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antapāsādikā (Shan Jian Lu Pi Po Sha) 善見律毘婆沙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一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0747c09] 問曰:「若數至三四置者,有何不善?」
[0747c09] 答曰:「出 入息逼促,因逼促故,心難調伏。譬如牛欄 內牛極多,在欄裏迮切,會當破欄出。若 足十者,身中寬容如大欄,寬容牛故,易可
守養。」
[0747c13] 「若至八九有何不善?」
[0747c13] 答曰:「勿使亂 錯,而生狐疑心。或言我得禪味,起迷惑心 故,如是之過汝自捨離。若數息者,安徐數
也。如人量穀,先滿覆竟,然後數為一,復更 取量。若有塵草,選拾棄之,覆竟唱二,如 是次第乃至十。坐禪比丘,數出息入息亦
復如是。若駃者,如牧牛人數牛,云何數 牛?黠了牧牛人,手執杖門柱上坐,驅牛出 時打牛駃出,以完而數,一二三四五,如
是至十。何以故?作如是數,有時四大不 和,氣息駃出入,時隨出入而數,一二三四 五,一二三四五,數牛時當門關而數,不數
內外,因駃數故,而心得定。何以故?譬如 人乘船上湍,一二三四五篙,更互 刺 住船 然後定,出息入息亦復如是。何以心者如
船,出入息者如篙?心流五欲,而出息入息 制其令定。若息入心隨入,如肪膏入身美 滿,若息出心隨出,於觀中最大,因其大故,
心亦難調。除此二法,於觸處住至而數 之,然後即成三昧。是故律本中說,莫數內 外息。數何時可止者,若心不亂如息出入, 便止不數。如是已,便作隨念。」
[0748a05] 「何謂名為隨 念?」
[0748a06] 「知出入息,不假數而知。隨念有三種。」
[0748a06] 「何 謂為三?」
[0748a07] 答曰:「齊為初,心為中,鼻頭為後, 是名三種。若出息者,齊為初,心為中,鼻 頭為後。若入息,鼻頭為初,心為中,齊為
後。若心隨出息,心即不定,因心不定,身即 動搖。是故律本,若心隨出息入息而內不 定,而外動搖內動搖,因動搖故,不成三
昧,若隨入隨出亦復如是,是故莫隨息中 後出入,但安置鼻頭、住正心而住,待息出 入,若斷數心憶識自定。譬如跛脚人守養小
兒,以籃貯懸繫屋間,坐住攬至而盪一處, 手不移動,比丘坐禪亦復如是。」
[0748a17] 又曰:「譬如 守門人,人出入不先遙問,臨到門限然後 問之,亦不問所從來及所持雜物,但知其 出入而已。比丘坐禪亦復如是,不先逆取
知出入息,汝自當知。佛言:『若知三法心即 定。』何謂為三?一者樂入,二者方便,三者得 上,是名為三。譬如大木善置地上,有人欲
解木,先觀木際然後用鋸解之,心恒注 看鋸齒,令其正直不觀往還,出息入息亦 復如是。現思禪法辦立方便,如大木在地, 善觀木際如心善思,禪法如鋸往還,出入
息亦爾,心注看鋸齒,如注鼻頭,比丘坐禪 應知此譬,亦現禪定,亦立方便,亦至上處。」
[0748b01] 問曰:「何謂為禪定?」
[0748b01] 答曰:「身心精進調柔成 就,此是名為禪定。」
[0748b02] 問曰:「何謂辦立方便?」
[0748b03] 答曰:「以勇猛精進消除煩惱及滅斷思,是 名辦立方便。」
[0748b04] 問曰:「何謂至上處?」
[0748b04] 答曰:「以勇 猛精進消除結使,是名至上處。此三法非 一心觀成,非不知三法,心亦不動現禪定 法,辦立方便往至上處,得如是者,然後
按阿那波那念,名為成就。若比丘入阿那 波那念者,此比丘光徹世間,如月從雲得 出,光明照於世間。此禪定中有人初作而
現瑞相,有人用數息而現瑞相。其瑞云何? 此比丘或坐地或坐床上,無有敷具,其坐 處柔濡,猶如木綿華無異。何以故?已數
息故,其身輕利,如是次第麁出入息滅,身 心無極故,猶處虛空,出息轉細如有如無, 如人打磬初麁後細,坐禪比丘數息亦復如 是,是故律本中說,先大後小。」
[0748b17] 法師曰:「此數息 禪定,與餘禪定有異。餘禪定先細後麁,若 此比丘入禪,禪相不現,莫從坐起,安心正
坐更自思惟。云何思惟?以知禪相不現,而言: 『此出息入息,何處有何處無?誰有誰無?』而言: 『人在母腹中,無出入息,於水中無出入息,
長壽天無出入息,死屍無出入息,入第四禪 定無出入息,色無色界無出入息,滅盡三 昧無出入息。』作是念已,自呵責身:『汝智慧
人,非在母腹中,亦非在水,亦非在色無色 天,亦非在滅盡三昧,亦非在長壽天,亦非 在死屍,亦非入第四禪定,有出息入息極
細微,而不能自知。』但更正心,若長鼻者,安 心鼻弗咤 (漢言鼻兩邊) 。若鼻短者,安心置脣上, 是故勤守此處,如修多羅中說,佛告諸比
丘:『若人好忘不安心在前,不得入阿那波 那禪定,非但阿那波那禪定,餘一切禪定亦 如是。』若思念之,禪定即現,此阿那波那禪
定極重,諸佛、辟支佛、大阿羅漢,悉用阿那 波那念為地,然後得隨道念極靜,是故 於此定中憶念為上及慧。譬如絹練用針 綖極細,針者如憶念,綖如智慧,連勿使
斷。因二法故,不失出息入息。譬如耕田 人,牛已疲極,其人亦復疲極,解牛而放,放 已牛即入林中,其人蘇息已,起追逐牛而
不逐牛跡,入林直先往牛飲水處止,或坐 或臥待牛飲水竟,取繩穿鼻以杖驅去,更 還耕田。比丘禪定亦復如是,若出息入息 悉疲極,暫時放之令蘇息,不還出入,但
先住鼻端,聽息出入而數,憶念如繩,智慧 如杖,加之令出息入息。若得如是,不久 而現禪相,身體怡悅,如木綿觸身柔弱。有
人見如古貝華,有人見如猛風起,有人 見如星宿,有人見如連珠,有人見如散白 珠,有人見如古貝華核,有人見如繩,有 人所觸悉強,有人見如火焰,有人見如獼
猴,有人見如雲起,有人見如蓮華,有人見 如車輪,有人見如月圓。何以故?如修多羅 說,諸比丘集眾誦經,而各各有所見異瑞,
有人見如山如江如樹,如是為初。」
[0748c27] 問曰: 「如是山江樹者,從何生也?」
[0748c28] 答曰:「從心想有, 而生人憶想各異,是故想亦爾。有人觀 息出,有人觀息入,有人觀禪相,若不觀
如是亦不起阿那波那,亦不成初禪法。若 有此三法者,成就禪定。若坐禪比丘現如 是相,應往白師:『我見如是相。』師答言:『是
見相,不言是禪相,不言非禪相。』作是答 已更語:『長老汝更進心。』」
[0749a06] 法師曰:「師何不向 語是禪相、是非禪相也?」
[0749a07] 答曰:「若向其分別說 者,是禪相即懈怠,非禪相而心生退,是故 不說,但慇懃教之,禪相自現。而說往昔偈 言:
「『置心於觀後, 現相非一種,
若有智慧人, 正心而數之,
於出息入息, 精勤不錯亂。』
[0749a14] 「如是從禪相現已,諸蓋寂然而住,諸煩惱 寂然自止,用此二法正心安置,即成三 昧,或得初地,或得除煩惱地。或因現禪支、
或得初地者,此現得初三昧地。」
[0749a17] 問曰:「著三 昧與初三昧,有異?為同?」
[0749a18] 答曰:「有異。初三昧 心善行已,入婆傍伽心 (漢言心羸弱心眠) 。著三昧心 境界,一日恒入善行,不隨婆傍伽。此二法,
是名有異。若禪相現已,或觀色或觀相貌, 將養令長,如轉輪王在胎,父母愛重護之, 令冷熱調適及諸飲食,若善守護得成其
果。比丘護禪相亦復如是,不護即失。云何 護之?一者、善住處,二者、善行處,三者、親近 善人,四者、飲食調適,五者、和調四時,六者、善
經行立坐臥,七者、離諸憒鬧及飲食為初, 是名為七,以此七法以用護之。若護如是 禪相堅固而住,次第增長現之已具,諸根
極清淨調伏柔弱,若欲捉心即得,若欲放 之即去,若欲起之即起,若欲調之即調,若 欲歡喜即歡喜,若欲捨之即成捨,離非禪
人親近禪人,至心於禪知禪相,此是十法, 善安置心中,莫作懈怠,精勤修習當作 是念:『今著三昧捨婆傍伽心,而起諦心, 住剎那而滅,復起四五闍婆那
(漢言分別心) 。』此 五心,初心作心,第二學心,第三隨心,第四 中間心,第五著心。若合五為四,初作學心, 第二隨心,第三中間心,第四著心,此第四亦
名為四,亦名為五,無六無七。初者,欲界 心,著心色界心,以此心故,滅五支起五 支,具足十相及三善,得第一禪已,即於觀
中思念滅已,得第二禪,如是相滅,得第三 四,如是教心乃至上。」
[0749b15] 法師曰:「此略說也,若 廣說於《淨道經》,汝自當知。如是比丘得第 四禪定,善記識之,令其增長。若欲進至真
處,此第四禪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 者勅,四者起,五者反觀,以此五事而至真 處。此比丘已作流利,或觀色為初,或觀無
色為初。色無色觀已,更增毘婆舍那。云何 增?此比丘從第四禪定起已,而取禪支。取 已,此禪支依止心中,心依倚四大觀四大
身,從此禪支,言非色處為初,是色非色等, 法而見識。從此四大為初,色共諸色等,法、 識非色也。若從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
是其因,見如是已,譬如鍛師有皮囊筒, 因人鼓動風得出入。出息入息亦復如是, 因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丘見出息入息、
見身、見色心等與諸法,此非色,如是名色 已,復觀其因緣。見已於三世中連續,名色 不斷,因續名色而生狐疑,斷狐疑已,而
觀三相,觀三相已,復觀起滅,因觀起滅 故,先見光明,離十毘婆舍那煩惱,離已而 起道智慧,起已捨起法見,生滅法已,念
念相滅。若二法起已,於三界中而生厭患, 如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羅漢果。有十 九覆觀智,知至極已,於三界中梵摩沙 門婆羅門中,成無上福田,此是阿那波那念
數。第一四廣說竟。
[0749c11] 「餘三四中,與餘禪法 不異,是故我今當分別說之。覺者,現離喜 也。我今出息入息而現喜,以二事覺喜。何
謂為二?一者、用觀,二者、用不迷。云何用觀 而覺喜?入二禪有喜,正入時欲得智慧, 以觀自然覺喜,是故用觀覺喜。云何不迷
而覺喜?二禪有喜,入已從禪定起,智與喜 等而觀,消滅於毘婆舍那,貫度其相而不 迷,以不迷故,而成覺喜。於《波致三毘陀
經》說,以喘息入息而成一心,心不散亂而 知生識,因識已知便即覺喜,以長出息用 短入息,覺一切身滅身,出息入息成一心已
知識,以此二法而成覺起,以安心故,而 用覺喜,以知故,以觀故,反覆觀以整心, 至心而取精進,而用起識,正心安置以慧
知之,應知以知,應捨而捨,應觀而觀,應 現而現,即成覺喜。如是覺喜已,餘句次儀 亦如是,此三禪定,便有異、有覺樂,若以四 禪定而覺心增訶羅。」
[0750a01] 問曰:「何謂為心增訶 羅?」
[0750a02] 答曰:「受二陰為初,是名心增訶羅。覺 樂,此是毘婆舍那地。樂者,有二樂:一者身 樂,二者心樂,於《三毘陀》中說。滅心增訶羅
者,麁麁心增訶羅而滅,亦言定止。若廣說 者,於身增訶羅,汝自當知。於喜文句中 受亦入,若取樂者,受即覆現二,心增訶羅句
中想受支多私迦,此諸法與心不離,若取 心增訶羅,想與受等共入。如是觀受已, 此是說四事,汝自當知。於三四中,四禪定
覺心。云何覺心?覺心歡喜、善歡喜、心極歡 喜,我今覺出息入息故,有二種歡喜。何謂 為二種歡喜?一者以三昧,二者以毘婆舍
那。云何以三昧而覺喜入二禪定?有喜正 入,一剎那心與喜等,心中怡悅喜極喜。云何 毘婆舍那入二禪定?有喜從禪定起已,以
消滅法而觸禪喜,如是於毘婆舍那,剎那 作禪喜為觀而心喜如是,隨心即怡悅。我 今覺出息入息善安置心者,以第一禪定, 於觀處中善安置心,入禪定已從定起,
以滅滅法而觀禪心。於毘婆舍那中,現 觀度想一剎那心定,如是起剎那心定,為 一心定故,於觀處心即善住。我覺如是解 脫心者,從煩惱處即得解脫,從第二禪定
離思念,從第三禪定離喜,從第四禪定 離苦樂,如是從次第得脫。從定起已,見 滅滅法,於毘婆舍那時見無常而捨常法, 復見苦復捨樂想,復見無我復捨樂想,心
不樂著,因不樂著故,而觀離欲,從欲而 觀滅想,從起想而觀棄捨,從取心即解 脫。是故律本說,出息入息心即解脫。如是觀
心,此是說四,汝自當知。於第四四中觀無 常者,無常想,應當知觀無常,應當知恒觀 無常。」
[0750b05] 問曰:「何謂無常?」
[0750b05] 「五陰無常。」
[0750b05] 「云何五陰無 常?」
[0750b06] 答曰:「為生滅法。」
[0750b06] 「云何生滅?」
[0750b06] 「變相法,以變 相故,而生無相法,剎那剎那汝自當知,是 名觀無常,其色為初。觀無常者,此恒觀
無常也,因觀故,如是四大出息入息而滅 法,是名觀無常。觀離欲者,有二離欲。云 何二離欲?一者、消離欲,二者、無餘離欲。」
[0750b11] 問曰: 「何謂消離欲?」
[0750b12] 「一切法相剎那而滅。」
[0750b12] 「云何無餘 離欲?」
[0750b13] 「觀離欲是涅槃支,因二法故,而至道 處因,至已見寂滅法,見已觀捨,以毘婆捨 那捨除煩惱,轉即入涅槃,如是阿那念而
至極處。阿那波那品竟。
[0750b17] 「是時世尊者,此略說也。爾時世尊,以阿那波 那念教諸比丘,因諸比丘觀不淨,而自共 相殺,因此故,集諸眾僧。集已,世尊訶責眾
僧:『汝等比丘,何以自共相殺?賃鹿杖沙門, 復殺諸比丘?』如來訶責已,而為諸比丘結 第三波羅夷。若比丘故斷人命,如是為初,
為聲聞弟子凡聖雜故,不得罵諸比丘言 癡人。空人者,如是斷根已,次至隨結,讚 死教死為初。」
[0750b25] 法師曰:「我今說其根本。如是 佛制戒已,欲縛者欲來縛心,讚歎死者言: 『汝在世間多諸苦惱,汝作諸功德,死得生
天已,作善者如是為初,汝已作善業,無 所狐疑,死必生天。不作惡業者,汝不殺 生、妄語,一切惡業汝皆悉不作,汝病極苦,用
活何為?何以故?汝已作善業故,若汝從此 死已,得生天上受五欲樂,惡業者令駃 死。』病人聞比丘語,因語故而自取死,是名
斷也。知者,此是眾生,我欲令其死,決定無 疑也。眾生受人身者,從胎為初至老,是 人身。初心者,初受生心,此語現五欲界,是故
說初心,心與三無色陰共成。迦羅羅色者, 此初立人身,名為迦羅羅。於迦羅羅色,若 男女身相,合成三十色,若黃門身相二十。」
[0750c11] 問曰:「何男女迦羅羅色?」
[0750c11] 「初成迦羅羅時,如 真羺羊色點取澄清油酥,而說偈言:
「『如油酥微渧, 澄清無垢濁,
迦羅羅初生, 色澤亦如是。』
[0750c15] 「如是極微細以此為初,過去世人壽二千歲, 迦羅羅次第長大乃至老死,此名為人身。斷 命者,從迦羅羅時,或熱手搏之,或以手
摩之,或以藥服之,如是種種方便斷使勿 生,是名斷命。二生者,一者色生,二者無色 生。於諸色中,無不可斷,色生可斷,斷色
已無色亦死。何以故?為無色依止色故。」
[0750c21] 問 曰:「斷色者,為過去色現在色當來色也?」
[0750c22] 「而 說偈言:
「『過去世生非今生, 當來世生非今生,
現在世生是生生, 離過未來取現在,
斷現在生成斷生。』」
[0751a02] 問曰:「何謂為現在?」
[0751a02] 答曰:「一剎那相續不滅, 是名現在生。」
[0751a03] 問曰:「云何為剎那?」
[0751a03] 答曰:「起生 老滅。」
[0751a04] 法師曰:「若如是者則不成殺。何以故? 為自生自滅,不假斷之。云何知之?」
[0751a05] 答曰: 「現在相續、過去未滅,譬如人從外值熱而 來,入室安坐已,熱氣已滅、冷氣而來,相續不
斷,心亦如是,過去生相續、現在不絕,若斷 之即成殺生,此是當來生因。」
[0751a09] 法師曰:「應知 眾生,應知斷眾生命,應知方便。」
[0751a10] 問曰:「何謂 應知眾生?」
[0751a11] 答曰:「世人喚假名為眾生,論其 實者生氣也。」
[0751a12] 「云何應知斷眾生命?」
[0751a12] 答曰:「斷 生氣勿令生也。」
[0751a13] 「云何應知方便?」
[0751a13] 答曰:「有 六方便:一者自,二者教,三者擲,四者安,五 者呪,六者神力。」
[0751a15] 問曰:「云何為自?」
[0751a15] 答曰:「自殺。」
[0751a16] 「云何教?」
[0751a16] 「教餘人殺,如是汝殺。擲者,弓箭為 初,隨種種方便令斷命。安者,箛蔟 埳 及 毒藥等,安置一處,觸之即死。呪者,有二種:
一者阿塔婆尼耶,二者數。」
[0751a19] 問曰:「何謂為阿 塔婆尼耶?」
[0751a20] 答曰:「或敵國或賊呪之,令頭腹 痛種種疾病,令其死。數者,依文句呪,或十 二十如是至百數,是名數也。神力者,以
神通,如龍王迦留羅、夜叉、天人、人王、龍王 殺眾生,以眼視或嚙或吐毒即死。迦留羅 者,能啄殺三十尋圍,龍夜叉天人人王者,隨
其種種方便,令眾生得死。與器杖者,種種 器仗乃至刀子,如此之物與,令其自斷命,而 唱言:『汝用此生何?為不如死。』而取鐵鎚石
木繩毒藥種種死具,而近其身讚言:『汝在 世已作諸功德,死必生天,於難陀園中, 與天人玉女娛樂。何以生世受此苦病?』
或教使投巖,巖者,山破為二段深谷中,或 教入地獄。」
[0751b04] 法師曰:「若教人如是自殺者, 得波羅夷罪,此殺人身,若餘眾生得波夜 提罪。何以世尊廣制此戒?為未來世惡比
丘故,餘後句次第易解。若毒藥或刺斫,種 種死具不即死,後因此死者,是比丘得波 羅夷罪。我今現羺羊四。云何為羺羊四?有
一比丘,見羺羊眠一處,而作憶識:『我夜當 殺此羺羊。』移眠餘處。於羺羊處,或父或母 或阿羅漢來補,以衣覆體而眠。此比丘往
至,夜闇不別是人,言是羺羊,取刀而斫殺, 或得父死,或得母死,或得阿羅漢死,得波 羅夷逆罪。何以故?初作殺羊心,臨下刀時
生心言:『不期是羊、不期是人,我正斷此 命。』是故得波羅夷逆罪。有一比丘來補羊 處而眠,殺者言:『此是。』即殺,得波羅夷罪,不
得逆罪。夜叉鬼神來補羊處,殺者而言:『此 是。』即殺,得偷蘭遮罪,不得五逆罪。若羊,得 波夜提罪。若心期殺父母、阿羅漢,次第而得,
得波羅夷逆罪。知父在軍中,望軍而射, 著父死,得波羅夷逆罪,若非父波羅夷罪。
[0751b24] 「教殺長人得短人,教殺絳衣人而殺白 衣人,教者得脫重罪,殺者得波羅夷。若教 言隨得而殺,隨死俱得罪。教人今日殺,受
教者明日殺;若教明日殺,而即今日殺;教 中前殺,中後殺,殺者得波羅夷罪,教者脫 重罪。若教隨時殺,若殺俱得重罪。教言:『若
有人來至此處,汝當殺。』所期人未來,教者 往補,受教者不別而殺,殺者得波羅夷罪, 死者初教時得突吉羅罪。若比丘教比丘,受
教者心生念:『我當先殺伴。』下刀還得所期 人,殺者教者俱得重罪。若展轉教殺,犯不 犯亦如前,時非時亦如前。
[0751c06] 「若比丘教比丘 殺比丘,教時未得道,臨殺時此比丘已得 羅漢,教者殺者俱得波羅夷逆罪。不靜謂靜
者,不靜眼不見,謂言是靜。若供養時,於怨 家比丘中,與諸比丘共來,於前而坐,為闇 所蔽而不知來,而作是言:『此某甲名字,賊
何不殺之?毒蛇何不嚙之?人何不毒藥 之?我意極樂此人死。』如是之語,是名不靜 而言靜。靜而言不靜者,此比丘來至供養
處而坐,向者呪比丘知此比丘來,來比丘 去已,不覺謂言在,如前所說呪,是名靜 而言不靜,如前後所說呪令死,悉突吉羅 罪。」
[0751c18] 法師曰:「今當演說讚歎死。以身作讚歎 者,隨其知,或與刀杖、或與毒藥、或與繩、 或令投身山巖,如此之死,死已必當得物,
或復得人身財富無量,或得生天,此是以 身教之。或搖手或搖足或攝眼,唱言者,開 口出聲隨意所讚,教其令死。此人知其讚
歎時,得突吉羅罪,隨其讚取死,苦痛而不 死,得偷蘭遮罪,若死波羅夷罪。若此人不 解其讚,餘人解而言:『我死必得生天。』即取
死,讚者無罪。若為二人讚者,隨死得波羅 夷罪。若心無所的屬曼讚死,若有死者 得波羅夷罪。若遣使讚歎使某甲死,初語 得突吉羅罪,往至說竟受苦痛偷蘭遮,若
死得波羅夷罪。使者聞讚歎死得生天,而 不向彼人說,還自向親友眷屬說,若有死 者,使者得波羅夷,教者得突吉羅罪。若使
者聞語生天而自取死,教者得突吉羅罪。 若作書遣使齎書,使者不知書語若死,遣 者得波羅夷,使者無罪。若作書不指的,隨
得人與令死,若得其父,父死者得波羅夷 逆罪。
[0752a09] 「若有殺心,自假造經書種種讚死,有 人讀此經書,見經讚死生天,隨經語種 種死者,得波羅夷罪,若父母死得波羅夷逆
罪,若後生悔心燒經,得初作經突吉羅罪。 若眾多比丘共作讚死經,若有讀經有死 者,眾多比丘悉得波羅夷,若隨得其父母
死,得波羅夷逆罪。若造作讚死經,有人偷 取讀,因此有死者,造作比丘得波羅夷罪。 若遭浛或遺落去失,有人拾得,依經取死, 造經比丘得波羅夷罪。」
[0752a18] 法師曰:「今當說斷 命初事。若比丘有殺心,掘地作坑,令某甲 墮中死,初掘出地得突吉羅罪,若墮坑受
苦得偷蘭遮罪,若死者得波羅夷罪,若餘 人墮死者,比丘無罪。若為一切作坑,人墮 死得波羅夷,若父母墮死得波羅夷逆罪。若
坑深,有人擔食糧落坑中不即死,後噉食 盡必定死,無有出期,初落坑,作坑者已得 波羅夷罪。若作坑本擬殺人,人不來而自
悞落坑死,初作坑時得突吉羅罪。復有人 落坑,手脚折不即死,又得出坑已,後因此 而死,作坑者得波羅夷罪,若因餘因緣死 不犯。」
[0752b01] 法師曰:「教人作坑,犯不犯如前所說。 若作坑取鬼神,初作坑時及鬼神落中受 苦,得突吉羅罪,若死者偷蘭遮,人與畜生
落死不犯。若後有悔心,自填塞坑,又餘緣 敗壞不犯。若作種種殺具使人死,犯不犯 如前說。不故作者,或餘事作坑,有落者不
犯。或說苦空無常不淨觀,人聞此而自取 死不犯。廣說律本竟。
[0752b08] 「今說殺戒因緣。或從 身心起得罪,或口心作得罪,或用身心口 得罪,此是性罪,身業口業害心苦受。慈悲
者,有一比丘病極困,諸比丘見此比丘病 重,以慈悲心而唱言:『長老!長老持戒具足, 因畏死故,而受今苦,長老若死何必不
生天?』病比丘聞語已而念言:『諸比丘皆讚 我持戒具足,死必生天。』而不食取死,讚者 得波羅夷罪。是故有智慧比丘,往看病比
丘,慎勿讚死,正可說言:『長老持戒具足,莫 戀著住處及諸衣物、知識朋友,但存念三 寶及念身不淨,三界中慎莫懈怠,隨壽命
長短。』若此病比丘因語而死,如是因說法 死無罪。諸比丘欲坐先手按座而坐。」
[0752b21] 法師 曰:「何座先按而坐?何座不按而坐?」
[0752b22] 答曰:「若單 施席者不須按,若有 氍 氀 氈被者,先按 然後得坐。若比丘先到,後檀越敷 氍 氀 氈
被,不須按而坐。若檀越言:『法師此中可坐。』 乃坐不須按。若前已有比丘,後來比丘亦 不須更按可即坐。樁杵句者,於樁杵句
中,不故作者,無殺心,樁臼句義可解,不 須說。老出家句者,有三句,初句子向父 言:『莫令眾僧待。』為令速到故,推父倒地
即死,是故無罪。第二句者,何以樂父死為? 於眾僧前眾僧問:『誰兒?』『此是摩訶羅兒。』此 摩訶羅兒,聞此語已生羞恥心,而故盪父
令死,是故得重罪。第三句者,正得偷蘭遮 罪。從此復有三句,易可解不須解。於分 衛食有三句,此乞食比丘以法為重,所以
得食先與同學,無有殺心,是故無罪。從上 座至下座一切皆死,餘句易可解耳。第二 句,若乞食從外道家得食,極精食者莫受,
若已受者,勿與他人及自食,可藏棄之, 亦勿與畜生。試句者得偷蘭遮罪。何以 故?為欲試故,若知決定應死者得重罪。從 此傳三句,此易可解耳。
[0752c14] 「婬慾亂心句中者, 此比丘日夜思欲制其心,而不能制欲,還 復自念言:『我持戒具足,何以捨戒還俗?我寧
可取死。』是故上耆闍崛山頂投巖取死,而 巖下有斫伐人,比丘墮時塠殺伐人,無殺 心無罪。佛告諸比丘:『莫自殺身,殺身者,
乃至不食,亦得突吉羅罪。』若比丘病極,若 見眾僧及看病比丘料理辛苦,而自念言: 『此等政為我故,辛苦乃爾。』自觀壽命不得
久活,而不食不服藥,善。又有比丘,我病極 苦,我壽命亦盡,我道跡如在手掌,若見如 此不食死,無罪。若比丘入禪見欲得道,而
不入聚落乞食,遂不得食,亦善。
[0752c26] 「石句中者, 比丘不得拼石,不但石乃至草木土,若起 塔寺壘石擲打破亦得,乃至料理房舍亦 得,若中食後擲飯虛空與眾鳥亦得,若有
惡獸來逼,用石土擲驚勿取著亦得。於 烝句者,次第義可解。作姦壞胎者,此女夫 婿遠行去,婦與人私通而生胎,胎長大,就
比丘乞藥令胎墮落,並婦句者,易可解。 按句中女人向比丘言:『云何得墮胎?』比丘 答言:『汝可按殺,兒自墮。』比丘教按,女人以
熱氣熨之,比丘無罪;若比丘教自按殺,女 人喚餘人為按殺,比丘無罪;若但教按即 死,隨其自按,若餘人按死者,比丘得重罪。
無兒女句者,一切女人無不受胎者,何以 喚為無兒?若欲受胎時,一切女人受胎,若 有罪業眾生入胎,一彈指之頃即滅,是故無
兒。或女人四大不和,風吹而滅,或兒處有 蟲,亦生蟲噉而滅,是故名為無兒。此比 丘不解,作藥令兒得住,與藥而死,比丘
得突吉羅罪,是故當來比丘勿作醫師,若 作醫師者,得突吉羅罪。若為出家比丘、比 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合藥者無罪。若
諸同學自有藥者為合,若無藥自有亦與,若 自無者,亦可為往自恣請檀越家求藥,不 得復往餘家。復有五種得與藥。何謂為五?
一者父,二者母,三者人侍養父母,四者自 淨人,五者畔頭波羅沙。」
[0753a23] 問曰:「何謂畔頭波 羅沙?」
[0753a24] 「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鉢,欲依 寺中住者,若父母財富自有良藥,醫師不 須復作,若父母猶居王位,有病不得不
為合藥。若父母貧賤,病時有時將入寺 看。洗浴母者,慎勿觸體,飲食得手與。食父 者如沙彌無異,洗手足油塗身,悉得用
手與,供養令得差愈。淨人者,雇其得入林 斫伐藮薪,若得病未至家,比丘與藥,若已 至家,比丘不得與藥。若有善男子,依止比
丘隨驅使,若病,比丘得與藥。復有十種得與 藥,一者兄,二者弟,三者姊,四者妹,五者叔 姨,六者伯姨,七者叔父,八者伯父,九者叔
舅,十者伯舅,此等自有藥者為合,若無可 借用,若後還者善,若不還勿責,如是展轉 乃至七世,得從其乞藥合藥,不犯污他家。
若弟婦若姊婿有病者,可得以藥與姊與 弟,令自與婿婦。若無弟無姊,云何得與 藥?可與外甥與弟子,汝自與汝父母。若 和上父母在寺有病疾,弟子亦得為和上
父母合藥治病。若和上無父母,自有藥,善。 若無弟子,父母有藥,善。若無弟子,父母有 藥,自與得。和上看弟子亦如是。若餘人有
病,或賊或軍人被創,來投入寺,比丘若有 眷屬,就眷屬乞藥得與,若無眷屬,有善 優婆塞,就乞亦得與。若有檀越供養眾僧 不異父母,若檀越有疾病,眾僧不得為
合藥,亦不得與藥,又檀越但問:『大德某甲 病,云何救治?云何合藥?』答言:『此藥得差。』若 作是言善。若檀越又問比丘:『大德!我母病,
願大德為處方。』比丘不得處方,作方便問 傍大德:『某甲比丘病,以何藥救治?』答言:『長 老用此藥,此藥得差。』檀越聞二比丘語
已,還為父母合湯藥,若比丘作如是語無 罪。
[0753b28] 「爾時大德摩訶波頭摩,婆娑婆王夫人 得病,夫人遣宮中一女往問,大德波頭摩 默然不答,乃與傍比丘共語。此女人聞二
比丘語已,還為夫人合藥即得差,夫人病 得愈已,作三衣及三百迦利沙槃,又湯藥 一正瞿多者,是貯衣物遣餉,而置大德前,問
訊言:『夫人今以此藥,乃與大德香花之費。』 波頭摩自念言:『此香是醫師得分,用淨取而 作供養。』」
[0753c07] 法師曰:「如是智慧人,能利益眾生, 於己亦無罪,如是作善。若白衣言:『大德!請 為某甲作呪。』比丘不得作。若言:『大德!為
誦呪。』得為誦也。當作是念:『此白衣不知佛 法,若我不為作呪者,當生惡念,是以為誦 呪。』取水灑繩而與,若自作繩水與者,得突
吉羅罪。若國王及聚落大檀越有病者,遣人 至寺請比丘為說呪,比丘為說阿咤那 咤,或往到病所為說法,為與戒故得往。若
檀越作是言:『今某國王、某檀越喪,今葬,請比 丘送喪。』不得去。若比丘自念言:『我往看彼 葬觀無常,因此故我或得道果。』如此 去無罪。
[0753c19] 「分衛食者,若可與,若不可與,父母 可與,不得與餘人如一迦利沙槃,得與 人供養父母、得與淨人、得與槃頭婆羅
沙,如此人等須與,若有賊若劫人來乞者 得與。」
[0753c23] 問曰:「何人可與相勞問?何人不可 與問?」
[0753c24] 「若有人來至寺,不問貴賤劫賊,一 切悉得勞問。若有喚求所須,自物者得與, 若眾僧物,先白眾僧,和合者得與,若有強
力惡人來乞者,守物人為護住處故,得隨 意與,與竟後眾僧不得訶問守物者言:『是 汝自領而輒與惡人。』何以故?為護住處故。」
[0754a01] 法師曰:「我今說取其證。爾時於師子洲國, 名阿 㝹 羅陀,於中有賊,名阿婆耶。有五
百賊,侍從圍繞一處中頓住,立作壘柵,去 壘四面各一由旬,而往劫奪。於隔歷句者,易 可解耳。得罪者,於屈陀迦汝自當知。或
舉或抑者,十七群比丘有十七人,見六群比 丘有一人,十七群比丘一人取其鉢盂,六 人舉之令倒地,展轉如無異,各坐其上,
於是老六群比丘而死,結罪已,於律中說。
[0754a10] 「治鬼句者,殺夜叉鬼,此夜叉能捉人,比丘 作誦呪令其置,而不肯置,比丘語言:『若汝 不置,我能殺汝。』夜叉猶不置,於是比丘,或
以米粉或以土泥,捻作夜叉鬼形,而誦呪 斷其手足,手足即斷,斷其頸,頸亦即斷而 死,是故得偷蘭遮罪。不但殺夜叉,殺天帝
釋亦得偷蘭遮罪。惡夜叉句者,有一寺惡 夜叉住中,此比丘不知房中有惡夜叉,而 教一比丘來入房中,令其安樂住止,是故 無罪。若有殺心令入死者犯重罪,不死
犯偷蘭遮罪。不但惡夜叉,或有毒蛇虎狼 等,悉入惡夜叉,犯不犯如前說。
[0754a21] 「嶮難句者, 於嶮難處多有賊,教者不知無罪,知者死 犯重罪,不死犯偷蘭遮罪。殺即是者,如是 初句,有一比丘與一比丘怨家,此比丘欲
殺怨家比丘,自念言:『我若白日殺者,人即 覺知,伺夜當殺之。』而先觀住處,知已而還, 至夜往怨家比丘所,而多有伴,此比丘闇
中摸索,疑是怨家,即殺已,是怨家犯重罪。 有一比丘疑此而殺彼者,此怨家比丘住 處,多伴共眠,於闇中摸索,言是怨家,而誤
殺彼。有一比丘言彼是而殺此者,言是彼 殺即得彼者,如此殺者,悉得重罪。非人句 者,初言令此鬼出,而與病比丘杖,打之遂 死,是故無罪。」
[0754b05] 問曰:「若欲令鬼出者,云何得 出?」
[0754b06] 答曰:「以多羅樹葉,或以綖縛病者手 足而與杖,誦羅多那說呪竟,而言:『汝莫 觸嬈持戒人,汝可去為說法者。』」
[0754b08] 法師曰:「此 句易可解耳。」
[0754b09] 法師曰:「斫木句者,小小有異 義,若此木倒時笮比丘而不犯。此比丘手 中有刀斧鋘鈇,比丘寧守死,不得以此刀
斧等斫木掘土以脫其命。何以故?若掘土 斫木得波夜提罪,因得波夜提罪故,名為 過聖人教,是故智慧人寧守戒而死,不犯 戒而生。若有餘人為掘土斫木,救出者
善。若有方便得。云何方便?有死木者,餘比 丘以抄舉之善。若比丘墮坑窟,餘比丘得 以繩下釣上,慎莫自斫木,得語諸白衣 沙彌為斫。
[0754b19] 「放火句者,有異義,若人放燒火 來近寺,為護住處故,比丘得鏟草掘土 以斷火,不犯。放燒句者,復有義,若自念言:
『我今燒一切眾生。』中隨有眾生死隨得罪, 五逆波羅夷、偷蘭遮、波夜提罪,若言:『我今正 燒草。』得波夜提,教人燒得突吉羅,唯除
護住處得燒。何以故?佛所聽故。酪汁句者, 生酪汁、冷酪汁、熱酪汁,汝自當知。」
[0754b26] 「何謂為 穌毘羅漿?」
[0754b27] 答曰:「先取阿摩羅、訶羅勒、鞞醯 勒,穀者,七穀,取粳米為初作,餘甘蕉 子、一切木果、一切笋、魚肉、蜜、沙糖、石鹽、三蒜,
如此之物悉合和為一,或內 缸 或內小器 皿,頭蓋泥,置三四年中待其熟,熟時色如 蜜色,以此治病。風 [口*束] 癩如是病為初,若
服此藥,飲食時皆須肥味,一切諸藥無過 此藥,最為第一。若比丘服此藥時,過中亦 得服,若無病者以水和得服。第三波羅夷 品竟。
「『世尊知四諦, 善說第四重,
今分別解說, 名為波羅夷。』
[0754c10] 「爾時佛住毘舍離國者,此義已在前,不復 重演,其未說者今我當說。為白衣驅使者, 或為白衣耕田及作園林,一切所作我等
當作,此是亦不應作,為教授白衣,於律 中已說。使者,為白衣作使。行聖利法者, 於人中名為無上法也,亦言過人法,亦言
梵法,亦言入涅槃法,此法佛、辟支佛、羅漢法。 此比丘得第一禪,如是為初。諸比丘自共 籌量已,然後向諸白衣說:『有比丘,名佛
陀勒棄多,得第一禪定,曇無勒棄多,得第 二禪定,僧伽勒棄多,得第三禪定。』如是向 白衣說,次第乃至第四禪定,阿羅漢漏盡
三達智。白衣或問或不問,諸比丘如是更相 讚歎。諸白衣供養,顏色光澤和悅、氣力充足。 何以故?此諸比丘得供養已,飲食美味恣意
遊戲,亦不坐禪,是故顏色光澤和悅。
[0754c25] 「婆裘 河邊者,此諸比丘於婆裘河邊安居故,名 婆裘河比丘。佛問比丘:『汝等住止和合安樂
者。』語諸比丘:『汝等四體九孔悉安樂不?』『不以 為勞也。』世尊慰喻已,而訶責婆裘河諸比 丘:『汝等作如此行,便是大賊。』佛故欲因斷,
當來諸比丘勿作此行,是故律本說,佛告 諸比丘:『今世有五種大賊。』何謂為五?一者 聚集眾多,或一百二百,如是乃至五百人主,
劫城聚落、穿踰牆壁,是世間大賊,如是為 初。比丘亦復如是,犯突吉羅罪、波夜提,如 是展轉乃至犯波羅夷罪,受他供養尊重讚
歎叉手禮拜,如是為初。今世有此惡比丘, 捨師及同學,而營覓利養得利養,得利 養已恣意飲食,身體肥壯氣力充足,共相調
戲,或說飲食美味,或說婬欲,或說國土富 樂聚落,或說園林、甘美饍,種種思憶言說,談 道麁惡,放縱心意不能自制,遂成破戒,
受諸信心檀越布施衣服、飲食、湯藥、臥具、房 舍床席,實非釋種子而稱釋種子,非梵行 自稱是梵行,受此諸施,是名第一大賊。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24 冊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釋明法法師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