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hidharmasaṅgītīparyāyapādaśāstra (Apidamo Ji Yi Men Zu Lun)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一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五法品第六之一
[0411c20] 時舍利子復告眾言:「具壽當知,佛於五法自 善通達,現等覺已,為諸弟子宣說開示。我等 今應和合結集,佛滅度後勿有乖諍,當令隨
順梵行法律久住,利樂無量有情,哀愍世間 諸天人眾,令獲殊勝義利安樂。」
[0411c24] 五法云何?此 中有二嗢拕南頌。初嗢拕南曰:
初五法十種, 謂蘊取妙欲,
慳趣蓋栽縛, 下上結各五。
[0411c28] 有五蘊、五取蘊、五妙欲、五慳、五趣、五蓋、五心栽、 五心縛、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
[0412a01] 五蘊者,一;色蘊;二;受蘊;三;想蘊;四;行蘊;五;識 蘊。云何色蘊?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
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 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云何受蘊? 答: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
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 略為一聚說名受蘊。云何想蘊?答:諸所有想,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
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 名想蘊。云何行蘊?答: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 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
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云何 識蘊?答: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 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 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識蘊。
[0412a15] 此中諸所有色者, 云何名為諸所有色?答:盡所有色,謂四大種 及四大種所造諸色,如是名為諸所有色。復
次盡所有色,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如是 名為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 何過去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
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 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色。 云何未來色?答:若色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
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 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色。云 何現在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
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 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 攝,是名現在色。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色?答:若
色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色。云何外色? 答:若色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 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色。若麁若細者,云何
施設麁色細色?答:觀待施設麁色細色。復如 何等?答: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有見有對色 名麁;若觀待有見有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
細。若觀待無見無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麁; 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無見無對色名細。若 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麁;若觀待欲界色,
則色界色名細。若觀待不繫色,則色界色名 麁;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繫色名細。如是施設 麁色細色,如是名為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者,
云何施設劣色勝色?答:觀待施設劣色勝色。 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色,則不善色 名劣;若觀待不善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勝。若
觀待無覆無記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劣;若觀 待有覆無記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勝。若觀待 有漏善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劣;若觀待無覆
無記色,則有漏善色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色, 則有漏善色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色,則無漏 善色名勝。若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劣;若
觀待欲界色,則色界色名勝。若觀待不繫色, 則色界色名劣;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繫色名 勝。如是施設劣色勝色,如是名為若劣若勝。
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色?答:過去、未來色。云何 近色?答:現在色。復次云何遠色?答:若色過去 非無間滅、若色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色。云
何近色?答:若色過去無間已滅、若色未來現 前正起,是名近色。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 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
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 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者,云何說名色蘊? 答:於此色蘊,顯色、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 說名色蘊。
[0412c05] 諸所有受者,云何名為諸所有受? 答:盡所有受,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 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如是名為諸
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何過去 受?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 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
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受。云何未 來受?答若受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 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
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受。云何現在 受?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 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
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 名現在受。若內若外者,云何內受?答:若受 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受。云何外受?答:
若受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 續,是名外受。若麁若細者,云何施設麁受細 受?答:觀待施設麁受細受。復如何等?答:若
觀待無尋唯伺受,則有尋有伺受名麁;若 觀待有尋有伺受,則無尋唯伺受名細。若 觀待無尋無伺受,則無尋唯伺受名麁;若 觀待無尋唯伺受,則無尋無伺受名細。若
觀待色界受,則欲界受名麁;若觀待欲界受, 則色界受名細。若觀待無色界受,則色界 受名麁;若觀待色界受,則無色界受名細。
若觀待不繫受,則無色界受名麁;若觀待 無色界受,則不繫受名細。如是施設麁受細 受,如是名為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者,云何施
設劣受勝受?答:觀待施設劣受勝受。復如何 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受,則不善受名劣;若 觀待不善受,則有覆無記受名勝。若觀待無
覆無記受,則有覆無記受名劣;若觀待有覆 無記受,則無覆無記受名勝。若觀待有漏善 受,則無覆無記受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受,
則有漏善受名勝。若觀待無漏善受,則有漏 善受名劣;若觀待有漏善受,則無漏善受名 勝。若觀待色界受,則欲界受名劣;若觀待欲
界受,則色界受名勝。若觀待無色界受,則色 界受名劣;若觀待色界受,則無色界受名勝。 若觀待不繫受,則無色界受名劣;若觀待無
色界受,則不繫受名勝。如是施設劣受勝受, 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云何遠受? 答:過去、未來受。云何近受?答:現在受。復次云
何遠受?答:若受過去非無間滅、若受未來非 現前起,是名遠受。云何近受?答:若受過去無 間已滅、若受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受。如是
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 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 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受
蘊者,云何說名受蘊?答:於此受蘊,顯受、顯蘊、 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受蘊。
[0413a26] 諸所有想者, 云何名為諸所有想?答:盡所有想,謂六想身。 何等為六?謂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
生想,如是名為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 現在者,云何過去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 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
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 名過去想。云何未來想?答:若想未已起未已 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
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 未來想。云何現在想?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 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
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 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想。若內若外者,云何 內想?答:若想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想。
云何外想?答:若想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 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想。若麁若細者,云何 施設麁想細想?答:觀待施設麁想細想。復如
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想,則有尋有伺想 名麁;若觀待有尋有伺想,則無尋唯伺想名 細。若觀待無尋無伺想,則無尋唯伺想名麁;
若觀待無尋唯伺想,則無尋無伺想名細。若 觀待色界想,則欲界想名麁;若觀待欲界想, 則色界想名細。若觀待無色界想,則色界想
名麁;若觀待色界想,則無色界想名細。若觀 待不繫想,則無色界想名麁;若觀待無色界 想,則不繫想名細。如是施設麁想細想,如是
名為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想 勝想?答:觀待施設劣想勝想。復如何等?答:若 觀待有覆無記想,則不善想名劣;若觀待不
善想,則有覆無記想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 想,則有覆無記想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想, 則無覆無記想名勝。若觀待有漏善想,則無
覆無記想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想,則有漏 善想名勝。若觀待無漏善想,則有漏善想名 劣;若觀待有漏善想,則無漏善想名勝。若觀
待色界想,則欲界想名劣;若觀待欲界想,則 色界想名勝。若觀待無色界想,則色界想名 劣;若觀待色界想,則無色界想名勝。若觀待
不繫想,則無色界想名劣;若觀待無色界想, 則不繫想名勝。如是施設劣想勝想,如是名 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云何遠想?答:過去、
未來想。云何近想?答:現在想。復次云何遠想? 答:若想過去非無間滅、若想未來非現前起, 是名遠想。云何近想?答:若想過去無間已滅、
若想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想。如是名為若 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 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
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想蘊者,云 何說名想蘊?答:於此想蘊,顯想、顯蘊、顯身、顯 聚,是故名為說名想蘊。
[0413c18] 諸所有行者,云何名 為諸所有行?答:盡所有行謂六行身。何等為 六?謂眼觸所生行、耳鼻舌身意觸所生行,如
是名為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 云何過去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 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
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 行。云何未來行?答:若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 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
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行。 云何現在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 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
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 世攝,是名現在行。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行? 答:若行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行。云何
外行?答:若行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 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行。若麁若細者, 云何施設麁行細行?答:觀待施設麁行細行。
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有尋有 伺行名麁;若觀待有尋有伺行,則無尋唯伺 行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行,則無尋唯伺行
名麁;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無尋無伺行名 細。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麁;若觀待欲 界行,則色界行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
界行名麁;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細。 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麁;若觀待無 色界行,則不繫行名細。如是施設麁行細行,
如是名為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 劣行勝行?答:觀待施設劣行勝行。復如何等? 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不善行名劣;若觀
待不善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無覆 無記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有覆無 記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行,
則無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 有漏善行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行,則有漏善 行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漏善行名勝。
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劣;若觀待欲界 行,則色界行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 行名劣;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勝。若
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劣;若觀待無色 界行,則不繫行名勝。如是施設劣行勝行,如 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行?
[0414b02] 答:過去、未來行。云何近行?答:現在行。復次云 何遠行?答:若行過去非無間滅、若行未來非 現前起,是名遠行。云何近行?
答:若行過去無間已滅、若行未來現前正起, 是名近行。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 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
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 為一聚。說名行蘊者,云何說名行蘊?答:於此 行蘊,顯行、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行 蘊。
[0414b11] 諸所有識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識?答:盡所 有識,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耳鼻舌身 意識,如是名為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
現在者,云何過去識?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 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 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
名過去識。云何未來識?答:若識未已起未已 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 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
未來識。云何現在識?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 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 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
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識。若內若外者,云 何內識?答:若識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 識。云何外識?答:若識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
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識。若麁若細者,云 何施設麁識細識?答:觀待施設麁識細識。復 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識,則有尋有伺
識名麁;若觀待有尋有伺識,則無尋唯伺 識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識,則無尋唯伺 識名麁;若觀待無尋唯伺識,則無尋無伺
識名細。若觀待色界識,則欲界識名麁;若觀 待欲界識,則色界識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識, 則色界識名麁;若觀待色界識,則無色界識
名細。若觀待不繫識,則無色界識名麁;若觀 待無色界識,則不繫識名細。如是施設麁識 細識,如是名為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者,云何
施設劣識勝識?答:觀待施設劣識勝識。復如 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識,則不善識名劣; 若觀待不善識,則有覆無記識名勝。若觀待
無覆無記識,則有覆無記識名劣;若觀待有 覆無記識,則無覆無記識名勝。若觀待有漏 善識,則無覆無記識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
識,則有漏善識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識,則有 漏善識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識,則無漏善識 名勝。若觀待色界識,則欲界識名劣;若觀待
欲界識,則色界識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識,則 色界識名劣;若觀待色界識,則無色界識名 勝。若觀待不繫識,則無色界識名劣;若觀待
無色界識,則不繫識名勝。如是施設劣識勝 識,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云何遠 識?答:過去、未來識。云何近識?答:現在識。復次
云何遠識?答:若識過去非無間滅、若識未來 非現前起,是名遠識。云何近識?答:若識過去 無間已滅、若識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識。如
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 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 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
名識蘊者,云何說名識蘊?答於此識蘊,顯識、 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識蘊。
[0415a03] 五取蘊者,一、色取蘊;二、受取蘊;三、想取蘊;四、 行取蘊;五、識取蘊。云何色取蘊?答:若色有漏
隨順諸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 煩惱,是名色取蘊。云何受取蘊?答:若受有漏
隨順諸取,於此諸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 煩惱,是名受取蘊。云何想取蘊?答:若想有
漏隨順諸取,於此諸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 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 隨煩惱,是名想取蘊。云何行取蘊?答:若行有
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 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 隨煩惱,是名行取蘊。云何識取蘊?答:若識有
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 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 隨煩惱,是名識取蘊。
[0415a20] 五妙欲者,一眼所識色可愛可樂可憙可意, 此可愛色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眼所識色 妙欲。二耳所識聲可愛可樂可憙可意,此可
愛聲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耳所識聲妙欲。 三鼻所識香可愛可樂可憙可意,此可愛香 能引諸欲隨順染著,名鼻所識香妙欲。四舌
所識味可愛可樂可憙可意,此可愛味能引 諸欲隨順染著,名舌所識味妙欲。五身所識 觸可愛可樂可憙可意,此可愛觸能引諸欲
隨順染著,名身所識觸妙欲。云何眼所識色 妙欲?答:若色欲界繫、眼觸所生、愛所緣,是名 眼所識色妙欲。云何耳所識聲妙欲?答:若聲
欲界繫、耳觸所生、愛所緣,是名耳所識聲妙 欲。云何鼻所識香妙欲?答:若香欲界繫、鼻觸 所生、愛所緣,是名鼻所識香妙欲。云何舌所
識味妙欲?答:若味欲界繫、舌觸所生、愛所緣, 是名舌所識味妙欲。云何身所識觸妙欲?答: 若觸欲界繫、身觸所生、愛所緣,是名身所識 觸妙欲。
[0415b10] 五慳者,一、住處慳;二、家慳;三、色讚慳;四、利養 慳;五、法慳。云何住處慳?答:若於住處顧戀繫
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此住處屬我非餘。 我於此處經行敷設居止受用,勿餘復得。」彼 於住處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
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住 處慳。云何家慳?答:若於施主家顧戀繫心,謂 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此施主家屬我非餘。我於
此家獨入獨出往還親昵居止受用,勿餘復 得。」彼於施主家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 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
是名家慳。云何色讚慳?答:若於色讚顧戀繫 心,謂如有一作如是念:「願我獨得微妙好色, 眾所樂見顏貌端正,成就第一清淨圓滿,諸
顯形色餘無及者。願我獨得廣大名稱善聲 善譽,遍諸方維一切世間皆共讚頌,餘無及 者。唯我善知受用飲食及餘資具,令所飲
食隨時消化資具長養,面色光澤皮膚細軟, 眾所愛樂餘不能及。唯我善知冠帶衣服及 諸嚴具莊飾形貌令極顯好,餘皆不及。」彼於
色讚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 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色讚 慳。云何利養慳?答:若於利養顧戀繫心,謂如
有一作如是念:「願我獨得世間利養,餘不能 得。願獨差我受諸利養,不差餘人。願獨知我 具大福慧,隨時布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
餘資財,一切世間無及我者。」彼於利養顧戀 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 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利養慳。云何法
慳?答:若於教法顧戀繫心,謂如有一作如是 念:「願我獨能宣說正法,餘皆不能。願我獨能 令他誦念,餘皆不能。願我獨能問答決擇,餘
皆不能。願我獨能持素怛纜及毘奈耶、阿 毘達磨,餘皆不能。願我獨能分別解釋善理 教者所造諸論及自能造,餘皆不能。」彼於教
法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 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是名法慳。
[0415c17] 五趣者,一、地獄趣;二、傍生趣;三、鬼趣;四、人趣; 五、天趣。云何地獄趣?答:與諸地獄一性一類,
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地獄 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地獄趣。復次 由上品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若習若修若
多所作,往於地獄、生地獄中、結地獄生,是名 地獄趣。復次地獄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 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地獄趣。云何傍生趣?
答:與諸傍生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 得。若諸所有生傍生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 識,是名傍生趣。復次由愚鈍身惡行、語惡行、
意惡行,往於傍生、生傍生中、結傍生生。是名 傍生趣。復次傍生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 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傍生趣。云何鬼趣?答:
與諸鬼眾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 得。若諸所有生鬼界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 識,是名鬼趣。復次由慳悋身惡行、語惡行、意
惡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鬼界、生鬼界 中、結鬼界生,是名鬼趣。復次鬼趣者,是名是 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故名鬼趣。云
何人趣?答:與諸人眾一性一類,眾同分等依 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人中已,無覆無記 色受想行識,是名人趣。復次由下品身妙行、
語妙行、意妙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往於人 中、生於人中、結人中生,是名人趣。復次人趣 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想施設言說,
故名人趣。云何天趣?答:與諸天眾一性一類, 眾同分等依得事得處得。若諸所有生天上 已,無覆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天趣。復次由
上品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若習若修若多 所作,往於天上、生於天上、結天上生,是名天 趣。復次天趣者,是名是號異語增語想等 想施設言說,故名天趣。
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卷第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36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李明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