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treyaparipṛcchopadeśa (Mile Pusa Suo Wen Jinglun)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二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0238b16] ◎問曰:「以何義故名不退轉?」
[0238b16] 答曰:「以諸菩薩 證得初地畢定因故,乃至未得成佛以來,常 以深心如實修行,次第增長菩提之心。彼所 治法不能障故,名不退轉。」
[0238b19] 問曰:「復以何義,名 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238b20] 答曰:「以得成 就不退轉因,謂深心等八種法故。又不退轉 心相違之法,身見貪等一切煩惱,以見道力
悉遠離故。又身見等一切煩惱,無始世來隨 無智生,不能遠離;取我樂等因,離方便般若, 為諸世間苦惱所逼,棄捨利益一切眾生取
於涅槃。是故菩薩得慈悲深心,遠離取著我 樂等因,有方便般若,雖為世間苦惱所逼,而 不放捨利益眾生所作之事,斷身見等煩惱
根本,彼時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聖者無盡意說言:『彼心離一切煩惱生。』 如是等。」
[0238c03] 問曰:「若離身見等煩惱名不退轉因者,菩薩 及須陀洹俱離身見等煩惱。何故菩薩不退 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須陀洹等退轉?」
[0238c06] 答曰:「以心行差別故。此明何義?菩薩、聲聞發 心以來,心行等相一切差別故。云何差別?聲 聞之人不能修學利益他因,是故棄捨利益
眾生自求涅槃,見三界中貪等煩惱火之所 燒無常所逼,厭離三界如身衣火燃,觀無常 等五陰有為行,乃至離三界結,然後除貪
等煩惱,漸漸微薄出過三界。菩薩之人得深 心故,常樂利益一切世間,為諸眾生作利益 行。雖為世間苦惱所逼,以成就方便智慧力
故,雖能如實修行聲聞道,而不證聲聞道。以 先斷所障取聲聞位法故。何者是取聲聞位 法?謂捨大悲心,不能增長大悲等行。若諸菩
薩得深心等修行菩提心眷屬等法,能作證 菩提位因。彼時菩薩見一切法故,能增長菩 提心力,方便推求利益一切眾生之事。彼時
即見如實法界,見法界故即時遠離見道所 治一切煩惱,即得畢竟大菩提心。
[0238c22] 「如《十地經》 說:『菩薩摩訶薩生如是心,是心以大悲為首。』 如是等。彼菩薩如是證見道已,方便推求利
益一切諸眾生,因善學大悲深心等法,離我 樂等不為煩惱火之所燒,因不相似故,菩薩 摩訶薩常以深心為利益他而修行故,即見道
時斷三界中一切煩惱,而聲聞等先不修集慈 悲方便,是故無有利益他行,漸斷煩惱後得 羅漢。
[0239a01] 「以是義故,《大海慧菩薩經》中說:『菩薩先 已修集善根,相應煩惱。所謂大悲波羅蜜等, 此諸善法名為煩惱,非餘煩惱。依彼煩惱為
化眾生住於世間,以其所求未究竟故。』以是 義故,雖復俱離彼身見等一切煩惱,而菩薩 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聲聞退轉。
[0239a06] 「如 阿耨大池聖者龍王經中,佛告龍王:『菩薩摩 訶薩所證之位,是出世間法,而不離世間。龍 王!有方便般若聖智三昧,是名菩薩摩訶薩
出世間位。龍王!譬如聲聞入聲聞位,名須陀 洹,不墮惡道。龍王!菩薩亦爾,入菩薩位,名為 不退轉菩薩,不墮惡道。
[0239a12] 「『龍王!聲聞之人,不斷 煩惱取聲聞位,以其未過不自在法得初果 故。龍王!菩薩摩訶薩過聲聞位證菩薩位,是
故不取聲聞小果,乃取道場大菩提果。以是 義故,聲聞有量,菩薩無量。
[0239a16] 「『龍王!如有二人 俱墮高山,其一人者,勇健多力,先已習學種 種技能,以方便智還上山頂;其第二人身力
微少,先不習學種種技能,無方便智,墮彼山 下不能還上。龍王!如是菩薩摩訶薩觀察一 切法空無相無願無為,依般若力觀察眾生, 住於一切種智山頂。』
[0239a22] 「復有經說,大德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斷身見等無量煩惱,而不取彼 聲聞小果,乃取諸佛大菩提果,觀察一切佛
法,以大慈悲心憐愍一切眾生,修菩薩行,斷 身見等一切煩惱。是故不取聲聞小果,乃取 諸佛大菩提果。須菩提白文殊師利言:『文殊
師利!此事希有,此大方便菩薩之人,斷身見 等一切煩惱,而能不取聲聞小果。』文殊師利 言:『大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有大方便所攝
智性,是故菩薩雖如實知彼身見等一切煩 惱,而能不取聲聞小果。大德須菩提!如大力 士持薄利刀斬斷娑羅樹,彼娑羅樹即住不
倒。大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有 大方便般若智性,是故菩薩斷身見等一切 煩惱,而能不取聲聞小果。
[0239b07] 「『大德須菩提!彼娑 羅樹復於異時值天雨潤,即便還生枝葉華 果,具足如本眾生受用。大德須菩提!菩薩摩
訶薩亦復如是,得大慈悲心雨所潤,雖斷身 見等諸煩惱,還入三界方便示現生世間家, 隨順一切眾生受用。
[0239b12] 「『大德須菩提!復於後時 彼娑羅樹大風吹動,即便倒地更不復生。大 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大智慧
猛風所吹,在道場地永滅不生。』
[0239b15] 「是故菩薩摩 訶薩發心已來,一切心行不同聲聞、辟支佛 等,以諸菩薩摩訶薩心行等法本來不同故;
若一切同者,應聲聞作菩薩,菩薩作聲聞。」
[0239b19] 問曰:「如聲聞人先斷見道煩惱,然後漸斷修 道煩惱,菩薩何故不同聲聞,先斷見道煩 惱,然後乃斷修道煩惱?」又問:「如菩薩取無量
世住,修集無量善根,須陀洹等何故不取無 量世住,亦不修集無量善根?」
[0239b23] 答曰:「須陀洹等 常有樂斷煩惱心故,以得無漏對治明故,轉 轉怖畏諸世間故,生如是心:『何時當得離一
切苦入無餘涅槃?』故修道中餘殘煩惱自然 漸盡。以是義故,聲聞不取無量世住,亦不修 集無量善根。菩薩之人無量世來,為諸眾生
作利益因,為諸眾生作利益事,得如是等畢 竟之心。復見真如甘露法界,觀察一切諸眾 生身,而實不異我所求處,是故菩薩見修道
中一切煩惱能障利益眾生行故,即見道中 一時俱斷。又以觀察利益一切諸眾生樂勝 涅槃樂,是故菩薩取無量世住於世間修一
切行,謂薩婆若智故能明見,修集無量菩提 善根,得大菩提利,是故修集無量善根。」
[0239c08] 問曰:「菩薩若見修道煩惱能障利益諸眾生 行,以是義故,於見道中即斷除者,以何義 故,即見道中不以世間智伏修道煩惱?」
[0239c10] 答曰: 「遠離一切煩惱名不退轉因,若離無漏道見 法,離無漏道斷一切煩惱者,可如是難,何故 世間道不伏修道煩惱?若世間道同世間道,
無如是力,是故不得言不退轉;而此菩薩即 見道時永斷一切所治之法,得大悲等生畢竟 菩提心,名不退轉菩薩。應知!是故菩薩如實
見法成就方便,不取聲聞、辟支佛地,如實知 見一切世間種種過患,為欲利益一切眾生 行世間行,不捨世間,不為世間過患所染。
[0239c20] 「是故聖者文殊師利告天子言:『諸天子!菩薩 摩訶薩不住有為不住無為,是故菩薩名為 福田。何以故?菩薩離有為法、不住無為法,知
有為有過、知無為無過。知一切過故,不住有 為;知無為法,不住無為。諸天子!如大力士仰 射虛空,而彼射箭於虛空中無所依住,而不
墮地。諸天子!此事為難,更有難者。』天子白 文殊師利言:『如是之事希有最難,更無難者。』 文殊師利告天子言:『菩薩摩訶薩所作難事
復過於此,以菩薩摩訶薩不捨有為而證無 為,不墮有為而能教化墮有為者。』」
[0240a02] 問曰:「畢竟定者,如來經說:『若畢竟定聲聞之 人,遠離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道,人天七反 永離諸苦,畢竟證得阿羅漢道。』菩薩亦爾斷
三結等,以何義故,不同聲聞而無量世住?」
[0240a06] 答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言畢竟定者,依聲 聞乘修多羅說,菩薩摩訶薩依無量行、依求 一切種智,清淨出世間道能淨薩婆若。大乘
修多羅中說:『以是義故,菩薩攝取無量世住。』」
[0240a10] 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若初地菩薩摩訶 薩遠離一切對治之法,得畢竟不退轉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何義故,文殊師利問
菩提經中說:『初發心能過聲聞地,第二行發 心能過辟支佛地,第三不退發心過不定地, 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
[0240a15] 答曰:「彼經中 依證勝進地、依遠中遠離所治法、依上上地 說過不定地,是故此說不違彼經。此義云何?
如初禪對治法。此明何義?如小乘人未來禪 中斷不定因欲界修道煩惱,乃至第四禪中 亦說斷修道煩惱,以遠中遠勝對治法而不
相違。何以故?以對治因等故。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於初地中斷菩提心相違退因,謂 身見等一切煩惱,以得成就深心等修行,畢
竟遠離退菩提心因故,乃至八地中得勝進 遠中遠勝對治法,名為過不定地安住定地。 以對治法等故、以定因故,言過不定地,義不 相違。」
[0240a27] 「又言過不定地者,求佛菩提大涅槃心 未斷絕故,所起諸行功用疲惓名不定因,是 故八地以上始言過不定地。此義云何?如彼
處過苦等。此明何義?如小乘中厭過欲界苦, 雖厭過欲界苦,而初禪地未過識等苦因,以 未過所治法,是故如來經中說第二禪中過
苦。如經中說:『憂根何處滅?』佛言:『初禪中滅。』 又問:『苦根何處滅?』佛言:『二禪中滅。』又問:『喜
根何處滅?』佛言:『三禪中滅。』又問:『樂根何處 滅?』佛言:『四禪中滅。』如是過一切色相等厭, 初禪時即過一切色等諸相,而第四禪中厭
過因故,說第四禪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於初地中已過不定地,二地已上乃至七地 以來,求佛菩提大涅槃心未斷絕故,所起因
行疲惓功用名不定地,是故為彼未滿足心 不定因故,八地中說過不定地,言不相違。
[0240b13] 「又 得畢竟菩提心因緣具足和合故,言初發心 過聲聞地。如《法印經》中如來說言:『彌勒!發菩
提心有七種因。何等為七?一者、諸佛教化發 菩提心;二者、見法欲滅發菩提心;三者、於諸 眾生起大慈悲發菩提心;四者、菩薩教化發
菩提心;五者、因布施故發菩提心;六者、學他 發菩提心;七者、聞說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發菩提心。彌勒!諸佛教化發菩提心、見
法欲滅發菩提心、於諸眾生起大慈悲發菩 提心,此三發心能護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餘四發心非真菩薩,不能
護持諸佛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此明何義?若菩薩成就深心畢竟不退,得 大悲心大勇猛力,為諸世間一切眾生過箭
所射,而觀眾生起大慈悲,攝諸善根聚集 增長,故言初發心時過聲聞地。第二發心過 辟支佛地者,辟支佛人、勝聲聞人畢竟不
為他身,畢竟自為身求寂滅涅槃。若菩薩初 觀察法性上上觀無生法忍時,未得過不定 道,所有生心皆悉能過、聲聞辟支佛地故,言
第二發心過辟支佛地。第三發心過不定地 者,於初地中離不定因得定因故,所有生心 過不定地故,言第三發心過不定地。第四發
心安住定地者,二地已上遠離一切所治之 法,是故安住畢竟定地故,言第四發心安住 定地。
[0240c11] 「又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所謂菩 薩得離發菩提心相違法時,名不退轉菩薩。 如《寶女經》中說:『寶女!菩薩摩訶薩有三十二
罣礙塹路發菩提心相違之法。何等三十二? 一者、求聲聞乘;二者、求辟支佛乘;三者、求釋 梵處;四者、倚著所生淨修梵行;五者、專一德
本言是我所;六者、若得財寶慳貪愛悋;七者、 以偏黨心而施眾生;八者、輕易戒禁;九者、不 念道心專精之行;十者、瞋恚之事以為名聞;
十一者、其心放逸;十二者、馳騁;十三者、不求 博聞;十四者、不察所造;十五者、貢高自大;十 六者、不能清淨身口心行;十七者、不護正法;
十八者、背捨師恩;十九者、不棄捨恩;二十者、 離堅要法;二十一者、習諸惡友;二十二者、隨 諸陰種;二十三者、不勤助道;二十四者、念不
善本;二十五者、所發道意無權方便;二十六 者、不以慇懃咨嗟三寶;二十七者、憎諸菩薩; 二十八者、所未聞法聞之誹謗;二十九者、不
覺事;三十者、習持俗典;三十一者、不肯勸化 眾生類;三十二者、厭於生死。』
[0241a02] 「又復所以不退不轉,以諸菩薩畢竟受持不 退轉法故。如《娑伽羅龍王經》中說:『龍王!菩薩 摩訶薩畢竟成就八種法故,得名為入不退
不轉菩薩之數。何等為八?所謂如說修行:一 者、觀察自過不觀他過;二者、乃至不為自身 命故施惡於人;三者、若得利養其心不高,若
失利養心亦不下;四者、於諸眾生起福田想, 不生惡心;五者、所有財物悉與一切眾生共 之;六者、於諸法中不欲獨解令他不知;七
者、見他得樂生歡喜心,不由自樂生歡喜心; 八者、於愛不愛其心平等。菩薩具此八種法 故,不退不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241a14] 問曰:「應說不轉相,云何不轉相?」
[0241a14] 答曰:「我正 欲說,而汝復問。菩薩成就不轉相者,如來處 處修多羅中廣說,應知。如《智印三昧修多羅》
中說言:『彌勒!有五種法名為菩薩畢竟不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何等為五?一者、於 諸眾生起平等心;二者、於他利養不生嫉心;
三者、乃至自為身命,不說法師比丘諸惡過 失;四者、終不貪著供養恭敬讚歎等事;五者、 畢竟得甚深法智忍。彌勒!更有五法故,得名
為不轉菩薩。何等為五?一者、不見自身;二者、 不見他身;三者、心不分別妄說法界;四者、不 見菩提;五者、不以相見如來。』如是等。
[0241a25] 「又《般若 波羅蜜經》中廣說不轉之相,如彼經說應知。」
[0241a27] 問曰:「云何得異法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因, 於異佛菩提名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0241a29] 答曰:「以得決定因故。此明何義?以初地 菩薩成就畢竟因,以依此因畢竟證大菩提, 是故言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
阿耨多羅者,謂勝一切有為法故;言三藐三 菩提者,謂離一切諸不善法煩惱習氣故,於 一切處無障礙故,一切種一切法如實正知 故。是故言三藐三菩提。」
[0241b07] 問曰:「應說不退不轉功德,云何不退不轉功 德?」
[0241b08] 答曰:「不退不轉功德者,如來處處經中廣 說,應知。如《十地經》說:『諸佛子!若有眾生厚 集善根故、善集諸善行故、善集諸功德行故,
善供養諸佛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識善護 故、善清淨心故、入深廣心故、畢竟信樂大法 故、現大慈悲故,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0241b14] 「厚集善根者,菩薩從初發心 已來能過聲聞、辟支佛性,是故能與不退不 轉菩薩之位以為種子,貪等善根非正種子。
久修無量諸功德行故,言厚集善根故。
[0241b17] 「善集 諸善行者,菩薩正修諸行,名修諸善行,行修 生起名異義一。又言行者,清淨身口意業正 命自活,以諸菩薩離損害心,為起成就利
益一切諸眾生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能 得度智慧大海,而菩薩能渡故,言善集諸善 行故。
[0241b23] 「善集諸功德者,以布施忍辱不放逸等, 四攝四家化眾生因,諸法種子增長正集故, 言善集諸功德故。
[0241b25] 「善供養諸佛者,為增長他 利益因力即是己事,正快無量種種供養、種 種恭敬、聞正法等,生生供養恭敬諸佛故,言 善供養諸佛故。
[0241b28] 「善集清白法者,以諸菩薩無 量門集布施等行修諸白法,為取大菩提成 就一味心正迴向故,能成就不退轉法故,言 善集清白法故。
[0241c02] 「善知識善護者,唯佛如來為 善知識,能護菩薩令發心增長,安住不退不 轉法中故,言善知識善護故。
[0241c04] 「善清淨心者,以 不求自樂、專一味心為他利益,長夜不為自 愛等門煩惱所染故,言善清淨心故。
[0241c06] 「入深廣 心者,大乘法中專念廣勝畢竟因成就故,言 入深廣心故。
[0241c08] 「畢竟信樂大法者,以起大心不 怯弱故,不畏世間一切諸苦,見求小乘諸眾 生等起大悲心,欲與一切眾生樂,故知一切
種智處,以方便力令眾生得故,言畢竟信樂 大法故。
[0241c12] 「現大慈悲者,以見生死種種諸苦逼 惱眾生,無舍無洲無有救者,為彼眾生滅諸 苦惱,行捨大捨極難捨等,以方便力入大苦
中故現慈悲。又言慈者,初發心菩薩以少力 故,但願憐愍一切眾生,是故名慈。又言悲 者,如是如是為於一切眾生修行,如是如是
於勝法中起上上心,是故名悲,故言現大慈 悲故。
[0241c20] 「又不退轉者,菩薩摩訶薩有八種法,能成不 退轉地。何等為八?一者、大悲;二者、心安住;
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發精 進;七者、善住念;八者、值善知識。初發心菩 薩應速修行此八種法如救頭然,後方修集
菩薩其餘不退轉法,依此八法修集其餘不 退不轉一切功德。彼不退轉一切功德,處處 經中廣說應知。」
[0241c28] 問曰:「但說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足, 何故復言不轉?以得不退者即是不轉故。」
[0241c29] 答 曰:「以得不退因畢竟成就深心,故名不退。言 不轉者,依不退深心,起餘心行上上勝進,故 名不轉。」
[0242a03] 問曰:「若爾,不退不轉更無異義,云 何不轉於不退為勝?」
[0242a04] 答曰:「言不退者,依不損 害心根本業道,起利益他行,證上上勝義故; 言不轉者,修行成故。又不退者,永斷一切
得勝法障身見等煩惱根本盡故;言不轉者, 於修道中斷滅根本無明故。又不退者,善集 具足功德故;言不轉者,善集具足智慧故。又
不退者,成就方便故;言不轉者,成就般若 故。又不退者,過聲聞辟支佛地因故;言不轉 者,善集得菩提諸善根故。又不退者,成就大
力故;言不轉者,成就修行故。又不退者,具 足成就十力因故;言不轉者,具足成就四無 畏因故。又不退者,依檀等白法為利益眾生
故;言不轉者,檀等善根為眾生故迴向大 菩提,常樂利益諸眾生故。又不退者,以得初 地不失菩提心因,深心等成就故;言不轉者,
二地已上起心十善業道所攝,異十善業道 修行檀等數數增長故。」
[0242a21] 問曰:「勝進法者,其義云何?」
[0242a22] 答曰:「以諸菩薩心行增長,於先所得白淨法 中上上勝進。以是義故,名勝進法。
[0242a24] 「降伏一切諸魔怨敵者,以降伏魔、降伏怨、降 伏敵對,是故說言降伏一切諸魔怨敵。此義 云何?菩薩降伏煩惱魔故,天魔伺求不得少
過,故言降伏一切諸魔;以得聞思修慧力故, 利益眾生相違怨等所不能障,故言降伏一 切諸怨;一切外道諸論師等不能折伏,故言
降伏一切敵對。是故說言降伏一切諸魔怨 敵。又以般若力故,斷煩惱魔,故言降伏一切 諸魔;以方便力故能修集菩提善根,過二乘
所證涅槃怨敵,是故說言降伏一切諸魔怨 敵。又復成就深心等法,過魔道因,故言降 伏一切諸魔;求一切智地心未斷絕,伏所敵
對疲惓等法,求一切智地心已斷絕,斷所敵 對疲惓等法,故言降伏一切敵對。又得菩薩 十種自在故,能降伏陰等四魔,故言降伏一
切諸魔;以住正定聚過菩薩怨敵聲聞辟支 佛地,是故名為降伏怨敵。又能善知諸魔業 事,故言降伏一切諸魔;得諸菩薩善淨諸業,
能過一切諸惡道因,故言降伏一切怨敵。又 能善護所治等法諸魔怨敵,是故名為降伏 一切諸魔怨敵。
[0242b15] 「如經中佛說:『龍王!菩薩摩訶 薩成就八法故,能降伏諸魔怨敵。何等為八? 所謂一者、知五陰法如幻化故;二者、離身見
等一切煩惱,如實知空故;三者、如實知一切 有為行,不生而生諸世間故;四者、常教化眾 生,常不捨離菩提心故;五者、心常堅固修行
精進,而常怖畏三界故;六者、入不應入者,而 常求上智為眾生故;七者、常修集功德,而信 無常相故;八者、常修集智慧功德,而不求聲 聞辟支佛智故。』」
[0242b25] 問曰:「應說菩薩行,云何菩薩行?」
[0242b25] 答曰:「菩薩 行者,菩薩深見世間過患涅槃利益,發起智 慧方便所攝大慈悲心,常為利益眾生修行, 是故名為行菩薩行。
[0242b29] 「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者,知一切法如彼法 相如實知故。又自體相名為相,如彼一切法 自體相相,如是如實知。」
[0242c03] 問曰:「應如是說知一切法相,不應說知一切 法自體相?」
[0242c04] 答曰:「為明可見、能見法不二故,是 故說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此義云何?為明 諸法自體相不離諸法更有相故。」
[0242c06] 問曰:「若爾, 應如是說知諸法體,不應說知相。」
[0242c07] 答曰:「不然。 若如是說,不離向所說過。此明何義?如諸法 相離諸法更有體,恐如是取,為護彼過故二
種說。此明何義?即自體相離體更無相,自體 與相名異義一,是故說如實知一切法自體 相,不如向難所說。」
[0242c13] 問曰:「何故名為自體相?」
[0242c13] 答曰:「若如實知一切 諸法因緣,而有無實體相。此明何義?以諸菩 薩隨順出世間智慧,能如實知彼諸法體。能
如實知諸法體者,以見一切有為諸行依他 因緣不常不斷。以是義故,不著斷常虛妄執 著,有無不二成就中道。如實知見諸有為行
虛妄不實,以得清淨心知有為行虛妄分別 故,遠離破戒等垢因,清淨戒具足,乃至未成 佛來修集善根,與一切眾生樂因,令得一切 種智。」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6 冊 No. 1525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