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mahāvibhāṣaśāstra (Apidamo Dapiposha Lun)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八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十
[0088a16] 有餘師說。色法雖有同類因。而在此身非 餘身。相似為因非不相似如此身羯剌藍 位。與此身羯剌藍位為同類因。與餘
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 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非因。若作是說 於位位中。初色無因後色無果。有作是說 色法雖有同類因。而在此身非餘身相似
為因亦不相似。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 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 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 羯剌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
身老位為同類因。與前諸位作緣非因。 若作是說羯剌藍位初色無因。老位後色無 果。或有說者色法雖有同類因。在此身 亦在餘身。而相似為因非不相似。如此身
羯剌藍位與此身及餘身。羯剌藍位為同類 因。與餘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 此身及餘身老位為同類因。與餘位作緣 非因。復有說者色法雖有同類因在此
身。亦在餘身相似為因亦不相似。而與前 位非同類因。如此身羯剌藍位。與此身羯 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
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 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 與餘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 羯剌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
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老位為同類因。 與前諸位作緣非因。或復有說。色法雖有 同類因。在此身亦在餘身相似為因亦不 相似。而與此身前位非因。如此身羯剌藍
位。與此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 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 身頞部曇位。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 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
類因。與此身羯剌藍位作緣非因。乃至 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 身羯剌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此身前 諸位作緣非因評曰應作是說。餘身十位
一一皆與餘身十位。及此身十位為同類因。 此身十位一一。皆與此身十位及餘身十位 為同類因。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法亦 為同類因故。如是外分諸色相望。為同類
因如理應說。
[0088c01] 復次善五蘊展轉為同類因。染污五蘊展轉 為同類因。無覆無記五蘊。亦展轉為同類因。 性類等故。有說無覆無記四蘊。與無覆無記
色蘊為同類因。無覆無記色蘊。不能與無 覆無記四蘊為同類因勢力劣故。有說無 覆無記色蘊。與無覆無記四蘊為同類因。 無覆無記四蘊。不與無覆無記色蘊為同
類因。勝法不為劣法因故。有說。無覆無記 四蘊。不與無覆無記色蘊為同類因。無覆 無記色蘊。亦不與無覆無記四蘊為同類
因。勢用羸劣類各別故。無覆無記四蘊展轉 為同類因。無覆無記復有四種。一異熟生。 二威儀路。三工巧處。四通果品。如次能
與四三二一為同類因。有餘師說。此四展 轉為同類因。同一繫縛同一性故。評曰彼 不應作是說。勿加行善互為因故前說 為善。染污法有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
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九品展轉為同 類因。問若爾云何有九品。答由對治有九 品故。染污法亦有九品。謂修下下道對治
上上煩惱。乃至修上上道對治下下煩惱。復 次。以現行故亦有九品。謂諸煩惱現在前 時。或是下下品。乃至或是上上品。諸不善
者亦由異熟。有九品故建立九品。善法有 二種。一生得善。二加行善。生得善與生得 善為同類因。亦與加行善為同類因。加行 善與加行善為同類因。非生得善以彼劣
故。有說。此二善法展轉為同類因。同一繫 縛同一性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勿修 加行退趣劣法。是故前說於理為善。有說。
善法有三種。一加行善。二離染善。三生得 善。此中生得與三種為同類因。離染善與 二種為同類因。非生得彼劣故加行善與 加行善為同類因。非餘二俱劣故。生得善
法復有九品。謂下下乃至上上。九品展轉為 同類因。問若爾云何有九品。答由現行有 九品故。復次由異熟有九品故。離染善及
加行善亦俱有九品。謂下下乃至上上。此中 下下與九品為同類因。下中與八品為同 類因。乃至上上唯與上上為同類因。此二 唯與等勝為因非劣法故。加行善法復有
三種。一聞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聞所成 善與三種為同類因。思所成善唯與思所 成善為同類因。非聞所成彼劣故。非修所
成異界故。修所成善唯與修所成善。為同 類因。非聞所成彼劣故。非思所成彼亦劣 故。及異界故。修所成善復有四種。謂煖頂忍 世第一法。如次能與四 三
二一。為同類因義 如前說。欲界通果心有四種。謂初靜慮果乃 至第四靜慮果。如是四種如次能與四三 二一為同類因。有說。此四非互為因如靜
慮故。有說。此四展轉為因。同一繫縛同一 性故。評曰。初說為善。同一地故加行生 故。
[0089a26] 初靜慮等諸通果心應知亦爾。問初靜慮有 諸識身。有變化心互為因不。答諸識身與 變化心為同類因。變化心不與識身為同
類因。以彼劣故依前諸義應作問答。頗 有前生法非後生法同類因不。答有。謂 不同界。頗有同界前生法非後生法同類因 不。答有。謂不同地。頗有同地前生法非後生
法同類因不。答有。謂有漏於無漏無漏於 有漏。頗有有漏前生法非有漏後生法同類 因不。答有。謂不同部。或不同性。或勝於劣。
前生無漏於後生無漏。非同類因者謂勝 於劣。
[0089b09] 問諸同類因若與果者亦取果耶。答若與果 者。定亦取果。若不取果。云何與果。或有 取果而不與果。謂阿羅漢最後諸蘊。此則總
說若別說者。依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有多四句。問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 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斷善
根時最後所捨得。有時與果非取果。謂續 善根時即住過去所捨善得。有時取果亦與 果。謂不斷善根於所餘位。有時不取果 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不善同類因。若
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 非與果。謂離欲染時最後所捨得。有時與 果非取果。謂退離欲染時即住過去所捨不
善得。有時取果亦與果。謂未離欲染於所餘 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有 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
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離非想非非 想處染時最後所捨得。有時與果非取果。謂 退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即住過去所捨 有覆無記得。有時取果亦與果。謂未離非
想非非想處染於所餘位。有時不取果亦 不與果。謂除前相。問無覆無記同類因。若 時取果亦與果耶。答若時與果必亦取果。
有時取果非與果。謂阿羅漢最後諸蘊。已依 成就分別取果與果差別。今依現行分別取 果與果差別。復次已依不相應法。分別取果
與果差別。今依相應法分別取果與果差 別。問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 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善心無間不 善無記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不
善無記心無間善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 善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善心相續無間 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問 不善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耶。答應作
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不善心無間善無 記心現在前。有時與果非取果。謂善無記 心無間不善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不 善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不善心相續無
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 相。問有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與果 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謂有 覆無記心無間。善不善無覆無記心現在前。
有時與果非取果。謂善不善無覆無記心無 間。有覆無記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有 覆無記心。有時取果亦與果。謂有覆無記心
相續無間斷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 除前相。問無覆無記同類因。若時取果亦 與果耶。答應作四句。有時取果非與果。
謂無覆無記心無間。善染污心現在前。有時 與果非取果。謂善染污心無間。無覆無記 心現在前。即住過去所間無覆無記心。有
時取果亦與果。謂無覆無記心相續無間斷 位。有時不取果亦不與果。謂除前相。已依 相續分別取果與果差別。今依剎那分別取
果與果差別。謂一剎那心後。有二十剎那心 無間而起。於中得作四句。且善同類因第 一句者。謂上首剎那善心現在前時。除初
剎那善心望後十九剎那善心。第二句者。 謂後十九剎那善心現在前時。即住過去上 首善心。第三句者。即上首善心現在前時。
望初剎那善心。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如善 同類因四句。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同類 因。隨其所應四句亦爾。
[0090a14] 頗有一剎那頃。或得同類因不得彼因。或 得彼因不得同類因。或得同類因亦復彼 因。或不得同類因亦不得彼因耶。答有謂
從上沙門果退住預流果時。有此四句。得 同類因不得彼因者。謂爾時得過去初剎 那道類智。而不得彼因以不得見道 故。得彼因不得同類因者。謂爾時得過
去預流果。而不得過去預流勝果道。以 預流勝果道用預流果為因。與上沙門 果作同類因故。得同類因亦得彼因者。 謂爾時得過去。除初剎那諸餘剎那相續
預流果。不得同類因亦不得彼因者。謂 除前相。問頗有一剎那頃。或知同類因 不知彼所緣。或知彼所緣不知同類因。 或知同類因亦知彼所緣。或不知同類
因亦不知彼所緣耶。答有。謂住見道道法 智時。有此四句。知同類因不知彼所緣 者。謂爾時知過去緣苦集滅三法智品。知 彼所緣不知同類因者。謂知未來四法智
品。知同類因亦知彼所緣者。謂知過去道 法忍品。不知同類因亦不知彼所緣者。 謂除前相。
[0090b07] 問同類因力有增減不。答有謂若久習因力 便增。若不久習或遭損害因力便減。且不 善中因力增者。如具壽迷祇迦。曾一林中修
習靜慮坐一樹下。欲尋現起心生厭患。便 捨此處坐餘樹下。恚尋復起心生厭患。復 捨此處坐餘樹下。害尋復起。由彼具壽曾 於此地作大國王。若於是處五樂自娛受
諸欲樂。今坐其處便起欲尋。若於是處斬 截眾生頭耳手足。今至其處便起恚尋。若 於是處役使眾生。作諸事業繫縛鞭打。今 至其處便起害尋。尊者阿難入城乞食。摩
登伽女見。已生貪。隨逐瞻觀不能捨離。此 女過去五百生中作阿難婦。故今暫見便起 欲尋隨逐不捨。諸如是等皆由過去因力
增上。或有現在習諸煩惱因力增上。同類異 類展轉相生。如不善法。善無記法應知亦 爾。如尸拔羅久習施故。纔生便告父母等
言。今此家中有何財寶。我欲持施一切貧 窮。諸如是等廣如經說。
[0090b26] 問同類因以何為自性。答過去現在一切有 為法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同 類因同類是何義。答種類等義是同類義界
地等義是同類義。部類等義是同類義。此同 類因唯通過去現在二世。有等流果 云何遍行因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執。一切煩惱
皆是遍行。為止彼執。顯諸煩惱有是遍行 有非遍行或復有執。五部煩惱。皆有是遍 行有非遍行。為止彼執。顯唯見苦集所 斷煩惱。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或復有執。見
苦集所斷一切煩惱皆是遍行見滅道所斷一 切煩惱皆無漏緣。為止彼執。顯見苦集所 斷煩惱。有是遍行有非遍行。見滅道所斷
煩惱。有有漏緣有無漏緣。或復有執。若諸 煩惱通三界者皆是遍行。為止彼執顯諸 煩惱通三界者。有是遍行有非遍行。或復
有執。遍行有二。一者無明。二者有愛。如譬 喻者彼作是說。緣起根本名為遍行。無明 是前際緣起根本。有愛是後際緣起根本故
是遍行。為止彼執顯無明有是遍行有非 遍行。有愛一向非遍行。或復有執。若諸煩惱 通五部者名為遍行。即是無明及貪瞋慢。 為止彼執顯無明有是遍行有非遍行。
貪瞋慢一向非遍行。或復有執。五法是遍行。 謂無明愛見慢及心。如分別論者。故彼頌 言。
有五遍行法 能廣生眾苦
謂無明愛見 慢心是為五
[0090c26] 為止彼執顯無明見有是遍行有非遍行。 餘三一向非遍行。為止此等種種異執顯 示正理故作斯論。
[0090c29] 云何遍行因。答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 後生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 為遍行因。過去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
現在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 為遍行因。現在見苦所斷遍行隨眠與未來 自界見集滅道。修所斷隨眠及相應法為遍 行因。如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是謂
遍行因。問此中何故。不說過去與過去 為遍行因耶。答前生與後生言已說彼故。 問何緣不說過去自名。答欲顯後法非前 因故。若說過去與過去為遍行因。或有生
疑過去後法亦為前法因。若說前生與後 生為遍行因。此疑便息。有說。此文欲顯過 去有前後義。若說過去與過去為遍行因。 復有生疑過去諸法。同時展轉為遍行因。
若說前生與後生為遍行因。此疑便息。問 自部於自部有遍行因不。設爾何失若有 者此中何故不說。若無者何故。於他部有 自部無耶。答應說亦有。問若爾此中何故不
說。答亦應說而不說者有別意趣。為欲 成立不成義故。謂於自部有遍行因。不 說自成故不須說。若於他部有遍行因。 其義不成是故須說。有說。為顯無雜遍行
因故。謂於自部有二種因。謂遍行因及同 類因。其義雜亂是故不說。若於他部唯有 一因。謂遍行因義無雜亂是故偏說。復次為
顯無雜增長門故。謂於自部二門增長。謂 同類因門及遍行因門。其義雜亂是故不說。 若於他部唯一門增長。謂遍行因門義無 雜亂是故偏說。問何故前生等唯說隨眠。
後生等兼說相應法耶。答前生等亦應說 相應法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復 次為遮相似相續沙門意故。彼作是說遍 行隨眠。唯與隨眠為遍行因。彼相應法
唯與隨眠相應法為遍行因。為遮彼意 顯遍行隨眠。與隨眠及相應法為遍行因。 彼相應法與隨眠相應法及隨眠為遍行因。 故作是說。問遍行隨眠。於諸隨眠俱有法
等亦是遍行因不。設爾何失。若亦是者此 中何故不說。若非者何故於相應法是而 於俱有法等非耶。答應說亦是。以與一切 染污法皆為遍行因故。問若爾此中何故
不說。答彼相應法與彼隨眠同一所緣同一 行相。極相隣近是故說之生等不爾是故不 說。自界者。謂欲界唯與欲界為遍行因。 色無色界應知亦爾。如說自界自地亦爾繫
縛別故。謂初靜慮唯與初靜慮為遍行因。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應知亦爾於自地中處 別部別。亦得展轉為遍行因繫縛同故。復 說過去等。欲顯過去未來體是實有。現在
是有為故。如說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亦爾體 類同故。
[0091b23] 問遍行隨眠以何為自性。答欲界有十一。 謂見苦所斷五見疑無明。見集所斷邪見見 取疑無明。色無色界各有十一應知亦爾。
此中無明者。謂五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 品類足說。九十八隨眠中。三十三是遍行。六 十五非遍行。問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
行有非遍行。何故彼說三十三是遍行六十 五非遍行耶。答西方尊者所誦本言。九十八 隨眠中二十七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六應
分別。謂見苦集所斷無明。有是遍行有 非遍行。云何是遍行。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 隨眠不相應。無明云何非遍行。謂見苦集
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如是所說於 義為善。若作是說云何是遍行。謂見苦 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無明。則便不攝不 共無明。是故彼說於義為善。問若爾何故。
迦濕彌羅國諸師不作此誦。答亦應作此 誦。而不爾者有別意趣。以彼多分是遍行 故。謂見苦所斷。有十無明。七是遍行即五見
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遍行即貪瞋慢相 應無明。見集所斷有七無明。四是遍行即 二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三非遍行即貪瞋
慢相應無明。又此國誦三十三是遍行。六十 五非遍行者。無明皆說不共無明。唯遍非 遍自力起故。相應無明有八十三。謂二十
七遍行及五十六非遍行。隨眠相應彼隨他 力。現在前故說所相應。即亦說彼性不定 故不別說之。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
故名遍行隨眠遍行是何義。答一切緣義是 遍行義。緣力持義是遍行義。緣力持者能 廣緣故。復次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為
遍行。初一切者。謂無始來具起九品。中一切 者。謂無始來一切有情無不皆起。後一切 者。謂無始來普緣一切有漏事起故。施設 論作如是說。無有異生從長世來。於
有漏法不執為我。或執我所。或執斷常。 或撥為無。或執為淨解脫出離。或執為尊 最勝第一。或起疑惑猶預。或起愚闇無知。
是故本來一切一切一切起故。名為遍行。復 次若法一剎那頃現在前時。能緣五部為五 部因。令五部法於所緣愚。名為遍行。問遍
行隨眠。云何令彼無漏緣法於所緣愚。答 若執我等法爾便謗。我滅對治先於中愚。 然後於彼撥為無故。復次若法一剎那頃。現
在前時。能緣五部為五部因。於五部法皆 悉隨增名為遍行。
[0092a11] 問遍行隨眠相應俱有法。亦是遍行因不。設 爾何失。若亦是者何故但說三十三是遍行。 若非者何故相應俱有法。有是遍行因有非
遍行因耶。有作是說彼非遍行因。問若爾 何故相應俱有法。有是遍行因有非遍行 因。答如相應俱有法。有是隨眠有非隨眠。 如是相應俱有法。有是遍行因有非遍行
因。復有何過。評曰應作是說。彼亦是遍行 因因義通故。相應俱有同一果故。問若爾何 故但說三十三是遍行耶。答彼說但欲分
別。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不 為總說遍行因義故不相違。復次遍行隨 眠具三事故名為遍行。一於五部法遍隨 增故。二於五部法遍能緣故。三於五部法
遍為因故是以偏說。彼相應法但有二事 除遍隨增。彼俱有法但有一事。謂遍為因 故彼不說。問遍行隨眠等得亦是遍行因 不。尊者僧伽筏蘇說曰。若遍行得非遍行者。
非遍行得應是遍行。故遍行得亦是遍行因。 彼難非理。如色得既非色非色得。豈是色。 故遍行得非遍行因於理為善。問何故遍
行生等諸相。是遍行因彼得非耶。答生等諸 相與遍行法同一果。常相隨不相離無前 後極親近故。亦是遍行因得。與遍行不同 一果。不常相隨非不相離。或前或後非極
親近。如皮於樹是故彼得非遍行因。
[0092b08] 問何故唯於見苦集所斷法。立有遍行隨 眠。非於見滅道所斷法耶。舊阿毘達磨師說 曰。此是彼族類故謂見苦集所斷諸法。是遍
行隨眠族姓根本生地舍宅。非見滅道所斷 諸法。有說。此中隨眠極堅牢故。謂見苦 集所斷隨眠。皆同一意同一所作。故極堅 牢。以堅牢故於中可立遍行隨眠。見滅道
所斷法不同一意。事業各異故極羸劣。極羸 劣故。於中不立遍行隨眠。如城邑人若同 一意同一事業。則城邑主及餘怨敵不能降
伏。若彼諸人不同一意事業各異。則被降 伏此亦如是。有說。此中我見所任持故。 謂於是處若有我見。則有漏法相續熾盛可 立遍行。見集所斷雖無我見而有長養。我
見諸法非見滅道所斷法中有如是事。有說。 遍緣有漏因果事故。謂見苦集所斷隨眠。 俱能遍緣有漏因果故立遍行。餘則不爾。
有說。此於所緣定增長故。謂見苦集所斷隨 眠皆緣有漏。隨緣有漏隨漸增長。如人觀 月增益眼根若見滅道所斷隨眠。或緣有 漏或緣無漏。緣無漏者隨有所緣隨漸損
減。如人觀日損減眼根以不定故。於此 不立遍行隨眠。有說。此有二種隨眠事故。 謂見苦集所斷隨眠。俱由二門作隨眠事。
一由所緣。二由相應。見滅見道所斷隨眠。 或由二門作隨眠事。或唯相應不決定故。 不可建立遍行隨眠。有說。此中決定安二 足故義如前說。有說。四部皆有二種道
故。謂見苦集所斷部中。有是遍行有非遍 行。
[0092c09] 於見滅道所斷部中。有有漏緣有無漏緣 故不應責有說。一切隨眠墮此二故。謂諸 隨眠一切皆墮苦集諦攝故。唯此有遍行隨
眠。有說若見苦集有漏果因。則見滅道所斷 諸法根本羸劣。故彼不立遍行隨眠。有說。 不應責故。謂遍行隨眠者定能遍緣。非見 滅道所斷法中有遍緣者。
[0092c16] 問何故見苦集所斷。貪瞋慢非遍行耶。答以 彼皆無遍行相故。謂遍行者能緣一切彼 三不爾。有說此三自相煩惱攝故。謂要共相
煩惱攝者可立遍行。云何此三皆是自相煩 惱所攝。謂起貪者或於彼身不於此身。 或於此身不於彼身。於諸身分亦各別起 瞋慢亦爾。故是自相有身見等。一剎那中總
於一界一趣生等。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或 復乃至愚闇無知故是共相。有說。難熾盛 故。謂貪瞋 慢 難可熾盛。要依妻財怨讎
卑敵方熾盛故。遍行隨眠易可熾盛。任運 相續如河流故。有說。見疑無明能緣四諦。 於中可立遍行隨眠。貪瞋慢三無如是事。 是故不立遍行隨眠。問何故見滅道所斷
貪瞋慢。見取戒禁取非無漏緣耶。答不應 訶責故。無怨害相故性柔和故。最勝故。清 淨故。是以貪等非無漏緣。
[0093a04] 欲界有十一遍行隨眠。九通他界緣二唯 自界緣。謂有身見及邊執見。問何故此二見 不緣他界耶。答唯有爾所緣境力故。復
次此二見唯於麁法轉故。謂此二見唯於 麁顯。現見諸蘊執我我所。及計斷常。若生 欲界於色無色界。微細諸蘊不能現見。故 不執為我我所等。問若爾生色界者現見
欲界麁顯諸蘊。何不執為我我所等。答已離 染故。謂生色界者。於欲界蘊已得離染 故。雖現見而不執為我我所等。復次上地 煩惱不緣下故。問因論生論何故上地煩惱
不緣下耶。答已離彼染故。謂要已離下地 染者。方起上地煩惱現前。於下地法既已 離染。上地煩惱寧復緣彼。問如何得知要 離下染。上地煩惱方得現前。答如施設論
說。有六種非律儀。謂三界繫各有二種。一 相應二不相應。欲界相應非律儀現在前時。 六非律儀成就四非律儀亦現在前。謂欲界
二色無色界各不相應。色界相應非律儀現 在前時。四非律儀成就。三非律儀亦現在前。 謂色界二無色界不相應。無色界相應非律
儀現在前時。二非律儀成就。亦現在前。謂 無色界二。此中染法名非律儀。由此故知 要離下染上地煩惱方現在前。問何故欲界 煩惱能緣色無色界。彼二界煩惱不能緣
欲界耶。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染 地。不能攝伏自界隨眠。故得越緣色無色 界。色無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離染地。能善
攝伏自界隨眠。故彼不能越緣下地。如人 不能攝伏妻妾。便得與他作非法事。若善 攝伏乃至不能。以眼顧眄況為非法。此亦 如是。復次生欲界者於上二界諸蘊。猶預
為是苦耶為非苦耶。為是集耶為非集 耶。是第一耶非第一耶。是清淨耶非清淨 耶。由不了故欲界煩惱得緣上界。若生上 地於下諸蘊已現見故無有猶預。故上煩
惱不緣下地。復次若色無色界煩惱緣欲 界者則應隨增。若隨增者界應雜亂。故彼 煩惱不緣欲界。問如欲界煩惱雖緣上界 而不隨增。上界煩惱何故不爾。答上界蘊勝
欲界煩惱雖緣彼起而不隨增。欲界蘊劣 上界煩惱。若緣此起即便隨增。如下劣人 於尊勝者。雖能現見而不能損害。若尊 勝者見下劣人便能損害。此亦如是。色界
亦有十一遍行隨眠。九通他界緣。二唯自 界緣。無色界亦有十一遍行隨眠。皆是自 界緣無他界緣者。無上界故不緣下故。 有說亦有他界緣者。然能緣定非現起
定。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既無上界可緣 如何有能緣定。是故說無於理為善。初 靜慮乃至無所有處皆有十一遍行隨眠。九 通他地緣。二唯自地緣。非想非非想處亦
有十一遍行隨眠。皆唯自地緣。無上地 故不緣上故。有說亦有他地緣者。然能 緣定非現起定。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既 無上地可緣。如何有能緣定。是故說無於
理為善。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7 冊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楊忠權大德提供,厚觀法師提供,法雲寺出版之光碟,日本瑜伽行思想研究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