色界 眾生。復次此四縛是二種使鬪諍根本。貪身 縛恚身縛。能起愛恚使鬪諍根本。戒取身縛
見取身縛。能起見使鬪諍根本。如經說。執杖 持澡 盥 婆羅門。往詣尊者迦旃延所。作如是 問。何因何緣。剎利還共剎利鬪諍。婆羅門
還共婆羅門鬪。毘舍還共毘舍鬪。首陀還共 首陀鬪。彼尊者答言。婆羅門。彼因貪著欲愛 故。剎利還共剎利鬪。乃至首陀首陀共鬪。又
問。出家之人。無有居家。無所積聚。以何因 緣。而共鬪耶。迦旃延答言。以各於所見而 起愛著。如二鬪諍根本。二邊二箭二戲論二
道。當知亦如是。復次此現門現略現始入。諸 煩惱。或見道斷。或見道修道斷。若說戒取身 縛見取身縛。當知已說見道所斷諸煩惱。若
說貪身縛恚身縛。當知已說見道修道所斷 諸煩惱。復次諸煩惱。或是一切遍。或非一切 遍。若說後二身縛。當知已說一切遍煩惱。若
說前二身縛。當知已說非一切遍諸煩惱。復 次諸煩惱。或是見性。或非見性。若說後二 身縛。當知已說見性諸煩惱。若說前二身縛。
當知已說非見性諸煩惱。復次諸煩惱。或凡 夫人所行。或凡夫聖人所行。若說後二身縛。 當知已說凡夫所行諸煩惱。若說前二身縛。
當知已說凡夫聖人所行諸煩惱。復次諸煩 惱。或性欣踊。或性憂慼。若說恚身縛。當知已 說憂慼諸煩惱。若說餘身縛。當知已說欣踊
性諸煩惱。是故說為現門現略現初入。
[0194b24] 五蓋。欲愛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問 曰。蓋性是何。答曰。有三十種。欲愛蓋有五 種。通六識身。恚蓋有五種。通六識身。睡掉
俱在三界五種斷。通六識身。是不善無記。不 善者立蓋。無記者不立。有十種。眠在欲界。五 行所斷。是意地。是善不善無記。不善者立蓋。
無記不立。有五種。悔是欲界。修道所斷。在 意地。是善不善。不善者立蓋。善者不立。有一 種。疑在三界。四種所斷。在意地。是不善無
記。不善者立蓋。無記不立。有四種。此三十 種。是五蓋體。蓋有何相。尊者和須蜜說曰。體 即是相。相即是體。諸法不可離體別說於相。
復次專求欲。是欲愛相。於眾生生恚害是恚 相。令身心覆沒是睡相。不動是眠相。不休息 是掉相。剋心悔是悔相。心於所行不決定是 疑相。
[0194c11] 已說蓋體相。所以今當說。何故名蓋。蓋是何 義。答曰。障義是蓋義。破義是蓋義。壞義是 蓋義。墮義是蓋義。臥義是蓋義。障義是蓋義
者。障於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如經說。比丘 當知此五種樹。名為大樹。種子雖小。而枝體 大。覆餘小樹。令餘小樹破壞墮臥。云何為五。
一名千闍那。二名迦毘多羅。三名阿濕婆 多。四名優曇跋羅。五名尼拘陀。諸小樹為此 諸大樹所覆。不能生於花果。如是眾生欲界
心樹。為蓋所覆。不能生覺意花及沙門果。是 故障義是蓋義。破義壞義墮義臥義是蓋義。 問曰。若障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是蓋義者。
蓋所不攝餘煩惱。亦障聖道及聖道方便善 根。亦應是蓋。此諸煩惱。有何異義。世尊獨立 蓋耶。答曰。或有說者。此是世尊有餘之說。
乃至為受化者故。尊者波奢說曰。佛決定知 法相。亦知勢用。餘人所不知。乃至廣說。尊者 瞿沙說曰。佛知此五蓋。乃至障眾生聖道及
聖道方便善根非餘煩惱。復次此蓋亦障因 時。亦障果時。因時障者。五蓋一一蓋現在前 時。則不得生有漏善心及不隱沒無記心。何
況聖道及聖道方便善根。果時障者。以五蓋 果故。生惡趣中。則障一切諸善功德。復次此 五蓋欲界眾生數行。數行時微細。欲界所有
眾生。行慢者甚少。如生地獄中。能起是慢。我 受苦勝他耶。畜生中。如蝦蟇等以愚癡。故不 能起諸見。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一切煩
惱。盡障聖道。與聖道相違。但五蓋數行。數 行時微細。世尊立蓋。復次此蓋為定及為定 果。而作留難。復次此蓋障三界離欲法。障九
斷知無漏果。障四沙門果。復次欲愛蓋。遠離 欲愛寂滅法。恚蓋遠離恚寂滅法。睡眠蓋遠 離慧法。掉悔蓋遠離定法。遠離欲愛恚寂滅
定慧故。令疑箭在心中生。為有善惡業報。為 無耶。復次愛恚壞於戒身。睡眠壞於慧身。掉 悔壞於定身。壞三種身故。疑心猶豫。為有善
惡業報不耶。如壞三戒。害三戒亦如是。如三 戒三修三淨亦如是。復次此現門現略現始 入。此諸煩惱。或一種斷。或四種斷。或五種
斷。若說悔。當知已說一種斷者。若說疑。當知 已說四種斷者。若說餘者。當知已說五種斷 者。復次此諸煩惱。或見道斷。或修道斷。或
見道修道斷。若說疑。當知已說見道斷者。若 說悔。當知已說修道斷者。若說餘。當知已說 見道修道斷者。問曰。蓋名有五。體有幾耶。答
曰。名有五體有七。欲愛蓋。名有一體有一。恚 蓋疑蓋亦如是。睡眠蓋。名有一體有二。掉悔 亦爾。是為五蓋名有五體有七。如名體數體。
名異體異。名異相體異相。分別名分別體。 知名知體。當知亦如是。問曰。何故欲愛蓋恚 蓋疑蓋。一體立蓋。睡眠掉悔。二體立蓋。尊者
波奢說曰。佛決定知法相。亦知勢用。餘人所 不知。乃至廣說。復次若是使性亦是纏性者。 一體立蓋。若是纏性非是使性。二體立蓋。復
次有滿足煩惱。不滿足煩惱。滿足煩惱者。謂 結縛使垢纏。與此相違。名不滿足。諸滿足者。 一體立蓋。不滿足者。二體立蓋。復次以三事
故立蓋。一食一對治一等重擔。欲蓋。以何為 食。答曰。食於淨想。以何為對治。答曰。不淨 以一食一對治故。一體立蓋。恚蓋以何為食。
答曰。以害相為食。以何為對治。答曰。以慈以 一食一對治故。一體立蓋。疑以何為食。答曰。 以於世相猶豫為食。以何為對治。答曰。以觀
緣起法。以一食一對治故。一體立蓋。睡眠以 何為食。答曰。以五法為食。一瞪瞢。二愁憒。 三欠呿。四食不消化。五心悶。以何為對治。答
曰。以慧。以五食一對治故。二體立蓋。掉悔以 何為食。答曰。以四法為食。一念親屬。二念國 土。三念不欲死。四念曾所更喜笑遊戲種種
樂事。以何為對治。答曰。以定。以四食一對治 故。二體立蓋。等重擔者。欲愛蓋恚蓋疑蓋。一 體能負蓋義重擔。睡眠掉悔蓋。二體能負義
蓋重擔。猶如村中事務。一人能辦。則立一人。 一人不能辦者。則立多人。亦如以椽蓋屋強 者用一。弱者用二。彼亦如是。是故一食一
對治一等重擔者。立一蓋。問曰。何故世尊先 說欲愛蓋。次說恚蓋。後說疑蓋。答曰。如是說 者。則文隨順。復次若作是說。師授則易。弟子
受亦易。復次隨順生時故。蓋生時。先生欲 愛。後生恚疑。是故世尊後說恚疑。尊者和須 蜜說曰。愛著妙境界故。生欲愛蓋。失妙境界
故。生恚蓋失妙境界。心沒故。故生睡蓋。睡 覆心故生眠蓋。從眠起生掉蓋掉心生悔。隨 順疑蓋便生。
[0195c08] 佛經說。五蓋或復有十。問曰。五蓋云何或時 有十。答曰。以三事故。一以緣內緣外。二以體 性。三以善不善法。緣內緣外者欲愛體。有緣
內生。有緣外生。內外生愛俱亦是蓋。亦障於 慧。不生菩提。不到涅槃。恚蓋亦如是。體性者 睡眠掉悔蓋。亦障於慧。不生菩提。不到涅槃。
以善不善法者。有疑於善法猶豫。有疑於不 善法猶豫。俱是疑蓋。亦障於慧。不生菩提。不 到涅槃。以是三事故。立蓋或說有十。
[0195c17] 七使中。慢使。見使。無明使。一切色無色界 使。不立蓋。問曰。何故慢使不立蓋。答曰。蓋 覆沒於心。慢令心高。問曰。無明何故不立蓋。
答曰。等負重義是蓋義。無明負重偏多。問曰。 見使何故不立蓋。答曰。蓋能滅慧。見體是慧。 不可以慧滅慧。如是因論生論。如蓋能滅一
切善心心數法。此中何以但說滅慧。答曰。以 慧名勝義亦勝故。彼聚中。誰為最勝。慧為最 勝。若滅於慧。何況餘者。猶如健夫能害千人
敵者。何況餘小者。問曰。何故色無色界使不 立蓋。答曰。以無蓋義故。是以不立。復次蓋障 礙三界離欲法。色無色界煩惱。不障礙三界
離欲法。復次蓋障礙九斷知果無漏道。色無 色界煩惱。不障礙九斷知果無漏道。復次蓋 能障礙四沙門果。色無色界煩惱不能障礙
四沙門果。復次蓋能為定作留難。色無色界 煩惱。不為定作留難。復次蓋能障礙三道。謂 見道修道無學道。色無色界煩惱。不障礙三
道。復次蓋能障礙三根。謂未知欲知根知根。 已知根。色無色界煩惱。不障礙三根。如三根 三種菩提。三種慧。三種戒。三種身。三修三
淨。當知亦如是。復次蓋一向不善。色無色界 煩惱非不善。如是因論生論。何故唯立不善 為蓋。答曰。以對善法聚故。世尊獨立不善
為蓋。如經說。比丘何等是善法聚。應答四念 處是。若問誰是其對。應答不善法聚是。若問 何者是不善法聚。應答五蓋是。是故尊者瞿
沙。作如是說。欲界眾生。數數行此煩惱行時。 微細不覺是過。是故為於眾生。說名不善。
[0196a17] 佛經說。無明覆。愛結縛。愚者所行。聰明亦 然。問曰。如無明亦能覆。亦能繫愛。亦能覆。 亦能繫。何故說無明能覆。不說繫。說愛能繫。
不說覆。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是如來 有餘之說。復次欲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於 義。若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於義。義則易解。
復次欲現二門。如說無明是覆。愛亦是覆。 如是愛是繫。無明亦是繫。是故欲現二門。 乃至廣說。復次先作是說。障義是蓋義。更無
有使障眾生慧眼與無明等。繫義是結義。更 無有使繫於眾生如愛結者。如眾生為無明 所盲愛結所繫。以盲以繫故。不能得趣涅槃。
此中應說二賊喻。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無明盲眾生。愛能繫。是以不善法得生。是 中應說二賊喻。復次從多分故。無明多覆眾
生。愛多繫眾生。復次無明覆義多。愛繫義 多。
◎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十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6 阿毘曇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