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Ānāpānasmṛti Sūtra (Fo Shuo Da Anban Shou Yi Jing)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下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0168b14] 出息入息自覺,出息入息自知;當時為覺,以 後為知;覺者謂覺息長短,知者謂知息生滅、 麁細、遲疾也。出息入息覺盡止者,謂覺出
入息欲報時為盡,亦計萬物身生復滅。 止 者, 謂意止也。見觀空者,行道得觀,不復見身。 便墮空無所有者,謂意無所著;意有所著因,
為有斷六入,便得賢明。賢謂身,明謂道也。知 出何所、滅何所者,譬如念石出、石入,木石便 滅。五陰亦爾,出色入痛痒,出痛痒入思想;
出思想入生死,出生死入識,已分別是,乃 墮《三十七品經》也。
[0168b25] 問:何等為思惟無為道?報:思為校計,惟為聽, 無謂不念萬物,為者如說行,道為得,故言思 惟無為道也。思為念,惟為分別白黑。黑為生
死,白為道。道無所有,已分別無所有,便無所 為,故言思惟無為道。若計有所為、所著,為非 思惟。思亦為物,惟為解意;解意便知十二因
緣事。亦謂思為念,惟為計也。斷生死得神足, 謂意有所念為生,無所念為死。得神足者,能 飛行故,言生死當斷也。
[0168c05] 得神足有五意:一者、喜;二者、信;三者、精進;四 者、定;五者、通也。四神足念不盡力得五通,
盡力自在向六通,為道人四神足,得五通盡 意可得六通盡意,謂萬物意不欲也。一、信;二、 精進;三、意;四、定;五、黠,是五事,為四神足。念為
力者,凡六事也。從信為屬四神足念,從喜、從 念精進、從定、從黠,是為屬五根也。從喜定,謂 信道;從力定,謂精進;從意定,謂意念定;從施
定,謂行道也。為種故有根,有為之事皆為惡, 便生想,不能得勝。謂得禪是因為力,亦謂惡 不能勝善意。滅復起,故為力。力定者,惡意欲
來,不能壞;善意故,為力定也。
[0168c17] 道人行道未得觀,當校計得觀。在所觀意不 復轉,為得觀。止惡一法,為坐禪;觀二法,有時 觀身,有時觀意,有時觀喘息,有時觀有,有時觀
無,在所因緣當分別觀也。止惡一法,觀二法, 惡已盡,止觀者為觀道。惡未盡不見道,惡已 盡,乃得觀道也。止惡一法為知惡,一切能
制不著意為止,亦為得息想隨止。得息想 隨止,是為止惡一法。惡已止,便得觀故。為觀 二法,為得四諦,為行淨。當復作淨者,識苦棄
習,知盡行道,如日出時淨,轉出十二門故。 經言:從道得脫也。去冥見明,如日出時,譬如 日出多所見,為棄諸冥。冥為苦,何以知為苦?
多所罣礙,故知為苦。何等為棄習?謂不作事。 何等為盡證?謂無所有。道者,明識苦、斷習、盡 證、念道。識從苦生,不得苦,亦無有識,是為苦
也。盡證者,謂知人盡。當老病死證者,知萬物 皆當滅,是為盡證也。譬如日出作四事:一、壞 冥,謂慧能壞癡;二、見明,謂癡除獨慧在;三、見
色萬物,為見身諸所有惡露;四、成熟萬物,設 無日月,萬物不熟;人無有慧癡,意亦不熟也。 上頭行俱行者,所行事已行,不分別說,謂行
五直聲,身心并得行也。
[0169a09] 從諦念法,意著法 中;從諦念法,意著所念是便生是,求生死得 生死,求道得道。內外隨所起意,是為念法。意
著法中者,從四諦自知意生,是當得,是不生, 是不得,是便却,意畏不敢犯。所行所念常在 道,是為意著法中也。是名為法,正從諦本起,
本著意。法正者,謂道法。從諦,謂四諦。本起著 意者,謂所向生死萬事,皆本從意起。便著意, 便有五陰所起。意當斷,斷本五陰便斷。有時
自斷不念,意自起為罪,復不定在道為罪,未 盡故也。意著法中者,諦意念萬物,為墮外法 中,意不念萬物,為墮道法中。五陰為生死法,
三十七品經為道法。意著法中者,謂制五陰 不犯,亦謂常念道不離,是為意著法中也。
[0169a22] 所 本正者,所在外為物本,為福所;在內總為三 十七品經,行道非一時端故。言所本者,謂行 三十七品經法,如次第隨行,意不入邪為正,
故名為所本正。所本正,各自異行,以無為對 本,以不求為對正;以無為為對無為,以不常 為對道,以無有為對亦無有所、亦無有本、亦
無有正,為無所有也。定覺受身,如是法道,說 謂法定。道說者,謂說所從因緣得道。見陰受 者,為受五陰。有入者,為入五陰中。因有生死
陰者,為受正;正者,道自正,但當為自正心耳。 人行安般守意,得數,得相隨,得止,便歡喜, 是四種。譬如鑽火見煙,不能熟物,得何等喜? 用未得出要故也。
[0169b07] 安般守意有十八惱,令人不隨道:一為愛欲, 二為瞋恚,三為癡,四為戲樂,五為慢,六為 疑,七為不受行相,八為受他人相,九為不念,
十為他念,十一為不滿念,十二為過精進,十 三為不及精進,十四為驚怖,十五為強制意, 十六為憂,十七為怱怱,十八為不度意行愛,
是為十八惱。不護是十八因緣不得道,以護 便得道也。不受行相者,謂不觀三十二物, 不念三十七品經,是為不受行相。受他人相
者,謂未得十息,便行相隨,是為受他人相。他 念者,入息時念出息,出息時念入息,是為他 念。不滿念者,謂未得一禪,便念二禪,是為不
滿念。強制意者,謂坐亂,意不得息,當經行、讀 經,以亂不起,是為強制意也。精進為黠,走是 六事中,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是為六也。何
等為喘?何等為息?何等為氣?何等為力?何等 為風? 喘 者,為意息,為命守,為氣,為視聽風, 為能言語,從道屈伸力,為能舉重瞋恚也。要
從守意得道,何緣得守意?從數轉得息,息 轉得相隨,止觀還淨亦爾也。
[0169b26] 行道欲得止意, 當知三事:一者、先觀念身本何從來,但從五 陰行有,斷五陰不復生;譬如寄託須臾耳,意
不解,念九道以自證。二者、自當內視心中隨 息出入。三者、出息入息念滅時。息出小輕念 滅時,何等為知無所有?意定便知空,知空便
知無所有。何以故?息不報便死,知身但氣所 作,氣滅為空,覺空墮道也。故行道有三事: 一者、觀身;二者、念一心;三者、念出入息。復有
三事:一者、止身痛痒;二者、止口聲;三者、止意 念行,是六事疾得息也。要經言:一念謂一心, 近念謂計身,多念謂一心,不離念謂不離念。
身行是四事,便疾得息也。坐禪數息,即時定 意,是為今福;遂安隱不亂,是為未來福;益 久續復安定,是為過去福也。坐禪數息不得
定意,是為今罪;遂不安隱亂意起,是為當 來罪;坐禪益久遂不安定,是為過去罪也。亦 有身過、意過:身直數息不得,是為意過;身
曲數息不得,是為身過也。坐禪自覺得定意, 意喜為亂意,不喜為道意。坐禪念息已止便 觀,觀止復行息。人行道,當以是為常法也。
[0169c18] 佛說有五信:一者、信有佛有經;二者、去家下 頭髮求道;三者、坐行道、四者、得息;五者、定意。
所念不念為空,難不念為空。何以故念息?報 曰:息中無五,色貪、婬、瞋恚、愚癡、愛欲,是亦為 空也。可守身中意者,謂意在身觀,是為身中
意。人不能制意,故令數息,以黠能制意,不復 數息也。
[0169c24] 問:何等為自知?何等為自證?報:謂能 分別五陰是為自知,不疑道是為自證也。
[0169c25] 問 曰:何等為無為?報:無為有二輩:有外無為,有 內無為。眼不觀色,耳不聽聲,鼻不受香,口
不味味,身不貪細滑,意不志念,是為外無 為;數息、相隨、止、觀、還、淨,是為內無為也。
[0169c29] 問:現 有所念,何以為無為?報:身口為戒,意向道行, 雖有所念,本趣無為也。
[0170a02] 問:何等為無?何等名 為?報:無者,謂不念萬物;為者,隨經行指事稱 名,故言無為也。
[0170a05] 問:設使宿命對來到,當何以却?報:行數息、相 隨、止、觀、還、淨,念三十七品經能却。
[0170a06] 難:宿命對 不可却,數息行三十七品經何以故能却? 報:用念道故消惡。設使數息、相隨、止、觀、還、淨
不能滅惡,世間人皆不得道;用消惡,故得道。 數息、相隨、止、觀、還、淨,行三十七品經尚得作 佛,何況罪對,在十方積如山,精進行道,不與 罪會。
[0170a12] 問曰:經言作是何以故不會?報:用作是 故也。數息為墮十二品。何謂十二品?數息時, 墮四意止;息不亂時,為墮四意念斷,得十息;
有時為墮四神足,是為墮十二品也。
[0170a16] 問:何等為念三十七品經?報:謂數息、相 隨 、止、 觀、還、淨,行是六事,是為念三十七品經也。行 數息,亦為行三十七品經。
[0170a18] 問:何以故為行三 十七品經?報:數息為墮四意止。何以故?為四 意止,亦墮四意斷,用不待念,故為四意斷;亦
墮四神足,用從信,故為神足也。數息為墮信 根,用信佛意喜,故生信根;亦墮能根,用坐行, 故 為墮能根;亦墮識根,用知諦,故為識根;亦
墮定根,用意安,故為定根;亦墮黠根,用離癡 意解結,故為黠根也。數息亦墮信力,用不疑, 故為信力;亦墮進力,用精進,故為進力;亦墮
念力,用餘意不能攘,故為念力;亦墮定力, 用一心,故為定力;亦墮黠力,用前分別四意 止、斷、神足,故為黠力也。
[0170a29] 數息亦墮覺意。用識 苦,故為覺意;亦墮法識覺意,用知道因緣,故 為法覺意;亦墮力覺意,用棄惡,故為力覺
意;亦墮愛覺意,用貪樂道,故為愛覺意;亦墮 息意覺,用意止,故為息意覺;亦墮定覺意, 用不念,故為定覺意;亦墮守覺意,用行不離, 故為守覺意也。
[0170b06] 數息亦墮八行,用意正,故入 八行。定意、慈心、念淨法,是為直身;至誠語、軟 語、直語、不還語,是為直語。黠在意,信在意,忍
辱在意,是為直心。所謂以聲息,是為十善 墮道行也。數息亦墮直見,用諦觀,故為直 見;亦 墮 直行,用向道,故為直行;亦墮直治,用
行三十七品經,故為直治;亦墮直意,用念諦, 故為直意;亦墮直定,用意白淨,壞魔兵,故為 直定,是為八行。何等為魔兵?謂色、聲、香、味、細
滑,是為魔兵。不受是為壞魔兵。
[0170b15] 三十七品應 斂,設自觀身,觀他人身,止婬,不亂意,止餘 意;自觀痛痒,觀他人痛痒,止瞋恚;自觀意,觀
他人意,止癡;自觀法,觀他人法,得道,是名為 四意止也。避身為避色,避痛痒為避五樂,避 意為避念,避法不墮願業治生,是名為四意
念斷也。識苦者,本為苦,為苦者,為有身。從苦 為因緣起者,所見萬物。苦習者,本為苦,從苦 為因緣生。盡者,萬物皆當敗壞。為增苦習,復
當為墮八道中。道人當念是八道,是名為四, 為四收苦,得四神足念也。信佛意喜,是名 為信根。為自守行法,從諦身意受,是名能根,
為精進;從諦念遂諦,是名識根,為守意;從 諦一意,從諦一意止,是名定根,為正意;從諦 觀諦,是名黠根,為道意,是名為五根也。
[0170c01] 從諦信不復疑,是名信力;棄貪行道從諦自 精進,惡意不能敗精進,是名進力;惡意欲起 當即時滅,從諦是意無有能壞意,是名念力;
內外觀從諦以定,惡意不能壞善意,是名定 力;念四禪從諦得黠,惡意不能壞黠意,是名 黠力。念出入盡復生,是名為五力也。從諦念
諦,是名為覺意。得道意,從諦觀諦,是名法名 法識覺意;得生死意,從諦身意持,是名力覺 意;持道不失為力,從諦足喜諦,是名愛覺意;
貪道法行道行道法,從諦意得休息,是名 息意,覺已息安隱,從諦一念意,是名定覺意; 自知意,以安定從諦自在,意在所行從觀,
是名守意覺;從四諦觀意,是名為七覺意 也。
[0170c14] 從諦守諦,是名直信道;從諦直從行諦,是 為直從行念道;從諦身意持,是名直治。法不 欲墮四惡者,謂四顛倒。從諦念諦,是名直
意不亂意;從諦一心意,是名直定。為一心上 頭,為三法意行,俱行以聲身心,如是佛弟 子八行,是名四禪,為四意斷也。第一行為直
念,屬心,常念道;第二行為直語,屬口,斷四意; 第三行為直觀,屬身,觀身內外;第四行為直 見信道;第五行為直行,不隨四惡,謂四顛
倒;第六行為直治,斷餘意;第七行為直不墮 貪欲;第八行為直定正心,是為八行。佛、辟支 佛、阿羅漢所不行也。
[0170c25] 第一行為直念。何等為 直念?謂不念萬物,意不墮是中,是為直念;念 萬物,意墮中,為不直念也。四意止者:一意止
為身念息,二意止為念痛痒,三意止為念意 息出入,四意止為念法因緣,是為四意止也。
[0171a01] 道人當念是四意止:一者、為我前世愛身,故 不得脫;二者、今有劇怨家。何以故?所欲者 愛生,當斷已斷,為外身觀止也。四意止者,意
止者,意不在身為止意,不在痛痒為止意,不 在意為止意,不在法為止意。隨色誠便生, 是為不止也。
[0171a06] 問:人何以故不墮四意止?報: 用不念苦、空、非身、不淨故,不墮四意止。若人 意常念苦、空、非身、不淨,行道者常念是四事
不離,便疾得四意止也。
[0171a09] 問:何等為身意止?謂 念老、病、死,是為身意止。何等為痛痒意止?謂 所不可意,是為痛痒意止。何等為意意止?謂
已念、復念,是為意意止。何等為法意止?謂往 時為行,還報為法,亦謂作是得是,是為法意 止也。
[0171a14] 四意止有四輩:一者、念非常意止;二者、 念苦身意止;三者、念空有意止;四者、念不淨 樂意止,是為四意止。一切天下事皆墮身痛
痒、墮法,都盧不過是四事也。四意止者:一 者、但念息不邪念;二者、但念善不念惡;三者、 自念身非我所,萬物皆非我所,便不復向;四
者、眼不視色,意在法中,是名為四意止也。
[0171a20] 道 人當行四意止:一者、眼色,當校計身中惡露; 二者、意歡喜念樂,當念痛痒苦;三者、我意瞋
他,人意亦瞋;我意轉他,人意亦轉,便不復轉 意;四意者,我意嫉他,人意亦嫉;我念他人惡, 他人亦念我惡,便不復念,是為法也。身意止
者,自觀身,觀他人身。何等為身?欲言痛痒是 身,痛無有數;欲言意是身,復非身有過去, 意未來意;欲言法是身,復非身有過去未來
法;欲言行是身,行無有形,知為非身。得是計, 為四意止也。意不墮色念,識亦不生,耳、鼻、口、 身亦爾。意不在身為心,意不在痛痒,意不在
念,意不在法為心也。
[0171b03] 問:誰主知身意痛痒者? 報:有身,身意知;痛痒,痛痒意知;意意,意意知; 有飢,飢意知;有渴,渴意知;有寒,寒意知;有熱,
熱意知。以是分別知也。身意起身意,痛痒意 起痛痒意,意意起意意,法意起法意。四意止, 謂意念惡,制使不起,是為止也。四意止亦隨
四禪,亦隨四意止。隨四意止為近道,不著 惡便善意生;四禪為四意定,為止意也。
[0171b10] 行道 有四因緣:一、止身;二、止痛痒;三、止意;四、止 法。止身者,謂見色念不淨;止痛痒者,謂不自
貢高;止意者,謂止不瞋恚;止法者,謂不疑道 人行。四意止,意起念生,即時識對行藥,得 一意止,便得四意止也。
[0171b15] 四意定:一者、自觀身, 亦復觀他人身;二者、自觀痛痒,亦復觀他人 痛癢;三者、自觀心,亦復觀他人心;四者、自觀
法因緣,亦復觀他人法因緣。如是身,一切觀 內外因緣、成敗之事,當念我身,亦當成敗,如 是是為四意定也。人欲止四意,棄為外,攝為
內;已攝意為外,棄為內也。觀他人身,謂自觀 身不離他,便為觀他人身苦,觀他人身為 非痛痒,意法亦爾也。自貪身,當觀他人身;念
他人身,便自觀身,如是為意止。
[0171b24] 問:意見行 何以為止?報:意以自觀身貪,便使觀他人 身,為意從貪轉故應止;若意貪他人身,當還 自觀身也。
[0171b28] 有時自身觀,不觀他人身;有時當觀他人 身,不當自觀身;有時可自觀身,亦可觀他人 身;有時不可自觀身,亦不可觀他人身。自觀
身者,為校計觀他人身,意不止,須自念身為 著,便轉著他人身。觀他人身為見色、肥、白、黛 眉、赤脣,見肥當念死人脹,見白當念死人
骨,見眉黑當念死人正黑,見朱脣當念血 正赤。校計身諸所有,以得是意便轉,不復愛 身也。
[0171c07] 觀有內外,嫉、恚、疑當內觀,貪、婬當外 觀。貪當念非常敗,婬當念對所有惡露。如自 觀身婬,當念四斷意也。觀有兩輩:一者、觀
外;二者、觀內。觀身有三十六物,一切有對皆 屬外;觀無所有為道,是為內觀也。觀有三事: 一者、觀身四色,謂黑、青、赤、白;二者、觀生死;三
者、觀九道。觀白見黑為不淨,當前聞以,學後 得道;未得道,為聞得別,為證得,為知也。觀有 四:一者、身觀;二者、意觀;三者、行觀;四者、道觀,
是為四觀。譬如人守物,盜來便捨物;視盜人 已得觀,便捨身觀物也。
[0171c18] 觀有二事:一者、觀外諸所有色;二者、觀內謂 無所有。觀空已得四禪,觀空無所有,有意、無 意、無所有,是為空,亦謂四棄得四禪也。欲斷
世間事,當行四意止,欲除四意止,當行四意 斷。人墮貪,貪故行。四神足飛,但有五根無 有五力,不能制,但有五力無有五根,不生。得四
神足,尚轉五力,能制上次十二品。四意斷,不 作現在罪,但畢故罪,是為四意斷也。畢故不 受新,為四意止,故畢新止,為四意斷,故竟
新斷,為四神足。知足不復求守意,意為畢,生 為新,老為故,死為身體壞敗為盡也。四意斷, 謂常念道。善念生便惡念斷,故為斷息道;
善念止便惡念生,故為不斷也。四意斷者, 意自不欲向惡是為斷,亦謂不念罪斷也。
[0172a02] 四 神足:一者、身神足;二者、口神足;三者、意神足; 四者、道神足。念飛,念不欲滅,不隨道也。四伊
提鉢,四為數,伊提為止,鉢為神足。欲飛便飛, 有時精進坐七日便得,或七日,或七歲也。 得神足可久在世間,不死有藥:一者、意不
轉;二者、信;三者、念;四者、有諦;五者、有黠,是 為神足藥也。得四神足,不久在世間,有三因 緣:一者、自厭其身臭惡,故去;二者、無有人能
從受經道,故去;三者、恐怨惡人誹謗得罪,故 去也。神足九輩,謂乘車馬,步疾走,亦為神足; 外戒堅亦為神足;至誠亦為神足;忍辱亦為
神足也。行神足當飛意。
[0172a14] 問:何為飛意?報:有四 因緣:一者、信;二者、精進;三者、定;四者、不轉 意。何等為信?信飛行。何等為精進?飛行。何
等定?飛行。何等為不轉意?謂著飛行不轉 意也。身不欲行道,意欲行便行,神足如是,意 欲飛即能飛也。
[0172a19] 五根,譬如種物,堅乃生根,不 堅無有根。信為水雨,不轉意為力,所見萬物 為根,制意為力也。信根中有三陰:一為痛痒,
二為思想,三為識陰。定根中有一陰,謂識陰 也。
[0172a24] 五根、五力、七覺意,中有一陰者,中有二陰者, 中有三陰者,有四陰者,皆有陰。
[0172a25] 問:是道行, 何緣有陰?報:以泥洹無陰,餘皆有陰也。七覺 意,上三覺屬口,中三覺屬身,下一覺屬意。何
等為覺?念念為覺,念念為得,覺得是意,便隨 道也。外七覺意為墮生死,內七覺意為隨 道。內七覺意者,謂三十七品經;外七覺意者,
謂萬物也。覺者為識事,便隨覺意也。有覺意 便隨道覺,有覺意墮罪覺。三十七品經便正 意,是為隨道;覺善惡,是為墮罪也。
[0172b04] 問:何等為 從諦身意持報?謂身持七戒,意持三戒,是為 身意持也。從諦意得休息,從四諦意因緣休;
休者為止,息為思,得道為受思也。貪樂道法, 常 行道為愛覺意,持道不失為力覺意,已得 十息身安隱為息覺意,自知已安為定覺意。
身意持,意不走為持,從諦自在,意在所行, 謂得四諦。亦可念四意止,亦可四意斷,亦可 四神足,亦可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是為自 在意。
[0172b13] 在所行從諦觀者,為三十七品經要。 是為守意覺者,謂諦不復受罪也。八行有內 外,身為殺、盜、婬,聲為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
為嫉、妬、癡。是上頭三法,為十事在外,五道 在內也。從諦守諦,從為神,守為護,謂法不犯 罪。諦為道,知非常、苦、空、非身、不淨為直見;非
常人計為常,思苦為樂,空計為有,非身用作 身,不淨計為淨,是為不直見也。何等為直見? 信本因緣,知從宿命有,是名為直見。何等為
直治?分別思惟,能到善意,是為直治。何等 為直語?守善言,不犯法,如應受言,是名為直 語也。何等為直業?身應行不犯行,是名為直
業也。何等為直治?隨得道者教戒行,是名 為直治也。何等為直精進?行行無為,晝夜不 中止,不捨方便,是名為直精進方便也。何等
為直念?常向經戒,是名為直念。何等為直定? 意不惑亦不捨行,是名為直定。如是行,令賢 者八業行具,已行具足,便行道也。八直有治、
有行,行八直,乃得出要,身不犯戒,是為直治。 慧、信、忍辱是為行身,意持是名為直治。謂無 所念為直,有所念為不直也。
[0172c04] 十二部經都皆 墮三十七品經中,譬如萬川四流,皆歸大海。 三十七品經為外,思惟為內。思惟生道故為
內;道人行道,分別三十七品經,是為拜佛也。 三十七品經亦墮世間,亦墮道。諷經口說是 為世間,意念是為應道。持戒為制身,禪為
散意。行從願,願亦從行。行道所向,意不離;意 至佛,意不還也。
[0172c11] 亦有從次第行得道,亦有不 從次行得道。謂行四意止、斷、神足、五根、五力、 七覺意、八行,是為從次第。畏世間惡,身便一
念從是得道,是為不從次第。道人能得三十 七品行意,可不順從數息、相隨、止也。身口七 事,心、意、識各有十事,故為三十七品。四意止、
斷、神足屬外,五根、五力屬內,七覺意、八行得 道也。泥洹有四十輩,謂三十七品經并三 向,凡四十事,皆為泥洹。
[0172c19] 問:數息為泥洹,非 報數息、相隨,鼻頭止意有所著,不為泥洹,泥 洹為有不?報:泥洹為無有,但為苦滅,一名意 盡。
[0172c22] 難:泥洹為滅。報:但善惡滅耳。
[0172c22] 知行者,有時 可行四意止,有時可行四意斷,有時可行四 神足,有時可行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諦者,
為知定亂。定為知行,亂為不知行也。
[0172c25] 問:何以 故正有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報:人有五根, 道有五根;人有五力,道有五力;人有七使,道
有七覺意;行有八直,應道八種。隨病說藥,因 緣相應。眼受色、耳聞聲、鼻向香、口欲味、身貪 細滑,是為五根。何以故名為根?已受當復生,
故名為根,不受色、聲、香、味、細滑,是為力,不墮 七使為覺意,已八直為應道行。五根堅意,五 力為不轉意,七覺為正意,八行為直意也。
[0173a05] 問:何等為善意?何等為道意?報:謂四意止、斷、 神足、五根、五力,是為善意;七覺意、八行,是為
道意。有道善,有世間善。從四意止至五根、五 力,是為道善;不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瞋、 癡,是為世間善。諦見者,知萬物皆當滅,是為
諦見;萬物壞敗,身當死,以不用為憂,是為諦 觀。意橫意走,便責對得制,是為除罪;諸來 惡不受為禪。
[0173a12] 一心內意十二事智慧,七為數, 八為相隨,九為止,十為觀,十一為還,十二 為淨,是為內十二事;外復十二事,一為目,二
為色,三為耳,四為聲,五為鼻,六為香,七為 口,八為味,九為身,十為細滑,十一為意,十 二為受欲,是為外十二事也。術闍者為智,凡
有三智:一者、知無數世父母、兄弟、妻子;二者、 知無數世白黑、長短,知他人心中所念;三者、 毒以斷,是為三也。沙羅惰怠者,為六通
智:一為神足,二為徹聽,三為知他人意,四為 知本所從來,五為知往生何所,六為知索 漏盡,是為六也。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下
[0173a25] 此經按經首序及見經文,似是書者之錯, 經注不分而連書者也。義當節而注之,然 往往多有不可分處,故不敢擅節,以遺後 賢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5 冊 No. 0602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日本 SAT 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侯淑娟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