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vibhāṣāśāstra (Apitan Pi Po Sha Lun) 阿毘曇毘婆沙論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八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愛敬品下
[0129c19] 世尊說無學成就戒身。乃至廣說。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中說無學成就 戒身。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佛經是此論根本。
今欲廣解佛經故而作此論。復次所以作論 者。先說有餘身涅槃界無餘身涅槃界。涅槃 當言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如此皆說無為阿
羅漢果。今說有為阿羅漢果故而作此論。云 何無學戒身。答曰。無學身戒口戒及淨命。如 餘處無學支中說。正業即是此中無學身戒。
正語即是口戒。正命是淨命。問曰。如身口戒 外更無淨命。云何立此三名耶。答曰。以淨不 淨相對故。而立三名。七不善業。從貪瞋癡生。
從貪生者。是名邪命。從瞋癡生者。身業是邪 業。口業是邪語。從貪生者。不復更作。是正命 從瞋癡生。不復更作。身業是正業。口業是正
語。復有說者。或有為命故。或以遊戲故。或以 怨心故。起七不善業。若為命故。是名邪命。若 不為命。起身業是邪業起口業是邪語復有說
者。或有為命故。行於種種醫方呪術。或有為 餘事故。餘如前說。復有說者。或為四種愛 故。行諸惡行。或為餘事者。若為四種愛。行諸
惡行。是名邪命。餘如前說。復有說者。若行諂 誑等五事。是名邪命。若為餘事。餘如前說。復 有說者。或有遮罪。或有性罪。若作遮罪。是名
邪命。若作性罪。餘如前說。所以者何。遮罪難 除者故。復有說者。有根本不善業。有方便不 善業。若行方便不善業。是名邪命。若行根本
不善業。餘如前說。所以者何以方便業難除 者故。與上所說相違。是名正命。無學成就戒 身。乃至廣說。問曰。如學非學非無學。亦成就
戒身。何以但說無學耶。答曰。或有說者。此是 如來教化有餘略勝之說。復有說者。說最勝 義故。所以者何。若以法而言則無學法勝。若
以人而言則無學人勝。廣說如上。無學法勝 學法。復有說者。世尊或稱譽歎說最勝弟子。 或稱中者。或稱下者。稱最勝者。如偈說。
阿羅漢最樂 以無渴愛故
亦斷於我慢 壞裂無明網
[0130a28] 稱中者如讚七善人。經中所說。稱下者如池 喻經說。此中唯說稱譽讚說最勝弟子。問曰。 云何是尸羅義耶。答曰。冷義是尸羅義。所以
者何。破戒能令身心熱。持戒能令身心冷。復 有說者。學習義是尸羅義。所以者何。數數修 習善福故。
[0130b05] 云何無學定身。答曰。無學空三昧。無相三昧。 無願三昧。問曰。定體是一。云何說三耶。答 曰。以三事故說三。一以對治。二以期心。三以
境界。以對治故說空。空是我見近對治法。問 曰。身見有二種。一行於我。二行我所。空有二 種。一行於空。二行無我。此行與彼何行作近
對治耶。答曰。無我行。對於我見。空行對我所 見。復次無我行對五我見。空行對十五我所 見。復次無我行對己見。空行對己所見。復次
無我行對我親愛。空行對我所親愛。復次陰 非是我。是無我行。陰中無我是空行。復次眼 入非我。是無我行。眼入中無我是空行。乃至
意入說亦如是。復次性空是無我行。無所行 是空行。以期心故說無願。無願者不願於有。 問曰。若以期心。不願於有。名無願者。亦期心
不願聖道。而言無願耶。答曰。期心不願於陰。 而聖道依陰。期心不願於世。而聖道在世。期 心不願於苦。而聖道依苦。期心不願增長。而
聖道依於增長。問曰。若然者。聖人何以修道 耶。答曰。欲至涅槃故。所以者何。聖人觀察。 除於聖道。更無有法能至涅槃。是以修道。以
境界故說無相。無相者。無十相。無十相故言 無相。十相者。謂色聲香味觸男女三有為相。 涅槃無如是相。而彼定緣之。復次陰是有相。
彼定緣陰不生。復次前後法是有相。彼定緣 無前後復次若法有上中下。是名有相。彼定 緣無上中下。復有說者。以行故說三。彼空定
行於二行。謂空無我行。無願定行於十行。謂 苦無常行。集諦四行道諦四行無相定行於 四行。謂滅諦四行。復有說者。以對治故說三。
空行是我見近。對治。無願是戒取近對治。無 相是癡近對治。
[0130c08] 云何無學慧身。答曰。若智若見。若明若覺。若 現觀。乃至廣說。評曰。此說可爾。但此中說正 慧身。不說分別慧身。此文應如是說。云何無
學慧身。答曰。盡智無生智不攝無學慧是也。 云何無學解脫身。答曰。無學正觀相應解 脫。此解脫是大地。是盡智無生智。無學正 見相應解脫。
[0130c15] 云何無學解脫知見身。答曰。盡智無生智是 也。問曰。何故說盡智無生智是無學解脫知 見身耶。答曰。以是解脫人身中生故。
[0130c18] 問曰。無學慧身。無學解脫。知見身。有何差 別。答曰。無學苦智集智。是無學慧身。所以者 何。此二智緣縛法故。無學滅智道智。是無學
解脫知見身。所以者何。緣無縛法故。復次無 學苦智集智滅智。是無學慧身。所以者何。此 三智緣於解脫。不緣緣解脫。無漏智無學道
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身。所以者何。此道智緣 於解脫。亦緣緣解脫無漏智解脫有二種。謂 有為解脫。無為解脫。有為者苦集智所緣。無
為者滅智所緣。智解脫無漏見。是道智所緣。 是故道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身。以道智緣三 智故。復有說者。慧或對治邪慧。或對治無
知。若對治邪慧。是無學慧身。若對治無知。 是無學解脫知見身。如邪慧無知。利鈍愚智 亦如是。戒身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
餘身在九地。問曰。佛辟支佛聲聞。此五種身。 為有差別不耶。答曰。若以地以體。則無差別。 若以根者。則有差別。利根者說勝。中根者說
中。下根者說下。如佛告諸比丘。一究竟非眾 究竟。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 是佛經。佛經說一究竟。非眾究竟。佛經雖說
一究竟。而不分別。為以發心故言究竟。為以 事成故言究竟。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諸佛 經所不說者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0131a13] 問曰。究竟有二。何以世尊唯說一耶。尊者波 奢答曰。一究竟謂發心究竟無二發心究竟 一事成究竟。無二事成就究竟。世尊亦說一
諦。無有二諦。謂一苦諦。無第二苦諦。乃至一 道諦。無第二道諦。復有說者。唯一究竟。無二 究竟。謂事成究竟。發心究竟者。皆為事成故
發心。復有說者。諸外道等。各各自於所行法 中。生究竟想。佛作是說。唯善說法中。有究竟 法。惡說法中。無究竟法。復有說者。此中不說
第一究竟。但欲說諸外道過失。諸外道等。斷 見者非於常見。常見者非於斷見。佛作是言。 若常見者是究竟。斷見應非。若斷見者是究
竟。常見應非。然常斷俱非究竟法。是故欲說 外道過故說一究竟。非眾究竟。
[0131a27] 如說一究竟非眾究竟。乃至廣說。究竟名為 何法。答曰。世尊或說道究竟。或說涅槃究竟。 云何說道究竟。如偈說。
若不知道 是聰明慢 未到究竟
不調而死
[0131b03] 不知道者。謂不見八道也。是聰明慢者。外道 愚小自謂聰明。而生憍慢未到究竟者。雖復 發意。不到究竟。不調而死者。如有煩惱而生
有煩惱而死。如偈說道究竟。云何涅槃究竟。 如偈說。
到究竟無畏 無說亦無悔
能盡於有箭 此身是後邊
[0131b10] 到究竟者。究竟有二種。一發心究竟。二成事 究竟。是到第一事成究竟也。無畏者。善修空 三昧。深解緣起法故。不畏惡道及生死苦。無
說者不如諸外道說邪智邪見無義之言也。 無悔者善除戒取生畢竟智故。能盡於有箭 者。以善修聖道。能令有愛已盡永滅寂靜住
不流法中。此身是後邊者。已盡其因故更不 生。更不生故。此身是後邊也。
此是最究竟 無上寂滅道
能盡一切相 出要到不死
[0131b20] 此是最究竟者。說事成究竟也。寂滅者離三 火故。道者智所立處。無上者無所依故。能盡 一切相者。顯現斷一切業斷一切煩惱相。出
要者除諸煩惱。得清淨故。到不死者畢竟到 不滅法故。
[0131b25] 如數目揵連婆羅門。往至佛所而白佛言。沙 門瞿曇所化弟子。一切盡到究竟耶。世尊告 言。婆羅門此事不定。或有到者有不到者。此
中說涅槃是事成究竟有發心有發心究竟。 有事成有事成究竟。云何發心究竟。乃至事 成究竟。答曰。或有說者。世俗道是名發心非
究竟。聖道名發心亦名究竟。世俗道所斷是 名事成不名究竟。無漏道所斷。是名事成亦 名究竟復有說者。果中間道。是名發心不名
究竟。根本沙門果道。是名發心亦名究竟。果 中間道所斷。是名事成不名究竟。根本果道 所斷。是名事成亦名究竟。復有說者。學道是
名發心不名究竟。無學道。是名發心亦名究 竟。學道所斷。是名事成不名究竟。無學道所 斷。是名事成亦名究竟。
[0131c11] 如世尊說。有諸外道梵志。乃至廣說。問曰。何 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中說。有諸外 道梵志。作如是論。我斷諸取。乃至廣說。佛經
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諸佛經中所不說者。今阿毘曇盡欲說故而 作此論。
[0131c17] 此中問三事。一問諸外道實不斷諸取。何 以佛說諸外道言斷諸取。二問如諸外道不 施設斷諸取。何以言諸外道施設斷欲取戒
取見取。三問如諸外道施設斷欲取戒取見 取。不施設斷我取。於此三種問中。尊者迦旃 延子。先答中者。問曰。如諸外道。不斷諸取。
何以言斷欲取戒見取。乃至廣說。答曰。或有 說者。此是世尊小小說法之言。此言應當違 逆。不應隨順。所以者何。世尊說法。不以無
因緣。亦不以少因緣。諸佛所說。盡有因緣。非 無因緣。盡有所為。非無所為。盡有所化。非無 所化。若他人無緣者。佛終不說。復有說者。世
尊現少分斷故。作如是說。此言亦應違逆。不 應隨順。所以者何。如凡夫人。斷欲界戒取見 取。乃至斷無所有處戒取見取。凡夫亦斷初
禪地我取。乃至斷無所有處我取。是故此言 亦不中用。然佛世尊。廣說諸法。乃至廣說此 說。是真實義。佛未出世時。外道異學。得名譽
利養。後佛出世。蔽於外道。猶如日光蔽於 熒火。外道弟子。歸伏世尊。外道利養。轉轉 減少。時諸外道。盡集一處。而共議言。沙門瞿
曇。未出世時。世間所有名譽利養。皆歸我等。 瞿曇既出。如是等事。轉轉減少。然彼瞿曇。無 有實德。但形容端正。善於經論。我等形容粗
足相況。然彼所說經法難及。我等今當作何 方便得彼經法。若當得者。世間利養。還歸我 等。作是議言。如我眾中蘇尸摩納等。聰明利
根兼有念力。必能受持沙門瞿曇所說經法。 今可遣往為彼弟子。沙門瞿曇必為此人廣 說經法。彼誦讀已。當為我等而來解說。時諸
外道作是議已。即便喻遣蘇尸摩納等。汝當 往詣瞿曇沙門所求為弟子。乃至出家於佛 法中所聞經法。而能受持。是時如來以十力
四無所畏。於大眾中。廣為人天。解說諸法。有 諸外道。在大眾邊。彷徉而行。以竊法故。心懷 恐怖。以恐怖故。受持者少。忘失者多。以是義
故。當知世尊廣說諸法。諸外道等。唯誦斷三 受。忘斷我受。復有說者。世尊說法。或有滿足。 有不滿足。其所為事。無不滿足。如經說。四念
處於念處義。便為滿足。如說一念處。名不滿 足。如說眾生住身身觀者。如爪甲上土。不 住身身觀者。如大地土。如說五蓋七覺支六
界。此說亦是不滿足。如說十蓋十四覺支十 八界。是名滿足。以是事故。其所為事。無不 滿足。說法有滿足不滿足。有諸外道異學受
佛法名者。乃至廣說。為作證故。而引佛經。如 經說。有諸外道梵志。詣諸比丘所集會堂。作 如是語。諸長老。如汝師瞿曇。為諸弟子。作
如是說。當斷五蓋。於四念處。安止其心。修 七覺支。我等為諸弟子。亦說如是法。乃至廣 說。彼諸外道。與蓋俱生俱死。猶不識蓋。何況
知見念處覺支。尚不聞香。況知其味。然佛廣 說諸法。乃至廣說。如摩揵提梵志。來詣佛所。 被欝多羅僧。以手摩此。如病如癰。如箭如
瘡之身。作如是言。沙門瞿曇。此身無病。即是 涅槃。彼梵志身無疹病。常得飲食身無病故。 言身無病。得飲食故。言是涅槃。彼梵志猶尚
不識四大調適無病。何況結盡涅槃。復有說 者。無病是道。涅槃是道果。彼梵志尚不識無 病道。何況無病道果。然佛廣演說法。乃至廣
說。彼所問者今當說之。何故外道梵志。不施 設斷我取。答曰。如經本說。外道梵志。長夜著 我著眾生。乃至廣說。復有說者。外道異學。於
我取心生恐怖。如人在於山岸上立怖畏於 下。彼亦如是。復有說者。畏捨己見。隨逐他 見。外道異學。以我見為己見根本。而不欲捨。
復有說者。畏斷我命故。復有說者。畏為同梵 行者所輕賤故。前所問者今當說之。如諸外 道。不知斷諸取。何以言斷諸取耶。答曰。此是
世尊隨世言說。為作證故而引佛經。如說有 諸眾生見滅斷壞。實義中無有眾生。為隨外 道世俗言。說有眾生。此亦如是乃至廣說。
[0132c02] 有二智。一斷智。二知智。乃至廣說。問曰。何 故作此論。答曰。前說外道異學。施設斷諸取。 不施設斷我取。雖作是說。不分別為是斷智
為是知智。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0132c06] 有二智。謂斷智知智。云何知智。若知見明覺 現觀是也。智對無智。見對邪慧。明對無明。 覺對邪見。現觀對邪觀。復有說者。此中說無
漏知智。所以者何。無有世俗道能現觀者。以 是事故唯說無漏知智。復有說者。此中亦說 有漏無漏知智。何以知之世俗智亦有知見
明覺現觀相故。問曰。世俗道無現觀義。云何 言現觀耶。答曰。現前觀了了是現前觀義。世 俗道亦能現觀故。問曰。若然者。為說何等世
俗知智耶。答曰。除虛現觀相應慧。所謂無量 初第二第三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除如是 等觀相應慧。諸總相別相觀者。去緣中愚者。
去物體愚者。諸餘實觀。如聞思修煗頂忍世 第一法。如是等也。問曰。何以定知世俗慧是 現觀也。答曰。如說現前觀了了義是現觀義。
世俗慧亦能了了現觀。何以知之。如城喻經 說。我未成三菩提等。亦能生是現觀。以是事 故。知世俗慧能作云何斷智。答曰。若一切
愛恚癡斷。一切煩惱斷名為斷智。問曰。如斷 無所緣智有所緣。何以說斷名智耶。答曰。或 有說者。以斷是智果故。斷名為智。如阿羅漢。
是智果以智名說。如天眼天耳是通果。以通 名說。如六入是業果。以業名說。如此六入是 本業。如是斷是智果。故說名斷智。問曰。如修
道中斷是智果見道中斷是忍果。何以說名斷 智耶。答曰。彼是世俗智果故。若以世俗道。離 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彼欲界乃至離
無所有處。是世俗智果。問曰。世俗道有功處 可爾。世俗道於非想非非想處無功。非想非 非想處。見道所斷。盡是忍果。云何彼斷復是
斷智耶。尊者僧伽婆修答曰。有二斷智。一是 慧果。二是智果。彼是慧果。評曰。不應作是 說。所以者何。世尊說二智。一是斷智。二是
知智。不說斷慧。復有說者。斷智是無漏知智 功用果。所以者何。如須陀洹。以無漏道當得 斯陀含果。第六無礙道。當通證三界見道所
斷及欲界修道所斷六品結。斯陀含以無漏 道。當得阿那含果。第九無礙道。當通證三界 見道所斷及欲界修道所斷。阿那含當得阿
羅漢果金剛喻定。當通證三界見道修道所 斷斷。是金剛喻定功用果。以是事故。斷是無 漏知智功用果。尊者佛陀羅測說曰。當言斷
法。所以者何。此是諸聖道第一所應。第一畢 竟。第一勝法故。尊者瞿沙說曰。此當言斷捨。 所以者何。捨棄一切生死法。得此斷故。復次
從智種中生故言斷智。如瞿曇姓中生名瞿 曇。彼亦如是。復有說者。彼斷雖無所緣而住 智相。如過去未來眼。雖不能見。而是見相。如
過去未來受。雖無所覺。而是受相。乃至慧說 亦如是。如是斷雖無所緣。而是智相。是故名 斷智。問曰。如斷身見一結。亦名斷智。何以說
一切結。盡名斷智耶。答曰。斷一身見。亦是 斷智。此中說斷一切結盡斷智。不說漸漸斷 智。
[0133b02] 復次世尊或說智是知智。或說智是斷智。云 何智是知智。如偈說。
此賢年少者 欲饒益世間
愛能生諸苦 能知是聰明
[0133b06] 多求王此論根本。曾聞有王名曰多求。受性 暴惡為人輕躁。多劫人民種種財貨。是時人 民普共集議。退其王位。以其次弟立以為王。
時多求王。至國邊邑。編草作屣。以自存活。 是時弟王問諸臣言。我有大兄今何所在。諸 臣答曰。聞在邊邑。編草作屣。以自存活。王
聞此言。心生愁惱作是思惟。唯有一兄勤苦 如此。我今何用在此王位。即遣使往追命使 還封一村落。是時人民親附者眾。所得封邑不
供食用。復更封與二村三村。乃至半國猶故 不足。是時其兄以半國人力。興兵殺弟自立 為王。爾時帝釋作是思惟。今此國王不識恩
義。作如是惡。我當往誑而苦惱之。爾時帝釋 自化其身。作婆羅門像。頂戴螺髻身著麁衣。 左執軍 [土*遲] 右把法杖。往詣王所以語告言。讚
美於王在一面立。時王問言。大婆羅門從何所 來。婆羅門言。我從大海外來。王復問言。大 海之外有何奇事。婆羅門言。我見一國。人民
熾盛。豐樂無極。王復問言。如我今日。多諸兵 眾。若當討罸。為可得不。婆羅門言。往必可 得。王復問言。誰當為我導引在前婆羅門言。
我當導引。王復問言。若可爾者。後更幾日當 示我路。婆羅門言。却後七日言已便去。時王 日日下算計所期日。至七日旦處處推求先
婆羅門而都不見。以不見故心生愁苦。坐於 靜室。時釋迦菩薩。在彼王國內。婆羅門村中 生有小因緣來詣王城。聞王愁苦無能止者。
是時菩薩。語諸臣言。我能去王心中愁苦。是 時諸臣。便將菩薩。詣其王所。爾時菩薩。為其 國王。說眾義經偈。
追求五欲 若獲得時 以稱意故
必生歡喜
[0133c09] 乃至盡說染欲品偈。是時菩薩誦此偈已。心 生厭離得離欲愛。以離欲故。復說此偈。
能行說為正 不行何所說
若說不能行 不名為智者
[0133c13] 菩薩說此一偈。半為帝釋。半為國王。若不能 行不應許他。若許他者便應即行。而不行者。 是不善事。汝亦應當籌量。彼人為能去不能
去。復於何時曾見有人從大海外來。而信其 言耶。是時國王。於菩薩所。心生歡喜。便說此 偈。
此賢年少者 欲饒益世間
愛能生諸苦 能知是聰明
[0133c21] 以此偈說智是知智。
[0133c22] 云何說智是斷智。如說。佛告比丘。我今當說 智所知法智成就智者。云何智所知法。答曰。 五陰是也。問曰。如智知一切法。何以但說知
五陰耶。答曰。若作是問者。如下章答。所以唯 知苦。此中應盡說之。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 者何。此中說斷智。不說知智。知五陰不知一
切法故。問曰。若然者應作此論。如五陰是二 智所知。謂知智斷智。何以世尊。捨知智說斷 智耶。答曰。或有說者。以因此五陰得斷知智
故。下答知滅等。是中盡應說。云何為智。答曰。 一切結盡。乃至廣說。問曰。如佛說一切盡是 名斷界。此中何以說一切結盡是斷智耶。答
曰。此是如來教化有餘略勝之言。復有說者。 若說結盡。當知盡說一切有漏行斷。如上說。 若過去者。一切盡滅耶。彼中答者。此盡應說。
云何成就智者。答曰。漏盡阿羅漢是也。問曰。 如學人處處有智。何以唯說阿羅漢是智人 耶。答曰。或有說者。此是如來有餘之說。乃至
廣說。復有說者。以勝故如上答。無學人勝學 人。此中應廣說。復有說者。學人隨其所知。不 悉捨有。無學人。隨其所知。悉能捨有。此中亦
說。云何為說。答曰。一切結盡。誰盡一切結。 唯是無學人。復有說者。此文應如是說。云何 知智。答曰。若知見明覺現觀等。乃至廣說。亦
如說賢年少等。乃至廣說。云何斷智。答曰。一 切結盡。亦如說我今當說法智。乃至廣說。
[0134a19] 若歸佛趣彼何歸趣。乃至廣說。問曰。何故 作此論。答曰。為非歸處生歸處想故。欲顯真 實歸趣處故。而作此論。如偈說。
多有歸趣 山川樹林 園觀塔廟
以畏他故 此歸非安 此歸非勝
其所歸趣 不能免苦 若歸趣佛
法及眾僧 於四聖諦 能以慧見
此趣是安 此趣是勝 此趣能免
一切眾苦
[0134a28] 是故為非歸趣作歸趣想。欲現真實歸趣處 故。而作此論。復有說者。為止眾生愚歸趣故。 眾生或謂歸佛者謂歸趣如來父母所生之身
頭足等分。為止如是意故。若歸趣佛者。當歸 趣佛菩提。無學法者。若歸趣法者。謂歸善 不善無記法及諸比丘所行。是應作是。不應
作法。若歸趣法者。當歸趣愛盡涅槃法。若 歸趣僧者。謂歸趣四性出家之人。欲令 眾生於此法中得決定。若歸趣僧者。當歸趣
學無學法。是故欲止眾生愚歸趣故。而作此 論。
◎
[0134b10] ◎問曰。若歸趣佛。彼何歸趣。答曰。佛者實有 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設作如是語如是名如 是想名為佛。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如是說。
佛者實有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設作如是語 如是名如是想。名為佛耶。答曰。或有說者。佛 不但有名施設作如是語如是名如是想名
為佛。而無其實。為止如是意故。而作是說。佛 者實有此法。乃至廣說。若歸趣者。歸趣如是 無學佛菩提法。問曰。若無學菩提法。是真實
佛者。此經云何通。如須達居士所問。云何名 佛。彼答言。佛者有釋種子。以信出家。剃除鬚 髮。身著染衣是名為佛。答曰。此是說佛所依。
若說所依。當知亦說依者。問曰。若無學菩提 法。是真佛者。何故惡心出血。而得逆罪耶。答 曰。或有說者。以心憎惡無學菩提法故。是以
惡心出血。而得逆罪。復有說者。壞無學菩提 所依故。若壞所依。則壞依者。是故得逆罪。若 歸趣法。彼何歸趣。答曰。若歸趣法則歸趣愛
盡離涅槃。若歸趣僧。彼何歸趣。答曰。僧者實 有此法。乃至廣說。是名為僧。
[0134c01] 問曰。云何為歸。云何為趣。歸趣是何義耶。答 曰。歸者。是滅諦道諦少分。趣者。是口語。復 有說。趣者。能起口語心是也。復有說者。信
可此法。是名為趣。評曰。如是說者好。能起口 語心及共有法五陰體是趣。云何是歸趣義。 答曰。救護義是歸趣義。問曰。若救護義是歸
趣義者。提婆達多。亦歸趣佛法僧而墮惡道。 不為救護耶。答曰。若歸趣者。不破戒行。不 越分界。能作救護。若歸趣者破於戒行。越
於分界。不為救護。如人畏於怨家歸趣於王 求其救護。王語彼人。若在我國。不越分界。 我能為汝而作救護。若越我分界。我則不能
為汝救護。如是眾生。畏惡道故。歸趣於佛。佛 作是言。若歸趣我。不應破於戒行越於分界。 若破戒行。越於分界。我則不能為汝救護。
是故救護義。是歸趣義。復有說者。隨爾所歸 趣。則有爾所救護。以歸趣因緣故。得出惡 道。
[0134c19] 問曰。若歸趣佛者。為歸趣一佛。為歸趣恒河 沙等諸佛。若歸趣一佛者。云何不是分歸趣 耶。若歸趣恒河沙等諸佛者。何以但言歸趣
一佛耶。此經復云何通。如說。我為毘婆尸弟 子。我為尸棄弟子。或有乃至我為釋迦牟尼 佛弟子。評曰。應作是說。歸趣恒河沙等諸佛。
問曰。若然者。何以言歸趣一佛耶。答曰。此文 應如是說。我歸趣諸佛。而不說者。若歸趣一 佛。當知亦歸趣諸佛。言我為一佛弟子者。隨
其見真諦處。言我是彼佛弟子。
[0134c29] 問曰。若歸趣法者。為歸趣自身諸陰滅。為歸 趣他身諸陰滅。為歸趣自他身諸陰滅耶。若 歸趣自身諸陰滅者。云何不是分歸趣耶。若
歸趣餘者。云何救護義是歸趣義。答曰。若 歸趣者。歸趣自身他身。問曰。若然者。云何救 護義是歸趣義耶。答曰。雖於我無救護。而性
是救護。是故救護義是歸趣義。問曰。若歸趣 僧者。為歸趣一佛僧。為歸趣諸佛僧。若歸趣 一佛僧者。云何不是分歸趣耶。若歸趣諸佛
僧者。何以言歸趣一佛僧耶。此經復云何通。 如說。佛告賈客。汝當歸趣未來世僧。評曰。應 作是說。歸趣諸佛僧。問曰。若然者。何以言歸
趣一佛僧耶。答曰。此文應作是說。歸趣諸佛 僧。而不說者。若歸趣一佛僧。則為歸趣諸佛 僧。此經云何通者。以現前無僧寶故。復有說
者。以僧寶難得故。所以者何。有佛出世而無 僧寶。
[0135a17] 問曰。何處有此歸趣耶。答曰。若與戒俱者。 唯人中有。若不與戒俱。餘趣悉有。問曰。有 受戒而不受歸趣者。是人為得戒不。答曰。或
有說者。不得。所以者何。若欲受戒。應先受歸 趣故。復有說者。若以自大慢心。而不歸趣者。 是人不得戒。若人不知。為先受戒。為先受
歸趣。若不受歸趣而受戒。是人得戒。而與 戒者得罪。
[0135a25] 問曰。若不求歸趣。為得歸趣不耶。答曰。不 得。問曰。若不得者。或有在母腹中初生小者。 而亦受歸趣。此云何通。答曰。此為隨順戒故。
此人本前生時。能施他人受戒具。若在腹中。 若初生小時。父母為其受歸趣。後若長大作 非法事時。人便呵言。汝在母腹中及初生小
時。已受歸趣。今者何為作非法事。其人聞已。 即遠惡修善。是故為隨順戒。為受歸趣。而實 不得。復有說者。欲令信佛諸天為擁護故。問
曰。若他人為求受歸趣者。是人為得不耶。答 曰。不得。問曰。若不得者。佛涅槃時。阿難白 佛。拘尸城諸某甲人等。歸趣世尊。亦歸法僧。
此言云何通。答曰。或有說者。佛威神力故。般 涅槃時。令拘尸城諸力人等他人為求而得 於戒。復有說者。尊者阿難入拘尸城。為多力
人授歸趣戒。而還白佛。世尊復有如是最後 弟子眾。復有說者。得如迦尸女羅噁不能 言者是也。如說。若歸趣佛。不墮惡道。問曰。
諸歸趣佛。盡不墮惡道耶。答曰。此為得不 壞信者。作如是說。復有說者。為深心歸趣者。 作如是說。
[0135b17] 問曰。如法寶勝佛。何以歸趣時。先歸趣佛。後 歸趣法耶。答曰。或有說者。佛於教法中尊故。 是以先歸趣佛。復有說者。猶如病人。先依附
醫。然後服藥。佛如明醫。法如良藥。僧如授藥 人。
◎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8 冊 No. 1546 阿毘曇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