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7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 三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三
[0375c16] 即彼以第四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 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 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四靜慮各二種。不退
法者欲界第四靜慮各二種。前三靜慮各唯 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 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
及後三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不退法者 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二種見 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
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及 初第三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三種。不 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四靜慮 二種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 欲界及初第二第四靜慮各二種。第三靜慮 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
四靜慮二種。見第四靜慮色時。於彼色起 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 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二種。第四靜慮
三種。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靜慮各唯善。第 四靜慮三種。即彼若已離第四靜慮染。以四 靜慮眼見五地色。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
識。及五地分別意識多少。隨相應知此中已 離初靜慮染等以欲界眼見諸色時。於彼 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易了故不復說。若諸 異生生初靜慮。未離初靜慮染。見欲界色
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除染污。此後於彼 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見 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後於
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二種。初靜慮三種。 即彼已離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以 初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
別。廣說如前。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二 種眼識所起分別如前應知。即彼以第二 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 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三種
前二靜慮二種。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 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 界及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三種。見第
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 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及初靜慮各二 種。第二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
離第三靜慮染。以三地眼見四地色。或已 離第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或已離 第四靜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於彼色 起眼識分別。准前應知。如說異生生初靜
慮。如是即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一一廣 說隨相應知。
[0376b06] 已說異生。若諸聖者未離欲界染。見欲界 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欲界三種分別。即彼若生欲界已離欲界
染。未離初靜慮染。以欲界眼見諸色時。 於彼色起二種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 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初靜慮二種。不退
法者欲界初靜慮各二種。即彼以初靜慮眼 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 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二種。欲界若
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二種見初靜慮色時。 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初靜慮三種。欲界唯善。即彼已離
初靜慮染。未離第二靜慮染。以初靜慮眼 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 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欲界三種。
初靜慮二種。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初靜慮唯 善。見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 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唯善初靜
慮。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唯善。即彼以第 二靜慮眼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若退法者
欲界三種。前二靜慮各二種。不退法者欲界 第二靜慮各二種。初靜慮唯善。見初靜慮色 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
起分別意識。欲界唯善。第二靜慮二種。初靜 慮若退法者三種。不退法者唯善。見第二靜 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
彼復起分別意識。欲界初靜慮各唯善。第二 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 三靜慮染以三地眼見四地色。或已離第
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或已離第四靜 慮染。以四地眼見五地色。於彼色起眼識 分別。隨相應知。此中已離初靜慮染等。以
欲界眼見諸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 前易了故不復說。
[0376c12] 已說聖者生欲界。即彼若生初靜慮。未離 初靜慮染。見欲界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 識。此後於彼復起初靜慮二種分別。見初
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三種眼識。此後於彼 復起初靜慮三種分別。即彼已離初靜慮染。 未離第二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色 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應知。見初
靜慮色時。於彼色起二種眼識。此後於彼 復起前二靜慮二種分別。即彼以第二靜慮 眼見欲界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前二靜慮各二種分
別。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 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靜慮唯 善。第二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二靜慮染。未 離第三靜慮染。以初靜慮眼見欲界初靜
慮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准前應知。 即彼以第二靜慮眼見欲界初靜慮色時。 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 分別意識。初及第三靜慮各二種。第二靜慮
唯善。見第二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 記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前二靜慮 各唯善。第三靜慮二種。即彼以第三靜慮眼
見欲界初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 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初及第三靜 慮各二種。第二靜慮唯善。見第二靜慮色 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眼識。此後於彼復
起分別意識。前二靜慮各唯善。第三靜慮二 種。見第三靜慮色時。於彼色起無覆無記 眼識。此後於彼復起分別意識。前二靜慮各
唯善。第三靜慮三種。即彼已離第三靜慮染。 未離第四靜慮染。或已離第四靜慮染。以 四地眼見五地色時。於彼色起眼識分別。
隨相應知。如說聖者生初靜慮。如是即 彼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一一廣說隨相應 知。
[0377a18] 此中眼識依自地眼。緣下地色容有二種。 謂除染污。緣自地色容有三種。若依上地 眼唯無覆無記。善染污眼識唯生自地容
現在前。由此必定繫屬生故。善分別意識 能緣一切自上下地。染污分別意識唯能緣 自上地。無覆無記分別意識唯能緣自下地。
善及染污分別意識生自下地容現在前。非 生上地。無覆無記分別意識唯生自地容 現在前。由此必定繫屬生故。眼識後起分 別意識非唯一生。設經多生緣所見色亦
得起故。問何緣生在後三靜慮。而得現起 初靜慮眼識耶。譬喻者說。誰說生在後三 靜慮而能現起初靜慮地眼等諸識。然後三 靜慮自有眼等識依自地根了自下境。若
不爾者。云何生上作巧方便。引初靜慮眼 等諸識令現在前。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應 作是說。後三靜慮無眼等識。所以者何。無
尋伺故。眼等五識恒與尋伺相應起故。問 何緣生在後三靜慮。不引欲界眼等諸識 令現在前。而但引起初靜慮識。有作是說。 欲界劣故生在勝地。不欲引彼眼等諸識
令現在前。有餘師說。彼界別故。謂欲界繫眼 等諸識與上地根不同界繫。初靜慮識與 上地根雖不同地。而界同故亦依彼起。或
有說者。欲界眼等識非修果非通果故。依 上地根不得現起。初靜慮眼等識是修果是 通果故。依上地根亦得現起。復有說者。欲
界眼等識非定界非修地。非離染地故。依 上地根不得現起。初靜慮眼等識是定界 是修地是離染地故。依上地根亦得現起。 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後三靜慮得起初
靜慮眼等諸識不起欲界。如說眼識依諸 地根了諸地色。引意識中三種分別數有 多少。耳等諸識准此應知。
[0377b23] 問諸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耶。答若成就 眼界亦成就色界。有成就色界不成就眼 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得已失。未得
眼者。謂羯剌藍等位及生盲者。得已失者。 謂得眼已或腐爛。或被挑或蟲食。或餘緣壞。 問諸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應作
四句。有成就眼界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第 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前。有成 就眼識界不成就眼界。謂生欲界若未得 眼或得已失。有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
謂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或生初靜慮。或 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現在前。有不 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謂生無色界。 問諸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若成
就眼識界。亦成就色界。有成就色界不成 就眼識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 不現在前。
[0377c11] 問若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色界耶。答若 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界。有不成就眼 界非不成就色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
或得已失。問諸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 識界耶。答應作四句。有不成就眼界非 不成就眼識界。謂生欲界若未得眼。或 得已失。有不成就眼識界非不成就眼
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 前。有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謂 生無色界。有非不成就眼界亦非不成 就眼識界。謂生欲界已得眼而不失。或
生初靜慮。或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 現在前。問諸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 界耶。答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 有不成就眼識界非不成就色界。謂生
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識界不現在前。
[0377c27] 問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色界耶。答若 色界不成就。得成就眼界亦爾。有眼界不 成就得成就非色界。謂生欲界漸得眼
界。問諸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耶。 答應作四句。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 眼識界。謂無色界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或生欲界漸得眼界。有眼識界不成就。得
成就非眼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眼 識界現在前。或從彼歿生欲界及初靜慮。 有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謂無色 界歿生欲界及初靜慮。有眼界非不成就
得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問諸色界 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作四句。 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識界。謂無色 界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有眼識界不成
就得成就非色界。謂生第二第三第四靜 慮眼識界現在前。或從彼歿生欲界及初靜 慮。有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識界。謂無 色界歿生欲界及初靜慮。有色界非不成
就。得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0378a18] 問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耶。答應 作四句。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 謂生欲界已得眼而失。有色界成就。得不
成就非眼界。謂欲界無眼者歿生無色界。 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色界。謂欲界有眼 者歿生無色界。或色界歿生無色界。有眼 界非成就得不成就亦非色界。謂除前相。
問諸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 作四句。有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識界。 謂生欲界已得眼而失。或第二第三第四 靜慮歿生無色界。有眼識界成就得不成
就非眼界。謂欲界無眼者歿生無色界。或 欲界初靜慮歿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或即 住彼眼識界已現在前而斷。有眼界成就得 不成就亦眼識界。謂欲界有眼者歿生無色
界。或初靜慮歿生無色界。有眼界非成就 得不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問諸色 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界耶。答應作四 句。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識界。謂第
二第三第四靜慮歿生無色界。有眼識界成 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謂欲界初靜慮歿。生 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或即住彼眼識界已現 在前而斷。有色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識
界。謂欲界初靜慮歿生無色界。有色界非 成就得不成就亦非眼識界。謂除前相。
[0378b14] 如眼界色界眼識界展轉相對有十二論如 是耳界聲界耳識界展轉相對。乃至意界法 界意識界展轉相對。亦各應有十二論。如
是則說同分對同分。若不同分對不同分。 應作是說。眼界色界眼識界有五種三論。 耳界聲界耳識界有四種三論。鼻界香界鼻 識界有三種三論。舌界味界舌識界有二
種三論。身界觸界身識界有一種三論。如是 一一隨相應知。
[0378b23] 十二處者。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 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問何故作此 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生
聞婆羅門。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合 掌恭敬慰問佛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喬 答摩尊。常為眾說一切。云何一切。齊何
施設此一切言。佛告生聞婆羅門曰。我說 一切即十二處。所謂眼處乃至法處。如來齊 此施設一切。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 說。我能捨佛所說一切。別更施設有一切
言。彼但有語而無實義。若還問之便不能 了。後自思審轉生迷悶。所以者何。非彼境 故。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其義。經是此
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 論。問若作是說。言一切者謂十八界。或作 是說。言一切者謂五蘊及無為。或作是說。
言一切者謂四諦及虛空非擇滅。或作是 說。言一切者謂名與色。如是等說豈但有 語而無實義答此中遮義不遮於文。但遮 義施設。不遮文施設。佛意說言。一切法性皆
攝入此十二處中。若有說言。我能施設別更 有法。不攝在此十二處中。彼但有語而無 實義。非佛意說十二處外無名色等差別法
門。然佛所說十二處教最上勝妙非餘法門。 問何故此教最上勝妙。答此是處中說攝一 切法故。十八界教雖攝一切法。而是廣說
難可受持。五蘊教非唯略說難可解了。而 亦不能攝一切法。以蘊不攝三無為故。 唯佛所說十二處教攝諸法盡。非廣非略。 是故說為最上勝妙。故作是言。若欲觀察
諸法性相。當依如是十二處教。若依如是 十二處教觀察諸法所有性相。便生十二爾 焰智光。復現十二實義影像。如人瑩拭十 二明鏡懸在諸方。若入其中便現十二自
身影像。一一有情身中有十二處可得 問若一身中有十二處。云何建立十二處 耶。答以彼自性作用別故。謂十二處雖在 一身。而十二種自性作用有差別故非互
相雜。如一室內有十二人伎藝各別。雖同 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復次以二事故立 十二處。一以所依。即眼等六。二以所緣。即
色等六。復次以三事故立十二處。一以自 性。二以所依。三以所緣。自性故者。謂立眼 處乃至法處。所依故者。謂立眼處乃至意處。
所緣故者。謂立色處乃至法處。如是名為 諸處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0379a11] 已說處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處。處 是何義。答生門義是處義生路義藏義倉義 經義殺處義田義池義流義海義白義淨
義是處義應知。此中生門義是處義者。如 城邑中出生諸物。由此長養諸有情身。如 是所依及所緣內出生種種心心所法。由此
長養染淨相續。生路義是處義者。如道路中 通生諸物。由此長養諸有情身。如是所依 及所緣內通生種種心心所法。由此長養染
淨相續。藏義是處義者。如庫藏中有金銀等 寶物積集。如是所依及所緣內有心心所諸 法積集。倉義是處義者。如篅倉中有稻麥等
諸穀積集。如是所依及所緣內有心心所諸 法積集。經義是處義者。如織經上編布諸 緯。如是所依及所緣上。遍布種種心心所 法。殺處義是處義者。如戰場中斷百千頭
令墮於地。如是所依及所緣內有無量種 心心所法。為無常滅之所滅壞。田義是處義 者。如在田中有無量種苗稼生長。如是所 依及所緣內生長種種心心所法。池義是處
義者。如有問言。
水從何池出 何處道不通
何處攝世間 苦樂等皆盡
[0379b05] 世尊告曰。
眼耳鼻舌身 意及諸餘處
此攝名及色 能令無有餘
水從此池出 此處道不通
此處攝世間 苦樂等皆盡
[0379b10] 流義是處義者。如有問言。
諸處將流泄 以何能制防
若從彼已流 誰復能偃塞
[0379b13] 世尊告曰。
諸處將流泄 正念能制防
若從彼已流 淨慧能偃塞
[0379b16] 海義是處義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諸有 情類以眼為海。現前諸色是彼濤波。於色 濤波自制抑者能度眼海。得免洄澓邏剎
裟等種種嶮難。乃至意法廣說亦爾。白義 是處義者。謂眼等處麁顯明了。淨義是處義 者。謂眼等處貞實澄潔。是謂生門乃至淨義。
外論說此名勃路拏。如摩健地迦出家外道 說。喬答摩說諸勃路拏。皆來入我呪術章 句。勃路拏聲含二種義。一根本義。二能作 義。以十二處與心心所為根本故及能作
動心心所故。已總說處立名所因。今當一 一別說其相。問眼處云何。答諸眼於色已正 當見及彼同分是名眼處。已見色等言如
界中已釋。乃至意處應知亦爾。問色處云何。 答諸色為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色處。 已所見等言如界中已釋。乃至法處應知亦
爾。問若十色處法處少分皆體是色。何故唯 一名色處耶。答唯此一處色相麁顯易見 易了。故名色處餘處不爾。故立別名。復次
唯此一處是二眼境。謂肉天眼故名色處。餘 處不爾故立別名。復次唯此一處是三眼境。 謂肉天聖慧眼故名色處。餘處不爾故立別
名復次唯此一處是二眼境。眼識所緣故名 色處。是故尊者妙音說曰。若二眼境眼識所 緣立色處名。餘處不爾。復次若有麁細長 短此彼方處可了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
非色處。復次若形相大及可積聚易了知 者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復次若 可種植增長易了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 非色處種植增長通內外分。外分種植謂下
種時。增謂萌芽時。長謂莖葉花果時。內分種 植謂羯剌藍位。增謂頞部曇位。長謂閉尸鍵 南鉢羅奢佉等位復次若可施設為方隅性
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唯於色處 施設一切方隅自性。非餘處故。復次若可 施設踰繕那性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 色處。唯於色處施設一切踰繕那性。非餘
處故。復次若能覆蓋諸餘色法。如巾帽者 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唯有色處 能總覆蓋諸餘色法。非餘處故。復次若處 具有形色顯色立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
色處。復次若處具有二十種色或二十一立 色處名。餘處不爾故非色處。
[0380a01] 問何故名觸處。為是可觸故名觸處。為體 是觸故名觸處。為觸所緣故名觸處。設爾 何失。三皆有過。所以者何。若是可觸故名
觸處。極微展轉既不相觸。如何觸處是可觸 耶。若體是觸故名觸處。大種造色非觸自 性。如何觸處體是觸耶。若觸所緣故名觸處。
此亦是餘心心所境。如何但說觸所緣耶。答 應作是說此是可觸故名觸處。問極微展 轉既不相觸。如何觸處是可觸耶。答依世 俗說不依勝義。謂世共說眼所受境名可
見。耳所受境名可聞。鼻所受境名可嗅。舌 所受境名可嘗。身所受境名可觸。意所受境 名可知。是故可觸故名觸處。復次緣生身
識故名觸處。如契經說。身觸為緣生於身 識。此是勝義了別境心故。此所緣名為觸處。 復次此名觸處亦名養處。由此長養諸餘
色法令增盛故。如能增喜名為喜處。此能 長養故名養處。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極微 展轉互相觸不。答互不相觸。若相觸者即應
住至第二剎那。大德說曰。一切極微實不 相觸。但由無間假立觸名。有作是說。極微 展轉實不相觸亦非無間。但和合住彼此相 近假立觸名。
[0380a24] 問十二處體無非是法。何故唯一立法處 名。答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 處名亦無有失。有譬喻故。如十八界。體
雖皆法。而但於一立法界名。又如十智雖 皆緣法。而但於一立法智名。又如七覺支。 雖皆能擇法。而但於一立擇法覺支名。又
如六隨念。雖皆緣法。而但於一立法隨念 名。又如四念住。雖皆緣法。而但於一立法 念住名。又如四證淨雖皆緣法。而但於一
立法證淨名。又如四無礙解雖皆緣法。而 但於一立法無礙解名。又如三寶三歸雖 體皆法。而但於一立法寶法歸名。此亦如 是雖十二處體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處
名亦無有失。復次法處有一名。餘處有二 名。一名者謂共名。以十二處皆是法故。二 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眼
處等。欲令易了顯不共名。法處更無不共 名故但顯共名。故名法處。復次生有為法 生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四有 為相是一切法印封幖幟。簡別有為異無
為故。彼相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 名句文身詮表顯示諸法性相令易解了 彼三唯在此處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如諸 窓牖通風行故名風行處。法處亦爾。通生
諸法故名法處。諸煩惱業及定慧等。能生 一切有為法故。及能通證無為法故。復次 達一切法皆空非我空解脫門。在此處攝故 名法處。
[0380b23] 問能執諸法為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處 攝。如何此處不名我處。答薩迦耶見是虛妄 執。不稱諸法實相而解。是故此處不立我
名。空解脫門證法實相是故此處依彼名 法。復次擇滅涅槃是常是善不變不易。生老 病死所不能壞是勝義法。彼法唯在此處 攝故獨名法處。復次分別諸法自相共相。
安立諸法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緣愚 於一切法不增不減如實解慧。唯此處攝 故名法處。餘處不爾故別立名。復次此攝 多法故名法處。攝多法者。謂於此處有
色非色法。相應不相應法。有所依無所依法。 有所緣無所緣法。有行相無行相法。有警覺 無警覺法。有為法無為法。餘處不爾故別
立名。復次此處對意故名法處。謂眼等處 唯對色等。唯有意處對一切法故。對意者 別得通名。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十二處中 一名法處。
[0380c12] 別說諸處一一相已。今應復說諸處次第。 問何故世尊先說內處後說外處。答以依 六識所依所緣次第說故。問何故世尊於六
內處先說眼處。乃至後說意處。於六外處 先說色處。乃至後說法處。答隨順文詞詮 表相故。復次隨順說者受者持者次第法 故。復次隨順麁細次第法故。謂六內處眼處
最麁。是故前說。乃至意處最細。是故後說六 外處中色處最麁。是故前說。乃至法處最細 是故後說。復次依定不定次第說故。六內處
中前五定取現在境故前說。意處取境不 決定故後說。謂以三世及無為法。或總或別 為所取故。前五處中前四定取所造色故 前說。身處取境不決定故後說。謂以能造及
所造色。或總或別為所取故。前四處中於 所取境遠速明者前說。此相違者後說。依內 六處前後次第說。外六處次第亦爾。復次依
處上下次第說故。謂一身中眼處最上。耳處 次下鼻處次下舌處次下身多在下。意無方 處故最後說。依六內處前後次第說。六外
處應知亦爾。復次依諸有情展轉相遇禮儀 次第故作是說。謂相遇時。先互相見。次與 言論。次奉香花。次設飲食。次授細妙臥具
等事。由此最後互相得意故。十二處次第如 是。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